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水利
分类号: S27
页数: 7
页码: 142-148
摘要: 197年,济阴太守夏侯惇为恢复旱、蝗灾后的农业生产,曾筑渠引灌,并从南方运来稻种, 将济阴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以后直至建国前,大面积灌溉农田的记载不曾见到。到1949年统计,全市仅有1200眼砖井,能浇菜园地3500亩。新中国成立后,农田灌溉才逐渐发展起来。
关键词: 农业流域 农田水利

内容

197年(东汉建安二年),济阴太守夏侯惇为恢复旱、蝗灾后的农业生产,曾筑渠引灌,并从南方运来稻种, 将济阴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这是荷泽市最早的农田灌溉记载。以后直至建国前,大面积灌溉农田的记载不曾见到。到1949年统计,全市仅有1200眼砖井,能浇菜园地3500亩。新中国成立后,农田灌溉才逐渐发展起来。至1985年,荷泽市灌溉类型有5种:引黄自流灌溉、扬水站灌溉、河沟灌溉、机井灌溉、喷灌。
  引黄自流灌溉:1956年,首次用虹吸管引黄灌溉。1960年改用引黄闸灌溉。灌区辖10个公社,土地111.2309万亩。是年又开辟了南灌区(太行堤水库灌区),辖5个公社,土地56.3736万亩。后因管理不当,用水无度,造成大面积涝灾,1962年国务院命令停止灌溉。1965年大旱,始引黄复灌清淤,但因引黄闸出故障,影响了引黄效果。1979年,刘庄引黄闸建成,进行小面积灌溉,逐年扩大,运用至今。它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最大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另外,自李庄分水闸通过圈头倒虹吸至城东仓库挖抗旱沟一条,利用黄河水解决灌区外和下游兄弟县用水,同时发展了大面积的扬水站灌区和河灌区。1985年统计,利用黄河水灌溉面积达67.84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4.9%。由于发挥了引黄灌溉优势,农业逐年增产。1981年是60年来未发生过的特大干旱,可是全市取得了粮食单产679斤的收成。
  用黄河水灌溉有矿化度低、发苗快、投资少、效益高等优点。但也有潜在不利因素:一是造成人们依赖黄河水的思想,影响了机井建设;二是大量引用黄河水,加大了对地下水的补给,抬高了水位,如灌区内的李村、高庄,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埋深只有1.67米,比全市浅1.1米。地下水位升高,易次生盐碱;三是对排水河道大量淤积,如淤积最重的徐河,最深达1・1米。因此,在引黄灌溉中,应以地下水为信息,科学引用。
  刘庄引黄灌区历年引水用水统计表(续表)
  扬水站灌溉:引黄灌区以外的乡、镇用水,多通过抗旱沟和河道输水,再提水灌溉。后逐步发展为扬水站。
  1956年6月在赵王河北岸的都司区尹楼村兴建了第一座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后在节制闸的上游,建了大量的机电扬水站。至1985年底,共兴建大小扬水站135处,其中40马力以上的固定机电扬水站灌区69处,总装机106台9397马力,其中电动机21台240瓩。扬水站总控制面积达32.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56万亩。
  扬水站因灌排分设,灌溉和除涝效益大,改碱效果好;只是一次性投资大,年内运用时间短,占用耕地多,在水源可靠的地方值得发展。如佃户屯乡后崔楼扬水站,1974年在东鱼河北支南岸马庄节制闸上游建站,能灌溉39个自然村的3.1万亩耕地,水源可靠;到1985年,装机7台460瓩,扬程5.6米,提水能力为5立方米/秒。按照旱、涝、碱综合治理,沟、路、渠统一规划,有排有灌,有路有林,配套工程完备,确保了农业丰收,曾获山东省水利厅荣誉奖。
  河沟灌溉:在内河节制闸的上游,利用深沟远引,于沟旁用小型机械带25吋轴流水泵提水灌溉,称河沟灌溉(或深沟远引)。这样浇地快,耗费少, 不需建固定的建筑物,便于管理。是农民最喜欢的一种灌溉方式。1981年,全市用这种方式灌溉农田22.6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8%。
  井灌:据1949年统计,菏泽仅有菜园砖井1200眼,井灌面积3500亩。1951年冬,地区水利局在菏泽师范打成第一眼水车井,下木制管40米、人工推,每小时出水3〜5立方米。1953年有砖井2782眼,下泉70眼,安装解放牌水车326部,简易水具618件,灌溉面积达到5800亩。
  1954年在专署门前打成第一眼压水井(俗称洋井);1956年在今北城刘庄打成第一眼机井,下木制管240米,可供12马力柴油机抽水。
  1958年县水利局创造制成“跃进式”打井锥头,为机井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后又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打井作业,提高了打井速度,机井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81年,全市机井发展到6454眼,保有量5653眼(包括农用深机井16眼),总控制灌溉面积达4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05万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34・6%。平均每眼机井负担225亩耕地,机井密度4.6眼/平方公里。
  因长期大量引用黄河水,机井利用率较低,机井建设发展缓慢,全市有22.1%的村、队机井没有利用。近些年,虽然全市每年打新井200眼,可是损耗(多是淤积)数超过新打数,机井数量不断下降。1985年实有机井4880眼,比1981年少773眼,损耗率达14.7%。因此,为保证农业丰收稳产,机井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喷灌:喷灌是新发展的一种灌溉方式。有省水、不破坏土壤肥力,能适应各种地形、各种土地和农作物的优点。荷泽市喷灌刚开始试点,至1980年仅有49台,喷灌面积只有2400亩,主要分布在皇镇、王浩屯和曹州牡丹园。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民经济日趋富裕,喷灌面积逐步扩大。
  二、防汛排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防汛排涝。荷泽市每年均采取多种方式,尽力做到黄河不决口,内涝不成灾。30多年来,战胜和避免了一次次的洪涝灾害。
  防汛准备:每进入汛期(6〜9月份)前,市就建立起防汛机构和防汛队伍。防汛机构一般为黄河、内河防汛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并具体负责,各公社(乡、镇)、管区、大队也分别建立防汛大队、分队或小组;防汛队伍为有组织地沿河两岸群众性的防汛队和预备队,做到闻讯即到,不误抢险。汛前检査水利设施,对河道障碍、堤防险工、缺口、闸坝失修以及尾工、路隔不通等进行及时清理、整修与加固。另外,备足备好物料,培训抢险技术人员,加强水情和雨情预测、预报工作,以掌握防汛斗争的主动权。
  除涝防渍措施:建国后,在疏浚扩大治理境内25条干、支流河道的基础上,采取支流配套,开挖中、小型排水沟和洼地沟洫、畦田、台田、条田等田间工程进行防涝防渍。
  1953年,试点搞洼地沟洫畦田。1956年全县投入劳力9.7万多名,一个多月时间,搞沟洫畦田27万亩,做土方271万立方米。截止1960年,计搞沟渔畦田56万亩。一般雨情下,对除涝防渍起到一定作用。为提高抗涝能力,在沟西畦田基础上,又开挖台、条田。台田面宽30〜40米,沟深1・5米,底宽1〜1.5米,边坡1:1,挖土摊在台田面上,可抬高0・2〜0・3米;条田面宽50〜70米,沟深0.5~1米,底宽0・5米,边坡1:1,出土摊在条田面上。截止1966年,全县搞台、条田76万余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除涝防渍作用。为有效抗御涝渍灾害,随着干、支流河道的开挖治理,相应开挖了中、小型排水沟98条,长330・5公里,土方364万立米;路沟308条,长1231公里,土方456万立方米;田间沟4415条,长约3950公里。这样,洼地积水由田间沟输入路沟,再通过排水沟排入河道。从而取代了条田、台田工程。
  附:部分防洪排涝纪实
  (一)1949年首战洪水
  入汛后,黄河洪峰连续出现。7月6日至11月中旬,洪水连续上涨7次。其中前2次为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1.17万立方米/秒和2300立方米/秒。随后的4次涨水时间持续61天。10月30日又发生第7次险情。上午第30坝跨角下蛰入水3米,27、29坝也相继开始下蛰,接着全坝墉动势,险情紧急。这时,处、段和政府立即总动员,进行抢险、加料、抛柳后,险情少缓,而16坝又出现跨角下蛰等险情。接着14、15、17、25等坝全部掉蛰,1、2、3、5坝也均入水,险情万分紧急。大坝处抢险者人山人海,大堤上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尤其是夜间,灯笼火把使大堤成为红堤。至11月4日大溜直冲第10、11、12三个石坝,第10、30两坝紧靠大溜。5日,第10、12坝前头入水1米,下午3时第7坝又被冲塌9米,下跨掉蛰10米。6日晨,第8、9坝相继告急,下午第5、7坝又出险情。后经10几天的日夜抢险,领导和群众齐心协力,才终于战胜了黄河归故(道)后的首次洪水。
  (二)1957年的排涝
  7月,大暴雨到来,降雨中心点日降雨150毫米。至7月底总降雨量达657.8毫米。由于排水不畅和上游客水过大,全市一片汪洋,平地行舟。过水面积105万亩,各河道漫溢决口,仅赵王河就决口漫溢74处。冲毁大型桥涵19座,双河公路大桥被冲断,荷济线交通继绝;水井下蛰4100眼,水围村庄1074个,进水村庄79个(其中水深3米以上的19个村),计倒房8.5917万间,伤242人,死亡54人。城内72条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积水,深者1米至2米,1500户6000余人失去住所。县委、县政府及防汛指挥部连夜电话通知各区,提出以防汛排涝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及时调运大批物资供应灾区,并抽调机关干部40名奔赴各区、乡参加防汛排涝。各区组织870名干部,与群众一起疏水排涝,抢救安置灾民。抢险中出现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转业军人李洪举,为抢堵赵王河险工英勇牺牲。疏水排涝中,因阻水而扒干渠25处、支渠51处、斗渠174处,总长675米。发生的排水纠纷149起中,当即解决134起。经20多天日夜奋战,大片积水,基本排除。继而及时转向抢救残存作物和备耕备种,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中央对灾区极为关怀,用飞机空投养麦种进行支援,大大加快了恢复生产的进度。
  (三)1959年抗御特大洪水的胜利
  1959年,汛期出现12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接近1958年。刘庄险工段50米长的土坝被冲走,主溜南移,距堤脚只有56米,第30、31、29、28坝, 先后下蛰入水。8月26日,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国华、菏泽地委副书记李润之、专署副专员程勉、黄委会田浮萍先后闻讯赶到工地和荷泽县委书记张金举、副县长尚铎一起分析了险情,研究了措施,决定设立临时抢险指挥部,由雷朝卿任指挥长,李景新、尚铎、省河务局梁宗允任副指挥长,县委书记张金举任政委。下设办公室、政工、工程、财务等科室。参加抢险的荷、郵两个县8个乡,均分别成立了临时抢险指挥机构,组织5个抢险大队。菏泽县的高庄、小留、杜庄、吕陵4个区全力以赴,计参加抢险的干部49人,民工5.7592万人(内有妇女1.1626万人);后方参加送料的干部226人,调用汽车19部、拖拉机1台、马车33辆、地排车1109辆、太平车71辆、帆船30只,其他工具1071件。仅8月31日一夜间就运送柳40万公斤,满足了抢险要求,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
  (四)1960年防汛斗争
  7月以来,连降暴雨7次,中雨8次,平均641.7毫米,最大881毫米。7月2日上午5个小时即降雨212毫米,27、29日暴雨中心4小时内降雨224毫米,最大测点320毫米,比1957年暴雨还大54・3毫米。全市一片汪洋,成为泽国。过水面积130万亩,积水面积92・97万亩,其中水深1.5米者5・8万亩,1米左右的10・7万亩,0・5米左右者74.8万亩,水围村庄1225个,进水村庄552个,倒房6565间,砸伤261人,砸死55人,淹死40人,砸死大牲畜537头,伤241头。
  造成严重灾害的原因,除暴兩集中、持续时间较长外,就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排泄不及和上游客水倾泄大大超过菏泽集水面所致。据査,上游东明来水约达315个流量,超过往年6倍以上。
  市委、市人委和防汛指挥部组织市直机关干部897人、公社干部2081人、大小队干部1.1074万人、群众16・7万余人,市5位正副书记、3名市长带领干部群众一起抢险排涝。采用利、疏、挖、合的4个字办法,苦战月余,排去积水76・2万亩,并结合整修河道险工决口200处,长2.9253万米,做土方19・6万立方米;堵复渠口(扒或冲开)78处,长4093米,做土方2.1952万立方米;用船筏抢救灾民3.8248万户9.0507万人。用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粮食63.94万斤,使之重建家园,恢复水灾创伤。(五)1982年防汛抢险斗争
  8月2日高村站出现5550立方米/秒洪峰,刘庄水位高达61.29米。4〜8日根石发生走失,石台坍塌。于是立即进行抢护坝片4道6坝次,用石方600立方米、铅丝1188公斤,计投资2.4589万元。对第24、30、31坝进行抛散石、下铅丝笼等以固根基后, 险情得到控制。
  8月3日〜13日,洪水漫滩,扒生产堤口7处,自然决口10处。水深1〜2米,淹地2・8万亩,占滩地的95%。损失粮食918万斤。倒房925间,受灾人口2560人,伤亡5人。冲毁桥梁8座、涵16处、扬水站1处。县政府组织沿黄两公社干部、民工2411人、解放军指战员102人,组成7个抢险队180个基干班,奋斗在30华里的大堤上。经19个昼夜与洪水的斗争,使花园口站1・53万立方米/秒洪水安然流过荷泽境内。
  三、放淤改土
  刘庄灌区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全灌区24万亩耕地中有11.5万亩盐碱地、4万亩涝洼地、2万亩沙薄地。自1965年复灌以来,在发展引黄灌溉的
  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放淤改土、泥沙淤改相结合的措施。至1984年,用沉沙淤改和围堰淤改两种方式,淤改面积达27・25万亩。全灌区粮食产量由196斤/亩提高到800斤/亩。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