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590
颗粒名称: (十一)社会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14
页码: 279-292
摘要: 《利津年鉴》1999卷中对社会生活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社会学 社会生活

内容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生活〕1998年利津县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也有了新的增长和提高。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2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5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
  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各项支出看,购买食品支出1180元,减少5.7%;衣着支出527元,降14.7%;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68元,降低10.9%;交通和通讯支出180元,增长26.8%;医疗保健支出172元,增长58.8%;娱乐、文教和服务支出611元,降低13.1%;居住支出76元,降低7.4%;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138元,降低40.8%。由于1998年物价相对较低、居民消费支出虽部分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影响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房、建房及非储蓄性保险支出明显增力口,分别为722元和29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2.7%和237.2%。与去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2平方米,达到17.8平方米。到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6台、录音机72台、电冰箱74台、洗衣机92台、电风扇204台、照相机30架、摩托车18辆。
  〔农民生活〕199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11元,比上年增长1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5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食品支出783元,降低2.7%;衣着支出129元,增长2.4%;居住支出216元,增长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4元,降低7.7%;医疗保健92元,增长17.9%; 交通和通讯支出73元,增长78%;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164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比上年增加2.5平方米,达到26.3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比重48.7%。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28台、录音机33台、电冰箱11台、洗衣机13台、电风扇163台、照相机3架、摩托车13辆。
  1998年,利津县农村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经县小康监测办公室验收,全县小康综合得分达到92.4分,13项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在去年全县28个小康村的基础上,又增加41个小康村,并由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它们分别是西街、西关、西王、石家庄、菜园、西綦、梁家、西南街、大牛、前王、贾家、双高、南楼、庄家,殷家、常家、黄村、前邢、韩南二、陈南、韩北、治一西、东六、前毕、毕家嘴、后崔、王家灶、荆家灶、北岭二、和平、南西滩、维新、南苏、新城、西虎、东虎、李呈、皂坝头、新农、肖庙、道口等村。
  (刘汉民)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利津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设办公室、调查队、统计财务股、流动人口办公室、县直计生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全委共有干部职工3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中级3人。利津县计划生育协会设在计生委,与其合署办公。
  全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12处,各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651个,人口学校521处,县、乡、村服务站520处,村级专职计划生育主任511人,村级计划生育统计员511人,宣传员496人,药管员498人,县各级计划生育协会536个,会员29987人。
  〔工作概况〕1998年全县出生4057257人,其中计划内一孩2844人,二孩1147人。计划生育率达98.4%,人口自然增长率7.8%。全县女性初婚1916人,其中晚婚1913人,晚婚率99.8%,晚育率99.3%。全县已婚育龄妇女67058人,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8.2%,节育人数5451人。四种节育手术4238例,其中结扎1124例,放环3023例,引产60例,流产31例。通过年终考核,利津县获得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
  〔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县计生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党校、人口学校等宣传渠道,重点向育龄群众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为计划生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在春节期间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二是与电影公司联合组织送电影下乡巡回,放映了计划生育专题片《女人也是人》、《甘泉村的风波》等8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万余人;三是在市级以上报刊和电台分别发、播稿件115篇和95篇,发、播篇数和稿件质量排全省计生系统第11名,四是与县电视台联合录制了计划生育专题片《国策颂》,与县文化局联合编演了戏曲《晚婚致富谱新篇》。通过多种形势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计划生育统计与信息实现微机化管理〕对人口统计与计划生育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是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是计划生育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年的努力,1998年已实现了全县微机联网,县、乡两级已全部取消了计划生育统计手工档簿和台帐的管理方式。现在的计划生育统计报表、人口计划安排、生育证发放、出生预报、指导性工作等均由计算机提供,形成了“县总揽、乡变更、村落实、户受益”的工作模式。8月份,全市计生系统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现场会在利津召开,利津县计生工作微机化管理与应用,已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行列。
  〔“三结合”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1997)6号文件精神,县计生委紧紧围绕生育、生产、生活大力开展综合服务。县成立了“三结合”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了“少生快富工程”。在具体工作上:一是县直各单位驻村工作组积极帮助“两户”(双女户、独女户)寻找致富门路,加快奔小康进程。二是县、乡妇联把巾帼建功、手拉手、文明进农家活动的侧重点转到推行“三结合”上,全县选拔了10个少生快富的典型组成报告团,到各乡镇作巡回报告,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后涌现出一大批致富的独女户、双女户的典型。三是共青团把实施青年致富工程的重点放在扶持“两户”上来。四是全县实行正科级干部包一个较贫困的户,也把重点放在了“两户”上。五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组织了全县万人参观活动,也突出“两户”参加,使他们更新观念,带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致富步伐。通过以上措施,使“三结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1998年总投资180万元,全县实施“三结合”项目1626个,帮扶1626户,切实做到了计生工作同脱贫致富、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相结合,同帮助农民发展经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
  〔县直计划生育工作〕1998年县计划生育办公室,继续加强县直机关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88个部门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127个单位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严把结婚年龄关,严格发放生育证。1998年度,县直机关晚婚率达100%, 晚育率99.6%,统计合格率100%,计划生育率99.3%,圆满完成了县直计生工作各项目标。在年终市、县考核中,县直113个单位共评出20个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刘汝惠王景霞)劳动就业〔机构队伍〕利津县劳动局内设办公室、综合股、仲裁股、劳动监察股、安全生产办公室和职业技能鉴定站。下设劳动服务公司、劳动保险事业处、劳动技校,全系统干部职工86人,其中局机关干部11人,职工1人;下属单位干部27人,职工47人。
  〔工作概况〕1998年县劳动局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指标:安置下岗职工1843人,再就业率达92.7%,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1.1%以内;筹集再就业基金91万元,托管下岗职工145人,收缴养老保险金600万元,失业保险金30万元,收缴率分别达到90%和103%;组织城镇待业青年就业前培训209人,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培训189人,技校毕业生合格率达100%,签订劳动合同3268份,签证率达98%;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年检企业46个,职工7021人,处理劳动争议案件9起,结案率达100%;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试点企业达到10个,安全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四项控制指标全部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内;劳动工作全年取得好成绩,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1998年全县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劳动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和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突出抓了五个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
  1.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劳动、工会、财政等1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与县经贸委等11个企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再就业目标责任书”,并先后在5月、7月份两次召开全县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该项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大力支持的良好局面。
  2.政策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并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劳动局、财政局、经贸委、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下岗职工总量调控、规范下岗程序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使全县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基本配套,并为该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奠定了基础。
  3.服务到位。一是成立了县再就业服务中心,并督促指导有下岗职工的76个企业及主管部门全部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形成了全县自上而下的再就业服务网络。二是实行了《下岗证》制度。共办理《下岗证》462个,下岗职工可凭此证享受就业安置、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退职退养等方面的政策服务。三是开展了再就业培训,依托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劳动技校,培训下岗职工189人,提高了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2594.安置到位。劳动部门在安置下岗职工方面,采取开发型、消化型、自主型、约束型、市场介绍等多种形式,先后帮助146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5.保障到位。为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劳动部门狠抓了再就业基金的筹集和发放工作。全年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91万元,其中社会筹资59万元,县财政拨付25万元,失业保险金节余提取7万元。并按照“一审、二访、三公开”的工作程序,严格界定基本生活保障对象。为9个企业的145名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办理了托管手续,从7月1日起,为他们每人每月发放153元的基本生活费,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强化基金收缴措施,做好劳动保险工作〕为做好全县劳动保险工作,1998年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基金收缴工作会议和企业保险基金欠缴大户调度会议,进一步加大基金收缴工作力度。对此县督查局实行专项督查;劳动部门开展了执法监察活动,对企业拖欠保险金情况依法进行检查、整治;保险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分片包干,把收缴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在收缴形式上,实行个人上交与集体上交相结合,一站式营业与上门收缴相结合;在收缴手续上,做到尽量简化,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方便职工。在抓好基金收缴的同时,劳动局还重视改善服务质量抓好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养老金发放点增至16个,遍布各乡镇,初步形成收、发、管一体化的管理服务网络。1998年累计收养老保险金600万元,失业保险金30万元。为全县1042名职工发放养老金654万元,确保了全县离退休职工工资发放按时、足额、到位。
  〔安全生产工作〕县安全生产办公室,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对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加强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县政府与12个乡镇政府、24个县直部门签订了《1998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对各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严格考核,并认真落实了奖惩制度。二是加强了安全教育和宣传。先后开展了全国第八次安全生产周、利津县消防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并举办全县安全生产知识竞赛2次、消防实战演练6次、组织大型上街宣传4次,累计出动宣传车辆60台次,悬挂过街横幅、张贴大字标语100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近8万人。三是加强了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治理。县安全办公室与交通、城建、电力等有关部门配合,对石油化工、液化汽站、棉花收购点、公共娱乐场所等进行了重点检查治理。并在县城主街道加强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消防栓45个,更换、加装触电保安器等设施2000余件。全年组织各类安全生产检查治理27次,查处各类事故隐患2193条,下发整改通知书167份,整改率达96%。四是加强了特种作业设备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全年检验锅炉51台,压力容器13台,电梯3台,避雷装置45个,检验率100%。举办了第9期司炉工培训班,培训司炉工30人,复审各类特种作业人员210人。
  1998年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四项控制指标分别为:千人死亡率为零,千人重伤率为零,万车死亡率为13.2,万元火灾损失率为2.34,均控制在了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与指导〕1998年,县劳动部门实行了企业工资总额分级分类管理,对23户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其他企业全部实行了工资总额年度包干。并在全县企业实行了《工资基金手册》制度。为14个乡镇企业建立了工资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乡镇、民营企业的工资管理。扩大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面,新增试点企业4个,总户数达10个。建立了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对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收入进行了认真审核。同时,认真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实行面达到100%。继续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使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韩其河宋金宝)民政事务〔机构队伍〕利津县民政局内设办公室、社会股、优抚安置股、基层政权股。下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烈士陵园、福利公司和火化场。局机关内部干部职工19人,其中干部15人,工人4人。
  〔事业概况〕1998年县民政局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大社会行政管理力度,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努力建立新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基层政权工作民政局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四项活动:一是大力开展了《村委会组织法》宣传活动。年内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广播电视讲座、张贴标语、办黑板报等形式,有力地促进了该法的贯彻实施。二是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全县共评选出40个模范村委会和38个优秀村委会主任,并取得了县政府的命名和表彰。三是建立村级民主制度和推行村务公开。根据县委制定的《利津县农村工作十项制度规范》和组织部、民政局联合下发的《开展村务公开、建立民主活动日制度的意见》,在全县确定了“村级民主活动日”制度,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四是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此活动在抓好村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同时,又制订了村、组、户三个层次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在全县有条不紊的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435个村达到了村民自治示范化标准,占全县村委会总数的85.6%。
  二、社会保障工作
  1.救济救灾:民政局积极改革传统的救济方式,改发钱为发粮、发物、发款相结合。年初,投放87万多元进行了春节慰问,麦收前又发放2.15万公斤面粉和个别救助2.2万元。入冬前发放救灾款13万元,棉衣、棉被3558件,确保了全县在洪涝灾害中损失较大灾民的冬季生活。7月下旬,为实施县政府制定的“全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经有关居民申请,层层考察,最终确定27户、59人为保障对象,月发放保障金3000元。年内还开展了支援灾区捐助活动,为在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灾区难民募集捐款26万元,衣被10.25万件,接收衣被数量居全市第一,占各县区捐赠的50%,捐赠款物全部及时运抵了灾区,圆满完成了支援抗洪救灾捐助任务。
  2.扶贫工作:为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民政局确立了明集乡马镇广村为扶贫典型。’为使该村整体脱贫,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及开发项目。一是民政系261统职工集资4000元,向该村18户特困户发放了2000公斤面粉;二是投资4万元协助开挖了16.3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启动了“上农下渔”扶贫工程项目建设。三是经考察帮助该村上了致富项目——废旧塑料加工坊3户;四是投资2万元扶贫周转金,扶持17户贫困户购买小尾寒羊34只;五是建立了私营经济园区,带动了该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认真落实扶贫项目,马镇广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050元,上升到1998年的2744元。同时,还收回扶贫周转金12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因此,县民政局被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推荐为民政工作十年辉煌业绩单位。
  3.敬老院建设:县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调整全县敬老院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带动全盘,并投资20万元用于支持重点敬老院建设,确保了汀河、集贤、北宋等敬老院搬迁、改建工作的顺利实施,调动了乡镇“办好敬老院、提高供养标准”的积极性,使全县入院五保老人增加到了280人。
  4.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一是坚持在春节、八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先后组织“双拥共建”单位与优抚对象召开座谈会65次,发放慰问信15000份,为优抚对象做好事1100余件。慰问品、慰问金总额达4万元。并组织发动13个单位筹款1.25万元,统一制作了13块灯箱式双拥宣传标语牌,设置在了县城主要街道两旁的显要位置;二是由交通局负责在渡口两头树立了两块“军车免费”铁牌,实行军车过桥优待;三是“五个一”拥军工程全部得到落实,丰富了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四是新增24个单位与县烈士陵园结成对子,把烈士陵园纳入了共建范围;五是妥善安置退伍军人。从1997年冬季到1998年8月份,共接收退伍军人232人,其中符合安置政策的83人,市安置办帮助安置57人,利津县妥善安置26人。因工作积极、妥善、圆满,县民政局被市政府评为“退伍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发展,共收取保费45万元,列全市第二位,截止年底,已累计收取保费430万元,入保人数达到了3.2万人。
  三、社会事务年内,重点加强了婚姻登记处和火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万元为火化场新建办公室、营业室、消毒室、接待室,改善了办公条件和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还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婚丧习俗活动,制止违法婚姻和土葬回潮现象。年底县政府召开了“婚丧改革工作调度会”,制定并实施了提高火化率、制止乱埋乱葬和打击违法婚姻的具体措施,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有效地制止了乱埋乱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共火化尸1684具,火化率达到了92%以上。年内办理结婚登记2274对,协议离婚20对,出具夫妻关系证明88对,检查处理违法婚姻7例,婚姻登记合格率和女性初婚晚婚率均达100%。
  (高仲佳李玉城)残联事务〔机构队伍〕利津县残疾人联合会内设办公室、康复基金部、宣传教育部,单位有正式干部职工6人;下设利津县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部、利津县残联合脂油厂。
  〔事业状况〕1998年县残联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262一道,齐心协力,积极推进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终通过了市残联全面考核,各项业务工作均名列全市前茅,尤其是乡镇残联组织建设,还走在全省的前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和省、市残联的指示精神,经县政府同意,于4月份召开了全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116人,其中残疾人代表36人,残疾人家属代表7人,特邀代表8人,列席代表65人。会议认真总结了过去5年的残联工作,并提出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赵光明当选为理事长。圆满完成了县级残联的换届选举任务。
  〔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按照中央“要体现残疾人工作和残联建设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的要求,年初,充实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了良好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全县12个乡镇都建立了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服务社和助残联络站。并通过人事部门给每个乡镇配备了专职干部,落实了办公场所、挂上了牌子、解决了启动资金。各乡镇党委、政府均给予残疾人工作以大力支持。
  〔“全国助残日”活动开展的深入扎实〕 每年5月份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在本年度“全国助残日”期间,县残联紧紧围绕“扶残助残”这一主题,制定了活动方案,召开了会议,下发了文件,并通过县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介,播放领导电视讲话3次、捐款助残报道24次、残疾人代表吕林岩等四位自强模范专题报道4次。出动宣传车5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悬挂过街横幅6条。召开座谈会2次, 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76户,福利企业残疾职工20名,给他们发放慰问品、现金两项累计41600元。同时,单位、部门和社会各界踊跃助残捐款145000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助残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推动了全县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残疾人康复工作有了新进展〕1998年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县残联并配合有关部门,经过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强化工作措施,使残疾人各项康复工作得到顺利落实。全年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1例,占全年任务的162%;完成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4例,占全年任务的400%;家庭训练智残儿童14名,占全年任务的12%;家庭训练肢体残疾人6名,占全年任务的100%;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适用、价廉的用品用具184件,占全年任务的128%;通过市聋儿语训学校培训的4名聋儿康复效果明显。并向特困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三轮车4辆;10月22日,为盐窝福利院残疾弃儿季丽丽,在市人民医院成功地做了肢体矫治手术。由于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得好,抓的实,工作突出,赢得了7月份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现场会在利津县召开,会上利津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赵光明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得到市残联和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全县各级残联组织,把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使全县的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比往年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263—业、从业、在业人数已达到7450名,由去年的85%提高到90%,其中在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已达110人,比去年增加42人。
  (赵光明胡希光)社会新风1998年,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利津县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村”活动的意见》。在城镇开展了“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大力宣传《东营市民行为道德规范》、《东营市民“十不”守则》,“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成效显著。在农村深化实施“三个一”基础工程,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争创“十星级文明村”活动,形成了村、户结合的系列化格局。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利津有2个乡镇被授予“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基础工程先进乡镇”称号,有4个村被授予“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基础工程先进村”称号,4名同志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裕后村移风易俗新面貌〕汀罗镇裕后村,早些年又穷又乱,有“光前裕后神难斗”的说法。改革开放后,村两委带领群众一门心思发家致富,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淡化。几年来,村里生产上去了,群众生活富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大提高。但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办婚事丧事,大摆宴席,大讲排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封建迷信仪式,成为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源”,浪费资财、浪费劳力、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广大群众并不满意。村两委摸清了群众真实想法,决定以改革婚丧嫁娶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创建文明,节约的新民俗。经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排除了各种阻力,村里建立了民俗改革领导小组和红白理事会,制定了《裕后村改革婚丧陋习的规定》、《婚丧改革实施细则》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党、团员干部带头执行。在办婚事上,规定“不摆酒席,不请客送礼,不用送嫁客,不用吹鼓手”,一切听从红白理事会安排。理事会提供锣鼓、播音、录像设备,并主持婚礼,对旅行结婚,喜事新办的给予奖励。村里每年元旦举办一次集体婚礼,由村干部主持,致贺词,为新人戴花,使婚礼即节俭、又隆重,既体面,又大方,受到群众欢迎。
  在办丧事上,红白理事会承担治丧任务,布置追悼会场,安排接待亲友吊唁、就餐,主持追悼会。治丧仪式,由理事会主持的追悼会、吊唁、向遗体告别等取代了传统磕头哭丧敬鬼神等迷信活动。理事会配备了收录机和哀乐磁盘、放哀乐取代了吹鼓手;挂黑纱、白花取代了披麻戴孝。村里投资建立了劳动人民纪念堂,骨灰统一摆放,耕地内的坟头全部平掉,节约了大量耕地。全村计算每年可节省丧事费用2-3万元。
  该村在移风易俗活动中,还注意与其他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利用实施“三个一”工程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完善移风易俗的有关制度,一方面广泛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强文化大院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树立“以节约办事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社会风尚。经过不懈的努力,全村岀现了“四多”的可喜变化:封建落后的婚嫁、丧葬陋习没了,社会主义文明礼俗多了;铺张浪费的没了,勤俭节约,投入生产的资金多了;歧视、虐待老人的没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多了;因循守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没了,思想解放、参加科技、文化、娱乐活动264的多了。民风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该村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文明村,市级优秀党支部、市科技示范点,大众日报、东营日报和东营电视台报道了该村的做法,号召人们向该村学习。
  〔刘文占助民致富热心肠〕利津镇的科技副镇长刘文占,有一副帮助农民致富的火热心肠,走着一条艰难曲折、而有光辉前程的路。
  刘文占是利津集贤乡李呈村人,1977年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81年开始试种蘑菇。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跑了百千里路外出学习,花光了从亲戚、乡亲们那里借来的钱,把个家折腾得穷,穷得连年都过不去。直到1985年,才初步掌握起一套种蘑菇的成套技术,大规模的投料种蘑菇开始赚钱了。1986年,刘文占脱贫致富,他想到自己困难的时候乡亲们曾向他伸出温暖的手,现在自己富了,应该帮乡亲们都脱贫致富。他开始免费办学习班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当年办班有本村9户、邻村5户学习种植蘑菇,全部一次成功,户均收入3000多元。到1991年,集贤乡的蘑菇种植户以平均每年500户的递增速度迅速发展,集贤乡成了食用菌生产专业乡、产品运销外地,占据了青岛市蔬菜市场。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刘文占投资8万元建立了“东营市黄河口食用菌实验场”,成立了食用菌研究会,向种植户提供信息、技术、物资等系列化服务。1993年,他被集贤乡党委、政府聘为乡科协副主任,自此,他奔波于集贤乡19个村的蘑菇种植户间,使食用菌生产发展成全乡的支柱产业,种菌户开始富起来。
  指导食用菌生产,他吃住在村里,走门串户、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群众,当年,全村投料5万斤,建大棚13个,产菇12万斤,纯收入12.63万元。从开始发动到产菇结束10个月,刘文占没要村里一分钱的报酬。西魏村的成功,使前刘乡党委政府看清了食用菌生产的广阔前景,他们聘请刘文占为科技副乡长,负责全乡的食用菌生产。他到外省参观考查,引进了双抱菇高产技术,先后办培训班58期,当年全乡有13个村种蘑菇,投料300万斤。
  1998年2月,利津县区划调整,前刘乡并入利津镇,刘文占成了利津镇负责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副镇长,他成立了利津镇食用菌研究会,引进开发了灵芝、金针菇、猴头生产技术,推广了香菇、鸡腿菇等高产技术,全镇47个村1000多户种蘑菇,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
  十多年来,刘文占不计私利,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种蘑菇发家致富,先后免费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4000多人次,提供技术咨询1万多人次,带动县内外10个乡镇成为食用菌生产专业乡,168个专业村,4000多个专业户,技术成果辐射到7个省,被群众称为“蘑菇大王”。
  (李金凯)资金互助〔机构队伍〕利津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联合会,内设办公室、业务科、审计科、财务科、保卫科、营业室和利一路办事处;下设陈庄、集贤、虎滩、盐窝、明集、北宋等6个直属乡镇基金会。现有干部职工50人,其中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1人。
  1995年3月,刘文占到前刘乡西魏村265〔事业状况〕利津县农村合作基金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抓规模求发展,抓质量创效益,积极完善内部机制,以管理统筹全局,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指标。
  一、股金规模稳中有增在资金组织工作中,既确保现有规模,又达到稳中求增的目的。基金会积极制定方案,因势利导,量化指标,强化目标责任制,使年度各项任务指标完成较好。截止1998年底,股金规模已达7200万元,同比增长17%,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全年累计吸收股金1.4亿元,资金融通量达4.1亿元;参股户达26000余户。
  二、资金投放以质保量资金投放在“严、细、稳、准”的原则下,合理优选投放市场,强化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第一考察人经济连带责任制,从源头抓起,严格把关;大力推行存单等有价证券质押借款,降低担保借款比例,并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优化资产质量。在资金投放中,积极支持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及县级重点工程的建设,特别在利津黄河公路大桥项目立项与审批资金的筹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98年累计投放资金1.4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8.3%,其中向个体私营业投资9250万元。
  三、严格财务管理,收入状况良好1998年县农村基金会把加强财务管理纳入重点工作,严格控制经费支岀。做到了严格控制车辆燃修费、招待费、电话费、水电费等项开支,并经积极吸储增收,使全年各项财务收入突破750万元,创利税70万元,上缴各项税金52.5万元,成为全县纳税大户。同时,随着办公、营业楼、宿舍楼的不断建设,固定资产已达到530万元。
  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促进了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基金会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在职工中积极开展了一些文艺活动。1.7月1日举办了“庆七一,颂歌献给党”歌咏赛;2.年内举办了“健身杯” 乒乓球友谊赛,掀起了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3.为迎接县农村基金会建立四周年,举办了“自豪吧,基金会人”演讲比赛等,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从而促进了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利津县农村基金会被县文明委授予“文明单位”、被县综治委授予“平安文明单位”。
  (王观学张祥国)财产保险〔机构队伍〕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利津县支公司,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运输工具保险科、财产保险科、营业室、代理业务科(5月1日成立),并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代理业务员10人)。下设陈庄镇营业所,现有正式干部职工21人,其中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人,初级的10人。
  〔事业状况〕1998年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利津县支公司,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为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提前40天完成了市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全年保费总收入达74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12%,比1997年同期增长12.74%;代理业务收入38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90%;缮制各种赔案862起,赔款595万元,赔付率80.28%。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立足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做好财产保险工作,财险公司立足改革相266继出台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费用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驾驶员考核规定》、《临时用工管理规定》、《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全体员工做到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财产保险公司利津支公司,在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中,重点把改革分配制度放到了重要位置,即把每个职工推向市场,每人每月除保留300元的最低生活费外,其他收入按工作业绩大小拉开分配档次。这项改革的实施打破了固定工资制,打破了“铁饭碗”,充分体现出了“工作靠竞争,收入凭奉献,功有所奖,才有所用”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优化服务质量,提高社会信誉。
  财产保险公司的信誉,来自服务质量的提高。一年来,财险公司针对市场动态和激烈的竞争,改变传统做法,坚持“四上门”(宣传咨询、承保、赔款、防灾防损上门)服务和“三个一样”(大小单位、企业和个人、生人和熟人一个样)对待的做法,向社会公开承诺理赔程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保户的信赖,有效的扩大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占有率。年内通过妥善处理好化肥厂、石化厂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理赔案件,进一步提高了财险公司的信誉。具体情况是:7月8日、10月2日县化肥厂先后发生两起火灾爆炸事故,8月9日县石化厂发生一起火灾爆炸事故,公司接到这些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连夜缮制赔案,当即给两厂赔款共计44.5万元,受到两厂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展业续保工作富有成效〕财险公司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按照公司考核办法,将各科室全年总保费任务分解到每个月,逐月进行考核,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由于工作措施得力,展业续保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具体做法是:财险科业务明确分工,人人身上有担子,对到期保户承包到人,做到了常联系,早计划,既抓投保大户也不放过几百元的投保小户,经过扎实工作,全年完成保费额达128万元。运险科与营业室合署办公后,互补余缺,责任共担,做到了上门为车辆承保服务,在工作过程中,有的跑数趟才能签单,为了不使一辆车漏保、脱保,将辖区所有承保车辆,按保单号码分解到人头,规定了每月的续保和新增任务,取得了续保、理赔双管齐下的好成绩。陈庄营业所主任梁永安,带领职工年年保费收入稳定增长,1998年完成保费193万元,超出任务8万元。在全公司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陈如敏韩国珍)人寿保险〔机构队伍〕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利津县营业部,内设业务科、办公室、营销科、计财科、营业室5个科室。暂在农业银行利津支行大楼办公。现有干部职工90人,其中干部31人,工人59人;全营业部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0人;另有社会营销员82人。
  〔事业状况〕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利津县营业部,努力克服了全县经济环境差、福寿安康、团寿险满期给付续保空缺大,险种转换工作难度大,以及来自产险、平安保险的激烈竞争等困难,使寿险营业部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并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1998年保费收入815.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8.76%,其中直销业务保费收入362.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3.6%;营销业务保费收入453万元,完267成年计划的113.25%;缮制各种赔案590起,赔款57万元,赔付率为36.9%。均超额完成了市公司1998年分配的各项经济指标。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全民寿险意识。为确保全年人寿保险任务的顺利实现,利津营业部将宣传工作列入了重要议程。先后在利津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人物专访、专题讲座、护栏广告等栏目进行宣传。5月3日与团县委、利津一中联合举办了庆“五四”青年歌手大奖赛,突出了人寿保险的宣传内容;并在6月份组织开展了集中宣传月活动。6月27日起,在利津县电视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形象广告宣传,营业部经理张力军,代表全体员工为全县人民点播了歌曲《好人一生平安》、《祝您平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从而使人寿保险的知识家喻户晓。这不仅增强了全民的人寿保险意识,而且为人寿保险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社会信誉。高效、优质的服务是人寿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服务质量没有止境,客户满意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1998年,寿险公司利津营业部,上下一致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服务措施,履行服务承诺,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坚持服务四上门(即宣传咨询上门、承保上门、送赔款上门、售后服务上门)。从而达到了解客户心理,体查客户情绪,深知客户要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1.重大案件预付赔款,用真诚待保户。根据实际,深入调査,对重大案件实行预付部分赔款,使被保险人在出险时能得到及时治疗。如1998年3月30日,王庄中学的5名学生因交通事故而导致1名学生死亡,3名学生重伤。业务科得到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得知仅有1名叫王志坚的学生投了学生平安保险,并且家庭非常困难。对此,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预付赔款5000元,并与县乡两级教委的领导同志前往医院进行了慰问。同时,还发动人寿保险公司利津营业部的全体员工对未投保的3名受伤害学生进行了捐款献爱心活动,使其家长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场表示要为孩子投保。再如夏天,东营市城市建设工程公司,在向工地送民工时,车辆倾覆,造成了十余人受伤。得知后营业部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查属人身意外保险责任的范围。事故第二天预付赔款1万元,深受保户的欢迎。
  2.缩短给付时间,送赔款上门。理赔是售后服务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影响人寿保险公司的声誉。迅速缮制赔案,并把赔款送到保户手中,这一点很重要。为保证理赔质量,提高结案率。寿险公司利津营业部,做到定期到各乡镇现场办公、核查、处理案件,并直接兑付。这种方法即节约了给付时间,又提高了寿险的信誉。同时,还针对养老保险承保面较广的实际,为方便保户,减少他们的路途费用和占用时间,营业部采取通过银行领款的办法,定期把养老金汇到各乡镇,得到了广大保户的称赞。
  (张力军刘文)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用分行业记事的办法,系统地记载各行业、各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实况,所用资料为1998年度,与《利津年鉴》(1998年卷) 相衔接,保持了历史资料的连续性。

阅读

相关地名

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