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鸣虫胡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14
专题名称: 宁阳鸣虫胡芦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3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宁阳县

专题描述

宁阳鸣虫胡芦[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鸣虫葫芦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始于明、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皇室就绘有鸣虫葫芦图谱,有花模和素模之分,而花模又有雕刻和硏花之别。种类繁多,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花鸟虫鱼、楼台亭阁、山水人物等等。古时玩赏等级区分特别明显,龙和万寿图只有皇帝能玩。 唐朝《开元天宝逸事》记有“金笼闭蟋蟀夜闻其鸣”;清康熙帝最喜鸣虫,灯节赏花听鸣虫叫是他一大爱好。旧时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玩赏。如今玩赏鸣虫葫芦,听其鸣唱已成为普通群众把玩的时尚,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赏玩的人更多,归国侨胞购买者也大有人在。鸣胜于斗,鸣则更文雅动人,它为人们带来愉悦,也是人类返璞归真、冋归自然的追求。 宁阳鸣虫葫芦是杰出的民间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情趣所在。它有花样繁多的模具,雕刻精巧、技艺超凡,通过花模长成的或硏出的八仙、八骏、八龙护壁、寿星、笑佛、二龙戏珠、旺旺、母子鹿、双虎、笔筒、脸谱应有尽有。 20世纪80年代初,在第三代传人赵荆芳的指导下,第四代传人赵振经及其子女, 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一祖传的独特技艺,成为现代国内首户范制优质鸣虫葫芦的大家,在京津特别在天津文化市场颇负盛名,备受爱好者的青睐。武汉、上海、东北等地常来人选购、把玩和收藏,影响力遍及全国,被誉为“山东葫芦赵”。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阳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