抗日将领赵登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61
颗粒名称: 抗日将领赵登禹
分类号: K820
页数: 5
页码: 114-118
摘要: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省菏泽市西赵楼村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那列强入侵,军伐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命运,百姓的苦难,他终于决定从军,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
关键词: 历史人物 赵登禹

内容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省菏泽市西赵楼村人。1898年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祖父赵景行和父亲赵锡君都是勤劳纯朴的农民。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由于家境穷苦,兄弟姊妹五人中只有他自己读过两年书,因父亲去世而辍学。13岁时和二哥同拜当地武师朱凤军为师,学习武术。他聪明好学,若练出一身好武艺,学会了多种拳术,会用多种兵器。他自幼性格刚强,嫉恶如仇,曾经羡慕历史上一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在那列强入侵,军伐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命运,百姓的苦难,他终于决定从军,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当他听说冯玉祥的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时,便和二哥赵登尧,好友赵学礼、赵全胜等毅然离开家乡,千里迢迢奔赴陕西投军。经过20多天长途跋涉,于1914年春到了潼关,找到冯玉祥任旅长的17混成旅。当时不招新兵,经过苦求,才在某连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新兵。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河北省廊坊地区驻守。一次冯玉祥阅兵,观看部队训练比武,发现了赵登禹出众的武艺。冯玉祥很喜欢这个身材魁伟,生气勃勃的小战士,就把他调到卫队当了贴身护兵。赵登禹从此跟随冯玉祥,柱他身边生活了7年之久。冯玉祥生活俭朴,军纪严明,爱国爱民,深深感动了赵登禹。冯玉祥的言传身教,使赵登禹这个憨厚纯朴的热血青年,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为军人,就要时刻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
  1918年,冯玉祥兼任湖南常德镇守史。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在我国内河水域横冲直撞,他们的水兵经常上岸骚扰百姓。冯玉祥严令部队要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不能向侵略者退让。冯玉祥常常教育部下:“当个中国人,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绝不能允许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土地上为非做歹。”冯玉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使赵登禹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赵登禹以他的精明机智、果断勇敢,贏得了冯玉祥的信任。
  1921年,冯玉祥率部队入陕,协助北洋直系的陆军第20师师长阎相文武力接任陕西督军。在打败原督军陈树藩后,17混成旅扩编为第11师,冯玉祥任师长。这时,驻在凤翔的土匪头子郭坚,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冯玉祥为了除去这个土匪,就设下“鸿门宴”。宴席刚开始,埋伏的士兵不慎将屏风挤倒。郭坚见势不好,掏出手枪,起身便走。在这紧急关头,赵登禹奋不顾身,勇敢向前,施出武功,将郭坚击倒在地,当场擒获。遂后公开将郭坚枪决,大快人心。从此,赵登禹的武艺名扬全师。
  1922年,赵登禹被提升为排长,而后又升为连长、营长、团长。从当卫士到带兵打仗,他都是岀生入死,冲锋在前。1926年,国共合作,广东革命军挥师北伐。冯玉祥在五原集结旧部,响应北伐,向陕西、甘肃进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原誓师”。赵登禹奉命率部队向陕西进攻,消灭了凤翔地区的土皇帝堂毓昆,并打破城池,开仓放粮。赵登禹的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称赞。1927年初,冯玉祥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赵登禹升任旅长。"五原誓师”后,冯玉祥与蒋介石挽帖结盟,但始终受到蒋介石的打击排斥。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讨伐蒋介石,展开中原大战,赵登禹被任命为第4路军第25师师长。讨蒋失败后,第4路军被迫退至山西运城地区,后被改编为第19军,赵登禹任37师109旅旅长。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迅速侵占了我东三省。赵登禹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尊严,曾多次要求北上抗战。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经热河省抵达长城喜峰口,蓄谋向我关内进犯。国民党政府命令29军赶赴长城一线御敌。赵登禹接到命令,率部冒着风雪前进,从河北省蓟县急行军赶到喜峰口,先敌抢占了关口两侧高地和长城一线。赵登禹被委任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日军向喜峰口多次发动攻击,赵登禹率部迎敌,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长城垛口失而复得20余次。为了守住喜峰口重关,不让敌人越过万里长城,赵登禹挥舞大刀,率部与敌人多次展开肉搏战。赵登禹在敌人武器装备处于优势、不断增兵,形势十分危机的情况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命令部队在敌人飞机大炮狂轰烂炸时撤离战壕,等日军靠近时再进入阵地,集中火力杀伤敌入。赵登禹手挥大刀率领将士跃出战壕,与敌展开肉搏战。赵登禹一口气砍倒几十个日军,自己的左腿负伤。卫兵劝他退后指挥,他说:“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接着又冲入敌阵,继续砍敌,这样经过两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军的无数次进攻,牢牢地守住喜峰口。这时,为了彻底打败日军,赵登禹决定主动出击袭击敌人。他召开了营以上军委会议说:“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今夜我们绕到敌后,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要让小日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不怕死的军队。”在他的激励下,与会军官热泪横流,纷纷请战,愿洒热血于疆场。会后赵登禹带伤拄着拐杖,亲率一个团连夜翻山越岭绕到日军后面的炮兵阵地和特种兵宿营地,突然发起攻击,杀得日军晕头转向。这次奇袭,把日军野炮营砍杀殆尽,得大炮18门和装甲车、枪械大宗,并烧毁了大批辎重粮草,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也不能向喜峰口发起进攻。日军自己承认,喜峰口大战是“明治建军以来未有之大耻"。喜峰口战斗,狠挫了敌人的锐气,延缓了日军侵犯华北的进程。自此以后,二十九军声名大振,抗日将领赵登禹的名字被广泛传颂,国民党政府统帅部给他颁发了勋章。赵登禹的109旅扩编为132师,赵登禹任师长。
  1933年,赵登禹率领132师驻防张北县。赵登禹为了民族尊严,对日军的挑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断挫败敌人的挑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中国军人的志气°1936年,赵登禹升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7日,日军为侵占华北,进而吞并中国,挑起芦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开枪还击,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其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给守卫北平城的29军爱国将士以极大鼓舞。29军军长宋哲元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企图谋求和解。赵登禹和军副总参谋在张克侠一再劝告宋哲元坚决抗战。其间日本加紧向关内调兵,在平津一带日军迅速增至2万余人。7月26日,日军发出最后通一牒,限令29军两天内撤出北平及附近地区。在全国各界爱国军民和29军广大将士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政府和华北当局,求和无望,不得不下令29军抗击日军。27日在南苑召开军事会议,宣誓抗日,进行战斗布署。28日拂晓日军同时向宛乎城、衙门口、八宝山、南苑、北苑发动进攻。赵登禹师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励将士奋勇歼敌。等敌人接近时,再进行射击和投手榴弹杀伤敌人。赵登禹大刀一挥,率先跃出战壕,与敌人反复冲杀,击毙日军不计其数。南苑一带无险可守,赵登禹和将士们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下,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日军从正面无法突破南苑防线,便企图从侧翼包抄赵登禹部。副军长佟麟阁发现大红门方向出现日军,亲自率兵阻击,陷入日军包围中。佟副军长率部突围,不幸腿部受伤,他带伤率领将士奋勇冲杀,中弹身亡。佟副军长牺牲后,赵登禹奉命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集结,准备反击。为了夺回阵地,赵登禹挥舞大刀,率部向红门冲杀。赵登禹身上多处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安葬在芦沟桥畔,受到全国抗日军民的哀悼。他和佟麟阁被追任为上将。赵登禹将军精忠报国,血染疆场,以身殉职,是鲁西南人民的骄傲。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他的抗战业绩永垂青史。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广德
责任者
赵登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