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改道清水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5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改道清水沟
分类号:
TV85
页数:
15
页码:
330-344
摘要:
为防止刁口河流路改道后淤塞,以备后用,截流改道位置改在罗家屋子。截流土坝与北大堤跨河两端直线连接,与大河方向近乎垂直,坝长417米,两岸滩唇高程接近9.0米,河底平均高程2.50米。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改道清水沟
内容
一、前期工程
1967年汛期,刁口河流路延伸27公里,平均淤积厚度3.5米左右,尾闾河段比降变缓,同流量水位升高。10月16日,利津站出现697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时,罗家屋子出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高水位9.47米,比1958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水位还高0.76米,造成堤防、险工、护滩(控导工程)不断出险,淹滩地133万亩,1.25万人受灾,对河口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及油田开发威胁很大。为改善河口防洪不利局面,惠民地革委、军分区在有关单位协同支持下组织人员査勘河口,提出《黄河河口地区查勘情况及近期河口治理意见的报告》。报经山东省革委、水电部、国务院同意后,1967年12月正式建立由惠民地革委负责人辛晓村任指挥的“山东省惠民地区黄河河口治理指挥部”,并责成惠民修防处王锡栋等继续进行《黄河河口清水沟改道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的编制及工程标准、质量要求、经费开支标准的制定。扩大初步设计所列工程项目为开挖引河、新修防洪堤、培修接长生产堤、渔洼、四段以下大堤加培接长。因施工力量所限,四段以下大堤加修工程暂缓实施。经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后,指挥部旋即组织人力、机械展开施工。
(一)开挖引河:计划10.75公里,实挖8.75公里。上段5.95公里底宽500〜200米,纵比降2‰,挖深0.8〜3.2米,由水电部马颊河工程局、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组织机械160台和惠民地区的邹平、桓台两县民工共1.1万人完成。5.95公里以下2公里因地面接近设计高程而未开挖。下段2.8公里挖宽30米,纵比降7.9‰,挖深0.6〜2.2米,由马颊河工程局采用索铲、铲运机、推土机等机械完成。引河共挖土方245.41万立方米。弃土堆放河岸两侧30米以外,左岸高度与8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水位相平,右岸高岀同流量水位0.50米。
(二)新修防洪堤:长17.23公里(二十一户至保林三队以东),堤顶高程按防御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超高0.8米,顶宽4米,纵比降1.4%。。,边坡1:2.5。后戗顶宽20米,低于堤顶2米,边坡1:3。每千米修防汛会车台1处,长70米,宽30米。由昌潍地区的临朐、临淄和惠民地区的邹平县共出民工1万人,完成土方126.49万立方米(见防洪堤纵横断面图4一8)。
(三)加培接长南大堤:长28.62公里。其中,加培堤段自渔洼至付合村长20.3公里(252+420〜272+722),按防御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堤顶超高2.1米修筑。纵比降1.2‰,边坡1:2.5,顶宽5〜6米;接长部分自付合村至防潮堤,长8.32公里(272+722〜281+043),高度修至3米左右,顶宽5米,边坡1:2.5,由昌潍地区的临朐、昌乐、潍县、益都、寿光等5县出工2.3万人,完成土方量250.83万立方米(见南大堤纵横断面图4—7)。
(四)加修生产堤:自防洪堤末端(保林三队以东)向下接修至黄河农场老五队,长12.72公里,按防御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堤顶超高0.8米、顶宽3米修做,纵比降1.4‰,边坡1:2.5。每5公里处修会车台一座,长70米,宽30米,边坡1:2。由惠民地区的广饶、邹平、垦利等3县和黄河农场出工6000人,完成土方70.18万立方米。
上述工程于1968年完成后,九二三厂在清水沟地区勘探时又发现高质量油田。该地区多系河沟洼地,易受洪水和海潮侵袭,石油开发困难。国务院指示在1969年汛期前后,将入海河道改至清水沟,把这一地区淤高,为油田开发创造条件。为加强河口治理的领导,加快河口治理步伐,在惠民地革委的迫切要求下,山东省革委遂于1969年1月组成由多方面代表参加的“山东省黄河河口工程指挥部”。当年实施的工程项目如下:
4月,南岸防洪堤培修工程和十八户引黄放淤工程相继开工,截流备料工作着手进行。防洪堤培修工程由惠民地区的博兴、桓台两县调集民工1.3万人,惠民、广饶两县调集履带拖拉机40台,完成土方63.4万立方米。北岸民坝加修工程因大海潮漫滩,中途停止修做。
为防止新流路过水后洇碱土地和解决小孤岛排涝问题,修建了小岛河排水工程。该河自甜水沟口起,沿防洪堤、生产堤方向开挖截渗排水沟,至畜牧五队生产点以下进入小岛河归海。所需土方和建筑物工程费由指挥部拨给垦利县受益单位组织施工。
防洪堤纵横断面图 图4-8
清水沟地区原有被覆树丛300余万株,由军马场调动部队全部砍伐,留下树根树楂。为防萌发新芽,指挥部又安排垦利县组织民工1000人,采用剥皮、掩埋、焚烧等方法,彻底清除河道内障碍。
垦利县建林公社8个村,利津县付窝公社7个村的迁移安置。指挥部根据当时国家规定精神,制定了迁占赔偿标准:①拆迁民房,原迁原建平均每间国家补偿不得超过80元;②防洪堤、生产堤、引河开挖占用土地后由当地社、队调剂,占用滩区白地每亩补偿耕地费1元,青苗作物按农本费补偿,最高不超过一季产量;南大堤占地调剂使用不征购,确有困难者按垦利黄河筑堤补偿标准执行,占用荒碱和柳荫地不补偿。根据以上规定,垦利县由原副县长张宗温率工作组、指挥部派代表杨奎三等人协助,于1968年完成建林公社所辖建林、万家等8个村及军马场1处生产点的迁移安置;利津县派出原县委、县府负责人王曰明、李会田、丁象丰、李兆林、赵立民等组成的工作组,指挥部派冉祥龙等人协助,采取在堤外建房搬迁(居住靠近大河者)和就地修筑避水台(居住远离大河者)两种方式,1968年由惠民地区河口治理指挥部拨款4万元,1969年由山东省河口工程指挥部拨款8万元,完成付窝公社所辖东方红、卜家庙等7个村的迁移安置。
截流备料:原计划大河截流位置在西河口以下800米,按照流量300〜500立方米每秒双坝进占,平堵立堵相结合考虑。自1968年开始备料,至1969年汛前收购软料100万公斤,调集木材500立方米。后因改道有争议,几经周折变化,省革委于1969年6月通知暂不截流改道,已购料物退还,支付赔偿费10万元。
1974年,为保护孤岛地区油田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在改道清水沟之后不受影响,经水电部批准,胜利油田投资,由惠民地区水利专业队民工1万人完成北大堤下段(东大堤至防潮堤)修筑,长19.58公里(见图4—9),土方287.6万立方米。工程标准按西河口水位10米,堤顶超高1.5米,纵比降1.25‰,起点高程11.36米,止点高程8.92米,顶宽7~9米。
二、改道工程
1975年12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黄河下游防洪座谈会。根据当年防洪任
北大堤纵横断面图 图4-9
务西河口水位已接近10米的改道标准,决定在1976年汛前实施改道清水沟。为确保改道成功,又在1976年春完成下列工程:(一)修复北堤工程:四段至罗家屋子长9.74公里(355+263〜365+000),在原坝基础上加高培厚,由沾化、利津两县民工8000人完成;老河道0.4公里(365+000〜365+417)修筑截流土坝及前后戗,由利津县民工与惠民地区水利专业队3500人完成;截流坝以下东大堤交点长6.1公里(365+417〜371+504)新修大堤,由利津、广饶、垦利三县民工1万人完成。培修标准为顶宽7米,堤顶超高10000立方米每秒之水位1.5米,起止点间堤顶高程13.85〜12.16米,纵比降1‰。修复后的堤防与1974年所修北大堤相连接,总长35.82公里,统称北大堤(见图4—9)。
(二)加培南防洪堤工程:自二十一户至护林险工长10公里包淤补残;护林险工至25公里处在后戗上帮宽到顶宽7米。
(三)西河口和东大堤过水口门破除工程:西河口隔堤破口4处,每口宽60米左右,底高程7.4〜8.0米,中间两口又各自加挖沟槽1条,底宽10米,高程6.3〜6.5米。东大堤从生产村至北大堤间破口3组,每组口门3个,每口宽80〜120米;清水沟引河处口底高程6.0米左右,南北两组口底高程与滩面平。破口土方由胜利油田调配机械完成。
(四)附属工程:完成通信线路架设、守险房、仓库、防汛屋修建及备防石料购置等。
以上工程完成情况参见表4—15,图4—10。
三、大河截流
为防止刁口河流路改道后淤塞,以备后用,截流改道位置改在罗家屋子。截流土坝与北大堤跨河两端直线连接,与大河方向近乎垂直,坝长417米,两岸滩唇高程接近9.0米,河底平均高程2.50米。
截流工程由惠民地区黄河复堤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利津、垦利两县及胜利油田共同组建惠民地区黄河截流工程领导小组,董明=任组长,姚秀文任副组长。山东河务局派副局长张汝淮亲临指导。准备断流截堵与带流截堵两个方案,力争实现断流截堵。利津县民工团为主承担截流土方工程。利津、垦利清水沟流路修工情况一览表表4-151976年5月
清水沟改道工程布置图 图4-10
分驻西、东两岸坝头负责合龙事宜。所需工具料物按10立方米每秒之流量强堵合龙筹备,计石料700立方米,柳枝200万公斤,木桩2300根,铅丝5吨,麻袋7万条,由黄河修防部门集运。
为了创造断流截堵条件,黄委会报请水电部批准,决定利用黄河系统工程调节水量。自4月25010时起,三门峡水库开始控制泄量,至5月6日,大河流量不超过550立方米每秒,分配河南省利用引黄设施引出250立方米每秒,其余由山东省各地(市)沿途分泄,至河口地区断流为止。三门峡库区由于控制泄量,蓄水增至14亿立方米,水位达324米,淹没面积30万亩以上。山东沿河各地(市)县按照“团结治水、局部服从整体”的要求,开启涵闸引水蓄水,以确保河口断流。截流工地在做好断流截堵的同时,做好小流量强堵准备。
截流处水面宽417米,平均水深1.95米,最大水深5.25米,主槽靠右岸,左岸河底平缓。4月20日,利津县民工开始由左岸向河中进土,右岸在河边积土备用。至5月10日,左岸按8.50米高程向河中进土170米,土坝高出水面1.5米。此时黄河中游降雨,三门峡库区涨水,水电部指示务于5月25日前完成截流工程,以便减轻库区淹没损失。遂又增加民工1500人。3天后,土坝推进到260米,右岸积土达5万余立方米。14日起,截流坝两岸同时进土。左岸民工3500人,胶轮车2200辆,分成两班作业;右岸民工1000人,胶轮车750辆,向河中倒运积土。次日,胜利油田又调入6台D—80型推土机在右岸推运积土。至19日上午,口门宽度仅47米,最大水深3.20米,相应水位5.73米,流速已减至零。遂按三班作业突击进土。21日14时,两岸土坝合龙。27日,黄河由清水沟流路入海。
四、改道效果
改道点(西河口)地面高程9.37米,向东5公里降至5.50米,坡降接近8‰;向下又变缓至2.3‰;距平均潮线27公里,较刁口河流程缩短37公里。
改道初期,因口门尚未刷开,7月上旬第1次洪峰流量1340立方米每秒出现壅水现象,影响到利津站以下。14日后,口门扩展,壅水影响消除。23日第2次洪峰,同流量水位已下降到1975年平均水位以下。汛期来水由小到大,峰量递次增加;总来水量较长年偏丰22%;大于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出现9次。期间,第4〜7次洪峰演进到利津基本形成一峰,9月8日最大流量802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峰顶5日平均含沙量仅12公斤/立方米,为河道溯源冲刷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利津上、下河段比降由0.88‰增加到1‰左右,冲刷直接影响到刘家园附近,距改道点180公里。沿程各站同流量水位皆有较大下降。与1975年相比,苇改闸下降0.88米,一号坝下降0.84米,利津下降0.83米,清河镇下降0.46米,刘家园下降0.28米。泺口以上近于相对稳定。此后,除1977〜1979年间由于水沙条件不利,一号坝以上至艾山水位一度恢复到改道前的水平外,1980年后由于水沙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产生沿程冲刷,各地水位又再度下降。1983年汛后与改道前相比,利津以上至艾山河段水位降低0.1〜0.2米,利津至西河口河段水位降低0.8〜1.1米。1984年汛后,水位又逐年回升。1986〜1988年小水小沙,山东河道沿程淤积比较显著,但河口地区同流量水位仍然低于改道前水位。至1987年汛前,西河口水位尚低0.54米,一号坝水位低0.56米,利津水位低0.51米。再向上游水位逐步偏高,清河镇高0.27米,刘家园高0.58米,泺口高0.71米。至1988年底,尽管改道点以下河长已接近60公里的临界长度,并发生过几次自下而上的出汊摆动,但同流量水位尚无明显回升。河口亦未表现出严重的恶化迹象,达到了设计行水8~12年的预期目的。
五、十八公里抢险
1976年5月,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由于河道尚无正槽,西河口以下主溜沿南防洪堤洼地下泄。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6次洪峰合一,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持续17天,9月8日到达利津站流量达8020立方米每秒,防洪堤10〜21公里间堤根水深一般4〜6米,最深9米以上,导致18公里处1200米堤段险情迭出不止。
早在8月初流量3950立方米每秒,防洪堤18+700〜19+200间主溜已靠右岸,滩地刷塌严重,距堤脚一般不足20米。18+800〜18+950堤根已着主溜,开始刷塌堤身。为防止险情扩大,垦利县防汛指挥部采取点面结合,重点防守的办法,安排建林公社组织150名基干班员从8月7日至17日,在18〜19公里间抢修3、4、5、6号柳石堆,迎托主溜外移。下旬,4段柳石堆相继掉蛰,垦利县防汛指挥部又组织350人捆枕抢岀水面,险情稍见缓和。30日,流量增至5100立方米每秒,18公里处水位5.64米,溜势下延到19+000〜19+200处,主流水深6〜9米,堤前滩地塌剩3〜8米,又组织650人在19+071〜19+219间增修柳石堆2段,各坝垱均用柳石枕护岸。由于抢险料物不足,旋又组织黄河农场、军马场和建林、新安公社筹集柳枝,胜利油田和县直各部门调集汽车赶运石料。垦利县委书记王凤仁、常委于星五和修防段负责人上堤指挥;惠民地区防汛指挥部派修防处副主任王占奎赶往工地加强领导。因险情严重,难以确保堤防安全,经上级批准决定,在18公里大堤之后修筑套堤1公里以防不测。沿黄公社3000民工与胜利油田调配的推土机联合施工,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
9月1日,利津站流量增至5340立方米每秒,十八公里处水位5.67米,大溜又下延至19+380〜19+437一带,堤坡全部塌尽,水深7米以上。遂又组织民工500人,解放军55207部队官兵400人和惠民、滨县、高青、利津等修防段支援抢险的技术工人,奋战一昼夜,将19+050〜19+437之间全用秸苇石枕护岸。原修工程因溜冲击不断下蛰,随蛰随抢、坚守不懈。当第5、6次洪峰接踵而至时,堤前水深7〜9米,所修工程掉蛰、墩蛰、塌方不止,险情加剧。又遇暴雨袭扰,堤顶泥泞难行,料物供应困难,防守抢险进入更艰苦阶段。县委书记王凤仁顶风冒雨,拄着拐杖步行20余里赶赴抢险工地指挥战斗。史口、郝家、胜坨、高盖、民丰、辛店等公社防汛员工3000余人,涉过齐腰深的大岛河砍运秸料30余万公斤。利林大队为顾全大局,保证黄河安全,割掉224亩即将成熟的高粱运达抢险工地。黄河农场、军马场及建林、新安、宁海、民丰、西张、西宋、辛庄等公社干部群众冒着风雨筹调运输抢险料物。解放军某部排长牛春林带病率领战士推枕入水时,随同战士被带入洪水激流,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岸上抛下的安全绳让给别人,自己坚持到最后脱险。战士赵明松得知父亲病故,忍痛节哀,坚守工地而未奔丧。9月5日,团部指挥连接到抢险命令,立刻顶风冒雨急行军22华里赶到工地。九连在换班返回驻地时,见暴风雨袭来,不顾疲劳和饥饿,又跑步返回抢险工地,连续奋战36小时,直到险情稳定。在解放军官兵顽强作风带动下,抢险民工不顾窝棚被风雨卷走,衣服被褥泡在水中,坚持与洪水搏斗。胜利油田和县直部门的运料车辆不顾道路泥泞难行,风雨无阻的向工地赶运料物。黄河修防工人张先明、刘道增不顾年迈体弱,不怕苦、不怕累,一面作技术指导,一面带头实干,紧张时刻连续奋战几个昼夜。由于连续降雨,抢险工地无法生火做饭。附近的耿家、董集、于林、利林等村群众赶做熟食3500公斤连夜送达工地。胜利油田赶制油条、烧饼等食品送至工地慰劳。水文、气象、电讯、交通、物资等部门急防汛所急,供防汛所需,为抗洪抢险服务。
从8月初至10月底,先后共集结干部群众近万名,解放军官兵400名参加十八公里抗洪抢险与防守。为防汛服务的汽车40多部,马车300多辆,照明机械10台及推土机、拖拉机、挖土机等土方施工机械多台。修工用石料6000立方米,秸、苇、柳料370万公斤,铅丝8.5吨。抢险时间之长,条件之艰苦,在河口地区人民治黄史上罕见。
六、续建工程
为提高堤防御水能力,改善河道排洪条件,1977年起续建下列工程:
(一)防洪堤退修加帮:1968年始修防洪堤时,因故定线不合理,临水一侧形同弓背突向河中,堤根高程比北大堤普遍低1〜1.5米。清水沟行水伊始,防洪堤前即着水靠溜,险象环生。为改变被动防守局面,水电部根据国务院“因势利导,给黄河以出路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既有利黄河排洪,又有利于油田生产”的批示精神,权衡利弊,原则同意防洪堤退修。山东省革委指示现场查勘定线,抓紧施工,于汛前完成。退修堤线自原堤10+175处离却弓背,改走弓弦,向东沿甜水沟北岸高地修工,至25+900处与原堤衔接,改线长13.5公里。防洪标准仍按9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堤顶超高0.8米,宽7米,临坡1:2.5,背坡1:3,0+000〜11+000间比降为2.44‰,11+000〜13+500间比降为零。由沾化、阳信、垦利3县出工1.65万人,完成修工土方127.4万立方米。原防洪堤12+000〜26+000间,黄河修防部门从1977年放弃修守,胜利油田为保护部分油井接受修守。1980年5月,按1983年防洪设计水位又将4+157以上段落长4.16公里进行红土盖顶,以下段落长23.64公里加高培厚。由博兴、广饶、桓台3县岀工2.3万人,完成土方226.1万立方米,堤顶宽7米,超高1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之水位0.5米。1984年后,垦利修防段土方机械施工,又完成0+000〜10+190间堤身加培土方28.3万立方米,工程标准达到顶宽7米,超高1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之水位1.1米。
(二)北大堤加培:1980年春,由垦利县民工1000人完成东大堤以下的后戗加固土方12.4万立方米。1981年由沾化、无棣、阳信3县出工4000人完成东大堤以下长19.78公里堤身加高帮宽土方120.1万立方米,标准按顶宽7米,临坡1:2.5,背坡1:3,高度超过1983年设计防洪水位1.1米。1984年,由利津和惠民修防段土方机械队共同完成16.04公里加高帮宽土方45.4万立方米。1985〜1987年间,胜利油田投资将北大堤堤身前移6米,原堤顶变作后戗顶,新堤顶平工段宽7米,险工段宽9米,高程超过1983年设计防洪水位2.1米以上,共完成土方519.12万立方米,增强了北大堤御水抗洪能力(见北大堤纵横断面图4—9)。
(三)控导工程:为约束尾闾散乱多变的河势,在改道点以下先后修建下列工程(参见表4—15):1.护林险工(后改称护滩):1977年5月始修,现有坝基6条,共置坝(垛)23段,位于防洪堤7+750〜9+300之间。
2.十八公里护岸:1978年4月始修,现有坝(垛)37段,位于滩地标桩171十700〜177+350之间。
3.三十公里险工:1985年始修,建成坝岸8段,位于北大堤29+671〜30+735之间。
4.苇改闸护滩:1986年6月始修,现有坝(垛)15段,位于滩地标桩161+800〜163+500之间。
5.二十二公里险工:1987年9月始修,建成坝岸7段,位于北大堤22+348〜22+900之间。
6.西河口护滩:1988年4月始修,建成坝(垛)11段,位于滩地标桩164+700〜166+200之间。
七、油田防护工程
胜利油田为保护各油区勘探及开采作业安全,在沿河、沿海投资兴修一系列防护工程。规模较大的工程是:
(一)海堤:1982〜1987年先后在桩11、桩古46、桩203、桩101、黄河海港、桩303、桩西等处修筑长堤、引堤。1987年将各堤连接圈闭为海堤,总长约65公里,堤顶高程5〜5.5米,用以抵御风暴潮和黄河漫滩之灾。
(二)孤东围堤:该处原为浅海,水深5米左右。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渐次淤为潮滩,地面高程2〜2.8米。1984年探出石油,因地处潮间带和黄河口漫流区无法开采。1985年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再三委托东营修防处王锡栋组织全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勘测设计,由东营市政府组建孤东油田围堤工程施工指挥部,副市长李启万任指挥,调集广饶、垦利、利津、河口4县(区)民工2.4万人,利津及垦利修防段机械队,沾化及江苏泰兴挖塘机队,联合施工,修成围堤长32公里(其中人工修堤18公里),险工5处。1986年又做续修,形成隔离海水与黄河泛洪的安全封闭圈,建成年产500万吨原油的大油田。
(三)六号路:为阻止黄流北漫,保护一棵树、长堤等油田开发,有利生产交通,胜利油田于1987年修建六号路。起点在北大堤30公里,止点与孤东南围堤相接,长14.4公里。1988年春,经水利部、石油部、黄委会、山东河务局等单位负责人共同查勘研究确定:按防御1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标准改修为北大堤延长工程,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胜利油田投资实施。
(四)顺河路:黄河两岸滩区发现油田后,为适应勘探开发交通运输需要,胜利油田于1986年沿两岸滩唇附近高地修筑顺河公路各1条。右岸顺河路自防洪堤23公里处入滩,至清9断面长23公里;左岸顺河路自北大堤24公里处入滩,至清9断面长32公里。1988年又按防御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进行加培(见表4—16) „
1988年底河堤防情况一览表 表4-16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人物
辛晓村
相关人物
张宗温
相关人物
杨奎三
相关人物
王曰明
相关人物
李会田
相关人物
丁象丰
相关人物
李兆林
相关人物
赵立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惠民地革委
相关机构
山东省革委
相关机构
山东省水电部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