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林业
分类号: F316.23
页数: 9
页码: 125-133
摘要: 1949年,菏泽县林业工作由农业科分管。1950年农业科改为建设科,科内设有负责林业的科员2人。1956年8月专设林业科,同时设立安兴造林工作站。1957年6月成立农林局。1961年元月,农林分设,成立菏泽市林业局。1968年底,农、林、水合并,统归县生产指挥部领导。
关键词: 林业建设 林业发展

内容

1949年,菏泽县林业工作由农业科分管。1950年农业科改为建设科,科内设有负责林业的科员2人。1956年8月专设林业科,同时设立安兴造林工作站。1957年6月成立农林局。1961年元月,农林分设,成立菏泽市林业局。1968年底,农、林、水合并,统归县生产指挥部领导。1975年重设林业局。至1985年,林业局下设人秘股、林业站、森保站、林工商公司,共有干部职工98人,其中科技干部57人,占总人数的58.2%。
  第二节林木种类
  菏泽市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林木较多。但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争等人为的破坏,全市树木存活已廖廖无几。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取得一定成绩,但也经过几次大的波折。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全市土法上马掀起“大炼钢铁”运动,伐树为薪,滥伐滥砍,树木毁坏60%以上。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无政府主义泛滥,林业生产上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出门不见私”等错误口号,全市林木又遭受一次大的摧残。据1975年调査, 全市林地面积从1965年至1975年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1698万亩。
  1981年至1983年,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完善和健全,又一度出现滥伐树木的歪风,全市林业生产又受到一定损失,林地面积由1981年的8.3465万亩减少为7.8525万亩。1983年后始恢复正常发展。
  1982年对全市林木资源进行普査,全市现有木本植物资源为51个科、106个属、228个种。其中乔木112种,灌木108种,藤木8个种。种植比较普遍的树木有:毛白杨、加杨、钻天杨、箭杆杨、白榆、曲柳、垂柳、杞柳、柽柳、泡桐、法国梧桐、臭椿、香椿、国槐、龙爪槐、刺槐、紫穗槐、苦楝、柿、苹果、木瓜、山楂、梨、杏、李子、枣、核桃、桃、桑、黄杨、冬青、女贞、夹竹桃等。按林种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3大类。
  用材林建国前,菏泽市用材树种主要有毛白杨、国槐、刺槐、臭椿、苦楝、榆、柳、桐、柏等乡土树种。河旁、洼地可见杨柳行,村内外可见到成片的榆、臭椿、苦楝,坟地是柏林。1948年全市有用材林2150亩。
  1950年在沙土义合岭建国营苗圃1处,引进加拿大杨,促进了用材林的发展。至1958年全市用材林发展到3050亩。1958年下半年,“大炼钢铁”,伐木烧炭,加上自然灾害影响,不少用材林被毁。至1960年底,全市仅剩用材林1500亩。1962年上级开始拨款扶持造林,市境内建设了部分国(营)、社(队)合营林场,用材林生产开始回升。当年造用材林2060亩。“文革”期间,用材林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用材林生产开始迅速发展。1978年至1983年共营造用材林基地5・1万亩(因管理不善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3万亩)。1983年后改用材林基地为丰产林基地。采用集体经营、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了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1983年至1985年3年共营造速生丰产林1.3万亩。其中,杨树1452亩、白榆64亩、刺槐160亩、泡桐1.1224万亩。
  防护林:建国前,荷泽市防护林很少,只有一些较小的杨柳行。1948年底,全市有防护林面积500亩。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护林建设。1949年营造40亩,1955年发展到1320亩,1956年成立了安兴区林业站。当年在安兴区北部造防护林带3条,全长60华里,面积546亩。1985年防护林发展到1.596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3・2%。
  经济林:菏泽市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柿、山楂、枣、杏、木瓜、桃、梨、苹果、石榴、葡萄、核桃、桑等。1948年,全市有经济林1.304万亩。
  建国后,苹果发展很快,但柿子、杏等经济树木屡遭砍伐,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稳步发展。到1982年,全市有经济林面积1.8699万亩,其中枣589亩、柿子3506亩、苹果8139亩、梨677亩、桑639亩、条林2263亩,其它经济林2886亩。1985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增加到2.4343万亩。
  第三节植树造林
  黄河防护林:为保护堤防,972年(北宋开宝五年),赵匡胤下诏:“绿黄、汴、清、御等河”,“树榆柳等土地所宜之木”。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曹州知府许恩在护城堤植柳万余株,以防冲固堤。清朝及民国时期,也有在黄河防堤上植树的记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大堤上仅有零星的柳树。
  建国后,于1950年春天开始营造黄河防护林带。后每年组织全市青少年营造防护林。至1985年底,全市境内黄河堤岸上共造林8600亩,有树272万株、灌木52万墩。
  农田林网:全市宜林网面积171万亩。建国后为防止风沙灾害,营造了大量农田防护林,形成农田林网。1955年冬,胡集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景灿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带12条,植树2万株。1956年,由地区林业局派员指导,栽了胡集——龙凤——康集长达20华里的防护林带3条,每条8行树。到1958年,在胡集至康集4万多亩沙地上建成本市第一个点、片、带、网综合的农田防护体系。胡集大队被评为全省、全国的林业先进单位。
  1964年底到1966年春,结合大搞台、条田,全市又栽植农田林网3万余亩。“文化大革命”初期,除胡集、康集、任桥等林网未被破坏外,其余林网全部被毁。1971年和1972年,在辛集公社北大洼设“沟、路、渠、林统一规划”试点,建成高标准林网3.7万亩。1979年地区林业局组织郵城、郛城、菏泽3县交界的10个公社“大会战”。菏泽县的安兴、小留、都司3公社栽泰山青杨300万株,其中林网栽植160万株。3社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975年冬,分别在佃户屯公社和黄集公社毕寨大队搞农田林网化试点,沟、路、渠、河统一植树。三年时间,佃户屯公社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化;毕寨也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化和农田间作化。1976年,全市一年建林网35・8万亩。1979年红卫河小流域“大会战”,市投资7万元,建标准林网3万亩。到1985年,全市实有林网化面积82・9万亩。
  农桐间作:桐树是菏泽市乡土树种,历代都有栽植。但农桐间作却始于60年代。1965年从兰考引进泡桐树苗,计划搞大面积农桐间作,因 “文革”开始而流产。1967年,地区林业局在本市安兴公社龙凤大队搞农桐间作500亩。到1973年,全市农桐间作面积发展到1.9万亩,1977年发展到18・6万亩。
  198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大干一九八五年全面实现林业“四化”的决定》,从10月底开始,3个月完成农桐间作44.8万亩,质量、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农桐间作面积达57.5万亩,全市实现了农桐间作化。
  四旁(宅旁、水旁、路旁、村旁)植树:建国前,受经济条件和土地所有制限制,四旁植树较少。建国后,四旁植树逐年增多。1982年有四旁植树644万株,人均7.55株。马岭岗公社最多,人均13.1株;白虎公社最少,人均4.7株。1985年,四旁植树总数超过1000万株,基本实现了村庄绿化。
  国(营)、社(队)合营造林:为了扶持沙荒面积大、造林任务重而经济条件又差的社队尽快绿化沙荒,从1961年开始,由国家投资树苗款每亩7元,先后与马岭岗公社范海、王浩屯公社李八老、安兴公社西尹集、沙土公社、高庄公社李庄集、马岭岗公社通古集等社队合营造林2383亩,其中合格的1903.2亩,育苗38.08亩。共投资1.9085万元。
  第四节林木管理
  一、林业政策
  建国前,市境内少量风景林、古迹林和公有祠庙林属国有;部分苗圃、林场、公立学校、机关驻地的林木为市所有;其它的大多数树木归私人所有,且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林木可以买卖和继承。
  建国后,按《土地法》中有关林木的政策,把地主庄园、宅院、村荒、碱荒、路旁、沟边等地方的宜林地与树木,随田地一起没收,分配给贫雇农民耕种。至1957年,大部分林木仍属个人所有。随着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集体成份日益增加。“人民公社”成立后,林木所有权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级所有的比较固定的形式,“谁栽谁有”的原则持续下来。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对社员个人的林木所有权明确了界限:①社员的宅基地以土改时所发的房证为依据,社员栽的树归社员个人所有。② 村内和村周围的非耕隙地,可集体造林,也可划给宅基少的贫下中农社员栽树。③坟地以现有为界,原有的树,谁栽归谁。④五保户遗留下来的树木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可以包给树木少的贫下中农社员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⑤社员在集体耕地上的树木,由树主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等错误思潮影响下,把社员在集体荒地、田头、地边、路边、河边的植树收归集体,且不准私人再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文革”中的错误做法,逐步完善了林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3月8日本市提出了稳定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办法,规定:社员在房前屋后和生产队指定的地方栽树,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社队集体林木,实行专业承包,成材后由集体统一采伐,按比例分成。并于1982年进行了林木确权发证。
  二、护林
  建国前,国有林由政府部门派人管理,私有林由林主或雇人看管。
  新中国成立后,护林队伍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1950年,全县开始以村为单位选配护林人员241人。1960年社队固定护林人员增加到2168人。1959年县政府曾制订护林爱树公约;1963年又发布护林制度。1979年至1981年,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完善,一度岀现了乱砍滥伐树木的歪风, 全县林业受到一定损失。1981年10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的布告》,对已发生的毁林案件进行了处理,乱砍滥伐歪风得到控制。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日益完善,干部群众的护林、植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1985年全市有乡、村护林专业队216个,队员2746人,还有专职护林员1823人,在护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病虫害防治
  建国前,菏泽市林木较少,且多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虽有发生,但不严重,无成灾记载。
  1950年地区林业局的技术档案中记载了以硫磺、黄花芽根、苦楝等防治林木天牛类害虫的方法。60年代,随着外地树种的大量引进,出现了大面积的泡桐纯林、杨树纯林,加之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一些潜伏性害虫也相继暴发成灾。
  虫害防治:全市林木虫害有260余种,发生较严重者有榆兰金花虫、大袋蛾、天牛、斑须春、柿绒蚧、龟腊蚧、柿小浮尘子等。
  榆兰金花虫害。境内1967年始有记载,1973年开始造成经济损失,1978年、1979年开始造成危害,1980年全县700万株榆树全面暴发成灾。早春卵密度达183粒/百叶,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生存。自1980年起,开始用“乐果涂环法”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不能进行统一防治,每年仍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至今不能遏止。
  大袋蛾。主要危害桐树。1972年曾在榆树、刺槐上暴发成灾。1980年, 桐树成灾20余万亩。1983年又暴发成灾,7月底幼虫密度达99只/百叶, 严重危害桐树生长。1980年后采用冬季剪袋。夏季以50%DDV800倍液喷雾的办法进行防治,但大袋蛾灾害仍未能控制。
  天牛。主要有光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枝天牛等,危害杨、柳、榆、桑。五六十年代危害不重,70年代后,受害面积扶摇直上,遍及全市。虫口密度每树可达百只,造成“十榆九蛀,八柳七空”,每年均造成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1980年采用“氧化乐果涂环法”防治,但由于害虫比较隐蔽,危害比较缓慢,至今未能引起重视。因此,防治范围很小。
  斑须蜻。刺吸性害虫。本为次要害虫,无成灾历史。然1984年突然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数万亩,虫口密度达每叶十几只,给泡桐苗木及新植桐树造成很大威胁。采用敌百虫液喷洒,效果良好。此后,少见发生。
  杨尺蟆。为杨、柳、榆主要食叶害虫,有成灾史。1974年在本市胡集公社暴发成灾,经飞防扑灭后,虫口一直处于低水平。
  柿绒蚧、龟腊蚧。刺吸害虫。危害柿树的枝、叶、果。自50年代以来,遍及全市,年年成灾,虫口密度最髙曾达178只/叶和1034只/果,常使柿子落果80%以上。是发展柿子生产中的巨大障碍。1984年始采用氧化乐果、久效磷防治,取得一定效果,但至今尚不能控制虫害。
  病害防治:全市林木病害有60余种,危害较重的有泡桐丛枝病、泡桐黑痘病、杨树溃疡病、柿炭疽病等。另外,毛白杨煤污病、杨根癌病、刺槐烂皮病、柿角斑病、柿园斑病等也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泡桐丛枝病。为泡桐主要病害。原为零星发生,1979年开始加重。随着大面积农桐间作的营造,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发病程度日益严重。至1985年已遍布全市,病株率在50〜70%, 严重影响了泡桐的生长。1980年起在部分重病区进行小面积注药、修枝防治,效果不明显。
  泡桐黑痘病。有成灾史。1985年由于空气湿度大,发病早而重,发病面积近1万亩,最重者病株率达90%。用赛力散防治后控制了病害的发展。
  柿炭疽病。危害柿树枝条和幼树树干,与柿绒蚧虫害同称为柿树大敌。自五十年代以来,年年成灾,重时病株率达100%,病枝率达70%,每年均造成巨大损失,至今仍无防治良法。1985年开始用退菌特、多菌灵防治, 效果仍欠佳。
  第五节果品
  一、果品种类
  菏泽市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明万历年间《兖西道公署园亭记》记有“春日插柿、种桃、栽杏、植梅”,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有“果则梨、枣、桃、杏、李、柿”等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调査,本市果树可分为8个科15个属31个种。主要树种有柿、枣、山楂、木瓜、杏、苹果、桃、梨、葡萄等。
  二、果品生产
  柿子:菏泽市栽培柿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岸的今辛集、岳程庄、牡丹、佃户屯、何楼、金堤、丹阳等乡、镇、办事处。《菏泽县志》上有“宋朝百姓以柿皮掺糠渡荒年”的记载。明朝,柿树总数在4.8万多棵,年产柿1500万斤。主要品种为镜面柿,其次是油篓头(牛心柿)和腌柿。至建国后,耿氏园内仍有明代柿树11棵;何楼乡刘庄至今尚有明代的老柿树。清代,“桂陵柿叶”被列入曹州八景之一。民国初期,菏泽柿树有10万株,曾呈现“出城进柿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景象。年产鲜柿3000万斤,镟饼700万斤,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盛产期的大树,每棵可产鲜柿一垛(1万个)以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日伪军围村扎寨,大片柿林被砍伐。到新中国成立时,柿树减少到6万棵,年产鲜柿500万斤, 制饼60万斤。
  建国后,柿树生产几遭周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柿树无人管理,被毁掉一批,到1956年仅年产鲜柿18万斤。柿子的大幅度减产,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1957年拨款5000元扶持柿树生产,主要用于施肥和防虫。1958年鲜柿产量提高到135万斤。1958年底开始“村村办食堂”、“大炼钢铁”,大批柿树被砍掉当柴烧。至60年代初,全市柿树仅有2万株。又经“文革”十年的浩劫,菏泽柿树所剩无几,且多为老弱残树,“曹州耿饼”成为罕见之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展“曹州耿饼”这一历史名特产品,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山东省渔业厅拨专款6万元发展柿子生产。到1985年,全市柿树发展到4・7万株, 柿子总产195万斤。久负盛名的“曹州耿饼”又获得新生。
  柿树用君迁子(软枣)作钻木进行嫁接育苗。柿树喜高燥、沙壤土,耐旱,不耐低温,宜在春天栽植。冬栽宜早,可带叶栽植,有利成活。柿树较耐瘠薄,但在肥沃的土壤条件下产量会大增。
  山楂:菏泽市种植山楂有500年历史,至今牡丹乡于洼村尚有明朝时的山楂树。建国前,赵王河两岸就呈现出“秋季山楂一片红”的景象。建国初期有山楂近千亩,计8万余棵,年产山楂400万斤。品种多为红口山楂。1958年后,放松了对山楂的管理,致使病虫害严重,所收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乱砍滥伐,80%的山楂树被毁。至70年代末,年产山楂仅几千斤,几乎无鲜山楂上市。80年代后,受全国“山楂热”影响,本市山楂生产有所发展,1983年全市山楂栽植面积达3000亩,近20万株。1985年年产山楂7万斤。
  山楂育苗采用果形较小的“山里红”作钻木进行嫁接。在沙壤土生产产量高,品质佳。
  枣:菏泽市栽枣历史近千年,多为零星种植。枣树品种多,但大多数为园铃枣品系。如长果园铃、核桃纹、狮头纹等。主栽品种为核桃纹。该品种果肉特别厚,质地紧密较粗,汁少, 制干率60%左右,最宜加工红枣和乌枣。红枣含糖达74%,品质上等。9月下旬成熟,制干品极耐贮运。至1985年,本市除沙土、皇镇、高庄、李村等个别乡镇有成片种植外,绝大多数是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建国后的近40年来,总株数均徘徊在20万株左右。1985年产鲜枣71万斤。
  枣树繁育主要是利用大树根部萌发的根孽苗。对土壤适应性强,耐碱耐涝。具有结果早、寿命长、产量稳定、易管理等优点。
  木瓜:曹州木瓜500年前就有种植,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明朝时期驰名中外。主要分布在今牡丹乡的赵楼、洪庙、王李庄、何楼、邓庄、张集、于洼和沙土、胡集、黄堤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建国初期有近百亩,3000余株,年产木瓜10万余斤。主要品种有细皮、剩花、豆青、玉兰、狮子头、朱砂垒、手瓜等。1958年后,由于强调粮食生产,木瓜生产受到限制。到70年代末,全市仅剩木瓜10余亩,年产木瓜不足万斤。鉴于木瓜近年来销路不畅,除零星栽植外,无大的发展。
  木瓜繁育主要是用成熟的木瓜种籽播种育苗,然后嫁接。一般2年出圃。菏泽木瓜适应性、抗逆性强,除重盐碱地外,都能生长结果,但以沙壤土最好。除用作经济树栽培外,也通用于庭院、公园、街道作为美化树种,果实亦可药用。
  杏:明、清多有栽种,种类繁多。分早熟、中熟、晚熟3个种;有麦黄杏、二红杏、大红杏、三红杏、银杏、种杏、馒头杏、梨槎杏、桃巴旦杏、鸭子嘴杏等32个品种,遍及全市各乡、镇,而以赵王河两岸种植最多,茂密杏林随处可见。四十年代后,杏树渐少。至七十年代末期,成片的杏林已不多见,品种也日趋减少。
  苹果:1946年从青岛引进苹果树栽植于观花园、大高庄、孙庄。大部分品种为黄魁。建国后,先后于1950年、1962年、1974年、1985年几次从外地引进苹果新品种。主要分布在胡集、新兴、沙土、白虎、辛集、皇镇、安兴、小留、刘寨、黄集、王浩屯、解元集、何楼等乡、镇。1985年,菏泽市种植的苹果有黄金帅、红香蕉、青香蕉、倭巾、国光、红玉、祝光等32个品种。果园面积达1万亩,年产量304万斤。为本市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果品。
  桃:菏泽市栽培桃树有五六百年历史。1949年前及建国初期多为零星栽植,分布全市,约有1万株。品种多是秒桃。1963年引进黄金、朝霞等品种,沙土、胡集等园艺场桃园面积扩大。“文革”期间,桃树生产受到影响。1979年后,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又相继引进了朝晖、雨花露等优良品种, 栽植面积扩展较快。到1985年全市鲜桃年产量达16万斤。
  梨:历史上栽培的多为紫酥梨。紫酥梨易管理、耐贮藏。用此梨加白糖可治哮喘。它的缺点是产量低。建国初期全市栽植约有4000余株,年产量1.2〜1・6万斤。1961年引进砀山、莱阳、大香水、长巴梨,逐渐取代了紫酥梨。到1985年,全市梨园面积有1260亩,年产鲜梨58万斤。葡萄,建国前零星栽植。1949年, 全市约有5000棵,产鲜葡萄5万余斤。1950年从青岛引进牛奶、玫瑰香等优良品种,1961年又从保加利亚引
  进红玫瑰、沙巴珍珠等品种,葡萄生产始有发展。1981年后,不少农户大面积栽植葡萄。1985年,栽植面积又有扩大,并引进了“巨锋”新品种。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