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
【淡水】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黄河氷质良好,氢离子浓度在8~8.3PH值之间,总硬度在3~6度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2004年黄河供水3.3007亿立方米。
【矿产】境内有石油、盐、贝壳等矿物资源。利津地下油气资源富积,境内已打油气井近3300口,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之一。
【生物】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浅海】县境海岸线长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卤水资源丰富,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 “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
【总况】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678万元,增长8.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622万元,增长3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500万元,增长14.9%o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29元,比上年增加了3501元。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0:47.1:25.9调整为23.7:52.8:23.5。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6415万元,增长18.3%;地方财政收入10046万元,增长24.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70元、922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2元和953元。截至年底,全县引进已投产项目245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61亿元。(参见《2004年利津县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一览表》、《2004年东营市5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2004年利津县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一览表
(续表)
2004年东营市5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十件实事”和“十大工程”全部完成】截至12月22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和“十大工程”全部完成。
2004年“十件实事”(一)沾利河疏浚治理工程。总投资523.2万元,疏浚工程于2003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绿化工程于2004年4月18日完工,共完成绿化长度29.95公里,造林6880亩。(二)宫家灌区延伸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851万元,新修地上渠9.8公里,新建提水泵站1座、渡槽1座、斗渠进水闸18座、生产桥9座,动土方57万方、砌石1390方、砼及钢筋砼1275方。9月底完成。(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
工程总投资290万元,完成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县防疫站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55万元,调整改建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更新通讯和办公自动化设备。购进生物安全柜、疫情处理车、多媒体健康教育器材等配套设备。项目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2)医疗救治体系:该项目由县中心医院调整到县第二人民医院实施。在县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传染科,总投资235万元。投资78万元,建设传染病诊病区600平方米,投资157万元购置呼吸机、X光机、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配齐了必需设备,年底投入使用。(四)县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总投资670万元,于11月20日竣工。学生餐厅完成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楼完成建筑面积3990平方米。(五)实验一校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50万元,于11月20日竣工。建设学生餐厅1866平方米。(六)实验二校改扩建工程。总投资650万元,于11月20日竣工。学生公寓、伙房餐厅综合楼,建筑面积完成6616平方米。(七)农村“一池三改”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建立沼气池、改圈舍、改厨房、改厕所。共建设大型沼气池1个,小型沼气池16个,户用沼气池242个。7月全部竣工,通过市农业局验收。(八)残疾人安居工程。总投资80万元,于10月底全部完成,解决了60户残疾人居住问题。(九)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530万元,其中改建大赵路7公里,投资280万元;改造薄集路6.2公里,投资250万元。于10月20日前竣工。(十)建立“五保”老人长效供养机制。工程总投资29.725万元,一是五保对象入住工作。全县五保老人总人数725人,现集中入住689人,集中供养率达95.03%,符合市政府要求。二是建立了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克服县、乡财政困难,落实市政府政策,按1:1:1的比例,每人每年2200元供养标准,足额落实了配套资金。三是将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于11月底全部完成。
2004年“十大工程”(一)城区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6400万元,建设110KV城西变电站110KV河陈线;110KV城北变电站、陈庄变电站、利津变增容改造工程;沾利线改造工程;新建35KV盐虎线;改造35KV刁口输变电、北盖线工程;35KV盐窝变增容改造工程;实施一户一表工程。于12月20日前全部完成。(二)利津县5万亩速生林基地和1.5万亩冬枣园建设工程。总投资4570万元,按照全市“三沿(沿路、沿河、沿渠)、四环(环城、环镇、环村、环园区)、一网(农田林网)、一片(成片造林)”的建设布局,5万亩速生林基地及1.5万亩冬枣园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共完成速生林面积58777.9亩,完成任务的117.6%;冬枣完成13597亩,完成任务的90.6%;完成“三沿”14956亩;林网3310亩;村庄绿化150个村,完成植树434419株。于4月底全部完成。(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586.5万元,在全县农村建设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利津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安装510个,每村设备投资为1-15万元。于8月底全部完成。
(四)永莘路拓宽改造工程(一期)。总投资797万元,完成涵洞22道、盖板涵8道、圆管涵5道、小桥及中桥。于10月底全部完成。
(五)城北路(利八路)建设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工程全长4082米,于8月15日完成罩面,并实现全线通车。(六)大桥路西延工程。总投资289万元,自津八路向西延伸600米,车行道24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1米路肩,铺设供、排水管道,对称式路灯照明。于7月底竣工并通车。(七)北环路(利十路)建设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工程东起太平河,西至宫家干渠,全长3700米,于6月27日完成罩面,实现了全线通车。(八)津二路城区段景观改造工程。工程由大桥路至永莘路,全长3800米,总投资1200万元。9月25日全部竣工并通车。(九)植物园建设工程(一期)。在利五路以北、凤凰制药厂以南、津二路与津三路之间,建设植物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征地、地面附着物迁占及雨污分流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工程面积约200亩,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分两年建成,一期工程于9月底全部完成。(十)城乡首集市场改造。工程总投资70万元,二期首集市场改造1处,利津县虎滩集,属旧地改造,改造面积1.4万平方米。于10月25日全部完工,年内投入使用。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1415万元,增长56.7%;实现销售产值694272万元,增长53.8%;实现增加值195313万元,增长43.0%o各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693万元,比上年增长52.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10525万元,比上年增长66.7%。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05853万元,轻工业增加值894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3%和26.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4153万元,同比增长53.6%;实现利税54865万元,增长46.9%;利润32632万元,增长44.2%。产品销售率达到98.98%。骨干企业对全县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6262万元,增长72.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7.5,比上年提高34.5个百分点。一是抓大企业。按照“1381”工程总体要求,到2007年,培植起利华益集团1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过3亿元的企业,限额以上企业达到100家。引导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好发展目标,不间断地增投入、搞技改、上项目,膨胀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新上的41个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全部投产后新增产值48.3亿元。二是抓大产业。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抓好石化、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热电和盐化工等六大产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截至2004年底,全县纺织业规模达到35万纱绽,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小麦和大豆日加工能力均达到2600吨。三是抓大投入。广开融资渠道,努力扩大工业投入,全年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
【“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县上下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开辟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途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芦笋、食用菌、蚕桑、无公害瓜菜、海淡水养殖、畜牧基地建设,全县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粮食总产7.01万吨,肉蛋奶总量8.11万吨,水产品总量6.93万吨,果品总量2.7万吨;新增速生丰产林5.9万亩、冬枣1.6万亩;48万亩优质棉喜获丰收,总产量3.26万吨,位居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45位。坚持用工业理念、市场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和各类经济合作与服务组织。新上了盛海海产品加工、丰泽源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博大肉鸡加工扩建等18个规模较大的龙头项目,全县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0多家,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40多个,产加销结合更加紧密。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2.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配套、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0万亩涝洼地及滩区治理、3万亩国家级土地整理、万亩沙区综合治理和路域、水系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创新荒碱地开发机制,探索推广了“政府统一规划、农户入股开发、公司统一经营”的市场化开发机制,新开发荒碱地5.8万亩。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健全农村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不断提髙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了“三农”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0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9.70亿元, 同比增长7.8%;农业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6.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利津县软环境建设考核评议办法》、《利津县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和《利津县机关效能投诉处理办法》等政策规定,建立了县长与外来投资者恳谈、项目调度、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等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外商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了税收、收费、用地、用水、用电、交通、通讯、户口、子女入托入学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了软环境建设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创新服务方式。38个县直单位依据《规定》,健全完善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行政公示、限时办结等制度;各规范化行业窗口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规范办事程序,对审批项目实行了内容、依据、程序、时限及收费标准“五公开”;将82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纳入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所有审批及服务事项的接件和发件均在大厅内完成,办结率达到了100%;建立了工作无缺位制度,加强部门内部工作环节衔接;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到外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全市率先进行了第四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将全县39个单位的328项行政审批项目精减为223项,精减率32%;强化内部监督,加大查处力度。2004年共受理外商投诉13件,办结13件,办结率、投诉者满意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在继续抓好全民招商的同时,突出抓好专业招商,选派100名机关干部组建专业招商小组,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青岛等地设立了18个招商办事处,上门招商,引进了投资&6亿元的钱江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大、高、外”项目。四是创新管理办法。县直部门、单位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拟自行完成的,与县委、县政府签订责任状,不能自行完成的按计划指标的0.5%出资委托专业招商队伍进行招商,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2004年,全县共引进外来投产、在建项目308个,实现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9.86亿元,完成全年8亿元招商引资任务的123.3%。其中,已投产项目245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61亿元;已注册在建项目63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签订合同项目64个,合同利用外来投资27亿元。
【国内外贸易平稳运行】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县的零售额28720万元,增长16.7%;县以下的零售额70716万元,增长14.4%o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零售额65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9537万元,增长12.6%;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56325万元,增长19.5%。餐饮业发展增速平稳,全年实现零售额27333万元,增长15.4%。从经济成分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状况逐步好转。全年实现零售额6877万元,比去年增长35.9%;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402万元,增长35.5%;个体、私营经济稳定发展,分别实现零售额59538万元和23322万元,增长13.4%和13.0%;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7297万元,增长13.1%。对外出口规模扩大。2004年全县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086万美元,同比增长41.0%,其中出口5443万美元,增长29.2%。实际利用外资2818万美元,增长80.1%。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全年新发展东营力邦等3家公司为东营市民营科技企业,培植东营顺利化工有限公司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县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32项,取得科技成果10项,申请专利48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1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2.95%。二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1处,在校学生22246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6683人,比上年增加1174人;初中在校学生15563人,比上年减少1347人。有小学48所,在校学生20513人,比上年减少234人。拥有职业高中1处,在校学生达到1741人,比去年增加475人。幼儿园187所,在园幼儿7198人。三是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年末有卫生机构12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0处;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82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98张;卫生技术人员8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5人。四是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协办、承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8场次,展览1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12次。组织5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图书馆新购图书3000册,全年共接待阅览者7000人次,外借书刊11000册次。电影公司全年共放映136场。全年共检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70家次,处罚违规经营场所13家,取缔无证照经营网吧5家。五是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2004年,县电台播发新闻1450条;电视台编播《利津新闻>1656条,播出《一周要闻》49期,新闻专题节目25个;科技电视台播岀98期。新开办利津电视经济生活频道。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开通有线电视32个村,发展农村用户6200户。六是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4年,在东营市第七届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二名。在省市举办的其他体育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另外,1名运动员被输送到省自行车队,6人考入山东体育学院,4人考入东营体校。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6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工薪收入8812元,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26元,同比增长41.9%。其中,食品支岀1848元,增长16.7%;衣着支出779元,增长0.8%;交通和通信支出854元,增长28.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岀1042元,增长7.3%;居住支出477元,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0.5平方米。二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直补、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等政策的全面落实,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014元,增长14.6%;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达到844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6元,增长15.2%。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42元,恩格尔系数为38.6%;农民用于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不含学杂费)142元,增长65.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三是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4451人,在岗职工13950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12818元,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043元,增长9.9%。四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00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37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61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达到11009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218116人。“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5556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
【维护社会稳定压倒一切】一是开展“平安利津”、“平安单位”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利津”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利津”的实施方案》,对全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任组长的“平安利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也相应建立和调整充实了办事机构。与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县委常委会议先后3次专题研究政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利津”建设工作。县综治委先后召开例会4次、五部门联席会议2次,对阶段性工作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是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春季严打整治斗争。自5月1日起到6月底,又在全县部署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严打整治斗争。下半年,自9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以“打抢劫、打抢夺、反盗窃”为主要内容的“两打一反”专项行动。同时,建立完善了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派出所、驻片刑警中队、交警中队配套联动的出警、处警快速反应机制。2004年,全县共立各类刑事案件270起,破获现案164起、隐积案106起,查处治安案件677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154人,其中刑事拘留113人,治安拘留317人,取保候审106人,劳教7人;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了8.6%,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3%、7.7%。三是深入推进信访工作“网底工程”建设。在全县开展了信访工作“两级三无”联创活动,构建起了县、乡两级领导接访体系。全面推行群众逐级上访和信访承诺制度,按照“ 一岗双责”要求,全部实行“四定二包”责任制。制定了 《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若干规定》,规范了信访程序,保证了群众依法、有序地进行信访活动。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超前化解矛盾。县综治办与全县9个乡镇和有关县直部门建立了“县综治办乡镇、县直部门”二级综治信息电子网络台帐,及时向市综治办报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年内,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271起,调处257起,调处成功率为95.2%。全县继续保持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信用利津”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信用利津”建设的意见》,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个体工商户个人信用征信、评价、查询和税收登记工作,共评出A级纳税人16户、B级纳税人95户、C级纳税人170户、D级纳税人49户。把“信用利津”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组织55个执纪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开展“政府效率年”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成立个人征信监督委员会,公开评级机构和评级标准。进一步深化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严格创评程序,规范创评机制,延伸服务链条,在全县农村形成了“创建文明信用村、争做文明信用户”的浓厚氛围。截至年底,全县有4个乡镇被评为“文明信用乡镇”。制定下发《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多种方式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5月中旬,召开全县机关建设和管理工作现场会议,对县地税局、县公安局、山东利华益集团机关规范化建设经验进行推广。出台《利津县文明机关暂行管理办法》,在全县掀起了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的热潮。县直各部门单位把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机关作为加强机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总抓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机关工作方式,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制定《创建小康文明村工作实施方案》,挑选出8个市直驻村单位、17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25个市县级小康文明创建村结成帮扶对子,突出重点,文明共建,打造样板, 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捐赠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农业科技类图书2.5万册,加大对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力度,为农民群众接受教育、休闲娱乐和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开辟了阵地。2004年,先后举办农业、水产、畜牧等培训班346期,受培训农民达2.8万人,已为创建村培养科技示范户50多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棚蔬菜、冬枣、葡萄、淡水养殖等专业户800多户。2004年,全县有8个村达到市级小康文明村评选标准,有17个村达到县级小康文明村评选标准。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行风热线万人评等活动,在窗口服务行业和执法部门中组织开展了“倡树行业新风,塑造文明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文明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评选文明诚信药店 (药房)、文明诚信个体私营企业、文明经营区及“五好党员门店”等创评活动,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行风的好转。加强对各级文明单位的管理。2004年全县复査合格的2003年度省级文明单位6个、市级文明单位40个、县级文明单位37个,淘汰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1个,新增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7个、县级文明单位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