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1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D035.37
页数: 10
页码: 289-298
摘要: 菏泽县交通局成立于1958年。在这之前,交通运输归建设科管辖。1959年3月运输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运输公司,交通局和运输公司合并为政企合一的组织形式,称交通运输局。1971年县交通局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政企合一形式,改为纯行政机构。
关键词: 交通管理 交通运输

内容

菏泽县交通局成立于1958年。在这之前,交通运输归建设科管辖。1959年3月运输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运输公司(包括马车社和搬运社),交通局和运输公司合并为政企合一的组织形式,称交通运输局。1971年县交通局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政企合一形式,改为纯行政机构。交通局只有正副局长各1人、秘书办事员各1人。至1985年全局在职干部职工105名。下辖运输公司、监理站和公路站。
  菏泽市运输公司设有政工股、办公室、保卫股、计财股、技料股、工会等职能部门。全公司共有干部职工1717人(包括已退离休的362人下属基层单位有汽车一队、汽车二队、装卸队、运输队(包括锅炉厂)。运输工具有各种运货汽车109部、吊车3个、铲车3个。固定资产由1962年的50万元上升到400余万元,增长近8倍。
  第二节公路
  1930年(民国19年),县政府始修公路。至1938年(民国27年),计修成菏(泽)济(宁)公路30公里、菏(泽)兰(考)公路27公里、菏 (泽)郓(城)公路30公里,共87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便利其统治,曾在菏(泽)济(宁)公路上铺筑两条轮下砖碴路面。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府开始修补道路,1949年4月18日,冀鲁豫行署曾发出“为保证军运畅顺,立即修补护养公路的指示,多年失修的道路方得到整修。
  建国后,人民政府首先全面恢复菏(泽)济(宁)、菏(泽)商(丘)、荷(泽)兰(考)三线通车能力。1950年修建菏(泽)鄄(城)、菏(泽)郓(城)2线。从1951年至1960年先后将荷(泽)济(宁)路加宽至7.5米、菏(泽)商(丘)路加宽至6.7米。1951年还新修菏(泽)李(村)路。1961年至1970年将菏(泽)兰(考)路加宽至7.5米,菏郓路加宽至8.5米,菏(泽)李(村)路延伸至刘庄口,并加宽至8米。1963年改建荷(泽)东(明)路并加宽至8.5米。1968年将菏(泽)李(村)路加宽至8.5米,菏(泽)民(权)路加宽到8.5米至12米,并改称刘(口)民(权)路。1971年至1980年修建傅堂至杜庄、纸坊至解元集、于楼至洪庙3条公路,共计24.2公里。1983年修建白虎至前高庄5.6公里的公路1条。
  1985年全市有公路21条,其中省道4条,县乡道路17条,全长共433.5公里。全市从1967年试铺沥清路面成功至1985年共完成263公里。省道中除菏(泽)济(宁)路为国家2级公路外,其余3条均为3级公路。17条县乡公路有15条已铺筑沥清路面。全市省道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基本上形成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公路网。
  第三节铁路
  兖菏铁路系兖州至菏泽的单行铁路线。1977年12月13日开始修建,1980年10月通车。该路从沙土集镇入境,途经沙土集、辛集、菏泽3个车站,境内长29.43公里。该铁路先是地方办,后归济南铁路局临管处管理。
  新菏铁路系新乡至菏泽的单行铁路线。1983年3月开始修建,1986年1月通车。该路从吕陵镇入境,途经算王庄、菏泽南站、刘庙3个车站。境内长24・47公里,属郑州铁路局管辖。兖黄、新荷铁路线,皆无正式命名,两线所属铁路局以贾河桥(在吕陵镇算王)为界,东线属济南局,西线属郑州局。
  荷泽站,于1985年建站,规模可容纳800人。
  菏泽南站,于1984年建站,规模可容纳600人。
  荷泽站、菏泽南站皆未完全竣工, 其他设施正在修建中。
  第四节桥梁
  光绪六年本《菏泽县志》记载: “桥梁在境内18座”,其中较重要的有11座,即东门外的东秩桥、通济桥;西门外的西成桥、接汴桥;南门外的阜成桥、镇曹桥;北门外的拱辰桥、望京桥;城东5里有东关桥、双河闸桥; 城东25里有辛集闸桥。民国时期和日伪统治时期荷泽均没修过永久性桥梁。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公路建设十分重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桥梁不断增加。至1985年底全市境内共有桥梁92座,其中百米以上的大桥6座、中桥36座、小桥50座,总长为3263.6米。此外还有涵洞543座,总长度为7306.8米。
  附:双河集大桥和杨店大桥
  双河集大桥:横跨城东郊赵王河上。建于1962年,全长68.62米(六孔)。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板、丁字梁;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排架桩。桥面净宽8米,人行道2X1.5米,载重量汽一13。桥上装有拦杆及灯柱,造型美观大方。该桥系中桥。它是兖兰线荷济段上重要桥梁之一,是进入荷泽市东大门的必经之路。
  杨店大桥:始建于1972年,全长112米(10孔)。桥面宽7米,人行道2X0.75米,载重量为汽一13。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剪支板、丁字梁;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灌柱桩。该桥横跨于万福河上,长度在全市境排第4位。造型宏伟、壮观,属永久性建筑。
  菏泽市境内主要桥梁一览表(续表一)菏泽市境内主要桥梁一鉴表 (县乡道路)(续表)第五节交通工具
  明清时期,民间陆运工具有太平车、木制小平车、红车、轿车、轿等。太平车:畜拉,木制四轮,主体主要由车厢、车梯、车闸、车杠等部分组成,车轮上带有铁轴,也有的包有铁瓦。太平车十分笨重,所以农村多用于拉土送肥、运庄稼等。木制小平车:历史较早,单轮,一般无幅条,轴分铁木两种。建国前多用于农业生产。红车:也是木制独轮。车轮高岀车架的部分用木架罩护,木护罩将车架分成左右两部分。装车时左右要匀称,防止偏沉。红车常用来推运粮食和食盐等杂货。一个壮劳力可推三四百斤。由于推重车极为费力,因此,那时推脚人有“百里不贩粗"之说。太平车、红车五十年代随着胶轮地排车和胶轮马车的出现和增多逐渐被淘汰。轿车;畜拉,有两个木制轮,楠木轴头,槐木幅条。因车棚形如轿,又多在冬季以棉、夏季以纱作围,故称轿车。轿车日行百余里,为少数地主、豪绅等上层人物所用。轿:一般为4人抬,系官宦乘坐或富户婚娶之用。
  1921年(民国10年),菏泽始有自行车。1924年(民国13年)始有黄包车(人称东洋车)。1926年有人从外地买回1辆小道吉汽车,这是在菏泽出现的第一辆汽车。1929年山东省交通厅在荷泽设汽车站,有3吨汽车八九部,主要是客运。民间陆运工具仍为太平车、木制小平车、红车等。
  50年代,菏泽县开始使用胶轮手推车、胶轮地排车、胶轮马车。1963年荷泽市运输公司仅有汽车3部,其他机关、团体有汽车9部。1965年底荷泽市运输公司开始拼装汽车,至1966年全市专业运输汽车发展到10部,车型大部是“嘎斯”和“解放”。70年代后,机械化运输工具代替了畜力车。
  1985年底,全市共有专业运输车辆109部543吨位。市直各部门及个体户汽车621辆、2455个吨位;大、中型拖拉机1204台,小型拖拉机758部。另有各种小汽车100部、摩托车261辆、轻便摩托1166辆、自行车15万辆、大客车35部。
  第六节客货运输
  一、客运
  1924年(民国13年),菏泽城内开始出现黄包车,主要是给私人拉包车。从菏泽拉到郓城,一般需2块大洋,短距离如拉两三道街,只需30个铜板。
  1926年(民国15年),王玉修从外地买回一部“小道吉”汽车,可乘坐四、五人,后来又买了一部“雪夫兰牌”汽车,在东门高升旅店搞客运。
  1929年(民国18年),山东省交通厅始在菏泽设汽车站,汽车多至八九部,以客运为主。
  建国后,人民政府从青岛调来七八辆汽车,在西门里路南开设私人裕民车站,主要经营客运。后参加公私合营,并入菏泽地区汽车运输公司。
  1965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菏泽长途汽车站先后开通菏泽至兖州、菏泽至单县、菏泽至兰考、菏泽至东明、菏泽至郵城、菏泽至哪城、菏泽至聊城等线。至1985年底又相继开通了菏泽至济南、菏泽至民权、菏泽至枣庄、菏泽至泰安等线路。市水利局两部“黄河”大客车开通菏泽至上海特长客运线。市公共汽车岀租公司也先后向济南、兖州、开封、泰安、徐州、商丘等地发出班车。据统计,1985年客运量达650余万人次,周转量为3.5亿万人公里。
  二、货运
  清末荷泽已有私人开设的马车行,运货也是按里程和重量收钞。从济宁运百斤货到荷泽要八九角钱。
  国民党和日伪时期,菏泽县虽有货运汽车,但为数很少,要价很高,只有富商大贾才能用得起。因此,建国前长途运输主要靠肩挑人抬和部分手推木轮车。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货运量很小。
  1949年虽成立了搬运工会,但汽轮马车很少,车辆多是红车、土牛车、太平车等,粗老笨重,运量小而费力。1954年开始使用胶轮地排车,1956年成立马车运输合作社。专业运输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运输事业的发展。据统计1957年专业马车完成货运量1.54万吨,周转量21万吨公里;专业人力车完成货运量7900吨,周转量71万吨公里。至1958年参加营运的胶轮马车增加到294辆、地排车2868辆。但由于缺少机动车辆,县运输公司的地排车队曾爬山涉水往500里之遥的济南运电线杆。
  1961年市运输公司从东明买进2部三轮汽车,开始使用机械化运输。但真正机械化的运输是从7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1966年至1975年全县平均货运量为45万吨,周转量为1569万吨公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载重汽车迅速增加,至1985年全市货运量已达到106.9万吨,周转量达6020万吨公里。
  第七节公路养护
  建国前,道路无专人护养,1952年9月菏泽县建立公路管理站,并在菏(泽)济(宁)线上设“道班房”3个、菏(泽)兰(考)线上投道班房3个、菏(泽)商(丘)线上设道班房1个,共有养路工35人。其他各线由群众养护。
  1959年养护工人增加到104人。
  至1985年,荷泽市公路管理站共有干部职工224人。建养路工班19处,共有养护工人160名、机械工人24名,配有各种类型筑路、养护机械11台,其中轧路机2台、拖拉机3台、汽车4部、洒辅车2台。公路绿化全长428.5公里,栽行道树9.0808万株、矮林12.8736万墩,占应绿化里程的98%,程度之高为全区之冠。第八节交通监理
  随着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交通监理日趋重要。1973年县交通监理站正式建立,配备监理员2人。1985年, 监理站有站长1人、监理员12人,隶
  属荷泽地区临理所领导,由荷泽市交通局代管。
  市交通监理站设在菏泽城东大堤外杨庄,配有吉普车1辆、三轮摩托车1辆。全市属监理站管理的各种机动车3683辆,各类驾驶员万余名。
  1973年至1984年度菏泽市交通事故统计表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