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4
页码: 106-109
摘要: 1983年菏泽市根据市境内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了综合农业分区。其目的是为更好地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使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更趋科学。
关键词: 农业区划 农业布局

内容

1983年菏泽市根据市境内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了综合农业分区。其目的是为更好地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使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更趋科学。全市共分5个区,即菏中(部)粮、棉、果、菜特产区,菏西北(部)粮食丰产区,荷北(部)棉、粮、林、牧区,菏东南(部)棉、粮、林、瓜区和菏西南(部)棉、粮、油、林、牧、蚕区。
  一、菏中(部)粮、棉、果、菜特产区该区包括城区5个办事处,何楼、金堤乡东部,赵楼乡南部,佃户屯、皇镇乡西部,共258个自然村,3.4799万户,15.9087万人,6.4314万个劳动力。土地面积29・6774万亩,折合198平方公里。耕地17.968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2.3%,人均1.2亩,为全市人均土地最少地区,菏泽市有名土特产牡丹、芍药、耿饼、木瓜、二红杏及山楂等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该区粮田面积8.2494万亩,单产996斤;棉田4.1666万亩,单产108斤。粮、棉单产均为全市最高。全区经济作物合计6.5729万亩(包括棉花),占耕地的36.7%,居全区之首。1983年人均总收入287元,为全市最高。在农业总收入中种植业只占51%,工副业占43%,工副业基础较好。市计划在该区建3个生产基地:一是在赵楼乡建立3000亩牡丹、芍药生产基地;二是在城区5个办事处及赵楼、辛集、何楼、佃户屯4个乡镇建立4000亩果品生产基地,其中柿子3000亩,杏、山楂、葡萄、木瓜、草梅等杂果1000亩;三是在城区5个办事处及赵楼乡建立6000亩蔬菜基地。
  二、菏西北(部)粮食丰产区
  此区横跨全市北部,经过12个乡镇(办事处),581个自然村,共5.7641万户,26.153万人,10.6329万个劳力。土地总面积67・5434万亩,折合450.8平方公里。耕地47.3754万亩, 占全市32.6%。根据土质、生产情况和灌溉方式,该区又分为3个亚区。
  (一)麦、豆亚区:包括李村、高庄、白虎3个沿黄乡镇和吕陵镇北部,共有205个自然村,2.3513万户,1.066万人,耕地面积20.2066万亩,占该区耕地的42.7%,人均耕地较多。全区粮田面积11・5743万亩,1983年单产675斤,总产7318.9万斤,人均736斤,居全市第二位,属余粮区。大豆7.6723万亩,单产269斤,全市最高。但该区土壤盐化威胁严重,养分含量低,氮少,有机质缺乏,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基础薄弱,渠系配套也较差,有效灌溉面积少。市政府拟在该区建立大豆生产基地,实行麦豆轮作,发展豆制品等加工业及窑业,建立养牛、养禽、养猪基地,使该区主要向国家提供粮食产品及畜禽产品。
  (二)麦稻亚区:位于荷泽城西部, 包括杜庄乡、吴店乡南部和吕陵镇一部,共165个自然村,1.2884万户,5.6624万人。耕地面积8.9569万亩,占全区耕地18.9%。该亚区种植业以麦、稻轮作为主,是全市粮食高产区。粮田面积6.0631万亩,1983年单产878斤,总产5326.4万斤,人均1255斤,占全市第一位。该亚区目前稻改区边沿没有排水截碱工程,侧渗严重,而在稻改区内部,排灌系统还不健全。因此,西北部次生盐碱现象还在加重;抗旱沟和排水沟河道平交,抗旱与排涝矛盾突出;农业结构失调严重。市政府计划该亚区以发展麦、稻、池藕等为主,主要向国家贡献粮食和藕制品。
  (三)麦杂亚区:包括小留、黄堤、都司3个乡镇南部,辛集镇北部和安兴镇西部,共211个自然村,2.1244万户,9.8846万人。耕地面积1.82119万亩,人均1.8亩,高于全市平均数。该亚区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全亚区粮田面积9.5636万亩,单产655斤,总产6260万斤,人均633斤,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亚区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渗水慢,渍涝灾害严重,特别是夏苗易受渍涝危害,造成减产,所以该亚区棉花面积不宜过大,特别是不宜种夏棉花。
  三、菏北(部)粮、棉、林、牧区该区包括都司、黄堤、小留3个乡镇北部,胡集乡全部,共288个自然村,2.5528万户,11・851万人。土地总面积26.8054万亩,折合1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41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13.2%,人均1.6亩。该区是全市重点产棉区之一。全区棉田5.251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9.1%,单产88斤,属平均水平。林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均占有树木21・2棵,蓄积量人均立方米,覆盖率为13.9%,均占全市第一位。该区土壤肥力低,西部、中部的引黄灌区工程配套差,存在次生盐碱威胁。市拟在该区发展棉花、木材和畜产品。
  四、菏东南(部)棉、粮、林、瓜区该区包括新兴、沙土2乡镇全部,皇镇、安兴2乡镇大部,辛集镇南部和佃户屯乡东部,共301个自然村,2.8621万户,12.9205万人。土地总面积39.1136万亩,折合260.7平方公里。耕地27.0561万亩,占69.2%。按照地貌类型、生产水平,该区又分为2个亚区。
  (一)棉、粮、林、瓜亚区:该亚区包括新兴、沙土2个乡镇和皇镇、安兴2个乡镇大部,共211个自然村,2.0401万户,9.3524万人。土地总面积28.0569万亩,耕地20・1432万亩,占该区耕地的74.4%,人均2.2亩,为全市最高数。该亚区种植业特点是夏熟作物产量低,秋作物产量高,经济作物面积大。粮田面积9.7781万亩,单产540斤,人均409斤,属全市最低。棉花单产104斤,占全市第二位,是全市重点产棉区之一。该亚区地势高、砂,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糖分积累和运输,潜水矿化度低,氯离子含量少,所以瓜、果等类
  菏泽市农业区划图产量高,质量好;透砂型土壤多,透水好,秋播作物无渍涝灾害,所以秋作物产量高;林业生产上,在1.447万亩的有林地中,经济林占29.1%,居全市第二位,但间作面积只占宜间作面积的21.1%。所以发展林业生产的潜力重点在间作、林网和经济林上。
  (二)棉、粮、林亚区:包括佃户屯乡东部、辛集镇南部和皇镇乡西南部,共90个自然村,8220户,3.5681万人。人均占有土地1.9亩,高于全市平均数。该亚区种植业以粮、棉为主。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634斤,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棉花单产79斤,占全市第5位。该亚区在发展片林上潜力大,宜林地8450亩,有林地仅占47%。另外还有367亩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可以改造。
  五、菏西南(部)棉、粮、油、林、牧、蚕区该区包括马岭岗、解元集、王浩屯、黄集4个乡镇全部,吕陵镇南部,金堤、何楼2个乡镇西部,共369个自然村,4.0375万户,18.4763万人。土地总面积46.8402万亩,折合312.3平方公里。耕地33.731万亩,人均1.8亩,人均占有粮食623斤,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棉花单产78斤,占全市第7位。林业生产基础较好,人均占有树木21棵,占全市第2位,但经济林少。该区林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宜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合计6395亩,经过植树和改造后可变成林地。市政府拟在该区调整作物布局,增加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比重。除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外,再建立2个基地。一是在吕陵、马岭岗、解元集3乡镇建立8000亩蚕桑基地,二是在王浩屯镇建立5000亩花生基地。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