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流路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5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流路整治
分类号:
U617.5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1976年清水沟开始走河时,西河口以下河底有0.5〜1.0米厚的红泥层冲刷不动,导致溜势散乱,河无正槽。为促使水流集中归一,1978年春在护林修做长丁坝导流,在清1至清2断面间人工开挖引河长500米,爆破引沟长2400米,形成宽30米,深3米的河槽。但仍有1.2公里长的红泥底未能打通,引河很快被淤平。后因汛期来水由小到大,加之护林险工控导溜势见效,遂将主槽刷开,使入海河道由乱归一。
关键词:
流路整治
清水沟流路
内容
一、稳定流路的探讨
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汛前行水后,专家学者预测其使用年限为12〜14年。按历史上黄河尾闾自然摆动“大循环”的规律,清水沟流路一旦衰亡,应向北另寻新的入海之路。但是,黄河自清水沟入海以后,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农、牧、林业、养殖业及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胜利油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而河口地区油、气资源是胜利油田的主要支柱,具有现实与长远的战略地位。据预测,黄河口若向北摆动,每年的石油产量将减少一千万吨左右;许多重要设施和地面工程均需重新调整布局,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在清水沟流路尚未衰亡之前,对黄河入海流路安排进行探讨,实为当务之急。
为落实胜利油田发展计划,协调油田开发与黄河口治理关系,农牧渔业部部长林乎加、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先后在1984年7~9月到东营听取各家对河口治理的意见。宋平指出:黄河河口的流路因泥沙淤积不断抬高、延伸、改道,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合理安排流路,延长河道寿命,这对胜利油田的发展将起很大作用。油田发展及城镇建设要和黄河河口流路的规划统一起来,不要在黄河流路上搞建设,要给黄河留有出路。此后”胜利油田和东营市提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和避免流路向三角洲北部改道的要求,并吁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探讨和论证。
1985年元月,中国水科院受胜利油田委托,进行稳定黄河口清水沟流路40〜50年的研究。当年9月,项目负责人尹学良提交初步研究成果报告,次年9月又提交科研论证报告。指出:黄河口每七、八年改道一次的说法缺乏分析和根据。塑造河口形势的要素是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条件和海域条件;黄河河槽包括河口感潮段在内,具有大水冲刷、小水淤积、“大水岀好河”的特性,冲或淤的分界流量大致为1500〜1800立方米每秒。设法减少或制止河口小水淤积,依靠大水冲刷,可使河口形势逐渐变好。延长清水沟行水年限40〜50年的标准,以西河口防洪水位不超过现有大堤的防洪标准(堤顶高程13.10米,超过11000立方米每秒之水位1.0米),不求额外加高大堤。在此前提下,用大、小水分流的办法,让大水造成窄深通畅的河槽,将小水另辟入海捷径,可使河口形势变得通畅稳定,延缓河口河段水位抬升速率。同时采取机械挖淤的辅助措施,将小水时期的淤沙送至深海。根据清水沟口外海域条件及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以不影响小清河排水为原则,计算西河口以下河长延伸到78〜83公里,比降保持在1〜0.8%。。,仍可具备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进而使清水沟流路保持40〜50年的稳定期,延缓改道时间。
1985年7月,胜利油田和东营市联合召开河口治理座谈会,由李晔主持,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负责人林乎加、朱奇民、李敬等及专家、教授参加。山东河务局包锡成汇报情况和意见。8月24日,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提岀,为延长现行河道和十八户流路的使用年限,以利黄河口范围内18个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委托山东河务局承担以下可行性研究:十八户流路的使用方案;北大堤和孤东围堤之间的行水放淤方案;刁口河故道放淤方案;七干渠放淤方案。1986年9月,山东河务局提出《关于延长黄河河口现行流路使用年限的技术咨询报告》,认为:由于黄河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在自然情况下,尾闾河道存在着不断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演变规律。如加强工程控制,因势利导,流路行水年限可以延长。并提岀:对现行清水沟流路以西河口大堤设防水位12米作为改道的控制条件。在此设防水位以下,清水沟流路南、北股还可行水14〜21年,再加十八户流路可走河3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为保证清水沟流路延长行水年限,应加强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提高尾闾河段防洪能力;近口段自然分汊摆动,尽量扩大容沙海域,减缓河口延伸速率。
1984年底,东营修防处开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探讨,提出稳定清水沟流路的规划和设想。1987年12月,王锡栋发表《稳定清水沟流路三十年以上的初步意见》,提出在不影响整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从控制河道、安排泥沙入手,以用沙、排沙、河道摆动点下移等手段,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主要措施是:①加高加固延长大堤,完善河口地区防洪工程体系,把摆动点控制在清7断面以下;加强河道整治,固定单一河槽,把王庄以下至清7断面河段整治成二级河床。②导沙入海造陆,变水下石油勘采为陆上勘采,同时达到面型推进,减缓河道延伸速率。③研究打通拦门沙,增大排沙入海量;选择河门,束水导流,辅以疏浚,借助潮汐动力输沙。④减沙、固堤,引沙淤背,淤临河堤根,提高大堤御洪能力。⑤分洪放淤减沙:完善十八户淤区,增建分洪闸,分洪结合放淤;利用麻湾分洪闸,放淤结合分洪;增建罗家屋子分洪闸,分洪削峰结合放淤;同时达到减沙目的。⑥用沙改土减沙:充分利用已建的引黄涵闸、分洪闸、放淤闸进行放淤,改良土壤,抬高三角洲地面,并将山东黄河两岸大堤外3公里内低洼盐碱地带划为沉沙改土区,充分利用引黄涵闸,辅以提水沉沙抬高地面,清水外排补给地下水源,同时达到减沙之目的。实施以上措施后,可以用沙、减沙104.4亿立方米,使三角洲内2773平方公里的面积抬高3米,改良土壤,填海造陆336平方公里供油田陆上勘采。估算需要投资23.35亿元,其中东营市所辖范围15亿元,预计稳定清水沟流路40年左右。
另外,山东海洋大学侯国本提出“挖沙降河、稳定河口”的建议;黄委会温善章等提岀“哪里有油就向哪里改道,填海造陆,促进河口油田开发”的意见。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各自的议论和主张。
总之,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规划和决策,均寄望于黄河口有一个相对的长治久安局面。围绕以流路安排为中心的河口治理,做了大量分析研究。为集思广义,深入探讨,东营市委、市政府和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于1988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倡议促成两次高规格、多学科的大型河口治理研讨会在东营召开,许多专家和学者提供了研究成果,发表了各自见解,对稳定流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取得共同认识,但具体方法仍有分歧。
二、整治情况
1976年清水沟开始走河时,西河口以下河底有0.5〜1.0米厚的红泥层冲刷不动,导致溜势散乱,河无正槽。为促使水流集中归一,1978年春在护林修做长丁坝导流,在清1至清2断面间人工开挖引河长500米,爆破引沟长2400米,形成宽30米,深3米的河槽。但仍有1.2公里长的红泥底未能打通,引河很快被淤平。后因汛期来水由小到大,加之护林险工控导溜势见效,遂将主槽刷开,使入海河道由乱归一。此后,根据黄委会及山东河务局制定的河口治理规划,结合油田开发需要,安排了一系列整治工程,主要项目前节叙及,不再赘述。
行水10年后的清水沟流路由于河长延伸,比降变缓,尾闾河段呈现宽浅散乱状态,六汊并行入海,拦门沙发育迅速,落潮时水深仅0.1〜0.2米。1987年凌汛漫滩,造成滩地钻井停工,油井停产,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伏汛期间,2750立方米每秒的小洪水便溢槽漫滩,造成滩区油田再度停工停产。针对日趋恶化的河口形势,东营市委书记兼胜利油田党委书记李晔于1988年4月6日主持召开河口流治理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胜利油田河口疏浚领导小组,设立前线疏浚工程指挥部,由胜利油田投资,东营修防处进行技术设计,开始对清水沟流路疏浚整治。疏浚整治方案报经山东河务局、黄委会批复同意后,旋即进行以“截支强干,筑堤导流,拖淤破门,攻沙入海”为目的、多种措施相配合的河口疏浚整治试验工程。
河口疏浚工程上自清6断面起,下至拦门沙前沿,长30公里,分作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4月12日开始,7月底完成。期间集结推土机、铲运机、挖塘机共60台(部),简易吸泥船2只,350m³挖泥船1只,拖轮2只,民工1500人,完成以下几项工程:
(一)截堵汊河、潮沟6条。其中,位于清7断面下的北汉河系胜利油田在1986年开辟的分水河道,长2.5公里。至1988年春,过流占来水的80%以上,有夺流改道之势,危及孤东油田。截堵时采用土坝合龙。土坝前事先排打钢管桩,布挂铅丝网片,网前排放尼龙袋装土至出水高度,逐步掩护两岸土坝相向进土,直到顺利完成合龙。
南汊河位于清7断面以下10公里的潮间地带,走向偏南,长7公里,宽120米,深2.7米,分水入海量约占70%。因受潮汐影响,每天水位涨落变化。7月7日开始截堵时,先在导流堤轴线100米处趁每天退潮之机,打桩修做透水苇坝一道,桩长5米,入土2〜3米,桩上编排直径15厘米的苇把,每五层苇把搭挂以尼龙袋装土做荷重的“背搭子”,用简易吸泥船2只和挖塘机在临河冲沙落淤。当透水坝完成后,遇较大海潮造成倒桩毁坝,淤土流失,截堵未成。后又在导流堤轴线附近用尼龙袋、麻袋装土,趁落潮之机由两岸同时向河中推进立堵,当进堵到缺口仅有7米将要合龙时却又遇较大海潮,坝体全被冲垮。总结两次失败经验教训后,又在导流堤轴线以上100米处打双排透水苇坝截堵。该处河宽150米,水深2.2米。沿断面方向打钢管桩(油田废钻杆)2排,桩长5〜10米,入土深分别为3米、6米,桩距1米,排距2米,每排桩上挂孔眼20X20厘米的铅丝网片,网片间填充苇料,每隔1米厚加压尼龙土袋一层;坝前加打拉桩10根,以防坝体倾覆。此次截堵共用钢管桩300根,鲜苇料6.9万公斤。至7月21日完成坝体时,黄河洪峰到达,含沙量40公斤/立米,透水坝发挥缓流落淤作用。洪峰过后,坝前淤积与滩面平,截堵成功。
其他4条汊沟截堵,基本与上述方法大同小异。
(二)河道清障3处。清6断面以下原有鸡心滩多处。对其中阻碍行洪较严重的3处,采用局部切除或开挖沟槽的办法予以疏通。
(三)修筑导流堤3500米。导流堤位于潮间带内,临背两面分别受河水与潮水冲刷,故按高出滩面1.5米、顶宽10米修做。临河面采用5个、背河面采用3个苇袋枕或荆条枕做为堤坡。枕前每隔2米打桩1根固定枕位。枕间空档再用土工布包泥或泥浆泵抽泥淤成堤身,上部排列草袋装红泥封顶。修成后的堤顶高程与当地4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相平。
(四)开挖拦门沙沟槽长2000余米,宽200米,深1.5米左右,出口方向与潮流方向基本垂直,以利潮流挟带泥沙送至深水及口门两侧。
第一期工程在7月底告竣后,基本实现“塞支强干、治乱归一、河有正槽、口门通畅”的目的。其后,黄河八次洪峰接踵而来,峰量递次增加,第七次洪峰流量最大,利津站实测值为5740立方米每秒(8月20日9时),与第一次洪峰(7月14日8〜10时)相比,流量增加2940立方米每秒,北汊河(清7断面)水位却降低0.13米。第八次洪峰(8月24016时)流量5090立方米每秒到达河口时,实际水位和预报水位相比,西河口降低0.18米,十八公里降低0.79米。由于尾闾河段通畅,八次洪峰沿主槽安全入海,保证了河口地区油田的正常生产。
八次洪峰过后,立即开始第二期疏浚工程。共组织拖淤船10只,总功率4000余马力,分别采用拖拽耙具、高压水枪冲刺、推进器水力喷射河底等方法,在20余公里河段内往返作业,并在拦门沙区拖出一条宽100〜200米的过水通道。疏浚拖淤作业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结束。经过疏浚后的尾闾河道呈现单一顺直、水流集中、滩槽高差增大、拦门沙区过水通畅的局面,泄水排沙能力增强。凌汛期再度显现疏浚整治的成效。12月16日,西河口以上插冰封河,西河口以下50多公里河道仍是水面敞露,改变了前几年因河门不畅、率先封河并造成冰水漫滩,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情况,安全渡过凌汛。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平
相关人物
林乎加
相关人物
尹学良
相关人物
朱奇民
相关人物
李敬
相关人物
李晔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水科院
相关机构
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
山东黄委会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