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16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电
分类号: F601
页数: 9
页码: 298-306
摘要: 据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卷十五载:“明正统年,州人发土得元人碑,知为南华驿。”卷十六载古人张秦熙诗:“南华昔置驿,来往共期程,不改风尘色,犹闻班马声。”可见元代曹州已设邮驿。清代邮驿制度在光绪前比较完备,分“递铺”和“驿递”。
关键词: 邮电业 邮电建设

内容

据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卷十五载:“明正统年,州人发土得元人碑,知为南华驿。”卷十六载古人张秦熙诗:“南华昔置驿,来往共期程,不改风尘色,犹闻班马声。”可见元代曹州已设邮驿。
  明朝疆域虽不如元代,但邮驿网仍然有所发展。至清,“曹州府十一州县无驿站”(清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荷泽于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设“递铺”12处,即急递总铺(铺司1名,铺兵7名)、双河铺、新集铺、皇镇铺、清浪铺、加河铺、吕陵铺、李村铺、七里河铺、小留铺、小桥铺、马村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1〜3名。马村铺尚有走递马15匹、走递驴2头、马夫9人、白夫13人。
  清代邮驿制度在光绪前比较完备,分“递铺”和“驿递”。之后,驿政废驰,荷泽“递铺”大部被裁撤。据《菏泽县志》载:道光十年知县杨承逊以“递铺”事少,详请裁双河、皇镇、七里河、小留、小桥递铺6所,并抽减各递铺司、兵26名。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朝建立邮政机构,文报的传递逐步改由邮局办理,驿站已是名存实亡。公元1899年,菏泽邮政代办所建立。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曹州设立电报局。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曹州邮政代办所改为曹州邮政支局。公元1911年7月由邮传部奏准清廷决定“裁驿归邮”,1912年(民国元年)10月31日,山东将旧驿站裁撤,荷泽也随之将6处递铺裁撤。荷泽邮驿制度到此结束。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曹州大清邮政局改名为曹州中华邮政局,隶属山东邮区。1917年8月25日,曹州邮政局改名为荷泽邮政局,列为二等邮政局。1930年,菏泽长途电话分局成立,设局长1人、管理员3人、话务员4人、巡线士5人。1932年元月菏泽县长途电话管理所成立,对外不营业,只作公用。1939年荷泽沦陷,长途电话事务所也随之撤销。
  1945年8月,菏泽第一次解放,12月冀鲁豫边区政府交通局、电话局进驻荷泽,与中华邮政局联合组成冀鲁豫边区荷泽邮政局。
  1950年初建立菏泽县电话站,设有50门磁石交换机,直接为县委、县政府通信服务(1953年并入邮电局)。
  1952年,菏泽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荷泽邮电局。
  1955年7月14日,菏泽邮电局撤销,成立菏泽县邮电局。
  1957年,菏泽专署机要交通局并入菏泽县邮电局。机要业务成为邮政业务。
  1959年,菏泽县邮电局撤销,成立菏泽专署邮电局,1962年又改为菏泽地区邮电局。
  1969年12月邮政、电信分设,成立菏泽地区交通邮电局,设立菏泽地区电信局。电信局隶属军分区领导。
  1973年8月1日邮政、电信合并,成立菏泽地区邮电局。
  1985年初,荷泽地区邮电局下设办公室、人事科、干部科、宣传科、保卫科、教育科、计财科、审计科、总务科、邮政科、机要科、长电科、市电科、农话科、邮政业务检査科、邮票公司、服务公司。
  至1985年12月底,菏泽地区邮电局有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2人。全市共有邮电机构31处,其中市内邮电局1处。第二节邮政
  一、邮政网路
  网点: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在菏泽设立“急递铺”,东送至离城60里的清浪铺,东北送至离城30里的加河铺,东南送至离城10里的李村铺,西送至离城30里的吕陵铺,北送至离城40里的马村铺。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在城东50里的沙土集和城北25里的小留集设邮寄代办所2处。1935年(民国24年),在辛集、沙土、安兴设立邮政代办所3处,一切外来邮件,由菏泽局转各邮政代办所,每日一次。
  自1912年至1948年的30余年中,由于军阀混战,盗匪横行,民不聊生,邮政事业发展相当缓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邮政局和邮政代办所主要集中在城镇。至1948年底,乡间代办所有辛集、沙土、安兴、佃户屯、黄集、吕陵、胡集、解元集、黄堤集9处,城内仅有平正街1处。
  建国后,局、所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除邮电局设在市内外,其余的邮电支局和邮电所大多数都设在农村集镇。截止1985年底,全市共有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21处、代办所9处,实现了村村通邮。1970年,由邮电部门投资,在菏泽城内东方红大街路南,建成了一座面积为2048.9平方米,造价28万元的邮电综合大楼,这是荷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邮电大楼。1973年又建成了一座面积为1618.2平方米,造价13万余元的邮政综合楼。
  邮路: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菏泽设“递铺”后,东递至清浪铺,邮路为60里;南递至李村铺,邮路为10里;西递至吕陵铺,邮路为30里;北递至马村铺,邮路为40里。1919年(民国八年),曹州为二等甲级邮局。菏泽至济宁汽车邮路为280华里(途经巨野、嘉祥、直达济宁);菏泽至东明自行车邮路为60华里;荷泽至定陶自行车邮路为53华里;菏泽至曹县自行车邮路为100华里(途经游集、定陶、大黄集);菏泽至巨野自行车邮路为135华里(途经辛集、沙土、龙堌集)。1933年,为沟通山东与河南两省信息,经两省协商,开通了菏泽至开封委办汽车邮路,每日一次。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乱,通往乡间的邮路时通时断,人民政府的各项指示主要靠秘密交通站进行传递。当时,全县内的主要集镇都有联络站。如荷泽县的胡集、王浩屯等就长期设站。
  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邮电事业的发展,邮电线路不断增加,特别是增加了服务于农村的邮路和投递路线。建国初期,邮电局设城市投递段3条、乡村投递段7条。1955年全县各乡镇已有投递员67人,投递段增至120余条。大部实现当日班,全部实行自行车投递。至1985年底,菏泽境内有县以上自办汽车邮路5条(菏泽——济南、荷泽——商丘、荷泽——东明、菏泽——鄭城、菏泽一兖州)、委办邮路1条(菏泽——单县)。荷泽城及各乡镇支局共有投递段道48条,其中城市13条、乡村35条,日投递邮件3.5万件,乡村投递段两日班占2/3,当日班占1/3,邮路长达586公里。
  二、邮运
  清代邮运主要是马拉人担,遇急件则需铺递马匹昼夜兼程。1912年至1949年,外来邮件主要靠汽车和马车运送,通往乡镇的邮件仍以步行为主。
  建国初期,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乡镇不逋汽车,通往乡村的邮路均用马车邮运。据1951年统计,荷泽邮局有马车4辆、马5匹、邮工6人。1957年,随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至各县的客运汽车开通,菏泽各条邮路全部用上委办汽车。自1962年至1964年,省局先后拨给菏泽邮局汽车3部。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大大加快了菏泽邮件运输的速度,使菏泽县能看到当天的省报。
  1971年前,菏泽县农村投递全部使用自行车。1974年农村投递全部实现了摩托化(济南产轻骑)。是年,菏泽局共有投递摩托车37部、投递段37条。摩托化初期对提高邮件投递速度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摩托车质量差,维修跟不上,再加上摩托化的一些相应制度不够健全,因此,比自行车开支大两倍多。1979年底省局决定,全省农村投递由摩托车改为自行车。至1985年,菏泽邮电局共有汽车8辆、自行车66辆。
  三、邮政业务
  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在荷泽设立“急递铺”,主要是递送公文,护送官物和官员,对群众不办理邮政业务。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曹州(菏泽)正式设立邮局,但业务量很小。公元1905年,曹州邮政支局主要经办13种业务,各类邮件分8资(即8个等级)收费。1912年(民国元年),主要经办平常信函(平信、名信片、印刷品、单挂号、双挂号)。1919年(民国8年)除经办平常信函外,还经办航空邮件、包裹等。1943年,菏泽局经办业务已增加到13种;即: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印刷物、贸易契、商务传单、货样、挂号邮件、代收贷价挂号邮件、保价信函、包裹保险、代收货价包裹、汇票快递邮件等。
  1944年,菏泽邮局由于经营不善,业务量下降,由二等甲级邮局降为二等乙级邮局。1945年12月,菏泽邮政局实行“邮发合一”,开始发行解放区内所有报刊。
  1949年业务量迅速增加,计函件12.4万件、包件0.061万件、汇票0.248万张。订销报纸累计30万份,邮政总收入为2.18万元。1959年底,全国分拣会议对分发工作进行了改革,强调直封,减少经转层次。这次改革荷泽局出口平信格眼由25个增加至67个,把1个台增至2个台,出口挂号由21个增至56个,由1台增至2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乡镇的邮局开办全面邮电业务。为了方便群众,邮递人员采取送汇、送包,广大群众邮信订报不出村,包汇送上门。另外,菏泽局及其支局还采取增设网点,延长营业时间,简化业务手续,恢复和兴办新的业务项目,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业务量不断增加。至1985年,全市共接受投递函件323.65万件、包件5.30万件、机要文件3.63万件、汇票6.48万张、订销报纸累计2400.57万件、订销刊物201.69万份,邮政业务总收入为38.80万元。
  四、集邮
  1949年以前,菏泽没有集邮业务。建国后,随着邮票发行量的增加和各种纪念、特种邮票的发行,集邮爱好者不断增多,尤其是1980年以后,菏泽和全国一样,各机关、学校的集邮爱好者也迅速增多、菏泽地区邮电局为了适应新形势,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需要,进一步发展集邮业务,于1983年3月正式成立了邮票公司,当年组织货源9.2665万元,年底销售4.6936万元,实现利润2.7581万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集邮活动,荷泽地区邮电局于1984年4月28日在菏泽市举行首届集邮展览,共展出集邮品24框。是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菏泽地区集邮协会,菏泽师专、粮校、仪表厂、印染厂、纱厂等单位都先后建立了集邮小组。
  第三节电信
  一、电话
  1932年1月,菏泽成立“电话事务所”,直属荷泽县建设局管辖,时有磁石交换机3部45门、话机30部(其中公有18部、私有12部),同年11月,改架菏泽县城至八区(辛集)电话。
  1933年6月,菏泽有磁石交换机5部、话机36部、电线杆路354里、电线条长384里、电杆3426棵。通话地点24处,计有:金堤集、解元集、李八老、高庄集、李庄集、黄庄、吴店集、都司集、辛集、陈集、侯集、赵楼、沙土集、东阳寺、马岭岗、阎什口、魏湾、桃源、莘集、古营集、孙老家、黄岗集、青堌集、王堤圈。
  1940年,杆路仅存201.7里,电线长217.74里,交换机5部,话机35部,通话地点11处。1947年4月,省有长途电话局取消,设立“菏泽县电话管理所”兼办省有电话业务。1948年菏泽县有电话线路十二段,单线总长310・4公里。建国后,电话设备不断改进,通信能力迅速提高。
  市内电话:1932年在城里机关及部分驻县城的“区公所”安装话机30余部,由设在县公署的总机接转通话。
  1949年,市内电话设一台80门磁石交换机,有用户话机60部。1952年县政府及直属机关安装一部分话机,接入县政府交换机上,属政府自己管理的“地方电信用户”。1953年邮电局设三台共180门磁石交换机,有用户话机125部。1953年至1958年经过4次增容,市内电话扩容至5台400门。装机用户219部。1959年至1968年经过第7次增容,扩容至8台800门。用户实占门数发展到715门。1978年交换机总容量经过11次扩容,增至1980门,用户实占门数发展到1553户。1979年至1982年经12次扩容,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容至2200门,实占容量2138门。1983年,建成建筑面积3830平方米,造价120.5987万元的电信大楼,为实现市话自动化打下了基础。至1984年底,有交换机21台,总容量增至2375门,实占2314门。
  1985年,菏泽市内电话安装了3000门纵横制市话自动交换机,从此结束了使用磁石式市内电话交换机的历史。1985年底,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至326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话机1517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1041部。与1949年相比,市内电话容量为1949年的40.75倍,用户话机为1949年的42.63倍。
  建国初期,菏泽市内电话通信的线路主要是架空明线线路,而且线路大多是单线回路或一线多机的同线线路,通话质量不高。1949年末菏泽对市话杆路进行了整治改造,年底市话杆路为5杆公里,架空明线线路长30对公里。1952年市话线路由单线全部改为双线,并将出局线改装成100对架空电缆,共有杆路7杆公里,架空明线48对公里,电缆一皮长公里。
  1954年底,长途台和市内电话台分设,并在用户线路上开始使用电缆。架空电缆2.1皮长公里,电缆芯线184对公里,出局电缆线增为200对,杆路增至14杆公里,架空明线增至63对公里。
  1969年,杆路增至56杆公里,架空明线增至165对公里,电缆增至9.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增至749对公里。
  1979年,由于市内电话用户单机的迅速增多,菏泽邮电局对市话线路进行了彻底改革。自己制造并铺设了地下电缆管道13管公里,埋设地下电缆13皮长公里,架空电缆3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3990对公里,架空明线121公里。城内的主要街道上的线路基本上改为电缆。
  至1985年底,在90公里的杆路中,水泥杆路48公里,架空明线由1984年的68对公里增至101对公里。在73.9皮长公里的电缆中,架空电缆59.2皮长公里,地下电缆14・7皮长公里,其中,塑料电缆43.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由1984年的5498对公里增至8451对公里。市内线路全部改为电缆。出局电缆增至4400对。
  农村电话:菏泽农村电话始于1932年(民国21年)。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奉“省建设厅”之命,架设县至各区、乡、镇电话线路175杆公里, 线条175条公里,配有交换机3台45门,话机30部(其中公有18部、私有12部),可与20多处乡、镇通电话。1934年线路增至275.5杆公里,配有交换机5台55门,话机42部,通话地点24处。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线路被破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县有电话一直为国民党县政府和伪县政府服务,群众很少能利用。1948年菏泽第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线路被破坏无遗,电话中断。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新架设了线路,至1952年底,架通了由县城通往各区的电话线路。初步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电话网,县政府院内设一台20门磁石交换机,与菏泽县13个区通了电话。1958年,农村电话大发展,至年底先后架通了荷泽至14处公社驻地支局、所的中断线路。县广播站开始利用县至公社农村电话线路,每日早、中、晚开始1至2小时的有线广播。至1959年,全县农村明线线路总长为1132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1383对公里,中断电路43条。时有交换机14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50门。
  1966年,先后架通了辛集至沙土,杜庄至吕陵,高庄至李村,马岭岗至黄集的县间线路。同时架通了县内各社间中断线路,使全县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支局的四通八达的农村电话通信网。1971年,有线广播脱离电话线,全县电话线路24小时皆能通话。
  从1972年起,农话杆路逐步以水泥杆代替木杆,1973年,先在吕陵、小留、辛集、马岭岗、李村、高庄6处支局安装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开通了菏泽至部分支局的载波线路。至1977年,菏泽16处支局除城市支局外,已全部开通了农话载波线路。截止1985年底,菏泽市有农话交换机23部(其中共电式交换机8部,磁石式交换机15部),总容量为1100门,用户话机414部、农话杆路总长214公里(其中水泥杆路86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414对公里,电缆69.6皮长公里(其中地下埋设电缆5.3皮长公里)。
  长途电话:1930年,菏泽成立。山东省菏泽长途电话分局。是年,陈调元部队调防鲁西,开始架设济宁菏泽一带10县的长途电话。1933年架设了菏泽至巨野的长途线路;1934年架通了菏泽至郵城的长途线路,线路长为40公里,线条长为40公里,电杆696棵;1935年,架设了菏泽至郓城的长途线路,线路长为46公里。线条长为46公里。1938年至1945年在日伪统治菏泽时期,电话只用于军事,不开办业务。
  1949年至1952年,菏泽邮电局相继开通了菏泽至濮阳、新乡(1952年12月因平原省撤销,菏泽至新乡长话电路取消)、单县、兰封(即兰考)、济宁等长话电路9条。时有一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共10门。1958年,安装了日产CN三路载波机,使长话线路向多路化、载波化的方向发展。1959年,磁石式长途交换机增至4部,总容量增至110门,并增设会议电话汇接台1台、会议电话终端机8部。1960年,首次安装菏泽至济宁ME8型八路长途载波电路终端机1部。到1970年三路长途载波终端机由4部增至10部,新安装十二路长途载波终端机2部、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1部。
  1985年,菏泽局结束了磁石式长途交换设备的历史,全部改为共电式长途交换机。截止1985年12月底,有共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30席,记录席5席,査号1席,十二路载波终端机21部,六十路无人增音机6箱,六十路载波增音机5架。电路增至130路。
  二、电报
  菏泽电报创办于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913年(民国2年),菏泽定为一等甲级电报局。当时局内设局长1人、领班1人。主要设备有一台莫尔斯电报机。主要开办官电、新闻电报、普通电报3种。1929年,菏泽电报直属“山东省电政管理局”管辖,菏泽改降为电报支局。1934年菏泽电报支局有电报线路(支线)3条, 总计线路长144公里,线条长146・8公里,电杆1510棵。
  1931年3月号《时事日报》记载: 自本年起开始建筑无线电台,先从济南……曹州筑起。这年菏泽才开始有无线电通信。主要设备是一部火花式长波无线电台。1935年“菏泽无线电台”划归“菏泽电报局“统一管理,分设有线报房和无线报房。1948年,菏泽设有交直流两用手摇发电机十五瓦特无线电台1部。不久,菏泽完全解放,电台撤销。
  1949年8月,平原省在新乡建立。同年开通菏泽至省会局新乡人工电报电路1条(使用幻象电路)。主要设备有人工继电器电键音响机和自动振荡器各1部。为了防止菏泽通往省会局新乡长途线路阻断,影响通信,同年又在菏泽设无线电台1处。主要设备有短波收讯和短波发讯各2部,十五瓦手摇发电机1部。
  1950年8月310,架设荷泽至濮阳电报电路1条,10月23日,架设菏泽至单县线路,并开通菏泽至单县人工电报电路1条。1951年7月又开通了菏泽至兰封(今兰考)人工电报电路1条。
  1952年12月,开通商泽至省会局济南的有线、无线报路各1条。
  1956年,为了适应业务量的不断增多,菏泽邮电局新增装了菏泽至济南的PFC单路载波机,并按装了双工电报机和电报小交换机,并开通了菏泽至曹县、定陶、成武、鄭城4条人工电报电路。
  1958年,省局调来美国产15型电传机,使电报通信由人工收发,改为电传打码自动收录的半自动化操作。1960年配备美国产15型电传打字机和55型电传打字机各1部。
  1962年又增开菏泽至开封人工电报电路1条(该电路于次年12月撤销),至1966年,菏泽局主要有有线电报设备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3部、人工电报机11部、电报电路13条、无线电报电路4条。1973年菏泽局无线电报设备主要有八一型102E15瓦收发讯机5部、XF-D250瓦发讯机1部、TC—2020W收发机1部、430—1型收发讯机1部、BC—312-N收讯机1部、BC-191-F75W发讯机1部。1842中报100W发讯机1部、WT004A发讯机1部。
  1985年11月,菏泽至济南电报电路进入济南市电信局256自动转报网。截止1985年底,菏泽有电传打字机27部、5单位自动发报机(双机头)23部、真迹传真机2部、电报电路31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19条、无线电报电路12条)。
  三、电信业务
  1950年拍发电报共5410份,市内电话用户59户、电信业务收入18955元。1985年,全市已有31个乡(镇)、38个行政村安有电话,全年收转电报154.49万张、长途去话43.95万张、市内电话用户4551户、农村电话用户2513户,电信业务收入81.36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