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1922
颗粒名称: 黄河口
分类号: K928
页数: 15
页码: 59-73
摘要: 黄河河务2004年1月9日,为了搞好防凌工作,垦利县河务在宋庄控导工程举行了冰凌爆破实战演习。省黄委、省局、市管理局三级领导进行观摩。此次演习,造孔作业主要采用“钻冰孔机”,打破了黄河冰凌爆破多年来依靠人工打眼,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历史。
关键词: 专类地理 黄河口

内容

黄河河务
  【防凌防汛】2004年1月9日,为了搞好防凌工作,垦利县河务在宋庄控导工程举行了冰凌爆破实战演习。省黄委、省局、市管理局三级领导进行观摩。此次演习,造孔作业主要采用“钻冰孔机”,打破了黄河冰凌爆破多年来依靠人工打眼,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历史。同时,对冰凌爆破适用炸药进行大胆试验,试用了“粉状震源药柱”、“乳化震源药柱”、“2号岩石粉状铵锑”、“2号岩石乳化炸药”等4种新型炸药。
  为了做好防汛工作。调整充实县防汛指挥机构,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防汛督察组。6月12日,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了黄河防汛责任状,落实75名乡镇行政领导包黄河工程。村级责任段。县河务局起草《垦利县黄河防洪预案》、《防洪工程抢护方案》、《人机配合机机配合抢险方案》、《洪水调度规程》、《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等,做到了防洪有对策、有措施。特别是加强了4000立方米每秒以下洪水防御措施的制订。全县组织各类防汛队伍8.65万人,对其中的3.0万人进行技术培训,按照省防指确定的“832培训计划”,完成了800名查险指导员、抢险指挥员培训任务。按照国家、集体和群众备料相结合的原则,落实防汛备料。共落实群众备料柳桔等软料180.8万公斤,软楔1.17万个,木桩6.33万根,麻袋草袋4.79万条,雨具1.6万件;社会团体备料有照明发电机192千瓦,照明用具210件,麻袋草袋1.16万条,铅丝43.92吨,绳类9.7吨,木桩1.61万根,帆布蓬布10140块,各种机械车辆2572辆(台);国家常备料物有石料6.17万方,铅丝3.6吨,麻袋5.18万条,编织袋21.66万条,探照灯23盏,发电机组7台套177.5千瓦。及时完成防汛信息资料的网上录入工作,垦利县防汛准备、组织落实、指挥调度、领导活动等信息实现了实时网上发布。
  6月16曰〜7月19日,进行了历时34天的小浪底水库第3次调水调沙运用。期间,利津站最大流量2940立方米每秒、水位13.42米;利津站最小流量575立方米每秒、水位11.67米。8月26〜8月31曰,历时6天,安全防御了高含沙洪水防御任务。期间,利津站最大流量3190立方米每秒,水位13.50米;利津站最小流量1190立方米每秒,水位12.02米。调水调沙和高含沙洪水期间,垦利县3处险工、3处控导27段坝,34坝次,发生根石坦石走失,连坝坍塌等险情。由于观测严密,抢护及时,险情得到遏制,恢复了工程强度。抢险累计用石料5617立方米,铅丝5.62吨,柳料25.0万公斤,人工2103个,投资92.36万元。所有险情均及时发现,及时抢护,恢复了工程原貌和强度,保证了工程安全。8月11〜13曰,在省河务局举办的防汛技能竞赛中,以垦利县黄河专业防汛队伍为主组成的市河口管理局代表队,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完成了1.7万立方米石料补充任务,为抗洪抢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引黄供水】2004年,垦利河务局及时了解分析黄河水情和上游地市引水情况,积极为垦利县和胜利油田领导当好用水参谋,强化水量调度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调度指令,安排专人昼夜值班,根据上级水量调度计划,合理安排各引水口的用水计划,做到适时引水。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情况下,对用水户实行订单供水,有效控制用水指标,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垦利县和胜利油田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全年共引水1.18亿立方米。为垦利县和胜利油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岁修工程】2004年,全县岁修工程主要包括堤防维修养护工程、险工控导维修养护工程、防洪涵闸运行维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3.17万元。其中,堤防工程65.84万元,险工控导工程15.33万元,防洪涵闸运行维护22万元。
  【防洪基建工程】2004年,垦利河务局承担的防洪基建工程为十八户、护林控导根石加固工程。工程自2004年2月26日开工,2004年5月9日全面竣工。累计完成土方19107立方米,石方7002立方米,完成投资146.63万元。
  【工程管理】2004年,垦利河务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面对战线长、工程种类多、房台比例大的现状,采取重点工程带动一般工程,以此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对制约管理水平的展区垃圾实行定额承包责任制,由此改变了工程面貌,促进了工程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工程管理的经常化,继续推行班坝责任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并制定了工程管理办法,实行每周工作动态通报、月检查、季评比、半年总结,汛前、汛后及大雨过后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工程安全隐患的存在,避免了工程管理突击整修花费大的被动局面。在“工程管理月”活动中做到当日情况当日汇报,建立内部检查通报制度,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制,进一步督促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整体工程面貌较去年同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2004年雨水频繁,加强雨毁工程修复工作,最大限度的防止水土流失和工程的雨毁,并对雨毁工程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复,确保了工程的抗洪强度和完整性。年终,宁海控导、一号坝引黄闸被黄委评为2004年度“五个十”管理示范工程、被省局评为2004年度工程管理示范工程,3项单项工程被黄.河河口管理局评为“五强工程”。
  2004年,结合市造纸林规划,本着能种则种,能植则植,植满植严的原则,加强对植树工作的领导,加大了植树工作力度。2003年冬至2004年春,共植树38.168万株。其中,2004年春植树9.4216万株。为确保植树的成活率,发挥综合效益,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河务段和领导班子成员及河务段负责人交纳风险抵押金办法,保证了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85%以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技术创新工作】2004年,充实完善垦利河务局科技工作奖励办法,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围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鼓励和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和推广引用先进的治黄技术。一是配合省林业科学院做好南防洪堤生物植被试验工作。2004年4月29日,省林科院领导、专家一行5人到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经现场实地调查确定在南防洪堤11+100~12+100段和14+500~15+500段,分两段进行实验。种植红花槐6300株,国槐和白蜡各2100株。经过精心管理,国槐成活率达到81%,红花槐存活率达到74%,白蜡存活率达到67%,改变了过去防洪堤种树不见树的局面。二是研制适宜于平原地区中小型水库冬季护坡冰融破坏和黄河冰凌爆破的开槽机,提高了破冰工作的机械化程度,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报告编写工作;三是研制多功能松播喷药机,提高了松地、播肥、喷农药的效率,为淤区开发利用节约了劳力,降低了开发成本。积极鼓励全体职工撰写各种论文,垦利河务局在各级刊物上共发表和交流论文共15篇。其中,在省部级刊物或交流会上发表交流论文10篇,在厅局级刊物或交流会上发表交流论文5篇。
  【水利执法】2004年落实法制宣传教育领导责任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加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成立宣传活动领导小组,以沿黄乡镇为重点,在各河务段驻地、防洪工程醒目处等,悬挂法规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共计悬挂横幅9幅,张贴标语180余条,出黑板报、宣传栏12期,散发传单8千余份。与垦利县水务局联合在县城区内设立水法宣传咨询服务站,出动宣传车到沿黄6个乡镇进行宣传,行程280公里。组织全局机关干部职工观看水法宣传片《人·水·法》,利用“学法周”期间组织了水法规答卷活动,完成水法知识答卷246份。组织人员参加了省局、市管理局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班”。
  为制止堤上放牧,给沿黄村庄下发《关于禁止在堤上牧放牛羊的通知》,9月,对展区牧放牛羊情况进行了调查、登记。为杜绝在滩区内违章种植,3月,及时向县政府、县林业局、沿黄乡镇下发禁止在河道内种植速生林的通知,有效地遏制了河道内新生阻水片林的种植。及时制止在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乱堆、乱放、乱占、乱建的违章行为,依法申请垦利县人民法院对胜坨镇一农民擅自在大堤上的违法经营活动,强制执行罚款2000元,依法维护了黄河业务部门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水政部门的法律保障作用,有效维护黄河的合法权益。协助护林河务段,依法收回了多年被群众抢占的护林控导护堤地40亩;对南展区新淤区的乱抢乱占已种植的青苗进行了全部清除;对东营黄河大桥环行防汛路施工中毁坏的淤区灌排渠及时进行了恢复。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履行审查、许可和监督职能,确保辖区内和河道开发建设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河道范围内打井作业等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完备手续后方可施工;对正在施工的东营黄河大桥进行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及时制止随意向河道内乱堆乱放垃圾的违章行为;及时上报胜利采油厂在黄河临河堤221+150处越堤管线、进井路硬化、胜坨镇宁海滩区排水系统治理及治河办在14公里下延应急工程的报批手续。
  认真抓好“四五”普法学习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建设“平安垦利”、“平安黄河,,活动,成立了局“平安黄河”活动领导小组,确保实现“四无”(无重大刑事案件、无民转刑案件、无人员犯罪、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信访工作,“三无”(无去省、进京上访,无越级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加强对黄河水工程及其设施的经常性巡查,依法查处各类水事案件,结案率达100%。
  【经济工作]2004年,垦利县河务局的经济工作按照“依托黄河,开发黄河,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的思路,狠抓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运作机制,实现水利经营产值4879.84万元。其中,一产收入262.61万元,二产收入4091.12万元,三产493.23万元,工程管护收入32.88万元。水费144.35万元,承揽外部工程合同额4461万元,超出计划任务的48.7%。其中,200万元以上的重点一包工程合同额2957万元,超出计划任务的47.9%。招商引资额201.06万元,全局经营性资产保值率达到103%,总体经费自给率达到75%。
  (侯杰)
  大汶流自然保护区
  【概况】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位于东营市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岸,濒邻渤海,地理坐标是N37°34'〜38°12' ,E118°32'〜119°16'之间。总面积5.5万公顷,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形成的。该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繁殖地、越冬地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中间地带的重要环节。自然保护区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9.1℃。年均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为592mm。
  【资源】自然保护区是海陆能量与物质交换的集中地,海、河相融形成大面积的浅海滩涂,人为干扰和环境污染少,淡水注入量大,有机质多,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茂,是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的天然场所。具备了鸟类丰富的食物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形成区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该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经湿地国际亚太组织的国际专家和国内专家连续3年的调查测算,每年途径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的鸽鹉类水鸟达110余万只,其中超过迁徙路线上同一种鸟类总量1%的就有15种之多,远远超过《湿地国际公约》确定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湿地标准。
  野生动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野生动物为1542种。陆生脊柱动物303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2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鹳、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鸳鸯、红隼、白枕鹤、小杓鹬等43种,并有数以千计的雁鸭类和数以万计的珩鹬类。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陆生无脊椎动物583种;陆生性水生动物223种;海洋性水生动物共有418种。在《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所列保护鸟类84种中,自然保护区内有53种;在《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所列保护鸟类227种中,自然保护区内有160种。
  植物资源保护区属暖温带落叶林区。共有各类植物393种,其中种子植物56科、180属、273种,蕨类植物3科、3属、4种,浮游植物1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在保护区内有广泛分布。面积达0.8万公顷。并分布有面积广大的芦苇荡、天然柳林和柽柳林。
  土地资源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直接受黄河泥沙的作用,黄河河口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年均造陆32.4平方公里。造就了大面积富饶的土地资源。天然草场面积达20万亩,天然柽柳林面积1。万亩,天然柳林面积5万亩。还有面积广大的湿地资源。地貌类型主要有微斜平地、浅平洼地及滩涂,海拔一般在3~6米。土壤成土年龄短,分为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含盐量约为2~3‰。ph值弱碱性。
  林业资源大汶流管理站现有林业用地14000公顷,全部为生态公益林用地,其中有林地261.4公顷,未成造36.0公顷,盖度大于30%以上的天然柽柳林3595.0公顷;宜林地10000公顷,柽柳盖度在10~20%的宜林地有6000公顷,占宜林地的60%。根据《山东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实施方案》,大汶流管理站8660.3公顷林地全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优
  湿地鸟类
  天然柽柳林
  势树种为天然柳林和天然柽柳林,划分确定的依据为自然保护区。
  旅游资源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自然景观。黄河入海口、珍稀的鸟类、广袤的草原等自然景观形成了自然保护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保护区主要功能】自然保护区是一项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公德事业。它的主要功能有:生态系统天然的“本底”黄河三角洲新生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客观的评价准则,对探讨某些生态系统今后合理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原始的参照。
  物种基因库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鸟类。它无疑是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储存库和基因库。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保护区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
  进行宣传教育的博物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真实性、可比性和较强的说服力,成为对群众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
  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保护
  区独特森林景观、野生动物景观、水景、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对游人有较大的吸引力,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促进了保护区旅游业的开展。
  维持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营管理区划】核心区属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按照自然规律演替。核心区面积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1%。
  缓冲区由于该自然保护区面积大,预测随着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旅游为的发展,核心区会受到外界人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
  保护区树林
  保护区风景
  在核心区和实验区交界划定了缓冲区。可在缓冲区内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标本采集和从事教学活动,但不得开展旅游。缓冲区面积0.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1%。
  实验区把缓冲区的外围划作实验区。其功能是有计划地开展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多种经营和旅游等活动,与核心区做对比试验。试验区面积2.1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38%。
  自然保护区不论作为珍稀鸟类停歇地、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还是作为典型独特的原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保护价值和生态意义。
  (李建文)
  【概况】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的三个管理站之与垦利县大汶流林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岸,濒临渤海,辖区总面积5.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0.6万公顷,实验区面积为2.1万公顷。据调查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鸟类2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鹳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灰鹤等41种。共有各类种子植物393种。另外,辖区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以及旅游景观等资源异常丰富。
  【保护区管理】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保护,加强依法治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区采取禁止性的保护措施,禁止在核心区从事除管理、观察、监测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禁止非特允人员进入核心区,严禁任何采伐和狩猎,不得进行任何影响和干扰生态环境的活动,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原生状态;对缓冲区采取限制性的保护措施,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内容和范围,严格限制进入缓冲区的人员和数量,确保核心区不受外界的影响和破坏,真正起到缓冲作用,经管理机构批准,只允许进行无破坏性的科研、教学活动;对实验区采取控制性的保护措施,控制大汶流管理站办公楼
  生物资源消耗总量,有计划地进行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多种经营和旅游等活动。同时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区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护林防火】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和护林防火会议精神,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领导,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调整充实护林防火工作机构,实行站长负总责,副站长分片负责,层层签定责任状,并实行重奖重罚制度。对区内油田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继续实行交纳防火抵押金制度,细划防火责任区,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护林防火意识召开辖区生产施工单
  大汶流管理站
  位负责人参加的护林防火工作调度会4次,发放防火宣传明白纸1.5万余份,设置防火警示牌35块,提高防火警惕性。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防范措施的落实。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确保防范措施的“严、细、实”。检查站严把进区登记检查关,对进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防火办、巡逻队巡逻到位,不留死角。同时对防火区域分片划方,把责任落实到人,并进行不定期监控和督查。二是保障措施的落实。加大防火隔离带的开设和防火专用路的整修,及时修订完善扑火应急预案,规范扑火工作机制,补充扑火物资,备足配齐各种扑火机具,并对其进行定期检修,确保扑火救灾需要。通过了望台监测和巡逻管护等方式,加强火情监测,切实做到“早发现”。同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科学指挥,科学扑救,安全第一。三是管理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防火期内坚持24小时值班,建立火情接警记录,保持联络畅通。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确保市、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准确、及时地掌握林区情况。同时对消防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年内无任何火灾事故发生,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被东营市林业局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湿地恢复】2004年,为扩大和恢复淡水湿地资源,提高湿地质量,在2003年实施的5万亩湿地恢复工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湿地恢复成效。一是成立专门的湿地管护队伍,加强巡护,及时加固防潮坝,防止淡水流失,海水倒灌。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对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并做好记录。三是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一切狩猎、捕鱼、污染等不法行为。四是多方筹资,增加对湿地保护的投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扩大淡水湿地面积,较好地改善了湿地的生态条件,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栖息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的多样性,项目区鸟类明显增多。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大汶流湿地恢复工程于2004年12月11日顺利通过验收,湿地恢复面积为3466.7公顷,项目投资268万
  元。
  【造纸林项目】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加快1.36万亩造纸林项目建设进度,4月20日全部竣工。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全部采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土地整平,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共修筑沟渠20条,12公里,修建水工建筑物5座,总投资800余万元。造纸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禽流感防治】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治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疫情监测及候鸟调查组、入区检查组、消毒防治组、巡逻检查组、管理站辖区内养殖户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全面负责管理站的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了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一是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禽流感防治知识及其可防性、可控性,增强群众自我防疫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制定《大汶流管理站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案》和《大汶流管理站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成立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备队,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到依靠科学,依法防治。三是加强防疫、消毒和候鸟迁飞动态监测。加强辖区内养殖禽类的调查、摸底,对禽类及其活动场所、侯鸟栖息地周围(包括开放水面等)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加强对禽流感疫情的监测,提高疫情监测、预警能力,特别是加强迁徙候鸟(主要为雁鸭类水生侯鸟)的疫情监测,及时掌握候鸟迁飞动态,防止禽流感的传播。四是加强巡逻值班,加大执法力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对进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登记检查,停止接待各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体进入保护区,同时加强巡逻执法,强化对主要候鸟迁飞停歇地的看护,坚决杜绝盗猎、滥捕野生鸟类的行为发生。
  【鸟类调查及病虫害防治】鸟类调查工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2004年,为进一步掌握辖区内鸟类迁徙的规律,设立了3处鸟类观测点,进行动态监测,实行跟踪调查,随时掌握鸟类的数量、种类的变化,了解其生活习性、个体差异、种类识别等。并将长期积累的观测结果配合照片、图解等形式建档立册,为调查、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积累资料。共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的丹顶鹤100只、白鹤20只、黑鹳20只、白鹳100只、白头鹤16只等,国家二级保护的大天鹅540只,白枕鹤300只,还有普通卢鸟鹚1800只,豆雁1000只,苍鹭600只,野鸭数万只。
  病虫害监测防治根据垦林字〔2003〕29、30号文件精神,成立调查小组。针对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的高发态势,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设置、标准树选择的统计方法,对区内20000亩杨树和3000亩柳树进行重点监测,下发病虫害通知、图片200余份,制定防治措施并狠抓落实,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安全生产工作】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以建设“平安垦利”为契机,建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一是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结合开展的“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和“安全生产进保护区”活动,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三是加强火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各项防火技术措施,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一年来没有发生1例火灾事故。四是做好办公生活区及重点部位的安全工作。积极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对安全用电、用气、防盗等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油库、仓库、锅炉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不出问题。五是加强车辆管理,保障人员安全。
  【生态旅游】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巨龙入海、万顷天然湿地、芦花飞雪;百鸟乐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阵地。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旅游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借助旅游南线绿色通道,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品牌,把生态旅游培育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前期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是注册成立独立企业法人的东营市大汶流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推动生态旅游的顺利开展。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加强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特色景点规划建设。四是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基础上,多方筹资,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保护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区及黄河入海口的知名度。电瓶车专用路、观鸟掩体、入海口热气球空中游览等项目正在规划实施中,计划2005年5月1日前将投入使用。
  (李建文)
  孤岛林场
  【概况】2004年,垦利县孤岛林场在县委、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步伐,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有效地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自然保护区新生湿地系统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呈现了朝气蓬勃,繁荣向上的新气象。
  【实现17年林场无火灾】2004年,由于降雨量较往年充沛,草势茂盛,直接增加了防火工作难度和压力,给防火工作构成了极大威胁,另外由于旅游业和造纸林开发,导致旅游人员、农业生产人员急剧增多,加大了管理难度。林场认真履行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收缴了防火抵压金,与林区住户和周边施工单位签定防火协议,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森林火灾,减少了森林资源损失,维护了生态安全,为建设“生态市”和“平安垦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与林区住户、土地承包大户、周边施工单位(特别是油田生产单位)签定防火协议,收缴防火抵压金,使其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形成了全社会森林防火的意识。二是对林区进行了路域、沟渠绿化。沿顺河路用挖掘机清理防火隔离带33公里,清理防火沟7公里,路边、沟边植树绿化,美化了环境,减少了火灾发生。三是建立林火微波监控项目。实施微波监控后不仅能及时监控到辖区内的明火、潜火、烟和进入林区人员的活动,而且能对各种火险、火情、气象等因素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车辆及其它不安全隐患随时发出警报,预防火灾的发生。
  【造林绿化】2004年,抓住东营市造纸林工程基地建设,给垦利县孤岛林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把发展林业,造林绿化作为工作的重点,继续推行“以林为主、农林结合、以农养林、多种经营、发展林业”的经营方针,在2003年营造速生林9000多亩的基础上,2004年又完成了1.3万多亩;加大封滩育林力度,在人工河以东完成了2万亩的怪柳林封育,二次掀起植树造林高潮。坚持高标准绿化,整个林业生产从粗放型消灭荒滩转到集约型的高标准绿化生产。随着林业的发展,林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风沙基本绝迹,土壤次生盐溃化得到了有效扼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为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项目建设】 两万亩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已经完成,这将有效的恢复鱼类、芦苇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大景区,是一个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新的检查站办公楼,不仅方便防火工作,同时也改善了办公条件。自然保护区大门及鸟类驯养救护中心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该项目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标志性工程。现在,鸟笼已经建成,正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环境改造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建成后将进行鸟类驯养和供游人参观。土地、资源管理有了新模式。垦利县孤岛林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现有宜林地13万亩;柽柳盖度在1。一20%的宜林地有7.8万亩;有广阔的浅海滩涂和丰富的海水鱼、虾、蟹、贝类等资源;广袤的野生柽柳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垦利县孤岛林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一大优势。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对现有土地利用微导等先进仪器详细进行摸底清查,并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分类定价,对违法开垦土地的行为进行打击,确保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禽流感防治】2004年,垦利县孤岛林场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治工作,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边界5公里范围内住户、流动人口进行逐户排查,对其养殖的鸡、鸭、鹅、鸽子等禽类作详细统计,并进行了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了防治禽流感的重要性。组织力量,开展保护候鸟专项行动。强化对主要候鸟迁飞停歇地的看护,打击盗猎、滥捕野生鸟类的行为,阻断野生鸟类向人类传播的途径。购置部分防治禽流感的隔离衣和消毒药品,对办公区域和防治重点部位定期进行消毒、对外来车辆进行严格检查并消毒;购买防疫药品,全部进行了免疫注射。
  (宋月荣张树岩)
  黄河口风光
  【槐林公园】在黄河入海口北侧的孤岛上,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这20万亩的槐林,锁住了昔日肆虐的风沙,挡住了北来的寒流,改善了黄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绿色长城”,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游览的良好去处。60年代初期,胡耀邦同志曾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团员,披荆斩棘,开荒植林,用战天斗地的雄心和炽热的豪情,播撒下绿的种子。春季,槐叶初吐,鹅黄嫩绿,景色迷人;初夏时节,槐花怒放,银浪翻滚,花香袭人。槐林吸引着江南塞北的放蜂人,林间路旁帐篷连着帐篷,蜂箱摞着蜂箱,密密匝匝的小蜜蜂忙忙碌碌,在绿树百花中飞来飞去。那些如同吉卜赛人一样四海为家的放蜂人,头戴网罩,操着南腔北槐林公园
  调,酿造着甜蜜的生活。盛夏酷暑,林中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在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上,这里又是难得的消夏场所。
  【黄河广场】黄河广场是垦利县的标志性工程,是以集会、庆典和供市民观赏、休息、娱乐为主的城市人民广场。广场于2002年11月动工,2003年6月竣工,占地37999平方米。
  黄河广场设计的主题是“开放的垦利”。以开放的“黄河三角洲”为灵感之源,深层次挖掘地方特色,塑造垦利形象,展示垦利文明。在广场中,黄河之水贯穿始终,形状犹如一条蜿蜒的河道直达广场中心的圆形水池,预示着黄河之水把垦利和世界联系起来。新世纪门的雕塑体现了在新的世纪里垦利的开放形象。同时,也展示着人们通过黄河了解垦利,垦利通过黄河走向世界。
  黄河广场内有茵坪绿树、音乐喷泉、组合灯柱、休闲长廊。主题建筑周围24节气交替,体现了黄河口自然、人文特色的景观。整个广场触自然、人文、现代科技于一身,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凸现了改革开放新垦利的时代精神风貌。
  优美洁净的黄河广场,为黄河口人增添了欢乐,为垦利县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黄河口鲜鱼汤】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县汀罗镇,有一个专门经营黄河口鲜鱼汤的好去处。这里沿路两侧排列着百余家大大的农家院落,这些都是经营黄河口鲜鱼汤的餐馆。
  大大的厨房里,一溜儿排着十来口大锅,大的足可以煮下一头整羊。靠墙砌着几个大大的水池,里面全是黄河故道的活鱼,有鲫鱼、黑鱼、青鱼、鲶鱼、黄辣丁等。根据客人的要求,厨房里的伙计把鱼从池中捞出过秤后,就蹲下身子,一脚踩着水管,左手捏鱼,右手操刀,刷刷几下,便把鱼鳞打净,刀口稍稍一挑,便刨开鱼腹,鱼肚杂物随即取出,脚再稍一松动,那水管便把整条鱼洗干净了。
  接下来是烹制。厨师伙计将锅烧得近乎发红,倒上油,冒青烟,便将一大勺葱、姜、蒜头和干辣椒之类的倒进去,即刻便爆出浓浓的香味,然后将洗净的鱼倒进去,又是一阵爆炒,很有眼力.看着火候一到便向锅中倒入滚烫的沸水,盖上高高的锅盖,再是阵闷煮。不长时气,乳白鲜美的鱼汤便出锅了。当你细细地品尝这鲜鱼汤时,那餐桌上顿时静悄悄,只有喝鱼汤的美妙声音回荡在耳边。
  如今,到黄河口旅游的客人,在饱览博大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到鱼汤店一饱口福,定是另一番享受。
  【黄河入海口】黄河口位于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由钢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演变而成。河口地区幅员辽阔,气候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较发达的农业、渔业、盐业及河海航运业。但因黄河年复一年的将大量泥沙输至河口,使尾闾流路一直延续着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自然规律。建市后,东营人坚持不懈地治理河口,锁住“龙尾”,探索出了一条使黄河现行入海流路长期稳定的成功之路。
  黄河口旷野茫茫,芳草妻妻,.海鸥、野鸭一年四季随处可见,一些世界濒危的野生珍禽在这里也时常看到。据专家考察后估测,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殖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条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分布着各种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鸟类达283种,包括珍贵保护鸟类51种。保护区内草木葱茏,狐免出没,仍保留着原始环境的特色。暮秋时节,成千上万只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百余种珍类数量达数百万只,而且每年还有增加的趋势,今年东方白鹳首次在这里安家落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四季分明,有丰富的海、淡水资源和优良的环境,成为鸟类理想的家园。
  黄河水经过了一万多里的艰难跋涉,冲破了群山的阻挡,谢绝了河滩的羁留,终于投向了大海的怀抱,大海以宽广大比的胸怀接纳了这回归的巨流。乘船顺河而下,河面越来越宽,留意观察,会发现这浑厚凝重的黄河,不是流淌,而是沉沉地通体向前推进。黄河两岸,植被种类层次分明。最高的是具有原始气势的大林场,中层是挺拔的芦苇,低层是葱笼青郁的牧草带。乘船继续前行,河海交汇处,恰如一条黄绿相间的飘带,把浑浊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劈为两半,河黄海蓝,格外分明。登高俯瞰,黄色的河水犹如一条巨型黄舌伸入蔚蓝的大海,经纬分明,勘称天下奇观。若是涨大潮时,则又是一番景象。海潮溯源而上,汹涌澎湃;河水倾泻而下,咆哮奔腾,二龙争斗,搅作一团,声如雷鸣,堪称古今奇观。如是傍晚,站在堤坝上看夕阳西下,更能领略“长河落日”的迷人意境。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人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稀鸟类翔集其间,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旅游资源丰富;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和一黄河入海形成海河交汇的奇观;二是独特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各种野生动物1542多种,其中包括283种鸟类,有“鸟的乐园”之称,珍稀鸟类有天鹅、丹顶鹤等50
  黄河三角洲湿地
  黄河入海口
  多种,还有国内罕见的天然怪柳林和万亩人工刺槐林,五月槐花飘香,洁白剔透是人们回归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猎奇的理想场所;三是黄河入海口旅游区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陆地,沧海桑田的演绎让人叹为观止;四是美丽的海滨景观;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是赶海、观潮、赏月、观日出的理想境地。
  湿地泛指陆地与水体间具有过渡性的、多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它的种类很多,如沼泽、泥炭地、淡水湖泊、河口海岸、海滨滩涂、盐沼和红树林海岸等。它的构成不仅仅包含陆地、水域,还包括在陆地上和水域中生存的动物、植物,他们共同组成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大自然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地方,而且湿地在许多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首先,它能够调节河川径流、减缓洪峰,防止水旱灾害的发生。其次,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蒸发、植物光合作用等环节,不断调整着大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再次,部分湿地中含有泥炭,它的作用类似于防毒面具中的活性炭,能够吸附、过滤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是环境演变的信息记录载体,无形中也起到了净化大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而湿地又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之肾”,她每天每日都在不停地工作,吸收和净化被人类污染的大气和水体,同时又不断地制造氧气和干净的水。最后,湿地的生产力非常高,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食物、药物、燃料、纤维原料、水、土地及旅游场所。这些功能对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山东省共有湿地13块,而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仅次于南四湖自然保护区。虽然从总面积来讲,黄河三角洲湿地不是最大的,但它却是增长最快的。黄河每年新增淤地50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唯一的土地后备资源所在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土地的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后可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独特,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移重要的“中转站”以及越冬地和繁殖地,是目前我国三大三角洲中唯一具有保护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地区。更为重要的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地球上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国家确定为重点自然保护区。
  站在黄河三角洲上,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由于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形成了目前以古河道高地和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表形态。受水分、土壤含盐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角洲内木本植物较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多为滨海平原盐生草甸。
  黄河三角洲最重要的特色是以黄河入海风光为主体,形成集河、海、油三大优势的旷野奇观。大家可以看到黄河蜿蜒曲折流入渤海,一百年来曾在三角洲留下的九重故道,古河道中各种树木、灌木、草甸交错分布,各种动物时隐时现,野趣盎然。
  【黄河文化与生态旅游】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它发源于海拔4830米的青海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省区,最后在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黄河在兰州以上流经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也是最年轻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呈现出雪峰连绵、冰川广布的壮丽景观;黄河在兰州与龙门之间流经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内蒙古高原坦荡无垠、牛羊成群;黄土高原却是千沟万壑、遍地黄沙、黄土层厚由数十米到二三百米不等,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河自太行山以东流经第三级阶梯,它主要由黄河下游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和鲁中山地丘陵组成。黄河水从青藏高原一倾而下,浩浩荡荡、曲曲折折、最后从我们脚下流过,注入渤海。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句。滔滔黄河经过万里奔波,最终在垦利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如果我们掬一把黄河水,这水就是由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黄土高原的涓涓细流和关中大地的滴滴清泉汇集而成的。我们脚下的泥土,更含有青藏高原的粗犷、关中平原的睿智和黄土的朴实。许多在国外多年的华侨都乐意带一包黄河土回去,因为这土壤中包含了最全面的中华历史和故土情结。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现已发现的蓝田猿人,丁村人等古人类化石;半坡、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传说中黄帝、尧舜禹都活动于该地区,黄河流域从殷商到北宋,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我国民族文化衰盛、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光辉的贡献。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儿河口,南至淄脉沟,呈扇形冲积平原,面积5400平方千米,含东营市的5200平方千米和滨州市沾化县的200平方干米。亦称近代黄河三角洲。1947以后,黄河尾部经人工控制,扇形顶点下移至垦利县渔洼村附近,北起挑河,南至宋春荣沟,面积2200多平方千米,称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顺河方向西南高东北低,背河方向是近河高、远河低。东营市除小清河以南广饶县300多平方千米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其他地区为典型的三角洲地貌。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和防水堤坝,历经多年的自然风剥雨蚀、人为填补,至今仍为岗、坡、洼相间的地形及波浪迭漪状地貌。每年黄河带来大量泥沙不断沉积,使三角洲平均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延伸,年增加新淤陆地大约50平方千米。这里有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着特殊的植被区成分,具有重大的科学学术价值和生态意义。
  【垦区抗日纪念碑简介】为了继承、发扬战争年代我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后人,铭记光辉历史,激励振兴中华的斗志,中共垦利县委、垦利县人民政府特立“垦区抗日纪念碑"。纪念碑工程于1991年4月4日破土动工,6月29日胜利落成,并在落成之曰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市、县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战争年代在垦区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参加了揭幕仪式。
  纪念碑座落于永安镇(原八大组)西面、双永(县城至永安)公路的北侧,大体可分为碑体、基座、平台、广场四大部分,以花岗岩大理石为主体材料,自广场以上高达8米。巍然屹立,雄伟庄重。
  碑体采用天然花岗岩大理石制作,两面磨光,高5米、宽2米、厚0.9米。正面刻有“垦区抗日纪念碑”七个涂红大宇,系经省、市、县党委、政府审核批准命名,由山东省政协六届常委、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原清河军区后勤处生产科科长张逊三题写,背面刻有中共垦利县委、县人民政府撰写的342字的碑文,简要介绍了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伟大贡献,说明了建碑宗旨及伟大的历史、现实意义。顶端装有一颗红星,系红色抗曰根据地的象征。基座高2米、、宽3米、厚2.2米,四面镶嵌浮雕:前为反“扫荡”、后为 “大生产”、左为“参军支前”、右为 “抢救伤员”,概括地反映了垦区抗日根据地的战斗风貌和突出特点,与碑文相辅相成,构成形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材。
  碑体、基座座落在高1米,面积为64平方米的平台上,平台四周有汉白玉栏杆为屏,四面均建有台阶,游人可拾阶而上,登高瞻仰。
  广场南与双永公路相接,南北长45米,东西宽22米,可容纳五六百人。
  纪念碑的落成,为垦利县增添了 •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1996年1月被中共东营市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瞭望塔】 瞭望塔,位于黄河口北岸,建于1993年,高近30米,用于观察黄河口附近的火情和附近鸟类的活动。瞭望塔外形像一艘扬帆启航的船,奔向21世纪,也寄托着人民希望祖国一帆风顺的意愿。
  登上瞭望塔,遥望黄河口,黄河水劈开万顷碧波,奔流入海,让人荡气回肠,亲情顿生。海河交汇的地方,河水注入海水,蓝黄泾渭分明,蔚为壮观。1999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到东营视察工作时,曾经亲自登上瞭望塔,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观察了瞭望塔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分别观察了黄河入海口、孤东油田、万亩槐树林,并且登高作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现如今,瞭望塔已经成为黄河口旅游区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瞭望塔内,黄河口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黄河文化馆,将沿黄九省市的特色文化集于一馆。到黄河三角洲旅游的游客都会登上瞭望塔,瞭望“黄龙入海” 的奇观,都会在塔前留影,以示纪念。
  【农业观光园】随着黄河三角洲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绿色产业示范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了良好的机遇和前景。在原有的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的基础上,2002年垦利县规划了“五个十万亩“新型农业示范园,即十万亩绿色农业、十万亩生态渔业、十万亩速生林、十万亩牧草、十万亩芦竹示范园区。目前,已经建起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保护体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已经建成的万亩河蟹园、万亩蜜桃园、万亩冬枣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和集约化经营优势明显增强。
  万亩河蟹示范园,有高标准蟹池512个,欧式管护房132间,年产黄河口毛蟹300吨,扣蟹3200万只;南美大对虾160吨。是生态旅游、休闲垂钓的理想场所。万亩林果示范园,是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带,是黄河挟泥沙淤积而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灌溉水源为黄河水,周边没有工业区,没有任何污染。是日本协力基金贷款扶持项目。园区内种植多种名、优、稀、特林果产品。
  其中万亩桃园内有26个品种,从每年的5~10月底均有新鲜桃子上市。2002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黄河口”商标,是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的无公害农产品,畅销周边地区,并远销济南、北京。2003年,在园内举办的首届黄河口桃花节,以赏花为媒,广交了朋友。现在,这里已成为体验乡村风情,感悟古老黄河文化和周末度假、休闲、果品采摘的理想场所。
  【胜利黄河大桥】胜利黄河大桥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城东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双钢箱式斜拉公路桥,也是横跨黄河最下游的一座桥。胜利黄河大桥全长2817.46米,主桥为5孔跨径,长682米,连续双箱正交异性板钢斜拉桥,引桥为跨径3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面宽19.5米。桥两端为造型优雅的桥头堡和花园式绿化带。
  胜利黄河大桥从侧面远望,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碧空原野之间,飞架于滔滔黄流之上,飘然欲举,壮丽秀美。入夜,桥上华灯齐放,水中回光倒影,宛若为“母亲河”戴上了一串桔红色的“珍珠项链”。秀丽壮美的胜利黄河大桥,既是沟通黄河尾闾两岸交通的枢纽工程,也是黄河三角洲上的一大现代工程景观。
  【围海长堤】围海长堤,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是人工修筑而成的围海造陆工程。1985年4月开始修建,1988年7月竣工。海堤南
  农业观光园
  围海长堤
  起黄河入海口,北至桩西北的渤海之中,全长80多公里,顶宽10米,底基宽35米,高5米。海堤由一色的大青石护坡,柏油灌顶,气势雄伟,坚固异常,共围海造陆500多平方公里。身临长堤,东观茫茫大海,帆影点点,海上钻井、采油平台高耸;西望陆上,钻塔林立,采油树密布,是休闲观光的理想之处。
  (宫卫平)

知识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垦利区2016年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全貌,反映了垦利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黄河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