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师及教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1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师及教学研究
分类号: G525
页数: 7
页码: 502-508
摘要: 清朝科举时代,菏泽教师皆为塾师,其水平素质各异。有秀才、举人,也有落榜的童生。1903年兴学堂后,一些留日学生回菏兴办家乡教育。他们是荷泽的第一批学堂的教师。以后,通过对塾师及知识分子的训练,学堂教师逐步充实。到1908年已有教师近百人。
关键词: 教师 教学研究

内容

清朝科举时代,菏泽教师皆为塾师,其水平素质各异。有秀才、举人,也有落榜的童生。1903年兴学堂后,一些留日学生回菏兴办家乡教育。他们是荷泽的第一批学堂的教师。以后,通过对塾师及知识分子的训练,学堂教师逐步充实。到1908年已有教师近百人。以后小学堂教师多数为师范生、中学毕业生充任;中学教师多为大专本科或专科毕业生,但为数很少。1931年,政府对全县372名小学教师严格鉴定,其中合格者只有82人,不合格者290人。抗战爆发,菏泽的教师有的南下,有的改业为民,有的改谋他生。
  革命抗日根据地里开始教师很少,程度也较低,但通过多次轮训,队伍也不断扩大。到1945年,当时的荷泽境内4块革命根据地共有教师403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办学,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有教师350余人。
  建国后,菏泽市教师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据1957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教师共有2011人。其中大专毕业者143人、中师毕业者758人、高中毕业者105人、初中毕业者378人、小学毕业者590人、其他无学历者37人。1958年开始的“反右派”运动中有477人划为“右派”分子。到1984年9月全部复议纠正。
  1962年后,部分教师通过函授自学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到1967年全县有中、小学教师1747人,其中大专毕业者182人、中专毕业者909人、高中毕业者236人、初中毕业者420人。“文革”间因种种情况,中、小学教师改行者较多,再加上民办教师选拔不甚严格,教学水平有所下降。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恢复正常,但有的高中理化、外语;初中史地、外语、音乐、体育美术都不能及时开课。到1978年全县公、民办中、小学教师7055名,其中大专毕业者364人、高中毕业者4789人、初中高小程度者1760人、其他无正式学历者172人。1980—1981年对全县教师队伍进行整顿,首先对民办教师进行了考核,不能胜任的下放归队;同时对全县教师进行了所教学科的业务过关考试;还有一大批教师通过电大、函大、自修大学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文化水平,教师素质有所改善。到1986年全市有公办中、小学教师3561人, 其中大专程度者649人,中专、高中程度者2244人,初中、初师程度者663人,初中以下程度者仅剩5人。另有民办中、小学教师3727人。
  第二节教师待遇
  科举时代私塾教师的待遇不等。清末每个塾师每年约收入4000文铜钱,略顾温饱。在府学或书院讲课的学官和教授、训导的薪俸较高,均在40〜45两,超过了知县的俸禄;但人数较少。1902年兴学堂后,教师工资有所提高,但等级较多,最高30元,最低者仅6元。民国后,小学教员分为4种,即正教员、专科教员、助教员和代用教员。其工资:①校长及正教员最高60元,最低8元;②专科正教员及专科教员最高24元,最低6元;③助教员及代用教员最高22元,最低4元。到“七七事变”前夕,一般初小教员月薪13〜15元,高小16〜18元,校长24元。师范附小的月薪较高,一般40〜45元。中学教员的工资较小学要高得多。如当时南华中学的教师最高每月90元,最低50元。
  抗日战争期间,’菏泽被占区教员的薪水很低,开始是15〜25元伪钞, 后变成100多斤粮食,再后60斤高粱。
  抗日根据地里,中、小学教员实行供给制,领取实物,由村支付。一般小学教师每月领取粮食60〜80斤,后增至每月120〜150斤小米;柴火供应基本够烧,还有少量的津贴费。
  建国初,一度改粮食供应为货币支付的折实“工资分制度”。初、高小教员一般在100〜130分之间,折合人民币23〜33元;初、高中教员一般在180—250分之间,折合人民币42〜65元。1956年全国工资改革,一律为薪金制。新的标准减少了等级,增大了级差,教师工资平均增加20%左右。1959、1960(中、小学升级面为25%,高等学校40%)、1963、1972年(中、小学教师升级40%)均为部分教师增加了工资。1977、1979、1981年连续三次调整教职工的工资,有的教师连升三、四级。1985年元月,国务院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后,菏泽的中、小学教师等级和月工资标准如下:
  另外,建国后,教师还有其他福利待遇:①多子女补助:从1953年至1958年,凡子女超3人者,每子女每月补5元。②公费医疗:自1954年执行看病、住院均由国家报销。③产假制度:1953年规定女教师分娩前后给产假2个月,工资照发;婴儿在2周岁内补助教养费每月3—5万元(旧币)。1981年又规定,符合晚婚条件的女教师产假可休息半年,工资照发。④福利救济:国家随工资按人每月发放福利救济费;贫苦者多用,富者少领。⑤离退休制度:年老体弱的教师(男60岁、女55岁),几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可享受离休待遇,原工资照发,并每人每月发特需补助12元:另外发一次性建房费3300元。凡建国后参加工作的可享受退休待遇,每月发原工资的75—80%。建房费与离休同。⑥死亡抚恤:不论离、退休还是在职的教师,死亡之后国家发一次性埋葬费240元,还续发本人的生前10个月工资。对无自立生活能力的父母、夫妻、子女还给经常性的生活照顾。城市人口每人每月30元,农村21元。如果在职死亡还照顾子女就业1个。
  对于民办教师的待遇。建国初,实行薪粮制,由各村自筹。后改为与生产队劳力一样记分、分配。1971年前,小学每人月工资2元,中学5元。1972年小学每人每月12元,中学15元,其中8元交生产队,给记一般劳力的工分。1982年后,除了国家补助民办小学教师19・50元、中学教师22.5元全部归本人外,乡镇还在统一提留中,折款发给中、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25元左右(有的乡镇或大队超过此数),逐步接近公办教师的工资。1985年前菏泽市教育系统出席省以上先进个人名单
  姓名 性别 年 龄 民族 籍 贯 工作年限 文化程度 职 务 受何级表彰 受表彰时间 工作单位
  邓文献 男 40 汉 菏泽黄堤镇 10 大学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83 菏泽二中
  张文修 男 51 汉 菏泽西城办事 处 24 大学 副校长 省教育厅 1982、 1983 菏泽二中
  刘如梦 男 52 汉 荷泽王浩屯镇 24 大学 教师 省教育厅 1984 菏泽二中
  刘汉玉 男 58 汉 黄泽李庄乡 35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58、 1959 李村中心校
  赵荷莲 女 47 汉 菏泽西城办事 处 27 中师 校长 省教育厅 1958 荷泽二校
  贾玉莲 女 54 汉 菏泽新兴乡 15 中师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79、 1983 菏泽二校
  吴凤真 女 40 汉 单县龙王庙乡 17 中师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84 菏泽二校
  楚庆民 男 42 汉 菏泽马岭岗镇 10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菏泽二校
  张清华 女 51 汉 菏泽何楼乡 22 高中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64 菏泽何楼中心校
  陈允敬 女 55 汉 曹县梁堤头乡 5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荷泽黄堤中心校
  刘建平 女 32 汉 菏泽李庄乡 8 大专 教师 省教育厅 1985 荷泽东城中心校
  邵爱菊 女 32 汉 菏泽东城办事 处仓坊 9 高中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荷泽东城中心校
  况敬坤 男 56 汉 河南省夏邑县 19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荷泽都司完小
  张北勇 男 29 汉 菏泽城内 10 高中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83 菏泽五校
  程慎卿 男 38 汉 荷泽王浩屯镇 27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菏泽王浩屯镇中 心校
  张西福 男 54 汉 菏泽马垓乡 30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60 菏泽胡集乡中心 校
  宋遂云 女 52 汉 菏泽丹阳桑屯 22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5 菏泽丹阳一中
  吕金禄 男 52 汉 菏泽岳程庄乡 33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2、 1983 菏泽岳程庄乡中 心校
  张索云 女 44 汉 荷泽李村镇 19 中师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62 菏泽岳程庄乡中 心校
  孙洪军 男 40 汉 菏泽吴店乡 12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77 菏泽吴店乡中心 校
  郝丕耀 男 37 汉 菏泽马村乡 18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83 菏泽小留镇中心 校
  宋英 女 48 汉 枣庄市郭里集 乡 26 中师 教师 国家教育部 1958 荷泽东城中学
  丁延海 男 57 汉 菏泽市牡丹乡 32 中师 教师 省教育厅 1955 菏泽丹阳中心校
  李靖华 女 42 汉 菏泽市杜庄乡 18 初中 教师 省教育厅 1985 菏泽杜庄乡中心 校(续表)
  姓名性另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务受何级表彰受表彰时间工作单位
  王秀龙男40汉巨野龙堰乡13中师教师省教育厅1983菏泽胡集乡龙凤联中
  薛其凤女48汉山东蒙阴26中师教师国家教育部1958、1959,1960荷泽北城中学
  张中芹女29汉菏泽岳程庄乡9中师教师国有教育部1983菏泽五校
  武合香女28汉菏泽何楼乡4大专教师省教育厅1983荷泽二校
  肖养义男55汉郛城蒋庙乡29大学教师省教育厅1981、12菏泽二中
  张冬莲女52汉菏泽城内32中师校长省教育厅1980、1982、1983、1984菏泽二校
  牛瑞钦男51汉菏泽城内28中师教师省教育厅1985菏泽小留镇中心校
  肖焕来男54汉菏泽吴店乡28中师书记省教育厅1985菏泽市职业中学
  第三节教学研究
  清朝,菏泽没有专门教学研究机构,不过当时的重华书院和学宫很重视科考研究,每年都要模拟考试数次。1938年荷泽才设有国民教育研究会,但它并不具体研究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是各校自行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也未真正建立起教学研究机构。建国后,1956年1月菏泽市才有了第一个专门研究教学的机构——菏泽县研究室。设语文、数学、常识教研员各1人,正副主任各1人。1960年规模扩大,增设了中学数学、中学语文、高师函授教研组。1966年后曾一度撤销,1969年又重新恢复,由主任1人教研员3人维持工作。1970年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个研究组,1975年又增设业余教育和仪器组,人员增至16人。1984年教研室设中学理科组、中学文科组、小学组、仪器室共34人。真正的教研活动是从1956年开始。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深入学校总结经验,推广全县;其次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借用机关礼堂举行大型观摩教学,各区校也都仿照举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室从1956年开始连续举办4期教师短训班(多是吸收初中毕业生)共计600余人,向他们传授教法、示范教学、帮助分析教材,起了立杆见影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的教研活动日趋活跃。①组织全市教师对所任学科进行过关考试。1983年9月和1984年3月由地区统一出题,市组织了两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教师5410人,已过关5241人,过关率97%(包括1986年8月补考合格者)。②评菏泽市城区高等学校、中专、部份中小学分布图 (1986年)选教学能手。从1983年9月开始,到1985年5月结束,教研室在全市开展了一次评选教学能手的业务活动。人人执教、个个考査。1984年元月在各中学、中心校范围内评出了186名乡镇级的教学能手;1985年5月评出市一级的教学能手56名。③自制教具活动。1979年全市开展了大规模自制教具的活动,到1983年10月自制各种教具、仪器322种3.5万多件,价值17万多元。1986年全市已有24处乡镇、40处联中、80%以上的小学达到了省规定的仪器配套标准,受到了省、地好评。④书法美术作品展览。1986年市教研室与菏泽师专、曹州书画院、市文化馆、市报社联合举办了菏泽中、小学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800幅,参观者达1万多人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好评,省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
  在作好以上重大教研活动的同时,教研室还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学生阅读文选》、《初中数学复习资料》、《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初中物理自学与练习》、《要注意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初中数学分析与研究》、《中学语文数学智能发展初探》、《小学数学复习资料》等书籍。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