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017
颗粒名称:
页数: 6

内容


  历经十余个春秋,我镇历史上第一部《石横镇志》出版,这是石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镇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
  编纂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编写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把石横翻天覆地伟大历史变革载入史册,留传后世,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石横各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编纂地方志书,内容横及百科,事件纵述始末,是一项资料浩繁的、宏伟的、系统的文化工程。《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盛世修志,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石横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广大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推倒“三座大山”,争取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百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石横人民具有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才智、竭尽全力。石横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古迹遍布,人才辈出,文化源远流长。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珍贵史料,可资修志铭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横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成就巨大,有目共睹。全镇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为编纂镇志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编写志书,自1982年9月,党委组建了修志班子,工作人员广征博采,精心编纂,各部门、各行业及各界人士关怀支持,人力物力皆无所吝,众志成城,众手成志,胜利完成了修志使命。《石横镇志》既是石横百余年来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丰硕成果。
  展读镇志,深感修志之不易;一卷在握,更觉志书之珍贵。可以相信,这部记载
  石横沧桑巨变、展示石横历史风貌、辑录石横百科资料的新志书,无论对当代还是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资政、存史、教育”价值。她是一个无穷的人文开发区,是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大舞台。她必将引导、启迪人们,从中观古今、知兴衰,认识社会发展史,牢固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中明传统,学情操,认识革命斗争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中寻规律,找优势,认识经济发展史,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桑梓的宏图大志,为振兴石横,富裕群众作出积极的贡献。她必将激励当代人,教育后代人,用艰苦劳动和辛勤汗水,谱写出比前人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我们两人先后来石横任职,得到了全镇人民的信赖和支持,现在又恰逢镇志付梓,感到非常欣慰。借此,谨代表镇委、镇政府并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向曾在石横战斗、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向各界人士和在修志过程中给予关怀和支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为镇志编纂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修志经验不足,加之水平所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恳切请求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谨作是序,冀无愧于古人,更寄希望于来者。
  中共石横镇委书记陶绪田
  石横镇人民政府镇长许文学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序二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古往今来凡志在兴邦立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编史修志,借以总结经验,探讨得失,鉴往知今,故历代“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盛世修志,自古皆然。今逢盛世,修志大兴。纂修县志,有章可循。编修镇志,尚属开创。石横人民,十数寒暑,众志成城,《石横镇志》终于付梓,实在可喜可贺!
  《石横镇志》具有存史、资政、教育三大功能。她是石横人民奋起革命、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变革,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编史修志是我们这代人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我们最熟悉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既是修志者,又是这一历史时期活动的参与者。当代人修当代史志,有很多历史事件耳闻目睹,掌握的资料也最多,修出的志书也最可信,更真实,更有价值。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既是古人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共产党历来所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石横镇志》是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全面而深刻的大调查,是“官修”的镇情书,是石横历史的真实记录。她可以帮助我们弄清石横历史的来龙去脉,在过去与现状的对比中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石横镇志》中储存着大量的资源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风俗人情信息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挖掘信息、利用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外开放服务方面,志书很可能成为一条联谊华侨和海外同胞寻祖求根的纽带和桥梁,就会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爱乡、爱家热情,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石横镇志》全面真实地记载了石横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彻底解放,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奋斗史,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真实和生动的活教材。用人民自己创造的历史教育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更富有教育成效。《石横镇志》的出版,对于加强石横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志书还可以向国内外、省内外真实地展现石横镇情,起到宣传石横,提高石横知名度,进一步加快石横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作用。
  细读《石横镇志》,感到该志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笔调纯朴,文约事丰,特点突出,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堪称一方之信史。她必将受到世人青睐,经世致用,有益当代,功在千秋。
  石横是肥城西隅之风水宝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且国营大中型厂矿密布,人口集中,被誉为“桃乡之特区,泰西之明珠”,被泰安市确定为计划单列镇和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有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石横镇志》的面世,更加如虎添翼!石横人民一卷在握,可通古今,探得失,找依据,寻信息。而今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之盛世,企盼石横人民和在外地工作的有情有志的石横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石横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奋力发展,奋起大干,奋发进取,奋勇当先,以更加卓越的功德载入将来续修的《石横镇志》而流芳百世!
  肥城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肥城市史志办公室主任伊兆金
  一九九六年六月
  序三
  昔者,文姬流落胡地,终久归汉;玄奘取经天竺,终回大唐。晋朝陶潜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代李白吟曰:“举目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生命的摇篮,文化的源泉,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山山水水格外熟悉,一草一木情深意长。故乡之景是伴随终生的画卷,家乡的风雨是一曲不朽的乐章。《我的祖国》激起上甘岭勇士的斗志;《肥城之恋》鼓舞桃乡人民挥戈跃马,奋发图强。
  故乡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乳汁,爱国必须爱家乡。一个人对没见过面的母亲是陌生的,只有对家乡了解得越深,爱得才越深,感情才越强。只有炽爱自己家乡的人,才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家乡。石横是我的祖籍,我可爱的家乡。衡鱼洼里曾随先辈种过庄稼;康汇河边曾跟蒙师念过文章。青年时代,我响应祖国召唤,离开了家乡,扛起钢枪,驻守祖国的边疆。后又奉命守卫首都,屈指已是几十年时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听说家乡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全镇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镇容镇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成倍增长。现已初具县级城镇规模,被誉为肥城的“小上海”,泰西的“小香港”。听到如此喜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石横籍人,怎能不引以自豪,欣喜若狂!
  我重任在肩,现阶段无暇回乡观光,但是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石横籍人多么希望探讨家乡的历史,多么希望了解石横的现状!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开天辟地以来第一部《石横镇志》定稿付梓,这消息如甘霖滋润,春风浩荡,使我们每一个寄居外地的石横人笑逐颜开,热泪盈眶。她是家乡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家乡文化史上的又一新的篇章。一部志书,浓缩了石横历史的精华,我们一卷在握,将对石横一目了然,了如指掌,这是我们多少年的渴望!
  纵观中国革命史,有多少志士仁人,就是以故乡先贤为榜样,才立下宏伟志向。孙文受洪秀全激励,才揭竿而起,点燃辛亥革命的火炬;鲁迅因受秋瑾影响,才以笔为刀枪,写下了不朽文章。《石横镇志》的面世,我们将如获至宝,代代珍藏,不断阅读,汲取营养。立志报效祖国,不忘建设家乡。为石横的繁荣昌盛,我愿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让我们寄居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石横籍人和家乡人民紧密团
  结,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再创石横新的辉煌!
  谨以此拙句为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二炮学术处处长左丘明后裔乡人
  邱仲生薰沐敬撰
  一九九六年二月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