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2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15
页码: 70-84
摘要: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5月)由于温度回升迅速,风速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常出现春旱;夏季(6?8月)炎热多雨,常有暴雨成灾,旱涝交替出现,以涝为主;秋季(9?11月)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天气凉爽,日照充足,雨季结束;冬季(12?2月)多偏北风,降水较少,气候干冷。
关键词: 气候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3〜5月)由于温度回升迅速,风速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常出现春旱;夏季(6〜8月)炎热多雨,常有暴雨成灾,旱涝交替出现,以涝为主;秋季(9〜11月)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天气凉爽,日照充足,雨季结束;冬季(12〜2月)多偏北风,降水较少,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较大,无霜期长,雨热匹配较好,雨热同季,适于各种作物生长。
  一、气温
  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适中,日、年温差较大。
  四季平均气温衰全市历年平均气温为13.6°C,1〜7月为升温过程,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0℃ (1967年6月6日)。8-12月份为降温过程,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一1.9°C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1一20.4℃,(1955年1月9日和12日)。各月间气温变化,以秋季降温较快,11月平均气温比10月降低7.4C;4月份气温回升最快,平均气温比3月份升高7・3℃;7一8月份变化最小,仅有1.0℃。每年4一10月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年平均值的13.6℃,其余各月均低于年平均值。气温历年平均日转差为10.6℃。春季5月份日转差最大,平均为12.5℃;夏季7、8月份日转差最小,平均为8.7℃。气温年转差历年平均为28.6℃。
  历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极端气温统计表
  年际平均气温变化特点和趋势:1.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较大,变化范围最大可达2.0℃。1956年最低(12.6℃),1961年最高(14.6℃)。2.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大致有3至5年一周期的特点,即出现1~2个低温年 (低于历年平均值)后,则有3〜5年的连续高温年(高于历年平均值)。3.年平均气温有逐年升高和年较差变小的趋势。1954年至1972年年平均气温为13.5℃,而1973年至1985年年平均气温为13.7℃,升高0.2℃。进入70.80年代,冬天变得比过去较暖。1954年至1973年1月平均气温为一1.9C,而1973年至1985年1月平均气温为一1.2℃;夏天较过去不太热,1954年至1973年7月月平均气温为27・2℃,而1973年至1985年7月平均气温为26.5℃。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13天,≥10℃的空气积温历年平均为4568.2C。本市热量资源丰富,适合于多种生物生长需要和大多数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二、日照菏泽市全年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2531.1小时,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和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历年平均为57%;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为270.2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62%;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为167.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4%;7月份雨季开始,云量增多,日照百分率为全年最低仅53%;3一10月份各月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光照比较充足。
  荷泽市主要作物生育期内日照资源比较丰富。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一半。小麦起身到成熟期间,日照时数日平均在7小时以上,尤其是小麦乳熟阶段,日照时数日平均在10小时以上。棉花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平均为1536小时,约占全年的60%。夏播作物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都在8小时以上。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的唯一能源来源,全市太阳总辐射累年平均为121.82千卡/cm2,光合有效辐射为59.70千卡/cm2,略低于本省的北半部,略高于本省同纬度地区,属全国偏高地区。
  三、降水
  荷泽市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9.0毫米。境内雨量分布一般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年际间变化较大。本市具有春旱、夏涝、晚秋旱的规律。
  荷泽市降水特征:1.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71年降水量为987.8毫米,最少的1966年仅390毫米,最多
  年份为最少年份的2.5倍,根据1954年至1985年32年的降水量统计,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1954年至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742.5毫米;1965年至1974年平均降水量为667・8毫米;1975年至1985年平均降水量为631.6毫米。
  2.降水量月、季分布不均,降水量变化大,夏季(6一8月)最多,平均为41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6%;冬季最少(12一2月),平均只有25・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7%;秋季(9一11月)平均为138.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0・4%;春季(3一5月)平均为103・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5.3%。各月降水量也不均匀,一年中以7月份降水量为最多,平均为19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1%;1月份最少,平均为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1%。一般雨季从6月份开始,到8月下旬基本结束。
  3.降水日数少,降水强度大,降水的利用价值低,连旱日数长。全市历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77.3天,最多年份为117天 (1964年),最少年份为61天(1965年)。对农业生产有作用的有效降水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历年平均只有27・7天,其中6〜9月为17.0天,占全年的61.4%;俗称“透雨” (日降水量≥25・0毫米)的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仅有7.2天,而且只有在3一11月才出现,其中7、8两个月为4.2天,占全年的58%。菏泽市历年降水量曲线图
  4.雨季开始和结束时间变化大。菏泽市雨季开始日期平均在6月30日,最早为6月1日(1954年),最晚的在7月25日(1975年);结束日期平均在9月5日,最早在7月19日(1957年),最晚在10月30(1974年)。雨季平均持续日数为67.3天,最长为106天(1961年),最短为15天 (1959年)。雨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易发生涝灾。
  5.降雪较少。历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2天,最多年为23天(1968年),最少年为2天(1964年)。最大降雪量为22・6毫米(1954年11月26日),最长连续降雪日数为5天。
  四、蒸发量
  菏泽市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676.6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2139.7毫米(1966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318.6毫米,年较差为821・1毫米。蒸发量在年内的变化很大。月蒸发量以6月份为最大,历年平均为286.1毫米;元月份蒸发量最小,历年平均只有44・0毫米。在3〜5月份(春灌期),历年平均蒸发量为549・6毫米;6〜9月份(汛期)历年平均蒸发量为793.3毫米。从以上数字可看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且不协调。这是造成易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风向和风速
  菏泽市全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和北风,历年平均频率均为11%,其次为南西南风和北东北风,其平均频率均为8%、静风的平均频率为17%、冬季(1月)主导风向为北风,平均频率
  
  为13%。春季(4月)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4%;北风平均频率为11%,春季实为南北风向的转换季节。夏季(7月)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2%。秋季(10月)与春季一样,是北风和南风的转换季节,北风平均频率为11%,南风平均频率为10%。
  历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全年中以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3・4米 /秒,8月份最小,平均为1.9米/秒。一般上半年大于平均值,下半年小于平均值。全年风力在8级(≥17.0米 /秒)以上的大风日数为19・3天。最多的为50天(1957年)最少的为5天 (1984年)。
  六、空气湿度
  菏泽市属半湿润区,水分不足。一年中只有7、8两个月属湿润时段,10〜5月属半干燥或干燥时段。历年平均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最大水汽含量的百分比)为69%。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69%士5%的范围内。全年以夏季的7、8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为最大,分别为79%和81%;以6月份最小为61%;其次是4、5月份均为62%。一年内最小的相对湿度为0%, 在4、11、12月份均有出现。
  七、地温和冻土菏泽市地面温度历年平均为15.5℃。6、7月份最高,平均分别为29.7℃和29.8℃,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7.1℃,(分别出现在1962年7月17日和1979年6月16日)。1月份最低,历年平均为一1.0℃,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一19.9℃,(岀现在1981年1月27日)。地面温度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均为2月9日,终日平均为12月17日,间隔天数为310天。
  菏泽市5厘米深地温,历年3、4月份平均为8.2℃和15.3℃。棉花、玉米播种期的温度指标是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荷泽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的初日平均在4月17日,因此,棉花、玉米适时播种日期在4月中旬。
  菏泽市10厘米深土壤冻结日期历年平均在1月10日,平均解冻目期在1月30日。最早冻结日期平均在12月24日,解冻最早日期平均在1月3日;最晩冻结日期平均在2月12日,最晚解冻日期平均在2月26日。最大冻土深度为35厘米(出现在1957年2月13日)。
   第二节气象灾害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内陆,气候多变。冬季常有强寒流侵袭,气候干冷; 夏季暖湿气流旺盛,炎热多雨,常有冰雹大风等暴烈性天气;春、秋两季多有低温和连阴雨天气。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故旱、涝灾频繁出现。
  一、干旱
  全市旱灾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平均每年受害成灾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严重的年份几乎颗粒不收。如1942年即是。自1200年至1944年的744年中,共发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严重干旱103次。平均7〜8年一遇。建国后的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平均3〜5年一次轻旱年;8〜9年一次中旱年;每12年一次大旱年;每20〜30年一次特大旱年。
  历史上有连旱三年的情况,但次数不多。从1300年至1900年共发生过6次,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且连旱三年的情况半数发生在该世纪的八十年代。
  菏泽市的干旱又可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
  春旱(3〜5月):在群众中流传有 “十春九旱”和“春雨贵似油”之说。1954〜1985年的32年中,不同程度的春旱年份占91%,其中3〜5月连续干旱的严重春旱有7年(1954年、1960、1962、1965、1968、1976、1981年)。春播关键时期(4月〜5月上旬),重旱的有17年,占53%。春旱最严重的是1962年和1981年的冬春连旱,(1961年12月〜1962年7月中旬),连续230多天只有58.5毫米的降水;1980年11月〜1981年5月,210多天仅降水54・0毫米)。这种少有的旱灾,进入20世纪以来,基本上20年左右一遇(1924、1942、1962、
  1981年)。
  初夏旱(6月):荷泽市初夏旱也很频繁。1954〜1985年32年中有21年是重旱、1年轻旱,初夏旱的年份占68%01955年的初夏旱特别严重,从年初大旱一直到6月底,6月份降水量仅1毫米。夏播作物几乎全部推迟到7月中旬才播种,造成严重减产。
  伏旱(7、8月):1954年至1985年的32年中有4年较重(1959、1975、1979、1981年)。1959年伏旱较重,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旱到9月中旬,7〜8月份降水量仅117.3毫米。只占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6%。该年大小秋作物减产严重,50〜60年代伏旱较轻,70年代中后期以来几乎年年有伏旱。
  秋旱(9〜10月):菏泽市秋旱少于伏旱。秋旱机率为30%,其中重秋旱占22%。1967年至1975年9年中未出现秋旱。1976年至1982年,几乎年年有秋旱。如1976年,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40天中降水量仅有11.3毫米,其间没有出现过一次大于5毫米的降水。有时出现夏秋连旱,较重的有1978年,从8月初一直到10月中旬,80余天内只降水47.3毫米,造成大小秋作物减产。1847年至1985年干旱统计表(续表)
  二、雨涝
  季风环流增强或进早退迟,都容易使菏泽市个别年份雨量偏多(如1971年降水量达987・8毫米)。在季节上过分集中且短时降水量往往过
  大。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强降水常见,最大日降水量为223・1毫米 (1960年7月28日),三日最大降水量为239.6毫米(1960年7月27日至29日)。这些特大降水往往产生大量径流和使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 从而造成涝灾。
  菏泽市涝灾仅次于旱灾。自1295年至1985年的690年中,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62次,平均每11年一遇。
  建国以来共发生大涝5次(1957、1960、1967、1971、1984年),平均6〜7年一遇。涝灾面积比旱灾面积小, 一般不超过60%。
  黄河决口,往往造成洪水灾害。黄河改道决口涉及菏泽县者69次。其中7次改道,2次大徙。造成的危害有大
  有小,如1168年(金大定六年)河决水溃,曹州城为河水所没。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大改道(第25次改道),灾及40余县,菏泽首当其冲。水围菏泽城,冲破西堤,又旋破北堤而去,坏民舍殆尽。
  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菏泽境先后发生较大的水涝灾害百余次。现将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以来的较大水涝灾害列表如下。
  历年较大水涝灾害表(续表)
  三、干热风
  菏泽市干热风危害程度在全省属重发生区。轻干热风为十年八遇,平均每年发生3.7天,最长达12天,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91%;重干热风为十年六遇,平均每年发生1.6天,最长达7天,多发生在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65%。菏泽市发生干热风有两种类型:一是雨后青枯型。它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有一次小到中雨,雨后猛晴,三天内有一次最高气温≥30℃,14时风速≥3米/秒,使小麦植株内水分平衡失调,小麦即迅青枯逼熟,俗称为“撑死”。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在本市发生机会较少,一般为5〜6年一遇,但危害极重,一般使小麦减产10%以上,严;重年份可达20%以上;二是高温低湿型。即土壤干旱加大气干燥高温所致。这种类型发生频繁,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较大。
  建国后荷泽市干热风危害较重的年份有8年(1958、1962、1965、1967、1968、1972、1978、1979年)。进入80年代,干热风危害不十分严重。干热风发生及其危害在桐粮间作的地块,水浇条件较好的城市郊区及东渔河北支、洙赵新河、抗旱沟等河道两岸较轻,西南部的黄集乡、王浩屯乡、马岭岗镇等地较重。
  四、大风
  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米/秒或风力达到或超过八级的风称为大风。菏泽市遇有强的冷锋、东北低压、江淮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或遇有强雷雨天气时,往往出现大风。
  菏泽市全年大风日数平均为19.3天。最多的年份为50天(1957年),最少的年份为5天(1984年)。极大风速为28.8米/秒(1978年)。大风日的季节变化很大,春天最多,占45.1%,冬夏次之,分别为20.1%和18.4%,秋季最少,占16.4%。
  历年大风灾统计表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361(清咸丰十三年)四月初四日申刻,红风大作,昼晦地区气候资料1864(清同治三年)六月,大风,昼晦。大木多拔1867(清同治六年)七月大风拔木菏泽县志1877(清光绪三年)中秋日黑风拔木,咫尺无所见1900(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二月初九日上午,忽刮大红风。由市北部经过侯集,旋转向南。行人不少被风沙掩埋闷死或落井坠坑而亡。风息后,在侯集南门外一个沙堆中发现尸体九具。树木吹倒,麦苗被土埋,损失极大地区气候资料1917(民国6年)春,1日下午,红风大作,白昼如夜,时黑时红,风沙作响,人不敢闪目正视,2小时后方转平静,树木、禾苗均遭损害19553月17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1956年6月13日至14日,市境西南部西北偏北大风,风力10级,树木被刮倒,场上麦垛被刮跑,高杆作物倒伏,死亡1人历次风灾情况表19574月9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9米/秒,风力8级19594月7日,市境西北部,北风10级,沙地小麦严重受害 19614月上旬,市西部,北风8级,沙地小麦被刮死(续表一)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622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3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4月中旬,市境西部,北风8级,倒树掀房若干4月16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地区气候资料
  19631月10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
  19644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
  19653月3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5月24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11月1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
  19684月4日,西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4月2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10级5月5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9米/秒,风力10级
  19692月13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5米/秒,风力10级4月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米/秒,风力9级4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7米/秒,风力11级
  19706月10日,西北偏北大风,9级,倒树、倒房若干地区历代风害表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744月24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6・2米/秒,风力10级地区气候资料
  19775月1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1米/秒,风力10级
  19787月1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8米/秒,风力11级
  19793月29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2米/秒,风力9级
  198111月16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7.6米/秒,风力10级
  19825月23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10月19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级
  19839月1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4米/秒,风力8级
  19848月1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19.7米/秒,风力8级
  19857月8日,西南偏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2.2米/秒,风力9级8月3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3米/秒,风力9级
  建国后,荷泽市境内共发生龙卷风四次。较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3年8月3日。最大风力达12级,影响范围宽约200米,此次龙卷风起源于王浩屯乡的李集村西,经马岭岗镇的东段庄到刘坊分成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何楼、杜庄、小留等乡镇的西部边沿,到白虎乡白虎集终止;另一支从刘坊向西北方向,经马岭岗镇的杨柳庄等地到侯寨消失,此次龙卷风危害很重,刮倒大树4126棵,有四轮大车被风卷起,越房而过。房屋、作物被
  毁严重。
  五、淞灾
  淞害是荷泽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有雨淞和雾淞。
  雨淞:雨淞俗称“琉璃”、“冰凌”。雨淞灾害对输电、电讯、广播、交通、树木等危害甚大,历年来荷泽市多次出现。《菏泽县志》、《历代自然灾害统计表》均有详细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屡有发生,50年代和70年代初出现次数较频繁,平均每年一次。最多的1955年曾出现过5第二编自然地理
  83
  次。1973年以后较少发生。一年之中, 雨淞最早可出现在11月下旬(1970 年),最晚可岀现在4月上旬(1957 年)。集中期不明显。每次雨淞基本上 是全市均有发生,平均持续时间为44 小时46分钟。最长的持续时间为188 小时52分钟(1954年12月23日至 30日)。据1954年到1985年的32年 间统计,菏泽市共岀现雨淞62天,每 年平均接近2天。
  建国以来,市境内出现多次雨淞 天气。持续时间长、危害较大的有9 次,其厚度在半厘米以上,最大厚度 达3厘米,致使电线和广播线混线、断 线、断杆、断担、歪杆和压断树枝等, 造成停电断水、交通中断、车辆停行, 甚至连行人步行也甚困难。
  雾淞:雾淞俗称“树孝”,乳白色 的冰晶层或轻状冰层,较松脆。菏泽 市出现的雾淞一般形不成灾害,只有 特别严重时才能压断树枝和电线,造 成一定损失。
  雾淞的出现一般都是全市范围 的,历年平均约一年四遇。最多的 1955年竟出现14次。雾淞最早岀现 在11月下旬(1962年),最晚出现在 3月中旬(1957年),集中出现在1月 中旬和下旬。最长连续时间达64小时 08分钟(1954年12月10日〜13 日)。雾淞厚度一般不超过一厘米,最
  大厚度为4・5厘米。
  六、雹灾
  冰雹,为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降 雹多数集中在一片或一条线上,受灾 地区损失一般都较重。
  荷泽市降雹强度一般不大。冰雹 平均直径大多数不足一厘米,个别地 方有时可达1.5厘米。最大直径如碗 口但罕见(1972年8月9日曾降于沙 土镇赵平坊,约15厘米)。降雹的数量一般都盖不严地面。积雹最深的是西北部的李村,曾达到过30厘米。本市境内地势平坦,降雹无明显的固定 源地。绝大多数是由西北向东南,沿 黄一带多由西南向东北。
  降雹时间多集中在4月中旬〜9 月下旬,6〜7月份出现降看天气最 多,危害也最重。在一天当中,降雹 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上午和下半夜 极少出现。每次降雹的时间,一般为 1~2分钟。最长不超过35分钟。
  市境内各地降霍多在5年以上一 遇,但小留镇的南部,安兴镇的北部、 何楼乡的南部和王浩屯镇北部降雹次数较多,约为3~5年一遇。特别是沙 土镇的赵平坊和黄集乡的岗李家村降雹次数最多,几乎是1〜2年一遇。建国以来,全市有半数以上乡、镇没有遭受过冰雹的危害。菏泽市较大冰雹灾害统计表
  时间 重要天气或灾情 资料来源
  1514年(明正德九年) 夏五月乙丑,大风拔木,雨雹大如鸡蛋,伤麦毁屋 瓦,飞鸟皆死 菏泽县志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雹灾,禾苗受害 清实录
  1854年(清咸丰四年) 十月被风、虫、雹所害
  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 雨冰平地深三寸
  1879年(清光绪五年) 四月九日降雹,人有重伤致死者
  1950 年 8月10日下午,雨雹交加,油楼、高李村、刘李村平 地积雹半尺。毁坏庄稼16152亩,伤人76名 9月上旬,佃户屯乡西南边境发生一次严重冰雹,平 均积雹20厘米,冰畫直径一般在2. 5厘米左右,最 大的如拳头(约10厘米),除已收获的部分高粱谷 子外,其余作物基本绝产。在田野来不及躲避的人 書均受其害,野鸟被打死无数,林木枝叶全被打光 荷泽灾情
  1952年 6月上旬降雹,最大直径2. 5厘米,打碎瓦片,作物 不同程度减产 菏泽灾害资料
  1954 年 5月底降雹 山东灾害资料
  1955 年 5月3日18时〜19时降雹,且有暴雨
  1956 年 5月29日17〜18时降雹,雹粒平均重0. 9克,且有 中雨,作物不同程度减产。6月15日降雹,平均直径 1.3厘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
  1957年 7月2日,降雹,大如鸡蛋 山东苞灾资料
  1961 年 4月14日降雹,7月6日28日两次降雹,且有大风 雨
  1965 年 7月25日13-14时降雹,大风大雨
  1971 年 降雹,大秋作物造成减产 荷泽地区雹灾资料
  1972 年 8月9日,沙土集赵平坊降苞35分钟,大者直径3. 5 厘米,最大15厘米,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1973 年 7月22日15〜18时菏泽、郛城、东明三县降雹且有 8级大风和暴雨,最大直径3. 0〜4・0厘米,房屋倒 塌数间,作物受害面积约304500亩
  1978 年 6月19日下午降雹,大如鸡蛋,伴有大风雨 山东雹灾资料
  1982 年 5月23日降雹,最大冰雹直径5毫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