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晁补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58
颗粒名称: 文学家晁补之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103-106
摘要: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四年,和黄庭坚、秦观、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以后苏轼又称赞他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并预言“必显于世”。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晁补之

内容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家。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和黄庭坚、秦观、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
  补之自幼聪慧过人,13岁在常州跟王安国(王安石弟)学习,在文学方面他涉猎广泛,尤其推崇先秦和西汉。19岁时,他跟随父亲晁端友到了杭州新城县,看到钱塘山川风物秀丽可爱,写了幽美的《七述》一文,并以之谒见当时的杭州通判苏轼。苏轼原想写内容相似的文章,见了补之写的《七述》,赞叹道:“吾可以搁笔矣!”以后苏轼又称赞他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并预言“必显于世”。他在苏轼处受教三年,得益甚多,文名大震。
  元丰二年,补之27岁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均列第一,考官认为他的文章“近世未有”,宋神宗看后也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俘薄。”晁补之于是名重一时。元佑元年,为太学正,经考试后升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这期间,黄庭坚、秦观、张耒都在秘书省供职,苏轼为翰林学士,他们之间经常来往,游宴唱和。因其俱出苏轼门下,遂以"苏门四学士”称雄京师。张耒曾有诗云:“长公(苏轼)波涛万倾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黄郎(庭坚)萧萧日下鹤,陈子(陈师道)峭峭霜中竹。秦(观)文倩丽若桃李,晁(补之)论峥嵘走珠玉。”四学士各有所长,显示了一代文星的赫赫盛名。其中,他与张耒的交谊又超过了他人:“晁张斑马手,崔蔡不足云”(黄庭坚)。
  元佑六年,补之除秘阁校理任扬州通判。次年3月,苏轼任扬州知府,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心中特别高兴。扬州芍药闻名全国,年年要开花会,但“吏缘为奸”,遂以乐害民。苏、晁同情民间疾苦,首先停止了万花会。苏轼屡次上书朝廷,请求诏免百姓积欠,补之全力支持。以后朝廷也同意了这一要求。
  元佑末年,补之被召回秘书省,先后任秘书丞、著作郎。其间曾上《罪言》一篇,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塘献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州,是个主战派。后又岀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当时河北遭灾,灾民流入齐境,补之请准朝廷,得粟万斛赈济灾民,救活数千人。他主持修复了曾巩兴建的齐州名胜北渚亭。他很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振兴齐州。哪知哲宗亲政后,蔡京等奸佞当权,指控司马光、苏轼及其学士为好党这就是有名的元佑“党籍”案。这样一来,补之被降为河中知府。在河中他积极主持修河桥以便利百姓。百姓们特意为他建祠堂并在祠中画了他的像以志纪念。尽管如此,他仍摆脱不了贬官的厄运,先后徙湖州、密州、果州,主管鸿庆宫。终因“党藉”案逐步升级而被遣回老家。51岁上,他回到家乡巨野。不久便迁居金乡,忘情仕进,追慕陶渊明的为人,于金乡城东兴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园内的堂、轩,亭、庵都用《归去来辞》中的词语命名之。大观四年,“党籍”事消,58岁的晁补之又被起用,任泗州知州,到任不久便一病身亡。在苏门学士中,晁补之与秦观以词见长。晁词现存160余首。元好问把黄,晁二家和陈与义、辛弃疾并列,作为苏轼豪放派的嫡传。说明他继承苏词传统,很有贡献。后人评道:“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张尔田:《忍寒词序》)《宋史•晁补之传》说:“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倦。
  文章温润典缛,甚凌丽奇卓,出于天成。”这段话指出了补之诗文的特色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鸡肋集》收入其诗、文100卷,现存70卷。最著名的是呈献平辽之策的万言书《上皇帝北事书》和《罪言》,这是宋代文人言兵的典型之作。就写作而言,能引古证今,论辩滔滔,条分缕析,结构严谨,语言典雅,堪称奏章中的佳作。他的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诸作,比较注重“事功”,对迂腐不切实用之论有所嘲讽。他工于诗,其中古乐府尤为所长,《苕溪渔隐丛话》说他的古乐府“辞格俊逸可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是他的两首题画诗:“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尚想高邮间,湖寒沙璀璀。冰霜已凌厉,藻荇良琐碎。衡阳渺何处,中沚若烟海。”(《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之一》)在四学士中,补之与黄庭坚善画,常与苏轼一起绘画题诗,深受东坡画论之影响。由于他有绘画实践经验,深得画中三昧,所以在诗中表达了如此精辟的见解。再一首是《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题其上》:“胸中正可吞云梦,盏里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很自负。他的好友、著名布衣诗人陈师道很推崇他,说他把万里江山入于咫尺之内,是“今代王摩诘。
  补之的画论与苏轼大致相同,而他的文论却与老师大相径庭。苏轼重视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主张多种风格并存。补之认为事业是最重要的,文学是第二位的。他的文论与当时的政治家王安石、司马光比较接近°更有趣的是,补之的词论与地老师完全相同,自从苏轼创立了豪放词之后,遭到不少人的责难,斥之为"不能歌,不入腔,不入律”;而补之当即指出:“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他认为苏词摆脱了旧的乐曲的束缚是一种新的创造。
  《宋史》著录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晁补之集》七十卷。今存《鸡助集》七十集,《晁氏琴趣外篇》六卷。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纪震
责任者
晁补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