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医疗
分类号: R197.6
页数: 13
页码: 582-594
摘要: 1902年,天主教堂开始建立西医诊所,有德国医生1名,仅能处理一些外科和皮肤科疾病。1921年该医院正式命名为天主教会医院,有德国医生2人、护土(修女)5人。1936年,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设病床48张。
关键词: 医疗机构 医疗事业

内容

天主堂教会医院;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主教堂开始建立西医诊所,有德国医生1名,仅能处理一些外科和皮肤科疾病。1921年该医院正式命名为天主教会医院,有德国医生2人、护土(修女)5人。1936年,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设病床48张。1946年,医护人员(包括勤杂)27人,病床增至56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热敷治疗室、针剂注射室等科室。妇产科开始采取西医新法接生。此外,还在城内水洼南街中段路西买民房10余间,设门诊部1处。1956年,外国医生全部回国,所剩医护人员均为中国人,继续经营。1960年2月,天主教会医院撤销,并入菏泽县人民医院,23名医护人员均转入县医院工作。
  菏泽县立医院:1932年菏泽为实验县时建立,有病床,有护土。该院医生何定安是当时菏泽著名西医。1938年实验县结束,医院也随之解体。
  日伪“县立医院”:1943年,日伪于城内石碑隅首北路东设“县立医院”,有病床50张、医生2人、司药1人、护士7人。服务对象主要为日伪军政人员,只偶而为群众治病,但只能治内外科一般常见病。
  1945年日军投降,伪“县立医院”撤销。曾在该院工作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李绍曾,动员一部分医护人员参加了八路军医院工作。
  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全市的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及菏泽医专学生实习的任务。1950年3月建院,初名荷泽县卫生院。1953年开展了门诊小手术,1954年始有化验员,1957年方正式建立外科。1959年县卫生院与 “合作医院”合并,并吸收了天主教学医院部分医生、护土,医院更名为菏泽县人民医院,迁移至现址。增设了小儿科、妇产科、针灸科、按摩科;病床由35张,增加到100张。1961年首次开始超声波治疗。1985年又先后建立五官科和传染病科。现该医院已初具规模,计有病床240张,20个医疗科室,职工总人数已达3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6人、主治医师14人、医师81人,象胰头癌肾切除和部分输尿管成形术、肺叶切除、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手术也能顺利完成。
  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市区企事业单位、乡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任务。现有病床180张,专科特长为痔痿科、镶牙科。该医院是1952年由几家私人诊所和药铺联合而成。初名城关卫生所、城关卫生院、城区人民医院,1985年11月正式命名为荷泽市第二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针灸科、正骨科、气功门诊、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牙科、痔痿科、儿科、放射科、化验室、手术室、心电图室、脑血流图室、心向量室、A超室、B超室、中西电脑诊断室等24个科室和5处门诊部。至1985年底,全院干部职工共173名。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42人。在医疗水平上,内科已可处理较危重疑难的病症;外科可开展脾脏、肾脏切除;妇科可处理难产、产后大岀血、剖腹产等手术;痔痿科可处理各种痔痿疾患。
  市中医医院:该医院为全民所有制。其前身是赵楼乡卫生院,1983年10月正式命名为荷泽市中医医院。至1985年底,全院有医技人员55人,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师14人、医士35人。设中医内科、西医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放射科、气功门诊、正骨科等14个科室,病床66张。
  市精神病院:市精神病院前身为集体所有制的何楼乡卫生院。乡卫生院于1958年创建,1973年扩建手术室5间,购手术床1张。1976年增万能手术床1张,无影灯1台,可做胃大部切除等较大手术。1985年秋,正式改建为菏泽市精神病院。设中医科、西医科、妇产科、五官科、牙科、外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中西药房等,有病床40张。全院有职工53人,其中医师7人、药师4人、医士4人、护士2人、药剂士1人、麻醉士1人。
  市医院分院:自1968年起,市先后建立高庄、佃户屯、小留、王浩屯、辛集、安兴等6处全民所有制市医院分院,较好地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情况。6处分院,科、室都比较齐全,最多的小留分院有18个,最少的佃户屯也有10个。技术力量也比较整齐,计有医师67人、医士103人,设病床160余张,一般手术均可进行,而且6处分院均有放射科,有4处分院设有心电图室。
  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是全民所有制的妇幼保健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市城乡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现有病床35张。该院前身为菏泽县妇幼保健站,1953年建立。1956年菏泽地区妇幼保健站与荷泽县妇幼保健站合并,改名为菏泽县妇幼保健所。1962年迁于现院址。1968年菏泽县妇幼保健所撤销,1971年恢复菏泽县妇幼保健站,1978年又改为菏泽县妇幼保健所,1984年改现名。该院设妇产科门诊、病房、小儿科门诊、理疗室、放射室等9个科室。1986年,职工总数为69人,其中主治(管)医(技)师3人、医师9人、医士15人、助产士8人、护师1人、护士10人、药剂 ±1人、检验士1人、放射技士1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9人。
  乡镇卫生院:1985年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6处,各乡、镇均有1处卫生院,总职工人数为484人。其中医师63人、医士141人、因建院有早晚, 科室设置也不划一。最多者16个,最少者只有4个。医疗器械计有X光机8部、汽油发电机4部、心电图机5部、无影灯5台、万能手术床1张、显微镜17架。
  荷泽地区人民医院:该院是市内最大的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1949年8月建院,初名平原省菏泽专署政民医院。1953年5月,平原省撤销后, 改名为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迁院至现址,建立行政和临床科室9个。当时仅有10。毫安X光机1台。1978年,医院扩建,增加到17个科室,438人,增购钻一60治疗机、肾图仪、肝扫描仪、200毫安X光机和400毫安X光机各1台。至1986年,共有职工70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0人、医师118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9人、主管药师5人、药师11人、主管检验师4人、检验师3人、其他主管技师2人,其他技师2人。医院设病床500张。
  1979年,该院“经迷路后三叉神经感觉根离断术”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该院“干节开窗引流减压术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另与 “青岛医学院”曲魁遵教授合作对人体蠕形病防治进行研究取得成功,该课题获世界科技发明金质奖。
  现在该院专科主要开展业务为胸外科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妇科滋养细胞癌肿瘤化疗;骨外科股骨头无菌坏死手术治疗;内科胎肝治疗血液病。
  该院主要医疗设备有500毫安X 光机1台、B型超声波机2台、血气分析仪1台、胎儿监护仪1台、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地区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福利事业性质的医院,承担着全区复员军人慢性病人的疗养任务。该院1960年筹建,1963年开始收治病人。设有结核病、慢性病2个病区8个医疗科室。1986年全院职工总数为44人,其中医师8人、医士2人、护师1人、护士8人、药剂士2人。该院设病床90张。
  菏泽地区中医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综合性中医医院。为全地区中医学术交流中心。承担着山东省卫生厅、菏泽地区科委下达的科研任务,并且是山东中医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该院1975年筹建,1979年正式开诊。至1986年,计设病床150张,医疗科室19个。职工总数为268人,其中主治医师13人(含西医3人)、医师53人(含西医14人)、护师5人、药师10人(含西医师5人)、主管检验师1人。主要仪器设备有KG型400毫安X线诊断机1台、东芝32B 型超声波诊断仪1台、中风预测仪1部。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获地区科委研究成果二等奖; 《穴位放血治疗急性乳腺炎》获省科协二等奖;“白芍利血脉研究”通过了省卫生厅、荷泽地区科委的联合鉴定。
  菏泽地区妇女儿童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承担全区妇女儿童疾病的防治和科研任务,其前身为荷泽地区职工医院。该院1972年筹建,1975年正式开诊。1979年改称荷泽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86年10月改为现名。职工总数为159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师43人、护师5人、药剂士3人、放射技师2人。该院设病床250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五官科、皮肤科、针灸科、放射科、心电图室、超声波室等15个医疗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2台、BM超声诊断仪1台。医院专科业务开展项目有内科心脏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外科食管癌切除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妇产科子宫及双侧附件全切除。
  菏泽地区结核病防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地区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任务。其前身为菏泽专署干部疗养所。1953年建立,1958年改名为荷泽专区结核病防治所。1969年结核病防治所被撤销,1971年重新恢复并改名为菏泽地区结核病防治院。1986年职工总数为149人。其中主治医师9人、医师27人、护师9人、药师2人。该院设病床135张,有结核病内科门诊、病房、心电图室、放射科等医疗科室。主要仪器设备有XG-200型X光机1台、FZ—X03—200/100型 X 光机1台。
  菏泽地区精神病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精神病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区精神病防治、科研、教学任务。1971年建院,仅有职工45人,病床50张。1985年职工总数增加到175人,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师27人、护师10人、主管药师1人、药师2人、检验师1人。病床增加到230张,设精神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工娱疗室、理疗室、放射科等11个科室。主要仪器设备有200毫安X线机1台、16道脑电图机1台、中风监测仪1组。该医院“马前子合并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于1978年获省科技三等奖。
  二、医疗队伍
  中医:菏泽市中医行医情况,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明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江西中医李从善(原籍陇西成纪李氏16世医)举家迁荷泽行医,在岱王庙设“积善堂”,用祖传秘方夺命丹、保坤金丹、升丹、降丹等向贫苦群众施舍药品。其后世均承医业。
  清末,在本市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医生以朱元治、李绍仙、刘升、李继昌等人为显。
  从民国元年至1949年,中医药人员仅百余人。城内大部为“坐堂”医生;农村集镇大部中药铺为职业中医所开设。30年代,中医已有分科。有些医生因有分科治症方面的专长,曾享誉一方。此时期著名中医有冯朗、李守训、毛景瑞(痘疹)、曹蕴桐、赵润普、岳克允、李西关、韩化普、韩渭、王培绪、何履之、马于斌、钟景春、姚定铸、李元贞、黄毓乾、韩毅仁、白允珩、心正和尚、李崇林等。这些知名医生,有的誉满城乡,有的闻名数县。其后人和门生在建国后大多参加了新中国的卫生医疗工作。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几家药铺全烧毁。他们不准经营中医药。城内中药铺经营者和名医大多逃匿四乡,城内仅剩李鹤立、曹兰峰、苏绍平等。由于战乱,中医药业受到很大摧残。
  1945年,日军投降,荷泽第一次解放,中医药者陆续回城操业。由中医彭纯一发起组织“菏泽县中医师公会”。该会为群众自发组织,不受时政领导;不过由于战乱未已,该会仅流于形式,但它却是本市较早的中医学术团体。1949年3月于荷泽城内创建商泽县城关区卫生所和城关区医药联合会。城关区卫生所全部是中医药人员;城关区医药联合会共有会员50人,80%为中医药人员,名中医大部参加 .了 “联合会”。不久医药联合会改名为卫生协会。
  建国后,在“团结中西医”政策指引下,政府吸收了部分名老中医参加集体卫生工作,担任门诊医师和负责人,并开展了名老中医带徒弟的办法,积极调动和发挥名老中医的特长。1952年7月,保送中医李全治赴北京参加中医师资进修班深造,1954年他即发明“电针器”。1955年在山东省针灸技术交流会上,经卫生部中医司长陈育呜首肯,把电针器推向全国临床应用。名中医刘汉晨、韩毅仁、邵仰华等均曾历任荷泽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为发展本市中医队伍,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1956年至1965年先后举办4期中医进修班,参加学习者200余人。1958年10月,又创建荷泽县卫生学校,共4个班。其中有中医针灸、正骨各1个班,培养学员各50名。此外,还推行名医带徒弟的办法, 如王者俊带的王锡禹(后王锡禹为市
  中医院院长),曹兰峰带的曹星如(后曹星如为地区中医院主治医师),韩毅仁带的韩星文,邵仰华带的赵星朗等都成为地、市医院中医骨干。至1965年,荷泽县12处公社,中医人员已有166人。
  1979年至1980年,中医职称评定结束。本市评为主治医师的8人、医师31人、医士46人、主管药师1人、药师36人、药士27人。1984年5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刘兴家,经十多年努力,他所研制的“灵芝治疗功能性子宫岀血”,经地区科委和省内外专家鉴定通过,定为中医科研成果,颁发了技术鉴定证书。
  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自1957年开始,由卫生科委派名中医刘汉晨、李全治、李鹤立、王一安、邵仰华等编写《菏泽县中医验方汇编》。是年,由刘汉晨任主编的《荷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即刊印岀版。《荷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由韩毅仁、邓仰泰主编,韩星金、王者俊、刘汉晨、李鹤立等参加编辑,于1960年完成刊出。《菏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三辑》由陈沛任主编,刘保章、李新瑞参加编写,也于1975年完成刊出。
  建国前菏泽中医人员、药铺分布情况表(续表)
  西医: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主教堂开始在荷泽市建立西医诊所,这是本市有西医之始。当时只有德国医生1人,主要处理一些外科和皮肤科疾病,并使用砒剂(德国606,法国914)治疗梅毒和花柳病。1905年,医生石兰普在城内首先开设华西药房。之后,西医开始在本市零星出现。他们以肤浅的西医知识和少量西药为资本,先后办起简陋的诊所;在技术方面只能处理一部分小伤小病,可以注射一部分小针剂。20年代初,城南吕沟医生吕远贵定期来城内接种牛痘。群众自发集资存入钱庄,利息作为种痘费用和支付吕远贵劳务费。人们曾在城北三元宫建立“公立种牛痘之碑”以资纪念。石碑现已亡。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设立伪县立医院,并在驻城日军和伪军司令部内设卫生所。医院只有西医医生2人。内科只能治一般常见病症;外科以治疗战伤、外伤为主;小手术只能做一般浓疮切除。日军卫生所有一军医可做截肢手术,中国医生只能旁观,但不传授任何技术。
  建国前夕,全市城乡只有9处设备简陋的西医诊所,西医人员仅10余人。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建立荷泽县卫生所。当时仅有西医1名、司药1名。1952年,外科只能做一般换药和用硼酸水、硫酸铜洗眼。1954年市卫生院开始做阑尾炎、肠梗阻、疝气等手术。这年,外科医生秦付章为自己的新生儿子(14天)做肠梗阻手术(未成功),为全市第1例肠梗阻手术。至1959年,全市(不含地区医院)已有大专毕业的西医人员11人, 中专毕业的18人。
  1960年,大中专医科毕业生陆续分配本市,临床业务范围和医疗技术项目逐渐增加,水平也日益提高,治疗急危,疑难病症有所突破。这年4月,医师秦付章为地区商业局干部顾XX做胃大部切除成功。1961年前列腺切除手术;58%大面积烧伤;9岁女孩小肠500公分坏死、470公分切除;脾外伤大出血;肝细胞坏死性肝炎;断指再植;头皮大面积撕脱等不少急危病症经抢救治疗脱险。脑膜炎、肺化脓症、急腹症治愈率达80%以上。同年,市人民医院首次开展了超声波治疗,五官科已能做唇裂修补术。1963年下半年,妇产科开展了子宫输卵管切除、剖腹产、输卵管结扎手术;五官科开展了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1965年做第1例肝切除术成功。1969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增设早产儿保温箱,早产儿成活率增高。
  60年代末,荷泽市大专毕业的西医各科医师已增至47人,为50年代的2倍。
  1973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开展水囊引产术。1974年夏,菏泽地区在市人民医院召开现场观摩会,首次开展羊膜腔穿刺注入雷夫奴尔引产;并随之在全区推广。
  1975年5月,妇产科医师潘淑英参加中央卫生部组织的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2年后载誉回国。
  1976年,菏泽市医院已能做心脏二尖瓣狭窄手术和食道癌手术。
  1978年夏、秋两季,市医院开始做大月份引产术,共1000余例,无一例发生事故,曾获省、地“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奖。
  1982年,开展膀胱镜手术成功。1983年,第一例肺切除术成功。
  1984年,妇产科开展阴道细胞学;1985年,儿科开展骨髓片显微内窥镜检査,五官科开展食道镜检査、乳突根植、上下颌骨切除、唇腭裂修补术;同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成功地为一位60多岁的妇女(住曹县刘岗乡西大庄)摘除了一个重12.5公斤的巨大卵巢肿瘤。
  随着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西医队伍也迅速壮大。自1970年至1985年底,市卫生系统仅大专毕业的西医各科医师已净增101人。
  1985年菏泽市医疗卫生人员统计表第十七编卫生体育
  (续表)
  乡村医生:1955年,农村开始有从事医疗工作的“卫生员”或“保健员”出现。大部分只配备保健箱,以参加生产劳动为主,以防病治病为辅。60年代末改名为“赤脚医生”,逐渐转为以防病治病为主。整个70年代, “赤脚医生”队伍迅速壮大。据1971年统计,本市“赤脚医生”已达1068人, 其中,女176人。他们的待遇以记工分为主,相当或略高于一般社员,有的大队还发技术补贴数元。由于卫生系统加强了对“赤脚医生”的培训,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均能掌握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卫生防疫宣传等份内工作;女“赤脚医生”一般能掌握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和处理一般难产技术和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工作。
  1980年。“赤脚医生”达1526人。由于“赤脚医生”数目的增长过快,又来不及全面培训,技术水平差距加大,质量下降,医疗事故增多。1981年对全市“赤脚医生”进行了统一考核,有967人达到中专水平,并颁发给“乡村医生”证书。这之后,“赤脚医生”的名称逐渐被“乡村医生”所取代。
  社会医疗力量:解放前,社会医疗力量薄弱,只有几家私人诊所和少数游医,具体数字已无确凿资料可査。
  建国初,本市各区乡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是中医人员。1949年至1951年间,他们中一部分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沙土医药联社、吕陵联营诊所、安兴联合诊所、王浩屯卫生联合诊所、赵楼乡医药合作社等30多处私人联合诊所。1952年至1954年,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成立了12个区卫生所,每个区卫生所又下设2至6处分所。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区卫生所改为人民公社卫生院。原私人医生中医疗技术较高的均被吸收为国家或集体职工,成为本市卫生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如名中医王者俊、王作贤、曹兰峰、邵仰华、韩毅仁、王毅庵、刘冠宇、刘汉晨、李传志都曾为本市的中医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
  1961年,各公社创办妇产院24所,建病床106张,有医务人员46人;公社自办结核病疗养院1处,病床25张;公社级卫生所108处,医务人员443人。生产大队办接生站144处,接生员177人。厂矿、机关、学校建卫生室46处、病床69张。单位自办疗养院3处、病床105张,医务人员32人。个体开业医生32人,其中城区28人、农村4人。
  1971年,工矿企业、机关单位卫生室(所)发展到64处,病床130张, 医务人员142人。
  1980年,工矿、机关、学校及其他部门的卫生医疗机构达86个,病床138张,医务人员471人。其中医师68人、医±183人、药剂师3人、药剂 士19人、护±52人、检验±19人, 其他技术人员67人。全市农村生产大队建卫生所(室)692处,生产小队卫生员达4906人、接生员266人。
  1981年,全市批准个体开业医生39人。
  1985年,批准个体开业医生达109人。原农村生产大队卫生室也多为医生个人承包。工矿、机关、企业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并增添了医疗器械,建立了病床,分设了科室。如棉纺织厂卫生所,医务人员达27人,其中医师5人、医±10人、药剂±2人、护±2人、化验员1人,其他技术人员7人;卫生所设内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传染科、放射科、化验室、理疗室、注射室、挂号室、药房、心电图室等科室,并设病床6张。主要医疗器械有: 超声波、红外线、电动按摩器、显微镜、心电图机、X光机、立式髙压消毒器、电供奋治疗机等。
  1985年菏泽市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统计表(一)
  (二)1985年前菏泽市卫生系统出席省以上先进工作者表
  三、医疗制度
  医院工作制度:自清末历民国直至菏泽解放,只有天主教堂一家医院持续时间比较长,但它们也无正规的医疗工作制度,每逢礼拜、祈祷时即关门停诊,连8小时工作制也谈不上。建国初期,由于百废待兴,一切都在草创,菏泽市只有一个国家办的诊疗所,卫生、防疫、治疗兼管,只是按8小时工作制,准时上下班,也谈不到正规的医疗工作制度。1954年始有病床4张,只有1个护士日夜值班。是年底病床增加到40张,才有了护理交接制度(每人一天一夜)、门诊值班制度和探视病人制度。1959年各科病房分开,住院、挂号、抢救、护理、门诊、急诊、查房等制度才相继建立起来。以后又逐步补充、修整,增加了24小时门诊制、三级护理制、差错事故处理办法等,医院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医务人员尚能坚守岗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工作制度日臻完备,医院工作更加井井有条。
  合作医疗制度:1958年“大跃进”时期,本市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合作医疗”(当时称“互助医疗”)。70年代初,全市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开始由队办逐步发展到社(人民公社)队两级联办(少数公社以社为单位实行合作医疗)。经费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组织社员筹集,每人每月2元左右;参加队办合作医疗的交到大队卫生室统一使用,社员在本大队卫生室就诊,其药费根据本大队具体情况,实行全部免收或减成免收;参加社队两级联办合作医疗的,其经费一部分留作队办使用,一部分交公社卫生院统一使用。社员住院(包括在公社卫生院或经批准到上级医院住院)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公社卫生院给予全部或部分报销(五保户、烈军属药费可减免)。但因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医疗经费大量超支,合作医疗制度未能巩固,70年代末逐渐形成自流。1981年全部停办。
  公费医疗制度:菏泽市1952年10月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凡党政事业部门的干部均可享受(工矿企业的干部职工则从劳保福利费中予以解决)。市直建立了公费医疗门诊部,各乡镇则由乡镇卫生院代管。
  70年代以来,由于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数目迅速增长,致使公费医疗拨款大量超支。为扭转这一局面,在一段时间内,住院经费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有一段时间则把款拨给各主管单位。1984年开始对公费医疗开支办法作了新的规定,本着“既不浪费国家一分钱,又不耽误一个病人”的原则,凡市直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的干部均在市公费医疗门诊部就诊,需住院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需转院治疗者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转院证明,住院费由第一人民医院报销;各乡镇干部公费医疗款则拨给各乡镇卫生院,他们的就诊、住院、转院均由该卫生院负责。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