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荷泽地区概况》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436
颗粒名称: 经济状况
分类号: F127
页数: 16
页码: 19-34
摘要: 长期以来,菏泽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经济上比较贫困。建国初期,全区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一度发展较快。但在195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左”的影响,加之工作中的失误,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区经济发展较快。
关键词: 经济状况 菏泽经济

内容

经济状况
  长期以来,菏泽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经济上比较贫困。建国初期,全区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一度发展较快。但在195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左”的影响,加之工作中的失误,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区经济发展较快。
  农业
  菏泽地区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耕作历史悠久。1983年拥有耕地一千一百六十二万六千二百亩,产粮四十九亿二千万斤,为1949年的三点一倍;产皮棉四白九十五万担,为1949年的三十点二倍。
  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1983年,全区有引黄闸十座,四十马力以上的扬水站五百零四处,机、电井六万七千二百五十四眼,排灌机械八万三千八百五十七台,有效灌溉面积六百五十二万二千九百亩,旱涝保收面积三百七十二万八千六百亩;有柴油机六万六千一百六十九台,电动机三万一千六百一十台,拖拉机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八混合台,农用汽车一千三百七十辆,总动力为一百六十六万八千二百马力,乎均百亩耕地十四点三二马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二亿九千四百零二万斤,每亩耕地平均二十五斤。随着引黄灌淤及其他措施的加强,土质不断改善。1982年,全区有沙土地二百一十六万亩,盐碱地二百四十八万九千亩,淤土地三百四十万亩,壤土地三百六十万亩,与1964年相比,盐碱地下降百分之二十九点五,壤土地增加百分之一百三十八点九。耕作制度已由五十年代的两年三熟为主,发展为一年两熟为主。1983年复种指数为百分之一百五十二,其中粮田高达百分之一百八十八。
  境内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地瓜、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籽及各种麻类、药材、瓜菜等。麦六百七十多万亩,长期处于低产状态,间。)981年实行麦、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度增加。1983年,全区播种1949年至1978年平均播种小占总耕地的百分之五十,但亩产一般在一百至二百斤之棉轮作以来,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六百七十七万七千七百亩,亩产四百八十四斤,总产三十二亿七千八百一十四万斤。植棉历史悠久,建国后,棉花生产不断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棉一百万亩,亩产皮棉三十斤以下。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棉一百五十万亩,亩产皮棉不超过五十斤。八十年代,面积超过二百万亩,亩产皮棉百斤以上。1983年,全区植棉四百七十万零七百亩,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大豆亦是主要作物之一,五十年代
  平均每年种植五百万亩,六十年代为三百万亩,七十年代下降到二百万亩左右,八十年代略有回升。1981年播种大豆三百二十五万一千九百亩,为1980年以来的最高年份,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
  林业
  菏泽地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林木的区系构成以华北区系为主体。1949年,全区仅有片林七千亩,四旁零星植树一千五百四十二万株。建国后,除大力发展本地林木外,又引进了我国南方和国外的一些树种,现有五十一科一百零六属二百二十八种,其中被子植物四十六科九十二属二百零五种,裸子植物五科十四属二十三种。主要乔木有杨、柳、榆、槐、椿、桑、柏等;主要灌木有红柳、白腊、紫穗槐、簸箕柳等;主要果树有桃、杏、柿、苹果、李、枣、山楂、木瓜、葡萄、花椒等。1983年底,实有林地面积七十三万八千亩(其中苗圃十万六千亩),四旁零星植树一亿零九万株,农桐间作二百四十六万三千亩;宜林面积尚有三十四万三千亩。林木复盖率为百分之八。林场八百四十八处,职工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六人,其中国营十一处,职工六百五十七人;国、社合营及社办八百三十七处,职工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九人。园艺场五处,其中国营四处,占地八千二百九亩,产果七百九十万斤;集体一处,占地二百亩,产果三十万斤。1983年,全区共产干果三千七百六十九万七千九百斤,水果一亿四千八百九十万二千一百斤。果品以苹果为大宗,山楂、木瓜、柿饼为特产。境内柿饼甜度适中,霜多肉厚,以菏泽市耿庄的产品为最佳,故称"耿饼”。早在明代,耿饼就驰名全国,“四方争购之”。
  牧业
  菏泽地区畜牧业主要是大牲畜、猪和羊的饲养,1949年分别存栏四十一万三千头、十四万四千头和二十七万只。建国后,三者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大牲畜的存栏数呈波浪形:1956年为第一个高峰,共六十万二千头;1983年为第二个高峰,共六十三万六千一百头(其中,牛四十万五千五百头,马四万二千五百匹,驴十六万四千一百头,骡二万四千匹)。境内繁育的鲁西南大黄牛个头大,性情温和,肉质细嫩,役肉兼优,是全国五大良种牛之一。猪和羊的存栏数呈马鞍形:生猪以1978年为最高年份,共一百五十八万八千头,羊存栏数以1980年为最高年份,共二百八十七万六千九百只;1983年底,猪、羊分别下降到七十六万五千六百头和二百三十三万零五百只。境内青山羊,皮毛色泽纯正,且有波浪形花纹,以此制做的青猾皮成衣和板皮成品,誉满全国,畅销海外。菏泽地区成了全国青山羊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由当地大绵羊和新疆细毛羊杂交而成的新品种小尾寒羊,生长快,个头大,皮肉兼优,皮张宜做衣裘,已被列入全国保留品种之副业
  主要是村办企业和家庭手工业,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发展较快。1983年,全区有村办企业三千二百零四处,主要从事磷肥、铁木加工、服装、裘皮等二十多个项目的生产,年产值一亿一千万元,占副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九。家庭手工业有粉坊、豆腐坊、油坊和席、篓、筐等的编织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加工。
  渔业
  长期以来,菏泽地区的渔业生产只是群众性的分散捕捞。1958年开始人工养鱼和孵化鲤鱼。次年引进了长江四大家鱼苗种,进行人工养殖。1983年,全区有国营鱼种场四处,乡镇鱼场十八处,年产鱼苗五千万尾、鱼种一千五百万尾;有渔业劳动力一万七千零一人,机动渔船十一艘,非机动渔船二千七百二十六只,网具一万五千多件,捕捞鱼、蟹、菱、茨实等水产品四千二百六十吨。境内常见的鱼类有鲫鱼、鲤鱼、餐条等五十多种,其中,养殖鱼类十五种,草鱼、青鱼、白鯉、团头鲂等引种于南方,罗非、白鲫等引种于国外。
  东平湖为全区最大的渔业基地,有鱼类五十六种,其中经济鱼类九种。湖中鲤鱼即著名的黄河鲤鱼,金鳞赤尾,肉嫩鲜美,自古就为名贵水产。 蹶鱼,又名桂鱼,肉质细嫩,亦为淡水鱼中的珍品。毛刀鱼是一种海鱼,每年三月溯黄河而上,到此产卵,九月幼鱼开始顺流回海。因其兼饮海水和淡水,味道极为鲜美,是东平湖名贵特产。此外,湖中还盛产鳖、蟹、贝、螺、菱角、芡实等。
  工业
  菏泽地区工业底子薄,基础差,比较落后。1950年,全区仅有十五个工业企业,职工一百一十五人,总产值四百二十七万元,主要产品有棉布、卷烟、火柴、饮料酒、铁制小农具等。
  1966年2国家加强“小三线”建设,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迁来一批国营企业,奠定了全区工业发展的基础。到1983年,全区工业已发展到十五个大类,一千四百八十一个工厂,十四万七千三百六十九名工人;拥有纱锭十万枚,机加工能力三万多吨,装机容量一万一千瓦,初步建起了以轻工、.纺织、机器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五百余种,其中获省优质奖的有泰山十二花链轴、DD二十八型单相电镀表、压气泵、柱塞偶件、针伐偶件、出油伐偶件、牡丹牌自行车转铃、飞轮牌芦笋罐头、曹州老窖酒、羊剪绒挂毯、座垫、水泊牌钢网床头、梁山牌女上衣、195喷油泵、145A造型机、102煤球机、7309E轴承、4寸自吸式水泵、亘古泉老窑酒、裘皮衣、红花牌扑克。梁山农机厂生产收割机刀片,自1977年起,年产量达一百余万片,居全国同类工厂之首。该厂刀片设计先进合理,生产工艺稳定
  可靠,产品性能优良,价格低廉,1983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全国四家生产出口收割机的主机厂'都有该厂配套。刀片已销往山东、河南、甘肃、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浙江、陕西九省。
  交通
  建国以来,全区交通事业发展较快,而今已形成了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路相配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到1983年底,境内有公路三千零点一公里,其中沥青路二千零九点七公里。菏兰(考)、菏商(丘)、菏徐(州〉、菏兖(州)、菏济(南)、菏聊(城)六大公路干线,以菏泽市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接连境内县、乡、镇之间的支线,纵横交错,路网密度已达每一百平方公里二十二点八公里。载客汽车一千零二十一辆,其中属运输部门的二百一十二辆,年客运量六百零三万五千人次,周转量三亿三千六百九十八万人公里;载货汽车五千零二十辆,其中属运输部门的八百七十三辆,年货运量四百七十九万五千吨,周转
  量二亿九千万吨公里。
  新(乡)石(臼所)铁路济(宁〉菏段在境内部分长七十三公里,于1980年通车;东(明)银(山)窄轨铁路一百二十五公里,于1975年通车,主要为黄河防汛运输石料。全年客运量达四万三千人次,货运量达四十二万六千吨。新石铁路菏新(乡)段正在施工,预计1985年底通车。•境内水路共有二百九十六公里,到1983年底,已通航二百六十九点四公里,其中黄河二百二十公里,京航运河二十八点六公里,万福河二十点八公里。有拖轮十五艘,驳船六十六艘:年运货量九万吨左右。此外,全区共有铁路、公路桥、涵四千三百二十九座。长(垣)东(明)黄河大桥全长十点二八公里,比南京长江大桥长三千五百零八米,居全国桥梁之首。
  邮电
  1949年,基区有邮电局(所)一百七十一处,信箱一百八十二个,电话交换机容量三百八十门,电话机七十二部;业务总量五万五千元。1983年,有邮电局、支局(所)一百九十三处, 干部、职工二千四百人,主要营业项目为函件、包裹、报纸、杂志、机要文件的收发投递以及汇兑、电报、电话等。业务总量五百八十六万元,其中,中央国营业务总量四百八十四万元,地方农话业务总量一百零二万元。全年报纸累计四千九百八十五万一千八百六十七份,杂志累计四百八十五万八千一百三十份,流转额共二百六十九万六千四百元。有邮路二千二百五十六公里,各种机动邮车七十四辆,投递线路二万零六百二十一公里;长、市话交换机容量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五门,其中市话磁石式人工交换机容量七千五百一十五门,自动交换机容量九百门,长途电话电路一百七十七路。电话线路总长三千九百三十七点七四杆公里,其中长话线路四百二十点七四杆公里,市话线路三百二十杆公里,农话线路三千一百九十七杆公里。
  商业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城乡市场日益繁荣,购销日趋兴旺,商业工作越来越活。1983年,全区共有商业机构四万零六百九十三个,从业人员九万五千零四十人,其中全民商业五千一百二十三个,四万六千四百一十三人;集体商业一千三百零二个,七千六百三十四人;个体商业二万七千三百零五户,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八人;代购代销点六千九百六十三个,七千四百零八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十二亿六千九百二十九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十二亿七千八百二十七万元,集市成交额二亿三千九百三十二万元,外贸收购总值一亿一千九百三十八万元。出口商品现有十类一百一十二种,以畜产类为大宗,占出口商品总值的百分之五十。财政
  菏泽地区由于工农业基础薄弱,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税利水平低,加之地方财政支出较大,致使财政收不抵支。1978年全区财政收入六千九百九十五万五千元,支出一亿四千零三十四万三千元。省补助六千六百零五万三千元后,出现赤字四百三十三万五千元。1983年,全区财政收入一亿零四百七十六万六千元,支出一亿八千六百九十三万三千元。省补助七千七百八十四万三千元元文出现赤字四百三十二万四千元。
  人民生活
  建国后,本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局面,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均以百分之十九点三的比率逐年递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83年干部职工人均月工资六十元,比1978年增加十八元;农民人均口粮五百四十七斤,集体分配收入二百四十七点三二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二百零三斤和二百零六点五六元;城乡人民储蓄余额四亿零四百九十八万元,比1978年增加三亿七千零八十九万元。农民的食品结构变化尤为显著,主食已由原来的地瓜干变为白面,油、肉、蛋、蔬菜等副食品在大幅度增加。1978年至1983年、仅农村新建砖瓦房一百三十万间,新购自行车三十六万辆、缝纫机十八万部、收音机三十五万台、手表十六万块、座钟三万多台、电视机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五部。

知识出处

荷泽地区概况

《荷泽地区概况》

出版者: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

本《概况》,概要地记述了全区及各县、市 的历史和现状。地区概况包括建置沿革、自然条 件、经济状况、文牝事业四部分;县、市概况包 括建置沿革、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事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名胜古迹七部分。菏泽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氏族在此渔猎耕种。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今北依黄河,南临陇海路,中有新(乡)石(臼所)铁路贯东西,战略地位较古代更为重要。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新石铁路济菏段
相关作品
长东黄河大桥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鳜鱼
相关实物
毛刀鱼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