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一一前381年),战国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善用兵,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卒,遭诬陷,逃奔楚地,任令尹,辅助悼王实行变法,为贵族所恨。楚悼王死后,吴起也被旧贵族残酷杀害,变法失败。吴起一生,对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芳名永留青史。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他少年时期“家累千金”,但“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家境破落后的吴起,因遭到乡党的耻笑,产生极大愤恨,“杀其谤己者30余人”而 离开家乡。临行时,他向母发誓,学业不就,决不返乡。于 是・他怀着求知为仕的强烈愿望。到了鲁国都城曲阜,拜孔 子的弟子曾参为师,昼读《诗》、《书》、《礼》、《易》,夜攻《论语》,专心求学,功业优异・一天,家乡的一位长者找到吴起,告诉他生母病逝,催他火速返乡奔丧。吴起想到当年辞母时的诺言,决定暂不返乡。长者却不同意,两人正在争执惊动了师长曾参。按照儒家的礼节,父母死了,做儿子 的必须住在父母坟旁,守孝三载,哪有不回去奔丧的道理。 曾子对吴起的行为十分反感,便不问情由,严厉斥责吴起。说他是“不孝之子”。吴起是个十分固执的人,他“终不归”。结果,曾子当场宣布吴起不配做自己的弟子,向吴起下了逐客令。吴起只得牙一咬,离开了曾子的寓所。吴起决心抛开儒家,改弦易辙・转而学习对现实有实际用处的“兵家之学。就在鲁国,他找到一个僻静的处所,夜以继日地攻读当吋著名的军事家姜尚、田穰苴和孙武等人的兵书。不仅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对许多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三年后,吴起便成为一位精通兵法、学识渊博的人了,并立志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
恰在这时,齐国的相国田和一心想夺取齐国的政权,出兵威协鲁国’鲁穆公正在物色一位合适的大将班师御敌,吴起便通过相国公仪付的引荐,在鲁国当了大将齐国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鲁国地小兵弱。吴起认为,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衰,“要在强兵”。而治兵,又重在“明法审令”。鲁国虽弱。只要依靠将士们齐心合力,充分调动大伙儿抗敌卫国的热情就能以弱胜强.吴起受到鲁穆公的重用,但鲁国的士兵却看不起他这个从没打过仗的书生。上任后吴起衣着简朴,沉稳大方,也不带随从,和士兵们同睡杂草铺同吃粗粮淡饭。不乘车,不骑马,和士兵亲如兄弟。有个士兵背上生了个大痈疮,痛得满地打滚.吴起竞不顾脏臭,亲自为之吮吸浓血,感动得那士兵及其母直掉眼泪。吴起的行动,取得了士兵的信任。事隔不久.齐国将领田和率军攻打鲁国。吴起把精锐之师隐藏起来,只留下一些老弱生病的士兵在军内,造成麻痹大意的假象迷惑前来刺探军情的齐国使者张丑。于是,田和视吴起不善用兵,更加轻敌骄横了。齐军轻敌,吴起亲率精兵,偃旗息鼓,分三路杀进齐营。
吴起大败齐军,升为上卿。齐国更视吴起为心腹大患,就派张丑扮成商客混入鲁国,散布昊起接受齐国贿赌,要内外勾结反叛鲁国的谣言.疑心严重的鲁穆公中了反奸计,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一怒之下离开鲁国,投奔了招揽天下奇才的魏文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出师西河御秦,吴起精修城池,操练兵马,打败秦军,一举夺得黄河西面的五座陷城,晋升为西河太守。随即,他整顿吏治,执行法纪,不久就把西河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396年,魏文侯死,武侯继位。〜天,魏武侯带领随从巡视西河,乘舟沿黄河顺流而下,凭栏远眺,壮丽图景尽收眼底。他感叹万分,便对陪同巡视的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语重心长地对魏武侯说:“在德不在险”,如果失掉民心,河山再美好,地势再险要,也是保不住的。因此,大王如果不推行德政,不要说全国的老百姓都会反对你,就是这只船上的人,也许会成为你的仇敌。险要的山河,精锐的军队,又有何用呢?魏武侯频频点头,十分欣赏吴起的见解,就请他继续担任西河太守。没过几年,西河愈治愈好,吴起的威望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可是由于执法无私,吴起却得罪了不少魏国贵族。本来信任吴起的魏武侯听信馋言渐渐改变了对吴起的看法,吴起不得不忍辱离开魏国,投奔了楚国。
吴起到了楚国,初为宛(今河南省南阳)守,不久便被任命为掌管军政大权的令尹,辅助悼王实行变法。他对悼王说:楚国领土数千里,军队百多万,地大人众,本应压倒各诸侯,受到尊敬,现在却没有力量与别国争雄,原因在于缺乏一支有实力的军队。而要使军队强大,关键在于财力。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朝中布满无用的官员,宗族享受优厚待遇,而战士们的待遇却很差。如此治兵,战士岂能赴汤蹈火呢?只有“废公族,疏远者”,强迫贵族到边远的地区开荒“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结构,节省钱财,优厚待兵,并奖励勇敢作战的人,楚国才会强大起来。吴起的独到见解,很使悼王叹服。在悼王的支持下,吴起首先从摧毁强大的封建领主势力入手,下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接着又“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规定大臣的子弟,不许依靠父兄担任官职和享受特权。国王的亲族,相隔五代以上的,一律取消奉禄。命令这些贵族迁徙到边远旷虚之地生产劳动,自食其力。这样,国家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收入也增多了。吴起便用这些钱整顿和改革军队。他根据将士们的实际才能分等级,按等级增加待遇,奖励优秀人才。经过整顿的军队兵多将广,颇有实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郤三晋,西伐秦”。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了。
吴起实行的改革,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了楚国发展,也引起了那些平日养尊处优,而今失去权势的旧贵旌。旧官员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暗中策划,伺机报复吴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尸首还没安葬,那些旧贵族和官员们便迫不及待地利用一时混乱的局面,纠集人马,手执刀枪弓箭,杀入王宫,发起了武装叛乱。正在王宫议事的吴起毫无戒备,来不及调集人马,只得躲在悼王尸首后面。对吴起恨之入骨的叛乱者象发了狂的恶狼,一闯入内宫,就朝吴起猛烈射箭。支支利箭射在楚悼王的尸首上,吴起也身中数箭,为政治变 革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由于仇敌的造谣诽谤,吴起一生中蒙受了种种恶名,被叛 乱者残酷杀害。但他一生致力强兵,坚持政治改革,在中国历 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重要借鉴。《汉书。《艺文志》 所著录的《吴起》四十八篇虽己失,但系后人所托的《吴 子》六篇,却成为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大军事家孙膑
胡敬洪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阿(山东省阳谷东)、鄄(山东省鄄城)间人。生卒年月不可考,大约和商鞅、孟轲同时。因被同窗学友庞涓诬陷,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孙膑总结了战国各国的军事经验。著有《齐武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在我国军事史上影响较深。
据史记载,孙膑是春秋时军事家孙武之孙。孙武是齐国贵族,但到孙膑时家境己较贫寒。少年时代的孙膑一边放牛,一辽发愤读书。战国初,有位学识渊博、生望卓著的学者,姓王名栩,长期隐居在鬼谷山中,向弟子传授学识,被尊为鬼谷子。孙膑为了建功立业,拜于鬼谷子名下学兵法。他为人朴实忠厚,聪明好学,很受鬼谷子的器重。孙膑有个同窗好友叫庞涓,魏国人。他虽与孙膑亲如兄弟,却心胸狭窄,浮夸自负,学识远不及孙膑。但他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妄图飞黄腾达。魏惠王执政,广招人才,准备进一步扩大魏国的势力,吃掉临国。庞涓便去魏国当了将军。他嫉妒孙膑的才能,深怕孙膑在齐国得到重用而影响他在魏国的地位,便把孙膑请到魏国,然后以“假投魏,心向齐”的罪名陷害孙膑。孙膑被魏惠王处以膑刑,终身残废。后来孙膑识破了庞涓的险恶用心,就装疯卖傻,借以摆脱庞涓的监视,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由齐国使者协助,逃回了齐国。
当时的齐国,威王即位,因采纳了即墨大夫“田野辟、民人给”的政治主张,并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逐浙强盛。但还远不如经过变法后的秦和魏。孙膑到了齐国,住在田忌家里,两人志趣相投,倾心谈论国事、军事,使孙膑开始施展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齐威王平时喜欧赛马,用黄金作赌注。田忌家里养了不少好马,但总是赛不过齐威王。有一次,又遇上赛马,田忌请孙膑临场出点子。孙膑就对田忌说:“你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骞,再用上等马和威王的中等马赛,最后用中等马和威王的下等马赛,定能取胜”。田忌按孙膑的说法去办,结果两胜一负,赢了威王千两金。事后,田忌把取胜的原因及孙膑的不幸遭遇、如何多谋善断、精通兵法等向齐威王细说了一遍。齐威王立即召见孙膑。孙膑怀着对国家的真挚所爱,大谈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赏不逾日,罚不还面”的治国之道,“营而离之,并卒而击之”的作战方法,很受威王的赏识,"遂以为师”。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为为激烈和频繁,兵法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孙膑特别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提倡“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善于采用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然后集中兵力“而击之”的战略战术。在任齐军师期间,辅助田忌打了不少的胜仗,使齐逐盛。最有名的就是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和减灶诱敌的“马陵之战”。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为将,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军奋力守城,渐渐不支。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威王改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八万兵救赵。孙膑以魏国精锐在赵,内部空虚为依据。向田忌提出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魏都,今河南开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避实击虚,直接去攻打魏的都城,诱使庞滔兼程赶回应战,齐军设伏击之。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调动两路大军南攻平陵,迷惑魏军,派轻快战车向西直捣大梁城郊,用以激怒庞涓,使之回师。孙膑协同田忌率主力疾驰北上,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城东北20里)设下埋伏,迎击庞涓。己攻破邯郸的庞涓获悉齐军西驰梁郊,大吃一惊,立即带领全军退出邯郸,日夜兼程,回救大梁。到了桂陵,只见遍野旌旗,刀枪耀目,齐军己在此等候。庞涓骄横轻敌,又归心似箭,威逼将士往前冲杀。但是,魏军长期作战.,疲惫不堪,而齐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齐一举击败魏,生擒庞涓。这场名扬古今的“桂陵之战”,充分显示了孙膑因势利导、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
事隔十年,也就的齐威王15年(公元前342年),齐惠王又令获赦的庞涓率精锐之师去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相国邹忌以魏曾联合韩打败齐为由,主张坐山观虎斗。田忌认为魏灭了韩,会导致齐的孤立,提议火速增援韩。争论中,孙膑默坐一旁,一言不发,直到齐威王问他有什么主张,他才答道:齐必须救韩,但不能马上出兵。因为韩魏正在交锋,尚不知谁胜谁负。如果齐国马上出兵,就等于代替韩国承受抗魏的重担,齐国的兵力必然受损,打败魏国不见得就有把握。应当先把出兵的消息告知韩韩定会信心加强,拼死抗击。这祥,即充分发挥了韩军的作用,又能大大消耗魏军的兵力。到那时,齐出兵攻魏,方能稳操胜券。齐威王再次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次年,韩危在旦夕,孙膑又一次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把进攻的矛头指向魏都大梁。当时庞涓连年获胜,十分骄横,一得到孙膑率军攻魏的消息,立即放弃快要到于的韩国,班师回魏,誓与孙膑决一死战。魏惠王派太子申带领留在国内的军队配合庞涓,’企图内外夹击齐军。针对敌人的意图和庞涓骄横自满、瞧不起齐军的心理,孙膑拟订了一个撤兵减灶、诱敌追击的作战计划。待庞沿回到魏国,孙膑急令起齐军“怆惶”退却,并故意逐日减少营地军灶的数目,造成了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随后根据魏军的行程,以数百名弓箭手埋伏于地形险要的马陵道(今河北大名县东南)两侧,并砍倒路旁的树,木堵住敌军去路,只留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刻下“庞涓死此树下”儿个大字。庞涓果然尾随齐军,穷追不放。第三夭,他发现齐军军灶减少大半,更加得意忘形,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快马加鞭,拼命追赶,恨不得7下子活捉孙膑。天黑时追至马陵道,直到看清树上写的字时,方知中计,急忙下令退兵。就在这时,齐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进退无路,拔剑自刎。孙膑、田忌乘胜追击,活捉了魏上将太子申,前后共歼敌十万人。从此,魏国一蹶不振。而齐国日益强盛,跟秦国成为东、西方的两大强国,孙膑则因此扬名天下。
孙膑的战略战术在我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杰出的一页,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汉书•艺文志》载,孙膑所写的《齐武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约在隋以前失传。此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书之一,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大宗竹简中,查明为 《孙膑兵法》的有440片,现己整理出版《孙膑兵法》30篇。郭满禄
一代女皇吕雉
吕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她的父亲吕公跟沛县县令很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那里作客,后來索性把家也搬到了沛县。
有一天,县令设宴款待吕公,沛县的官吏、豪绅闻讯纷纷前来道贺。刘邦好酒,听说后也高高兴兴地前来参加宴会。县衙门里的文书肖何正在门下管收礼钱,由于平时多受刘邦的戏侮,见刘邦前来,便成心想出他的丑。他一边瞟着刘邦,一边高声喊道,"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一个钱没带,却在名刺上写着“贺钱一万”。名剌递了进去,县令、吕公大吃一惊,跑到门口去迎接他。他大模大样地进了客厅,毫不客气地坐在上位,端起来酒来就喝,而且挥酒谈笑,全不把其他客人放在眼里。
吕公见刘邦高高的鼻梁,额角隆起,五绺长须,谈吐豪爽,出言不凡,心里顿生敬慕之心,认为将来会是一个成就大业的人物。宴会结束时,吕公扯了一下刘邦的衣角,暗示他留下来。客人走后,吕公对刘邦说:"我一向喜欢给人相面,相过许多人,可没见过像您这样的贵相,希望您要自爱。我有个亲生女儿,自幼读书知礼,愿意许配给您”.刘邦一听很高兴,当时就定下了这门亲事。后来刘邦果真作了皇帝,吕雉便被封为皇后,历史上称她为汉高后或吕后。吕后为人残暴凶狠,惯于玩弄权术。刘邦在世时,她与诸吕(吕雉的兄、妹,弟、侄等)、审食其结成集团,妄图篡夺刘氏政权・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吕雉秘不发丧,企图诛杀刘邦生前的功臣宿将,后因阴谋泄露,未能得逞。半年后吕雉害死了赵王如意和他的母亲,惠帝刘盈写了一封信给吕雉道:“你做的事不是人做的,我是你的儿子,总感到无法治理天下。”自此以后,惠帝不理朝政,终日忧郁,在公元前188年8月病死。接着吕雉就从宫中找了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即了帝位,是为少帝,并下毒手将少帝生母杀死,自己“临朝称制”,发号施令,做了中国的一代女皇。在她执政的十几年里,前后封了诸吕六个王、七个侯,诸吕集团从而把持了朝廷大权・吕雉死后,诸吕预感末日来临,阴谋作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在公元前180年及时粉碎了诸吕集团,重新恢复了刘氏政权。刘邦第二夫人戚姬
郭满禄
刘邦的第二夫人戚姬,山东定陶县戚家村人。她长得美丽绝俗,秉性温婉娴雅。她的儿子赵王如意,生相酷肖刘邦,且聪明刚毅,应对如意,母子因此很得刘邦的宠爱。
说起这位戚姬,还是在刘邦穷途厄运的时候嫁的他,那是公元前205年的事:在一次战斗中,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匹马逃到定陶。此时天己薄暮,刘邦人困马乏,刚想歇息一下,后边人喊马嘶,追兵又赶了上来。四处无隐身之处,凑巧路旁有口枯井,他急中生智,将马打了一鞭,让它跑去,自己便跳到井里躲了起来。追兵从井旁过去后,他才慢慢爬了上来。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四顾茫茫,冷风飕飕,他提着宝剑走了七、八里路,来到定陶城北的戚家村.在村头遇见了一个老汉,老汉把他领到自己家里,热情地款待他。刘邦看那老头儿诚朴爽朗,便把自己的姓名、经历告诉了他。老汉一听是汉王.更是忙不迭地叫女儿备酒炒菜。不一会儿,女儿端看酒菜走了出来。刘邦一看,这女孩儿长得眉目清秀,穿著虽然十分朴素,却淡雅不俗,眉目间透着一股灵气。小姑娘听说是汉王,心里好奇,便不自觉地瞟了刘邦一眼。刘邦以为这姑娘对他有情,两只眼睛便骨碌碌地在女孩儿身上转来转去。那小姑娘被他瞧得怪不好意思,伏首拈带,转身走了进去。那娇羞的姿态,愈显得妩媚动人。刘邦喝了几杯酒,向老汉提出要娶这小姑娘作夫人的话,并随手解下身上的一块佩玉作聘礼。老汉哪敢不应,当夜刘邦就和这姑娘成了亲。这就是后来生了赵王如意的戚夫人。
刘邦作了皇帝,封吕雉为皇后,戚姬为贵妃,并立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刘盈为人懦弱,资质平庸。刘邦几次想废掉刘盈改立赵王如意,终因吕后等人的阻挠未得实现。戚姬母子便因此遭到吕后的痛恨与疑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20年)4月,刘邦在长乐宫逝世。皇帝一死,吕后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她便迫不及待地对戚姬下了毒手:她命人把戚夫人的头发削去,宫装剥下,给她换上下人的衣服,天天叫她舂米,罚她做奴隶。戚姬备受折磨,哀哀欲绝,边舂米边伤心地唱起自编的歌儿:
儿子作王啊,生母沦为奴。
终日舂米哟,忍死且受辱!
相隔千里啊,何由知我苦?
这支歌传到吕后的耳朵里,她勃然大怒,立刻派人去召赵王如意入宫,用计毒死了他。她把戚夫人的两只眼睛挖去,给她喝了喑哑的药,并砍掉她的两只手和两只脚,然后把她扔在了猪圈里,还给她起了个名子叫“人猪”,就这样残酷地将戚夫人杀死。
戚姬死后,故乡的人民对她十分怀念。文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79年曾在定陶城北戚姬的故里修建了一座戚姬祠来纪念她。当时这座祠里还存有戚姬的塑像,栩栩如生,神采飞动。逢年过节,这里是香烟缭绕,前来瞻拜祈福的人络绎不绝郭满禄
农学家氾胜之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名叫氾胜之。
氾胜之是曹县人,自幼酷爱农田技艺。他常到农田里观察作物的生长,喜欢种植各种植物。他在总结前人农田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的种植方法,对当时和后代都发生了很大影响。
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7年),氾胜之宜居议郎,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生产。氾胜之根据那里土壤、水利、气候等情况,在当地推行古代流传下来的土地休闲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一“区田法”。这是种植法的一犬改进。“区田法”就是把大面积的耕地分成许多小块(区),每一块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由于土地每一区面积很小,这就便于深耕细作,又易于集中施用肥水,肥水又不至于流失造成浪费,因此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到了清代,农学家杨屾仍然在关中地区推广这种方法。现在西北地区还可看到一种垄作区田,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氾胜之在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的时候,经常到民间考察,和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攀谈。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农种植的瓠个儿特别大,感到十分惊奇,便向老农虚心请教种瓠的经验。他根据老农所谈总结出一套新鲜的种瓠方法:在地里埋下十粒瓠子,等十棵幼苗长到二尺来高时,就把它们并在一起,用布条缠住,然后用泥土封好。几天以后,缠扎在一起的茎就长在一起了。然后留下最茁壮的一个头,掐去其余的九个头。刚结瓠时,把最初的三个去掉,保留第四、第五、第六个。十条茎的根从地下吸收养料,供给到一条茎里,结出的瓠个儿自然就特别大。
氾胜之还特别重视对作物种子的选择。他提出用穗选法来保持品种的纯洁性。作物成熟时,在大田里选择籽粒饱满的穗留作种子。选得的种子要种在特备的留种田里,施足肥水”加强管理,使它长得特别好,以备来年到大田播种。在实践中。他还发明了一种“溲种法”:用马骨煮出的清汁,泡上中药附子,加进蚕粪、羊粪,搅成稠汁,下种前二十天,用这种稠汁浸种,使种子,外边裹上一层有机质。经过这样处理的种子,播到田里,不仅可以避免虫害,还有足够的养料供给种子发芽,因此,幼苗便长得异常茁壮。这是世界上有关药物浸种的最早记载。
关中地区栽种的农作物主要有麦、黍、豆等13种,对这13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氾胜之都进行了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关中地区粮食作物连年取得丰收。氾胜之由于管理农业有方,成绩显著,而多次得到朝廷的褒奖。后来,氾胜之升为御史。
氾胜之在总结群众经验和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一一《氾胜之书》・这是一部相当完善的农书,内容十分丰富。可惜己经失传,不过有多内容还可以在《齐民要术》这部书里看到。《氾胜之书》里提到的一些科学种田的方法和原理,有些至今还被人们所采用。《后汉书•艺文志》里有氾胜之传,对他在农业学科上的这种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饮贪泉而不贪的吴隐之
张振和
在广州越秀山公园的广州市博物馆内,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贪泉”两个大字。此碑是广州百姓为纪念东晋末年的名宦吴隐之而立的,上面还刻着吴隐之的一首诗。吴隐之曾为广州刺史,虽身居高位,却一生粗茶淡饭,不贪不沾,过着清贫的生活。《晋书》上专门列有吴隐之传。
吴隐之是鄄城入,出身贫寒,十几岁时父母就去世了。他很有志气,宁肯忍饥挨饿,也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吴隐之自幼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文史知识。他的一家邻居韩康伯是个官吏,他赞赏吴隐之的品行和学识,在学业上给了他许多帮助。后来韩康伯当了吏部尚书,推举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后又升为尚书郎、晋陵太守。吴隐之当了太守,妻子照样亲自背柴烧饭。他女儿出嫁时,别人送礼品,他一件不收。有个叫谢石的官吏,派厨师去吴太守家帮助置办酒席招待宾客。谁知到吴家一看,宾客一个没请,嫁妆一件没置,只见吴家的丫环牵着条狗到街上去卖。
孝武帝很器重吴隐之,提拔他为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吴隐之把奉禄都赏给了手下的人和亲戚朋友,自己身为京城大官,仍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他自己动手干家务活,衣服脏了自己洗。寒冬腊月读书、批阅公文到深夜,冷了,就披上棉被御寒。
朝廷看吴隐之为官清廉,就任命他为广州刺史。广州远离京城,依山傍海,有许多奇珍异宝,历任官吏都争相侵吞财宝,假公营私大发横财,贪污风在全国出了名。吴隐之前去赴任,走到广州20里的石门,这里有股泉水名叫贪泉。当地百姓说,谁喝了贪泉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财迷心窍,广州贪官多,就是因喝了贪泉水。吴隐之来到泉边,坦然舀了满满一碗水,一饮而尽,并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
吴隐之没到任就喝贪泉水,一时议论纷纷,都猜测新剌吏一定又是个大贪官。谁知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到任后廉洁奉公,不吃山珍海味,食不过青菜干鱼。开始,人们以为他不过装装样子罢了。谁知一年年过去了,他一如既往,两袖清风。连他的家人也一律布衣粗食,如平民百姓。下属官吏给他送礼,他就严厉处罚。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十几年,惩贪官、禁行贿,使这里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直到他离开广州还乡,小船上只有几件简单的行李,手里连个多余的钱都没有。回到家乡鄄城仅盖了六间茅草房,连墙都是用篱笆扎的。广州百姓为表达对吴隐之的敬重,专门在石门立了个贪泉碑,刻上吴隐之的《贪泉诗》。解放后,才把这碑移到广州博物馆。
《晋书•吴隐之传》评论说:“吴隐之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文学家温子昇
纪震
温子昇,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市)入。北魏文学家。生于北魏太和十九(公元495年)年,卒于东魏武定五(公元547年)年。官至侍读兼中书舍人,人称“温侍读”。
温子昇是晋大将军温峤后裔,父温晖曾任兖州左将军长吏,行济阴郡事。子昇自幼勤奋好学,夜以继日,昼夜不倦。长大以后,博览百家,写一手清丽婉约的好文章。曾在广阳王府中教书。一次,子昇为侯山祠堂撰写碑文,常景见了碑文连连叫好,当即要子昇前来叙谈,广阳王感到很奇怪,一个教书之人为何引起如此重视?常景告诉他:“温子昇文章写得好,是个大才士。”广阳王听后,对子昇刮目相看。
北魏孝明帝初年,中尉、东平王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800余人。子昇时年22岁,射策高第,补御史。正光末年,广阳王为东北道行台,召子昇为郎中,所有的重要文献,都由他起草。自此,子昇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子昇答之敏速,徐纥说:“广阳王有温郎中,才藻可畏。”后来,广阳王被葛荣统率的起义军杀死,子昇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与子昇素有交情,他派数十骑暗地护送子昇到冀州。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子昇不曾入仕,闭门读书。孝庄帝建义元年子昇拜南主客郎中。在撰修起居注时,一次不曾尽职,惹恼了当时执政的上党王元天穆,他便要惩处子昇。子昇闻讯立即躲避起来。上党王更为恼火,上书奏知孝庄帝。孝庄帝无意处置子昇,说:“当世才子不过数人岂能为此小事便放黜了子昇?”后来,上党王元天穆岀兵征讨刑杲,召子昇随军同行,子昇未敢同行。上党王说:“我想量才录用他,哪能老是记恨前事?子昇不来,大概是要出走吧?”子昇听得此话,只好前去应征,被任命为伏波将军,竞竞业业,为上党王所赏识。孝武帝永熙年间,拜侍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后又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
534年,孝武帝逃出京城洛阳,投奔宇文泰。从此魏分为东西两国。东魏末年,控制东魏朝廷的高澄拜子昇为大将军咨议。这期间,他与高澄的馆客元谨等关系密切。武定五年,元谨、刘思逸、荀济等人予谋杀害高澄,不料走漏了风声,反被高所杀。高怀疑温子昇知其谋,逼迫他作献武王碑文。碑文写成后,高澄便将子昇下狱,并下令不准给他食物。子昇连日饥饿难忍,“食弊襦(襦:短袄。)而死,弃尸路隅,没其家口。”时年52岁。
温子昇一生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南北对立的南北朝战事连年不断,统治者多属荒淫无道之辈。尽管他才华出众,为人正直,终究没有用武之地。《宋史•温子昇传》载:“子昇外恬静,与物无竞,言有准的,不妄毁誉,而内深险。事故之际,始予其间,所以终致祸败。”
北朝末年,南朝文学回灌北方,衰落已久的文学开始在士人中出现活动的气象。在东魏和齐,有三个著名的文士,即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邢、魏崇尚南朝追求形式、内容空泛的文风,子昇则不然,风格清隽,体现了北朝“词文贞刚,重乎气质”的特点,在北朝享有盛名。他是从北魏到北齐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
温子昇现存诗11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方面。他的文章受北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写得比较质朴。如《答齐神武敕》、《为广阳王渊上书》等,都能据事直书不假事典颇有魏晋遗风。他的骈文能保存南朝任昉、沈约那种用典较少、不求生癖的文体,比徐陵、瘦信也较为刚健而“便于时用”。
温子昇在当时文坛影响很大。济阴王晖业曾说:.“江友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从此可以看岀温子昇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传至南朝,梁武帝肖衍曾大加称赞,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六百。”温子昇影响所及,曾达到边疆地区。阳夏太守傅标岀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子昇文也。”
温子昇死后,其友人宋游道亲自为其收尸埋葬,又集其诗文共35卷。今已亡佚。明人辑有《温侍读集》。唐代理财家刘晏
郭满禄
刘晏(公元716——780年),曹州南华(今菏泽市西南)人,他是唐代卓越的财政经济管理专家。唐代宗对他很赏识,曾称赞他说::你真是我的酂侯肖何啊!”在唐代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依赖刘晏的天才经营,曾一度挽救了唐王朝的厄运,给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带来了一线转机。
刘晏出身于显贵之家,从小聪明颖慧,才智非凡。开元十三年(公元123年),唐玄宗到泰山举行祭天地的大典,那时他才八岁,曾经到皇帝的驻地献上他的赋作。那赋文辞畅达流丽,玄宗看了十分惊奇,命宰相张说当面加以考试。张说考试完毕回复玄宗说:“真是国家的祥瑞啊!”玄宗登山时任命他为太子正字,并带他到长安。到长安后,公卿们争相延揽,一时名动京师,号为神童。
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反于幽燕,刘晏到襄阳避难。长安收复以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刘晏由河南尹调到长安当京兆尹,同时以户部侍郎兼任度支郎中等职。代宗广徳元年(763年),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罢相,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等职。这时正处大战之后,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经济上的极端窘困,使得唐王朝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能否解决财政危机,直接关系到唐王朝的命运。刘晏受任于国家危难之际,面对现实・他切实研究了当时问题的症结所在,釆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发展唐王朝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刘晏任转运使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连年烽火,民生凋敝,哀鸿遍野.《新唐书》中记载,由陕西至河南五百里中,只有千余户居民,兽游鬼哭,茅舍无烟。由于交通运输遭到破坏,南粮北调几乎中断,京城米价昂贵,每斗竟至千钱,连御膳房也上顿不接下顿。为了解决粮荒这个首要问题,刘晏亲自到各地去考察。他从淮河、泗水坐船到汴河,又从汴河到黄河,观看了三门漕运遗迹。并组织人力,疏通水道,立即恢复南粮北运。在运输方法上,他把从江南到渭口(渭水入河处)一段的全程运输,改为分段接运,以提高运输效率。在运输工具上,他又进行了改革,设计制造了一种专用船只。为提高漕丁漕夫的驾驶技术,进行了专门训练,这就保障了船运的安全,减少了纤夫的伤亡事故。漕运,是唐代的经济命脉。经过刘晏的整顿和改革,得到很大的发展。水运畅通以后,每年由江淮运往北方的米粮多时达110万石,少时也有50万石。当第一批粮食运到长安时,长安居民填街塞巷,夹道欢呼。唐代宗非常高兴,派大臣、卫士带着乐队到渭桥去迎接刘晏,宣达皇帝对他的褒奖。从此关中即使遇到水旱灾害,物价也不致于腾贵,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唐肃宗时,全国推行食盐官卖,各地设置了许多官吏专司这项事务,官多扰民,且盐价昂贵。刘晏为盐铁使,改食盐专卖为自由买卖。他只在产盐区设置官吏,把生产出来的食盐卖给商人,再经商人之手转销各地。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带,则设立盐仓,平时储备大量食盐,以避免盐荒时盐商居奇抬价。刘晏十分注意盐的增产,在淮北产盐区设立了13个巡院,专办盐务。刘晏在盐业上采取的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初,每年盐税的收入是60万贯,经过整顿提高到600余万贯。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达;200万贯,盐业收入即占一半之多。但是,人民并不感到窘困。有一次京师用盐奇缺.盐价猛涨,朝廷责成刘晏从外地运盐3万斛供应关中。这些盐从扬州起运,40天就到了京师。人们都为调运的迅速感到惊奇。京师盐价很快下跌,从而保障了关中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了平定全国物价,刘晏在各地设置了报告物价信息的专门人员,沿途并设立了一座座驿站。他可以随时掌握四方物价的高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从而使各地物价保持基本均衡。
刘晏平时勤于职司,司谓竭智尽虑,一丝不苟。他走路时也常常盘算理财问题,他自己常说,好象看见钱在地下流动。每当骑马上朝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国家财用问题,手里的马鞭子指指划划地筹算,引得过路人笑个不止。他平时生活俭朴。不尚华丽。他的住宅,房子矮小、简陋,家中不置婢妾,饮食也很简单粗糙,这在封建官僚中是极为少见的。
刘晏之所以在财政经济管理方面作出了这样大的贡献,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当时他大胆提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对那些无德无才的庸官俗吏则大加罢黜。碰到权贵来托他安插亲信,他或婉言谢绝,或则用厚禄奉养他们,却不让他们把持实权。他所任用的人,绝大部分都忠于职守,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奉行他的指示也是如在眼前一样。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由于同僚杨炎等人要替被刘晏秉公处死的宰相元载报仇,对刘晏进行百般陷害。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诏赐刘晏自尽,这时他65岁。不久又将他的家属流放岭南,被株连的也有几十人之多。皇帝曾派人去登记他的家产,结果只有杂书两车,粮食几斛。刘晏为官清廉如此!他的被害,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许多人上疏要求核实他的罪状,请求放回他的妻子,但是朝廷始终不予理睬。一代重臣、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一度挽救唐朝厄运的刘晏,竟得到这样的下场。千载之下,令人浩叹弗止!文学家王禹偁
纪震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初文学家。生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官至翰林学士。
王禹偁家世务农出身贫寒“其家以磨面为生”(《邵氏闻见后录》)。尽管如此,他还是有条件读书的,“余总角之岁,就学于乡先生,授经之外,日讽律诗一章。”(《孟水部诗集序》)他后来写的《谪居感事》曾记“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彼。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这反映了他少年勤奋好学和被人推许的情况。据说,一次济州团练推官毕士安(真宗时位至宰相)写了一句“鹦鹉能言宁比凤”,令诸子作对,结果都不中意。王禹偁对上一句“蜘蛛虽巧不如蚕”,贴在上句的旁边。毕士安见后大为吃惊,以礼相见,称赞他:“子精神满腹,将且名世矣!”
太平兴国五年,27岁的王禹偁曾徒步赴汴京应举,初试列甲科,因殿试不中上旨,遭受默落。三年后再次赴试,始中进士,授成武主薄。次年,授大理评事移知苏州长洲县。他看到苏州地区赋税苛重,就写信要求上级减免当地农民的赋税负担。“因出吏部考课历,纳质于巨商”,得钱一万七千贯,买来白米代替贫民输纳,准许他们在下一年陆续归还。
苏州是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公务之暇,王禹偁时常与同年进士罗处约(时宰吴县)一起探幽访胜,诗賦唱和,人多传颂。太宗赵炅是一个附庸风雅、重视文才的皇帝,他把负有文名的王禹偁召进京师,擢升太拾遗(谏官)、直史馆(史官)。这是公元988年的事。第二年,太宗召他赋诗,他挥笔而就,太宗大喜,当即拜为左司谏、知这制诰。一年,京郊天旱,民不聊生,他上疏要求皇帝下诏降低百官军将俸禄,并表示自己率先减俸。这一阶段是他官运享通、扶摇直上的时期,“载笔居三馆,登朝拾遗,……侍从殊为贵,图书颇怡。”他总想对朝廷有所建树,对人民有所作为,提出了很多革除弊端、发展生产的改革建议,请求朝廷重视农业生产,节约财政开支,选贤任能,抑制豪强。面对契丹的扩张南侵,他上了著名的《御戎十策》,再次提出变法主张,并警告说,若不改革,“则宼不在外而在内也。” 这个奏策博得当时名相赵普的赞赏。这年秋天,宰相赵普告病假,在此期间,赵普所上表章皆由王禹偁代作。
王禹偁在任谏官兼知制诰期间,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得失,是著名的耿介刚直之士。由于他直言敢谏,加上撰写制诰的词句多不虚饰,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淳化二年,富有权势的尼姑道安诬陷著名文学家徐铉与妻甥姜氏通奸(姜氏是道安的嫂子)。这时,王禹偁兼判大理寺事,他执法为徐铉雪诬,抗疏论道安告奸不实罪,要求处罚道安。这下子触怒了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这是王禹偁第一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仕途的失意,却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收,他赋诗言志,创作了《谪居感事》诗160韵。淳化四年,又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被召回京,拜为左正言。太宗因他刚直不阿,命宰相戒之。对太宗的这一做法他甚为不满,以便于奉养为由请求做地方官。在他赴曹州决狱(淳化五年)的任务完成后,被派往单州(今山东单县)。结果,只在单州十五天,便又召还京师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996年),召拜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他正直不阿的禀性依然如故,“制敕有不便,多所论秦”。同年四月,宋太祖的皇后崩,太宗末能按皇后礼仪治丧,他提出意见得罪了太宗。结果,任翰林学士刚刚一百天,便被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这是他第二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他在后来写给真宗的表文中对两度贬谪深为不满:“始贬谪于,实因执法,后岀滁上,莫知罪名。”对于皇帝和权臣的威势,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
次年,又改任扬州知州。他到任之后,即忙于积案、讼案、水利等公务,日理万机,尽心职守:“堆案有留文,听歌无欢声。”至道二年,太宗死,真宗继位.他又应诏上疏,要求“治之惟新,救之在速”,并提出五项改革主张。一是“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二是“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三是“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是“沙汰僧尼,使疲民不耗”,五是“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謇谔之士知进而不疑奸俭倾巧之徒知道而有惧”。这个《应诏言事疏》是王禹称平生最主要的政论,最能代表其政治见解。三十多年后,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是这个奏疏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奏疏上达后,真宗又把他召回,第三次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真宗咸平元年,王禹偁予修《太祖实录》,昼夜不舍,废寝忘食,以“出一言不愧于神明,议一事必归于正直”的负责精神,完成了十七卷。这时的宰相张齐贤、李沆对他存有戒心,处处疑忌。这年除夕,他被除知制诰,贬谪黄州。这是他第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对此,他异常愤慨,于临行之前写道:“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对这种毫无理由的贬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从淳化二年到咸平元年,八年三次被贬,为此・他写了《三黜赋》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这种倔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于一个封建宫吏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王禹偁在黄州任内,政绩甚著,创作亦佳,被尊为“王黄州”。二年以后,奉命移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到郡尚未逾月,竟一病而逝。享年48岁。
纵观王禹偁一生,可以看出,他不愧是北宋政治改革的先驱,是关心民瘼敢说敢为的好官,是据实直书,不畏时忌的史家。不过,他的最大成就,还是文学方面。他是北宋年辈较早、并首开北宋一代文风的重要作家,堪称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者。
对于唐末以来内容空虚的颓靡文风,王禹偁一向反对。主张文学创作在内容上要“传道明心。”他平生最推崇韩愈的古文,但又按弃了韩文“辞涩言苦”的一面,始终坚持 “文尚平易” 。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性、艺术性较强。而且语言流畅’朗朗上口。他公开主张“韩柳文章李杜诗” 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称以诗驰名当世,北宋大诗人林和靖有“纵横吾宋是黄州’之誉。他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诗风与白相近,开宋诗革新的先声。写于京师的《对雪》、写于商州的《感流亡》、《竹礪》和写给长子的《对雪示嘉祐》等,同杜甫的"穷年忧黎元”、白居易的“不能救治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是同样真挚感人的在宋人诗作中,亦属少见。他的写景诗,清新质朴,引人入胜,别树风格。
他的散文成就也很大。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就他对宋代古文的影响来说,不愧是欧阳修等人的先导。
王禹偁一生著述颇多,有《奏议》三卷,《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建隆遗事》一卷,《五代史阙文》二卷。今存《小畜集》二十卷及其曾孙王汾所编《小畜外集》(残存卷七至十三)文学家晁补之
纪震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家。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和黄庭坚、秦观、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
补之自幼聪慧过人,13岁在常州跟王安国(王安石弟)学习,在文学方面他涉猎广泛,尤其推崇先秦和西汉。19岁时,他跟随父亲晁端友到了杭州新城县,看到钱塘山川风物秀丽可爱,写了幽美的《七述》一文,并以之谒见当时的杭州通判苏轼。苏轼原想写内容相似的文章,见了补之写的《七述》,赞叹道:“吾可以搁笔矣!”以后苏轼又称赞他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并预言“必显于世”。他在苏轼处受教三年,得益甚多,文名大震。
元丰二年,补之27岁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均列第一,考官认为他的文章“近世未有”,宋神宗看后也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俘薄。”晁补之于是名重一时。元佑元年,为太学正,经考试后升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这期间,黄庭坚、秦观、张耒都在秘书省供职,苏轼为翰林学士,他们之间经常来往,游宴唱和。因其俱出苏轼门下,遂以"苏门四学士”称雄京师。张耒曾有诗云:“长公(苏轼)波涛万倾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黄郎(庭坚)萧萧日下鹤,陈子(陈师道)峭峭霜中竹。秦(观)文倩丽若桃李,晁(补之)论峥嵘走珠玉。”四学士各有所长,显示了一代文星的赫赫盛名。其中,他与张耒的交谊又超过了他人:“晁张斑马手,崔蔡不足云”(黄庭坚)。
元佑六年,补之除秘阁校理任扬州通判。次年3月,苏轼任扬州知府,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心中特别高兴。扬州芍药闻名全国,年年要开花会,但“吏缘为奸”,遂以乐害民。苏、晁同情民间疾苦,首先停止了万花会。苏轼屡次上书朝廷,请求诏免百姓积欠,补之全力支持。以后朝廷也同意了这一要求。
元佑末年,补之被召回秘书省,先后任秘书丞、著作郎。其间曾上《罪言》一篇,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塘献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州,是个主战派。后又岀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当时河北遭灾,灾民流入齐境,补之请准朝廷,得粟万斛赈济灾民,救活数千人。他主持修复了曾巩兴建的齐州名胜北渚亭。他很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振兴齐州。哪知哲宗亲政后,蔡京等奸佞当权,指控司马光、苏轼及其学士为好党这就是有名的元佑“党籍”案。这样一来,补之被降为河中知府。在河中他积极主持修河桥以便利百姓。百姓们特意为他建祠堂并在祠中画了他的像以志纪念。尽管如此,他仍摆脱不了贬官的厄运,先后徙湖州、密州、果州,主管鸿庆宫。终因“党藉”案逐步升级而被遣回老家。51岁上,他回到家乡巨野。不久便迁居金乡,忘情仕进,追慕陶渊明的为人,于金乡城东兴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园内的堂、轩,亭、庵都用《归去来辞》中的词语命名之。大观四年,“党籍”事消,58岁的晁补之又被起用,任泗州知州,到任不久便一病身亡。在苏门学士中,晁补之与秦观以词见长。晁词现存160余首。元好问把黄,晁二家和陈与义、辛弃疾并列,作为苏轼豪放派的嫡传。说明他继承苏词传统,很有贡献。后人评道:“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张尔田:《忍寒词序》)《宋史•晁补之传》说:“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倦。
文章温润典缛,甚凌丽奇卓,出于天成。”这段话指出了补之诗文的特色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鸡肋集》收入其诗、文100卷,现存70卷。最著名的是呈献平辽之策的万言书《上皇帝北事书》和《罪言》,这是宋代文人言兵的典型之作。就写作而言,能引古证今,论辩滔滔,条分缕析,结构严谨,语言典雅,堪称奏章中的佳作。他的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诸作,比较注重“事功”,对迂腐不切实用之论有所嘲讽。他工于诗,其中古乐府尤为所长,《苕溪渔隐丛话》说他的古乐府“辞格俊逸可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是他的两首题画诗:“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尚想高邮间,湖寒沙璀璀。冰霜已凌厉,藻荇良琐碎。衡阳渺何处,中沚若烟海。”(《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之一》)在四学士中,补之与黄庭坚善画,常与苏轼一起绘画题诗,深受东坡画论之影响。由于他有绘画实践经验,深得画中三昧,所以在诗中表达了如此精辟的见解。再一首是《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题其上》:“胸中正可吞云梦,盏里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很自负。他的好友、著名布衣诗人陈师道很推崇他,说他把万里江山入于咫尺之内,是“今代王摩诘。
补之的画论与苏轼大致相同,而他的文论却与老师大相径庭。苏轼重视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主张多种风格并存。补之认为事业是最重要的,文学是第二位的。他的文论与当时的政治家王安石、司马光比较接近°更有趣的是,补之的词论与地老师完全相同,自从苏轼创立了豪放词之后,遭到不少人的责难,斥之为"不能歌,不入腔,不入律”;而补之当即指出:“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他认为苏词摆脱了旧的乐曲的束缚是一种新的创造。
《宋史》著录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晁补之集》七十卷。今存《鸡助集》七十集,《晁氏琴趣外篇》六卷。农民起义领袖宋江
杨广德
宋江,山东郓城县水堡集人,生卒年月不详。早年曾在郓城县当过押司,是个管理犯人的小官吏。由于他性情豪放,乐于助人,结交了许多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后来投奔梁山,聚众反宋,成为梁山泊农民起义军领袖。
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荒淫腐朽,朝廷大权操纵在奸佞蔡京、童贯、王=、朱勔、李彦、梁师成等人手里。这六人结党营私,愚弄皇上,残害百姓,当时被人们称为:"六贼”。“六贼”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提出了“丰亨豫大”的口号,一方面大兴土木,营造宫殿,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广搜珍奇物品,以供皇帝恣意享乐。
1102年,童贯在苏、杭二州设置“造作局”,大量搜刮民间财物,强迫数千名能工巧匠为皇室制造各种奢侈品。三年后,朱勔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门为皇宫搜罗民间奇花异石,运往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因为所调船只十只偏为一纲,所以称为“花石纲”。
“六贼”为首卖官鬻爵,造成冗官冗费剧增。宋徽宗在位七、八年间,官吏猛增十倍,官俸和兵响收不敷出,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六贼”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滥发纸币和加重苛捐杂税的同时,先后由杨戳、李彦主持,在开封设置“西城括田所”,惮意掠夺农民的田地,将自耕农变为佃农,强迫农民向官府交租。广大农民被迫得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卖妻鬻女,冻饿而死。就连梁山水泊,也被强令括为公有。
梁山在山东梁山县境内,由于黄河泛滥,周围是一个方园八百里的大湖泊,称为梁山泊。这里依山旁水,地势险要,当地百姓向以采菱、割蒲、挖藕、捕鱼、捉虾为生计。梁山泊被括为公有后,凡百姓进入水泊,必须交纳课税,否则以盗贼论处。后来,官府把税额固定下来,每县每年平均要纳10万余贯,灾年也不能免。加上朝廷派往山东的转运使刘寄、王宓等人,更是横征暴敛,搞得梁山泊一带“民不堪命,皆去而为盗”。梁山泊百姓无法生活;纷纷抗捐抗税。就在这时,宋江等一伙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树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造反大旗,与官府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发展形成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公元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率领起义军,攻城略地。他们每打开一个州县,就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惩处贪官污吏,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逐渐壮大,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史书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江起义军虽无一百单八将,确有三十六位英雄首领。他们人数虽不多,但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常常以少胜多,大败官军。正如《宋史》所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其锋。”宋江起义军转战各地,使许多州县官史闻凤丧胆,使官兵望风而逃。
19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初,宋江起义军向青(今山青州市)、齐(今山东济南市)、单州(今山东单县)、濮州(今鄄城一带)发展,对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形成直接威胁。当义军向青州进军时,宋徽宗急调歙州(今安徽歙县)太守曾孝蕴去青州,严加防范起义军。但是,曾孝蕴的部将不敢与起义军作战,以雾毒为辞,擅自把兵从要道关口转移到山谷间,使起义军顺利地通过了曾孝蕴的军事防线。宋江起义军出其不意,一举攻克青州,威振山东。
青州失守,使宋王朝惊恐万状。宋徽宗看到用武力镇压不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他就采纳了侯蒙的《陈制贼计》,主张招降宋江起义军。並起用侯蒙知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负责招降宋江。因为侯蒙还未七任就死了,所以招降之策"虽有此议,而未实行”。况且,宋江对招降之事,並不理睬。
为了防止宋军的围剿,宋江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术,率领起义军向沂州(今山东临沂)进发。沂州知州蒋圆表面上讨好宋江,同意起义军借道通过,而暗中设防,屯兵伏击起义军,使宋江起义军遭到重大损失。
1121年2月,宋江起义军进入淮南地区,攻打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内)。继而转战京东、江北一带,並以闪电战术向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市)进军。这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掐断北宋的“搬运粮道”,对京城造成严重威胁。但是,在宋江起义军向沭阳(今江苏沐阳县)进军时,被县尉王心师“邀击”,受到重创。当宋江起义军乘船向海州转移时,又遭到海州知州张叔夜的埋伏,起义军陷入重围,伤亡严重。同年5月,宋徽宗下令镇压了方腊起义军的师可存班师去继续镇压宋江起义军。大约经过了一个月的战斗,宋江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宋江也最后牺牲了。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梁山好汉的南征北战,横扫十郡,劫富济贫,惩处贪官污吏,有力地打击了北宋统治者。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后世把宋江起义的故事编为话本,并形成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来歌颂梁山泊英雄好汉。农民起义领袖徐鸿儒
郭满禄
徐鸿儒,原籍是巨野,后来迁居郓城,白莲教的首领。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2年),他在郓城、巨野一带起事。全部起义活动虽然只坚持了190天,但却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在中国农民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鸿儒是白莲教首王森的弟子。白莲教是当时下层社会佛教秘密组织的一种,这个组织遍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各省。王森在万历年末被捕牺牲后,他的组织分为两枝:一枝由他的儿子王好贤领导,在河北一带活动;一枝由他的徒弟徐鸿儒领导,在山东一带活动。由于两枝配合不好,约定共同起义的计划失败,徐鸿儒临时决定于天启2年5月11日单独起事。
暴动开始后,徐鸿儒自号“中兴福烈帝”,设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起义将士继承元末红巾军的传统,以红巾裹头,四方群众云集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声势十分浩大。他们一举攻下郓城,郓城知县余子翼弃城出逃。接着,他们把起义将士家属安排在宋代农民起义的根据地 —梁山泊内,以防官军对他们的杀害。之后,整军东下,渡过运河,向邹县和峄县进发,并迅速占领这两座城池。徐鸿儒以邹县为中心,派遣部队北攻曲阜和兖州,南攻滕县,西攻巨野。此外,他还派遣远征部队去攻打沛县、郯城和日照。邹、滕之地,北邻济宁,南靠徐州,正是运河上漕运的重要地段。义军占领邹、滕等地,切断了明朝江南到北京的运粮道。这对明朝廷是个极大的威胁,当时朝廷内部就有人惊呼:“此地一坏,国家进退之路已穷!”朝廷急派官镇压,企图收复邹县,结果被义军打得大败。
徐鸿儒起事后,各地白莲教徒和农民群众纷纷响应。7月,他的师兄弟于弘志在武邑、景州交界处的白家屯起义。9月,鸡泽县的康傅头也开始起义。10月,这种秘密组织竟潜入京城活动。同时,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李思贤等也聚众起义,响应徐鸿儒。远在四川的白莲教徒洪众、刘应远、白仙台等也纷纷起义,和徐鸿儒遥相呼应。
但是,由于徐鸿儒和各路义军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们又采取了错误的路线——集中较多的兵力,比较长的时间去固守一两个城池,这便给敌人的进攻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终于被镇压。城破后徐鸿儒被俘,当年11月210,他和他的父母以及重要部属18人,在北京殉难。徐鸿儒临刑时还不胜感慨地说:“王好贤父子经营20年,党徒不下200万.事之不成,天也!”
起义军主力被打败后,徐鸿儒余部上万人转战打回郓城、巨野。在郓城武安、飞集一带遭到官军的包围,将士临危不惧,英勇冲杀,终因众寡悬殊,而惨遭杀害,上万余人壮烈牺牲。统治者为显示自己的"武功”,惆吓民众,在飞集村外挖了一个大坑,将上万人的尸骨埋掉。今日飞集村旁的大土丘、当地人称为“万人堌堆”,就是当年刽子手残杀起义农民的罪证。
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规模不算太大,全部起义活动也只坚持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在他的影响下,五年之后,在陕北高原上就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烈火。从那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便掀起了持续近40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出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等杰出的农民起义将领,给予明王朝和不久以后的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所以,由此可见,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恰是明末农民大超义的序幕和先声,他点起了全国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火焰,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更加壮丽的一页。抗日将领赵登禹
杨广德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省菏泽市西赵楼村人。1898年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祖父赵景行和父亲赵锡君都是勤劳纯朴的农民。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由于家境穷苦,兄弟姊妹五人中只有他自己读过两年书,因父亲去世而辍学。13岁时和二哥同拜当地武师朱凤军为师,学习武术。他聪明好学,若练出一身好武艺,学会了多种拳术,会用多种兵器。他自幼性格刚强,嫉恶如仇,曾经羡慕历史上一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在那列强入侵,军伐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命运,百姓的苦难,他终于决定从军,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当他听说冯玉祥的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时,便和二哥赵登尧,好友赵学礼、赵全胜等毅然离开家乡,千里迢迢奔赴陕西投军。经过20多天长途跋涉,于1914年春到了潼关,找到冯玉祥任旅长的17混成旅。当时不招新兵,经过苦求,才在某连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新兵。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河北省廊坊地区驻守。一次冯玉祥阅兵,观看部队训练比武,发现了赵登禹出众的武艺。冯玉祥很喜欢这个身材魁伟,生气勃勃的小战士,就把他调到卫队当了贴身护兵。赵登禹从此跟随冯玉祥,柱他身边生活了7年之久。冯玉祥生活俭朴,军纪严明,爱国爱民,深深感动了赵登禹。冯玉祥的言传身教,使赵登禹这个憨厚纯朴的热血青年,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为军人,就要时刻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
1918年,冯玉祥兼任湖南常德镇守史。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在我国内河水域横冲直撞,他们的水兵经常上岸骚扰百姓。冯玉祥严令部队要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不能向侵略者退让。冯玉祥常常教育部下:“当个中国人,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绝不能允许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土地上为非做歹。”冯玉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使赵登禹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赵登禹以他的精明机智、果断勇敢,贏得了冯玉祥的信任。
1921年,冯玉祥率部队入陕,协助北洋直系的陆军第20师师长阎相文武力接任陕西督军。在打败原督军陈树藩后,17混成旅扩编为第11师,冯玉祥任师长。这时,驻在凤翔的土匪头子郭坚,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冯玉祥为了除去这个土匪,就设下“鸿门宴”。宴席刚开始,埋伏的士兵不慎将屏风挤倒。郭坚见势不好,掏出手枪,起身便走。在这紧急关头,赵登禹奋不顾身,勇敢向前,施出武功,将郭坚击倒在地,当场擒获。遂后公开将郭坚枪决,大快人心。从此,赵登禹的武艺名扬全师。
1922年,赵登禹被提升为排长,而后又升为连长、营长、团长。从当卫士到带兵打仗,他都是岀生入死,冲锋在前。1926年,国共合作,广东革命军挥师北伐。冯玉祥在五原集结旧部,响应北伐,向陕西、甘肃进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原誓师”。赵登禹奉命率部队向陕西进攻,消灭了凤翔地区的土皇帝堂毓昆,并打破城池,开仓放粮。赵登禹的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称赞。1927年初,冯玉祥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赵登禹升任旅长。"五原誓师”后,冯玉祥与蒋介石挽帖结盟,但始终受到蒋介石的打击排斥。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讨伐蒋介石,展开中原大战,赵登禹被任命为第4路军第25师师长。讨蒋失败后,第4路军被迫退至山西运城地区,后被改编为第19军,赵登禹任37师109旅旅长。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迅速侵占了我东三省。赵登禹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尊严,曾多次要求北上抗战。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经热河省抵达长城喜峰口,蓄谋向我关内进犯。国民党政府命令29军赶赴长城一线御敌。赵登禹接到命令,率部冒着风雪前进,从河北省蓟县急行军赶到喜峰口,先敌抢占了关口两侧高地和长城一线。赵登禹被委任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日军向喜峰口多次发动攻击,赵登禹率部迎敌,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长城垛口失而复得20余次。为了守住喜峰口重关,不让敌人越过万里长城,赵登禹挥舞大刀,率部与敌人多次展开肉搏战。赵登禹在敌人武器装备处于优势、不断增兵,形势十分危机的情况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命令部队在敌人飞机大炮狂轰烂炸时撤离战壕,等日军靠近时再进入阵地,集中火力杀伤敌入。赵登禹手挥大刀率领将士跃出战壕,与敌展开肉搏战。赵登禹一口气砍倒几十个日军,自己的左腿负伤。卫兵劝他退后指挥,他说:“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接着又冲入敌阵,继续砍敌,这样经过两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军的无数次进攻,牢牢地守住喜峰口。这时,为了彻底打败日军,赵登禹决定主动出击袭击敌人。他召开了营以上军委会议说:“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今夜我们绕到敌后,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要让小日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不怕死的军队。”在他的激励下,与会军官热泪横流,纷纷请战,愿洒热血于疆场。会后赵登禹带伤拄着拐杖,亲率一个团连夜翻山越岭绕到日军后面的炮兵阵地和特种兵宿营地,突然发起攻击,杀得日军晕头转向。这次奇袭,把日军野炮营砍杀殆尽,得大炮18门和装甲车、枪械大宗,并烧毁了大批辎重粮草,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也不能向喜峰口发起进攻。日军自己承认,喜峰口大战是“明治建军以来未有之大耻"。喜峰口战斗,狠挫了敌人的锐气,延缓了日军侵犯华北的进程。自此以后,二十九军声名大振,抗日将领赵登禹的名字被广泛传颂,国民党政府统帅部给他颁发了勋章。赵登禹的109旅扩编为132师,赵登禹任师长。
1933年,赵登禹率领132师驻防张北县。赵登禹为了民族尊严,对日军的挑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断挫败敌人的挑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中国军人的志气°1936年,赵登禹升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7日,日军为侵占华北,进而吞并中国,挑起芦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开枪还击,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其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给守卫北平城的29军爱国将士以极大鼓舞。29军军长宋哲元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企图谋求和解。赵登禹和军副总参谋在张克侠一再劝告宋哲元坚决抗战。其间日本加紧向关内调兵,在平津一带日军迅速增至2万余人。7月26日,日军发出最后通一牒,限令29军两天内撤出北平及附近地区。在全国各界爱国军民和29军广大将士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政府和华北当局,求和无望,不得不下令29军抗击日军。27日在南苑召开军事会议,宣誓抗日,进行战斗布署。28日拂晓日军同时向宛乎城、衙门口、八宝山、南苑、北苑发动进攻。赵登禹师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励将士奋勇歼敌。等敌人接近时,再进行射击和投手榴弹杀伤敌人。赵登禹大刀一挥,率先跃出战壕,与敌人反复冲杀,击毙日军不计其数。南苑一带无险可守,赵登禹和将士们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下,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日军从正面无法突破南苑防线,便企图从侧翼包抄赵登禹部。副军长佟麟阁发现大红门方向出现日军,亲自率兵阻击,陷入日军包围中。佟副军长率部突围,不幸腿部受伤,他带伤率领将士奋勇冲杀,中弹身亡。佟副军长牺牲后,赵登禹奉命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集结,准备反击。为了夺回阵地,赵登禹挥舞大刀,率部向红门冲杀。赵登禹身上多处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安葬在芦沟桥畔,受到全国抗日军民的哀悼。他和佟麟阁被追任为上将。赵登禹将军精忠报国,血染疆场,以身殉职,是鲁西南人民的骄傲。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他的抗战业绩永垂青史。田位东名留青史
胡敬洪
翻开鲁西南建党史,早在1927年就成立了中共菏泽党支部,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战士。田位东就是其精英之一,他的崇高革命情操和为了党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至今鼓舞着鲁西南人民。
田位东,名秩,字位东。曾化名田雷、田雨田、田秀川,1906年农历3月18日生于菏泽县城关镇南关三里庄,10岁时入菏泽南华小学读书。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旧民主丰义革命终结和新主主义革命酝酿的转折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田位东深爱校长曹香谷的爱国思想所影响,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学生运动,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产生了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思想。1922年,田位东考入菏泽中学(后改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开始阅读进步的文学作品和革命书籍,经常组织一些进步青年探讨革命理论,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崇高信念。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田位东毫不动摇革命信念,毅然接受了党的培养和教育。这年年底,田位东经徐云轩、刘仰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了。在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大逮捕的恶劣环境中,他毫无畏惧的奔走在菏泽、定陶、曹县、成武等县,积极为党工作,向凶恶的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1928年春,田位东按照党的指示到济南开展学生运动,曾一度被捕入狱,后经党的多方营救才得以脱险。
1929年冬,田位东不顾亲友的劝阻,秘密赶往青岛,由地下党组织派往山东大学,一面发动和领导学生运动,一面负责互济会的工作,组织营救被捕的同志。
1930年,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田位东被派往泰安从事秘密的宣传工作。当时,白色恐怖严重,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田位东就和另一个同志郑乃序一起拉黄包车,上山砍柴,换几个钱买笔墨纸张,刷标语,印传单。当一文无有时,干脆用粉笔、石灰块,把标语写在山石和墙壁上,使党的影响日益扩大,在鲁南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1931年春,为了开展枣庄矿工运动,中共枣庄特区委员会成立,田位东任书记。枣庄煤矿曾在1927年发动了一次工人大罢工,但被残酷镇压了,许多工人被捕被杀。田位东到达枣庄时,环境异常艰苦。他和郑乃序(特区付韦记)通过各种关系在矿上当外工,和矿工共同生活,宣传革命思想,启发矿工的阶级觉悟。到了1932年夏,先后有10多个矿上入党,100多矿工成为积极分子,很快形成了一支罢工运动的中坚力量。以这支力量为核心,田位东发动工人与狗腿子监工、包工头子以及中兴公司(即当时的枣庄煤矿)的资本家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广大矿工迅速组织起来,成立了17个罢工小组,并组织了纠察队。1932年6月13日,六七千矿工在枣庄市郊十里泉集会,田位东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到会讲演,提出取消包工制,实行内外工平等待遇的主张,号召工人兄弟们团结起来和资本家斗争。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逢勃展开了。6月19日,田位东和郑乃序又在姚神庙召开矿工大会,准备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将罢工斗争推向高潮。由于资本家收买了工贼,会场突然被军警包围,田位东不幸被捕。
田位东被捕后,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高凤亮节。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愤怒地揭露资本家压榨工人和国民党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在劝降宴上,他踢翻酒席,痛斥敌人的卑鄙伎俩。在牢房里,他给矿工写信,鼓励同志们继续坚持斗争。敌人无法动摇他的钢铁意志,只得把他押解到济南军法会审处。
1932年6月的一天,田位东和他的战友郑乃序,被国民党反动派押上刑场。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高唱着悲壮的《国际歌》,英勇牺牲于千佛山下,享年二十六岁,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运西地委书记梁仞千
杨广德
梁仞千,原名梁于振,郛城县洪王庄人。1912年生,家庭较为富裕,少年入学读书。1933年山东省第六中学(现菏泽一中)毕业,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济南一中党支部书记和中共济南市委委员,负责领导学生运动。梁仞千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浪潮中,组织领导学生罢课,声援各地的抗日活功,并注重发展党员,培养出一批革命干部。
1937年“7・7”事变后,梁仞千受党的指使回到家乡郓城县,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8月初到家,就以洪王庄为中心,四处联络,组织革命力量。到同年10月,就先后发展党员和民先队员四五十人。周围的村庄赵楼、周庄、张寨、徐桥、智垓、潘渡,黄堆集等地,都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小组。1938年1月中共鲁西特委决定,成立郓城、巨野、郓城、菏泽四县边区中心县委,梁仞千任县委书记。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建立抗日武装,县委首先举办了两期“鲁西抗日自卫团”训练班。生活困难,梁仞千就动员父亲拿出自家的5000斤高梁给训练班的同志做口粮。大家吃的全是窝窝头,群众称之为“窝窝队”。因为遭到国民党郓城县县长王念根和五区区长谢修理的阻挠破坏,县委决定停办第三期训练班,转入地下活动。梁仞千组织了游击队,利用各种关系搞到了部分枪支弹药,武装自己。没有饭吃,梁仞千就说服父亲卖掉80亩地,支援游击队。梁仞千的父亲梁秀松先生在儿子的影响下,从同情支援革命,到亲自参加革命工作。在梁仞千同志的领导下,四县边区中心县委的武装力量,很快发展到150多人。这时,梁仞千同志的工作日益加重,发展党员、组织武装、改造联庄会、争取流亡学生等等,都要亲自抓。他的身体日益消瘦,肺病日益加重,但是他却忘我地为党工作着。
1939年3月,我115师东进支队在陈光代师长和罗荣桓政委率须下,挺进郓西北。梁仞千立即去师部联系,汇报当地情况。师首长根据县委的要求,决定把杨勇同志率领的686团留在鲁西,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创造鲁西地区抗日根据地。于1939年3月15日,全歼盘踞在秤西北樊坝的的日伪军一个团,活捉团长刘玉胜,俘敌500余人。自此我党我军威震鲁西。
1939年4月,郓城中心县委改为运西地委,梁仞千同志为地委书记。鲁西抗日自卫团改称鲁西工作团,梁仞千同志任团长。在梁仞千同志领导下,郓城、郓南、菏泽、鄄城、巨野县委相继成立。八路军运西支队发展到八九个连队。编入杨勇同志领导的独立旅二团。运西地区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空前壮大。
1939年8月1日,日军32师团400余人,自汶上进犯梁山。我运西军民在115师首长的指挥下,全歼了这股敌人。接着,我军又在泰西取得了陆房战斗胜利。这两次颇有影响的战斗,大大提高了我军的威望。梁仞千同志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使运西的党政军民各种组织和团体蓬勃发展起来。
1939年8月成立了运西专员公署,杨勇旅长兼专员,梁仞千同志任秘书长。
1939年9月,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梁仞千同志被 选为第一任县长。郓城六区的代表又推举梁秀松先生为区 长。儿子当县长,父亲当区长,一时被传为佳话。
1939年12月,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郓城反动县长张培 修和五区区长谢修理对我运西人民大下毒手,先后逮捕杀害 了我郓城县委民运部长张秀之和梁仞千的父亲梁秀松同志。 我运西军民在杨勇和梁仞千同志指挥下,开展了强大的抗日 反叛斗争,歼灭了肖垓、赵楼一带的敌伪张培修部和鄄城石 友三部一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运西抗日反叛 斗争的胜利,使运西、鲁西北、鲁西南等抗日根据地连成一 片,抗战形势迅速发展。
1940年春,梁仞千同志作为山东党的代表,去延安参加 党的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经过8个月的时间,行 程数千 里,渡黄河,跨铁路,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于11月到达 延安。由于“七大”延期召开,梁仞千被分到马列主义学院 学习,随后调到中央研究院工作。梁仞千同志日日夜夜为党 为人民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又患伤寒病,治疗无效,于 1941年9月病逝,时年8岁。中央研究院为其 立碑纪 念。 1972年迁葬于原籍郵城县烈士陵园。人民的好专员刘齐滨
杨广德
刘齐滨,原名刘府海,曹县刘岗人。1908年生,自幼上学,13岁考入曹县第一高级小学,16岁考入省立第六中学(现菏泽一中)。192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预修科,因家庭穷困退学谋生。1931年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18”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刘齐滨满怀一腔爱国激情参加了北大学生组织的罢课示威和赴南京请愿团。蒋介石政府甘心卖国,血腥镇压请愿学生,刘齐滨的胸部被军警砸伤,后被押回北京,这激起他极大的愤恨。1933年因患肺病辍学,返回家乡。国民党曹县政府拉拢利用他’委派他到三区任职。他看清了国民党及其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久便愤然辞职。1935年到曹县黄岗集小学任国文教师,他热心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成为当地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后来又应聘去淄川中学任教,至“7·7” 事变后离职回原籍。
刘齐滨回到家乡后,面临民族危亡之机,便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首先与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互助会"取得了联系,参加了这个组织。经他提议,“农民互助会”改为“抗日互助会”。刘齐滨在家乡的威望很高,“抗日互助会'发展很快,影响迅速扩大。刘齐滨在刘岗村办起了农民业余夜校,并组织了业余剧团,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7年底,他又到黄岗集一带,帮助原来他的学生组织的“青年 读书会”改建为“青年救国会”・引导一批青年走上了革命 道路。1938年3月,“曹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 刘齐滨 被选为会长。
刘齐滨是曹县颇有威望的知识分子,一回乡就受到共产 党组织的重视和培养。1938年8月,由王健民和王石钧介 绍,刘齐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曹县地区的革命形 势,壮大抗战力量,刘齐滨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说服一些 群众组织,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争取联庄会,使他们走上 团结抗日的道路。经过刘齐滨等同志的艰苦工作,鲁西南一 带的抗日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于1938年秋,在菏泽县安 陵集成立了 “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选举刘齐滨为总会 长。在刘齐滨的组织领导下,“鲁西南抗日救国会"的会员 很快发展到七八万人,遍布曹县、菏泽、定陶、东明、考城 等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战力量。这为建立鲁西南抗日根 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8年5月至11月,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菏泽、定陶、 曹县等县城,国民党政府逃亡,日伪活动猖獗。中共曹县县 委转移到曹西北刘岗村坚持斗争,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抗击 日伪。这时期 生活极为艰苦,许多同志常在刘齐滨家吃 住,受到刘齐滨一家的热情招待。他家口粮吃完,先卖产业 后卖地,全力支援革命。他常讲:“有国才有家,只要汀倒 日本鬼子,保住国家,为革命倾家荡产也值得。”
1939年2月,杨得志率八路军115师344旅挺进曹县西北 桃原集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刘齐 滨、戴晓东、袁复荣等人及时与杨得志等首长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情况,为八路军筹集粮款。八路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摧毁了几股地方反动武装,给抗日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刘齐滨等抓住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抗日武装力量空前壮大•鲁西南杭日根据地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39年7月,中共鲁西南地委正式成立,刘齐滨任地委统战部长。刘齐滨坚持党的统战政策,讲究斗争策略,不顾个人安危,四处游说,对于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抗日,分化瓦解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0年8月,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齐滨任县长。他在积极筹建区、乡抗日政府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为抗击日伪顽军、巩固根据地而斗争。
同年8月中旬,曹县、菏泽、定陶、考城等县的顽军7000余人,乘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西渡黄河参加反“扫荡’之机,大举向我鲁西南根据地进犯。我鲁西南地区只剩下少数地方武装和民兵300余人坚持斗争。因力量悬殊太大,最后被压迫在刘岗、伊庄、曹楼三个村庄内固守,开始了著名的“三村保卫战”。刘齐滨因肺病复发,在外村隐藏治疗,却不斯的向地委提岀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等克敌取胜的建议。这时,曹县顽军头子王子魁写信威胁利诱刘齐滨刘齐滨豪不犹豫,溃怒斥敌,把信退回粉碎了敌人分化拉拢的阴谋。三村军民,团结御敌,视死如归坚持了100多天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1941年1月,八路军主力部队返回鲁西南,一举击溃最预固的王子魁部,吓跑其他各路顽军,取得了三村保卫战的胜利,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1年5月1日,冀魯豫边区第五专员公署在伊庄成立,刘齐滨任专员。他在数千人的庆祝大会上,发表了即席演说。他表示:“我就任专员,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担子再重也要担起来。我当专员好比给人民当长工,要尽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关心群众的疾苦。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己任,廉洁奉公是我的本份,保证不沾公家的便宜。大家如果发现我有失职和违背诺言的行为就随罢免我。”他抓紧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帮助曹县、荷泽、长垣、考城、东明、定陶、,民权等县抗日政府陆续建立健全起来,使县、区、乡各级抗日民主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他坚持原则,工作认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甘当人民的勤务员,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2年春,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致使刘齐滨的肺病再次复发,常常吐血,胸部的疮也在恶化。刘齐滨长期抱病工作,病到不能走路时,就骑着一匹小马东奔西跑,后来就坐在担架上坚持工作。直到组织让他休息治疗,仍然关心工作。他让人代笔拟写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抗灾救荒的意见》、《关于反"扫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十几个意见提纲。同志们劝他安心休息养病,他说:“我的生命可能不会太长了,更要抓紧时间为党工作。”地委和专署的领导关心他治病,并给他买了些鸡蛋红糖等。刘齐滨非常感动,每顿定量,不肯多吃。专署救济他家300斤小麦,也被刘齐滨拒绝了。他说:“现在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部队的给养不足,应把这些粮食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并且嘱咐“就是我死已后,对家属也不要特殊照顾,要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会自食其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齐滨关心是“要好好保护眼前的麦收,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抗战的大事…”他对专署的员责同志说:“我不行了,死后埋了就行了,不要再花公家一分钱…”
1942年4月150,刘齐滨在曹县张子高村不幸病逝,时年34岁。刘齐滨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创建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奋斗终生,为党为人民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了怀念刘齐滨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专员,1943年8月,中共鲁西南地委决定,将曹县改为齐滨县。现在,刘齐滨烈七纪念碑,屹立在安陵烈士陵园。著名擂琴演奏家王殿玉
牛玉新
王殿玉,字琢袭,山东郓城县徐桥村人。清光绪25年(1899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幼年跟随哥嫂生活。6岁时因患天花双目失明。12岁拜于光文为师,学习曲艺。由于他勤学苦练,进步很快。尤其是弦子拉得好为曲艺、戏曲伴奏,音美韵圆・接腔送韵,配合默契,深受同行和观众赞赏。后来,他刻苦学习、悉心揣摩仿拉各种戏曲和曲艺的唱腔。并且开始仿拉各种声音,从鸡鸣犬吠到六畜欢叫,从春莺秋蝉到百鸟争鸣从锣鼓哨呥到管子捧笙,从人们的喜笑啼哭到讲话咳嗽凡是能听到的声音,都成了他仿拉的内容。15岁时,他开始了单独的卖艺生活,四处为人们拉弦奏曲谋生。19岁这年,王殿玉首次到曹州城里演出,高超的技艺引起了轰动。
1918年王殿玉开始从曹州南下。每到一个新地方.为了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他决心走到那里学到那里,不断学习吸收新的演奏曲目。将近两年的时间,王殿玉经徐州、蚌埠、扬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到达上海。一路之上他学会了凤阳花鼓、扬州小调、弹词、无锡小曲、苏州滩簧、京剧等一些唱段。到上海以后,他更是虚心学习,无论是戏剧界名流的演岀或唱片,还是中外音乐会和地方小调,他都反复去听:精心研究,使技艺精益求精。他对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京剧演员的唱腔及上海滩簧、越剧甚至西洋军号、提琴乐器的声音,都能仿拉得维妙维肖。尤其是京剧唱段,声韵具佳,逼真可辨:深得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们的赞扬。20年代初,王殿玉精淇绝妙的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承认,于是在上海名声大震。他的演出场合不再限于街头广场,逐渐登上剧院的舞台和进入宾馆晚会的大厅。一些报刊争相刊登他的照片报导他的演出盛况,称他的艺术为“王君奇技”、“音乐专家。”
20年代未,王殿玉为了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1928年辗转到了北京,随后又赴天津、沈阳、张家口、石家庄、太原、西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他的技艺均得到报界的介绍和人们的称赞。王殿玉在盛名之下,坚持对艺术精研不懈。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王殿玉十分注意结交朋友,虚心向文艺界名人请教。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刘天华、娄树华、査阜西等都常和他往来一起交谈艺术。他还聘请白琢玉、金灼南等先生为自己讲学,学乐理、学历史。他买了许多中外乐曲、戏曲、曲艺唱片.用来模仿,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演奏曲目。由于长期学习钻研和探索实践,王殿玉的艺术达到绝妙的境界受到中外音乐家的赏识。30年代北京有一个中外音家组织的音乐艺术协会就曾邀请他为会员。1935年左右,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美国人),非常欣赏王殿玉先生的演奏艺术,专从天津请他去学校讲课。王先生给学生讲解音乐的性能,并且边讲边操琴演奏。他不仅对戏曲说唱、人声笑语、鸡鸣犬吠等都拉得活灵活现,而且当场模仿拉出了英语讲话,使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王殿玉先生除了根据山东民间曲牌改编了《欢乐歌》(又名笙管合奏)等个别乐曲外,一生没有创作其他独奏曲,他的曲目演奏范围主要是仿拉。宇宙间多种多样的声音,他都能够逼真地在丝弦上仿拉出来。首先,他有极其敏锐的听觉,将瞬息万变的各种自然音响捕捉住然后,再以不同的定弦法、在不同的音区找出最佳发音位置,再以不同的弓法、指法演奏出来。王殿玉的乐器有三个八度,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他很注意表现人声的不同音质、音色差别。例如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在嗓音、唱腔上各成一派,王先生的仿拉,都能够细致地、鲜明地再现他们不同的声腔音韵。
王殿玉的演奏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他的琴杆较长(约120公分),这样上下换把就需要较大的幅度。但他左手指法灵活,换把迅速。其左手指法最突出的一点是“滑音”。他能运用一个食指,很快地精确地滑动着,按出任何一个把位上的音。这样,演奏出来音更富有韵味。他的右手,擅长顿弓、长弓和长短结合的弓法。他还创造了"垦弓”和“一弓拉双弦”的弓法。各种弓法灵活运用,极大的丰富了丝弦的表现力,可以逼真的拉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王殿玉先生,对民族乐器的制作也很有改革创新精神。他所使用的乐器,开始叫二弦或丝弦30年代后期,他将木质筒改成铜质。40年代初,他又进一步加长琴杆,扩大琴筒.改制成现在的铜质大筒乐器。至解放初期,王殿玉才和他的学生一起给这种个头大声音响的乐器定名为雷琴。另外,他还创制过小擂琴、低音琴、三个八度的大扬琴和二十一弦大筝等。王殿玉博学多艺,不光在擂琴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于二胡、筝、三弦、坠琴、古琴等乐器,都有较高的演奏水平。
王殿玉不仅是著名的擂琴艺术家,还是我国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民乐演奏人才。如沈阳音院副教授赵玉斋、西安音院高自成、上海音院何宝泉等古筝演奏家和海政歌舞团韩凤田、天津艺曲团宋东安、广州军区歌舞团付定远、宁夏歌舞团王华杰、福州文工团张乐等擂琴演奏家,都出自王先生的门下。他的长子王福生,次子王福立,女儿王福荣,都是我国著名的擂琴演奏家和古筝演奏家。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授艺先树人,收徒非穷苦人家的子弟不收。他不仅教学严格,一遍又一遍的示箱讲解,一丝不苟,而且关心学生,经常教导学生要做正直老实人,不能让人指着脊梁骨骂,更不能忘了穷苦人。
王殿玉出身贫穷,深知穷人生活之苦。他说:“我是窝窝头出身,我知道穷人的难处,我很想做些公益事。”他自上海成名以后,一贯履行“为人民做好事”的诺言。他先后走遍全国40多个城市,演出收入越来越高,自己却省吃俭用,不喝酒吸烟,不乱花钱,而是经常解囊济贫。他不忘家乡父老乡亲,每次返乡,总要义演几场,赈济穷人或捐款给家乡办学校。每到一处,也要专门安排一场旨在接济穷人的捐款义演。如1944年,他在家乡郓城县由乡友、学生成立了“鲁东雅乐团”,其宗旨就是为救国救民而演出。他们在济宁、兖州、曲阜等地演出所得6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学校、穷人,还放赈济粮。王殿玉先生还积极倡导捐款兴办学校三、四十年代,他在山东、天津等地曾多次资助设立学校广收盲人子弟和失学儿童。王殿玉先生一生为人民做下了许许多多的好事。用他的话说:“我是没眼的人,可偏做有眼人的的事。我希望有眼的人,千万别做没眼的事。”
王殿玉先生秉性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爱増分明。对于那些欺压人民的败类,他从来不去讨好。他在上海时曾因拒绝为青红帮头子黄金荣送寿礼而遭到迫害,丝豪不屈服。在南京时曾因拒绝为国民党宪兵演奏而遭到毒打,他表示气愤。可是他盼望人民翻身解放,拥护共产党,热爱新社会。1950年,他在重庆演出,军管会的同志邀请他参加联欢晚会,他欣然同意,表示慰劳子弟兵是他多年的心愿。并且积极准备,学习演奏《跟着共产党走》《解放区的天》等歌曲。联欢会那天,当他得知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都参加晚会时,心情异常激动的说:"我能为这些有功劳的将军演出,也是我一辈子的荣誉了。”他那岀色的演奏,不断引起观众的掌声。
全国解放后,王殿玉回到家乡,参加了“平原省大众曲艺团”。1952年,又回到他以前长期住过的天津,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团。他在很高的声誉之中,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这时,他所演奏的曲目十分丰富,除京剧各派唱腔外,对河北梆子、评剧、京韵大鼓、山东梆子、大弦子、大平调、河南豫剧、坠子,以及越剧、沪剧、秦腔、山西梆子等数十种戏曲、曲艺的名演员的唱腔唱段和各种民歌小调,无不精熟。1953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他荣获优秀演出奖。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马骥同志曾邀请他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擂琴演奏家。王先生还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吸收为会员。他的身体虽然不好,但照常坚持学习新曲目、辛勤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演岀活动。由于长期患病和劳累,王殿玉先生于1964年11月28日在天津逝世,享年65岁。王先生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擂琴艺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虽然过早的离开人世,但他创造擂琴事业的功绩和他对民族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