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办事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垦利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1901
颗粒名称: 乡镇办事处
分类号: D638
页数: 17
页码: 443-459
摘要: 《垦利年鉴》2006年对乡镇办事处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群众自治 乡镇办事处

内容

垦利镇【概况】垦利镇位于垦利县中部,系垦利县政府驻地,面积164.5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82个自然村,57个村民委员会;有9262户,27366人;其中女140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3亿元,比2004年增长4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925万元、59525万元和12516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2.44%、53.42%和43.47%。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实现利税120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688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65公顷,总产12542吨;瓜菜623公顷,总产12643吨;棉花721公顷,总产714吨;种植业产值7159万元。全年造林3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2.8%;林果总产3060吨;林业产值226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3040头,猪存栏9867头,羊存栏5550只,家禽存栏23万只;畜牧业总产值5455万元。水产品总量12210吨,渔业总产值6281万元。有水库39座,总蓄水能力160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80944千瓦,农村用电量527万千瓦时。个体私营企业产值22.8亿元,利税17516万元。财政总收入2528万元,财政预算收入2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比2004年增加746元。有中学1处,小学2处,在校学生共1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8部。先后被评为“平安东营”建设先进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第一次经济普查省级先进集体、山东省档案管理考核省二级档案室、全省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环境优美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2005年,按照“顾大局、讲团结,忠诚于党;积极开展机关规范化建设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树正气、创大业,无愧于心”的要求,加强了镇党委自身建设。结合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以“庆祝建党84周年合唱大赛”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革命歌曲合唱大赛”为载体,对干部职工进行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思想教育,规范了干部职工的行为,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精心组织了第二批、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抓教育、做表率、创佳绩”的要求,做到了学习有制度、有书目,认真开展分析评议,查找自身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达到了“党员受教育、组织增活力、群众得实惠、振兴出成果”的目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心,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进。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寿山、新安、新民、西冯、五一5个创建村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清理街道73条,新建沼气池236个, 清除垃圾17630立方,硬化道路11.9公里,修筑排水沟渠9040米,建成的高标准老年幸福公寓安装路灯77盏,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安装健身器材5。件,植树3700棵,绿化面积达111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落后的村容村貌,一次性通过市级验收。依托各村文化大院,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垦利镇的对外形象。精心组织“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文明信用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科学、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实施民心工程】2005年,投资600万元的镇中学教学办公综合楼和学生餐庁楼投入使用,使垦利镇教育硬件设施达到了乡镇中学一流水平。垦利镇一中、二中顺利实现了合并,顺利完成了全镇教育布局的调整任务,实现了全镇只有1处中学、2处小学和4处学区幼儿园的目标;投资808万元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乡镇办事处老年幸福公寓已投入使用,建设标准全市一流水平,全镇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投资260万元的镇卫生院综合楼已建成并实现了部分科室的搬迁,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5.8%。农村安居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分配给垦利镇的25套安居房已全部建成并顺利通过市县验收。重修了振东路和镇西路,解决了沿途10余个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投资207万元,高质量地完成了11.5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7.9公里,全镇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顺利完成33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占规划总任务的97.1%。
  【服务全县重点项目建设】2005年,按照全镇工作的总体思路,镇村两级找准定位,齐心协力,攻坚破难,积极配合全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及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征为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做好迁占工作地、迁占工作,促进了各项工程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先后完成县康居小区、行政办公新区、民丰路、北外环路域工程、庐山路、育才路、燃气管道工程、东青高速路域等几十项工程的迁占及绿化任务。与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密切配合,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了井下立交桥东侧2300平方米的房屋拆迁任务,既保证了群众利益,又化解了油地矛盾。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对部分村庄的环境进行了整治,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改善了县城及骨干道路两侧的环境。超前运作,11月底就全面完成了2006年度全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征地、迁占任务。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黄河创业中心建设初具规模,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新发药业泛酸钙项目、东营合力机械侧钻井小钻杆等项目正式入驻。其中新发药业泛酸钙项目、奥联化工10万吨燃料油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并一次性试产成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实现了全镇高科技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投产和注册在建项目19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其中1000万以上项目4个,500万以上项目5个,境外投资项目1个。合同项目9个,计划外来投资总额12.5亿元;协议项目5个,协议利用外资2.33亿元。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利税1.2亿元,企业总数达到562户,注册资本总额1419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7家增加到13家,实现总产值4.12亿元、利润2829万元,上交税金800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一)加强对全镇水系的管理,建成了独立配套的引、蓄、灌、排体系,蓄水能力达到1600万立方,开春又对一、二、三分干及五个支渠进行了清淤,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形成淡水养殖、水稻、冬枣、畜牧等部分主导产业。在大河等水产养殖基地,引进湘云鲫、湘云鲤等优质品种,放养面积达到了8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3550亩,淡水养殖总面积达到3万亩,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9万吨。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3个,良种羊5550只,肉蛋奶总产量6982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3975亩,油料2220亩,棉花10815亩,蔬菜、瓜果类9345亩,芦苇、饲草等达到12750亩,水果总产量达到3060吨;冬枣面积已发展到8500亩,冬枣产量达到1500吨,销售收入突破400万元。(三)全力做好家禽和牲畜的卫生防疫及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口蹄疫和美国白蛾的蔓延,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了生猪屠宰厂,自2005年7月1日开始,垦利镇辖区内的生猪已全部进厂屠宰,让县城居民吃上了放心肉。切实做好了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本着“早部署、早筹备、早培训、早预案、早动手、早反馈、勤督查”的“六早一勤”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垦利镇禽流感防治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四)加强村庄绿化及节能建设。对13个村庄、镇西路、高速路域、七千以南、青垦路进行了绿化,完成了200台(套)沼气池的安装任务。(五)全力做好农田建设,完成2080个点的测土配方工作,农水会战工作顺利通过了验收。
  【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有效】2005年,实行了“村章、合同、工作程序”三监管制度。从4月开始,把容易引发农村矛盾的工作程序、合同和公章纳入“三监管”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年共杜绝不合理使用公章20余起,不规范合同5起。在农村深化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变事后处理为提前介入、提前预防,做到“关口”前移。各村统一配备了专职综治办主任,实现了综治管理员、信访信息员、司法调解员、治安保卫员、安全监管员的“五员合一极大地加强了村级稳定力量。“四五”普法、平安建设代表东营市通过了省级验收。镇派出所被评为“全国一级派出所”,通过规范管理,全镇建筑装卸市场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实行 “阳光村务”,各村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比例降到1.9:1,债务与债权的比例也由70%降低到60%。实施油地共建、联防联治,开展联心联谊活动,及时化解各类工农矛盾。召开了油地联防联治动员暨油区工作表彰会议,与胜利釆油厂签订了联防联治协议,初步建立了油地共荣共兴的新机制。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切实加强隐患排查和对违章违规的集中打击。2005年,全镇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治安案件、上访总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6%和20%。
  (盖红旗)胜坨镇【概况】 胜坨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0.5公里,面积163.5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59个自然村,59个村民委员会,有1.5万户,55385人,其中女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先后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被省人事厅、建设厅授予“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515万元、83110万元和1170万元,实现利税4502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349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73公顷,总产2.1163万吨;瓜菜825公顷,总产1.5877万吨;棉花2133公顷,总产1856吨;种植业产值7000万元。全年造林7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林果总产910吨;林业产值37。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5500头,猪存栏3.5万头,羊存栏1.63万只,家禽存栏41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0472万元。水产品总量7500吨,渔业总产值4425万元。有水库37座,总蓄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64718千瓦,农村用电量531.8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58.9亿元,利税4380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7000亿元、利税6700万元。财政总收入3590万元,财政预算收入19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1元,比上年增加454元。有中学3处,小学13处,在校学生共82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2部。有10个村达到小康水平,被评为市级小康村。
  【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合唱比赛】 在2005年7月举办的全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革命歌曲合唱比赛中,胜坨镇组织200人的合唱队伍,夺得了全县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了加强油地共建,八月中旬,胜坨镇与胜利采油厂举办了胜利采油厂成立4。年来首次与胜坨镇的“手拉手” 联欢晚会,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拉近了油地双方距离,夯实了荣辱乡镇办事处与共的深厚感情。
  【小康文明村创建】2005年,胜坨镇有工农、海中、义和、张西、苏家、后彩、前彩、西街、大白9个小康文明村创建村,9个创建村投资960多万元,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文化阵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程,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组织实施国家级三万亩土地整理项目】2005年,预算总投资52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15万元完成总投资5087万元,田间道路、排水沟开挖及林带的土方工程基本完成,土地整平1.8万亩。
  【小城镇建设】2005年,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胜坨体育中心建设、星光老年服务中心扩建、集中供天然气、镇区绿化、排水系统完善、人工河衬砌、万达热电蒸汽集中供暖等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
  【重点工业项目】2005年,投资3.8亿元,实施了万达集团60万套/年高性能低断面子午轮胎项目(扩建),完成投资比例63.5%;投资8000万元完成了胜通集团4万吨/年高稳定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项目;投资1.7亿元,完成了东辰集团1万吨/年新戊二醇项目(扩建);投资1.02亿元,完成了20万吨/年甲醛项目(扩建)。
  【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全镇共引进项目16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占全年分配任务(11000万元)的273%。其中,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0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占县政府分配任务(6000万元)的33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共有万达集团党委、胜通集团党委、机关党支部、计生办党支部等22个党组织514名党员参加了活动。各单位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按照上级的部署,认真组织好第三批教育活动的开展。
  【加大对水产、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2005年,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向畜牧、水产业倾斜,重点扶持了水产精养大户、畜牧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 实施农村畅通工程。新建乡村公路3条,修缮1条,全长38公里。实施了城乡绿化美化工程。重点做好31个村的绿化家园工程,完善补植老项目区林网,使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建立了教育救助体系。对低保家庭子女免除学前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保育费、管理费和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杂费、课本费;对因突发性事件致贫的在校生实施一次性救助,并视情减免上学的费用;对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镇“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星光老年服务中心的作用,妥善安置农村“五保”老人,确保抚恤、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补助款按时足额到位。改善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实施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实现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合理搭配。实施城区居民生活燃气工程。发挥地处油区的优势,建设天然气供应站和管网,实现了城区居民集中供应生活天然气。加大了镇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解决空壳村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
  (王青林)郝家镇【概况】 郝家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61.67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29个自然村,28个村民委员会;有5955户,16948人,其中女84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534万元、24493万元、96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2%、41.2%。工业总产值7.4亿元,实现利税70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50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5公顷,总产0.81万吨;瓜菜424公顷,总产1.1万吨,棉花1286公顷,总产1050吨,种植业产值5742万元。全年造林27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8%,林果总产210吨;林业产值130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7507头,猪存栏0.9万头,羊存栏1.5万只,家禽存栏22.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3060万元。水产品总量60吨,渔业总产值28万元。有水库5座,总蓄水能力385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14535千瓦,农村用电量360万千瓦时。个体私营企业产值10.57亿元,利税881万元。财政总收入1000.4万元,财政预算收入6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比2004年增加382元。有中学1处,小学4处,在校生共15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4个村达到小康水平。被省计生委、省人事局评为“统计协会先进单位",被市科技局、市人事局评为“科技示范乡镇”,被市民政局评为“民政工作示范乡镇”。
  [农业综合开发】2005年,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整平土地1800亩,搬动土方33万立方,开挖修复沟渠33条,总长度23.8公里,新建各类水工建筑物19座。开发荒碱地3000亩,搬动土方28万立方,开挖沟渠34条,总长度21.2公里。植树11.5万株。
  【招商引资】2005年,郝家镇党委、政府狠抓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万元对西郊工贸发展基地主干路进行高标准亮化、绿化,投资350万元实现了西郊工贸发展基地“双线”供水。加大对千万元以上项目的引进力度。引进项目8个,其中过1000万元的5个,过5000万元的2个。加快推进企业建设进度。实施一个项目一套班子跟踪式服务,企业建设步入快车道。至年底,投产项目达到22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家。2005年完成招商引资额2.3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以镇政府驻地为中心,以西郊工贸发展基地为次中心,不断加大投入,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投资35。万元完成了中心幼儿园、计生服务楼和防雹降雨设施建设,投资170万元改建了锅炉房,扩大供暖范围,改善了城镇居民生活条件;投资610万元完善西郊工贸发展基地基础设施,亮化、绿化标准提高,实现了“双线”供水;投资290万元完成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全镇28个村全部通上纯净自来水,其村庄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农村“三监管”制度】2005年,郝家镇党委、政府针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镇推行了村级公章、合同、工作程序“三监管”制度。村级公章由镇监管。村级行政章、财务章统一存放在“三监管”办公室,由“三监管”办公室严格把关用章行为,做好记录,全程监督;加强程序监管。村级工作需要召开村民议事会或实行大事公决的,必须做好记录,并由监管人员、参会村民签字,报管区负责人签批后执行或报镇政府备案。“三监管”制度的实行,使村级工作更加公开、更加民主、更加规范。4月,全县“三监管”现场交流会在郝家镇召开。
  (刘学范盖智广)永安镇【概况】永安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46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55个自然村,53个村民委员会,有6967户,20643人,其中女105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o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万元、0.42万元和1.48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1%、44%和1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15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4公顷,总产0.3384万吨;瓜菜470公顷,总产15000万吨;棉花4000公顷,总产4417吨;种植业产值10736万元万元。全年造林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1%;林果总产25吨;林业产值16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2100头、猪存栏0.53万头、羊存栏1.53万只、家禽存栏5.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281万元。水产品总量15000吨,渔业总产值10182万元。有水库25座,总蓄水能力1.53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38495千瓦。乡镇企业总产值1.6亿元,利税104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1.6亿元,利税1040万元。财政收入2898万元,财政预算收入13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万元,比上年增加322元。有中学1处、小学5处,在校学生共2694人,适龄儿乡镇办事处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百人21部。有4个村达到小康水平。
  【农村经济】2005年,开发了2200亩“上农下渔”水面,对永镇水库北侧1000亩养殖池塘进行了改造,开发标准池塘34个,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7万亩,仅蟹苗一项收入可实现总产值900万元,纯收入达到500万元;畜牧业发展迅速,各类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20处,其中奶牛养殖小区6处,挤奶厅5处。存栏奶牛达到了910头,存栏肉羊1200只,生猪存栏5700头,出栏6000头。同时狠抓购销中介组织、农业协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和龙头建设。目前,全镇水产品购销中介能人达15()余人,农副产品购销企业7家,各类农业协会日趋成熟,有河蟹养殖专业协会19个,奶牛专业合作社4个,肉羊畜牧合作社3个,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个。以上三种经济组织的建设,将疏通环节的利润实实在在的拿到农民手中。同时,建立了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2()()3~2。()5年,用于农业和农村支出资金分别为67.8万元、82.1()万元、98万元,分别占财政支出的10%、12%和15%,实现了财政支农稳步增长。
  【工业经济】2005年,限额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任务的165%,产品销售收入10360万元,完成任务的166%。工作中,做到以优质的服务引商、亲商、安商。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6个,在建项目9个,计划投资4.1亿元。全镇到位外来固定资产1.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40%。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个,5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占地1000亩的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环氧丙烷项目一期工程正在顺利建设中。年底,完成投资2.1亿元,一期工程预计年底前投入正常生产。
  【第三产业】2005年,全镇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560户,同比增长25%,民营企业达到了49家,从业人员1716人。完成服务业产值2730万元,同比增长15.2%,占全镇三业比重由上年的17%提高到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4.2亿元, 比上年增长23.5%。完成三产投资额130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96户,私营企业26家。
  【实事工程】2005年,永安镇坚持以人为本,善待百姓,稳步推进惠民工程,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投入资金1200万元实施了新十五低洼地块治理工程、永安二分干清淤工程、李屋片8600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和一村片2000亩土地的开发整理,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步伐。立项实施了西兴、二十四顷、十一村等五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申报省级五村片开发项目1个,将于2006年组织实施。做好村庄绿化工作。投资38万元,高标准绿化村庄22个,建设绿色通道3.8万亩,建设农田林网8600亩,累计植树8万株,完成育苗12()亩,出圃苗木12万株。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全镇沼气池达到266户,并全部完成了“一池三改”任务。加大农村电网配套和改造力度,全镇农村年用电量突破360万千瓦时。
  【村镇建设】2005年,永安镇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建设为突破,树立经营理念,努力提高小城镇建设层次及永安镇对外形象。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为中心的垦区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公园于2004年12月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了规划,预计投资1100万元,占地5公顷。至年底,该项目投入580万元完成了主体建设及辅助设施,内装布展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并请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为纪念馆题写馆名。配套的文化广场已破土动工。纪念馆的建设系统的总结了永安镇光荣的历史,丰富了全镇乃至全县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城镇管理,工作中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一书两证”的发放率达到100%。对六村、中心村等13个村进行了村庄规划编制及报批,全镇祥规覆盖率达到了85%。
  【社会救助】2005年,进一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入保率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镇五保户38人,全年供养经费95000元,农村低保户118户,224建成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人,全年配合发放低保金156800元,低保粮39850公斤。特困重度残疾人救助90人,全年救助金配合发放86400元。每年投入近40万元对全镇的独生子女家庭、晚婚晚育家庭、终生只要一个女孩的家庭和60岁以上的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规划建设了41套安居房,年底,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按程序组织了群众入住,被市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授予“全市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先进单位”。规范整顿镇生猪屠宰点,保证了生猪屠宰市场健康发展。禽流感防控措施扎实,工作到位,实现了 “零病例、无疫情”的目标。
  【社会事业】2005年,永安镇切实加强科技工作。组织赶科技大集一次,发放各类技术材料1500余份,制定出台了《创建科普示范镇实施方案》。整合教育资源,调优教育布局,全镇实现幼儿园5处,完全小学4处,中学1处,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100%。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参保率达90%以上。广大群众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卫生水平和就医条件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力度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村率达到了85%。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强化依法婚育和技术服务,计生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率为9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顺利通过市县验收。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2005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依法行政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星级文明户和基层满意站所创建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以创建“平安永安”为突破,努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永安”建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针对永安镇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大的实际,切实加强了对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登记管理,健全管理组织,落实管理责任。创新信访工作思路,努力落实信访督察制度、信访回访制度和信访调研制度,定时对信访苗头进行排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抓小、抓早、抓好。在全县率先实行了集“信访、三监管、农村财务、民政、法律咨询”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文明、快捷、高效、周到的为民服务。
  (刘增波)黄河口镇【概况】黄河口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1.5公里,面积1179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91个自然村,63个村民委员会;有6845户,22394人;其中女114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03亿元,比2004年增长34.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378万元、9090万元和9878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4%、1.07%和2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27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0公顷,总产1.4万吨,瓜菜600公顷,总产1.3万吨;棉花4692公顷,皮棉总产4082吨;种植业产值11609万元。全年造林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1%;林果总产3715吨;林业产值1017万元。年末乡镇办事处建成启用的政府综合办公楼大牲畜存栏3923头,猪存栏0.59万头,羊存栏2.1万只,家禽存栏2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3581万元。水产品总量3186吨,渔业总产值2953万元。有水库9座,总蓄水能力81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115309千瓦,农村用电量51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4.9亿元,利税429万元。财政总收入1369万元,财政预算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27元,比去年增加319元。有中学2处,小学2处,在校学生共31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2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5部。有9个村通过市县小康文明村验收。
  【小城镇建设】2005年,在小城镇建设中,釆取“政府规划、市场运作”机制,努力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变“政府投资”为“多方投资”,仅2005年的小城镇建设就吸引外来投资1900万元,走出了一条“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小城镇建设创新之路。投资150万元,完成了职工住宅楼、综合办公楼、镇一中商品楼的配套工程;投资80()万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两栋第二期职工住宅楼及投资400万元的建设绿洲二路商贸街,(包括黄河农场商贸区在内),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将建林社区的原政府大院、计生服务站出售;对原新安政府老院内职工住房评估后,52套住房全部出售给了职工,归集售房款30多万元,减轻了镇政府负担。
  【村级专职综治办主任配备】2005年,黄河口镇2万多农业人口,来自全国8省29县,属典型的移民乡镇。镇域内土地情况复杂,另外,近几年江苏、河南等外地群众在镇域内种植棉花承包土地达2万多亩,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各类矛盾非常突出,稳定工作压力较大。为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形成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调动村级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积极性,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借助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2005年1月完成了村级专职综治办主任的配备,保障了各项综治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平安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提高村综治办主任的业务水平,使其尽快进入角色,镇党委、政府先后聘请县综治办、县法院、县司法局等部门专业人员授课,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结合黄河口镇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严格的考核办法,提高了村级综治办主任工作积极性。
  自设立村级专职综治办主任以来,全镇共发生县级以上上访16起,比去年同期减少80%,全镇63个村民委员会中51个没有发生任何上访案件,占全镇总数的81%。村综治办主任在村内处理各类矛盾纠纷350起,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级,有效遏制了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为维护全镇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生"和谐家庭、和谐村"活动]2005年,在全镇推出了创建计生“和谐家庭、和谐村”活动,以和谐计生工作营造出和谐农村的大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出台优惠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得实惠。结合镇情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的政策,各相关站所按照各自的职能也制定了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措施。(二)开计划生育“和谐家庭、和谐村”活动成效显著展丰富多彩活动,让婚育新风进万家。深入到各村大力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新的道德风尚,与群众交流沟通,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积极开展文明青年、“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评选、“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推动了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三)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在创建活动工作中,把化解各类矛盾作为重点工作,每个村设立了专职综治办主任,在其他村干部和计生网络人员的配合下排查化解矛盾和纠纷,发现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违法犯罪等苗头或现象时及时制止上报,有利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四)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鼓励家庭让子女接受高学历教育,督促完成义务教育,对因利益考虑让子女辍学的上门做工作,因贫困辍学的实施帮扶。(五)提高计生家庭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在创建工作中,采取政策上扶持、生产技术上给予指导、重点培育计生家庭典型等方式,提高计生家庭的经济收入。(六)进行公开评选,把奖励落实到户。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村民公开评选,按照“阳光招商引资企业思拿宝织业公司生产车间操作”制度规定的程序评选计生“和谐村”。对被评选为计划生育“和谐村”的,村干部、村计生主任工资上浮20%。至年底,全镇评出了11个计生“和谐村”,726户计生“和谐家庭",计生“和谐家庭、和谐村”创建活动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招商引资】2005年,黄河口镇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富民强镇和壮大财政的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舆论上“导”。在全镇范围内大造“想招商、干招商”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全民招商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政策上“扶”。充分利用境内黄河农场、军马场有大量闲置厂房并地处油区的优势,联合油田、黄河农场等有关单位,在外来投资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更加优惠乡镇办事处的扶持政策,(三)载体上“引”。以镇农产品加工基地为载体,积极推进基地招商。(四)方式上“新”。在招商引资方式上,打破原来被动招商的局面,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外出招商活动。在招商过程中,紧紧按照“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对投资灵活、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加工、小制造也全力以赴引进。同时不断推进以商招商,加强对现有外来投资企业的协调服务,注重为其排忧解难,提高投资回报率,形成以商招商的投资带动效应。2005年,全镇吸引外来资金1.2亿元,到位资金5500万元,完成投资项目4个,在建项目4个,在谈项目7个(苟振晓)西宋乡【概况】西宋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42个自然村,37个村民委员会;有4692户,14003人;其中女71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4%。
  200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3万元、3397万元、459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6.3%、16.1%、15.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95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6公顷,总产3133吨;瓜菜401公顷,总产5917吨;棉花1423公顷,总产1478吨;种植业产值4070万元。全年造林3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6%;林果总产2674吨;林业产值443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995头,猪存栏0.1131万头,羊存栏0.5405万只,家禽存栏4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537万元。水产品总量1600吨,渔业总产值2730万元。有水库16座,总蓄水能力1107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32976千瓦,农村用电量200万千瓦时。个体私营企业产值2.6亿元、利税965万元。财政总收入786.13万元,财政预算收入24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比上年增加26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4%以内,有中学1处,小学3处,在校学生139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4部。有3个村达到小康水平。西宋乡被市政府命名为科技示范乡镇。西宋乡黄河口蜜桃示范基地被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 “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称号。
  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游人【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了旅游破题】2005年,西宋乡坚持走“创新旅游产业强乡,发展蜜桃冬枣富民”之路,自2004年9月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全力打造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已建成生态科技园、绿荫长廊、流金园、入口引导区大门、万亩桃园冬枣园休闲区、陶渊乐园、老郝大队食堂等景观、场所,引进桃木雕刻、手工编织等工艺品制作项目,丰富了旅游内容。加大龙湖旅游招商力度,有2家客商有合作意向,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第三届桃花节和第二届采摘节以“绿色、休闲”为主题,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农业生态园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两节”期间,有13万油城市民及外地游客前往观赏,门票收入10万余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余万元。
  【特色农业】2005年,西宋乡林果业,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为总体目标,实施了“三大片,三条线,三条河”工程。(一)在三个作物主产区,大力发展无公害林果,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林果生产基地,种植冬枣面积10000亩、蜜桃面积8000亩。(二)围绕三条进乡道路建设“绿色通道”,路两侧各规划12米的林带,栽植绿化树木,打造出18公里的绿色景观网络。(三)穿越全境的三条骨干河流,两侧建设各60米的高标准绿化带。2005年栽植优良树种6.3万棵。“三三三”战略的实施,把西宋乡初步装扮成一个被绿荫环抱的“绿色”乡镇,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畜牧业,重点抓好小区建设,新建养殖小区4处,奶牛存栏量达到800头,蛋鸡饲养量达到54万只。积极发展西张、十八户等村旱鸭养殖业,效益可观,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这一新兴产品,力争实现产业规模。水产业,河蟹养观光农业成为西宋乡的主导产业殖面积与往年持平,海上捕捞渔船达到150只。食用菌产业,抓好平菇、鸡腿菇等特色品种,全乡食用菌投料量达到400万斤。
  【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实行全民招商引资,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全年引进项目7个,引进外来资金5000多万元,组织外出招商10余次。组织参加了“2005年东营经贸洽谈会”,并签订合同项目2个。
  【民营经济】2005年,全乡个体工商户达到152户,民营企业发展到74家,注册资金2633万元。完成个体工商、民营企业税收162.8万元,增长30%。
  【重点工程】2005年,确定了30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至年底,已圆满完成27项,3项跨年度的项冃正在实施。投资30万元,建成了乡敬老院福寿园工程;总投资240万元建成乡中心幼儿园,幼儿园办公楼成为西宋历史上第一座办公楼;举办了“西宋中学建校四十周年校庆”活动;投资340万元,新修公路17公里;十八户、赵屋、苍州村小康文明村建设工作顺利通过了市、县级验收。
  西宋乡中心幼儿园建设为孩子们提供了优雅的学习娱乐环境乡镇办事处【社会事业】2005年,积极实施公路建设工程,全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1公里,3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实施“校校通网络”工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配置社区卫生站10处,投资25万元,引进心电图等设备。农民合作医疗入保10700人,覆盖率达到80%。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铺设有线电视光缆10公里,有15个村庄接通了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22台/百户;建设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39个。办好农村安居工程,投资70余万元,安置困难户38户。
  (陈新明刘铮成益娟)董集乡【概况】 董集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2005年底,辖33个自然村,33个村民委员会;有5599户,19496人;其中女性907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
  200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077万元、26801万元、15649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143%,440%。工业总产值7.47亿元,实现利税1.02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67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005亩,总产1.12万吨;蔬菜6853亩,总产9413吨;棉花33680亩,总产2155吨;种植业产值5276万元。全年造林27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林果总产147吨;林业产值232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8020头,猪存栏1.05万头,羊存栏1.64万只,家禽存栏15.49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844万元。水产品总量825吨,渔业总产值520万元。有水库3座,总蓄水能力19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24283千瓦,农村用电量64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产值5.85亿元、利税1.07万元。财政总收入1783万元,财政预算收入10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6元,比2004年增长679元。有中学1处,小学5处,在校学生共8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1部。有7个村达到小康水平。被评为东营市工业发展先进乡镇、文明信用乡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工业强乡】2005年,全乡上下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业强乡”战略,工业生产龙翔石材项目落户董集乡稳步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企业新增3家,达到10家,实现总产值4.07亿元,利税合计8587万元。招商引资发展迅猛。新引进项目11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任务1亿多元,列全县7个乡镇第一名。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乡新增注册民营企业26家,民营企业总量达到94家,民营业户达269家,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6.5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一个以董集工贸发展基地为“平台",以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框架初具规模。
  【小城镇建设】2005年,董集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和青岛建工学院完成了对全乡小城镇驻地和各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董集乡农技服务推广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力争2006年“五一”前后入住办公。规划实施了“职工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期6栋240户的职工住宅楼已于1()月初动工,完成了桩基工程,2006年底可建成投用。以上工程完工后,将极大提高全乡职工的办公居住条件,彻底改变董集乡落后的城镇面貌。
  【财政收入破千万元】2005年,董集乡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达到1006.39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0.15%,总量列全县乡镇第三。具体工作中,积极开展财源调查,澄清底子,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强财税协调,坚持依法治税,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税收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积极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奖励补助资金。
  【搭建矛盾纠纷调处新平台】2005年,董集乡结合本乡实际,以整合稳定工作力量,“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农业、贴近农村”为重点,以“听百家事、评百家理、解百家难”为内容,在交通不便、距乡政府较远,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两个工作区设立了三个“农村矛盾化解中心站”,参加人员由所在工作区领导、县派村级法律顾问、乡综治、司法、信访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分别设立了服务热线。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定时定点,集中处理化解农村矛盾,把办公桌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其职责范围是:矛盾纠纷排查;就地收案及调解;政策及法律咨询指导;普法宣传教育;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安排、督导各村稳定工作阶段性任务;积极向党委政府提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设性建议。还开展了对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纠纷当事人到门主动调解;组织执法人员进村入户,上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等项业务。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办法》、《纠纷排查化解责任制》、《一案一监督,一季一通报制度》及《接访制度》等项制度。同时还制订实施了“接案联系卡制”、“首问负责制”;”结案回访制”、“预约立案制”等。2005年,“农村矛盾化解中心站”共排查农村矛盾纠纷及不安定因素31件,其中28件已圆满处结;收到群众及社会各界反馈的合理化建议3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综合要务】2005年4月10日上午,建设面积626.6公顷,总批复资金1362万元的董集乡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市委办公室、市发改委、市广电局、东营日报社、县政府、县财政局等单位领导出席了典礼仪式。
  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聘请县科技局的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举办科技培训班5期,受教育群众2000多人次。
  4月16曰,董集乡招商引资项目——东营市龙翔石材批发加工市场一期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项目一期工程占地52.7亩,总投资4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200万元,年创产值49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
  5月27曰,为确保“五一”节期间的安全生产,组成由县工商、城建、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大队,进行了一次集中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单位17家,发现事故隐患13处,现场整改7处,限期整改6处。
  董集乡村庄绿化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完成,9个村和2个学校共植树2.3万棵。
  6月6曰下午,组织乡直机关工作人员50多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集中整治活动,主要对街道、居住区,特别是西外环、永莘路部分路段两侧的违章建筑和乱堆乱放现象进行了彻底清理整治。
  12日,举行“爱心捐助活动”启动仪式,全乡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捐款共59100万元。
  自5月中旬开始,在全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油区治安整治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全乡8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查扣非法运输危险车辆4辆,取缔非法土炼油点3处。
  (王新冬)红光办事处【概况】垦利县人民政府红光渔业办事处位于县境东部,永丰河入海口,东靠莱州湾渔场,西邻东乡镇办事处营永安飞机场,3个行政村,3个村民委员会,881户,1908人,其中女87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
  2005年,工委、办事处按照全县提出的“一带二业三线”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加强红光渔港码头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突出红光渔业产业特色,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滨海小城镇建设。通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共完成海水养殖面积3万亩,改造旧虾池、蟹池560亩,推广网箱养殖300亩,实现水产总面积总量9200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6%。招商引资到位固定资金360万元,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的100%。红光区域内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渔港码头配套设施建设】2005年,委托中国钢铁设计院青岛分院对渔港配套设施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面积为15.8万平方米。主要完善了四大功能,即水产品交易、生产生活服务、渔需物资供应和行政管理服务。搞好一个结合,即渔业观光与旅游相结合。规划已完成并上报县政府审批后就可建设。投资30万元安装了变压器、路灯及电力设施,实现了渔港的亮化;投资120多万元建设2()套商品房,满足了渔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另外3家饭店正在筹建中。成立红光渔港管理工作站,配备了渔民购置的240马力大船停靠红光渔港两名工作人员,并从社会上聘请了2名工作人员到站工作,先后建设办公室、进港、出港大门。7月开展工作以来,渔港的管理与服务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加快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2005年,加大对渔民群众购置大船资金的帮扶力度,协调筹措资金172万元,帮助渔民群众新购置240马力大船6艘,引导鼓励渔民群众到深海远洋作业,海洋捕捞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加大对海水养殖户的培训教育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引进力度。4月,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养殖技术。5〜7月,多次聘请水产专家到红光进行讲课,重点学习海参、牙鲆鱼及贝类等新品种的养殖,并对菲律宾花蛤、牙鲜鱼、海参等新品种进行养殖实验,获得成功,网箱养殖实验项目7月通过县里的验收,养殖实验结果说明这些实验项目品种比较是适应在红光养殖区发展,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认真搞好平安建设工作】2005年,重点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对出现的上访案件依照《信访条例》和有关政策依法进行调处,并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上访案件也高度重视,慎重调处。如对原红光一、二、三捕捞队、船厂的186名渔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力求问题妥善解决,上访群众情绪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新的上访,社会稳定工作明显好转。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曾多次会同边防、县海洋与水产局、安监部门对海上、陆地幵展较大规模的集中安全生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8月,“麦莎”风暴潮预报下发后,全体机关干部齐出动,对海上、陆地所有船民、房屋等进行了逐一核对检查,帮助群众靠港避风,脱离危房、迁入新居,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2005年,随着新一届村“两委”的产生,工委、办事处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强化了新两委成员及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先后组织他们到西宋乡、海星公司、黄河口镇、莱州等地参观学习。(二)通过举办学习班,聘请专家教授到红光授课,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科技知识。(三)加强村级制度建设,出台《农村工作考核办法》,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合同、印章、工作程序“三监管”,确保村级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明显加强,村级工作有明显起色,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红光中心小学校舍多年紧张,老师宿舍拥挤,学生活动场地狭小,学前班不能开办,学前儿童不能进校园。面对这一现实,办事处多方筹措资金11万元,新建教室4间,对原有的教室、办公室、教职工宿舍进行了修缮、并对校园进行了整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众和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完成了安居工程建设,在风暴潮到来之前,住房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2005年5月,会同县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人员,对红光所有空挂户口、流动人口开展了集中清理清查,共清查流动人口601人、复查36人、办证32个、落实当地管理57人,计生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积极做好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已有529人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5%。
  (张树信)垦东办事处【概况】垦东办事处,西临黄河故道,东至渤海西岸,南起黄河北岸,北接河口区,版图面积500平方公里,是垦利县的四分之一。这片新淤地构成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拉姆萨尔国际湿地条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黄河入海口仍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推进,是年造陆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垦东地区物产丰饶,资源充盈。由于黄河的造陆功能,形成了肥沃的土地,广袤的原始生态湿地,茂密的野生植被。2005年,初步查清辖区内有各类野生动植物1528种,属于国家重点的有170种之多。有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淡水鱼类108种,是从事生态科研,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中国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基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座落在该行政区内。“新、奇、野、美”的自然景观成为新兴的时尚旅游热点。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孤东、孤岛、桩西三大采油厂的主战场在行政区内,石油产量占胜利油田的20%。河、海交汇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淡、海水资源。
  垦东工委、办事处为正科级建制。内设党政办、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会、劳务市场管理办公室和经贸股。2005年4月,新增县建设和环保分局两个垦东办事机构。
  2005年,垦东工委、办事处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县委、县政府所赋予的“管理、协调、服务”职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力做好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油地共建、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工农关系协调等工作,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油区治安集中整治】2005年,垦东工委、办事处探索出了以公安、交警、综治、普法四位一体合署办公的新路子,油地携手、联防联治、封闭式管理等油区治安机制已经形成。(一)在油区,加大警力投入,在“三点、两线、一片”等涉油案易发地带重点布防,以点带面,实行24小时交叉巡逻,遏制了涉油案件的发生率。(二)与油田警方携手开展“保油田生产、保地方平安、建文明油区、建文明单位”的双保共建活动。(三)在日常治安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至2005年底未发生涉油治安案件,得到了油地双方的好评。
  【流动人口管理】2005年,计生办与流动户口管理站紧密配合,掌握流动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定期逐门逐户进行服务,宣讲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与流动人口出生地计生部门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保证流动人口的竺镇办事处计生管理和服务,杜绝违反计生政策的现象。在常驻育龄妇女管理工作中,大力推行“三结合”和“三为主”,积极发挥两个阵地的作用,幵展各种活动,满足育龄妇女对计生工作的需求。严格控制准生证审批和对辖区内非法生育的监控。
  【安全生产工作】2005年,推行“一岗双责”制,坚持依法管理,依法整治。4月~12月开展了“危险品集中清理整治”、“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油气集中整治”等安全生产“拉网式”大检查活动共9次,活动中取缔非法油气销售点4处,查处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16余处,下达整改通知书2份,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
  【油地结合】2005年,利用各种渠道,与周围油田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干部职工主动与油田联系,主动交往,增进友谊。积极为油田生产提供服务,做到油地共兴共荣,共同发展。
  【合理设置机构】2005年,对机构进行了调整、重新划分机构职能,新增设县建设局垦东分局和县环境保护局垦东分局两常驻机构,理顺了工作职能。
  (程焕新李鹏飞)

知识出处

垦利年鉴2006

《垦利年鉴2006》

本书记载了垦利县辖区内2005年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共设25个栏目:特载、大事记、垦利概况、黄河口、政党政务、群众团体、军事、政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垦利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