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616-618
摘要: 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在荷泽市有所发展,工人人数逐步增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菏泽后,不少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城内仅剩几家小手工卷烟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杂税苛重,工厂、商店处于停顿状态。至解放前夕,菏泽市仅有翻砂、火柴、卷烟、织袜、鞋帽、酱菜、糕点、染坊等20余家小工厂和作坊,800余名工人。
关键词: 人民生活 居民生活

内容

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在荷泽市有所发展,工人人数逐步增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菏泽后,不少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城内仅剩几家小手工卷烟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杂税苛重,工厂、商店处于停顿状态。至解放前夕,菏泽市仅有翻砂、火柴、卷烟、织袜、鞋帽、酱菜、糕点、染坊等20余家小工厂和作坊,800余名工人。工人工资没有保障,男工每月只能挣到2斗小麦;女工按件记工,收入更少;童工则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工人生活极端困苦。
  建国后,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工资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市工人月平均工资提高到24元。1963年,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1.3868万人,月平均工资提高到45.5元。“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停顿,企业亏损,职工工资下降幅度较大,月人均工资下降到38.65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5年,连续5次调整职工工资。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增加到5.5325万人,年工资总额为4206.1万元,每人月均收入提高到63.3元,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职工的衣食住条件也日益改善。城镇人口供应细粮70%,离休干部职工供应细粮100%;市场上议价细粮不仅货源丰富,而且价格仅稍高于国家供应价格,因而城镇中90%的职工户已细粮化。职工的衣着逐渐高档化,化纤织品、呢绒毛料已成为主要制衣原料。据1986年城镇50户职工201人的调查,全年实际收入14.0751万元,人均699元。生活费支出为11.9451万元,人均593元(用于食品6.1778万元,人均306.8元;买衣着1.9149万元,人均95元;购买日用品1.4979万元,人均74.4元;文化娱乐费4282.4元,人均21.2元;书报费893.5元,人均4.4元;医药费1310.9元,人均6.5元;修缮住房1630.4元,人均8元;燃料费2113.9元,人均10元);其他支出4089.6元,人均20元;储蓄存款17.7022万元,人均84.5元。另据1986年100户职工家庭调査,拥有大衣柜124件、沙发154件, 写字台86件、沙发床4张,自行车248辆、缝纫机86台,电风扇98台,洗衣机24台,电冰箱2台,彩色电视机14台、黑白电视机60台、收录机28台,住房总面积2557平方米,人均12.7平方米。
  第二节农民生活
  1941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斤,而大部分土地又被地主所占有。80%以上的农民无地或仅有少量土地。这些农民常年只能出卖劳力,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生活。因此被迫卖儿卖女、逃荒要饭、离井背乡者比比皆是。农民往房全部为土木结构,绝大部分无砖瓦、简陋、狭窄、阴暗、潮湿。
  建国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1952年全市粮食增加到2.709119亿斤,人均口粮提高到456斤。五十年代后期,由于推行 “左”的错误路线,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加之十年“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水平徘徊不前,农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农村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231973亿斤,人均占有粮食565斤。至1985年,粮食总产提高到6.55998亿斤,人均占有粮达655斤;年人均纯收入达291.6元,比1949年增长20倍,比1978年增加2倍。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1985年5个乡(镇)10个自然村100户545人的调查,全年收入24.0645万元,人均收入441元。其中生活现金支出为14.0965万元,人均258元(食品支出8.0359万元,人均147.4元;衣着支岀1.6618万元,人均30.5元;修建住房支岀1.3769万元,人均25.2元;日用品1.0991万元,人均20.1元;书报费442元,人均0.8元;文化娱乐费768元,人均1.4元;副食品1.6453万元,人均30元);其他为家庭经营性支出。另据1985年牡丹乡何寨村10户农民47人生活状况调査,人均占有口粮553斤,人均收入423.85元,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并拥有自行车14辆、手表8只、收录机1台、沙发3件、大衣柜12件。
  全市农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据1985年统计,全市农民已有住房43.8052万栋131.4157万间,建筑面积216.8395万平方米,每人平均占有25.9平方米,而且绝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农民住阴暗、低矮草房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