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黄河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1984
颗粒名称: 东营市黄河农场
分类号: F306.1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2004年,是东营市黄河农场终止破产步入正常运营的开局年。
关键词: 东营市 黄河农场

内容

【概况】2004年,是东营市黄河农场终止破产步入正常运营的开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场上下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经济及社会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00万元,职工收入14600元,增长13.6%,计划生育工作已连续7年获一等奖,精神文明建设、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圆满通过市里的考核或验收。【维护社会稳定工作】2004年,从三个方面入手抓落实,切实维护了农场大局稳定。
  以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努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破产3年积压了大量遗留问题,能否将这些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好,解决好,是维系全场稳定的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把处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职工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上,放在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上,采取多种措施,努力维护农场稳定。
  一是补缴破产以来拖欠的4年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金。组成以劳资、财务、党办为主的联合工作组,拟定了关于补缴职工养老保险的暂行规定,提交农场四届七次职代会进行讨论、修改,对该补交的一个不漏,不该补交的一个不补。历时3个月,先后分两批共计支出近400万元,为530名职工补缴了4年的养老保险,公正、公平地解决了这一热点、难点问题,保护了最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职工称赞,维护了稳定。
  二是解决老职工家属的生活待遇问题。建场初期的老职工家属曾经为农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农场的建设事业,到了晚年应该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为此,按照有关规定,尽量放宽政策降低要求,使所有符合或基本符合条件的老职工家属享受到了此项待遇,避免了上访案件的发生,促进了农场稳定。
  三是为全场职工办理了东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农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筹集50万元为全场在职及退休职工办理了东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解除了在职及退休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是变上访为下访,处理解决了大量苗头性矛盾和问题。2004年9月,退休教师转交地方后,其待遇增长了一倍多,由此引发了全场退休医务人员、退休农技人员等的来信和集体上访,强烈要求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针对这一连锁性问题,场党委高度重视,两位主要负责同志主动下访,分头带领党办、老干科、劳资科等有关人员深入职工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了较为满意的答复,避免了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农场社会稳定。
  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保证了职工思想稳定刚刚终结破产程序的农场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职工思想参差不齐,等、靠、要思想严重,市场意识、干事创业意识不强。为了解放职工思想,加快发展步伐,5月,组织全场中层以上干部赴南方学习考察,及时组织“解放思想谋发展”大讨论,干部职工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增强了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为农场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以“平安每一户”工程为切入点,维护农场治安环境稳定农场地域广阔,外来人员多而复杂,让每一个家庭都有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顺利发展农场经济的保证,也是维护农场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当地公安、边防的力量,成立了基层联防队,在总场保卫科、综治办的协调领导下,夯实网底工程,加大各居住区内治安隐患排查力度,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油区及农场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全场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和恶性事故发生。为了防止新的矛盾转化升级,建立健全以总场保卫科为主的调解组织网络,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把每一个苗头性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全场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另外,农场为170多名遗属提高生活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月75元提高到150元。筹集资金26.9万元妥善解决69名在破产期间达到退休年龄职工的退休问题。9月9日老人节,走访全场80岁以上老人。国庆节前夕筹集资金4万多元,为全场50多名残疾人员、常年病灾户发放了救济金。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力的稳定了职工情绪,维护了农场稳定。
  【农场改革】2004年,面对农场特殊时期的特殊形势,根据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了“以稳定为前提,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运营机制为重点,积极稳健,整体推进”的改革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过去任命制的办法,全场科室及各基层单位的所有岗位,全部采用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各岗位进行动态管理,推行一岗双责任制,采取阶段考核与平常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把工作职责与稳定责任同时列入考核内容。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为农场发展环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是改革产权制度,盘活存量资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把农场闲置的房产、林业树林、水利设施等通过租赁、产权转移等形式予以盘活,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经济及社会效益。
  三是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2004年,根据农场实际情况,财务科制定严格周密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审批权限及程序,加强监督约束机制,以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为重点,广开渠道,开源节流,对资金的管理与支出做了严格的规定:每项财务支出实行多支笔会签,对大项财务支出,须经场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彻底实行财务公开,一个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全场职工监督,年终向职代会报告财务运转及预决算执行情况。增长了财务透明度,促进了资金的合理科学运转。
  四是强化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针对各单位的任务及分工不同,组织制定了全场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责任目标,统一装订成册,装裱上墙,全员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并将各项工作量化、细化,由总场统一组织进行考核,采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把年终考核结果与其相应待遇挂钩,充分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机关队伍建设2004年,以增强内在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队伍。要求机关人员不仅要熟悉本科室业务,还要学习了解市场经济、金融、世贸、法律等多领域知识,真正让机关人员成为农场的智囊袋,智慧库。以立公仆形象为目标,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队伍。制定措施,强化公仆服务意识,号召机关干部把自己当作农场职工的服务员、勤务兵,以农场发展为已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职工、为他人服务上来,真正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努力形成干事创业、服务型的管理队伍。以带动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带动型机关队伍。机关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树立“经理人”的思维,解除国营二字的束缚,带头领办、创办自负盈亏的民营或公司性质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领头雁、带头人的作用,切实推动发展农场经济。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2004年,农场重理发展思路,围绕土地这个农场生存根本,抓住一切机遇不放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打牢发展根基。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主导产业及良种繁育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农业及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一是抓市场机遇,农业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2004年,适时引导,大力培育发展棉花主导产业,促进了职工增收。全场职工籽棉平均单产370余斤,每亩纯利稳定在300元以上。全场实现农业财务收入447万元的预期目标。二是抓土地开发改造机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抓住市农业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投资180多万元,实施万亩深沟排碱项目。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实施了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土方工程已经完成。三是抓市速生林建设机遇,改善了农场的生态条件。2004年春,利用市补贴速生杨资金90多万元,在全场范围内展开了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职工收入为目的的林业会战。种植速生林5000多亩,有效地改善了农场生产、生态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开拓了一个新路子。四是抓“村村通”机遇,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助市、县“村村通”公路的机遇,投资37.5万元实现场场通公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满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用土地开发资金,投资6万元清理原来淤积严重、水质及库容严重下降的人畜用水水库,净化了用水环境,改善了用水条件。
  社会事业有了进步2004年及时妥善处理几年来计生工作的遗留问题,投资1万多元购置了计生宣传展板,加强了计生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发放计生知识、宣传器材5000多份,开展咨询讲座4次,普及了计生知识。经过考核,全场的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均达100%,连续7年在全市计生工作综合考评中获1等奖。
  10月,筹措资金50万元,为全场在职和退休职工办理了东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看大病的问题。积极与黄河口镇医院及相关单位联系,投资3万元为全场职工、家属、子女、退休人员办理了黄河口镇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应保尽保。这两个保障措施相互补充,构筑了农场职工健康的双重医疗保障体系。

知识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垦利区2016年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全貌,反映了垦利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东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