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33
颗粒名称: 三、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32
页码: 41-72
摘要: 菏(泽)商(丘)公路西侧,荷泽城东南12公里曹楼村东南,有一处突兀而起的土丘,其上因曾建有安丘寺,故名安丘堌堆。现塘堆高2.6—3.5米,南北44米,东西61米,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商(丘)公路西侧,荷泽城东南12公里曹楼村东南,有一处突兀而起的土丘,其上因曾建有安丘寺,故名安丘堌堆。现塘堆高2.6—3.5米,南北44米,东西61米,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四壁陡直,剖面暴露有文化层。
  该堌堆经山东省博物馆、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实习队发掘,发现有石器、蚌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部分陶器生活用具,还有龙山时期的圆形.直边孤角形和直边道角形的房址、灰坑以及商代的陶窑等遗存。从这些遗迹、遗物考察:这是一处龙山时期至周代的村落遗址,它证明了在龙山时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社会组织属于由氏族过渡到家族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草丰盛,成为我们祖先天然良好的栖息之地。
  安丘堌堆遗址,在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璃堆与须句国
  鄄田富
  浪涛滚滚,一泻千里注入渤海的黄河,从梁山县北境奔腾咆哮而过,新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和并列的东平湖水库石堤,贯穿梁山县南北全境,境内有司里山、六工山、昆山、铁山、梁山等,这里有保存较好的摩崖造像和佛寺遗迹可寻;又有奇峰危石,魏然独立,古柏苍松,野花遍山的秀丽山色,新修的东平湖水库,碧波轻荡,涟漪粼粼,沃野肥土,哺育英雄万千,创造了灿烂文化和壮丽史诗。
  在这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地势险要,物产富饶的地方,探得青堌堆遗址和须句国的渊缘。青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驻地东北13公里青堌堆村西北800米处二级湖北端,西南与孤立无依的安山相望,北距常年不涸,芦苇旖旎,萍水微波,帆船点点,渔歌迥荡的一级湖2,5公里。据1958年水位,青堌堆露出水面郃分,东西800米,南北400米.总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其上曾建有寺庙多座,可惜现已荡然无存,由于蓄洪携带泥砂的淤积,堌堆大部被湮没,现地面上仅存有南北40米,东西61米,高约3米的缓坡台地,亦被辟为耕地多年。
  经考古工作者发掘,这里出土有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物和遗迹,可见该遗址运用时间很长。约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遗物,仅见夹砂桔黄陶锥形鼎足,龙山时期的生产工具有:经磨制且形状规整的石铲、石斧、石锤、扁平钻孔石刀。制做精致的骨凿、骨鱼标、骨镞以及尖锐锋利的骨锥等。蚌镰略成弧形,刃部呈锯齿状。还有泥质红、灰陶纺轮、网坠等。出土的生活用具,均为陶器,有泥质和夹砂的灰、黑、红陶以及类似高岭土的白陶。白陶多为鬶片°这里的黑陶,陶胎一般只是表皮黑色,胎心及内壁往往是灰黄色或灰褐色,即使内外均为黑色,也不象日照两城类型陶器那样黝黑发亮,多呈黑褐色。还发现少量薄如蛋壳的黑陶,黑亮程度亦较典型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陶逊色。纹饰多为方格纹,蓝纹、划纹、弦纹和少量的绳纹,素面占有相当多的比重。器形有各式罐、杯、碗、盆、盘、钵、豆等,炊具以深腹罐、甗为主,惟不见鬲。它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制作精细,厚薄匀称,器形优美。纹饰规范。所有这一切说明当时这里的生产工艺水平较高,虽以原始农业为主,但渔猎业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也表明当时的地理坏境是河流纵横,沼泽遍布,野草丛生,树木茂密,为古代居民们谋生提供了优越条件。商、周时代出土器物,不但种类多样,器形纷繁,而且技术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还发现有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见证。
  面积如此广大,出土物如此丰富多样的遗址,在这一地区目前尚属罕见,它可能与须句国有关。《水径注》“济水”条云:济水又北径须句城西,城临侧济水,故城须句国也。地理志曰:寿张西北有须句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民山。须句国为周武王所封子国。后属鲁,又属齐。
  青堌堆在龙山时期为村落遗址,到了周代,为古须句国故址,大抵无误。秦置须昌县,五代唐改名须城。青堌堆一带,在宋代是八百里的梁山泊,而在古代却是我国富庶开化较早的地区之一,然几经沧桑,古须句国遗址早己湮没,不为方家所注目。尧王墓
  郅田富
  鄄城县城西南7.5公里的地方,有个白杨参天、果树成行的谷林园艺场。在这充满生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里,有一个原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丈的古冢,即谓尧王陵。据《濮州志》“尧陵图”载:尧陵围以砖墙,陵前建有享殿、东西朝房、更衣亭、圣母殿、大门、石坊等。由于年深日久,特别是黄河几经决口,黄沙淤积逐次增高,高大的古家现仅存高1.5米,直径4米的封土,陵前的建筑群,亦或拆除,亦或湮没,荡然无存,惟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等《祭文》石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石碑幸存。
  历史文献多有尧葬谷林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云:"济阴成阳有尧冢《水径注》引《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通鉴辑览》载:“尧即位百载,崩于成阳,葬谷林。”以后地方志诸书,均沿袭此谈。
  此墓当为汉代以前的古墓,似无可疑,然自汉以来即冠以尧王墓之名,继之建庙宇,立碑纪事。此墓确否是尧王墓,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汤王陵
  郅田富
  曹县城南阎店楼乡土山集村西有一所小学校。这所小学就座落在史志所载之汤王陵遗址上,陵前原有成汤庙。据《曹县志・祠祀志》记载:汤王陵在曹南山之岭,广二十丈、袤四十丈,陵前建成汤庙,古已有之,始建不详。墓前小石碣刻云,自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历经元代,至明代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先后500余载,成汤庙曾重修7次。当年该庙有东西庑、前殿、大殿,历代碑刻10余通。大殿内中塑成汤,左伊尹,右莱朱旁列之,殿前有山门,缭以墙垣,陵之四傍有田,树木森列,风挠之,则鸣声凛然,亦足发人心之敬畏。水旱疾疫,祷应如响,曹民赖之。历经动变、兵燹,时至今日,殿堂无存,古碑残断,仅存清代一通,陵墓封土,铲为平地,惟有王井三眼,遗迹可寻。
  成汤,又名天乙,契之裔,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的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莱朱辅佐,积聚力量,准备灭夏。他极体恤民困,如大旱,占曰:“当以人祷。” 汤曰:“请雨凡以为民也,若以人,吾自当之。”遂素车白马,身撄白茅,以为牺牲。以六事自责,祷于桑林之野,言未毕大雨,方数千里。遂作桑林之乐。皆叹曰:汤恩及禽兽,德到矣!归之者四十余国,是为当时的强国。后又陆续攻灭葛、韦、顾、昆吾等国,而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据史学家多方考证,认为商起源于东方,大抵在豫东至泰山这一广大地域,《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因而,成汤初期亦约活动在上述这一地域之内,即所谓北亳,后迁南亳,又徒西亳,成汤始居之北亳。据史志记载,在河南商丘县北四十里大蒙城,又称亳蒙、景薄,西汉时置蒙县,或称景薄。《汉书•地理志》“薄县”条注即亳也。亳城的具体方位,据《曹县志•疆域志》云:“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薄,一名北亳,即此。”由此可见,成汤活动的地区,约在山东曹县一带,以故曹县旧有商村、盘庚村,盘石镇、南盘石等村名,又有伊尹墓、祠,莱朱墓、祠等古迹。
  在商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伊尹功绩显赫。伊尹丿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为奴隶出身,躬耕于有莘之野。夏有莘国相传在今曹县西北9公里莘冢集,是成汤北亳都城的畿内地。伊尹是有莘氏的奴隶,及至汤与有莘氏通婚,他作为陪嫁之臣,随有莘氏女侍奉成汤,作为小臣。由于伊尹聪慧过人,深得成汤的重用,举以国政,任右相。他言素王及九主之事,以尧舜君民为已任。挚曾离开成汤,去到夏国,不久,夏国被其离间,返到亳城,终于夏杰复灭,成汤取而代之、建立了商朝。伊尹为商朝的开国元勋,汤去世后,历佐外丙、中壬,及到太甲即位,因其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迎归复位。伊尹死后,帝沃丁葬之于曹县城东南二十里楚丘(今楚天集)城西,墓高丈余,前有祠,塑像其中,不详所始。惜今已无存。相传在伊尹躬耕之处夏有莘国都(今曹县莘冢集),早年建有祀其子伊陡祠,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重修,改为伊尹庙,计有大殿、更衣亭、山门等建筑,直到抗日战争,香火不衰,春秋两祀。现已成为一片废墟。当地老人云;在庙的照避上嵌有"三聘伊尹”石刻。经考古发掘,此处是一南北168米,东西192米,高2米的缓坡台地遗址,发现有大汶口时期、龙山时期、商代文化遗存。
  莱朱,名仲虺,奚仲之后,汤重用之,为左相,与伊尹共辅成汤,兴商灭夏,业绩卓著,死后葬于曹县城南十里,俗名宋天固,傍建祠,今亦不存。
  曹县境内有关成汤的名迹众多,传说经久不衰,足见商汤曾在这一带活动,恐不无道理。冉雍庙
  
  郅田富
  菏泽市城东张什店村,历史上曾名冉村镇。村内路北有一座古庙,是为冉雍庙。
  冉雍,字仲弓,春秋时人,师孔子,“居则与处,行则以游,师事终身。”孔子甚是称许他的德行,谓之"雍也可使南面。”成为“圣门高弟”。冉雍为旧文庙中的十二哲之一。他曾著文六篇,名曰《敬简集》,其内容是阐明孔子之道,今已佚失。
  历代帝王曾对冉雍赐晋封号。汉高祖时封为陶子,唐贞观二十年封为鲁侯,宋度宗咸淳二年追封薛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并拨款在冉雍故里建祠专祀,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唐贞观十五年,明宣德三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及至清代,又多次重修、改建。
  冉雍庙,原系一古建筑群,计有广连门(头道山门)、二道山门、东司、西司、大殿、启贤殿等建筑物。正殿分滚龙脊、飞檐、雕梁画栋、琉璃瓦复顶。正面檐下悬立槽式蓝底金边竖匾一块,上书:“薛公殿”三个金字。殿前,有方砖砌成的月台,是官员们祭祀时陈放供品的地方。殿内有暖阁两座,正中暖阁为冉雍塑像,西山暖阁为其次子冉季牌位。启贤殿内供有冉雍的父亲冉离的牌位。广连门中门上方悬有金边红底匾额,上书:“先贤再子仲弓庙"。历经变乱,这一古建筑群,惟存有大殿一座,余皆拆除.明万历四十年镌刻的高1.4米,宽0.4米的“先贤冉子仲弓故里碑”,也被断为三截。大殿东南主干高5米,周围3米的大楷树,相传为转雍所植,现仍枝茂叶繁,形如巨伞。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位于菏商公路东侧,菏泽与定陶之间,由东、西两阜构成,其相距约50米。东阜现最高处8米,南北长340米,东西宽90米,阜顶现存明天启、清乾隆、道光年间碑刻各一座,庙宇数间。西阜南部已破坏成平地,惟北部尚呈坡形,现已辟为耕地。两阜总面积为3万8千多平方米。此阜之高大,范围之广阔,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曹国墓地。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墓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祠焉。”另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亦曰:“仿山,古曹国墓地,连属十五里,仿佛似山,因名。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皆葬于此。”
  仿山系曹国历代国君的坟墓相连,其封土逐次增高扩大,形成如此之高阜。如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仿山创建玉皇祠记》碑云:“山稽郡乘,曹叔之陵寝也。叔封于周初,实为郡之君,…“当年想择吉于此平原,以人力作阜,沙碛辕于他方,迄今宛然嶙峋,崇三十丈,延袤百亩。”加之地方志书亦多载为曹国墓地,但至今尚未发见两周墓葬,然两汉墓葬却比比皆是。除已遭破坏者外,东阜西面断壁上仍有多座两汉墓,计有土坑墓、石匣墓和砖室墓,有的深达5-6米,墓葬的规模亦较大。
  仿山是荷泽地区名胜古迹之一。据现存之碑刻载记,当年殿阁“气势宏厂,飞云画栋”,有凌斗之像;*青黄丹朱,几非人世得者”,甚为华丽壮观。苍松翠柏,遮天盖地,楼台亭榭,隐于其间,幽静古朴,游人不绝,“吾陶地势平衍,无崇峦峻献,似此高冈,凸凹深秀,阴翳文人学士,登临眺瞩,饮酒赋诗,仿山固一胜境也。”然而,现今阜上庙宇失修,或倒塌,或拆除,所存无几,合抱松柏,砍伐殆尽;历代碑刻,仅存数通。尽管如此,仍闻名遐迩。
  52桂陵之战旧址
  张振和
  菏泽东北15里,即曹州牡丹园附近有座著名的古遗址,当地群众叫它芦堌堆。芦堌堆原名叫做桂陵,清朝时,这里一家大地主姓芦,把这个大土丘也改姓“芦”了。桂陵是闻名全国的“曹州耿饼”产地,过去,这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柿子林。每逢金秋10月,满山遍野金灿灿、黄澄澄的柿子,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如一盏盏透亮的灯笼,加上金叶映衬,碧空如洗,桂陵景色美妙动人。所以,“桂陵柿叶”是“曹州八大景”之一。
  桂陵不仅风景幽雅,更以其2300年前在这里进行的一次著名战争一齐魏桂陵之战,而著称于世。明代诗人王枢相有一首写曹州《桂陵柿叶》的诗:“枫树流丹柳变黄,杖藜散布桂陵乡……招来野老林间坐,闲说齐师败魏王。”毛泽东同志曾把桂陵之战作为反围攻作战的范例。
  战国时期,桂陵是一座大山。幽深的山谷中有条道路是连接齐国都城临淄和魏国都城大梁的重要通道。公元前353年,齐国军师孙膑曾在此大破魏国军队,活捉其统帅庞涓,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桂陵之战。
  孙膑是战国时期一位极为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是鄄城人。《史记》记载:“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阿,指今阳谷;鄄指今鄄城县。在今鄄城东水堡集村有一块石碑,名曰“牛舔碑”。据《濮州志》记载:牛舔碑在水堡集,相传孙膑曾流憩于此,为其牛-所舔,至今其痕犹存,然日久剥落'字不可辨。
  孙膑和庞涓曾一起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又都到魏国为官。庞涓心胸狭窄,自知才学不如孙膑,怕超过自己而嫉贤妒能。庞涓栽脏陷害,把孙膑的膝盖骨剜掉致残。后来,孙膑被齐国救走,拜为军师。齐王采纳孙膑的建议,内修其政,富本强兵,日渐富强起来。庞涓认为孙膑已死,后患已除,肆无忌惮地侵犯邻国。公元352年,他又率兵攻打赵国,把都城邯郸围困。赵国求救于齐国。孙膑救赵不去赵,却率兵直取魏都大梁。庞涓一听说齐国进攻大梁,慌忙撤离赵国,日夜兼程冋救国都。孙膑以逸待劳,又采取退兵减灶的办法迷惑庞涓,最后把魏军引到桂陵山谷窄路上,大败魏师、並生擒活捉庞涓。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有桂陵之战生擒庞涓的记载。项梁墓
  郅田富
  定陶县城偏东北2.5公里刘堌堆村南,有一南北长}36米,东西宽88米,高约3米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状似覆盘,相传为项梁墓。《定陶县志》也记载:“项梁墓在城北五里。”又云:“项梁破秦军,益轻秦,有骄色。秦悉起兵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定陶,梁死。
  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贵族项燕之子,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与其侄项羽杀秦会稽郡守殷通,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有兵8千入。陈胜失败后,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称楚怀王,自号武信君。曾率军击败秦将章邯,因轻敌,在定陶战死,就地瘗葬。刘邦受命坛
  张振和
  菏泽、定陶两县交界处,有一条汜阳河。氾阳河大致是沿着一条古老的河道开挖的,这条废弃的旧河叫做氾水。氾阳河的北边有一座四、五丈高的土丘,当地百姓称之为”官堌堆”。这土丘呈灰黑色,土层分明,土中有许许多多古老的陶片、贝壳、石器。很明显,这是一处原始文化遗址。为什么称它为官增堆呢?因为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个土丘上举行盛典、登极当上皇帝的。司马迁的《史记》上也记载道“刘邦即皇帝位氾水之阳”,就是指的这里。因此,这个土丘又名受命坛,意思是说,这土丘是刘邦受天命登帝位的地方。
  刘邦的家乡沛县与今菏泽地区相邻。他起义以后,长期在这一带征战,与这个地方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第一个夫人吕雉是单县人,第二个夫人戚姬是定陶人。大将彭越是巨野县人,是最早在巨野泽起义响应刘邦的。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领导的两支农民军,就成了反秦斗争的主力。他们在定陶、鄄城、东阿一带与秦军打了许多大仗。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战死在定陶的。至今,定陶这里还有项梁墓、韩信寨、张良店、梁王(彭越)台。后来楚汉相争,刘邦、项羽又多次在此争战。公元前203年,刘邦会同各路大军约40余万人,全力进击垓下,将项羽团团围住。项羽被迫于乌江自刎。刘邦终于赢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在收降了项羽的一些旧部之后,刘邦回到定陶。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将联名请求汉王刘邦登极称帝。公元前202年2月,定陶城外氾水河畔的一座巍峨的大土台上旌旗招展,鼓角齐鸣,文武百官列队两旁,刘邦在盛大的庆典中,登位当了皇帝,並给这土台赐名“受命坛” 。曹植读书台
  马魁君
  今鄄城县旧城村东二里有一个土丘,土丘上栽满了杏树,故名杏花岗。每到阳春3月,黄河南岸的杏花岗上杏花如云,河堤上杨柳吐翠,河面上朵朵白帆远航天际,真是风景秀丽如画。杏花岗南面还有一个土台,名叫陈王台,它是曹操的儿于、著名大诗人曹植读书的地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封其弟曹植于鄄城(今旧城),鄄城改称县王国。曹植在城内筑了个高高的土山,修建厅堂,面对茫茫濮水(即今鄄城县黄河河道),读书赋诗,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曹植后来被封为陈王,这个土山被称为陈王台。三国以后各代文人到曹州,总要到陈王台一游。李白、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凭吊。明代诗人李建芳在《子建读书台》一诗中写道“城角岿然土一堆,当年子建读书来。三分鼎沸无遗址,七步歌残有旧台。羹菲何妨宗社忌,伊吾不尽水云哀。佳城只在鱼山下,千古招魂奇草莱。”
  1700多年过去了,虽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曹植读书台遗址还能看出个轮廓。人们来到杏花岗,总免不了要谈论起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兄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陈思王或陈王,从曹丕当了皇帝把他赶出京城,贬为鄄城侯,一直到死这11年.曹植基本上是在菏泽地区附近渡过的。当时郵城是个遭战争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曹植的生活相当困难,有时免不了和百姓一样吃野菜。他在文章里说自己“饥寒备尝’.“衣食不继”。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曹丕还派“监国使者”对他进行监视,自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
  鄄城地方闭塞,既没有名山峻岭可以登临,又无浩瀚的大海可以远眺。身边没有诗友,没有能一起纵古论今的名士,“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他深感寂寞孤独,度日如年。单调沉闷的软禁生活,对于曾经跟随父亲东征西战的曹植来说,是一种残酷的精神折磨。他深深怀念着曹操在世时让他登铜雀台赋诗的岁月。那时他有自由,有着灿烂前程,他的才华为人所赏识、所赞许。所以被贬到鄄城后曹植还仿造铜雀台在城角筑了个高台,终日在上面读书赋诗,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篇。在鄄城写的诗有六首《杂诗》留传下来。其一曰: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曹植在这首诗里,尽情倾吐了他对远方亲人曹彪的思念。曹彪是他的异母兄弟,也是一位诗人,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封为昊王。
  在《转蓬离本根》一诗中,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随风飘零的蓬草,无依无靠。诗最后写道:“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毛褐是粗毛布衣,薇是一种可吃的野菜,藿是豆叶。曹植叹息鄄城百姓租衣还不能蔽体,粗饭野莱难以充饥,也隐喻诗人自己生活的艰辛。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说:这些还是不说了吧,沉重的忱伤会使人衰老得更快。
  曹植在鄄城倍受压抑,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在这六首杂诗中,有两首直接了当地说明自已不甘心闲居鄄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他的诗或感叹世道艰难,人生的悲哀,或慷慨不平,发岀抗议的呼喊:“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诗人抚剑眺望西方敌对的蜀国和南方敌对的吴国,情愿为讨伐吴蜀战死在疆场。古琴台与李白、杜甫
  张振和
  单县位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老而美丽的小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笔直的街道上凌空架起一座座雕刻精细的石牌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南门外的一座高台,台上苍松翠柏,绿柳成阴,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古琴台。
  春秋时朝,这里属于鲁国,当时叫单父。孔子的弟子巫马期和宓子贱先后为单父宰。这两个人是儒家学派的忠实信徒,主张“仁政",提倡“爱民”,可是他俩的施政方法完全不同。巫马期勤勤恳恳,不辞劳苦,“戴星而出,戴星而入”,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宓子贱却常常登上城南的高台,鸣琴唱和,轻松自得,也把单父治理得很岀色。人们赞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宓子贱是个很高明的政治家,表面上看他终日弹琴,实际上他知人善任,特别重视选拔人才,重视道德教育。孔子听说宓子贱鸣琴治单父,问他是如何施政的。宓子贱说:“学生象对待父亲一样尊敬百姓和长辈,象疼爱孩子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与百姓同欢乐,共忧患。对于有才能的贤者,学生我更是依靠他们,重用他们。”宓子贱取信于民,重用贤者,受到孔子的赞赏。后人为纪念宓子贱的政绩,便在他鸣琴处筑了这个琴台。千百年来,琴台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学者名流,传为佳话。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壮游齐鲁,在单父度过了整整一个秋天。他们携手登琴台,饮酒赋诗,李白有“筑台像半月,迥出城南隅”的诗句,因此,琴台又叫“半月台”。李白的朋友陶沔做单父县尉,在旧台的基础上加工修建,建成一座规模宏大、前方后圆的高台。并在台上修建了供祀宓、巫的二贤祠。
  公元744年,李白、杜甫结伴漫游来到单父,正遇上诗人高适。三位诗人虽然都是怀才不遇,但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抱负。他们登上琴台,饮酒赋诗,描绘原野风光,怀念知人善任的良吏宓子贱,抒发各自的情怀。高适在《宓公琴台》中写道:"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李白挥笔写道:“筑台像半月,迥出城南隅。置酒望白雪,商飙起寒梧。秋山入远海,桑拓罗平芜。水色绿且明,令人思镜湖。”
  琴台下大孟诸泽的辽阔荒野又是适宜游猎的地方,三位诗人还常常骑马持弓,呼鹰逐兔,奔驰游猎。李白在《秋猎孟诸夜归》一诗中描绘道:"骏马跨石驹,彤弓空鸣弦。鹰豪鲁草白,孤免多肥鲜。邀遮相驱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李白的族弟李凝是单父主薄,李白的朋友陶沔是单父尉。三位诗人受到盛情款待。
  三位诗人单父之游给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直到好多年之后,杜甫还写了《昔游》这首著名的诗篇,回忆壮游单父的情景,“昔者与高李,同登单父台.寒梧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拓叶如雨,飞霍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他们登琴台游单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位诗人亲如兄弟,“醉眠夜同被,携手日同行”.这段美好的生活,时时激励着他们,以致几十年后,仍是他们回忆不尽的精神宝藏。
  唐朝以后,琴台又。多次整修清朝康熙年间,又在这里添建了一处书室,名为"鸣琴书院”,“延名师以讲学,集俊才而受业”。琴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黄巢占将台
  马魁君
  菏泽市西郊,护城堤下,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古迹斑驳的土丘。据旁边明代石碑记载,这土丘原是一座小山,名叫凤咀山。山下是历代官府阅兵点将,操练兵马的校场。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就是在这里树起造反大旗,检阅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发出“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战斗号令。所以,当地群众称这土丘为黄巢点将台。
  黄巢是曹州冤句(今菏泽城酉南40里)人。他岀生在一个盐贩家庭,兄弟八人。黄巢排行老二,人称二郎。全家以贩卖私盐为业.那时候,官府垄断食盐专利权,肆意抬髙盐价,盘剥百姓。老百姓用几斗粮食才能换回一升食盐,许多穷苦人买不起盐,被迫淡食。民间盐贩的盐价要比官府低得多。但是,唐朝统治者严禁民间贩卖食盐,规定“卖私盐一石以上者处死刑”。盐贩们冒着杀头的危险,成群结队组成武装盐帮,遇见官兵就与他们拼死格斗。所以,黄巢一家个个练就一身好武艺。特别是黄巢,身材魁伟,武艺高强,精通剑术,善于骑马,弯弓射箭,百发百中。
  黄巢自幼还很爱学习,读了许多书,能写一手好文章。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写下了《题菊》这首著名的诗篇:
  飒飒西凤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是掌管春天的神。诗的意思是说,在唐朝反动统治下,广大百姓饥寒交迫。有朝一日自己获得政权,就会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黄巢曾经多次参加唐朝的进士考试。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看门弟,讲关系,朝廷录取进士不以才学高低为标准。科场腐败、营私舞弊成风。黄巢只不过是出身门第低下的乡下佬,当然不可能被录取。在京城长安,他怀着对唐王朝的极大愤慨,挥笔写了一首《菊花》诗,寄寓了立志推翻唐朝统治,改天换地的巨大政治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沖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从长安回到家乡曹州,继续率领武装盐帮贩卖私盐。长期的武装贩运,使他有机会调査了唐朝的军事布署和各地交通地理情况,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同时,黄巢很能团结人,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穷苦农民、江湖好汉。
  唐朝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再加上藩镇割据,连年战争,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无米复无柴”、“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取橡实”,不得不以橡籽充饥。公元873年,山东、河南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官府、地主不管百姓的死活,还继续逼租逼债。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了,一场大起义在酝酿。曹州一带灾情尤其严重,老百姓到处传唱着:“金色虾蟆争(睁)努(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一带熊熊燃烧起来。
  公元874年,黄巢的老朋友王仙芝率众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发动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起义军很快攻破曹濮二州。这时,早在家乡组织起义的黄巢,和他的哥哥黄存,弟弟黄邺、黄揆、黄钦、黄秉、黄万通、黄思厚以及外甥林言,在冤句率领数千起义军挺进曹州,与王仙芝会师,并一举攻克乘氏县。城内旌旗飞扬,枪刀林立。两军首领登上点将台检阅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决心纵横天下,推翻唐王朝,实现“均平”的政治理想。两支起义队伍会师后,黄巢的地位仅次于王仙芝,是起义军的副帅。
  这年夏天,山东、河南又发生虫灾,曹州一带蝗虫蔽日,庄稼被吃光了,许多百姓活活饿死。起义提出’均平”的口号,正合老百姓的心愿。成千上万的饥民纷纷投入起义军的战斗行列,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在官军的围攻下,起义军主动放弃曹州,避实就虚,挥师东进。不久,又从山东进入河南,连破数城,横扫千里。后王仙芝动摇,向朝廷乞降未成,兵败被杀。起义军一致拥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定年号为“王霸”。黄巢发表檄文,重申“均平”的政治主张,决心冲破唐王期的封建统治,杀富济贫,为天下百姓均不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从黄河到珠江,跋山涉水、浴血奋战10年之久,历经12个省,转战数万里,并一度推翻了唐王朝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这次农民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却给唐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黄巢不愧为农民起义军的杰岀的领袖,他那史诗般的光辉战斗篇章,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黄巢是曹州人民的骄傲!古城菏泽
  张煜
  荷泽城在山东省西南部,座落在菏泽市境中心,位于北纬35°15',东径115°26‘。历史上是州府治所,现为荷泽地区党政军机关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菏泽城,历史悠久。古时境内因有济水、菏水流经此地形成大片沼泽而得名。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开始于此置乘氏县,为菏泽城史上建县之始,至今已近1500年。金大定六年(1166)乘氏入济阴县。大定八年(1168年)济阴城圮于水,济阴和曹州同治所于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水淹城,济阴县入曹州,州治迁于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村),翌年再徒盘石镇(今曹县城)。州治徙后,乘氏故城改称古雄镇,时达79年。至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复置曹州于古雄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并置菏泽县。民国初,废府存县,此城遂为菏泽县治所。1948年9月30日,菏泽城解放,1949年8月建立平・ 原省菏泽专员公署,为公署驻地。
  据《山东通志•城池志》载:菏泽县附郭,本汉乘氏县城即古曹国也,旧土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圮于河。”又载:“天顺间(约2464年),知州伍礼、州同张浩、判官翟湛建四门及城楼,成化二年(1466年)告成。门曰:东曰‘宜春',南曰‘迎蘇',西曰,丰乐',北曰’朝天'。岁久倾颓,正德元年(1511年),兖西道吴学,知州李贯、吴瓒相继缮修,七年告成。城周12里,高2丈5尺,堞垣高5尺,趾阔3丈;池深1丈5尺,广4尺。城门左右四隅,皆筑敌台,沿池及四关皆缭以郛郭,环以沟堑。城门外有吊桥,有郭门,有关门匾,其东曰’东秩'、西曰’西城'、南曰'阜民'、北曰,拱辰'。嘉靖元年,(1522年)离城五里周围筑护城堤。据《菏泽县志》记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樊浚因土城之旧,外加砖甓,周性一千八百七十二丈,修门楼、角楼各四所,设炮台二卞六座,城下马道八条。”城内街道,民国前称巷,有东西巷32条、南北巷26条。后改巷为街,民国22年(1933年),有东西、南北街36条,又称菏泽72条街。城内古建筑物群有文庙、魁星阁、华佗庙、泰山庙、钟楼等,多于战争年代毁坏。
  解放后,菏泽城发展很快,东方红大街横穿老城的东西,街道整修、道路拓宽、楼房林立,已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老城向四面发展,新修中华路、青年路、牡丹路、曹州路、双河路、环城路等25条马路。东城为工业区,西城为文化区,北城为蔬菜区,城南有新(乡)石(臼新)铁路,菏泽站和菏泽南站均为客站,往西可直达西安,往东北可直达三棵树。菏泽汽车站是山东省一流车站,有9条沥青路面干线通向四面八方。汽车可直达北京、上海、济南、郑州、徐州。是鲁西南公路交通枢纽。市内工业有棉纺厂、毛纺厂、毛纺织厂、印染厂、仪表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油泵油咀广、制药厂、化肥厂、发电厂等省地属企业76个。商场有:百贸大楼、菏泽商场、市中商场、东方大厦、红旗商场、人民商场、百行商场、贸易大楼、东风商场、交电大楼、牡丹百货楼、曹州楼.益鲁商场、新新商场J鲁西南商场、鸿祥商业大楼等。菏泽城是鲁西南最大的销售市场。
  城区有大专院校4处,地级医院5处,影剧院11处、宾馆、招待所30处,市内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菏泽儿童乐园、菏泽游园、青年湖公园等娱乐场所。每年谷雨前后,牡丹盛开,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菏泽观赏。百狮坊和百寿坊
  唐怀勋王省文惠正法
  单县文化古城,素以牌坊闻名。牌坊又名牌楼,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忠孝节义的人而兴建的一种纪念性的门洞式楼阁;用以标榜功德、光耀门第、宣扬封建礼教。自元、明以来至清代末年,单县一些官僚地主之家,大兴牌坊之风。据单县县志载:从宋至清,奉旨建坊达100余座。其建筑宏伟和雕刻精致,更是一座胜似一座。其中百狮坊和百寿坊是群坊之冠,因其艺术价值最高而颇为人们所称赞。
  百狮坊,原名朱氏节孝坊,俗称张家牌坊,是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为旌表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节孝所建。它横跨在城内东西大街上,高14米,宽9米。结构系四柱三间楼阁式,正间单檐,次间重檐,歇山顶。斗拱交错,戗角起跷。全部石建,通体雕刻。因其坊柱夹座上精雕有一百个神态各异的大小狮子故又名“百狮坊”。
  百狮坊是一座雕刻艺术之杰作。工匠们巧妙地运用平雕、立雕、园雕、透雕、浮雕多种形式,以粗犷遒劲、细腻柔美相结合的刀法,雕塑出众多形神逼真的艺术形象。四立柱将整个坊体托起,每一立柱前后各倚二夹柱。坊柱夹座上雕有八组群狮,大狮异向蹲坐,昂首挺胸,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阔口利齿,雄壮矫健,威武神气,每个大狮身上、足下,各有五个小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戏耍嬉闹,情趣横生。每个夹座前、左、右三面,或雕松狮图,狮子三三两两,蹦跳翻滚,争戏绣球,古松苍劲挺拔,烟云萦绕,或云龙图,龙含宝珠,腾舞云间;或团鹤图,群鹤列队,展翅翱翔夔州或夔龙图,夔龙曲曲,盘旋于草丛之中。每根石柱・浮雕双龙,蟠龙向对盘旋迥舞,云水漫漫,风烟滚滚;阳光照射,阴影极深,不见石柱,但见蛟龙在云间翻腾,一派云龙世界。上梁、下梁和次间梁上,透雕二龙戏珠,龙摇头摆尾,上下翻腾,流云飘忽,如在天际。中梁透雕多层次缠枝牡丹,叶茂花繁,给人以五彩缤纷、香沁肺腑之感。正间檐下中间,悬挂“圣旨”匾,四周精雕云龙纹。正间前后额镌有“节孝坊"三个庄重秀丽的楷书大字。正间和次间的脊、簷角雕饰着龙、象、狮、鱼、海马,个个造形优美、生动逼真。其他部位均为平雕和浮雕的珍禽异卉、图案花纹。
  统观整个牌坊,高大宏伟,雄丽壮观.结构严谨,比例适度,雕镂精美,和谐统一,艺术造诣,令入称绝。它是我国石刻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工程、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百寿坊,原名敕褒节考坊,俗称朱家牌坊,它横跨在城内南北大街上。是清朝乾隆三士年(公元1765年)为表彰翰林院孔目朱淑琪妾孔氏节孝而建。因其前后正间坊心环雕一百个不同形格的书体“寿”字,又名“百寿坊”,其结构四柱三间式,正间单檐,次间重檐,戗角跷起,歇山顶。高13米,宽8米,全部石建。百寿坊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细生动,可与百狮坊媲美。
  百寿坊雕刻内容丰富。四柱夹座上立体雕刻八只巨狮,或足踩小规狮,或足蹬绣球,雄健威严。狮座下左右面浮雕蟠螭、鹤图案,造型古朴优美。狮后夹板上各浮雕四组花卉柱鸟禽,有牡丹舞蝶、梅花喜鹊、梅竹绶带、桃花春燕、山茶锦鸡、水仙海棠、秋葵、玉兰等。这些图案,构思所颖,雕刻精致,生动逼真,独具匠心。四立柱浮雕蛟龙盘绕,托以云海。正间下梁雕磨二龙戏珠,衬以流云。正间中梁透雕盛开牡丹,繁花似锦。正间上梁透雕流云,四鹤相对飞翔,犹如展翅云海之中。正间檐下悬挂“圣旨”牌,庄重肃穆。
  据传建成百狮坊和百寿坊,耗费的资财是惊人的,雕磨下来一斤石沫的工费等于一两黄金的价格。这对姊姊石刻建筑,已是建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982年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单县视察,看到这两座牌坊,曾赞口不绝,指示要切实保护好,为历史研究和旅游服务。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