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市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1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市管理
分类号: D912.294
页数: 2
页码: 253-254
摘要: 建国前,菏泽市大小集镇及城内主要路口是群众自由交换商品的传统市场,菏泽城内南华广场是贸易中心。建国前仅城区就有75种行业1206户,庙会9处。每次上市人数万人以上。不过集市贸易均由地方绅士和商人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市场遭到破坏。
关键词: 工商管理 集市管理

内容

建国前,大小集镇及城内主要路口是群众自由交换商品的传统市场,菏泽城内南华广场是贸易中心。建国前仅城区就有75种行业1206户,庙会9处。每次上市人数万人以上。不过集市贸易均由地方绅士和商人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市场遭到破坏。1945年国民党占据荷泽时,一些行栈、货店被迫关门倒闭,集市贸易萧条,物价暴涨,市场混乱;市场管理不得不由警察维持秩序。
  1941年,荷泽抗日县政府、南华抗日县政府、临泽抗日县政府先后建立,各县均成立了工商管理机构,把市场上的货物分为3类:第一类允许进出境,购、运可免税。第二类,限制进出境,交税后方可贩运。第三类,禁止贩运和销售。这些措施对稳定解放区物价和市场秩序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9年8月菏泽县成立工商科, 加强了市场管理,制止投机倒把,组织并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
  1954年9月,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粮店、粮贩、私人油坊、磨坊一律取消。
  粮食管理粉业食品业用粮,按计划供应,不得在市场上自购。机关、部队、学校、工厂每月按食需量编造计划统一由粮所或合作社售粮点供应,不准在市场上采购。城市居民按照实有人口由粮食部门发购粮证,凭证购粮。
  油料管理对油坊停止其自营业务,由合作社委托加工。对豆油、豆饼、花生油、花生饼均按国家牌价统一收购。农民加工油必经乡政府审査批准后,方可加工。自炒自卖花生者,凭营业证在国家交易所采购,按国家牌价出售。农民岀售芝麻,由国家油脂公司委托合作社统一收购,不准私人经营贩运。按指定经营区保留部分私营小磨香油坊。经营办法可以料换油,或按国家牌价出售,但不得收购原料。
  棉花管理棉花收购由国营公司委托合作社办理,不准棉商经营和贩运。群众确有急需棉者,可按国家牌价在市场自行采购,但每次每人采购数量,皮棉不得超过3斤,籽棉不得超过9斤。
  土布土线管理土布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可在市场进行有无交换;± 线允许农民纺织户自由成交。但无论土布土线均禁止私商经营贩运。
  1956年,农副产品购销均归国营商业及供销社经营,上市品种受到很大限制,城乡市场萧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城乡集市停顿。1961年2月对市场管理作了如下规定:一、禁止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国营农场等参加农村集市的购销活动,必要原料可经工商部门委托国家商业代购。二、贸易成员只许在当地附近集市成交,不准进行远距离贩运。三、主要农产品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方可到集市交易。四、生产队、个人只许岀售自产商品,购自己所需之商品;不许做买卖。因之,市场更加萧条。
  1964年3月20日起,开放油料市场。上市人数增多,交流物资品种增加。上市商品由1960年的2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物资交易价格下降40%。集市贸易渐趋活跃。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规定全县所有集市改为逢十集会一次,加之对上市品种的限制,集市贸易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据1976年7月统计,全县由原来的368个集日,减少为21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由原来的156.1万元,降为82万元,下降52%;上市人数由原来的169.7万人,减少为98.3万人,下降了52.5%。黑市成交大量出现,物价极不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了农副产品的贩运政策,缩小了物资管理范围。1984年,除棉花、棉短绒常年关闭市场外,其余一、二、三类农副产品全部开放。1985年,棉花在完成定购合同后,也可到集市自由交易,恢复了部分古庙会,增设了市场,增加了集日。到1985年底,全市共设有集市58处,645个集日。另外,城区内新开辟市场9处,服务网点星罗棋布,上市商品大量增加,交易范围扩大。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