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02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村庄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7
页码: 48-54
摘要: 石横
关键词: 农村社会学 乡村地理 聚落地理

内容

石横
  原名“石沟”。位于县城偏西北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30′。石一九三五年石横行政区划图庙山脚下,北靠泰临公路。是石横镇政府和一、二、三、四、五、六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802户,8066人,均系汉族。耕地12115亩。农历四、九为集日。
  清道光三十年(1850),《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二之卷二十七)载:“宋石沟镇,西南五十里,金史作石横”。
  另据民间传说有三,一说该村建于东周(公元前770—314),因近邻一条石头山沟因而得名“石沟”。金代后期(1230)改称石横。二说曾有一陨石降落村北,横置于山坡上而得名“石横”。三说“沟”和“横”当地方言读音相近故将石沟演变为“石横”。
  石横的民间体育“武术”,源远流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夏秋忙田,春冬练拳”的传统。今尚有“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捶不用问”的歌谚。建国后,该项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武坛英杰曾不断参加国家和省、地、县举办的武术比赛。并数次获奖。
  该村有“泰山显灵宫”、“四眼子井”、“古藤”、“福山寺”等名胜古迹。
  八道岭
  位于镇驻地——石横北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0′。西和北分别与平阴县西蛮子、段天井接壤。是八道岭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11户,493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84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顺治年间(约1645年)。因当时村址前、后各有四道石岭,故此取村名“八道岭”。
  八道岭的“玫瑰”,供观赏亦可入药,附近比较有名气。
  圣佛寺
  曾用名“胜利”。位于镇驻地——石横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0′。是圣佛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39户,609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866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方域》载:“圣佛寺院在城西五十五里高余社,石横东北十里万垄山下。” 据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村临近圣佛寺禅院而得名“圣佛寺”。1966年“文革”期间曾改名为“胜利”,198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又恢复原名为“圣佛寺”。
  双泉峪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1′。北与平阴县铁山、段天井为邻。是双泉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03户,466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642亩。
  据传:该村建于元朝末年(约1360年)。因当时村址位于山峪中,且村北又有两股清泉,故此命名“双泉峪”至今。
  双泉峪的“金银花”,色泽纯正,味道浓郁,远近闻名。
  北高余
  曾用名高余、孟家高余。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2′。北距平阴县1公里。是北高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641户,2978人,均系汉族。村西北少部分为丘陵,其余为平原,耕地3396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栾湾社,北高余”。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于村址建在河道淤积的较高地势处,故此取名“高余”。又因孟氏迁来后,曾以姓氏改称孟家高余。后因村南相继建有南、中两高余村,附近村民便以方位称该村为“北高余”至今。
  西铺
  原名杨家铺,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3′。北与平阴县安城乡接壤,是西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22户,1525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2874亩。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当时此地是通往济南的交通要道,杨氏迁此后曾经营饭铺而取名“杨家铺”。后因该村地处大留村西,故此附近村民便以方位称其为“西铺”至今。
  北大留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7.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4′。北与平阴县安城乡接壤,东与湖屯镇李家寨相连。是北大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445户,2066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442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衡鱼社·大留”。
  据本村《张氏族谱》载:“吾宗系出西鲁之洪洞,其来旧矣,自明洪武定天下……,吾始祖奉令甲迁至平阴县东乡,缘祖封留侯……因名大留庄”。据此推算: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后因人口繁衍,村庄增大,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北,故定名为“北大留”至今。
  县级文物“大留汉代遗址”于该村北1公里处,出土灰陶盆、罐、筒、板瓦等有存。
  南大留
  位于驻地——石横东北7.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4′。北靠北大留。是南大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700户,3068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5536亩。
  该村的历史沿革和北大留同(详见北大留条)。因该村方位居南,故定名为“南大留”。
  该村原有古松1株,“文革”时湮没。
  正明山
  曾用名王家村、张家山头,位于镇驻地——石横北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30′。是正明山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55户,238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310亩。
  本村《张氏谱碑》载:“吾张氏一族,原籍青州益都县,迁居东阿县陈家村,厥后又迁居石横,复自石横分支迁居正明山前,迄今数十传。”据此推算,该村建于明末清初年间(1644)。
  另据传:原村名王家村,张氏迁此后,因村址座落在正明山之阳,便以姓氏更名为张家山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又以地理实体取名为正明山。建国后,正式改村名为“正明山”(取正大光明之含意)。
  范家庄
  位于镇驻地——石横北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30′。北靠正明山,属正明山村委会。1986年全村27户,125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191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范家庄。
  据传:范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范家庄”。
  中高余
  曾用名杨家高余,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32′,西邻石横发电厂。是中高余东、中高余西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695户,3100人,除1名华籍日本人外,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649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栾湾社·中高余”。
  据传:杨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来定居后,因地处河道淤积的较高处,故以姓氏取名杨家高余。后因南北高余相继出现,且该村居中,故此附近村民称该村为“中高余”至今。
  南高余原名小高余,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31′。北隔泰临公路与中高余村相望,是南高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498户,2169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943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小高余。
  据传:此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当时此处因河道年久淤积而成,地势较高,因名高余。后因此村处于北高余、中高余之南,故又名南高余。
  马坊
  原名马房。位于镇驻地——石横东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32′。东与湖屯镇国家庄为邻。是马坊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13户,1283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70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马坊”。
  据传:该村建于明初(约1370)。因该村位于皇戚李武忱的马厩附近,故藉此取村名为马房。后以谐音演变为现村名“马坊”。
  查庄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33′。东与湖屯镇西湖屯接壤,西靠查庄煤矿。是查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48户,1068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36亩。
  据传:查氏于元朝初年(约1280年),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查庄”至今。
  隆庄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1′,东经116°33′。东与湖屯镇大中泉接壤。是新华、汇北、新胜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16户,3708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4800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龙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乡土志·卷七》载:“冉子父母墓在陶山阳,杨野村,即今之龙庄。” 据传:“该村建于春秋前(约公元前530年)。因当时附近有棵大杨树,故取名杨野村。又传:宋高宗(赵构)曾在此烘烤过盔甲,故宋以后改称燎甲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风水先生妄称此处为青龙之地,随又更名为龙庄。民国元年(1911)以后,又由谐音演变为“隆庄”至今。
  县级文物有明知县王维精书“隆庄石刻”位于该村关帝庙院内。石刻有“超群绝伦”、“风雨竹真笔迹”等字。
  泉胜
  原名拖车泉。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0′,东经116°34′。北与湖屯镇西辛庄为邻,是泉胜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67户,771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地带,耕地1970亩。
  清光绪十四年(1891年)《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拖车泉”。
  据传:该村建于明朝初年(约1370),因附近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牛拉拖车走过,车辙即开泉出水而得名“拖车泉”。1956年合作化时(初级社)因“拖车”速度慢含拖拉的贬义,故改称“泉胜”至今。
  仁里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西与平阴县洪口村接壤,是仁里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5户,398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703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尹家林”。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此处原系石横村尹氏林地,建村后仍称尹家林。因名称不雅,于1955年更村名为“仁里”(取仁义之含意)。
  对福山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北距仁里村1公里,是对福山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73户,797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1076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对福山”。
  据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后,由于和村前的福山遥遥相对,故取村名为“对福山”。
  柳行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9′。西南与平阴县马山口村相连;北邻泰平公路,属对福山村委会。1986年全村18户,85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
  据传:郭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周围绿柳成行处建村,故此命村名为“柳桁”,后简化为现村名“柳行”。
  赵庄
  位于镇驻地——石横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北于平阴县西蛮子村接壤,是赵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06户,1346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2075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高余社·赵庄”。
  据传:赵氏于明初(约1370),迁此建村后,以姓氏命名为“赵庄”至今。
  保安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3公里,寨山之西麓,泰平公路北侧。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8′。是保安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22户,1065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1500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寨山头”。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村址座落在寨山以西的突出部位处而得名寨山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军阀混乱期间,因此处地势好,比较安全,故此更村名为“保安”至今。
  杨家山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8′,三面与平阴县境接壤,东距保安0.5公里,属保安村委会。1986年全村9户,50人,汉族。地处丘陵,耕地75亩。
  据传:杨氏于清咸丰年间(1851),迁来立村,因该村建于山坡上,故以姓氏命名“杨家山”至今。
  老保山
  位于镇驻地——石横西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8′。西与平阴县孔村镇接壤,北邻泰临公路,属保安村委会。1986年全村35户,165人,汉族。地处丘陵,耕地23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村址背靠山坡下的涝洼地带而得名涝保山,后由“涝”、“老”音谐演变为现村名“老保山”至今。
  小楼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36°09′,东经116°32′。康王河南岸,属前衡鱼一村委会。1986年全村39户,140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地,耕地225亩。
  据传:王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来立村,并建起一座小楼房,随取名王家小楼,后简称“小楼”。
  赵家行子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32′。东与桃园镇大业长相连,属前衡鱼二村委会,1986年全村12户,45人,汉族。地处涝洼地,耕地85亩。
  据查:民国元年(1912),赵氏迁此定居,因附近有一片小树林(当地俗称树行子)故取名“赵家行子”至今。
  前衡鱼
  曾用名西衡鱼,西南衡鱼。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1′。康王河南岸,西与平阴县接壤,是前衡鱼一、二、三、四,四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981户,4317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8153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西衡鱼”。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西南衡鱼”。
  据传:该村建于周朝(约公元前700年,名称来历见“东衡鱼条”),因地处后衡村的西南侧,故取名为西衡鱼,西南衡鱼。后于民国廿五年(1936)称“前衡鱼”至今。
  后衡鱼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2′,北邻汇河,南傍康王河,是后衡鱼一、二、三,三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528户2503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3971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中衡鱼”。 据传:该村建于周朝(约公元前700年,名称来历见“东衡鱼”条)。因位于东衡鱼和前衡鱼之间偏北方向,曾取名中衡鱼。民国廿四年(1935)以后,改称“后衡鱼”至今。
  该村有唐代古槐一株,有秦汉古墓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东衡鱼
  原名都君庄都君里、衡鱼,为舜帝成都之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3′。南邻康王河,北靠汇河,是东衡鱼国华、幸福、中心三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95户,4065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6254亩,农历三、八为集日。
  清康熙十一年(1672)《肥城县志·古迹》载:“都君庄在城西四十里衡鱼,即帝舜成都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志·市镇》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 该地五帝时(约公元前21世纪),曾是帝舜的城都,后为村庄曰:“都君庄”。又传:该村周围原是一片湖水,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00年)更名为“衡鱼”,(含衡量交易鱼货之意)。后因相继建有前、后衡鱼村,并地处后衡鱼村的东侧,于民国元年(1911)按方位改名为“东衡鱼”至今。
  大寺
  原名正觉寺、寺上、向阳。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3′。西距东衡鱼村0.5公里,是大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26户,570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1188亩。
  相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因村址附近有一寺院曰“正觉寺”而得名。因人口繁衍日盛,村落扩大,遂于民国元年(1911)改称大寺。“文革”期间为“破旧立新”曾一度取名为“向阳”。198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仍恢复原村名“大寺”。
  村西头有数千年银杏树一株。
  唐庄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4′。西邻大寺,东距红庙村1公里,是唐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67户,298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670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唐庄”。
  据传:唐氏于明洪武年间(约1368——1398)迁来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唐庄”至今。
  红庙
  曾用名红旗。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9′,东经116°34′。西距唐庄1公里,是红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87户,1711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3303亩,中壤土(俗称黑粘土)质。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红庙”。
  据传:“该村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早年曾系两个自然村,前村位于大道旁,因设有店铺,取名前店子村;后村有座牛马王庙,墙壁为红色,取名后红庙。后来前店子村修关帝庙1座,墙壁也为红色,遂改称前红庙。建国后,前后红庙联成一片,故统称红庙。“文革”期间(1966),为“破旧立新”曾更名为“红旗”。198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仍恢复原村名“红庙”。
  旅店
  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9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5′。南隔康王河与桃园镇后里留村相望,是旅店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72户,1736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621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四区·旅店”。
  据传:该村建于宋开庆元年(1259)、因村址地处交通要道,以旅店为业者颇多。据本村《古庙碑文》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2),称村名为朝长旅店(朝长来历无据可考),民国元年(1911年)前后,简称现名“旅店”至今。
  道口
  曾用名关阳道口,后讹作官家道口,后又讹作郭尔道口。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9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6'。东隔康王河与桃园镇白家楼相望,是道口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39户,1042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772亩。
  民国廿四年(1936)《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四区·官阳道口”。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村址位于康王河西侧东西交通要道的路口旁,又因村旁有座关阳庙,故取村名关阳道口,后演变为官家道口、郭尔道口。建国前后简称为“道口”。
  四合
  原名龙王庙。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34′。西与桃园镇大业长村隔康王河相望,是四合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4户,401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789亩。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建村初期修有一座龙王庙,因而得村名“龙王庙”,解放后,土地改革时(1947年),因与紧邻的北业长、谷家行子、荆家行子四个小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村机构设在龙王庙),遂命村名为“四合”。
  北业长原名小野场、北野场。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33′,南隔康王河与桃园镇大业长村相望,属四合村委会。1986年全村51户,240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6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因村址是大业长村的一个野外场院,因而取名小野场。又因地处大业长村北,附近村民亦称其为北野场,建国后称为“北业长”至今。
  谷家行子
  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34′。属四合村委会。1986年,全村19户,80人,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0亩。
  据传:谷氏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迁来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谷家行子”至今。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