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食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1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饮食服务
分类号: F712.9
页数: 3
页码: 236-237
摘要: 明代,菏泽的集镇与交通要道处均设有小饭馆、小饭铺,经营多以面食便饭、炒小菜为主。40年代,菏泽城内的饮食业发展加快,设店营业者35家,担挑子、挎篮子、推车子从事流动饮食业者达500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济祥春饭店、孟家馆、宝庆饭庄等。
关键词: 贸易建设 商业建设 饮食服务

内容

明代,菏泽的集镇与交通要道处均设有小饭馆、小饭铺,经营多以面食便饭、炒小菜为主。清代,小饭铺、小饭馆增多。至20世纪30〜40年代,菏泽城内的饮食业发展加快,设店营业者35家,担挑子、挎篮子、推车子从事流动饮食业者达500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济祥春饭店、孟家馆、宝庆饭庄等。他们经营多以菜食为主,兼营面食。当时规模最大者为济祥春饭店。该饭店建于三十年代初期,店址设在今菏泽百货大楼北边,内置餐桌10张、厨师5人、伙计30余人。在日伪统治菏泽期间,因军警欺压勒索,较大的饭店大部分倒闭。
  较大的饭店、饭馆、饭庄内多设掌柜(经理)、帐房先生(会计)、厨师、跑堂伙计。营业时间多为早晨8点至晚上8点。流动商贩有的在早晨,有的只在晚上经营。
  由于菏泽饭食资源丰富,加之长期的烹调和制作经验,形成了许多地方有名小吃。其中赵家烧饼、蒋家水煎包、朱家馄饨、武家油馍、吴家烫面包、黄家丸子、刘八烧鸡,还有砂锅水饺、红烧牛羊肉、炸粘糕、豆腐脑等,都颇有盛誉。
  建国初期,菏泽城内从事饮食业者460个经营户,于1954年组编成15个饮食互助组。经过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1月1日由荷泽饮食经理部组建成11处饭店。从此菏泽城内饮食业成为国家独家经营,年营业额60万元。至1985年菏泽有国营饭店6处职工190人。
  农村各集镇私人经营的饭店、饭馆,1966年均由农村供销社组建,由集体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从事饮食业者日趋增多,要道处,隅首旁,无论早晨、晚上均有摊商经营,而且品种多样,兼有不少外地风味小吃也来荷经营。
  建国后,菏泽饮食行业一面继承传统的烹调方法,一面引进了一些新的饭菜品种,使中餐、西餐、鲁菜、地方菜混为一体,而色、型、味又各有千秋。经营种类,1985年已由建国前的100余种发展到600余种。
  菏泽的饭店所经营的宴席多为“三八”席,即8个酒菜、8个行菜、8个饭菜酒菜”即为下酒菜,以炒肉丝、炒肉片、凉拌菜为主,“行菜”则是以吃为主的菜,以琉璃苹果、琉璃藕、米粉肉、糖醋鱼为主;“饭菜”即吃饭时用的菜,以红烧肉、块子鸡、酥肉、滑肉、丸子、八宝菜为主。近几年的宴席则剔除了大油、大肉的传统菜谱,改过去的鸡、鸭、鱼、肉为蜇皮、海米、松花蛋、口磨等,席间并增加果汁、海米、银耳、乌鱼、尤鱼等清汤,以醒酒清口。饭菜仍保留参、鸡、鱼、肉4道味,多选用新鲜水产品和新鲜肉类进行蒸、烧、炖、熠、炒、烩等工艺以保菜色清新鲜美,不腻不厌。
  最近,菏泽饮食业不断向工艺菜和看盘发展,拼盘图案新颖,冷牵栩栩如生,食者赞赏不绝。
  二、理发、照像业
  理发,清代称“剃头”,农村多为流动理发。理发匠肩挑一担,上有凳、盆、灶和剃头工具,走街串巷招徕顾客,就地坐凳洗头、剃头、刮脸,城镇则设有私人理发铺、店、馆,较大的理发铺、店、馆门侧挂有招牌,书写“理发”字样,小的理发铺则在理发幌子上拴3绺青丝为标记。
  建国初期,荷泽城内私人理发业有21家。1956年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将个体理发业并为9个国营理发店,编号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理发店,职工54名。1958年至1976年,又招收新理发员65名,培训出一批批新的理发技术人员。
  80年代以来,荷泽各乡镇均建起许多个体经营的理发店。菏泽城内私人经营的理发店、染发店、烫发店更是星罗棋布。
  菏泽最早的照像馆是20年代末从开封迁来的光华照像馆。30年代至建国初期,又有宝光、丽芳、天真、春光、新华、光明、紫云等照像馆相继开张。
  1956年8月,菏泽城内照像业合营为国营,共分为长征、红卫、新艺、东风、牡丹、迎春等6个经营门市。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照像设备不断改进,职工照像技术不断提高。
  照像设备,建国前及建国初期,采用的是三角架照相机。1950年7月增设一部日本简易座机,1953年改用8吋座机带万能后背。1957年又增设1部12吋座机,是年底始用“新闻牌” 照相机。1984年增设了彩色照相机和高档机、变焦镜头,照相设备正向长条转机、彩色扩印和彩放迈进。
  三、旅店业
  菏泽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因而城区旅店、客栈到处可见。据统计公私合营前有较大型旅店29座。
  店栈设备分为3等。一等房间为单人房间(俗称小单间),室内设置有床、被子、单子、桌椅、脸盆,每天收费8角;二等房间为大房间(俗称大通铺),室内设置有床、桌子,每人每天收费2角;三等房间地面铺草,别无设置,每人每天收费1角。
  1956年对私营店、栈进行了公私合营,并新建了大型旅店。至1985年,仅城区就有大型宾馆、旅店、招待所11处。一般旅店几乎各街巷都有。有的宾馆建有高级房间,其室内设置华贵而舒适。如牡丹宾馆,高级房间内冬有暖气,夏有风扇,并有电视、沙发、棕床、被褥、毡毯、写字台、盆架、脸盆、衣服架及小用品等,每天收费8元。
  四、浴池业
  1925年,赵珠山在菏泽城内小隅首东路北开设富荣春澡塘,建厢房7座(其中有一间一座或两间一座的)设7个土坯炕为床位,每天进浴池洗澡者约70人。1945年菏泽城第一次解放,富荣春澡塘归公。建国后澡塘扩建,设50个床位,改名瑞华池。由于城市建设规划要求,1963年后停止营业。
  1966年服务公司投资15万元新建服务楼浴池,建筑面积1476・25平方米,建有男、女大浴池各1个,并设有盆池。床位300张,每天洗浴者达1000人次。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