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荷泽地区概况》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02
颗粒名称: 郓城县概况
分类号: K925.52
页数: 33
页码: 322-354
摘要: 郓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郓城东部和东南部有煤,属兖州矿区。建国初期,郓城县工业极为薄弱,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零点五。农业方面也只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近年来,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林、牧、副、渔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关键词: 郓城县 概况

内容

郓城县概况
  建置沿革
  位置、面积
  郓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三十五度十九分至三十五度五十二分、东径一百一十五度四十分至一百一十六度零八分。东邻梁山、嘉祥,西接鄄城,南靠菏泽、巨野,北部有二十八公里的黄河岸线,隔河与河南省的范县、台前县相望。东西宽三十五点七一公里,南北长四十四公里,总面积为一千五百七十一点三平方公里。
  沿革
  郓城历史悠久。商代称庇(故址在县城北肖堌堆一带),曾第五次迁都于此。公元前587年(春秋鲁成公四年)冬筑城名郓(故址在今县城东十八里张营一带)。秦属东郡。西汉为黎县,东汉至普均为廩邱县地。北周时将廩丘分开厂增置清泽县,于县置高平郡。隋开皇初年,废高平郡,改清泽为万安县,于县置郓州。公元598年(开皇十八年)改万安县为郓城,仍属郓州,郓城之名自此始。大业初废廩,将,其地并入郓城,改郓州为东平郡。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迁州治于须昌(今东平县)。公元门66年(金大定六年六月)河决阳武,城没于水,遂将县城迁于盘沟村,即今县城。元属济宁路。明,初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清属曹州府。1913年废曹州府,郓城改属济宁道。后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直属省。1934年设置专署,郓城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9月,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隶属鲁西行政公署。1940年1月将郓城分为郓北、郓南二县,属鲁西二专署。1942年12月,郓北、郓南撤销,以潘渡为中心建立了郓城县,在郓城、鄄城、巨野、菏泽四县交界处建立了四县边办事处。1943年11月办事处改为临泽县。1944年12月又将临泽县划分为郓巨县和临泽县。1946年元旦,全县第一次解敖,旋将郓城县划为郓城县和郓北县。1949年9月100,将郓城、郓北、郓巨三县合并为郓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郓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1958年10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郓城县复属菏泽专区。
  区划
  民国初因清旧制,全县划为七十二里,后划为十三区。1928年改划为九区,辖八十四个乡。抗日战争时期仍为九个区。解放战争时期郓城县辖七个区,郓北县辖八个区。1949年绑城、郓北、郓巨三县合并,全县划为十一个区。1952年改划为十七个区,一个城关镇。1956年3月,区下设乡。全县共设一百零三个乡,两个乡级镇。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三十四个乡,同年9月撤乡,全县建立了十四处人民公社。1979年1月,改划为二十七处公社。1983年底,改公社为乡,全县划分为七个区(城郊、张营、郭屯、武安、玉皇庙、侯咽集、程屯),六个镇(城关、武安、玉皇庙、侯咽集、程屯、郭屯),三十二个乡(隋官屯、徐垓、梳洗楼、大潭、苏阁、李集、伟庄、黄集、肖皮口、潘渡、王井、常庄、丁庙、双桥、蒋庙、八里庄、张营、大人、丁长、三屯、郭庄、唐庙、陈坡、黄庵、杨庄集、黄堆集、汉石桥、南赵楼、五界首、刘口、水堡、张鲁集辖一千零二十七个行政村,一千三百八十四个自然村。
  人口
  1949年郓城县总人口为六十六万零四百一十五人。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为八十六万六千一百零一人,其中男四十三万八千九百六十八人,女四十二方七千一百三十三人,性比例为一百零二点七七(女为一
  百);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五百五十九人。农业人口八十三万五千四百零五人,占百分之九十六点五;非农业人口三万零六百九十六人,占百分之三点五。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点三四,死亡率千分之五点八三,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六点五一。十八岁以下的三十七万三千三百二十七人,十九岁至六十岁的四十万七千三瓦六十六人,六十一至八十岁的七万九千五百六十六人,八十一岁叹上的五千八百四十二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大专毕业生一千零三十六人,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二,高中毕业生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五人,初中生十万六千五百二十七人,小学生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八十四人。
  民族
  全县以汉族为最多,共八十六万五千七百七十五人,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六,回族一百六十六人,壮族一百三十七人,藏族一人,维吾尔族二人,苗族一人,满族十一人,侗族一人,瑶族四人,纳西族三人。
  自然条件
  地形
  郓城县属黄河冲积平原,无丘陵和山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渐低,坡度为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海拔高度在四十七点五至三十八点五米之间。因受历次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形成缓平坡地(总面积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亩)、浅平洼地(六十二万三千亩)、河槽地(十一万三千亩)和河滩高地(七万一千亩)四种微地貌类型。全县最大的洼地有四个:侯集大洼,位于县境西北部的侯集乡、黄集乡、梳洗楼乡一带,易涝面积三十五万亩。北十二连洼,位于常庄乡的东北,易涝面税一万六千亩。黄堆集洼,位于黄堆集乡一带,易涝面积二万八千亩。玉皇庙洼,位于玉皇庙乡的南部,易涝面积二万五千亩。地质
  地质属古生代,上寒武纪,给晶石炭岩地层下降平原,复盖着很厚的第四纪沉积物,有粘土、壤土、沙土多层。
  河流
  黄河流经县境北部,自大潭乡的徐码头入境至伟庄乡的仲潭,长二十八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十一条,流域面积在三十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三十四条。分别属于梁济运河和洙赵新河两大排水系统。主要河流有:宋金河,境内长度二十二公里,流域面积一百三十三平方公里;郓城新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长三十八公里,流域面积六百六十二平方公里;郓巨河纵穿本县东部,境内长二十九公里,流域面积八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洙赵新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县南部边境,境内长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鄄郓河,纵贯本县西部,境内长三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二百三十二平方公里。另外还有赵王河、丰收河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多北风,雨雪稀少。总的特点是春旱夏涝,晚秋又旱。年平均气温摄氏十三点五度,一月份最冷,平均零下一点八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十八点七度(1975年1月2日);7月最热,平均二十六点五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摄氏四十四点五度(1966年7月19日)。据1959一1980年二十二年的统计资料,平均年降水量六百九十四点七毫米9每年种植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作物不足,如种两季作物则必须灌溉方能高产。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为一千二百一十九点五毫米(1964年),最少年份为三百六十三点九毫米(1966年)。同一年不同季节和不同月份间的降水量分布也不平衡,但雨热同季,适宜作物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二千四百七十九点七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百分之
  六十至七十。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至4月上旬,约一百五十天。春季多南风和西南风,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三点三米。
  自然灾害
  主要是旱灾和涝灾。1959一1980年共发生旱灾十一年次,其中以1966年最严重,6一8月份降水仅有二百三十三点八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少二百零八毫米,全年降水量仅有三百六十三点九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之五十一,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涝灾也很频繁,1950一1980年,三十年中共发生涝灾十二年次,十年四遇,1950一1959年平均每年受灾十万零二千亩,1960一1969年平均每年受灾四十二万三千亩,1970一1980年平均每年受灾十二万五千亩。由于近年来大搞了灌溉、排涝配套工程,旱、涝灾害逐年减少。其他自然灾害有干热风和冰雹等。干热风多发生在5—6月份,它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
  作物的蒸腾,导致小麦青枯早熟,从而造成减产。据1950一1980年统计,全县出现大小冰雹六次,造成灾害的三次。1979年6月25日,全县十五处公社受灾面积达十五万亩。
  土壤
  郓城县总土地面积为二百三十四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亩。全县地势平坦,只有一个潮土土类,三个亚类,四个土属,一百一十五个土种。其中潮土、淤灌潮土土属占绝对优势,共一百五十三万六千七百亩,占可利用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一点三七,土质较肥,适合种植各种作物。就表层土壤质地分,全县轻壤四十五万四千三百一十六亩,占可利用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四;中壤三十五万三千二百七十三亩,占可利用面积的百分之十八点七,这两种土壤较肥沃,耕性良好,保肥保水,抗旱抗涝,水、肥、气、热比较协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全县砂壤面积为九十七万五千七百八十九亩,占可利用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七。这种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差,适耕期较长,发小苗不发老苗夕适宜种植棉花、地瓜、花生、大豆等。就化学成分和积养分析,境内土壤呈微碱性,有机质不足,钾的含量较丰富,普遍缺氮,严重缺磷,今后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科学地调剂各种肥料的施用量,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
  资源
  矿产资源:据初步调查,郓城东部和东南部有煤:属兖州矿区。土地资源:现有耕地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九点一九,占可利用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二点五,耕地率高,土地的后备资源少,今后应注意控制非生产性土地的占用。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引黄客水。全县地下水资源为二亿八千六百零二万立方米,可利用量为一亿二千八百零一万立方米,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地表水资源为一亿三千八百一十二万立方米,可利用量为八百四十三万立方米,占百分之六点一。引黄客水可利用量为一亿三千四百七十七万立方米。生物资源:药材有郓半夏、马齿笕、牛蒡草、车前子、瓜萎、香附等。有益野生动物有黄鼠狼、蝙蝠、猫头鹰、刺猬以及蚯蚓、蝎子等。
  经济状况
  经济构成
  建国初期,郓城县工业极为薄弱,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零点五。农业方面也只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近年来,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林、牧、副、渔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附:工农业总产值一览表(见下页)
  农业
  现有耕地面积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建国前,农业产量很低,建国后农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业政策上工农业总产值一览表的失误,产量长期上不去。据1963一1977年十五年的统计数字,其中有十二年国家向社员销售的粮食大大超过征购的粮食。1975年,全县共销售粮食六千五百零八万斤,而国家仅征购一千六百九十二万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作物的种植也由过去的两年三作为主改为一年两作为主,1981年粮食复种指数为百分之一百六十七点八,同时还加强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工作,大量引进新品种,几种主要农作物逐年实现了良种化,并不断更新,粮棉连年丰收。1983年粮食总产量六亿二千九百四十万斤,为1949年的二点七倍。单产由1949年的一百四十四斤提高到1983年的七百三十九斤,棉花单产皮棉由二十三斤提高到一百二十七斤,总产量由二百四十五万斤提高到七千七百五十万斤,增长三十一点六倍。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开挖疏浚河道十一条,长二百二十三点六公里;排水沟一千一百条,长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排涝能力大大加强,全县低洼易涝面积一百二十一万亩,大部分进行了治理,排涝面积达七十三万五千亩。修大型排灌闸一座,中型闸十座,五十马力以上的扬水站九十四座,打机井六千五百八十二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八十二万九千亩,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点八。旱、涝保收面积四十二万七千八百亩。另外,近年来利用引黄沉淤压沙、压碱,改造沙、碱、薄地五万五千亩。拥有农业座机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五台,拖拉机二千零二十二台,载重汽车一百三十六部,播种机一百一十部,农用水泵七千二百七十二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七十四马力,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十五点一二马力。
  林业据1983年调查,郓城共有树种一百一
  十三种,三十六个变种,主要树种有杨、柳、榆、刺槐、泡桐、臭椿、苦楝等。各种树木总株数为一千五百九十一万三千株,人均十九点一株。林业用地面积八万八千亩,育苗面积七千五百零九亩,桐粮间作面积十万八千九百九十亩,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点二。林木蓄积五十二万四千立方米,人均零点六一五立方米,林木复盖率百分之八,远不能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现有国营林场一个,果园一个。集体所有制林场六十六个,果园六百三十个,果园面积二万九千三百四十六亩,1983年总产量为二千九百三十四万斤。
  畜牧业
  1983年有大牲畜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三头(牛四万七千七百九十八头,马四千二百一十三匹,驴八千八百三十九头,骡二千三百二十三匹),生猪十四万零九百三十九头,羊三十三万四千五百六十七只,家禽一百万零一千三百九十
  只,蜂一千四百三十八箱,貂二千八百七十二只。全县有县、社、队三级配种站三十处,共有种畜九十二头,兽医站十八处。
  郓城是鲁西黄牛、青山羊的主要产地之一。全县现有鲁西黄牛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三头,占总牛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青山羊二十四万一千六百二十九只。鲁西黄牛和猾子皮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每年都有大量出口,为国家赚得不少外汇。小尾寒羊,也是优良品种,今后应大力发展。
  副业
  郓城县的副业主要有条编、砖窑、养殖、皮革等,1983年副业总产值为三千六百七十一万元。1983年条编、草编收入七十八万元。桑园面积六百七十亩,产桑蚕茧三万二千七百四十斤。目前,“两户”发展迅速,1983年统计,全县共有专业户一万一千六百六十六户,重点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戶。
  渔业
  全县水域面积二万一千二百一十八点八亩,可养殖水面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四点六亩,占百分之五十五。1983年全县水产总产量为二百二十吨,其中养殖鱼七十七吨。
  工业
  建国前郓城县的工业极为薄弱,几乎没有机械生产。建国初期只有一家私人手工巻烟厂和一个小型石印局。现在拥有拖拉机修配、农机、化工机械、标准件、搪瓷、糖酒、化肥、副食品加工、面粉、棉厂等十六个国营厂和磷肥、灯泡、印刷、塑料、服装等十个集体所有制工厂。1983年,全县共有职工三千三百八十一人,工业总产值为一亿一千一百五十五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产值八千四百七十四万元,占百分之七十五点九,集体所有制产值二千六百八十二万元,占百分之二十四点一。
  主要产品有:压机泵、汽车和拖拉机灯泡、搪瓷面盆、氢氨等。
  交通
  建国前郓城县交通很不发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交通网已初具规模。济(南)一兰(考)、济(宁)一董(口)、聊(城)一商(丘)、巨(野)一郓(城)等公路干线贯穿全境。1983年,全县二十三处公社全部通车,通车里程一百四十五点八公里,其中沥青路面二百四十公里。每天发往济南、兖州、济宁、菏泽、兰考、商丘等处班车二十八部,日客运量一千五百人次。运输汽车三百三十四部,大、中型拖拉机一千零十台,全年货运量二十四万二千六百吨,周转量二千零八十六万八千九百吨公里。公路桥85座。
  邮电
  1949年全县只有一个邮电局。1983年全县有邮电局一处,支局、所十七处,职工二百二十人;邮路长度二百二十四公里,投递线路二千一百二十五公里;交换机四十台二千一百一十门,电话线路三百三十五公里;报刊发行量为六万零七百一十八份,其中报纸二万五千五百份,杂志三
  万五千二百一十八份,总收入五十六万二千二百元。
  商业
  1983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三千三頁五十九个,从业人员六千二百五十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四百七十九个,四千四百七十一人;集体所有制四十七个,三百一十四人,代购、代销点七百个,八百一十二人;个体商业二千二百七十二个,二千六百一十一人,商品销售总额一亿五千一百二十五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一亿七千八百三十四万元。粮食征购量八千六百四十七万斤粮食销售七千九百九十万斤。外贸收购六十个品种,收购额一千三百万元,以鲁西黄牛、羊皮、猾子皮、柳编、草编、兔毛等为主。
  财政
  198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九百八十三万元,财政支出一千七百一十六万六千元。上级补助一千二百一十四万六千元,年末滚存赤字二百一十八万元。
  土特产品
  鲁西黄牛:郓城县养育的鲁西黄牛不仅以较强的役用性能闻名全国,而且以膘牛远销海外,个高、体壮、力大,并且性情温顺,好管理,易调教。1982年,全县存养二十八万六千五百头。
  猾子皮:猾子皮为青山羊刚生下的羔皮,具有天然的花纹,加工后,可做成妇女、儿童毛朝外的大衣、披肩、童装、帽子等服装,深受外商欢迎。猾子皮的加工,在郓城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1983年生产七十多万张。
  郓半夏:因夏至前后枯萎而得名。其叶似芍药,块茎上大下小,形似猴头,俗称猴头半夏。又因其为诸地半夏之上品,故称郓半夏,年产三万斤。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主治:湿痰阻塞、痰饮咳嗽、胸部胀满、呕吐恶心、妊娠呕吐等。
  人民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郓城县连年丰收,人民生活逐年提高。社员口粮过去以瓜干、玉米等粗粮为主,尚不能自给,现在以细粮为主,年年有余。人均口粮由1949年的二百七十四斤提高到1983年的五百九十三斤。现金分配由1963年的十一元提高到1983年的二百八十五元。
  1983年,城乡储蓄达八百零三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亿五千一百二十五万元,比1982年增长百分之十。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社会购买力不断提高。1983年全县销售电视机二百四十七台,自行车九千四百七十一辆,缝纫机六千零六十四架,手表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五块,收音机二万一千零五十一台,电风扇七百二十九台,社员新建房六万一千五百三十二间,城镇居民新建房六万六千七百三十平方米。文化事业
  教育
  1949年全县有小学四百零五处,在校学生三万三千零九十九人。1950年始建中学二处,招收学生二百四十八名。1983年,全县有小学七百八十三处,在校学生十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七人,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五点八;初中一百九十三处,在校学生三万二千一百九十九人;高中九处,在校学生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师范一处,在校学生三百四十四人;农中二处,在校学生二百九十五人;电视大学一处,参加人数七十人。职工文化进修培训班八处。全县有教职工七千八百九十七人,其中公办三千三百八十七人,民办四千五百一十人。特级教师三人,讲师十一人。自1977年至1983年,全县共考入大专一千四百八十四人,中专二千三百三十一人。幼儿园七百七十五个
  (其中县直九个),入托人数:城镇六百九十人,乡村三万零七百九十六人。
  文化
  郓城县是我国古老剧种柳子戏的故乡。山东省柳子剧团的前身,就是郓城县工农柳子剧团。现有职业剧团一个,业余剧团五十六个,曲艺队一个。全国著名青年歌手彭丽媛,1978年毕业于郓城一中,近几年来,曾多次出国访问,颇受赞赏。现有文化馆一处,公社文化站十八处,图书馆一处,藏书五万册。电影公司一个,电影放映队四十六个,可容一千人以上的影剧院两个。县广播站一个,放大站二十七处。近几年来,业余文艺创作活动也有所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创作骨干六十五人,其中中国美协会员一人、省美协会员一人,省戏剧协会会员一人,省作协会员一人,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员一人,省考古协会会员一人。近年来共出版大小剧本四个,短篇小说及其他文艺作品七十八篇,年画二十幅,连环画四本。
  科技
  全县科技队伍逐年壮大,现有工程科技人员九百六十一名,其中工程师四十六名,助理工程师七十二名,农艺师二十六名,兽医师十名,农经师三名。县医院刘乃施等同志对人类胎儿造血组织的研究,已获重大成果。
  体育
  建国前郓城县武术比较盛行。建国后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现有容纳四千名观众的灯光球场一个,四百米标准田径场一个,业余体校一处,基层训练点、传统项目学校二十四处,向省、地输送运动员七名,向体育院校输送学员五十四名。1982年全区田径运动会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卫生
  建国前,郓城县卫生条件很差。霍乱、疟疾、痢疾、麻疹等传染病每年均有发生。建国后,卫生、医疗事业有了迅速发展,现有医院二十八个,床位六百二十一张,卫生技术人员一千一百八十八人,其中中级医师二百一十四人,护师十七人,药剂师二十五人;医士二百零二人,护士一百九十五人,接生员六百八十六人。妇幼保健站一处,防疫站一处,药材公司一个,农村卫生室九百五十七个,民间医生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据1982年统计: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万一千四百六十六人,其中男、女实行绝育手术的四千九百三十九人,净增率千分之六点五一。
  重大事件
  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原籍巨野,后迁居郓城。白莲教的首领。1622年(明天启二年)在郓城、巨野一带发动起义,称中兴福烈帝。他先率军攻破郓城,杀死武举王朝俊,生擒训导刘维贤。起义军很快发展到近十万人。接看东渡运河,攻陷邹、峰二县,并以此为中心,先后攻
  打曲阜、兖州、滕县、沛县、郯城、日照等地。后来起义军受挫,又转战到郓城、巨野,最后在郓城飞集一带被官兵围困,起义军浴血奋战,宁死不降,徐鸿儒慷慨就义,上万名战士壮烈牺牲。封建统治者将其尸体埋于一大坑内,并立,京观碑”。今日的“万人堌堆”即是当年义军的墓地。
  任清合抗税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为了搜刮民财,取消“卫地变价”制度,即每亩作制钱三十吊上交,并令屯户增加税收,激起了郓城、济宁等十余县屯民的反抗。郓城元庙集屯民任清合被推为老总,揭竿而起,进逼县城,对清政府进行了顽强的抗税斗争,最后被统治者押解济南,旋遇害。
  郓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建立
  1938年1月中共郓城中心县委成立,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9年8月由杨勇、梁仞仟主持,召开了
  九个区的区长和民主士绅会议,选举建立了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梁仞仟任县长。
  樊坝战斗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于1939年3月2日抵达郓城。并派杨勇团长率六八六团和地方武装配合,于3月4日夜(古历正月十五日)包围了日伪据点一一樊坝。战斗至黎明,敌人仍负隅顽抗。八点,我军发起强攻,仅一个小时便结束了战斗,活捉伪团长刘玉胜,俘敌五百人,缴获机枪二十挺,步枪五百五十支、迫击炮一门、战马二十匹。
   潘渡伏击战
  1940年1月7日,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肖华率教导第三旅第七团等部队,釆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术,对侯集据点发起佯攻,以诱歼城里增援之敌。20日上午,当增援的敌人进入潘渡附近的埋伏圈时,三旅七团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发起截
  击。经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一举全歼日寇第三十二师团的一个加强中队,击毙军官九人,士兵一百五十余人和伪军官兵四百余人,烧毁汽车四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一门、轻重机枪八挺、步马枪一百九十余支。
  解放郓
  1947年7月初解放军七纵二十旅,奉命强渡黄河以后,蒋介石慌忙命刘汝明电告处缩在郓城的敌五五师师长曹福霖固守郓城。七纵二十旅奉命快速向郓城进逼。7月4日黄昏,向敌人发起了毁灭性的轰击,迅速消灭了敌外围部队。7日晚,对守敌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郓城被攻破。曹福霖化装逃跑,敌五五师大部被消灭。共俘敌八千余人,毙伤二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四百余匹战马,郓城获得彻总解放。
  著名人物
  宋江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郓城水堡人。1119年(徽宗宣和元年)之前,他以三十六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帶。经历十郡,宋军不敢抗拒。宣和三年二月,进攻沭阳(今属江苏)、海州(今江苏东海),被知海州张叔夜所派伏兵袭败。四年夏复起,与宋将折可存交战,失败被俘。
  王鸿一
  (1875一1930)名朝俊,郓城朱庄村人。二十岁进秀才,后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回国后,曾在曹州办理学务。民国建立,任山东省提学使。袁世凯称帝后,又回曹州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1916年任山东省政务厅长。1918年任山东省议会议长。北伐时期,曾与吕秀文在曹州组织国民五军,声援河南,后因寡不敌众失败。1930年7月病故于北京。1936年4月迁葬于济南四里山。
  王殿玉
  (1899一1964)郓城县徐桥人,全国著名盲艺人。建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他一生勤学苦练,专攻坠琴、擂琴,曾先后活动于南京、上海、天津、北、京、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能用丝弦模仿各种戏曲、地方小调,对著名演员梅兰芳、谭鑫培、马.连良、程砚秋、尚小云等人的唱腔仿效得维妙维肖,还能逼真地模仿许多动物的叫声。一时声震全国,被誉为“稀有之奇才、罕见之绝技”。同时对丝弦乐器的改造,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大擂琴就是他创造的。他一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民乐演奏人才。
  梁仞仟
  (1912一1941)原名梁于振,郓城县洪王庄人。山东省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省济南高中。1935年底入党,历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委员,鲁西工作团团长,中共郓、鄄、巨、菏四县边县委书记,中共郓城中心县委书记,八路军七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运西地委书记,郓城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中共“七大”代表。1941年9月病逝于延安,中央研究院曾为其立碑。1972年迁葬于郓城烈士陵园。
  夏溥斋
  (1886一1966)名继泉,字溥斋,号莲居。郓城夏庄人。清静海县知县,河南汝阳道台。辛亥革命时期任山东省联合会会长,1955年任北京东城区政协副主席,著有《辛亥革命前后》一书。北京著名的收藏家、鉴别家。1963年将他珍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分别捐献给北京历史博物馆(九件)、山东省博物馆(六十件)、郓城县文化馆(三百件儿名胜古迹
  肖堌堆遗址
  位于郓城县西北李集乡杨集村东。南北长七十八米,东西宽四十米,高八米。据对出土陶片的初步考证,为商代文化遗址。据史书记载,此地商代称庇,商朝第五次迁都于此。
  郓城古塔
  位于城内东北隅,占地八十平方米,系砖砌圆形塔,共七级,高三十二米。据《郓城县志•古迹》记载:此塔建于后唐,原名观音浮屠,在观音寺内。1449年(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郓城没于水,塔淤没二级。建国后进行了修整,现塔身完好。自古至今,塔上有一种常年留居的土燕子,群众又称荒塔燕子。

知识出处

荷泽地区概况

《荷泽地区概况》

出版者: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

本《概况》,概要地记述了全区及各县、市 的历史和现状。地区概况包括建置沿革、自然条 件、经济状况、文牝事业四部分;县、市概况包 括建置沿革、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事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名胜古迹七部分。菏泽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氏族在此渔猎耕种。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今北依黄河,南临陇海路,中有新(乡)石(臼所)铁路贯东西,战略地位较古代更为重要。

阅读

相关地名

郓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