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0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衡鱼洼地势低洼,康汇河交汇处往下,河道狭窄,雨季降水汇积于此,积涝成灾,给衡鱼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关键词: 降水 形成 气象灾害

内容

衡鱼洼地势低洼,康汇河交汇处往下,河道狭窄,雨季降水汇积于此,积涝成灾,给衡鱼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1905年秋大水,3个衡鱼水深齐腰,房屋倒塌无算,禾稼绝产,乡民饥寒交迫。
  1931年8月,降水373毫米,积涝成灾。
  1932年夏涝,庄稼无收。
  1934年6、9月,降雨605毫米,秋涝。
  1935年,秋涝成灾。
  1936年,夏涝。
  1949年,秋涝,粮食欠收。
  1951年7月(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连降暴雨603毫米,翌日凌晨山洪暴发,康汇两河决口数十处,过水面积4.5万亩,房屋倒塌6000间,受灾面积3.5万亩,绝产2.5万亩。
  1955年秋大雨。
  1957年秋涝成灾,庄稼减产。
  1961年秋大雨。
  1962年秋大雨。
  1963年秋大雨成灾,衡鱼洼积水达米余。
  1964年农历八月七日,连降大雨200余毫米,康王河南岸决口,前衡鱼遍地过水。
  1969年1月25日——2月13日,两次降雪尺余。
  1973年7月13日,康汇两河上游普降暴雨,雨量280毫米,7月14日凌晨,康王河以387秒立方、汇河以76.4秒立方的流量洪峰先后到来。由于两河多年失修,河堤决口21处,最大决口60余米,衡鱼洼水深米余,3天方泄入汶。受灾2.5万亩,其中绝产1.23万亩,倒塌房屋300间,冲毁猪圈389个,机井56眼,渠道6330米,当年减产650万斤。
  1978年7月13日下午,全区及康汇两河上游普降暴雨达220毫米,暴雨中心240毫米,14日零时,康王河以786秒立方,汇河以100秒立方的洪峰汹涌而泄。两河相互顶托,水位急速上涨。两河先后决口40余处,最长决口百余米。洪水遍野,东西衡鱼等村内街道如江似河,房屋倒塌。洪水使衡鱼、红庙近20个大队受灾,淹地4.5万亩,成灾3.5万亩,绝产1.55万亩,房屋倒塌3000间,冲没、倒塌房屋1780间,冲倒饲养棚511间、猪圈3300个、集体仓库348间、学校83间。砸死大牲畜22头,砸死冲走猪220头、羊110只、家禽5000余只。冲毁塘坝4座、水利设施150座、渠道2.5万米、机井72眼、地堰9300米,冲垮土地2950亩,损坏排灌机械238台、小型农具7100件,冲走化肥9650公斤、农药13150公斤,冲走、水泡、霉烂小麦115万公斤,其中冲走16.9万公斤,冲走柴草45万公斤、树株6500株。
  据《山东通用机械厂志》记载:1978年7月13日大雨,造成“1030灌渠决口12米,冲塌围墙4处,共104米,冲走铁路扳道房一幢,大半厂区一片汪洋,直到东南围墙冲倒16米,水势方逐渐减弱。造成经济损失约3万元。
  1983年4月25日(农历3月13日)上午,异常闷热,10时许,黑云自西南滚滚而来,刹时电闪雷鸣,下急雨半小时。下午5点半至7点半,霹雳轰鸣,狂风暴雨伴有冰雹,而后大雨时急时缓,翌日凌晨方止,总降水达173毫米,洼地小麦受害减产,春季降如此大雨,群众无不为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