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55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军事
分类号: E158.9
页数: 32
页码: 425-456
摘要: 菏泽市是鲁西南重镇,北依黄河,南靠陇海铁路,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光绪十一年本《荷泽县志》记载:其地东连大野,南抵陶邱,北控濮阳,西达三辅,中原拢乱,为必争之地。菏济之间屹为重镇。
关键词: 地方军事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市是鲁西南重镇,北依黄河,南靠陇海铁路,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光绪十一年本《荷泽县志》记载:其地东连大野,南抵陶邱,北控濮阳,西达三辅,中原拢乱,为必争之地。菏济之间屹为重镇。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役,清末捻军杀死清亲王僧格林沁之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杨湖战役、沙土战役,都发生在这块地方上。菏泽市城在解放战争中也经历了两次惨烈的攻坚战。
  菏泽“子弟习骑射,尚义勇,以故刚劲之风好列郡冠。然地处山东边隅,西南诸境毗连直豫,居民好带刀剑,负义气,……激于义愤,遇事敢为,其天性然也”(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黄巢、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大刀会的反帝义举,郭秉钧的反清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1688人为保家卫国献岀了生命。
  抗日战争中,菏泽的回族同胞组成了回民支队参加战斗;市境各县共组织了1700余人的地方武装,他们和广大民兵密切配合,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全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有6000余人踊跃参军,从1959年至1985年又有29744人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第一章机构设置
  清朝时期,荷泽城为曹州府尹驻地,负责军事的镇台衙门也设在菏泽城。镇台衙门除镇台外,下设协台、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经制外委等职。
  1912年(民国元年)设军门(后改称镇守使),辖8个巡防营,下设书记处、大帐房、小帐房、执法处、文案处、马尾队等部门。1925年,曹州所辖驻军被国民党收编,同年4月设旅,后扩编称军,菏泽为旅(军)驻地。1932年增设了鲁西民团指挥部(相当现今军分区级),指挥部驻菏泽。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在菏泽城设伪警备大队部,辖9个区。同年8月,中共建立了青丘、离明、灵圣、长明4区联防办事处,下设联防大队进行游击战争;1941年3月至1943年11月,今市境内菏泽抗日县政府、南华抗日县政府、临泽抗日县政府相继建立后,每县均设县大队,以领导各县的军事活动。
  1945年日军投降,国民党在菏泽设城防司令部。是年1。月,八路军第一次解放菏泽,军分区机关进驻城内。1946年,国民党军队北犯,重占菏泽城,设城防司令部。
  建国后,设菏泽县人民武装部,统领全县的地方武装与民兵。县武装部设正副部长各1人,秘书1人,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下设12个区武装部和1个郊区武装部。每区设武装干部2〜3人。建国初期,县武装部建制归地方,1954年9月,由地方建制归军队编制,改名为菏泽县兵役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专职政委或副政委1人。第一政委仍由县委书记兼任。下设动员、征集、预备役军官、统计、民兵5个科;各区设武装助理员1人。1983年,县改市,菏泽县人民武装部改称菏泽市人民武装部。各办事处、乡、镇均设专职武装干部1〜3人,全市共有专职武装干部79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民国16年历任曹州镇台(军门)表建国后菏泽市武装部主要干部一览表
  第二章兵役制
  第一节募兵制
  清朝以前的兵役制基本都是募兵制,即所谓“吃粮当兵”。清初,称八旗制。
  清朝末年,屡受帝国主义侵略,深感兵力不济,军威不振之苦,因而又参照外国的做法编练“新军”,改八旗制为募兵制,名曰“练勇”。曹州总镇王连三即有“练勇”800人。新军之兵役分为3种:一是常备兵。选土著壮丁中有身家之人充之,屯聚训练,发给全饷,3年出伍,回归原籍。二是续备兵。常备兵3年期满后发给凭证,资遣回乡,列为常备兵,月给饷银1两,自谋职业。每年10月,由该军统派人前往各州府督促训练,为期一个月。如有征调,无论在籍在外,均须应召。三是后备兵。续备兵3年期满发给凭证, 列为后备兵,不发官饷,自谋职业,第二、第四年会操,第一、第三年免操,4年期满后,退为平民。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杀人盈城盈野,一般人家的子弟很少应募当兵;应募者多为兵痞或无业游民。当时荷泽城乡曾流传“好铁不打钉,好孩子不当兵”的歌谣。
  第二节抽丁
  民国期间,国民党曾实行过征兵制,开始按地亩摊派,每100亩地抽一个兵员,年龄规定在18〜40岁。富户人家不愿应征者,即出钱或出粮让贫苦农民来代替,即所谓“卖兵”。有的兵痞到部队即设法逃跑,回来再 “卖兵”,往往一年卖二三次兵。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由于长期兵员消耗,不得不强迫抽丁。菏泽县是二抽一(弟兄2人必须有一个去当兵)、四抽二(弟兄4个必须有2个当兵)。有人不愿当兵,即被绳捆索绑压到蒲泽“师管区”(负责新兵训练的部门九这些人一有战斗就纷纷逃跑。后来国民党军队见男子就抓去强迫当兵,被称为“抓壮丁”。
  第三节志愿兵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至1955年《兵役法》公布前,实行志愿兵制。参加人民军队的人员,不计报酬,全靠政治觉悟和民族大义,自觉为民族利益和自身解放而英勇斗争,这一制度对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兵役制度。菏泽人民曾为此作岀了积极贡献。1945年日军投降后,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部赴延安;地方部队要整编,以充实军区和所属分区的武装力量,党组织提出“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等口号。临泽、南华、菏泽等抗日县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参军者达三、四千人。
  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全县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上战场的感人事迹。大郭集村孟兆生兄弟争着参军,相持不下,后由父亲裁决,让哥哥留下,才平息了争吵。父亲亲自把孟兆生送到区里。据1951年统计,全市有544人参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第四节义务兵役制
  195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在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是年,在县兵役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县很快掀起了“保家卫国尽义务”的应征参军热潮。全县14个区199个乡1723个自然村适龄青年共1883人,报名者达1794人。之后,每年征集新兵员时,青年们都争先恐后报名,踊跃参军,每年都顺利完成征兵任务。
  第五节预备役
  随着义务兵制的实旅,为积蓄强大的后备兵员,随时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春,全国实行了预备役制度。菏泽县也进行了预备役普遍登记和定期登记。登记后全县第一类预备役1344名,第二类预备役2763名。
  1973年至1985年菏泽市复员退伍人数表
  第三章武装
  第一节清末地方武装
  解放前,荷泽人民深受帝、官、封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其势必然。仅清末至解放战争的百余年间,菏泽人民揭竿而起者此伏彼起,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百姓由自发武装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武装,形成了一股为自由而奋斗的中坚力量。
  一、捻军
  1841年10月(清道光二十一年),曹州境内就有捻军活动。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它起源于“捻子”(又称捻党),每一股谓“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1853年 (咸丰三年)5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率众2万余由南京北伐至菏泽境, 菏泽的金庆即率百余人起义迎接太平军。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曹州捻军“并十三捻为一捻”,人数达3000余人,驻扎在菏泽、巨野、郓城交界的沈家口一带,积极抗击清军。
  1861年(咸丰十一年),地方练勇与团总发生尖锐矛盾,愤而参加捻军,捻军声势大振,曹州境内即达五六万人,其中60%驻扎在荷泽境内。倪和尚(外号小阎王)曾带万余人围攻曹州;刘占考带万余人自沙土集开拔,直逼曹州(菏泽)城下,“曹郡闭关20余日,吏民不得眠食,皆无人形,势几陷”(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后僧格林沁援军至,始解围而去。是年2月,菏泽捻军赵浩然部与僧格林沁激战于李庄集、高庄一带,击毙清二品顶戴察哈尔总管伊什旺布等。
  二、大刀会
  1894年(光绪二十年),曹州境内就有义和团的大刀会活动,发展迅速, 后被曹州知府毓贤残酷镇压,首领刘四端被杀,活动转入低潮。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大刀会在荷泽又起。传习武场先在农村,后迅速发展到城市。城内山西会馆(现潘隅首北路东)设有总场,以王建德为教师,并不断宣传鼓动,扩大会众队伍。其子天祥、天禄均不断赴各处教所,公开活动。一时,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加入了大刀会。当时天主教在荷泽横行
  霸道,群众对此愤恨无比。那时有这样的歌谣:“不怕龙,不怕虎,就怕洋人的‘狗’无事生非咬一口,看见洋狗'躲着走”(“狗”指天主教的爪牙)。光绪二十四年二月间,就有童谣:“你举枪,我举刀,三三四四(指6月8日)杀羊(洋)羔”;“七家面,八家水,八个十五烧洋鬼(八个十五是四个月)“。在全国反帝运动的影响下,菏泽大刀会终于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8日爆发了毁教堂事件。大刀会影响日益扩大。据旧《菏泽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秋,大刀会起于沙土集、田桥、半截堤一带,李二更心率30余人捣毁教堂,吊打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后李二更心被监毙);不久又有张学让(外号“老大王”,鄄城桑堂人)领数十人围攻田桥天主教堂,死伤10余人,又转而攻朱楼天主堂,教主朱孝连吁请城内清兵20余往援,败大刀会于白虎集。
  附:大刀会毁教堂事件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8日下午2时许,菏泽教堂门前先聚集10余人。之后愈集愈多,群情激愤,欲破门而入。教堂大门原有两个县队士兵守卫,他们见群众来势汹涌,荷枪而去。于是群众一拥而进,院内已空无一人。他们开始砸门窗玻璃,继而往外搬运桌、椅、床张、家具;倏时一空。接着大刀会会众攀登屋顶掀砖揭瓦;城里的大刀会首领田玉春、王建德均亲自参加。群众“掀啊,掀啊”的呼喊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他们边掀边喊,争先恐后。至三四点钟时,城外大刀会大队人马也陆续涌入城内,教堂院内几不能容,楼顶屋檐匍匐如蚁,拆下来的木料均为城内市民抬去。至傍晚时,教堂房屋全部拆光,仅剩残砖碎瓦,人方四散。
  事件发生时,镇台龙殿扬因公赴省,知县陶振宗赴龙王冯“求雨”,城内只有一个府官邵承照。他认为众怒难犯,不敢镇压,因此在拆教堂时,无人过问。
  当天晚上,县令陶振宗闻讯赶回。为维持局面,在掌灯之际,亲自率役前往镇压,但已寂无一人。次日票拘邻教堂居住的青壮年30余人,责打拘押数月始放。田玉春被判刑8年,王建德逃避乡间。
  事件发生后,朝廷屈服帝国主义压力,府、县官各罚银1万两,群众罚银2万两(详见“大事记”)。这4万两银子的罚款均交给天主教堂另行建堂。自此以后,天主教的凶焰益涨,压迫榨取群众的罪恶活动较前尤甚,民、教的矛盾更加尖锐。
  三、长枪会
  长枪会亦称“一心团”,是清末民间的自卫组织,他们推举当地有声望的人做领袖,称为“练总”。因练总的产生来自基层,比较与群众接近,这就逐渐形成官(团勇)民(练勇)两派不同性质的地方实力。
  咸丰初年,菏泽官府为防捻军,募长枪会群众数千人,有事率以御捻,无事可以回家。由台司动支部分廩给,名为“练勇团总以其不利于己,胁迫官府停其禀给。长枪会首领郭秉钧、焦桂昌等因练勇停止禀给,又遭团总欺压,群情激愤,于是联合各县会众万余人举旗“造反”。地方民团慑于长枪会威力,大部自行解散或加入长枪会。长枪会声势大震。1860年(咸丰十年),郭秉钧等连克郛城、巨野数百寨;荷泽、定陶、曹县等县,除县城外,大小村庄几乎全被长枪会所占,并围攻曹州府城20余日。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郭秉钧攻单县未下,又败于成武。11月清军僧格林沁部攻入郭的家乡郭家糖坊。除郭一人突围入捻外,全族被斩,家人均被钉死于城门上;长枪会声势大减。1862年(同治元年)6月,僧格林沁击捻军于荷、巨间,菏泽、定陶的长枪会援捻攻清军,不幸为清军所败。是月27日,会首李执信等1152人携战马150匹、火器500余件投降。长枪会遂一蹶不振。
  四、民团
  “民团”是在康熙年间就设置的一支武装力量,开始称“民壮”,也称“团练”(后来“团”与“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地方武装。关于“练总”情况见“长枪会”条)。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捻军蓬勃发展,清朝绿营军不堪为用,荷泽地方官府为防御捻军,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这是地方团练所以走上政治舞台的社会背景。团总拥有大量的武装力量,靠近官府,不但可以派款募兵,而且享有生杀大权,因而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横行乡里,肆无忌惮,以致民怨沸腾。团总有县团总和区团总之分,区团总所辖武装数量不一,小者10几支枪,多者可达40余支枪。光绪年间的荷泽民团总局设在小隅首东路北。光绪二十年左右时的团总为周延祚(外号周老八)。他生活糜烂,权势显赫。据说他一顿饭要花费制钱四五千之多(当时可买500斤小麦),比县官的生活费用还高。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他的侄子周保弟继任团总,更是不可一世。因为他坠车伤腰,不能正坐,每出门即横卧在轿车的前面,故绰号为“周罗锅”。光绪末年,因提倡变法维新,试办地方自制,民团总局及团总名号取消。但团总在地方上的实际权势依然存在,直至民国5、6年还有其残余势力。
  第二节国民党地方武装
  一、地方预备人民自卫团
  1929年(民国18年),菏泽成立山东地方预备人民自卫团(即地方民团),任命朱振山为主任,直接管辖地方民团武装。地方民团的组织以当时的行政区作为基层单位。各区均设有区团正(即区长)、区团佐(即队长)负责带领团队武装。各区团队多者20余人,少者10余人,这是因为区团队的经费由地方随粮带征,多寡不一,故各区武装力量也极不平衡。区与区之间为了互相支援,互为声势,又建立了联防。如在荷泽西北的高压集成立了义聚,、岗峰、西河、德化、临河5区联防。在执行任务时,完全受区团正的支配。在名义上,这支武装是维持
  地方治安,但实际是镇压群众的反抗斗争,是地方豪绅的驯服工具。1932年(民国21年)下半年,由于推行实验县,这种制度始告结束。
  二、大、小王营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南逃至菏泽王浩屯一带。其部排长王惠民(即大王)、王崇喜(即小王、河南人)被菏泽县长刘澄宇收编,成立了两个营,即所谓“大王营”和“小王营”。后他们吞并了张筱山、李森亭的人马,又招收了大股土匪,如城东的苑云霞,城北的陈宣祉、刘殿启、韩光舜等,实力大增,约计有枪七八百支。1939年7月,日军犯菏泽,大王营、小王营均溃散。
  三、卞团
  1941年4月,孙秉贤在城东北安兴集收编土匪卞长久部,编为1个团,约千余人,卞任团长。1942年9月,卞团改编为保安18旅,约1500余人,但群众仍称之为“卞团”。
  四、张团
  抗日战争时期,张志刚为菏泽县顽县长,驻城西北高庄、李庄一带。因他曾任孙秉贤部团长,故称“张团”。1939年,张团有千余人。1943年,张志刚在城东北顺城一带扩充势力,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编为6个团和1个特务营。张自任旅长,并在芦庄设造枪所。
  五、警备队
  1946年9月,张奎生(张文光)任国民党菏泽县长,有直辖警备队843人,枪567支。张自兼大队长,卞旭第十三编军事
  433
  亭为大队副。各区、乡均设区、乡队。因区、乡有大小,人数也不一致。约计全县武装力量近2000人。
  第三节人民武装
  一、王浩屯抗日自卫队
  1938年10月中旬,中共党员于子元、刘齐滨、张燿汉等通过统战关系,争取了开明绅士杨履谦,在菏泽西南许寺村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杨履谦任大队长,张耀汉任大队副。开始只有几十人,后发展到300余人。1939年10月合并于冀鲁豫支队特务大队。
  二、菏泽县回民支队
  1941年夏,在八路军东进支队帮助下建立。队长马从一(荷泽县西马垓村人,回民)。开始仅有9人,步枪5支。是年秋后,回民支队发展到50余人,钢枪35支。军分区派王安福(山西临汾人)任政治委员。1942年支队扩大到70余人,枪50支。1946年发展到127人,是年下半年编入第一野战军。该支队活动范围南到辛集、皇镇,北到郵城的吉山、引马集,东到巨野县的龙堰集,西到高庄、白虎,方园数十里。该支队为了迷惑敌人,不断改变番号,先后用过回民抗日游击队、回民连、回民支队、六小队、七小队等名称,而以回民支队的番号时间最长。回民支队总计参加大小战斗400余次,缴获敌人炮5门、机枪7挺、驳壳枪5支、步枪165支和大批粮食、弹药、马匹、服装等物。
  三、菏泽县县大队
  1941年1月在冀鲁豫支队帮助下,于菏泽西南部创建180人的县大队。大队长宋励华、政委孙亮廷、副大队长王增堂。他们还在6个区建立了区队,每队30—50人。1945年将各区队统编为县大队,共7个连800余人。
  四、南华县县大队
  1942年9月,组建了南华县县大队1个连,约40余人。后扩展到250余人,编为3个连。每连装备轻机枪3挺,经常活动在高庄一带。曾配合主力在李庄集一带打击了顽军张子刚2000余人的4次抢粮。1943年4月,荷泽日伪军在南华县李庄集建立据点,号称“山东第一楼”,是南华县游击活动的一大障碍。炮楼仅建22天即被县大队配合二分区主力七团一举攻克,俘敌200名,毙伤18名。1945年8月26日夜县大队突袭菏泽城西大桥据点,生俘伪小队长以下官兵54人,县大队无一伤亡。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大队又组织“反攻连”。开始180多人,后扩大到300余人,于是又改建为南华独立营。
  五、临泽县县大队
  1943年11月,临泽抗日县政府组建了县大队,共300余人。1947年2月28日,县大队在菏泽东北刘集歼国民党还乡团42人,3月消灭敌一个区部,毙敌10余名,俘敌20余名。3月6日,又配合主力,在都司集伏击敌汽车队,缴获汽车24辆,毙伤敌百余人,俘敌137人。第四节民间武装
  一、红枪会
  1921年(民国10年),农村始有红枪会出现,此组织是在菏泽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情况下产生的。菏泽地区自1924年(民国13年)“曹州独立”至1928年北伐战争,五年间,地方秩序大乱,盗匪蜂起,于是民间就自发组织红枪会以自保。发起人为侯店村侯复元。他趁21军大量收容土匪之机(董四老鸹、张华胜等大股匪众均被收编),地方无大股匪乱,迅速发展了红枪会。这时的红枪会已不是专靠红缨枪,也有了大量新式步枪,盗匪活动的区域多被红枪会占据;小股土匪多畏而远飏,不敢活动。红枪会对镇压匪乱,维持社会治安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日军侵占菏泽后,逼迫侯复元召集会众参加日伪武装。侯复元外惧暴力,内惭清议,终致抑郁而死。侯死后,一些红枪会头目名义上打着抗日旗号,暗地里勾结日伪汉奸,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菏泽县人民公安局一网打尽,大小头目30余人全部被处决,会员大部悔过自首,退会从良。
  二、义民队
  1918年(民国7年),刘长久、张四奎、张四圣、谷德林、白脸王三、梁玉环、油清海等。聚众2万余人,并有匣子枪、六轮子、五洋钢(即步枪)等新式武器。他们的宗旨是“杀富济贫”,如张四圣的旗帜上写着“顺天王张四圣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群众称他为“张善人”,称刘长久为“刘善人”。他们斗争的对象是群众痛恨的贪官污吏、恶霸地主;群众恶感不大的中、小地主则可以安居无事。他们的斗争方式主要是“架票”(以人作抵押,出银方可赎回)。架的“票”多是地主的家长,或是最娇养的小孩,一般不架妇女。他们的内部纪律是:不虐待被架的“票”;不准采花盗柳;不准抢拿东西;不准压迫百姓,委托贫苦百姓办事要付给代价。因之,他们在农村劳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当时农村有歌谣云:“五洋钢、六轮子、打着小舅子要银子”,表明对他们的拥护和对地主的憎恨。
  1920年(民国9年),刘长久、油清海率众在刘庄口黄河发生险情的千钧一发之际,带领群众投入抢险,历时3个月使险情转危为安。此项义举,深得荷泽县广大群众的拥护。群众称之为“义民队”。李村镇胡集村有个贫苦农民,外号叫“瞎老稳”(姓刘)的,1963年访问他时已70多岁,两目失明,在民国7、8年间,曾多次得到油清海的救济而得以维持生命。
  不久,刘长久在鄭城县的箕山、水堡一带聚集各股共2万余人,准备到枣庄、临城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活动。行至望口山,被山东省第五师阻回、白脸王三阵亡。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股活动。此时地主武装“杆子会”乘机而起,油清海被杆子会扎伤12处, 仅存性命。活动转入低潮。
  至1921年(民国10年),兵痞流氓视此为发财捷径,参加者日多。他们纯以金钱为目的,有钱的被“架票”,有物的遭抢掠,不择对象,贫富兼扰,为广大群众所痛恨。
  附:义民队治河1920年(民国9年)夏秋季节,黄河河水猛涨,菏泽西北刘庄以北堤防坍塌大半,决口在即。菏泽官府以刘庄属直隶为借口,听之任之,无动于衷。群众目睹此险情,焦急万分,不少人跑到河堤,面向咆哮的洪水叩头礼拜,祈求河神(河大王),以冀幸免。
  这时刘长久(鄄城县刘庄人)、油清海(菏泽县油楼村人)带领600余人,于7月中旬来到海头、皇庄一带活动,亲眼看到情况的危急,于是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立即投入黄河险工的抢护。他们乘大名道道尹兼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昌庆、黄河南岸河务分局局长业XX(混号“业二兔子”)、黄河南岸河防营营长韩义X到工地视察之机,带领弟兄20余人,到工地冒死请愿。张昌庆以物料困难为借口推诿拒绝。“匪众”头目张黑五看到这种情形,怒不可遏,用枪指着张昌庆吼道:“小道(尹),小道(尹),钱都弄到你家去了,你小子不怕黄河开口子!好,如果刘庄开了口子,我找你算帐!”说着往空中连发两枪,以表示愤怒。
  张昌庆在强大压力下,答应筹款抢护,而筹备物料的困难却推给了刘长久、油清海。
  刘长久、油清海立即派人四处筹备物料。他们采取的办法是:
  1.打破分区治理用料的界限,发动和带领沿河一带群众,到山东段河堤岸砍伐堤柳(堤柳是沿黄河堤岸栽植的防汛护堤的),并指派地主富农的牲畜车辆运送工地。
  2.根据秸料新陈不接的情况,指挥背河一带村庄,将现有高粱地登记造册,托穗留杆,“号”料备用,事后发价。
  3.发动沿河贫苦群众运送物料, 根据运送的多寡、远近发给现款。
  自7月至10月,历时3个多月,险工处均修做了坝帚和护岸。河堤终于化险为夷,沿河百姓都亲热地称他们为“义民队”。
  义民队的举动受到群众的称颂,但却为统治阶级所憎恨。大名道尹张昌庆对张黑五的威吓,始终怀恨在心,时刻想剿灭义民,施行报复。在刘庄险情抢护平稳后,就调来马队一营,进驻东明县,并与临卜集驻军团长张福堂取得联系,又唆使东明县境内的地主武装杆子会配合“围剿”。
  刘长久等闻讯后,即转移至东明县西北的高村集、西南的刘楼等地。后被骑兵队和地主武装联合围攻,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隐避。张黑五行至长垣县境时被张昌庆捕获,残酷地把他的肠子抽出致死。
  第五节地主、土匪武装
  一、还乡团
  1947年,南逃的不法地主,随国民党新五军北犯而回到菏泽。他们对共产党仇恨极大,纷纷组织还乡团进行阶级报复。有的编入张奎生、卞旭亭的县大队,有的编为区小队,驻在城周围。城北小留一带有刘振林;城西南万乾集一带有“贾大个”(其名不详);城南有李清岱、李复文、刘淑华;城东南有庞海亭。他们各自率领百余名或数百名匪徒。当国民党正规部队“扫荡”时,就充当急先锋,一方面当向导,一方面破坏中共组织,抓捕中共人员。当时凡与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就要被逮捕,被枪杀。各区还乡团人数不一。
  二、家丁
  “家丁”,是为地主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白天地主外出时担任警戒,“保护”其安全;夜晚为地主轮流值夜,防备“土匪”绑票。家丁的多少,随地主土地多少而不等。地主越大,家丁越多。大屯村地主李效致,仅有地一顷多,即有长短枪3支。
  三、联庄会
  联庄会是抗日时期的地主武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地主,防止被“绑架”,阻止共产党的发展。当时全县几乎一个村一个分会。村设分会长, 几个村或几十村设总会长。城东方总会会长马鲤亭(正)、吕锡箱(副),辖黎明、永绥2个区,有枪80余支,后被共产党游击队收缴。
  四、股匪
  1918年(民国7年),李二爬子、刘克七、王金妮等聚众近万人,在城东北大肆抢劫,并扬言要攻打菏泽城。军门方玉甫闭门惧战,并上书省府求
  援。后张培荣任军门,率3个骑兵营、2个步兵营千余人、火炮12门进行围剿,匪始溃散。1924年其残部为吕秀文收编。
  1921年(民国10年)前后,李效参(郵城阎什口人)、郭德寿(都司集人)、张华胜(都司集乔张庄人,外号“秃碰”),拥乌合之众数百人,后为奉系军阀张宗昌“招安”。
  北伐战争后期,由于战争连年,枪支散失民间很多,到处是败兵游勇。他们多出身兵痞,不事劳动,因而集股为盗,抢劫掠财,社会治安大坏。1926年(民国15年),土匪石大麻子(阎什口人)曾聚合一二千人,并拥有迫击炮。一次他曾派百余人偷偷从城墙爬入菏泽城内抢劫,但忘记打开城门。后被驻军追捕,大部被堵于城门洞内,有几十人集体被杀于火神庙南。
  1928年(民国17年)正月灯节后某日,杆匪王云会(辛集镇孔集人)探知城内空虚,纠合匪伙200余人,快枪百余支,乘夜从东北城角爬进城来抢劫。时城内只有一连驻军,情势异常危急。驻军师长张兴科(岀发未在城)的太太席XX,携现洋数百元到连部分散给士兵。士兵得奖后始奋勇迎击,在东门下击毙20余人(王云会也在内),匪徒方溃散。
  抗日战争期间,土匪黄尔骙、刘伦廷、魏乃新等各率百余人,自荷泽城东北抢到菏泽城西南,几乎全县境都有他们的罪恶足迹。
  1948年9月,菏泽解放,国民党驻军南逃,敌县长张奎生部700余人成为零散股匪,在城西解元集、五霸岗、包旗营一带袭扰抢劫。人民政府于是年11月初派队清剿,经月余追捕,俘匪百余名,缴长短枪70余支, 起岀隐藏长短枪60余支,自首投降匪众80余名,残匪南逃。
  1950年全县发现股匪36股,匪众近200人,长短枪90余支。至年底共捕获匪首24名、匪众184人,剿灭傅光先等股匪12股,缴枪14支。
  第四章驻军
  第一节清军
  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改为直隶州,有马步兵286名驻州城。1815年(嘉庆二十年)定营制,设曹州总镇之职,辖12协营。有马步兵5444人,协防巨野、单县等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驻菏泽的正式防军为绿营,多为汉人。当时曹州设“曹标”,共辖5440人,分布15个单位。曹州为镇台驻地,下设游击、都司、右营守备、中营守备,内讯千总、外讯千总等职。巡抚大阅兵三年一次,各县都来曹州集合阅兵;镇台阅兵无定期,平时只集合曹州各营武官在镇署训话。
  1856年(清咸丰六年),清政府为防堵捻军,从吉林、黑龙江各调500名士兵,从绥远调1000名士兵驻守菏泽。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地方无大乱,军务废弛,加之绿营饷银较少(全年发9个月饷银,每月一两),当差不正常,一般采取轮流到衙门应差的办法。每月当差15天,也可出钱免差,兵勇分散在各地自谋生活。至巡抚、镇台阅兵时临时集合,敷衍公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绿营一律改称巡防营。驻曹州的为右路防军,武器亦由鸟枪土炮逐渐改换为马耳匣枪。军饷不出于地方,由省统一拨款,炮兵、骑兵高于步兵。开始月饷2・2两,后改3.3两,再改4.2两,民国以后以银元计算。
  附:清巡抚的阅兵式
  巡抚阅兵之日,在荷泽西关外大校场(现农校校址)凤嘴山头高搭彩棚。鸣炮后,巡抚升帐,曹州镇侍坐。大帐左右各筑土台一座,参将、游击手执大旗,迎风摆动,各请大帅观阵。这时台前广场绿营兵队齐集,在令旗挥动下,演习各种阵势。火枪卧用火绳将大炮望空燃放;藤牌手身穿黄衣,视如虎皮,持短刀,谓之藤牌阵。武官均顶盔贯甲,挎腰刀。阅兵次日考试武官弓箭,自千总以下皆受试。骑射中的之后,立时赏给衣料;得赏者皆引以为荣,操演结束后,绿营兵丁即各自散去。
  第二节北洋政府军
  1912年(民国元年),北洋政府在荷泽设军门职(亦称镇台),张善义首任菏泽军门,辖巡防营8个,每营240人。一营镇守菏泽,其余7个营分驻曹县等县。在张培荣任职期内,增设了3个骑兵营、2个步兵营,共1000余人。在荷泽的有马步三营(当时的马三营住南门里)。营有管带(即后来的营长)、帮带(营副),营下有哨官(连长)、哨长(排长),再往下有正副头目。同年,军门(镇台)改称为镇守使。按陆军要求成立第三混成旅,包括步、马、炮、工、辎5个兵种,武器一律换为钢枪。
  成立第三混成旅后,旅长由原来镇守使兼任。旅下分21个营,营里设有营长、营副;营下设有连,有连长、连副;连下设有排,有排长;排下设有正副棚头(即后来的班长)。
  马步三营,虽是菏泽驻军,担负维持地方治安任务,但实际是一支“官匪”。他们随意敲诈勒索,鱼肉乡里。凡所到之处即借故捏造窝“匪”、通“匪”、存放枪支等罪名,索取钱财。城西北沿黄河一带的群众受害最大, 恨之入骨,呼之为“官匪”。
  第三节国民党军
  鲁西民团军1928年(民国17年)1月,冯玉祥任命王冠军(字绍常,今菏泽市何楼乡槐树陈村人)为鲁西民团军军长,以鲁西各县原有的民团大队为基础,按正规军的要求编为2个师。菏泽为第一师防地,师长为董砚璞。1929年(民国18年)年底,民团军改为山东省人民自卫团,谷良友为总指挥。指挥部先设济宁,后移荷泽,辖所属各县警备大队。
  五军及杜旅1925年,曹州地区所辖驻军被国民党军改编,菏泽驻军称国民军第5军,军长为吕秀文。5月,山东省主席张宗昌部包围菏泽,第五军被迫解散,后由张宗昌部杜凤举旅驻菏泽。1928年冬又由徐彦三旅接防,约3000余人。菏泽为旅部驻地。一个团分驻四关,约1000余人,其余分驻所辖县境内。
  保安队和保安团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在荷泽设保安队,约500余人。日军逼近菏泽时,保安队南逃,后由国民党第29军驻守菏泽,军部和独立6旅镇守菏泽城。1938年4月,29军调走,由23师2000余人驻守,后被日军击溃。日军撤离菏泽后,菏泽划为山东省第十专署,卢翼之任专员兼城防保安司令,菏泽有1个保安团, 下辖3个营共900余人驻守城防。日军第二次侵占荷泽后,国民党驻军撤至城外大高寨。
  山东省暂编第五师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把汉奸王文宪、李森亭的部队收编为山东省警备暂编第五师。王文宪任师长兼菏泽城防司令,下辖4个旅约2000余人驻守菏泽,并在刁屯、王浩屯、毕寨、李庄集、辛集、小留集、都司集等主要集镇设据点,各驻100余人。
  一八一旅1946年10月,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第55师(师长曹福林)和68师(师长刘汝珍)北犯,占领菏泽。除以55师181旅驻守城防外,以菏考(城)公路为扼守重点,55师185团3营配以顽杂军约1000余人驻毕寨;68师429团团部及二营配属迫击炮连、重机枪连、运输连共900余人驻王浩屯;429团工兵连100余人驻刁屯。这些据点都筑有寨墙,四周皆有炮楼,寨内有暗堡。
  第四节人民军队
  菏泽军分区1949年10月组建菏泽军分区,隶属平原省军区。军分区设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机关编制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辖13个科、所、处、队约200余人,下辖菏泽、曹县、定陶、南旺、郛城、东明、梁山、鄄城8个县武装部。军分区机关驻菏泽城。1961年,军分区编制加强,下辖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部。司令部编作战室、训练科、民兵科、动员科、管理科;政治部编组织科、干部科、宣传科、保卫科;后勤部编供给科、军械科和卫生所。军分区直属机关有无线电分队,警卫通讯排、独立连、教导队。1980年1月,菏泽军分区共有人员983人, 装备有五四式手枪410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236支、冲锋枪88支、汽车18部、摩托车2辆。
  独立营菏泽独立营建于1951年3月,约500余人,分驻荷泽赵楼、刘庄、郝庄、王梨庄一带。1952年5月整编上调为公安军。1955年复建,兵员125人,驻菏泽―中东街,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城防安全。1964年又组建独立营,主要任务是看押罪犯,番号是山东省军区独立第2师步兵第4团第3营,下辖4个连队(2连、3连、5连、12连),只有12连驻菏泽。1981年12月独立营改归菏泽地区武装警察总队管辖,成为武装警察。
  附:日伪军
  1939年7月,日军侵占菏泽后, 赵君弼为曹州道尹(道尹公署驻菏泽),设道连队和伪警备大队,约300余人驻扎城内,王兆州任大队长;日军600余人,驻防菏兖、菏鄄公路之辛集、皇镇、小留等主要集镇;另设县大队,李森亭任县大队长,共600余人,分为9个中队,分驻各区,每区1个中队,另有日军1个小队(14人)随驻各区。第五章民兵
  第一节组织与发展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中共党员李呜亭等在王浩屯一带组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李呜亭任王浩屯区队长。1938年10月中旬,于子元、刘齐滨、张耀汉通过统战关系,争取了开明绅士杨履谦先生,然后在荷泽西南许寺村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民兵)。杨履谦任大队长,张耀汉任大队副。开始仅几个人,后发展到300余人,之后又加入冀鲁豫支队。1940年1月,中共荷泽(西北)县委何建之、杨培要等,领导群众在荷泽西北圈头村白手夺枪5支,又在解元集等村夺枪8支,菏泽西北自此有了民兵武装。1941年后,随着南华、临泽、菏泽、郓巨等抗日县政府的建立,各区、村的民兵连(排、班)普遍建立起来。当时群众习惯上称之为“枪班”。
  菏泽县1943年开始成立模范班,各村都有。仅曹楼一个村就有枪13支。日军投降后,民兵发展到100。余人。1945年10月解放菏泽城时,协助挖地道、攻城,并有力阻止了向西南逃窜之敌。
  1944年建立临泽县后,民兵组织开始发展。解放战争开始时已有民兵600人。
  1944年春南华县开始建立民兵组织,至1945年全县民兵共有枪400余支。1947年,当敌人疯狂扫荡时,民兵80余人组成“复仇队”,坚持地区斗争,有力打击了地主还乡团的气焰。
  1948年10月菏泽全境解放后,对原菏泽、南华、临泽各县坚持游击战争的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在68个行政村中建立了武装部(设武装委员1人,领导民兵自卫队),297个自然村建立了民兵中队26个、分队51个, 总计民兵2096人,配备机枪19挺、步枪1351支、子弹1.5565万发。
  1952年11月,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的规定,全县实行了普遍民兵制:凡年龄在18〜40岁的男性公民均参加了民兵组织, 同时将18〜25岁的青年编为基干民兵。全县民兵发展到5万余人。1953年,全县各区都建立了基干民兵连或排,并有计划地在全县各区驻地附近集中30〜50支枪的武装拳头(精干民兵)。当时全县共14个区,民兵达5.5118万人,基干民兵3222人,中队干部217人,步马枪1385支,各种子弹9657发,手榴弹21枚。
  1956年春,民兵实行了预备役制度。菏泽县第一类预备役1344名,第二类预备役2763名,基干民兵2.4239万人,普通民兵5.1939万人。共有民兵中队长265人,分队长2177人。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岀“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根据中央和省兵役局的指示,4月份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将预备役和民兵合二为一, 在各乡、社建立了民兵中队243个,基干分队610个、普通分队681个,共有民兵5・2205万名。其中基干民兵2・3323万名。是年底,全县城市、机关、工厂、学校普遍建立和发展了民兵组织。全县共编12个师、142个团、367个营、1074个连、4793个排、1.6333万个班,共有民兵17・6277万人。其中普通民兵10.3320万人(妇女6.9292万人)、基干民兵7.2957万人(妇女3.5816万人)。全县又编预备兵团9个,共4.1393万人。
  1965年,对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和复建。.整顿和复建后,全县共有民兵18.6845万人,组建了1个师、16个团、118个营和武装基干民兵连6个、独立武装基干排74个、武装独立班110个。县民兵师长、政委分别由县长、县委第一书记担任,县武装部长为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
  1979年,为适应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民兵组织又进行了调整。全县民兵总数为23.6542万人,另有战争初期兵员参战对象1400人(其中退伍军人374人),共建1个团4个营。1984年取消兵员动员对象,全县民兵总数为8.8509万人,共组建1个团39个营134个连。
  第二节军政训练
  政治教育武装部门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提高民兵的政治素质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只是时代不同,教育的重点也各异。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分别以抗日救国、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反对内战、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为教育内容。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内容是随着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而更换。如建国初期,对民兵组织提出 “劳武结合,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担负起三大任务——维护地方治安、保卫生产、歼灭空降特务。教育形式多采用以连、排为单位上大课。1951年在肃清散匪、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反活动中,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广大民兵通过忆苦思甜控诉蒋军罪行,开展揭、批、査活动。在公安部门配合下,査出隐藏长枪324支、短枪55支、手榴弹9枚、子弹4435发。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县武装部对民兵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参军热潮。全县适龄青年均踊跃报名参军,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运动。
  1980年至1985年,在围绕经济建设抓民兵工作的新形势下,荷泽市人民武装部狠抓了民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求民兵学科学、学技术、勤劳致富、以劳养武;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教育民兵讲文明、守法纪,成立了服务组、帮工队,开展了 “一户带三户”的帮助困难户的活动。学习中越前线解放军战士“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精神,大办“民兵之家”,使民兵靠“家”发家,靠“家”致富,走出了一条以劳养武的新路子。
  军事训练战争年代,战事频繁,敌我犬牙交错,训练时间难于固定,人员也难于集中,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正规军事训练,只能做些小型的军事操练,基本上只能以战代训。建国后,菏泽市人民武装部为加强战备,储备兵员,大抓了民兵的军事训练,基本上做到了训练时间、内容、教员和受训人员的四落实,并且加强了训练设施。在城西郊兴建了民兵训练基地,使基地变成了 “习武、育才、生财”的场所。
  第三节参军参战
  参军菏泽市西北部、西南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是老解放区。1938年10月,于子元、刘齐宾、张耀汉、杨履谦等人即在市西南许寺村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不久就有300余人参军。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市有2000余人踊跃参军入伍,走上了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全市有近4000人参加解放军,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建国后,全市民兵又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继承战争年代的革命传统,争先恐后应征入伍。据1959年至1985年统计,全市应征入伍青年即达2.9744万人。
  参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市民兵都拿起武器保乡保土、站岗放哨、锄奸防特、传递情报、侦察敌情,开展游击战、地雷战、伏击战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经常协同大部队和县区部队,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清乡”和蒋军的残酷进攻。1943年3月下旬基干团和民兵240余人在冀刘庄伏击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打死打伤日军百余人,并在关胜志政委的带领下安全转移,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同年8月下旬,顽军卞兆龙部刘贯林营300余人进攻菏泽东北的东、西马垓,该村民兵配合二分区基干团奋起出击,共毙敌20余人,俘敌80余人、缴枪40余支。同年12月,日军1个团千余人对西马垓村进行奔袭。当时基干团3连正随团部驻该村。西马垓13名民兵首先发现敌人,战斗达3小时之久, 掩护基干团冲出包围,使敌奔袭落空。
  1945年4月24日,日伪军4000余人向南华县民兵驻地海头、吴屯、袁老家一带进犯。民兵联防队和区基干队奋勇抵抗,毙敌营长以下官兵11人,民兵仅阵亡1人。
  1946年11月,为了打开敌后游击战争的局面,菏泽县集合了各区民兵100余人,主动向驻在力本屯(现属定陶县)的200余国民党军出击,敌狼狈逃窜,力本屯一带遂成为革命根据地。
  1947年3月6日(古历二月初八),临泽县一部分民兵与临泽三区武工队配合刘邓部队警卫连埋伏在都司集周庄一线,袭击了敌人汽车队,共缴获汽车24辆,毙伤敌百余人,俘敌137人,缴枪130支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民兵无一伤亡。同年7月9日,刘邓大军攻克郓城,国民党军队溃退南逃,临泽县民兵到处捕捉敌人散兵。计捉敌55师营长张梅生以下325名,还乡团68名,并缴获作战物资一部。同年10月13日,南华县建立民兵复仇大队,积极配合南华县独立团活动。14日,在菏泽城北马村打退菏鄄土顽军500余人的进攻,22日,歼灭驻高庄敌保安部队,活捉12名。
  1948年12月14日,为支援淮海战役,菏泽、南华等县广大群众及民兵,组成大小车队,运送1000万斤小米至商丘,有力支援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支援建设1957年菏泽发生严重水灾,武装部组织广大民兵,战斗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第一线,不怕吃苦,受到了群众的赞扬。1960年至1969年间胡集乡胡集民兵连在民兵指导员胡景灿的带领下,为战胜风沙,改造自然,营造大型防护林带24条、林荫路24条,长达120华里;造林3500亩。在万亩沙滩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为改变胡集乡的自然面貌与生产条件作岀了出色贡献。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役后,武装部门及时对民兵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学英雄见行动的活动,提高了民兵的思想觉悟。在黄河覆堤建闸、开挖河道沟渠、引黄灌淤等大型水利基本建设中,打先锋,攻难关,圆满完成了任务。
  第六章设施
  城池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知州范希正营建城垣,1466年(明成化二年)告成。城门皆饰铁券,以砖石甃之。1511年(明正德六年)夏,兖西道吴学奉敕整兵,命同知孙环督之,绪修城池,次年10月告成。城周12里,高2.5丈,堞垣高5尺,趾宽3丈,池深1・5丈,广4丈。城之四隅及门之左右皆筑敌台,沿池及四关皆缭以郛郭,环以沟堑。城门外有吊桥。有郭门,有关门。城门上建敌楼,左右隅皆设窝铺。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知府樊竣请帑兴修,改土城为砖城,周长1872丈、根宽1.6丈、炮台26座、水簸箕84道、门楼四座、垛口3134堵、马道斜墙8堵、马道门楼8座。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又经知府潘尚楫、知县龚经远补修。
  1938年5月,为便于抗日游击战争,荷泽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动员群众拆除了城墙。1939年,伪大队副李森亭“督工”重修城墙。1945年王文宪又加以整修加固,城墙已宽过10尺,高过3丈。城墙垛口排列整齐,掩体一个挨一个,四门城楼高耸,两侧设有炮楼,城壕外还遍布尖木桩,木桩外还有一道木栅。
  校场菏泽有大、小校场各1处。大校场在城西郊(现农校),小校场在城西南隅(现二粮库、劳改队)。大校场占地约500亩,小校场占地约200亩。一般队列操练在小校场;骑射、演阵、阅兵(清巡抚每3年阅兵一次)、武生考试均在大校场进行。
  靶场菏泽靶场有二。其一为菏泽军分区靶场,位于牡丹乡杨庄东北侧。建于1972年,总面积为4・8万平方米,可用于各种轻武器射击、实弹投掷、爆破、土工作业等。另一个为市人民武装部靶场。它位于菏泽城西北李娥村东侧。建于1966年,1980年又重新整修,总面积为1.1215万平方米。可用于步枪射击。
  武器装备仓库武器装备仓库有2座,分别建于1962年和1978年,主要储备各种武器、弹药、装备、器材等。另建有综合军用仓库1座。
  军械修理所军械修理所建于1962年,1977年扩建。主要修理各类枪械和训练器材以及培训维修人员。
  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训练基地始建于1985年4月,1986年7月竣工。总面积为1.3200万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人进行军训。
  人民防空1971年初,菏泽出现一个构筑人防工事的热潮。至10月底,已构筑各式人防工事39处1600多平方米。1972年底达3600平方米。工事式样有地下干道和防空地下掩体两种。后因质量差,大部因渗漏水严重而报废。1975年菏泽被省确定为重点防空城镇。市防空办公室组织30多人的工程技术队伍,统一设计,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施工。至1979年,共建人防工程22处、9700平方米。这些工程都是掘开式、砖混结构、钢性防水。
  第七章战事
  第一节古、近代战事
  一、桂陵之战
  “枫树流丹柳变黄,杖黎散步桂陵乡……招来野老林间坐,闲说齐师败魏王”(明王相枢诗《桂陵柿叶》)。这里所说的“桂陵”是现在菏泽市东北10余里之何楼一带;“齐师败魏王”是指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魏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王派人向齐威王求救。可齐国过去曾被魏国打败过,许多文官武将害怕强大的魏兵,认为战则必败,反对救赵。齐威王一时举棋不定,问计于孙膑。孙膑说:“齐、赵是盟国,应以信义为重。齐国虽赶不上魏国强大,出兵救赵的确要担很大风险;可是如今魏国连灭数国,咄咄逼人,骄横已极,若再听任它灭赵,魏的势力将会更大,对我越发不利。我认为还是主动出兵,伺机而战,救赵于危难,给魏以重创为上策。”威王认为有道理, 于是命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路上齐军接连收到邯郸告急文书,田忌主张立即直奔邯郸。孙膑说: “扼咽喉,击空虚,攻其必救,其围自解。如我奔邯郸救赵,魏军以逸待劳, 于我不利,这不是上策田忌追问说: “救赵不去赵,往哪里去?”孙膑胸有成竹地说:“急速进军大梁(魏国都, 今开封市),庞涓必放弃围赵而回兵自救。”于是田忌驱师直奔大梁。
  魏军长期攻城,已疲惫不堪;又突然接到齐军大举进攻魏国国都的急报,庞涓怕大梁有失,顾不得休整部队,仓惶从赵国退兵,回救大梁。
  庞涓率军回到魏国境内,得知齐军刚刚“仓惶”退兵,于是他下令急追,紧紧追了三天,日夜行军。后来庞涓又发现沿途到处扔着兵器、衣物、粮草,他大笑说:“我早知道齐军胆怯, 不敢与我军打仗。”他断定齐师已溃不成军,于是下令骑兵连夜追赶,以便全歼齐师。
  按照孙膑以逸待劳之计,齐军退至桂陵停了下来,并在这里埋下伏兵, 并派袁达带一支人马引诱魏军。
  庞涓率师连夜追击,迎面遇到袁达。袁达且战且走,他穷追不舍。追击30余里,突然发现已经追进一个山谷中。他略略吃惊,勒住马缰。就在这时,随着一声鼓响,丛林处跃出千军万马,眨眼间前面摆岀一个兵阵,阵势森严,刀枪如林。庞涓慌忙登上战车,一看是“颠倒八门阵”,大吃一惊。心想这种阵法系鬼谷子(孙膑、庞涓具学于鬼谷子).所传,只有孙膑知道,难道孙膑在齐军中不成(原来,孙膑、庞涓均仕于魏,庞涓忌其贤于己,诬陷孙膑“心向齐”,孙被处以刖刑。孙只好装疯卖傻,流浪街头,后被齐使者秘密接回齐国并受到重用)?他正要退兵,忽报后面又发现伏兵,归路被切断。这些年来,庞涓每战必胜,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他拍马上前,挥师闯阵。不料刚一入阵,阵势刹时变幻,杀声震天,四面八方都是军师“孙”字大旗。庞涓企图奋力杀开一条血路,不管魏兵还是齐兵,逢人便砍,见人就劈。眼看要冲岀山口,突然一条绊马索把他摔下马来。
  庞涓终于被生擒。
  二、捻军斩僧王
  1865年(同治四年),在菏泽城西北高庄集、葭密寨一带一举歼灭了清政府王牌军精锐步骑兵一万多人;镇压捻军革命运动的刽子手、清兵统帅、亲王僧格林沁也在这一战役中丧了命。至今,菏泽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三月里,三月三,山东大地起狼烟,高楼寨前打一仗,管叫僧王(僧格林沁)命归天。”
  1854年,曹州捻军联合起来,“并十三捻为一捻”,队伍扩充到3000余人,积极展开军事活动,以迎接太平军赖文光、张宗禹的北伐。
  捻军在山东的军事行动,严重威胁着清政府京城的安全。1860年皇帝慌忙命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精锐部队去镇压,并限期消灭捻军,解除京城之危。僧格林沁是皇帝的亲信,也是皇帝最信赖的军事将领。僧格林沁的军队是清政府的王牌军和嫡系部队。特别是他精心训练的一支内蒙古骑兵,强悍凶猛。僧格林沁骄横异常,根本没把捻军放在眼里。他和侍郎瑞麟带着大队清兵,从直隶渡黄河直扑曹州。一路上掳掠财物、奸淫妇女,许多村子被烧掉,许多百姓被当做 “捻”党杀害了。当时人们就说:“不怕蚂蚱吃,不怕大水淹,只怕僧王住一天。”
  僧格林沁以为捻军不堪一击,于是率领大队人马长驱直入。但刚进入巨野羊山集即中伏惨败,副都统格绷额被当场砍死。1861年3月又在菏泽关李庄被捻军打得大败,察哈尔总管伊什旺布当场毙命。然后捻军在赖文光、张宗禹的率领下采取打圈圈的战术,拖着僧格林沁奔河南,到湖北,后又折回头,穿过河南,越过黄河旧堤,于1865年春天,突然进入鲁西南,经曹县、定陶、成武等地,东达曲阜,直逼济南。清政府惊恐万状,斥责僧格林沁“不肯截其北窜之路”。一向骄横自恃的僧格林沁很窝火,更加拼命猛追。为了进一步疲惫敌人,制服僧格林沁,捻军又进入江苏,略一停脚又回到山东曹州。
  僧格林沁日夜狂追,结果使他的骑兵劣马跟不上良马,步兵更撵不上骑兵,粮食也接应不及,“有连日不得一餐者。”再加上昼夜追逐,清兵过度疲劳,士兵士气低落,怨声载道;僧格林沁也“衣不解带”,“寝食不安”,十几天不离鞍马,手累得抓不住缰绳,只得用布带拴住手腕系在肩上驱马。几个月来,尽管追了几千里路,但还是抓不到,摸不着,吃不掉捻军。
  捻军就这样忽东忽西,时南时北,一方面迷惑敌人,使他们认为捻军已溃不成军,借以助长其骄傲情绪;另一方面使清兵疲于奔命,战斗力削弱,从而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元1865年农历4月下旬,捻军重新回到曹州,停了下来,在荷泽城西北的高庄集、葭密寨、郝胡同一带撒下了天罗地网。这里除打伏击极为有利外,还有黄河南北各地起义军失败后的人员,大多在这里避难休整,待机而动。当时捻军有马队、步兵数万人,又汇集了曹州一带郭秉钧领导过的长枪会等农民武装,兵强马壮,声势浩大。高庄集方圆十几里,“戈旌如林,人马如蚁,不见其际”。赖文光、张宗禹等仔细分析了敌人的兵力情况,研究了周密的作战方案,命令部队偃旗息鼓,把主力埋伏在水套的堤堰、柳林、麦地和苇草丛里。
  5月17日,僧格林沁率主力3万步骑兵进入菏泽境。他认为已经把捻军逼到黄河边无路可逃了,正是歼灭捻军的好机会,更加快了追击速度,他等不得增援的清兵,就跃马挥鞭,窜过辛集,越过曹州城,向西北疾驰。他还传令曹州知府准备500只羊、500头猪、500坛酒,消灭捻军之后要大庆三天,犒赏将士。
  为了引诱清兵进入圈套,赖文光派出一支部队在城西解元集与僧格林沁展开一场激战,然后假装向西北败退。第二天,清兵追到葭密寨,从西北柳林中又冲出一支捻军。经过一阵拼杀,捻军又钻入柳林向北“败退”。清兵忘乎所以,分左、中、右三路,拼命尾追。越过高庄集,跨过一道道防水的河堰,越过一丛丛苇草滩,黄河大堤已举目可见。僧格林沁满以为捻军已经走投无路,就要全军覆灭。谁知,突然轰隆一声炮响,捻军伏兵四起,沟壑纵横的水套里闪出了千军万马,喊杀着向陷入重围的清兵围裹猛攻。马队立即从两侧包抄过去,截断清兵后路;步兵挺起长矛,挥动大刀向前冲锋;佯败的部队也反戈掩杀。
  赖文光、张宗禹首先指挥捻军向清兵左翼展开猛攻。因为左翼陈国瑞(僧的先锋,他的部队全穿红,众称“红孩儿”兵)部最凶悍骁勇、是僧格林沁的主力,消灭这路清兵是成败的关键。捻军将士精神百倍,以一当十,奋勇冲杀。陈国瑞部边打堰向东南败退。等他们退到陈集寨墙下时,陈国瑞手下只剩下几个亲兵。
  彻底打垮了左翼这股劲敌之后,捻军又杀败了副都统常星阿的右路军。接着,捻军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集中兵力围攻僧格林沁亲自指挥的中路军。僧格林沁急忙率领洋枪队突围,企图为被困的清兵杀开一条血路。但是,捻军愈围愈紧,愈逼愈近,密密层层,象铁桶一般。僧几次突围都被击退,最后不得不领着残部,边战边向葭密寨败退。
  葭密寨,寨墙高大,九个寨门都有吊桥。寨门用铁叶子包裹,非常坚固。菏泽人都知道葭密寨是九门九关厢,马蹄吊桥响,“是个易守难攻的村寨。僧格林沁所以往这里败退,就是想抢占这个村寨,负隅顽抗,等待各路援军到来,再与捻军决一胜负。可是当僧格林沁率着残兵败将刚一靠近寨子,寨墙上便箭如雨下。原来捻军早已派兵抢占了葭密寨。
  这时,天色已渐渐黑下来。僧格林沁只得在野外一个小废寨中停了下来,凭寨进行绝望抵抗。
  废寨中没有房子,连一眼水井也找不到,苦战一天,想喝口汤水也没办法,四面还不断传来捻军的喊杀声。
  僧格林沁年轻时就领兵打仗,大败了江淮一带的太平军。没料到今天会死在捻军手里。
  虽说这位“王爷”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但是并不死心。深夜三更时分,僧格林沁率领残兵败将,乘着夜色,凭着洋枪洋炮,以强大的火力猛冲突围。在洋枪洋炮的掩护下,冲开一条血路,很快跑出3里多路。捻军的喊杀声也仿佛越来越小,越来越远了。僧格林沁长出一口气,他又重抖精神,指挥清兵向正东30里的曹州城疾驰。
  谁知,他正中了捻军的妙计。待清兵进入前面的柳林时,突然伏兵四起,遍地火把。张宗禹亲自放大炮轰击。马队、步兵互相配合,轮番进攻, 喊杀声响彻五月的夏夜。清兵猝不及防,死的死,伤的伤,内阁学士全顺, 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全被斩杀。僧格林沁在亲兵的死命保护下,钻岀重围,向东北方向逃窜。
  当僧格林沁窜到吴家店(今吴店, 距荷泽城18里)时,随从的亲兵已廖廖无几;僧格林沁已因多处受伤而摔下马来,一头栽倒在麦地里。
  这时,东方已经发亮,捻军将士和附近百姓还在到处搜索残存的清兵。赖文光、张宗禹发现没有捉住僧格林沁,也来到吴家店一带捜査,并派人截住了所有通往曹州城的道路。
  僧格林沁趴在麦地里不敢露头。
  这时一位捻军小战士张皮绽正巧走来,发现了他,认定“此妖头也”。一个箭步上去砍死了他,结束了这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罪恶的一生。
  僧格林沁和他的精锐部队被歼灭的消息传到北京,同治皇帝吓得掩面大哭,满朝文武惊骇失色,不知所措。朝廷辍朝三天以示哀悼。但荷泽一带人民却欣喜地唱道:“四月里,大麦黄, 僧王麦地遇阎王(张宗禹浑名叫‘小阎王')。”
  捻军斩僧王之役战争略图第十三编军事
  449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事
  一、东马垓战斗
  1943年8月,顽军卞兆龙团刘贯林营300余人悄悄从尹楼出发,向革命根据地马垓进犯。上午8时,敌占领西马垓,并派一个连向民兵据守的东马垓进攻。当时东马垓村只有13名民兵联防队员,力量相当单薄。敌进至村边时,哨兵即向敌射击,敌闻枪后却不战而退,扬言:“村里就几个破联防队,吃饱饭再来!”这时,联防队员一面准备坚守东马垓,一面派人立即向驻扎在穆庄、高海、刘庄的基干团报告。基干团闻讯后,马上令一、二、三连共240余人跑步向东马垓出发。
  下午1时,部队到达东马垓,听说西马垓敌人正在开饭,部队分散,毫无作战准备,于是趁敌不备冲入西马垓。敌仓猝之间惊慌溃逃。基干团乘胜追击,共打死打伤敌20余人、俘8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13名联防队员亦缴获步枪8支,战斗取得全胜。
  二、反扫荡中的西马垓战斗
  1943年冬、郵城王文宪、郛城刘本功及荷泽日军向根据地合围。一天夜间,日伪军1个团约千余人对西马垓进行长途奔袭。黎明时,基干团三连(随团部驻该村)游动哨一个班在村头与敌人遭遇。该村10余民兵听到枪声后,以为是顽军卞兆龙团和张志刚团,即前往迎敌。与敌接触后听到炮声,才知是日军和伪军。民兵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英勇抗击达3小时之久。后基干团政委关胜志令3连接替民兵阻击敌人,民兵始安全转移。3连且战且退、安全转移到龙凤集、大李庄一带,日军扫荡扑空。
  三、白虎战役
  1944年8月30日,共产党鲁西南之郛西部队向荷泽西北白虎集之伪山东剿共独立师窦建德部展开攻击。在猛烈炮火配合下,不到30分钟,即连破三道外壕,攻克了白虎集据点,毙伤敌伪40余人,俘伪师参谋长孔某以下475人,缴获掷弹筒1支、轻机枪1挺、步枪300余支、冲锋枪2支、机器1架、,马40余匹;郛西部队伤亡28人。
  同时被郛西部队包围的梁庄据点,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缴械投降,俘敌60余人,缴长枪50余支,轻机枪2挺。
  31日,鲁西南部队继续发起攻势,先后攻克高庄集、高庙、肖老家等据点,俘敌300余人,缴获掷弹筒5支、步马枪300余支。
  以上统称白虎战役,计毙伤敌60余人,俘伪师参谋长以下900余人,缴轻机枪3挺、掷弹筒6支、冲锋枪2支、步马枪600余支、战马40余匹。
  四、讨孙战役
  1944年10月,共产党二分区曾思玉司令员率基干团七团、八团讨伐顽军孙秉贤部。在安兴集一带全歼卞九部1个旅2个团约千余人,卞率残部逃往济宁(后被俘遭枪决)。接着于顺城集、刘庄歼敌濮县县政府百余人及李作恒团500余人。除李作恒一人逃跑外,全被俘掳。同月,基干团将刘东鲁500余人全部包围于林楼,除团长刘东鲁、副团长蒋美东以下9人骑马逃窜外,全部人员在副团长马兆良带领下向基干团投诚。此役,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7挺。与此同时,又于田胡同将张志刚部包围,开始由八团攻击未克,后由军区特务连突击,攻入村内,俘敌200余。张志刚率残部突围逃跑。
  五、菊泽攻坚战
  1945年10月中旬,冀鲁豫军区指挥部在5分区驻地菏泽大张集举行军事会议,决定打下菏泽城,,消灭王文宪。
  10月21日,各路大军直奔菏泽。城外各据点的伪军望风披靡。黄昏,一举攻克了四关。2分区3团在北,3分区9团在东,5分区18团在南,5分区13团在西,将菏泽城围得水泄不通。王文宪的保安第5师及其城防部队成了瓮中之鳖。
  菏泽城座落在鲁西南大平原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占领期间,曾在此苦心经营、严密设防;王文宪霸占以来又继续加固工事,备战屯兵。城墙宽过10尺,高过3丈。城墙上垛口排列整齐,掩体一个挨着一个。四门城楼高耸,两侧设有炮楼,瓮形城门坚固,外面绕着木栅。另外,还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河岸外密布着尖头木桩。
  如此坚城,在八路军尚无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情况下,要攻而破之,实属不易。18团杨光义团长让炮手试用迫击炮平射,但炮弹打到城墙上,只能击出几个浅浅的弹洞。因而只有依靠以往作战经验,采取攻坚战法。在包围荷泽城后,重点放在坑道的挖掘上,以便实行强力爆破,然后从爆破口攻击突进,以歼敌于不意之中。
  围城的当晚,攻城指挥部即命令四关部队开始坑道的挖掘。在南关担任此项任务的是5分区工兵排和18团3营2连的战士们。曾在延安军政大学工兵队学习过的作战参谋张梓玉担任技术指导。
  坑道口选择在一家离城门楼最近的院子。张梓玉用指北针定好方向,经测量,坑道掘进到城门正好是60米。60米坑道,中间要经过一丈多深的护城河。当时河水深可没人,塌方漏水极易发生。作业艰险,必须慎而又慎。
  至23日凌晨6点,已掘进30米。战士们佝偻着身子挖掘,个个腰酸腿痛,两手磨起了血泡,但仍然情绪高涨。当坑道已穿过河底,全长有45米的时候,出现了缺氧现象。战士们脸色憋得青紫,大口大口地直喘粗气,说句话都十分吃力。张梓玉马上在地道上制作通风眼,战士们才感到爽快些。
  南关的地道快挖到城下了。这时东关的地道位置过高,掘入护城河,因漏水而报废;西关的地道因方向掌握不好,遭敌破坏。这两处地道的失败,给南关坑道的掘进带来新的威胁。狡猾的敌人对我军意图已有察觉。便在各个城门底下,挖掘拦阻地道,埋下拦阻地雷,安装大瓮监听。坑道的掘进更加困难了。赵基梅司令员亲自下到坑道参加和指挥挖掘,在险象迭生的环境里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
  为了迷惑敌人,军区指挥部还布置了一场巧妙的“神经战”。每到夜里,由团俱乐部主任张启斌带领一部分战士背着锣、鼓、鞭炮等物转移到南关西侧的一个土地庙里,开始对敌“作战”。枪声和装进铁桶里的鞭炮爆炸声、敲锣打鼓的铿锵声响成一片。敌人以为攻城开始了,机枪、步枪、掷弹筒一齐向土地庙射来。神经战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使敌人的监听失灵了,施工部队在地下从容作业,终于在28日晚饭前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坑道挖掘任务,取得了爆破攻城的关键性胜利。
  爆破前还需要排除一个大的障碍 ——南城门外缠绕着铁丝网、铁蒺藜的木栅。
  29日凌晨4点,开始对木栅进行爆破。这次爆破,一营突击班是用太平车镶装钢板制成的“土坦克”。战士推着它冲向木栅。城楼上密集的子弹飞蝗般向“土坦克”射来,但“土坦克”安然无恙。驾驶“土坦克”的战士把一捆集束炸弹和一个很大的炸药包放在木栅门下,然后拖出牵引导火索的绳子,再拉着“土坦克”退回来。“轰!轰!”几声巨响,木栅连同铁丝网、铁疾藜被炸得稀烂。
  29日凌晨5点钟,负责引爆的工兵启动了手摇小发电机,电流冲进了药室……。
  南城楼和城门顷刻变成碎砖烂瓦,守门敌兵连同武器也被裹挟着腾入空中。
  冲锋号响了,战士们顶着硝烟,冒着正在下落的砖瓦碎片冲了上去。
  接着东门、西门围城的部队也开始了总攻。城墙上的敌人被打跑了。
  当攻击部队追歼逃敌到达敌师部门前时,突然从里面跑岀来一群彪形大汉,每人都是长短枪各一支,有的还拿着大刀片、七节鞭,凶神恶煞般地反扑过来。攻城部队从情报上早就得知,王文宪豢养着一个“武术队”,平时为他保镖,战时为他护驾。王文宪吹嘘道:“他们个个铜头铁臂,人人能攻善守。”现在出现在攻击战士面前的,大概就是这帮家伙了。突击营赵世新营长当机立断,命令三连长左佑成:“把机枪统统拿上去,打!”接着三连所有机枪一起吼叫起来。这批所谓“铜头铁臂”的家伙,招架不住,丢下十几具血淋淋尸体,掉转屁股逃掉了。当部队冲进敌人师部时,王文宪已向北逃跑。
  7时许,二分区的战士们在北城外面看到东段城墙上突然抛下许多绳子,穿着黄军衣的敌兵,顺着绳子下滑,接二连三地跳下来。
  城下敌人越聚越多,估计有1000余人。他们慌不择路,不少人掉入护城河里淹死,再加上打伤、打死的,护城河水一时为横尸断流。事后得知,其中就有国民党菏泽专员崔立三。
  激战在北城外进行了2个多小时,二分区三团的全体战士都投入了战斗。敌人已无还手之力,在设伏的阵地前乖乖举起了双手。最后只有两股敌人分别往东、往西逃跑。往西的敌人意欲逃往东明,但好不容易跑出20里即被南华、昆吾两县的县大队全歼;往东逃的敌人意欲逃往济宁,但在桑堤口和巨菏公路上又被二分区五团消灭大半。最后不到100名残敌与龙涸、田桥两据点的伪军乌合一起往济宁窜去。这伙逃敌之中即有匪首王文宪。他在桑堤口被我击伤后,伪装成伤兵,匍匐而逃。
  战斗在黄昏前全部结束。共击毙敌专员崔立三、敌旅长赵兴汉等以下官兵450名;击伤敌营长冯心阁以下官兵390人;俘虏敌旅长孙连科,团长田根溪、李耀东、董子祥,原伪县长陈华亭等以下官兵3524人;缴获迫击炮1门、掷弹筒68个、手榴弹3000余颗、各种枪支4233支(其中步枪4149支、短枪45支、轻机枪39挺)、汽车9辆、摩托车1辆、战马300匹、电台2部、电话机45部、粮食30余万斤,军用物资一大宗。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事
  一、大杨湖战役
  1946年8月,蒋介石自徐州绥靖公署调集第5军、18军、88军,经丰、沛、单等县向成武推进;自郑州绥靖公署调集整编第3师(即第10军)、41师、47师及刘汝明之68师、55师和暂编4纵队张凤锋部,由开封东进,企图发动钳形攻势,妄图在菏泽地区将刘伯承、邓小平部主力一举歼灭。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刘伯承、邓小平采取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各个歼灭的战略,指挥部队大踏步北撤。敌人以为刘、邓军已无力抵挡,便毫无顾忌地向鲁西南解放区长驱直入,急速推进。
  敌人西路先锋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是蒋介石的嫡系,全部日式装备,紧跟在刘、邓大军身后咬住不放。赵锡田十分骄横,扬言“刘伯承已溃不成军了,我不用两个礼拜就可以占领整个晋冀鲁豫,把他们赶上太行山去!”
  9月3日,整3师冒进到大杨湖、安陵集一带,刘、邓看到敌人已深入到解放区腹地,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吃掉这股敌人。刘伯承亲到前线指挥战斗,把整3师团团围困在大杨湖一带。
  3日黄昏,各纵队向整3师发起攻击。激战一日一夜,5日,终于消灭了该师20旅之59团。战局急转直下。6日,赵锡田率部向南突围,被解放军拦腰截成几段,分割聚歼。7日,敌整3师全军覆灭,赵锡田被活捉,同一天,追击部队向考城迫近,又消灭自曹县向兰封撤退的74旅2个营,又在考城以北消灭41师自东明向南撤退之125旅、104旅各一部。至此,大杨湖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毙敌2400余人,俘敌整3师师长赵锡田以下8200余人,缴获战防炮6门、迫击炮4门、六O炮7门、掷弹筒84个、重机枪86挺、轻机枪337挺、长短枪5560余支、坦克7辆、汽车14辆、电台19部、骡马330匹。我军伤亡4000余人。
  二、都司集伏击战
  1947年3月,敌84师汽车运输大队于菏郓公路来往频繁。据侦察,敌汽车于每晨7点左右自菏泽载汽油、弹药、大米、伪钞等开往郓城,每车3〜5人押送。翌晨7点左右从郓城返回,每车载一个班,都是轻武器。
  为破坏敌运输线,切断敌前后方联系,解放军决定在敌汽车必经的都司集打一场伏击战。
  古历2月7日晚,伏击部队进入阵地。临泽三区武工队组织群众破路。从大徐庄到都司集南周庄,每4丈远挖一个沟,沟深、宽各1公尺。8日晨6点,敌从菏泽方向开来8辆汽车,行至都司集被伏击,缴获敌汽车8辆,打死打伤敌20余人。6点半左右,敌从郓城分两批开来23辆汽车。第一批14辆,第二批9辆。敌车行经三徐庄时,解放军伏击部队故意放过,当到达都司集时却遭到猛烈射击,敌车又回头向北逃跑。你撞我,我撞你,乱成一团。到三徐庄,又遭阻击,敌掉头又往南逃……。
  中午,战斗始告结束。这次战斗共缴获汽车24辆,步马枪、司徒手提枪130支、炮弹2汽车,打死打伤敌100余人、俘虏137人,解放军和武工队无一伤亡。
  三、沙土集战役
  1947年8月,在鲁西南的蒋介石军队,行动非常猖狂,多次对华东解放军实行追迫行动,企图“围歼”或者逼其退过黄河以北。华东野战军岀击鲁南、鲁西南以来,连续20多天行军、打仗,差不多每天都要走上七八十里路。又正值雨季,部队整天在阴雨烂泥中跋涉,衣服湿了也不能洗晒更换。疲劳加上频繁战斗,伤病员增多,部队消耗很大。而蒋军则依赖所控制的各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作快速机动运转。特别是增援鲁西南的蒋军嫡系整编57师,不久前刚受到蒋介石的嘉奖,气焰十分嚣张,竟断言华东解放军已“溃不成军,不堪再战”。
  黄河以北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第六、第十纵队,完成了转入战略进攻的准备后,决定于9月2日以全力攻入鲁西南地区。
  为掩护野战军司令部和第六、第十纵队渡河,第一、第三纵队由定陶、成武地区北移。蒋军第5军、第57师即尾追两纵队之后北犯。9月3日,敌人进到沙土集、龙堌集、巨野一线,4日继续进攻。当敌人正向华东野战军第一、第三纵队猛烈进攻,企图压缩该军于郛城以西、黄河沿岸狭窄地带,迫其背水作战时,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及第六、第十纵队冒大雨于9月5日全部渡河完毕。敌57师前面遭第一、第三纵队的顽强阻击,后面又被第四、第八、第十一纵队尾追。此时敌57师主力冒进至沙土集以北,与敌5军已相距40华里。敌人对自己已进入华东野战军南北夹击之势估计不足,况且处于运动中无工事依托,正为华东野战军造成了歼敌的大好机会。野战军首长下定决心,不休息,不开会,立即发起反突击,歼57师于沙土集及其以北地区。
  9月7日下午,野战军全面展开反击。敌57师发现华野强大部队岀现其后及侧后,立即后转,集结于沙土集附近,仓忙构筑村落工事,实施防御。
  野战军迅速扫清敌军外围阵地后,于8日夜在炮火掩护下向沙土集发起攻击。第三纵队由正北、东北面向敌军猛攻,在20分钟内即突进村内,迅速向纵深发展。接着第六、第八纵队也从西北、南面攻进村子,各路部队先后打垮了敌人多次反击。敌中将师长段霖茂虽然一再严令蒋军官兵“固守待援”,要“与阵地共存亡”,宣布“本师长与全体袍泽抱存亡与共之决心”。但是,在华东野战军猛烈炮火和凌厉攻击下,段霖茂却慌忙换上勤务兵的便服,仓惶突围逃命。刚逃到村东南一块黄豆地里,就被解放军活捉。
  9月9日早晨,沙土集战役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在不足一日两夜的时间里把敌57师全部歼灭,俘虏该师师长段霖茂、少将旅长罗觉云以下官兵8000多人,毙伤2000余人。缴获日式榴弹炮9门、山炮20余门、野炮2门、战防炮3门、步兵炮4门、轻重机枪数百挺和大批作战器材。
  四、菏泽第二次攻城战
  1947年12月,第二野战军决定向占据菏泽、东明、考城之蒋介石军队发起攻击,歼灭该地区之敌,打通黄河南北交通线。
  根据上级作战意图,第八纵队决定:以22师配属2个榴弹炮连向菏泽东门及东北角进攻;23师配属1个榴弹炮连向菏泽南门及西南角进攻;24师配属纵队山炮团的1个连向菏泽西门及北门进攻。各师均须于12月28日24时以前完成对敌包围,29日6时前肃清护城堤内及四关之敌,并占领上述阵地,29日19时前完成攻城准备。
  28日晚,第八纵队由定陶地区出发,向菏泽接近,于22时与菏泽城外围敌之警戒部队接触。第22师当即攻占城东双河集、赵庄、李胡同、三教堂;第23师攻占张村、马堤口;第24师攻占田庄、三里店、韩庄、李庄等敌之外围阵地,并占领了护城大堤,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由于当夜长距离接敌运动,及与敌外围警戒部队战斗,部队很疲劳,攻城器械又大部未运上,加之对敌情了解不足,故当夜未向城关之敌发起攻击。
  29日白天,积极对菏泽城及城关之敌进行侦察,选择接近道路和突击点,调整部署,组织火力,准备战斗器材,晚17时发起了攻城战斗。野战军以炮火向敌集中射击,继以步兵发起冲锋。22师之65团当即占领秦海,据守该地之敌退守东关。该团乘机协同64团向东关冲击,并占领东关大部,歼敌一部。然后他们协同向东门发起冲击。因部队冲击动作不够迅速, 火力支援不力,致使架于壕沟上的大木桥被敌破坏,冲击受挫。第23师之67团、69团歼灭了城南关外火柴公司之敌后,即向南关冲击。当冲击部队冲到第三道堑壕时,受敌密集火力压制,攻击亦未成功。该师之68团向城西南角进行钳制性冲击,亦未奏效。第24师一部向北关冲击,仅摧毁了城外3个小据点,该师之71团向西关进行钳制性进攻也没有大进展。一夜的战斗,各冲击部队均未突破敌防线。八纵队首长决定:30日白天继续进行攻城准备,晚上再向敌东门、南关、北关进攻。
  晚17时,第24师之70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连续爆破后冲入北关,但遭敌反冲击,又被迫撤出;第22师、23师向东门、南门冲击,敌人凭借深沟高墙顽强抵抗,冲击部队遭敌火力杀伤甚大;同时,攻城之桥梯在冲击中又为敌人破坏,故战斗至31日4点,仍未突破敌人防御,而各部均已受到一些伤亡;,战斗器材、弹药消耗甚多;又加陇海路敌之84师已增援至曹县,如继续向荷泽之敌进攻已甚不利。此时,第十纵队及晋冀鲁豫第二纵队已攻占东明、考城,基本完成了这次战役的目的。于是第八纵队奉命停止向荷泽城进攻,战斗至此结束。
  此次菏泽攻城战,毙伤敌900余人、俘敌500余人,缴获六。炮1门、轻机枪4挺、长短枪400余支、炮弹100余发、子弹2万余发。解放军伤亡1000余人。
  五、大杜庄歼灭战
  1948年7月23日,冀鲁豫独立3旅与敌55师29旅86团及辎重营激战于菏泽东北40里大杜庄。经两天战斗,全歼敌86团及辎重营并郵城伪县大队一部,俘敌副团长吴XX、辎重营正副营长等1400余人,毙伤敌55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10挺、轻机枪48挺、六O炮6门、步枪356支、掷弹筒16个、炸弹1134枚、手榴弹160枚、电话总机1部。独立3旅某团团长张志清等298人光荣牺牲。
  附:军阀和日伪军暴行
  1924年,山东督办张宗昌派杜凤举任曹州镇守使。到任之后,他招收乔孔修(现安兴镇乔新庄人,中农成分)所带领的贫苦义民200余人,编为一个团,以乔孔修为团长,驻扎在菏泽城内西北隅仓库内。由于杜凤举在招收之前,没有经过上级允许,招收之后无法安排,因之于4月X日下午,将其包围缴枪,并于第二天下午又将已缴枪的206人,全部捆绑起来, 驱赴城隍庙西的空地上,用机枪扫射, 尸体狼籍,惨不忍睹。
  1938年5月14日,日军第一次侵占菏泽城,敌从城西北角攻入,奸淫掳掠,大发兽性。有避入防空洞被发现者,不论老幼,均被刺刀穿死。西当典街侯作山家9口人,无一幸免;双井街贾当河家3口全被刺刀捅死;最残酷地是将妇女轮奸后,用木棍扎入阴道致死;街道上见一个杀一个,尸体东倒西卧,全城被杀者2000余人。城内住户家家锅里盆里面箱里均撒上尿,拉上屎。真是人人含眼泪,家家恸哭声!
  7月4日,由菏泽南侵的日军一部,路过城西南的万家村。一日军在万家村欲奸淫妇女时,被村民打死。日军发现后,进行了残无人道的报复,放火焚烧了万家村。全村被焚毁房屋300余间;对无辜村民进行了大屠杀。用枪杀、开膛、砍头、火烧等残酷手段杀死群众11人,多人受伤。
  1940年古历9月,日军到王浩屯一带“扫荡”。至沙窝赵庄,怀疑村民赵耕西是八路军,将他捆绑,头朝下放在井内,欲使之淹死;提出苏醒后再灌以煤油,连翻几次,终于毙命。很多人见日军来了就乱跑。被抓住11人,关在一屋内,堆积柴草,将他们全部烧死。
  1945年古历正月12日早,汉奸李耀东、庞海亭率1000余人到何楼区张堂村“扫荡”,枪杀模范班(民兵班)战士4人,抢走牛110头、羊70只、金戒指7个、土布120匹、被子450条、衣服1120件,并逮捕30余人。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