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41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
分类号: D691.73
页数: 5
页码: 641-645
摘要: 1885年在鲁南成立“代牧区”,德国神甫安治太首任主教。安治太在单县薛楼传教期间,结识了荷泽沙土集南张陈庄人陈福真。陈带安到张陈庄传教,并于当年买了地基,盖了教堂。后安治太到荷泽城,住在李家官店,得到店主许诺,李家官店把地基房产卖给了安治太。于是在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建起了菏泽第一座规模较大的教堂,安治太为第一任总堂司铎。自菏泽设立总铎神甫以后,天主教在荷泽发展迅速,先后有沙土集、阮庄、张陈庄、大傅庄、大李庄、国庄、李峨、王楼、大屯等40多个村庄部分群众信教,建教堂30多处,教友发展到2000多人。1924年万滨来(德籍)神甫就任第五任总铎。不久教会相继设立了医院、仁慈堂、小修道院、修女院和体仁完小、体仁中学等。到1930年,荷泽总堂所辖县教堂9个、大集镇教堂21个。1934年菏泽从兖州教区分出来,成立了 “曹州代牧区”。第一任主教为何方济(荷兰人),高天达 (德国人)为主教兼菏泽本堂神甫。教徒发展到3・8万多人。
关键词: 宗教 宗教问题

内容

第一章宗教
  第一节天主教
  1885年在鲁南成立“代牧区”,德国神甫安治太首任主教。安治太在单县薛楼传教期间,结识了荷泽沙土集南张陈庄人陈福真。陈带安到张陈庄传教,并于当年买了地基,盖了教堂。后安治太到荷泽城,住在李家官店,得到店主许诺,李家官店把地基房产卖给了安治太。于是在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建起了菏泽第一座规模较大的教堂,安治太为第一任总堂司铎。自菏泽设立总铎神甫以后,天主教在荷泽发展迅速,先后有沙土集、阮庄、张陈庄、大傅庄、大李庄、国庄、李峨、王楼、大屯等40多个村庄部分群众信教,建教堂30多处,教友发展到2000多人。1924年万滨来(德籍)神甫就任第五任总铎。不久教会相继设立了医院、仁慈堂、小修道院、修女院和体仁完小、体仁中学等。到1930年,荷泽总堂所辖县教堂9个、大集镇教堂21个。1934年菏泽从兖州教区分出来,成立了 “曹州代牧区”。第一任主教为何方济(荷兰人),高天达 (德国人)为主教兼菏泽本堂神甫。教徒发展到3・8万多人。
  教区的建立菏泽原属兖州教区,1934年经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荷泽教区。荷泽教区下属9个县(荷、定、曹、成、巨、郛、邺、东、单)。信教教友每年定期到司铎住地堂口瞻仰四大“瞻礼”,即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及圣母升天“瞻礼”。
  “圣神会”的瞠立圣神会原名圣神婢女传教会。创始人为德籍神甫杨森。1905年首次在华成立。1929年从兖州分出一部分修女,在荷泽成立了分院。首任院长安修女(德籍),后有白、奚、云、文、王、吉6位德籍修女和王、程2位中国修女任院长。圣神会设有诊所、孤儿院、麻疯病院等 “慈善”事业。
  圣家会的建立圣家会原为圣家修女会。会的宗旨是“辅助传教事业,第二十一编宗教风俗
  服务社会”。创始人是德籍神甫杨森。1901年经兖州教区批准成立。1917年兖州教区圣家会分出一部分修女在曹县建立分会,1937年由荷泽教区主教何方济决定,圣家修女会迁到菏泽,刘宽佑修女为院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女有的回家劳动,有的出会,有的参加工作。自此,荷泽再无修女。
  天主堂“小修道院”的建立荷泽小修道院建于1931年,首任院长德籍司铎娄伦之。修道生是小学低、中年级,后有高年级,人数二、三十人。至1933年修道生发展到七、八十人。1945年修道生达百余人。1946年小修道院解体。
  体仁初级中学的建立体仁初中建于1940年9月,分男女2部。校长于汉卿,副校长孙振之。有初一班学生58人,初二班学生28人,共86人。学校占地面积24亩,校舍9幢,校产价值1.7万元。1944年校长由张宝斋担任,学生发展到176人,教员达21人。
  天主堂医院的建立1914年天主堂在广亮门街开设诊所,1928年迁至广亮门西街路北。1936年扩建,占地10亩。当年完成大楼16间、门诊室和传达室8间、东屋病房6间,共有病床48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共有医生、护士、司药等15人,院长为德籍人。1935年德籍人回国,院长由中国人刘宽佑担任。1960年该院同菏泽县医院合并。
  菏泽教区爱国会的建立1957年四川神甫提出中国的天主教要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方针,全国天主教徒纷纷响应。山东主教董文龙召集全省神职人员和教友代表会,成立了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1957年10月荷泽教区宋登文神甫召集全区神甫、修女和教友代表会,传达了省爱国会精神,成立了菏泽天主教爱国会,选举宋登文为主任,李明月、杨一武为副主任。爱国会成立后,就与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1958年罗马教廷又委派李炳耀为菏泽教区代理主教。菏泽教区全体神职人员和教友坚决不同意再受罗马教廷支配,不承认李炳耀的任职。全体神职人员和教友投票选举了李明月神甫为菏泽教区主教,并邀请济南主教、河北主教、辽宁主教举行了“祝圣”大礼。1966年李明月回阳谷县老家,教堂全部建筑被拆除,天主教活动停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天主教又恢复了正常活动。
  第二节基督教
  菏泽基督教,于1902年由波兰人包治理创建。包治理来菏泽后,住在西门里一座旅店内,在大隅首东路南九间楼下(现红旗影院)传教。不久包治理在大隅首南路西购地建造礼拜堂,成立了 “福音会”。
  1904年美国人邵诚德、邵玫瑰夫妇在孝子庙街买了一处桑家花园,建立了礼拜堂。1906年包治理去曹县传教,菏泽基督教改由邵诚德负责。邵诚德在菏泽办了3期男女“圣经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别到城南金堤集,城东辛集,城东北贾敬屯、产张庄,城北小留、什集,城西北高庄等地传教。1936年,基督教会分为两区。一为中华基督教会,一为美籍福音会。1938年菏泽基督教由韩克礼(本城人)牧师主办。韩克礼接管后,组织了董事会,韩任会督,辖菏、定、城、单、曹及河南省考城、民权、宁陵、禹城9县。194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把教堂封闭,美国传教士被遣送回国,院内居住的教民被撵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教会恢复了正常礼拜。建国后,政府号召发展工业,基督教董事会沈玉亭、李俭斋等联合荷泽资本家马子杰、张树樟、刘传卿、胡贵轩组成股分,建立火柴厂;教会以房子作股分。韩克礼、时迪生又组成牛羊奶互助组,后发展为十五养厂。1954年7月北京召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议之后,荷泽也正式成立了荷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韩克礼当选为主任,时迪生、沈玉亭为副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菏泽基督教堂被拆毁,物资房产全部被没收,牧师韩克礼监毙。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又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1983年10月24日,政府命令将房产归还教会,1985年9月29日恢复建立了荷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选举委员7人,主任时迪生,副主任张镇、李树堂。
  第三节佛教
  佛教自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经两晋、五代而大盛于唐。唐宋时期,荷泽著名寺院颇多。如城内城郊的开元寺、海棠寺、因果寺、普照寺等,都是规模很大的禅院。有住寺僧众数人或数十人,但都不是丛林制度,均是徒弟小庙,世代相传,视同私产。如城隍庙、普照寺等是临济派;因果寺则是贾菩萨派等。城外四乡的著名寺庙有通古集附近的青邱寺,吕陵镇的吕陵寺,刘寨的隆兴寺,小留镇的兴禅寺、因通寺、金堤乡的香山寺、普陀寺,赵楼的观音寺,杜寺的宝真寺,皇镇的万乾寺,大屯的兴隆寺等等。住寺僧人,俗称“和尚”,寺庙中的当家人称“主持”或“方丈”。生活来源,一是靠庙地,一是依靠当地官宦士绅、财主的“布施”,不得已才到四乡“化缘”。延至清末,玄风衰落,每年很少举行佛事。民国以后,有本地居士同可观法师及空观、仁质等共同组织佛教会,募捐复兴扈通院于城隍庙东,建筑禅院一所。后来,由于兵事频仍,禅院成为废墟。
  解放后,政协菏泽县委员会曾召集老僧重建佛教团体,但因他们都已还俗,此事只好作罢。
  第四节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大约在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明洪武十年传到菏泽境内。在菏泽市境内的回族人民多信仰此教,又称穆斯林。分布较集中的有东马垓、西马垓、城西门里、梁李庄、辘湾、后沙海及城东秦海等。以上几处均建有各自的清真寺(礼拜的场所),其中以西马垓、城西门里的清真寺为最早,约建造于明永乐年间。每个清真寺都有阿匍(一教之长)和乡老(行管人员)。各寺现任阿匍、乡老见下表:
  菏泽市现有穆斯林1万多人,大多从事农业,小部分从事商业或其他行业。习俗:①服饰。穆斯林平时穿着一般同汉民一样。唯遇礼拜或节日,男的多戴白帽,女的部分戴黑白色盖头。②饮食。穆斯林很注意饮食卫生。一般食4腿动物中能反刍的,两爪飞禽中有膆的,水中有拨翅的;禁食除上述以外的及非阿匍宰杀的死物,另外还禁食动物血液及禁烟、禁酒等。③婚姻及丧葬。穆斯林的婚丧大事均请阿匍主持,按伊斯兰教义规定举行。一般教民女子禁嫁他族男子,他族男子可入赘为教民。婚后必须奉行教民一切教规和生活习惯。
  重要节日有:
  开斋节该教规定,穆斯林在希吉来历9月斋戒一月。最后一天需看到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并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是日,男穆斯林着装沐浴向清真寺纳“开斋捐”,而后做礼拜,家家还要吃油香(油炸的果子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希吉来历12月10日举行。每逢此日,穆斯林需沐浴聚装,去寺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杀牛、羊、鸡等。
  妈妈节会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图买的逝世日(回历六月)。是日,穆期林妇女互相结合,请阿匍开经为其祈祷。
  第五节道教
  菏泽市境内,信道教的很少。当地对道士俗称“道人”,尊称“道长”。道士居住的庙宇称观、宫或堂。他们的生活来源,一是庙地,一是依靠当地官宦、乡绅、财主“布施”,不得已时沿村“化缘”。到了清末,道教衰微,建国前夕该教在菏泽已消失。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振之
相关人物
于汉卿
相关人物
张宝斋
相关人物
李明月
相关人物
杨一武
相关人物
宋登文
相关人物
沈玉亭
相关人物
刘传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
荷泽县
相关地名
兖州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阳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