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
分类号: F421.3
页数: 12
页码: 168-179
摘要: 菏泽工业发展较早的是家庭纺织业,明末清初菏泽人民就利用本地种植的棉花从事纺纱织布,织锦是其中最主要的传统产品。清末,菏泽的手工业工厂逐年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工业所有制

内容

菏泽工业发展较早的是家庭纺织业,明末清初菏泽人民就利用本地种植的棉花从事纺纱织布,织锦(现称“鲁锦”)是其中最主要的传统产品。
  清末,菏泽的手工业工厂逐年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当时南关有两家铸铁炉(实际是一家的生意分为两个厂),有专业工人20余人,产品有铁锅、鳌子、犁铧头等。作坊有酿酒厂、粉坊、油坊、糖坊、染坊,它们多散布于农村和集镇,与农业有密切联系,定期生产,农闲季节比较活跃。小手工业有印染、首饰楼(一般称银匠楼或银匠铺)、小打炉、铜匠、铁匠、木匠、竹匠、张罗、旋锭子、缚扫帚等。这些小手工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性很强,已成为当时不可缺少的生产部门。纺织业有编席、编筐、编囤、编篓、编粪箕、锅圈、锅帽、苇
  笆、罩滤、草帽、簸箕、筛子等,多为家庭副业,专业较少。纺织业有土布、织绸、手帕、手巾、罗底、带子等,多为家庭副业,除土布城内设有专行,商人大宗收购贩卖外,其余多为自产自销。
  中华民国成立后,荷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工业工厂开始产生。1913年(民国2年),王鸿一等人创办“曹州善后局”(第一任局座办为宋尧臣),招收长期工人百余人,主要进行木作和编织业生产。他们生产的发网是菏泽重要的出口产品。
  30年代,菏泽的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裕菏火柴厂、南华电厂、毛同兴手工卷烟厂相继集资创立,工厂有了相当规模,仅裕菏火柴厂即有男女工人130人。
  40年代初由于战争,菏泽的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消费品如烟酒等更是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菏泽的消费工业的发展,先后有大川酒店和怡和、曙光、北大、新中、益丰、天丰、东鲁、慧丰、公盛、亚东、隆盛、元太、恒太等卷烟厂先后建立。它们总计有资金2.96128250亿元(法币),折小米44・3785万斤,有工人388人。至荷泽解放前夕,由于社会、经营等多方面原因,荷泽市仅剩下10家小型私营卷烟厂和一些工业作坊。
  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帮助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1949年10月,马子杰、张树梓、刘传卿等人的恒大、信丰、北大、振大、怡和、曙光6家烟厂和30余家烟摊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合股集资创办了菏泽恒大火柴厂服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大火柴厂”);其他烟厂生产也日趋活跃。政府对它们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减轻了对它们的营业税的征收。私营工厂象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建立起工厂的雏形。如制革互助组、制裘互助组、制鞋互助组、服装合作缝纫部,戏装和首饰艺人组织的美术社、刻字社、针织合作社等,后来都由“社”改建成了“厂”。至1954年10月公私合营前,菏泽已有私营工厂(社)45家,年产值达252万元,1956年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工厂大部分公私合营,私股资金按资金的50%或40%定息,支付给私方人员。从1956年起,定息为期7年,至1963年又延期3年,到1966年10月停发。定息停发后,原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成为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即行消失。
  第二节全民所有制工业
  1949年2月,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即在城内大川酒店旧址建立起国营菏泽酒厂。这是菏泽第一家国营企业。当年产值6.1万元。1953年6月,平原联合烟厂也转为国营,国营企业进一步壮大。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末(1957年底),荷泽市已有10家国营企业(含地直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末(1962年底)发展到21个,年产值已达1526.1万元。60年代后期,由于荷泽被确定为“小三线”(在本省内工业比较落后的地区)地区,一批大、中型企业迁来菏泽,棉纺织厂、仪表厂、油泵油嘴厂、机床厂、电讯十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国营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70年底已有国营企业35家,年总产值达4921万元。70年代和80年代初,菏泽毛纺厂、菏泽印染厂、菏泽第二毛纺厂等厂又相继建成投产,菏泽的工业发展又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国营工业体系日趋完备。菏泽不仅有了酿造、纺织、印刷、粮食加工等轻工业,也有了内燃机、拖拉机、仪表、电器、化工、汽车配件等重工业。截至1985年,菏泽共有全民所有制企业50家,其中中央属企业1家、省属企业5家、地区属企业2家、市属企业42家;工业总产值2.9583亿元 (1980年不变价),利润1556万元,上170
  第四编工 业
  交利税108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 1.9903亿元,职工2.1043万人。
  第三节集体所有制工业
  建国初期,即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人民政府积极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 产,开展合作化运动,对缺乏资金及 原料的手工业个体户和被迫失业、生 活无着的手工业者,支持他们组织起 来,建立生产互助小组或生产合作社, 并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1950 年成立了制革、制裘2个互助组;1951 年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第一家合 作缝纫部;1952年4月由城内五一、 恒太、信记、仁轩4家私人印刷社成 立了菏泽县职工消费社印刷部和制鞋 合作社;1955年,五六家戏装和首饰 艺人联合组成了美术社,几家修表店 和刻字店联合组成了修表社和刻字 社。其他如肥皂社、染纸社、笔业社 也相继成立。这就是菏泽市最早的集 体工业。随着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城市集体 工业有了重大发展。1957年,市属集 体企业发展到16个,产值达302. 6万 元。
  1970年以后,中共荷泽县委,从 荷泽实际情况出发,在政治上、工资 福利待遇上,制定出发展、保护集体 所有制工业的若干政策。在政治上,对 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一 视同仁,干部分别有县组织和人事部 门管理,工人由县劳动部门安排;在 经济上,保护和尊重集体所有制企业
  的自主权,不平调资金、设备,不挤 占原料材料,不随意改变企业的性质 和隶属关系;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参 照全民企业的标准执行,并允许工业 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福利待遇可高 于全民工业。因之,市属企业又有了 进一步发展。1978年底,企业发展到 24个,产值237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市 属集体所有制工业,积极整顿企业管 理,落实经济责任制,调整产品结构, 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至1985 年,工厂个数虽减少到22个,但产值 却增加到1.1132亿元,职工达4734 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5515万元。
  第四节乡镇工业
  菏泽市乡镇工业起源于传统的手 工业。建国初,大多以家庭为主,自 家经营。自1953年起,根据党的保护、 发展工商业的政策,部分个体手工业 者集资入股,联合经营,成立了生产 合作组织。始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菏 泽较早的有窑业、木业、铁业、罗笼、 缝纫、鞋业、针织、米面8处生产合 作社。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了木工 厂、铁工厂;个别公社(辛集、小 留)办起了窑厂,开始有了社队工业。 以后几年,社队工业的发展一直比较 缓慢,至1965年始初具规模,企业个 数发展到91个,从业人员1158人,总 产值370万元。1970年,安兴、小留、 王浩屯、吕陵、马岭岗、辛集等公社 相继建成了一批轮窑厂,建材工业开始起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工业项目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磷肥、地毯、裘皮、酿造、食品、粮食加工、建筑、运输等行业基本形成。至1980年,社队工业有了相当规模,企业个数发展到762个,从业人员2.2119万人,产值3725万元。1983年根据党中央的改革精神,对乡镇工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乡镇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出现了剩余劳力。部分农民开始走岀农田,兴办工厂,经营商业,从事服务业。各种联合体和家庭办个体企业开始出现。乡镇工业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发展为乡镇、村队、联户、家庭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乡镇加工业、服务业也相继出现。各乡镇、村队纷纷派人外出学习经验、考査项目、收集信息,搞引进,搞联合,开始出现了一批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横向联合企业,本地的资源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创造出一批名优产品。如沙土镇的特鲜酱油、安兴镇的磨头、都司乡的增产灵、李村乡的地毯、马垓回族乡的皮毛玩具,有的畅销省内外,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至1985年,乡镇工业发展到空前规模,企业个数达3448处,产值1.1877亿元,从业人员7.8722万人,分别为1958年的153.4倍、122・4倍和174・8倍。
  1985年菏泽市全民所有制工厂名录(续表一)(续表二)1985年淸泽市市属集体所有制工厂名录1985年菏泽市城区、街道工厂一览表(续表)
  1985年菏泽市乡(镇)村办工业企业概况一览表
  单位:个、人、万元(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