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点集镇、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1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重点集镇、村庄
分类号: K901.6
页数: 8
页码: 57-64
摘要: 《菏泽市志》中对重点集镇、村庄的具体描述。
关键词: 重点集镇 重点村庄

内容

吕陵店
  又名吕陵集。位于城西稍偏北15公里,菏(泽)东(明)公路南侧,南靠新(乡)石(臼)铁路。
  传说村北有吕后墓而得名。解放前菏泽去东明的官路从村内穿过,有人开设客店,故又名吕陵店。
  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该村为汉吕都县旧址,历来为县西境主要集镇。明、清两代曾在此设吕陵都。民国时期属菏泽县岗峰区,1942年秋属南华县。建国后,在该村设第六区署。1959年至今一直为公社、镇驻地。村庄规模比建国前扩大了一倍。1985年,有居民331户、1118人。农历四、九逢集。建电影院、联中各1处。镇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设在该村,是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主要副业有桑蚕、养兔。葭密寨
  位于城西11.5公里,是菏泽市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清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记载:“《竹书纪年》:‘幽王十三年,鲁季孙会晋侯于楚邱,即葭密,遂城之。’”据此,其为城年代仅次于成阳县城(今菏泽城东北胡集乡境内),是今市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远在3000年前,这里已是一座居民点。汉初,在此置葭密县,西汉中期撤销,此后一直为村。清咸丰年间,围村筑寨,遂名葭密寨。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转载《史记》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这是齐魏间的一次较重要的战争。1865年(清同治四年),捻军杀死清亲王僧格林沁的曹州之役也发生在这里。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1985年有居民218户、918人。设小学1处,有拖拉机3台,柴油机、电动机10台,砖瓦窑1座。
  辛集位于城东12.5公里,兖(州)兰(考)公路北侧。宋朝时名青龙镇,位于潍水(赵王河)南岸,是一重要的河岸码头。《姜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青龙镇“港水环绕”:村内“楼阁棋布”,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集镇。至清,赵王河上虽已失舟楫,但仍是曹州东部的一座名镇,属永泰都。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进行过一次激战(一说太平军袭击青龙镇),该村变成一片废墟。数年后逐渐恢复,人称“新集”。近代,在书写中演变为“辛集”。民国时期属菏泽县永绥区。建国后,该村历来为区、乡、公社驻地。1983年后为辛集镇驻地。该村人郝宝臣,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变卖家产为家乡办学堂,在此建成“菏泽第六完全小学”一处。抗日战争初期曾任晋绥196旅旅长职务的抗日将领、著名烈士姜玉贞就出生在该村。原村南沿菏泽至巨野公路已形成新建区。化工、皮革、修配、面粉、油料加工厂等和商店、摊点、服务业门市多在该处,长达2公里。1985年,全村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居民1000余户,近6000人。全村80余个姓氏,是全市最大的村镇。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4.辆、拖拉机15台。各类专业户、重点户180余家。
  安兴集位于城东北23公里,赵王河东岸。因村西有安兴墓而得名。据说该村原名源乐口,宋、元时期就是一座大村。明成化年间称安兴镇,设有巡检司。清时改称安兴集。原属巨野县,建国后划归菏泽县,并在此设第十区。1958年后,先后为旭光人民公社、安兴人民公社、安兴镇驻地。
  安兴镇距周围各县城都较远,所以历来为菏泽县东北部的大型集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出各类专业户120余家,开展各种副业68项。联办工业企业主要有铸造、纺纱、预制、轮窑厂等。
  每逢农历一、三、六、八集日,街巷人满。1985年,全村居民494户、2219人。镇机关和所属工商、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有耕地30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89台。年总产值80余万元。
  沙土集
  位于城东26公里,兖兰公路北侧。明时村名为清琅集。后来“因沙土环绕,又名沙土集”(《重修三官庙碑》)。历来为菏泽、定陶、巨野三县交界处的物资集散中心。明、清时期均在此设清琅都(辖55村);民国时期,“批置县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日伪曾在此设崇厚区,民主政权将其划入郓城县第一区。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此发动“沙土战役”,全歼国民党57师,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1983年改设沙土镇,为镇机关驻地。市十三中学设在该村。
  1985年有居民419户、1925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桃尖瓜。农历三、八逢集。有酿造、化工、丝织、建材等24项副业,各类专业户12家。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68台。
  金堤
  又名金堤集。位于城南14公里,刘(庄)民(权)公路东侧,金堤河南岸。居民617户、2624人,其中回族58人。系城南古老集镇。
  金堤原为古济水(后称潍水)的一段河堤。因唐开元年间金氏迁居于此地,遂为村名。
  宋时,此地是水旱码头,交通方便,为商贾云集之处。时村名为金堤头。明代末期,成为集市,改名金堤集。
  明朝中期,潍水河道淤塞,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闻数里”(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被称为“潍水荷花”,是县内八大景之一。此景历明、清300余年,直到晚清方绝。民国初至1942年,西哨门以东属山东省菏泽县管辖,以西属河北省东明县。是年5月全属菏泽县。1958年属何楼公社,1979年为金堤公社驻地。1983年改金堤镇,镇机关设在村西北角,建影剧院2处。农历二、七逢集。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1985年有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40台。由于人多地少,搞副业和经商者较多,年收入约16万元。
  安陵集
  位于城西南22公里,定陶至大黄集公路支线南侧。
  相传该村建于先秦,有安氏立村,居于高丘之上,名安陵(另说因秦相魏冉采邑定陶,死后葬于该村东南约3里处称安陵墓,又称安陵堌堆,故该村“世称之安平陵”,简称“安陵1939年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长驻该镇西门里韩家大楼。1941年抗日县政府就设在该村。
  至宋代,村名始改安陵镇。明洪武元年,今市城圮于水,曹州治所一度移于此。至清,改称安陵集,属正江都。1941年2月以该村为中心建立了“菏泽抗日县政府”,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9年2月改名安陵县,至建国前夕撤销。
  1876年(光绪二年)5月,“安陵胭堆拉大旗”的首领张天鹰、朱振国就是在该村聚义的。这是一次没有正史记载的农民起义。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安陵东、西、南、北、中五个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68户、3160人,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36台。
  小留集位于城北13公里,临(清)商 (丘)公路东侧。
  据《吴氏族谱》记载,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吴氏由江苏迁此建村。相传因西有“小留河”而得名。另一传说,河上有一座八孔桥,来往行人客商多在此少停休息,故此得名。建国前曾为国民党及日伪区、乡驻地。建国后为菏泽县第九区、小留乡、小留公社驻地,1983年为小留镇驻地。是菏泽市北部重要集镇。全村居民447户、2310人,农历二、七逢集,有影剧院1座。市第十中学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心校均设在该村。该村土地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1985年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27台。有各种专业户近百家,举办工副业20余项,年总产值达70万元。
  高庄集
  位于城西北20公里,刘(庄)民 (权)公路南侧。
  据《三官庙残碑》记载,该村原名高二庄。元朝时改为高原店。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改为高二庄集,至1796年(清嘉庆元年),改为今名。民国初年属菏泽县义聚区,1942年9月至1949年10月属南华县岗义区,1949年底属第八区,1957年后曾为高庄乡、高庄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12月高庄镇设于此。全村居民600户、2752人,有电影院1座,市第九中学、镇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为高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农历三、八逢集。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主要工副业有绣花、地毯和服务行业。有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27台。
  王浩屯
  位于城西南部,距城20公里,兖(州)兰(考)公路东侧,刁屯河西岸。1403年至1424年(明永乐年间)由名为王浩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遂以其姓名为村名。
  民国初年,该村曾属东明县管辖,1947年属更生区,1949年归菏泽县为第七区。此后一直为区政府及人民公社、乡、镇驻地。1980年8月菏泽县在此搞改社设区建乡试点,原公社划为六个小乡,该村为区及小乡驻地。1983年底改社建乡时,正式建王浩屯乡。1985年6月王浩屯乡撤销,设王浩屯镇。
  王浩屯现有居民426户、1755人,为市城西南重要集镇,农历五、十逢集,镇政府机关、市第七中学、镇中心校及镇属工商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并建有影剧院,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各种专业户10余户、工副业10多项。汽车3辆,拖拉机4台,柴油机、电动机共45台。
  西马垓位于菏泽市城东北23公里,北靠荷济公路,南临洙赵新河。该村是菏泽市回民村庄之一。这里加工制作的毛皮工艺美术品颇负盛名。1968年始,建起了皮革加工厂,1971年又建,起美术制品厂。1985年仅两处皮革加工厂就有工人400人,年收入100余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3.5%。现村西建有工艺美术厂、裘毛厂、制革厂、面粉厂、煤厂等;村南有小学1处,并有清真寺院、饭店、卫生院、日用百货商店等;住宅向村北扩展,新建了排房,多采用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修了街巷,街面宽为1。米,巷宽3米,主要街道已修成沥青路面。
  1984年恢复了集市,该村正沿着农、工、商并举的道路迈进。
  赵楼
  位于市东北部,距城4公里,济兰公路北侧。以农为主,多栽培花卉, 为菏泽牡丹集中产地。建有规模宏大的“曹州牡丹园”一座。花期游人如织,享誉中外。村南沿菏济公路,有供销社、市中医院、邮电支局、农电站、运输管理站、粮所、税务所、食品站、农业银行、市管所、水管所、兽医站、拖拉机站、地区建筑公司仓库等公共建设;村中设有中、小学各1处,卫生室、接生站各1所;敬老院、村委会办公室设在牡丹园内。村中整修8处坑塘,水清见底,鱼儿畅游。村中旧房舍基本翻新,新居向村北发展。新扩东西大街1条,规划南北胡同61条。新建住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正房4间,内设客厅,寝室;左侧设有伙房、门楼,形成独门小院。门楼面一般有上色涂料,瓷砖贴面,装饰美观,已有新村雏形。该村为牡丹乡机关所在地。
  菏泽城内街道名称沿革表菏泽市乡、镇、办事处概况一览表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人物

郝宝臣
相关人物
段霖茂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旭光人民公社
相关机构
安兴人民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吕陵店
相关地名
吕都县
相关地名
荷泽县
相关地名
葭密县
相关地名
曹州
相关地名
安兴镇
相关地名
沙土集
相关地名
山东省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