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4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果品
分类号: F762.3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菏泽市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明万历年间《兖西道公署园亭记》记有“春日插柿、种桃、栽杏、植梅”,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有“果则梨、枣、桃、杏、李、柿”等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调査,本市果树可分为8个科15个属31个种。
关键词: 果品 商品

内容

菏泽市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明万历年间《兖西道公署园亭记》记有“春日插柿、种桃、栽杏、植梅”,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有“果则梨、枣、桃、杏、李、柿”等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调査,本市果树可分为8个科15个属31个种。主要树种有柿、枣、山楂、木瓜、杏、苹果、桃、梨、葡萄等。
  二、果品生产
  柿子:菏泽市栽培柿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岸的今辛集、岳程庄、牡丹、佃户屯、何楼、金堤、丹阳等乡、镇、办事处。《菏泽县志》上有“宋朝百姓以柿皮掺糠渡荒年”的记载。明朝,柿树总数在4.8万多棵,年产柿1500万斤。主要品种为镜面柿,其次是油篓头(牛心柿)和腌柿。至建国后,耿氏园内仍有明代柿树11棵;何楼乡刘庄至今尚有明代的老柿树。清代,“桂陵柿叶”被列入曹州八景之一。民国初期,菏泽柿树有10万株,曾呈现“出城进柿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景象。年产鲜柿3000万斤,镟饼700万斤,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盛产期的大树,每棵可产鲜柿一垛(1万个)以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日伪军围村扎寨,大片柿林被砍伐。到新中国成立时,柿树减少到6万棵,年产鲜柿500万斤, 制饼60万斤。
  建国后,柿树生产几遭周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柿树无人管理,被毁掉一批,到1956年仅年产鲜柿18万斤。柿子的大幅度减产,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1957年拨款5000元扶持柿树生产,主要用于施肥和防虫。1958年鲜柿产量提高到135万斤。1958年底开始“村村办食堂”、“大炼钢铁”,大批柿树被砍掉当柴烧。至60年代初,全市柿树仅有2万株。又经“文革”十年的浩劫,菏泽柿树所剩无几,且多为老弱残树,“曹州耿饼”成为罕见之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展“曹州耿饼”这一历史名特产品,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山东省渔业厅拨专款6万元发展柿子生产。到1985年,全市柿树发展到4・7万株, 柿子总产195万斤。久负盛名的“曹州耿饼”又获得新生。
  柿树用君迁子(软枣)作钻木进行嫁接育苗。柿树喜高燥、沙壤土,耐旱,不耐低温,宜在春天栽植。冬栽宜早,可带叶栽植,有利成活。柿树较耐瘠薄,但在肥沃的土壤条件下产量会大增。
  山楂:菏泽市种植山楂有500年历史,至今牡丹乡于洼村尚有明朝时的山楂树。建国前,赵王河两岸就呈现出“秋季山楂一片红”的景象。建国初期有山楂近千亩,计8万余棵,年产山楂400万斤。品种多为红口山楂。1958年后,放松了对山楂的管理,致使病虫害严重,所收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乱砍滥伐,80%的山楂树被毁。至70年代末,年产山楂仅几千斤,几乎无鲜山楂上市。80年代后,受全国“山楂热”影响,本市山楂生产有所发展,1983年全市山楂栽植面积达3000亩,近20万株。1985年年产山楂7万斤。
  山楂育苗采用果形较小的“山里红”作钻木进行嫁接。在沙壤土生产产量高,品质佳。
  枣:菏泽市栽枣历史近千年,多为零星种植。枣树品种多,但大多数为园铃枣品系。如长果园铃、核桃纹、狮头纹等。主栽品种为核桃纹。该品种果肉特别厚,质地紧密较粗,汁少, 制干率60%左右,最宜加工红枣和乌枣。红枣含糖达74%,品质上等。9月下旬成熟,制干品极耐贮运。至1985年,本市除沙土、皇镇、高庄、李村等个别乡镇有成片种植外,绝大多数是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建国后的近40年来,总株数均徘徊在20万株左右。1985年产鲜枣71万斤。
  枣树繁育主要是利用大树根部萌发的根孽苗。对土壤适应性强,耐碱耐涝。具有结果早、寿命长、产量稳定、易管理等优点。
  木瓜:曹州木瓜500年前就有种植,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明朝时期驰名中外。主要分布在今牡丹乡的赵楼、洪庙、王李庄、何楼、邓庄、张集、于洼和沙土、胡集、黄堤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建国初期有近百亩,3000余株,年产木瓜10万余斤。主要品种有细皮、剩花、豆青、玉兰、狮子头、朱砂垒、手瓜等。1958年后,由于强调粮食生产,木瓜生产受到限制。到70年代末,全市仅剩木瓜10余亩,年产木瓜不足万斤。鉴于木瓜近年来销路不畅,除零星栽植外,无大的发展。
  木瓜繁育主要是用成熟的木瓜种籽播种育苗,然后嫁接。一般2年出圃。菏泽木瓜适应性、抗逆性强,除重盐碱地外,都能生长结果,但以沙壤土最好。除用作经济树栽培外,也通用于庭院、公园、街道作为美化树种,果实亦可药用。
  杏:明、清多有栽种,种类繁多。分早熟、中熟、晚熟3个种;有麦黄杏、二红杏、大红杏、三红杏、银杏、种杏、馒头杏、梨槎杏、桃巴旦杏、鸭子嘴杏等32个品种,遍及全市各乡、镇,而以赵王河两岸种植最多,茂密杏林随处可见。四十年代后,杏树渐少。至七十年代末期,成片的杏林已不多见,品种也日趋减少。
  苹果:1946年从青岛引进苹果树栽植于观花园、大高庄、孙庄。大部分品种为黄魁。建国后,先后于1950年、1962年、1974年、1985年几次从外地引进苹果新品种。主要分布在胡集、新兴、沙土、白虎、辛集、皇镇、安兴、小留、刘寨、黄集、王浩屯、解元集、何楼等乡、镇。1985年,菏泽市种植的苹果有黄金帅、红香蕉、青香蕉、倭巾、国光、红玉、祝光等32个品种。果园面积达1万亩,年产量304万斤。为本市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果品。
  桃:菏泽市栽培桃树有五六百年历史。1949年前及建国初期多为零星栽植,分布全市,约有1万株。品种多是秒桃。1963年引进黄金、朝霞等品种,沙土、胡集等园艺场桃园面积扩大。“文革”期间,桃树生产受到影响。1979年后,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又相继引进了朝晖、雨花露等优良品种, 栽植面积扩展较快。到1985年全市鲜桃年产量达16万斤。
  梨:历史上栽培的多为紫酥梨。紫酥梨易管理、耐贮藏。用此梨加白糖可治哮喘。它的缺点是产量低。建国初期全市栽植约有4000余株,年产量1.2〜1・6万斤。1961年引进砀山、莱阳、大香水、长巴梨,逐渐取代了紫酥梨。到1985年,全市梨园面积有1260亩,年产鲜梨58万斤。葡萄,建国前零星栽植。1949年, 全市约有5000棵,产鲜葡萄5万余斤。1950年从青岛引进牛奶、玫瑰香等优良品种,1961年又从保加利亚引
  进红玫瑰、沙巴珍珠等品种,葡萄生产始有发展。1981年后,不少农户大面积栽植葡萄。1985年,栽植面积又有扩大,并引进了“巨锋”新品种。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