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9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0
页码: 469-478
摘要: 1901年8月清廷令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堂,1903年由王鸿一主持将重华书院改为“菏泽县立髙等小学堂”,成为菏泽县的第一所小学堂。翌年,菏泽第一、二公立小学堂相继创办。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初等教育

内容

1901年8月(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令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堂,1903年由王鸿一主持将重华书院改为“菏泽县立髙等小学堂”,成为菏泽县的第一所小学堂。翌年,菏泽第一、二公立小学堂相继创办。1908年,城内东隅新民都、南隅感化都、西隅归厚都、初等教育北隅泽民都先后创办髙初小学堂共9处;农村各都也均创办小学堂各1处,共62处。至1912年(民国元年),荷泽城乡共创办私立小学堂160余处,约计170个班,小学生5400余人。是年,学堂改称学校,城里和农村各集镇大多有中心小学或完小。至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县立完小有6处,初级小学153处。
  1928年城关小学情况表(续表)
  至1937年(民国26年),全市有中心小学(完小)25处,普通多级小学60处,单级小学287处,短期小学8处,在校生1.5万人,具体分布如下表。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荷泽,小学缩减。初期,日军鞭长莫及之处,仍保持了原教育的延续,这样的学校当时约有110余处,教职工350余人。其中高小40余班,学生1500余名,初小200余班,学生近7000名。
  随着抗日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学校也随之增多,但这时的学校,是紧紧为战争服务的,有时停课搞社会宣传或支援前线,有时环境恶化时被迫停课或转入地下,有时在野地或树林中上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今菏泽境内几个民主县政府所办小学如下表:
  一、菏泽县(续表)二、临泽县
  三、南华县(续表)
  日军侵占菏泽城后,为进行奴化教育,也于城乡办了些小学。当时城关较有影响的有一、二、三、四完小和天主堂体仁小学。日伪统治时全市有小学80处,高小38个班,初小140个班,教职工28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菏泽城内的小学有第一、二、三、四小学和桑氏小学。
  建国后,除城区有4个完小外,全市农村13个区,均建立了大型的完全小学。1953年,小学教育发展迅速,小学生由1950年的5700人,猛增到3.0506万人,入学率由1950年的7%增至36%,基本上达到了区区有完全小学,乡乡有多级的中心小学。1956年,小学再度大发展,学生增至5.0223万人,入学率提高到64%,各区又增添了数处小型完小。至1959年,小学教育又一次大发展,学校增至1023所,在校学生7.6636万人,入学率达80%。1960年由于“左”的影响,人民生活困难,菏泽教育也面临危机,学生纷纷退学。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小学教育又有所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教育界刮起“侯王建议”、“马振扶事件”、“学黄帅大批师道尊严”、“狠批智育第一”等恶风,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数量也逐年减少,1975年在校学生由1966年的11.4807万人,降为9.6148万人。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学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轨,“黑屋子、土台子”的景况有很大改善,绝大部分小学达到了“六配套”(教室、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配套)标准。到1986年全县有小学校557处,小学生13.0706万名,入学率达96・7%。
  1985年菏泽市各乡镇(办事处)小学校数量表附:菏泽市二完小
  该校是省、地重点学校。1948年10月随冀鲁豫区二专署从郛城迁至菏泽,当时校名是“二专署直属革命子弟学校”,1949年改为现名。
  该校初招收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300人。至1958年学校扩大为18个班,分初、中、高三个级部,有专职教师30名。1962年被明确为省重点小学,至1966年在校生共20个班(含2个幼儿班)800余人。
  “文革”间从幼儿园始,实行了九年一贯制,共22个班1320人,虽坚持上课,但教学质量也很差。
  1978年裁撤中学班,复为省重点完小,1980年教室由平房改为教学楼。至1986年全校共有24个班,学生2373名,另设幼儿班5个学生400名。全校教职工75人。
  该校历年升学率均在90%以上,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
  第二节学制
  科举时代,没有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贯彻清廷制定的“癸卯学制”,其学制规定儿童7岁入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年,共9年。
  民国后,改为7岁入小学,初等小学修业4年,高等小学修业3年,共7年。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也可专设女子高等小学。当时城关就有振权女子小学、毅德女子小学。另外在高小阶段允许设12〜15岁失学儿童补习科。1922年(民国11年)贯彻执行“壬成学制”,儿童6岁入小学,共6年(初级4年、高级2年,简称“四、二制”小学)。这个学制直到解放前夕都未变更。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育制度上灵活多样。除了正规的小学外(四、二制),还有不“正规”学制的小学、村学、读报组、识字班、冬学、民校。这些对当时的革命和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小学修业5年。由于师资、教材、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还未来得及全面推开,又根据政务院1953年11月《关于整顿和改进教育的指示》,小学学制复沿用“四、二”制,直至1968年才改“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至今未变。
  第三节课程设置
  古代社会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有《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四书、”“五经”、《急求篇》、《千字文》、《蒙求》、《兔园册》、《太公家教》、《家范》、《百家姓》、《三字经》、《蒙童训》、《蒙童须知》、《小学》、《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文字蒙求》、《弟子规》等。
  以上蒙学课程内容均在当朝有一定影响"影响较大的当属“四书”“五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
  近、现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有所拓增,变化亦大,现将演变情况列表
  如下:建国初期,初小设有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美术、音乐等6门;高小又增设自然、历史、地理。1972年以后,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常识、军体、音乐、劳动等7门课程。1978年执行《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10门课程。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