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11
页码: 91-101
摘要: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内陆,气候多变。冬季常有强寒流侵袭,气候干冷;夏季暖湿气流旺盛,炎热多雨,常有冰雹大风等暴烈性天气;春、秋两季多有低温和连阴雨天气。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故旱、涝灾频繁出现。全市旱灾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平均每年受害成灾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严重的年份几乎颗粒不收。
关键词: 气象灾害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内陆,气候多变。冬季常有强寒流侵袭,气候干冷;夏季暖湿气流旺盛,炎热多雨,常有冰雹大风等暴烈性天气;春、秋两季多有低温和连阴雨天气。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故旱、涝灾频繁出现。
  一、干旱
  全市旱灾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平均每年受害成灾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严重的年份几乎颗粒不收。如1942年即是。自1200年至1944年的744年中,共发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严重干旱103次。平均7〜8年一遇。建国后的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平均3〜5年一次轻旱年;8〜9年一次中旱年;每12年一次大旱年;每20〜30年一次特大旱年。
  历史上有连旱三年的情况,但次数不多。从1300年至1900年共发生过6次,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且连旱三年的情况半数发生在该世纪的八十年代。
  菏泽市的干旱又可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
  春旱(3〜5月):在群众中流传有“十春九旱”和“春雨贵似油”之说。1954〜1985年的32年中,不同程度的春旱年份占91%,其中3〜5月连续干旱的严重春旱有7年(1954年、1960、1962、1965、1968、1976、1981年)。春播关键时期(4月〜5月上旬),重旱的有17年,占53%。春旱最严重的是1962年和1981年的冬春连旱,(1961年12月〜1962年7月中旬),连续230多天只有58.5毫米的降水;1980年11月〜1981年5月,210多天仅降水54・0毫米)。这种少有的旱灾,进入20世纪以来,基本上20年左右一遇(1924、1942、1962、1981年)。
  初夏旱(6月):荷泽市初夏旱也很频繁。1954〜1985年32年中有21年是重旱、1年轻旱,初夏旱的年份占68%01955年的初夏旱特别严重,从年初大旱一直到6月底,6月份降水量仅1毫米。夏播作物几乎全部推迟到7月中旬才播种,造成严重减产。
  伏旱(7、8月):1954年至1985年的32年中有4年较重(1959、1975、1979、1981年)。1959年伏旱较重,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旱到9月中旬,7〜8月份降水量仅117.3毫米。只占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6%。该年大小秋作物减产严重,50〜60年代伏旱较轻,70年代中后期以来几乎年年有伏旱。
  秋旱(9〜10月):菏泽市秋旱少于伏旱。秋旱机率为30%,其中重秋旱占22%。1967年至1975年9年中未出现秋旱。1976年至1982年,几乎年年有秋旱。如1976年,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40天中降水量仅有11.3毫米,其间没有出现过一次大于5毫米的降水。有时出现夏秋连旱,较重的有1978年,从8月初一直到10月中旬,80余天内只降水47.3毫米,造成大小秋作物减产。1847年至1985年干旱统计表(续表)
  二、雨涝
  季风环流增强或进早退迟,都容易使菏泽市个别年份雨量偏多(如1971年降水量达987・8毫米)。在季节上过分集中且短时降水量往往过大。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强降水常见,最大日降水量为223・1毫米 (1960年7月28日),三日最大降水量为239.6毫米(1960年7月27日至29日)。这些特大降水往往产生大量径流和使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 从而造成涝灾。
  菏泽市涝灾仅次于旱灾。自1295年至1985年的690年中,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62次,平均每11年一遇。
  建国以来共发生大涝5次(1957、1960、1967、1971、1984年),平均6〜7年一遇。涝灾面积比旱灾面积小, 一般不超过60%。
  黄河决口,往往造成洪水灾害。黄河改道决口涉及菏泽县者69次。其中7次改道,2次大徙。造成的危害有大有小,如1168年(金大定六年)河决水溃,曹州城为河水所没。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大改道(第25次改道),灾及40余县,菏泽首当其冲。水围菏泽城,冲破西堤,又旋破北堤而去,坏民舍殆尽。
  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菏泽境先后发生较大的水涝灾害百余次。现将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以来的较大水涝灾害列表如下。
  历年较大水涝灾害表(续表)
  三、干热风
  菏泽市干热风危害程度在全省属重发生区。轻干热风为十年八遇,平均每年发生3.7天,最长达12天,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91%;重干热风为十年六遇,平均每年发生1.6天,最长达7天,多发生在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65%。菏泽市发生干热风有两种类型:一是雨后青枯型。它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有一次小到中雨,雨后猛晴,三天内有一次最高气温≥30℃,14时风速≥3米/秒,使小麦植株内水分平衡失调,小麦即迅青枯逼熟,俗称为“撑死”。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在本市发生机会较少,一般为5〜6年一遇,但危害极重,一般使小麦减产10%以上,严;重年份可达20%以上;二是高温低湿型。即土壤干旱加大气干燥高温所致。这种类型发生频繁,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较大。
  建国后荷泽市干热风危害较重的年份有8年(1958、1962、1965、1967、1968、1972、1978、1979年)。进入80年代,干热风危害不十分严重。干热风发生及其危害在桐粮间作的地块,水浇条件较好的城市郊区及东渔河北支、洙赵新河、抗旱沟等河道两岸较轻,西南部的黄集乡、王浩屯乡、马岭岗镇等地较重。
  四、大风
  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米/秒或风力达到或超过八级的风称为大风。菏泽市遇有强的冷锋、东北低压、江淮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或遇有强雷雨天气时,往往出现大风。
  菏泽市全年大风日数平均为19.3天。最多的年份为50天(1957年),最少的年份为5天(1984年)。极大风速为28.8米/秒(1978年)。大风日的季节变化很大,春天最多,占45.1%,冬夏次之,分别为20.1%和18.4%,秋季最少,占16.4%。
  历年大风灾统计表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361(清咸丰十三年)四月初四日申刻,红风大作,昼晦地区气候资料1864(清同治三年)六月,大风,昼晦。大木多拔1867(清同治六年)七月大风拔木菏泽县志1877(清光绪三年)中秋日黑风拔木,咫尺无所见1900(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二月初九日上午,忽刮大红风。由市北部经过侯集,旋转向南。行人不少被风沙掩埋闷死或落井坠坑而亡。风息后,在侯集南门外一个沙堆中发现尸体九具。树木吹倒,麦苗被土埋,损失极大地区气候资料1917(民国6年)春,1日下午,红风大作,白昼如夜,时黑时红,风沙作响,人不敢闪目正视,2小时后方转平静,树木、禾苗均遭损害19553月17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1956年6月13日至14日,市境西南部西北偏北大风,风力10级,树木被刮倒,场上麦垛被刮跑,高杆作物倒伏,死亡1人历次风灾情况表19574月9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9米/秒,风力8级19594月7日,市境西北部,北风10级,沙地小麦严重受害 19614月上旬,市西部,北风8级,沙地小麦被刮死(续表一)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622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3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4月中旬,市境西部,北风8级,倒树掀房若干4月16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地区气候资料
  19631月10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
  19644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
  19653月3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5月24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11月1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
  19684月4日,西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4月2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10级5月5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9米/秒,风力10级
  19692月13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5米/秒,风力10级4月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米/秒,风力9级4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7米/秒,风力11级
  19706月10日,西北偏北大风,9级,倒树、倒房若干地区历代风害表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744月24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6・2米/秒,风力10级地区气候资料
  19775月1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1米/秒,风力10级
  19787月1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8米/秒,风力11级
  19793月29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2米/秒,风力9级
  198111月16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7.6米/秒,风力10级
  19825月23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10月19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级
  19839月1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4米/秒,风力8级
  19848月1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19.7米/秒,风力8级
  19857月8日,西南偏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2.2米/秒,风力9级8月3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3米/秒,风力9级
  建国后,荷泽市境内共发生龙卷风四次。较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3年8月3日。最大风力达12级,影响范围宽约200米,此次龙卷风起源于王浩屯乡的李集村西,经马岭岗镇的东段庄到刘坊分成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何楼、杜庄、小留等乡镇的西部边沿,到白虎乡白虎集终止;另一支从刘坊向西北方向,经马岭岗镇的杨柳庄等地到侯寨消失,此次龙卷风危害很重,刮倒大树4126棵,有四轮大车被风卷起,越房而过。房屋、作物被
  毁严重。
  五、淞灾
  淞害是荷泽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有雨淞和雾淞。
  雨淞:雨淞俗称“琉璃”、“冰凌”。雨淞灾害对输电、电讯、广播、交通、树木等危害甚大,历年来荷泽市多次出现。《菏泽县志》、《历代自然灾害统计表》均有详细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屡有发生,50年代和70年代初出现次数较频繁,平均每年一次。最多的1955年曾出现过5第二编自然地理
  83
  次。1973年以后较少发生。一年之中, 雨淞最早可出现在11月下旬(1970 年),最晚可岀现在4月上旬(1957 年)。集中期不明显。每次雨淞基本上 是全市均有发生,平均持续时间为44 小时46分钟。最长的持续时间为188 小时52分钟(1954年12月23日至 30日)。据1954年到1985年的32年 间统计,菏泽市共岀现雨淞62天,每 年平均接近2天。
  建国以来,市境内出现多次雨淞 天气。持续时间长、危害较大的有9 次,其厚度在半厘米以上,最大厚度 达3厘米,致使电线和广播线混线、断 线、断杆、断担、歪杆和压断树枝等, 造成停电断水、交通中断、车辆停行, 甚至连行人步行也甚困难。
  雾淞:雾淞俗称“树孝”,乳白色 的冰晶层或轻状冰层,较松脆。菏泽 市出现的雾淞一般形不成灾害,只有 特别严重时才能压断树枝和电线,造 成一定损失。
  雾淞的出现一般都是全市范围 的,历年平均约一年四遇。最多的 1955年竟出现14次。雾淞最早岀现 在11月下旬(1962年),最晚出现在 3月中旬(1957年),集中出现在1月 中旬和下旬。最长连续时间达64小时 08分钟(1954年12月10日〜13 日)。雾淞厚度一般不超过一厘米,最
  大厚度为4・5厘米。
  六、雹灾
  冰雹,为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降 雹多数集中在一片或一条线上,受灾 地区损失一般都较重。
  荷泽市降雹强度一般不大。冰雹 平均直径大多数不足一厘米,个别地 方有时可达1.5厘米。最大直径如碗 口但罕见(1972年8月9日曾降于沙 土镇赵平坊,约15厘米)。降雹的数 量一般都盖不严地面。积雹最深的是 西北部的李村,曾达到过30厘米。本 市境内地势平坦,降雹无明显的固定 源地。绝大多数是由西北向东南,沿 黄一带多由西南向东北。
  降雹时间多集中在4月中旬〜9 月下旬,6〜7月份出现降看天气最 多,危害也最重。在一天当中,降雹 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上午和下半夜 极少出现。每次降雹的时间,一般为 1~2分钟。最长不超过35分钟。
  市境内各地降霍多在5年以上一 遇,但小留镇的南部,安兴镇的北部、 何楼乡的南部和王浩屯镇北部降雹次 数较多,约为3~5年一遇。特别是沙 土镇的赵平坊和黄集乡的岗李家村降 雹次数最多,几乎是1〜2年一遇。建 国以来,全市有半数以上乡、镇没有 遭受过冰雹的危害。84
  第二编自然地理
  菏泽市较大冰雹灾害统计表
  时间 重要天气或灾情 资料来源
  1514年(明正德九年) 夏五月乙丑,大风拔木,雨雹大如鸡蛋,伤麦毁屋 瓦,飞鸟皆死 菏泽县志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雹灾,禾苗受害 清实录
  1854年(清咸丰四年) 十月被风、虫、雹所害
  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 雨冰平地深三寸
  1879年(清光绪五年) 四月九日降雹,人有重伤致死者
  1950 年 8月10日下午,雨雹交加,油楼、高李村、刘李村平 地积雹半尺。毁坏庄稼16152亩,伤人76名 9月上旬,佃户屯乡西南边境发生一次严重冰雹,平 均积雹20厘米,冰畫直径一般在2. 5厘米左右,最 大的如拳头(约10厘米),除已收获的部分高粱谷 子外,其余作物基本绝产。在田野来不及躲避的人 書均受其害,野鸟被打死无数,林木枝叶全被打光 荷泽灾情
  1952年 6月上旬降雹,最大直径2. 5厘米,打碎瓦片,作物 不同程度减产 菏泽灾害资料
  1954 年 5月底降雹 山东灾害资料
  1955 年 5月3日18时〜19时降雹,且有暴雨
  1956 年 5月29日17〜18时降雹,雹粒平均重0. 9克,且有 中雨,作物不同程度减产。6月15日降雹,平均直径 1.3厘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
  1957年 7月2日,降雹,大如鸡蛋 山东苞灾资料
  1961 年 4月14日降雹,7月6日28日两次降雹,且有大风 雨
  1965 年 7月25日13-14时降雹,大风大雨
  1971 年 降雹,大秋作物造成减产 荷泽地区雹灾资料
  1972 年 8月9日,沙土集赵平坊降苞35分钟,大者直径3. 5 厘米,最大15厘米,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1973 年 7月22日15〜18时菏泽、郛城、东明三县降雹且有 8级大风和暴雨,最大直径3. 0〜4・0厘米,房屋倒 塌数间,作物受害面积约304500亩
  1978 年 6月19日下午降雹,大如鸡蛋,伴有大风雨 山东雹灾资料
  1982 年 5月23日降雹,最大冰雹直径5毫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