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粮食产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492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粮食产业发展
分类号: F307
页数: 13
页码: 319-331
摘要: 垦利顶力食品厂与北京化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实施后延工程一从豆粕中提取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等高科技产品,并利用蛋白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豆渣”作原料,生产综合高效饲料,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入,企业增效益,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 粮食产业 发展

内容

东营市粮油企业有存储企业、粮油经营企业等。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贸易企业、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粮油食品类粮油企业998家,具体情况见表10—1。
  2007年全市粮油企业情况统计表表10-1说明:1.“三证”指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
  2.城区粮油食品店指市区和县城范围内的粮油食品店、超市粮油经营柜。
  3.农村粮油食品店:指乡镇以下粮油店、粮油门市部。2000年,全市粮食工作的重点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做大总量、做实项目、做响品牌、做优资产、做活市场的目标,促进粮食行业发展壮大。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战略,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产地,产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垦利顶力食品厂与北京化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实施后延工程一从豆粕中提取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等高科技产品,在综合开发方面将回收的“豆清水”研制生产成“蛋白露”饮料,并利用蛋白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豆渣”作原料,生产综合高效饲料,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入,企业增效益,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良性循环机制。
  该企业2001年下半年到垦利县建林乡、西宋乡、下镇林场、军马场等大豆主产区进行调查、摸底,在基本掌握大豆面积、产量、质量、品种基础上,与乡、村达成协议,在较为集中的大豆产区,以村为单位,以大户为基础,统一供应大豆良种,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保护价收购,设立集中收购点,同农户签订合同保护群众利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促进黄河三角洲大豆特色产业发展,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2002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日处理小麦750吨.年转化粮食25万吨,经济规模迅速膨胀,技术装备达国内先进水平,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半球面粉有限公司推行订单农业,向农民推广优质小麦种植, 累计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粮食购销企业密切配合龙头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粮食收购,夏粮收购时抽调专人, 腾出专仓,建立专账,严格照订单合同价收购优质小麦,帮助加工企业逐步走上“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农工商一盘棋,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2003年上半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4月,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收购拥有国内先进设备,当地原料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的济宁金乡面粉厂,日加工量扩大到950吨,经营规模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该公司积极发展跨行业经营,投资1.2亿元建成规模为年产6万纱锭的山东半球纺织有限公司,12月投产运营。半球纺织公司的建成投产,是粮食企业走出粮食“圈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次成功尝试。
  2005年5月25日,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全国跨越计划优质小麦项目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广饶县召开,推广山东半球集团发展订单农业、做大粮食产业的经验。8月,山东半球面粉公司荣获产品质量全国免检、定量包装C标志。年内,山东半球集团优质小麦基地达到30万亩。
  2006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又投资1.2亿元对半球纺织项目实施二期工程,当年车间主体工程建成,并订购、安装设备,投产后规模达到10万纱锭。公司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纺织精梳S80、S120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大大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半球纺织公司全年生产纱线6000余吨,实现利税1100万元。
  4月,山东半球集团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先进单位,并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
  9月,山东半球面粉公司“半球”品牌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称号。
  1998〜2007年,半球集团累计收购优质小麦100余万吨,每500克价格高于市场5〜8分钱,为农民增收1.2亿元。由于半球面粉公司的龙头拉动,广饶县每500克普通小麦高于周边地区2〜3分钱,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使优质小麦基地不断扩大,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河口千乘面粉公司积极改进工艺,提高面粉产量和质量,成为带动河口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市级龙头企业。
  东营市粮食产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见表10-2。
  2007年东营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表东营市粮食物流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建市前,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物流用的是麻袋包装,用人抬肩扛,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费用高,效率低,效益差。从1979年开始,广饶面粉厂开始摸索粮食物流新方法,成立储运技改攻关小组,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实践操作,研制出“液压顶板后倾式”自卸车装置,获得.山东省粮食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原惠民地区行署在广饶县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
  1984年东营区粮食分局成立汽车队,有10部运输车,每部车运载量8吨,主要负责市面粉厂和辖区内粮店粮食运输业务。1986年东营区粮食汽车队归东营市粮油储运公司管理,运输装备进一步提高,原来运输用的拖挂车改为进口日本三菱汽车公司产的三菱汽车,速度、运载量大幅提高。1988年粮食汽车队有汽车15辆,年运载量10万吨。
  2000年,随着粮食工业的发展和山东半球集团的逐步壮大,尤其是山东半球面粉公司规模膨胀,达到日加工小麦1000吨的规模,创新粮食区域物流已具备条件。山东半球集团确立了“整合资源,创新物流,挖潜增效,增进合作”的总体思路,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实施粮食“散存、散装、散运、散卸”的快捷、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方式,并很快在全系统和协作单位中推广,在工商企业间架起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中国现代粮食物流的新路子。
  山东半球集团在研制散装运输车的过程中,按照大运量、高效率、低费用的要求,首先做好车辆选型,县内运粮用60型拖拉机最经济实惠,县外采用解放车比较合适,整合社会资源,吸收26部运输车,进行改装运粮。其次是做好车厢技术改造,他们利用“二手集装箱”进行改装,对侧翻、底漏、上口入粮、封闭、防雨、防盗等技术指标进行反复研究实验,最终“侧翻式”运输车3分钟就能将28吨粮食全部卸完,“底漏式”运输车25分钟就能将45吨粮食全部卸完,达到了省时省力、经济适用、卸得快、卸得净、效率高的目标。三是自行研制装粮机械,过去采用覆带式扒谷机,速度慢,造价高,他们利用绞笼工作原理,自行研制出“箭式50型”扒谷机,提高了装粮速度,且造价仅为覆带式扒谷机的六分之一。
  2004年6月12日,全省粮油储运基建工作现场会在广饶县召开。省粮食局副局长张翠玉及各市粮食局分管调控业务的副局长、业务科长参加会议。与会人员现场参观广饶县粮食 “四散”运输现场,广饶县粮食局作典型发言。
  第二节粮食物流2005年4月29日,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一行在山东省粮食局副局长张翠玉,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秀香等陪同下,考察东营市粮食物流工作,参观广饶县粮食局粮食“四散”物流情况。郄建伟表示,国家粮食局拟与广饶县粮食局合作,给予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将广饶县作为全国现代粮食物流的试点,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粮食物流的新路子。
  5月,国家粮食局在郑州召开的黄淮海粮食区域物流研讨会上,推广了山东半球集团现代粮食物流经验。
  至年底,山东半球集团以现代物流运送粮食50多万吨,与传统运输相比,企业累计减少运费支出500多万元,实现运输利润800多万元。
  2006年,山东半球集团配备“箭式50型”扒谷机28台,基本满足了装粮需要。现代粮食物流运作以来,企业各项费用开支明显减少,累计为企业和协作单位减少支出1200多万元。10月,国家粮食局在全国推广山东半球集团这一经验,并将山东半球集团列为全国黄淮海地区现代粮食物流试点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给予15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2007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派专人将无偿扶持的价值150万元的5部现代物流车交付山东半球集团。至年底,山东半球集团粮食物流机械累计投资达800多万元,拥有运输车30部,其中箱式散装运车17部,载重量735吨,成品运输车13部,载重量300吨,装卸及输送机械72台。
  至2007年底,全市粮食系统散装运输量125093吨,包装运量249700吨,初步形成黄河三角洲区域性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东营市粮油科技涵盖粮油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及粮油储存等领域,以技术改造为重点,运用先进的粮油加工科学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一、粮食加工科技1989年10月,程显尧、李善俊、高荣贤在利津县面粉厂技术改造中研制的《短粉路制取特一粉、标准粉联合生产工艺》,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4月,广饶县面粉加工厂副厂长周高金,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他几十年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一个文盲锻炼成长为一名粮食加工业的工程师。他自1978年以来,先后完成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个,自行设计、安装中小型面粉厂第三节粮油科技11座,面条车间11处,粗粮加工车间和油料加工车间各1处。他自参加工作以来,连年被评为县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授予东营市 “建功创业劳动奖章,”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职工劳动模范,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1年9月,广饶县粮食局获全国“粮油食品、多种经营先进单位” 称号。 1991年12月,东营市面粉厂机修车间QC小组发表的《自动秤的设计与制造》研究成果获全省粮油工业 QC成果发布一等奖,获市经委QC 成果发布二等奖。广饶县面粉厂降低粉尘QC小组和利津县面粉厂制粉 QC小组的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全省粮油工业QC成果发布二等奖、三等奖。
  1993年11月16日东营市粮食局首届粮食企业思想文化研究会在市粮食局二楼会议室召开。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市粮食系统的研讨论文18篇,市委宣传部长周世德到会讲话。
  1994年6月7〜1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东营市面粉厂生产的新柳牌“特一粉”“特二粉”双获该届博览会银奖。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是中国贸促会和亚太经社会共同主办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厂商参展。东营市面粉厂同时送展的产品还有新开发的“新柳” 系列中药、蔬菜汁、大豆、蛋白等营养保健挂面,均受到广大参观者青睐。该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开发适销对路的大众化、营养型食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1995年,市粮食局直属企业3个重大技改项目——东营市面粉厂日处理小麦250吨专用粉车间改造项目,东营粮油贸易公司日处理大豆200吨植物油车间改造项目和东营易简有限公司年班产3万吨饲料生产线及饲养一条龙改造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垦利县粮食局日处理50吨小麦面粉生产线投产,利津县粮食局植物油车间改造试车成功。
  东营市面粉厂在生产经营中注重企业信誉,加强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建设,提岀“产量是钱,质量是命,宁可丢钱,不可丢命”的响亮口号。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发展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塑造企业形象,在环境治理、厂区美化、职工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东营市面粉厂被省、市两级消协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无假冒伪劣产品单位,产品被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省、市免检产品,先后获得卫生达标、环境整洁美丽工厂、市十佳单位、明星单位、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年底,中国企业形象认定委员会通过采访、调查对比、严格评选,确认东营市面粉厂为中国最佳企业形象AAA级单位。同年,广饶面粉厂QC工艺小组获国家内贸部和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其厂生产的特一粉、特二粉分别被评为东营市优良产品、优质产品。
  1996年10月,德国制粉专家萨尔曼博士应邀到东营市广饶面粉厂进行技术指导。
  1997年9月,广饶县面粉厂等级粉车间技改工程立项,1998年2月26日动工,5月22日提前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6月8日正式竣工投产,比计划提前2个月。该项目投资1225万元,采用具有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瑞士布勒公司制粉技术。该项目的竣工投产使广饶县面粉厂日加工小麦达450吨,年生产面粉能力达8.8万吨,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200万元。
  1998年12月,东营市广饶面粉厂生产的“半球”牌小麦粉被省经贸委评为山东名牌。
  1999年4月7〜8日,全省粮办工业“三十佳”企业经验交流会在广饶县召开。各市地粮食局分管粮办工业的领导、全省粮办工业“三十佳”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市长石军、副市长王宝国分别到会看望与会代表,并与代表一起参观广饶县面粉厂、饲料厂、食品厂。
  2000年,全市粮办工业企业全年投资近4000万元搞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东营市广饶面粉厂年内投资2750万元,引进意大利设备,新上日处理小麦300吨的特种粉生产车间,使企业日处理小麦能力达到750吨,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河口千乘粮油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新上面条加工成套设备。全市面粉、饲料、油脂的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6万吨、3万吨和2.4万吨,粮办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5月6日,广饶县面粉厂日处理300吨的特种粉车间技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2750万元,主体设备从意大利进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开发生产各类食品专用粉、特种粉,年底投产,以加工优质小麦精细粉、特种小麦专用粉为主,“半球”牌面粉达到高中低筋10多个品种。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原东营市广饶面粉厂)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粮办工业三十佳企业。
  2001年,山东半球面粉公司先后与郑州粮食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北京制粉研究所等单位密切协作,集体攻关,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投资200万元新上日处理300吨专用小麦粉生产线,购进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检化验设备,改造了生产和检验设备,提高了加工能力,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2002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新建专用粉车间,主体设备从意大利引进,采用PIC自动技术控制,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顺利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全国绿色食品认证,获得首批食品生产许可证。山东半球集团在2003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2004年被省粮食局评为全省粮食系统粮办工业十强企业。
  2005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一次性顺利通过Ⅰ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复评)、Ⅰ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的“三合一”认证。引进整套德国布拉班德先进试验仪器,先后新建品质试验室3个,烘培实验室1个,微生物培养检测试验室1个,采用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够自主完成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2007年9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名牌产品颁奖典礼,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半球”牌小麦粉获得中国品牌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东营市实现粮食行业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1999〜2007年,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连续9年省粮食局被评为山东省粮办工业三十佳企业。
  二、油脂加工科技1995年,利津县油脂化工厂,先后进行2次技术改造,投入资金300万元,使年处理原料能力达到1400万公斤,年底植物油车间改造试车成功。1996年,利津县油脂化工厂被授予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5年,东营市植物油厂日处理油料200吨植物油车间技术改造项目破土动工,总投资1490万元;1997年2月完工,日处理大豆和花生能力分别达到100吨。
  2000年,垦利县顶力食品有限公司筹资400万元,新上日处理大豆50吨的低温豆粕生产线,可年加工大豆1.5万吨,生产豆粕1万吨,精炼豆油2000吨,解决了大豆蛋白生产线所需原料问题。
  三、饲料加工科技利津、广饶两县分别于1988年、1989年建成年产5000吨的饲料厂,之后几年,两县分别投入50万元对饲料厂进行小规模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1990年5月,广饶县饲料厂自行研制成功肉用仔鸡浓缩饲料,填补了全市饲料工业一项空白,11月份通过市级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后,适销对路,深受用户欢迎。
  1994年12月30日,东营易简有限公司在原东营市饲料厂基础上实施饲料、饲养、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 改造,项目总投资2161万元,形成年产3万吨饲料,5万套肉仔鸡父母代种鸡场,每日1.2万只肉鸡屠宰线和500吨冷藏厂生产能力。
  1996年5月,德国饲料专家马克罗特博士应邀到广饶县饲料厂进行技术指导。
  四、食品加工科技1987年,东营市粮油食品厂成立,从日本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面包生产线和国内一流的面条生产线。广饶、利津对原有面条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并把面条加工从面粉厂分离出来,建成粮油食品厂。
  1997年7月,日本食品专家本多四郎应邀到广饶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
  1998年,广饶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张玉东领导的QC小组获山东省经贸委、山东省总工会等五单位授予的全省粮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五、粮油储存科技全市粮食储备企业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储粮安全为第一要务,积极与粮食院校交流合作,加大科技储粮的投入,大力开展科学保粮活动,成立科学保粮攻关小组,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无药保粮技术。各粮库广泛采用“三低”(低温储藏、低氧储藏、低药剂熏蒸)“双低”(低氧、低磷化氢浓度)法、机械通风、电子(微机)测温和环流熏蒸等科学储粮、保粮技术,保证了储粮安全。2007年,全市4处地方粮食储备库(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利津县粮食储备库、垦利县粮食储备库)全部被省粮食局评为山东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
  第四节招商引资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政府于1999年12月3日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作出“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战略决策。此后,东营市粮食局把招商引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班子开展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东营市粮食局于2000年1月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长初振荣,副组长燕立志,成员为各科室长及两区粮食分局局长。领导小组下设招商引资办公室,于新生任办公室主任。
  2001〜2006年,市粮食局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长李福杰,副组长缪钦然、许钦勇。办公室设在产业发展科。
  二、落实任务与措施根据东营市政府分配给市粮食局的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和《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惩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市粮食局党组研究制定了《东营市粮食局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配和奖惩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东营市统一口径和标准分配任务。2000~2006年,非经济部门按正处级干部400万元,副处级干部200万元,科级干部50万元,一般干部10万元的标准落实到每个各单位和每个干部职工身上,使每个干部职工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并规定各单位(科室)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每年年初,市粮食局都开会总结上一年度招商引资工作,通报情况,表彰先进,兑现物质和荣誉奖励,部署下一年招商引资任务。
  三、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软环境建设是招商引资工作的生命线,是地区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市粮食局领导班子从东营市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和完善服务承诺制度,调整行政审批内容,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招商引资办事效率,使外来投资者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为搞好软环境建设,市粮食局成立软环境领导小组,制定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2000~2006年,市粮食局职工干部在招商引资中无一人违规、违纪,无投诉案件发生,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0年至2006年,东营市粮食系统年年都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多次受到市政府的表彰。2000~2006年东营市粮食系统招商引资情况,详见表10-3。
  2000~2006年东营市粮食系统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表10—3单位:万元2007年东营市政府决定实行专业招商,市粮食局只负责搞好软环境建设,搞好协调服务,以后不再专门安排招商引资任务。第五节安全生产市粮食局历届领导班子对安全生产工作,都非常重视,把安全生产和建设“平安粮食”纳入“一把手”工程,结合起来抓,成立东营市粮食局安全生产和建设“平安粮食”领导小组,历届局长亲自任组长,亲自调度和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粮食局党委对安全生产和“平安粮食”工作实行季度例会制,对重大问题随时开会调度,保证安全生产顺利开展。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设专门机构——市粮食局安全生产办公室抓此项工作。
  一、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东营市粮食局自1983年成立以来,每年都有1名副局长分工抓安全保卫工作,在各单位和机关设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1983~1992年,由市粮食局企业管理科管理安全工作。1992年6月设立保卫科,具体负责粮局机关及下属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1996年机构改革撤销安全保卫科,安全工作归产业管理科负责。
  为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市粮食局每年都调整领导小组成员,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人员为组员,设立专门办公室,产业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下属各企业也都分别成立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并挂牌办公。全市粮食系统形成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有组织成体系的安全保卫网络,保障了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健康发展。
  (一)2000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李福杰副组长:燕立志成员:李善俊齐更训李桂民彭刚刘文敏高秀兰刘兴文姚念聚杜召庆万友祥吕光民孙继忠(二)2002年2月份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李福杰副组长:燕立志成员:李善俊齐更训李桂民彭刚刘文敏刘兴文杜召庆刘兴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产业发展科,李善俊任办公室主任。
  (三)2005年6月份东营市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李福杰副组长:胥和堂成员:李善俊刘文敏付兴芬崔建军齐更训刘兴武孙冠祥杜召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产业发展科,李善俊任办公室主任。
  (四)2008年2月份东营市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薄官和副组长:胥和堂成员:孙冠祥李善俊刘文敏付兴芬崔建军齐更训刘兴武杜召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产业发展科,孙冠祥任办公室主任。
  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东营市粮食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及奖惩措施纳入年度总体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及奖惩办法中,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对安全生产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市粮食局每年年初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规定各企业一把手为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局长与各企业主要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企业一把手与各科室、车间、班组签订责任书,将安全生产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直接落实到人。市粮食局每年进行不少于4次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使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管理工作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的无缝隙控制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市粮食局连续10年被评为东营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措施’粮食局逐步建立完善5项制度,分别打印成册、制成图版,以此规范安全生产工作。
  (一) 安全生产奖罚制度;(二)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三) 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和请示制度;(四) 领导带班制度;(五) 消防管理制度。
  四、安全防范措施(一)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落实人防措施。各单位组成治安联防队,责护厂、护店、护所,白天执勤,晚上巡逻。全市粮食系统形成上下联动的人防体系,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个企业都建立5〜10人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做好防火消防工作。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每年都组织消防队员进行消防理论学习和消防实践培训演习,聘请市消防支队的业内人士作现场指导,大大提高了消防队员的业务水平。在有仓库重地的场所设立门岗,坚持全天值班,对出入的车辆、人员根据《门卫制度》进行检查登记,无正当理由者不得出入库院。
  (二)认真落实物防、技防措施。各单位按要求配置并经常更新各种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安装防盗警报器和监控设施,有效地预防了各类火灾和盗劫事故发生。
  (三) 建立健全治安防范检查制度。
  市粮食局每年都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长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对直属单位、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平时坚持一月一小查,每季一大查,节假日不定时地进行抽查,检查情况及时通报给各企业,对有问题的企业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罚款处理,并限期整改。
  1.春季安全大检查针对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干物燥、易发火灾等特点,要求各单位要切实抓好防火工作。重点对所属经营场所、粮油仓库、生活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尤其对粮油储备、加工和经营单位的防火、防盗、安全生产、电器使用安全、车辆行驶安全等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各单位及时检修电、气线路,对老化气管线、输送电线路及时更换,做到防患于未然。
  2.夏季安全大检查一是根据防汛抢险预案,配备齐全防汛物资,保证随时能用。对排水管道、排水设施及时清理、维护,保证畅通有效。二是切实加强粮食机械设备管理, 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加强对粮食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程序。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建立设备管理和使用档案,详细记录设备使用、修理等基本情况,没有经过检修或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一律不准使用。三是做好机关家属院及出租屋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工作,杜绝雷电及火灾事故发生。对高层建筑设施的防雷装置,委托气象部门进行检测并取得合格证,对达不到防雷电要求的,及时进行维修、更换。
  3.秋季安全大检查(1)车辆安全检查:一是办公会及班前会上组织司机开会学习安全知识,强调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二是确定专人经常检查是否有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开车打电话、无证驾驶、不系安全带、私自改装车辆、“带病”车辆上路等情况,一经发现,立即改正。
  (2)储粮安全检查:一是重点检查执行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情况,要求健全账、表、卡、薄,严格执行“一三七”查仓制度;二是检查新入库粮食情况,要求新粮入库要经过熏蒸及降水、降温、通风等处理,全部达到安全储存要求。
  (3)检查“十一”黄金周期间安全生产情况。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在岗带班的值班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专报制度,切实加强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要情况按规定及时上报,坚决制止漏报、瞒报现象发生。
  4.冬季安全大检查(1)粮食机械使用安全检查:为保证第二年轮换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设备维修人员利用整个冬季对所有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与装卸队签订设备安全使用协议书,确保机械设备使用安全。
  (2)消防安全检查:一是对粮食局管辖的所有消防设施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同时对备用消防泵进行供水压力实验,检查是否达到消防供水压力要求。二是检查重要部位消防栓保暖措施,能否保证关键时刻用得上。三是检查生产车间、职工餐厅和锅炉房等重要部位有无火灾隐患存在。
  通过安全检查,粮食系统无事故隐患存在,全体干部职工思想稳定,有效地保证了储粮安全,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

知识出处

东营市粮食志

《东营市粮食志》

该志收录了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来的粮食史实,重点反映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建市后东营地区粮食流通发展变化,史料翔实, 记录全面,为研究东营市粮食流通工作提供了历史依据。 粮食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营域内的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战时期,三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设立粮食工作部门,筹集粮草,服务抗战,开辟了清河军区、渤海垦区新天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