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6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武装
分类号: E158.9
页数: 9
页码: 429-437
摘要: 解放前,荷泽人民深受帝、官、封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其势必然。仅清末至解放战争的百余年间,菏泽人民揭竿而起者此伏彼起,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百姓由自发武装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武装,形成了一股为自由而奋斗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 地方军事 地方武装

内容

解放前,荷泽人民深受帝、官、封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其势必然。仅清末至解放战争的百余年间,菏泽人民揭竿而起者此伏彼起,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百姓由自发武装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武装,形成了一股为自由而奋斗的中坚力量。
  一、捻军
  1841年10月(清道光二十一年),曹州境内就有捻军活动。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它起源于“捻子”(又称捻党),每一股谓“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1853年 (咸丰三年)5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率众2万余由南京北伐至菏泽境, 菏泽的金庆即率百余人起义迎接太平军。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曹州捻军“并十三捻为一捻”,人数达3000余人,驻扎在菏泽、巨野、郓城交界的沈家口一带,积极抗击清军。
  1861年(咸丰十一年),地方练勇与团总发生尖锐矛盾,愤而参加捻军,捻军声势大振,曹州境内即达五六万人,其中60%驻扎在荷泽境内。倪和尚(外号小阎王)曾带万余人围攻曹州;刘占考带万余人自沙土集开拔,直逼曹州(菏泽)城下,“曹郡闭关20余日,吏民不得眠食,皆无人形,势几陷”(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后僧格林沁援军至,始解围而去。是年2月,菏泽捻军赵浩然部与僧格林沁激战于李庄集、高庄一带,击毙清二品顶戴察哈尔总管伊什旺布等。
  二、大刀会
  1894年(光绪二十年),曹州境内就有义和团的大刀会活动,发展迅速, 后被曹州知府毓贤残酷镇压,首领刘四端被杀,活动转入低潮。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大刀会在荷泽又起。传习武场先在农村,后迅速发展到城市。城内山西会馆(现潘隅首北路东)设有总场,以王建德为教师,并不断宣传鼓动,扩大会众队伍。其子天祥、天禄均不断赴各处教所,公开活动。一时,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加入了大刀会。当时天主教在荷泽横行
  霸道,群众对此愤恨无比。那时有这样的歌谣:“不怕龙,不怕虎,就怕洋人的‘狗’无事生非咬一口,看见洋狗'躲着走”(“狗”指天主教的爪牙)。光绪二十四年二月间,就有童谣:“你举枪,我举刀,三三四四(指6月8日)杀羊(洋)羔”;“七家面,八家水,八个十五烧洋鬼(八个十五是四个月)“。在全国反帝运动的影响下,菏泽大刀会终于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8日爆发了毁教堂事件。大刀会影响日益扩大。据旧《菏泽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秋,大刀会起于沙土集、田桥、半截堤一带,李二更心率30余人捣毁教堂,吊打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后李二更心被监毙);不久又有张学让(外号“老大王”,鄄城桑堂人)领数十人围攻田桥天主教堂,死伤10余人,又转而攻朱楼天主堂,教主朱孝连吁请城内清兵20余往援,败大刀会于白虎集。
  附:大刀会毁教堂事件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8日下午2时许,菏泽教堂门前先聚集10余人。之后愈集愈多,群情激愤,欲破门而入。教堂大门原有两个县队士兵守卫,他们见群众来势汹涌,荷枪而去。于是群众一拥而进,院内已空无一人。他们开始砸门窗玻璃,继而往外搬运桌、椅、床张、家具;倏时一空。接着大刀会会众攀登屋顶掀砖揭瓦;城里的大刀会首领田玉春、王建德均亲自参加。群众“掀啊,掀啊”的呼喊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他们边掀边喊,争先恐后。至三四点钟时,城外大刀会大队人马也陆续涌入城内,教堂院内几不能容,楼顶屋檐匍匐如蚁,拆下来的木料均为城内市民抬去。至傍晚时,教堂房屋全部拆光,仅剩残砖碎瓦,人方四散。
  事件发生时,镇台龙殿扬因公赴省,知县陶振宗赴龙王冯“求雨”,城内只有一个府官邵承照。他认为众怒难犯,不敢镇压,因此在拆教堂时,无人过问。
  当天晚上,县令陶振宗闻讯赶回。为维持局面,在掌灯之际,亲自率役前往镇压,但已寂无一人。次日票拘邻教堂居住的青壮年30余人,责打拘押数月始放。田玉春被判刑8年,王建德逃避乡间。
  事件发生后,朝廷屈服帝国主义压力,府、县官各罚银1万两,群众罚银2万两(详见“大事记”)。这4万两银子的罚款均交给天主教堂另行建堂。自此以后,天主教的凶焰益涨,压迫榨取群众的罪恶活动较前尤甚,民、教的矛盾更加尖锐。
  三、长枪会
  长枪会亦称“一心团”,是清末民间的自卫组织,他们推举当地有声望的人做领袖,称为“练总”。因练总的产生来自基层,比较与群众接近,这就逐渐形成官(团勇)民(练勇)两派不同性质的地方实力。
  咸丰初年,菏泽官府为防捻军,募长枪会群众数千人,有事率以御捻,无事可以回家。由台司动支部分廩给,名为“练勇团总以其不利于己,胁迫官府停其禀给。长枪会首领郭秉钧、焦桂昌等因练勇停止禀给,又遭团总欺压,群情激愤,于是联合各县会众万余人举旗“造反”。地方民团慑于长枪会威力,大部自行解散或加入长枪会。长枪会声势大震。1860年(咸丰十年),郭秉钧等连克郛城、巨野数百寨;荷泽、定陶、曹县等县,除县城外,大小村庄几乎全被长枪会所占,并围攻曹州府城20余日。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郭秉钧攻单县未下,又败于成武。11月清军僧格林沁部攻入郭的家乡郭家糖坊。除郭一人突围入捻外,全族被斩,家人均被钉死于城门上;长枪会声势大减。1862年(同治元年)6月,僧格林沁击捻军于荷、巨间,菏泽、定陶的长枪会援捻攻清军,不幸为清军所败。是月27日,会首李执信等1152人携战马150匹、火器500余件投降。长枪会遂一蹶不振。
  四、民团
  “民团”是在康熙年间就设置的一支武装力量,开始称“民壮”,也称“团练”(后来“团”与“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地方武装。关于“练总”情况见“长枪会”条)。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捻军蓬勃发展,清朝绿营军不堪为用,荷泽地方官府为防御捻军,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这是地方团练所以走上政治舞台的社会背景。团总拥有大量的武装力量,靠近官府,不但可以派款募兵,而且享有生杀大权,因而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横行乡里,肆无忌惮,以致民怨沸腾。团总有县团总和区团总之分,区团总所辖武装数量不一,小者10几支枪,多者可达40余支枪。光绪年间的荷泽民团总局设在小隅首东路北。光绪二十年左右时的团总为周延祚(外号周老八)。他生活糜烂,权势显赫。据说他一顿饭要花费制钱四五千之多(当时可买500斤小麦),比县官的生活费用还高。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他的侄子周保弟继任团总,更是不可一世。因为他坠车伤腰,不能正坐,每出门即横卧在轿车的前面,故绰号为“周罗锅”。光绪末年,因提倡变法维新,试办地方自制,民团总局及团总名号取消。但团总在地方上的实际权势依然存在,直至民国5、6年还有其残余势力。
  第二节国民党地方武装
  一、地方预备人民自卫团
  1929年(民国18年),菏泽成立山东地方预备人民自卫团(即地方民团),任命朱振山为主任,直接管辖地方民团武装。地方民团的组织以当时的行政区作为基层单位。各区均设有区团正(即区长)、区团佐(即队长)负责带领团队武装。各区团队多者20余人,少者10余人,这是因为区团队的经费由地方随粮带征,多寡不一,故各区武装力量也极不平衡。区与区之间为了互相支援,互为声势,又建立了联防。如在荷泽西北的高压集成立了义聚,、岗峰、西河、德化、临河5区联防。在执行任务时,完全受区团正的支配。在名义上,这支武装是维持
  地方治安,但实际是镇压群众的反抗斗争,是地方豪绅的驯服工具。1932年(民国21年)下半年,由于推行实验县,这种制度始告结束。
  二、大、小王营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南逃至菏泽王浩屯一带。其部排长王惠民(即大王)、王崇喜(即小王、河南人)被菏泽县长刘澄宇收编,成立了两个营,即所谓“大王营”和“小王营”。后他们吞并了张筱山、李森亭的人马,又招收了大股土匪,如城东的苑云霞,城北的陈宣祉、刘殿启、韩光舜等,实力大增,约计有枪七八百支。1939年7月,日军犯菏泽,大王营、小王营均溃散。
  三、卞团
  1941年4月,孙秉贤在城东北安兴集收编土匪卞长久部,编为1个团,约千余人,卞任团长。1942年9月,卞团改编为保安18旅,约1500余人,但群众仍称之为“卞团”。
  四、张团
  抗日战争时期,张志刚为菏泽县顽县长,驻城西北高庄、李庄一带。因他曾任孙秉贤部团长,故称“张团”。1939年,张团有千余人。1943年,张志刚在城东北顺城一带扩充势力,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编为6个团和1个特务营。张自任旅长,并在芦庄设造枪所。
  五、警备队
  1946年9月,张奎生(张文光)任国民党菏泽县长,有直辖警备队843人,枪567支。张自兼大队长,卞旭第十三编军事
  433
  亭为大队副。各区、乡均设区、乡队。因区、乡有大小,人数也不一致。约计全县武装力量近2000人。
  第三节人民武装
  一、王浩屯抗日自卫队
  1938年10月中旬,中共党员于子元、刘齐滨、张燿汉等通过统战关系,争取了开明绅士杨履谦,在菏泽西南许寺村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杨履谦任大队长,张耀汉任大队副。开始只有几十人,后发展到300余人。1939年10月合并于冀鲁豫支队特务大队。
  二、菏泽县回民支队
  1941年夏,在八路军东进支队帮助下建立。队长马从一(荷泽县西马垓村人,回民)。开始仅有9人,步枪5支。是年秋后,回民支队发展到50余人,钢枪35支。军分区派王安福(山西临汾人)任政治委员。1942年支队扩大到70余人,枪50支。1946年发展到127人,是年下半年编入第一野战军。该支队活动范围南到辛集、皇镇,北到郵城的吉山、引马集,东到巨野县的龙堰集,西到高庄、白虎,方园数十里。该支队为了迷惑敌人,不断改变番号,先后用过回民抗日游击队、回民连、回民支队、六小队、七小队等名称,而以回民支队的番号时间最长。回民支队总计参加大小战斗400余次,缴获敌人炮5门、机枪7挺、驳壳枪5支、步枪165支和大批粮食、弹药、马匹、服装等物。
  三、菏泽县县大队
  1941年1月在冀鲁豫支队帮助下,于菏泽西南部创建180人的县大队。大队长宋励华、政委孙亮廷、副大队长王增堂。他们还在6个区建立了区队,每队30—50人。1945年将各区队统编为县大队,共7个连800余人。
  四、南华县县大队
  1942年9月,组建了南华县县大队1个连,约40余人。后扩展到250余人,编为3个连。每连装备轻机枪3挺,经常活动在高庄一带。曾配合主力在李庄集一带打击了顽军张子刚2000余人的4次抢粮。1943年4月,荷泽日伪军在南华县李庄集建立据点,号称“山东第一楼”,是南华县游击活动的一大障碍。炮楼仅建22天即被县大队配合二分区主力七团一举攻克,俘敌200名,毙伤18名。1945年8月26日夜县大队突袭菏泽城西大桥据点,生俘伪小队长以下官兵54人,县大队无一伤亡。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大队又组织“反攻连”。开始180多人,后扩大到300余人,于是又改建为南华独立营。
  五、临泽县县大队
  1943年11月,临泽抗日县政府组建了县大队,共300余人。1947年2月28日,县大队在菏泽东北刘集歼国民党还乡团42人,3月消灭敌一个区部,毙敌10余名,俘敌20余名。3月6日,又配合主力,在都司集伏击敌汽车队,缴获汽车24辆,毙伤敌百余人,俘敌137人。第四节民间武装
  一、红枪会
  1921年(民国10年),农村始有红枪会出现,此组织是在菏泽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情况下产生的。菏泽地区自1924年(民国13年)“曹州独立”至1928年北伐战争,五年间,地方秩序大乱,盗匪蜂起,于是民间就自发组织红枪会以自保。发起人为侯店村侯复元。他趁21军大量收容土匪之机(董四老鸹、张华胜等大股匪众均被收编),地方无大股匪乱,迅速发展了红枪会。这时的红枪会已不是专靠红缨枪,也有了大量新式步枪,盗匪活动的区域多被红枪会占据;小股土匪多畏而远飏,不敢活动。红枪会对镇压匪乱,维持社会治安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日军侵占菏泽后,逼迫侯复元召集会众参加日伪武装。侯复元外惧暴力,内惭清议,终致抑郁而死。侯死后,一些红枪会头目名义上打着抗日旗号,暗地里勾结日伪汉奸,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菏泽县人民公安局一网打尽,大小头目30余人全部被处决,会员大部悔过自首,退会从良。
  二、义民队
  1918年(民国7年),刘长久、张四奎、张四圣、谷德林、白脸王三、梁玉环、油清海等。聚众2万余人,并有匣子枪、六轮子、五洋钢(即步枪)等新式武器。他们的宗旨是“杀富济贫”,如张四圣的旗帜上写着“顺天王张四圣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群众称他为“张善人”,称刘长久为“刘善人”。他们斗争的对象是群众痛恨的贪官污吏、恶霸地主;群众恶感不大的中、小地主则可以安居无事。他们的斗争方式主要是“架票”(以人作抵押,出银方可赎回)。架的“票”多是地主的家长,或是最娇养的小孩,一般不架妇女。他们的内部纪律是:不虐待被架的“票”;不准采花盗柳;不准抢拿东西;不准压迫百姓,委托贫苦百姓办事要付给代价。因之,他们在农村劳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当时农村有歌谣云:“五洋钢、六轮子、打着小舅子要银子”,表明对他们的拥护和对地主的憎恨。
  1920年(民国9年),刘长久、油清海率众在刘庄口黄河发生险情的千钧一发之际,带领群众投入抢险,历时3个月使险情转危为安。此项义举,深得荷泽县广大群众的拥护。群众称之为“义民队”。李村镇胡集村有个贫苦农民,外号叫“瞎老稳”(姓刘)的,1963年访问他时已70多岁,两目失明,在民国7、8年间,曾多次得到油清海的救济而得以维持生命。
  不久,刘长久在鄭城县的箕山、水堡一带聚集各股共2万余人,准备到枣庄、临城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活动。行至望口山,被山东省第五师阻回、白脸王三阵亡。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股活动。此时地主武装“杆子会”乘机而起,油清海被杆子会扎伤12处, 仅存性命。活动转入低潮。
  至1921年(民国10年),兵痞流氓视此为发财捷径,参加者日多。他们纯以金钱为目的,有钱的被“架票”,有物的遭抢掠,不择对象,贫富兼扰,为广大群众所痛恨。
  附:义民队治河1920年(民国9年)夏秋季节,黄河河水猛涨,菏泽西北刘庄以北堤防坍塌大半,决口在即。菏泽官府以刘庄属直隶为借口,听之任之,无动于衷。群众目睹此险情,焦急万分,不少人跑到河堤,面向咆哮的洪水叩头礼拜,祈求河神(河大王),以冀幸免。
  这时刘长久(鄄城县刘庄人)、油清海(菏泽县油楼村人)带领600余人,于7月中旬来到海头、皇庄一带活动,亲眼看到情况的危急,于是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立即投入黄河险工的抢护。他们乘大名道道尹兼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昌庆、黄河南岸河务分局局长业XX(混号“业二兔子”)、黄河南岸河防营营长韩义X到工地视察之机,带领弟兄20余人,到工地冒死请愿。张昌庆以物料困难为借口推诿拒绝。“匪众”头目张黑五看到这种情形,怒不可遏,用枪指着张昌庆吼道:“小道(尹),小道(尹),钱都弄到你家去了,你小子不怕黄河开口子!好,如果刘庄开了口子,我找你算帐!”说着往空中连发两枪,以表示愤怒。
  张昌庆在强大压力下,答应筹款抢护,而筹备物料的困难却推给了刘长久、油清海。
  刘长久、油清海立即派人四处筹备物料。他们采取的办法是:
  1.打破分区治理用料的界限,发动和带领沿河一带群众,到山东段河堤岸砍伐堤柳(堤柳是沿黄河堤岸栽植的防汛护堤的),并指派地主富农的牲畜车辆运送工地。
  2.根据秸料新陈不接的情况,指挥背河一带村庄,将现有高粱地登记造册,托穗留杆,“号”料备用,事后发价。
  3.发动沿河贫苦群众运送物料, 根据运送的多寡、远近发给现款。
  自7月至10月,历时3个多月,险工处均修做了坝帚和护岸。河堤终于化险为夷,沿河百姓都亲热地称他们为“义民队”。
  义民队的举动受到群众的称颂,但却为统治阶级所憎恨。大名道尹张昌庆对张黑五的威吓,始终怀恨在心,时刻想剿灭义民,施行报复。在刘庄险情抢护平稳后,就调来马队一营,进驻东明县,并与临卜集驻军团长张福堂取得联系,又唆使东明县境内的地主武装杆子会配合“围剿”。
  刘长久等闻讯后,即转移至东明县西北的高村集、西南的刘楼等地。后被骑兵队和地主武装联合围攻,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隐避。张黑五行至长垣县境时被张昌庆捕获,残酷地把他的肠子抽出致死。
  第五节地主、土匪武装
  一、还乡团
  1947年,南逃的不法地主,随国民党新五军北犯而回到菏泽。他们对共产党仇恨极大,纷纷组织还乡团进行阶级报复。有的编入张奎生、卞旭亭的县大队,有的编为区小队,驻在城周围。城北小留一带有刘振林;城西南万乾集一带有“贾大个”(其名不详);城南有李清岱、李复文、刘淑华;城东南有庞海亭。他们各自率领百余名或数百名匪徒。当国民党正规部队“扫荡”时,就充当急先锋,一方面当向导,一方面破坏中共组织,抓捕中共人员。当时凡与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就要被逮捕,被枪杀。各区还乡团人数不一。
  二、家丁
  “家丁”,是为地主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白天地主外出时担任警戒,“保护”其安全;夜晚为地主轮流值夜,防备“土匪”绑票。家丁的多少,随地主土地多少而不等。地主越大,家丁越多。大屯村地主李效致,仅有地一顷多,即有长短枪3支。
  三、联庄会
  联庄会是抗日时期的地主武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地主,防止被“绑架”,阻止共产党的发展。当时全县几乎一个村一个分会。村设分会长, 几个村或几十村设总会长。城东方总会会长马鲤亭(正)、吕锡箱(副),辖黎明、永绥2个区,有枪80余支,后被共产党游击队收缴。
  四、股匪
  1918年(民国7年),李二爬子、刘克七、王金妮等聚众近万人,在城东北大肆抢劫,并扬言要攻打菏泽城。军门方玉甫闭门惧战,并上书省府求
  援。后张培荣任军门,率3个骑兵营、2个步兵营千余人、火炮12门进行围剿,匪始溃散。1924年其残部为吕秀文收编。
  1921年(民国10年)前后,李效参(郵城阎什口人)、郭德寿(都司集人)、张华胜(都司集乔张庄人,外号“秃碰”),拥乌合之众数百人,后为奉系军阀张宗昌“招安”。
  北伐战争后期,由于战争连年,枪支散失民间很多,到处是败兵游勇。他们多出身兵痞,不事劳动,因而集股为盗,抢劫掠财,社会治安大坏。1926年(民国15年),土匪石大麻子(阎什口人)曾聚合一二千人,并拥有迫击炮。一次他曾派百余人偷偷从城墙爬入菏泽城内抢劫,但忘记打开城门。后被驻军追捕,大部被堵于城门洞内,有几十人集体被杀于火神庙南。
  1928年(民国17年)正月灯节后某日,杆匪王云会(辛集镇孔集人)探知城内空虚,纠合匪伙200余人,快枪百余支,乘夜从东北城角爬进城来抢劫。时城内只有一连驻军,情势异常危急。驻军师长张兴科(岀发未在城)的太太席XX,携现洋数百元到连部分散给士兵。士兵得奖后始奋勇迎击,在东门下击毙20余人(王云会也在内),匪徒方溃散。
  抗日战争期间,土匪黄尔骙、刘伦廷、魏乃新等各率百余人,自荷泽城东北抢到菏泽城西南,几乎全县境都有他们的罪恶足迹。
  1948年9月,菏泽解放,国民党驻军南逃,敌县长张奎生部700余人成为零散股匪,在城西解元集、五霸岗、包旗营一带袭扰抢劫。人民政府于是年11月初派队清剿,经月余追捕,俘匪百余名,缴长短枪70余支, 起岀隐藏长短枪60余支,自首投降匪众80余名,残匪南逃。
  1950年全县发现股匪36股,匪众近200人,长短枪90余支。至年底共捕获匪首24名、匪众184人,剿灭傅光先等股匪12股,缴枪14支。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