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页码: 631-633
摘要: 清代以前,菏泽各时期的人口有增有减,但总人口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增加。清初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增税”的政策。据《菏泽县乡土志》户口篇记载,1904年,荷泽市共有6.9692万户46.3036万人。民国时期,天灾人祸,战争连年。这一时期的人口趋向减少。
关键词: 人口流动 人口自然变动

内容

清代以前,菏泽各时期的人口有增有减,但总人口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增加。清初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增税”的政策。这一时期荷泽的人口有较大的增长。据《菏泽县乡土志》户口篇记载,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荷泽市共有6.9692万户46.3036万人。民国时期,天灾人祸,战争连年。这一时期的人口趋向减少。
  总之,建国前,菏泽市的人口是高岀生,高死亡,低增长。年出生率为35%。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5%。建国后,人口增长迅速。从1950年到1957年,年岀生率平均在33%。以上。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人口增长处于失控状态,10年间出生人口18.6万人。1969年人口出生率高达36.9%。,年岀生人口2.8万人。1985年全市人口为100.1532万人,比1949年底增加了41.0583万人,总人口增加了69.5%0
  菏泽市人口自然増长情况统计表(续表)
  第二节机械变动
  菏泽市的人口变动元末明初最大。元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遭到野蛮的屠杀和掳掠,造成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其次是黄河
  多次决口,大批村庄被淹毁;其三,瘟疫流行,死亡者甚多。由于战乱、瘟疫、水患,造成华北一带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今菏泽市境几乎成了无人区。而山西一带,社会较安定,又无瘟疫流行,成了人口稠密地区。明朝建立后,制定了奖励垦荒政策,号令天下;“耕垦成熟者,归为己业。”为了恢复中原经济,在北方则“召民耕,人给十六亩,蔬菜地二亩”,并“决策晋民东迁”。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曾先后6次从山西迁民数万户到鲁、豫、皖等地。“后屡有迁徙,以山西民为多,而从山西迁民之中,又以洪洞与附近地区之民为多”。菏泽市现有村庄1753个,其中明朝建村的1270个,而山西迁来的就有633个,绝大部分又是从洪洞县迁来。其次是清康熙年间,建村338个,占全市村庄的20%。民国期间,战事增多,兵匪官绅欺压盘剥人民,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人口大减。1913年(民国2年),全市人口为37.5238万人,而到1932年实验县时,全市只有29.8272万人。建国前荷泽市人民逃荒的方向一般是“下山西,闯关东”。建国后,因为嫁娶、工作调动、征兵、考学、退伍军人安置等原因,菏泽市人口也经常发生机械变动。1970年至1983年,全市共迁出13.4697万人,迁入18.1296万人。迁入多于迁出4.6599万人。我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为有计划地开发边疆,国家有计划从人口稠密地区往人少地多的地区迁民。荷泽市属人多地少人口稠密地区。历史上的移民没有统计,仅建国后菏泽市就有5次移民活动,共计1.0412万人。主要是迁移到青海、黑龙江等边沿省份。有的是建立农业社,集体开荒种地;有的是到这些人口稀少的地区插队落户,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发建设边疆。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