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防大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3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防大汛
分类号: TU998.4
页数: 25
页码: 158-182
摘要: 《东营市黄河志》中对防大汛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防洪 防汛

内容

第一节方针任务
  一、方针
  1947年黄河回归豫、鲁故道,先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黄委会提出:“治黄应是防灾和兴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流和支流兼顾”的治黄方略。借鉴历史治黄经验,黄河下游贯彻“宽河固堤”的治河方针,恢复和强化堤防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的方针。1950年治黄会议提出“以防比1949年更大洪水为目标,加强堤坝工程,大力组织防汛,确保大堤不准溃决”。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作岀《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提出“蓄水拦沙”“分洪滞洪”的治河方案。1952年制定了《黄河治理方略意见》。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听取王化云的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4年制定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决议,确定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战略方针。人民治黄事业,从此进入“除害兴利、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也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重大实践。当时曾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后,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已被三门峡水库及其以上的干支流水库所拦截,下游河水将变为清水,河床将不断刷深,河槽将日趋稳定,下游洪水威胁基本解除。开始修建下游多处枢纽工程,滩区修建生产堤等,削弱了修防工作,下游防洪出现被动局面。三门峡水库经过蓄水运用,发现库区泥沙淤积严重,1962年后两期改建成功,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使水库长期保持一定库容,继续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同时强化下游堤防工程,确保了防洪安全。1963年国务院“关于黄河下游防洪问题的几项决定”,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决定下游增设和强化分洪、滞洪、泄洪等系列工程。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黄河治本是上中下游整体的一项长期任务。1973年在郑州召开晋、陕、豫、鲁四省治黄工作会议,提出了黄河十年治理规划。1974年国务院批转了规划,并指出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1975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暴雨,以淮河“75.8”型暴雨推估,黄河花园口站还有出现460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的可能。在郑州召开晋、陕、豫、鲁四省会议,研究防特大洪水的方案报告国务院。1976年,国务院批转四省和水电部的报告,肯定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听取了黄委会关于治理黄河的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当前黄河上最重要的是解决防洪问题”。“今后黄河的规划、管理、使用要以防洪和灌溉为主,发电为辅”。“黄、淮、海大平原是我国的主要粮棉基地,又有中原、胜利两大油田,解除黄河威胁,在政治上、经济上具有重大影响……保证冀、鲁、豫和京、津的安全,这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安全因素”。从黄河整体看,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措施处理特大洪水,对黄河尾闾河段,应大力强化防洪工程,整治河道,疏浚河口,相对稳定河口流路,提高抗洪、泄洪、排沙、排凌能力。依靠强大的“人防”,保证黄河安全,给东营市工农业生产建设和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创造安定的环境。
  二、任务
  晚清民国时期,黄河防洪没有任务指标。人民治黄以来,随着拦、蓄、分、滞洪水工程设施的增加,堤防抗洪能力的增强,对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认识的深化,河道、河口淤积变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防洪任务不断调整。1949、1950年黄河下游以防陕县站18000立方米每秒为防御目标,保证济口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不决口。1951年增辟了沁河、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防洪任务提高为防御陕县站1933年2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1954年八里胡同和伊洛沁河发生六次洪峰,将防洪任务改为防秦厂25000立方米每秒为标准。1956年考虑到1843年36000立方米每秒的历史洪水,又增辟了封丘大功滞洪区。1958年花园口出现洪峰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考虑到三门峡水库拦洪,1963年下游防洪任务,改为确保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经东平湖分洪,艾山下泄不超过1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不决口,下游堤防按13000立方米每秒的排洪标准加培。当花园口站洪水超过22000立方米每秒时,向北金堤滞洪区分洪。1965、1966年河槽刷深,东平湖进水能力降低,该两年艾山以下按11000立方米每秒做准备。1967年又改为艾山以下按10000立方米每秒做准备。1976年国务院批复四省一部报告原则同意。在上拦工程未建成前,下游近期防洪任务:仍以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经过东平湖分洪后,控制艾山下泄10000立方米每秒,保证大堤不决口。对于超标准的特大洪水,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办法缩小灾害。1985年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黄河、长江、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的报告》对各类洪水做了具体安排,黄河防洪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三、洪水来源、特性
  (一)黄河下游形成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主要是黄河中游托克托至龙门(面积12.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面积18.46万平方公里)、潼关至桃花峪(面积4.79万平方公里)地区降雨所致。托克托以上来水一般为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大可达5000立方米每秒,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托克托至三门峡,常同时出现暴雨,形成特大洪水,如1843.1933年。它不仅洪峰流量大,而且暴雨对中游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洪水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下游的威胁。三门峡至花园口区亦属暴雨区,常出现大洪水,如1761、1958年。该区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下游威胁很大。此外,黄河进入山东后,汶河洪水流入黄河,对了乐口以下河段的防洪有一定影响。1918年汶河洪峰流量达10350立方米每秒。建国后35年间,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曾发生3次。一旦黄河、汶河洪峰相遇,对东营市黄河防汛影响较大。
  (二)黄河下游洪水特性:1.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因中游地区期间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涨陡落,一次洪水涨落的过程一般为12天,主要集中在5天。2.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支流无定河、窟野河、泾河、北洛河、汾河和沁河等可达20〜30倍以上。3.下游洪峰递减。花园口以下,除山东汶河外无大支流汇入,洪峰流量向下游逐渐递减。1958年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高村站为17900立方米每秒,艾山站为12600立方米每秒,泺口站为11900立方米每秒,到利津站为10400立方米每秒。4.中游来水含沙量大。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高含沙洪水。1950〜1979年,三门峡(或潼关)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大于300公斤的21年,大于500公斤的5年。1977年8月三门峡及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曾分别达到911公斤和941公斤。泺口、利津站1973年和1977年是含沙量较高的年份(见表3〜1)。
  泺口、利津站高含沙量及洪峰流量表 表3—1
  上述洪水特性,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和防洪产生重要影响。
  四、暴雨洪水
  (一)历史大洪水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盛夏至仲秋,陕西大雨60天,旧历八月九至廿五日连续17天降特大暴雨,泾、渭河岀现10-15日绝渡的特大洪水。北洛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都出现大洪水。“中游大地,诸谷皆溢,淹山走路,平地涌水,漂没人家无际,行旅皆绝”。“冀、鲁、豫三省相邻地区发生大暴雨,洪水八月十四日达开封,次日达曹县。……其洪水势较五月再涨之水更数倍”。
  乾隆廿六年(1761年)八月十七日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来自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干流和伊、洛、沁河,西至陕西省,东至山东省及东南江浙沿海普遍降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前后降雨持续10天,集中降雨4~5天。造成伊、洛河大溢,水灌偃师城,丹河、沁河并溢,沁阳决北门入城。水到下游,开封上下决口15处。据推算,花园口洪峰流量32000立方米每秒。在河南省中牟县杨桥决堤夺溜,由贾鲁河和惠济河分道汇淮河入海。
  道光廿三年(1843年)七月十三至十五日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推算陕县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最大12天洪量119亿立方米,陕县万锦滩涨水两丈余。当地民谣说:“道光廿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水到下游,在河南省中牟县辛寨决口,黄河夺淮河入海。
  民国22年(1933年)8月6~10日,黄河中游降特大暴雨。南起秦岭北麓,北至无定河,西起渭河上游,东至汾河流域,托克托以下至陕县区间普遍降雨。因持续时间长,暴雨总量大,使托克托至龙门黄河干流洪水和泾河、渭河洪水同时遭遇,形成陕县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2天洪量达91.8亿立方米。水到下游两岸堤防决口104处,受灾面积6359平方公里,淹没河南、河北等省67县,受灾人口320余万人。
  (二)建国后大洪水
  1958年7月15日,黄河流域中、下游连续降暴雨。陕秦黄河干流区间及伊河、洛河降雨量最大,包头至花园口区间降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为降雨中心,垣曲降雨量达510毫米。三门峡至秦厂及伊河、洛河均出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58年7月17日24时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94.42米(大沽基面下同)。19日4时到达高村洪峰流量17900立方米每秒,水位62.96米。23日12时到达泺口洪峰流量11900立方米每秒,水位32.09米。25日"9时到达利津刘家夹河站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水位13.76米。由于三门峡以上干支流先后发生洪峰,形成花园口站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81小时,最大7天总洪量达61亿立方米。利津站最大7天洪量达51.93亿立方米。洪水形成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怀,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下,分析水情,决策战略,号召沿河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大力抢修工程,日夜防守、抢护,迫使洪水由原河道安全入海。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中游地区受河套南下气流和台风影响,使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黄河中游形成雨带。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及伊、洛、沁河流域降大暴雨。最大暴雨中心在伊河中游陆浑,7月29日降雨544毫米,最大降雨强度为1小时降87毫米,3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山陕区间,泾、洛、渭、汾河也降大到暴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及伊、洛、沁河相继涨水。三门峡水库下泄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沿途加水至小浪底站洪峰流量8520立方米每秒;伊河陆浑水库最大下泄流量806立方米每秒,沿途加水到黑石关洪峰流量为4040立方米每秒;沁河武陟站洪峰流量为4280立方米每秒。以上区间来水,形成花园口站从7月31日至8月2日18时,先后出现6400,11200和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续52小时。水到艾山以上河段普遍漫滩偎堤。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中央防汛总指挥部与山东省委决定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林辛和十里堡闸先后于6日和7日开闸,最大分洪流量分别为1100立方米每秒和1330立方米每秒,9日先后关闸。老湖区最高水位42.11米,总分洪量4亿立方米。经分洪艾山7日3时洪峰流量7430立方米每秒,水位42.7米,泺口8日23时洪峰流量6040立方米每秒,水位31.64米,利津站9日11时洪峰流量5820立方米每秒,水位13.97米,洪峰以每小时运行14.5公里的速度安全入海。
  (三)东营黄河历年洪水
  东营黄河,地处尾闾。由于上游堤防薄弱,历史洪水不及于下,即成灾于上。故东营河道,堤防未经历史大洪水考验。自人民治黄40余年来,堤防加固,人防强大,战胜了伏、秋大汛,洪水安全入海。洪水途经东营河道,从控制站的利津站统计,1947〜1988年流量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5次。1958年7月25日10400立方米每秒为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东营辖区各站水位表现:利津站13.76米,麻湾站15.67米,一号坝站11.24米,罗家屋子站8.71米。1964年7月31日8650立方米每秒。1976年9月8日802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峰不大,但因河道淤积而水位表现最高,利津站为14.71米,麻湾站16.59米,一号坝站11.81米,罗家屋子站9.63米。各站汛期历年最高洪水流量、水位见表3〜2。
  各站历年汛期最大洪峰流量及相应水位表 表3—2
  (续表)
  (续表)
  注:表中1949-1985年为黄河流域水文年鉴资料。1986〜1988年为东营修防处资料汇编统计。
  第二节观测预报
  一、观测任务
  水位观测:在正常情况下,每年7月1日至10月31日为大汛期。一般情况,每日早、晚8时进行正点测报。汛期涨水时,根据水位涨落变幅,测次增加为4、6、8、12或24次。洪水退落,再适时减少测次。抢险时随时观测。洪峰时均测出起点、顶峰、落平等转折点。
  河势观测:主要观测河势溜向变化、滩岸坍塌、出水岸高、漫滩偎堤水深。修防处、段每年汛前、汛末统一进行1次查勘,由修防处汇总报河务局备查。在汛期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时,修防处、段都要派出专人观测河势,套绘河势溜向及滩岸变化图,说明险工主坝吃溜、滩岸消长、滩面水深、串沟宽、窄过溜和滩地冲淤等情况。各分段在洪峰期间分别观测后报修防段汇总报修防处,再由修防处汇总报河务局。
  险情观测:对出险堤段、坝岸,鉴明险情类别,查明出险时间、位置,观察发展变化过程及抢护措施的效果。洪水期间,对主要险工,每日8时观察水位的同时,观察险工靠溜情况,记载吃溜坝号,各级水位的溜势变化情况。对一般险工和控导工程根据任务轻重,安排防守力量。对险工根石探摸按规定于汛前逐坝普遍探摸1次,每段主坝不少于三个断面,并绘出根石断面图。汛期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前后及汛后均及时探摸,与汛前根石断面图套绘,判断水下根石的走失及稳定情况。对主要坝号进行巡回探摸,随时掌握根石变化情况。对涵闸在放水过程中,每日8时观测1次闸前、闸后水位,并经常施测放水流量。大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停止放水,停止放水期间要逐日观测闸前、闸后水位及闸身变化情况。
  二、洪水预报
  花园口站发布洪峰后,即能推出以下各站洪峰流量和可能到达的时间。采用实测资料点绘上下控制站的洪峰流量关系图。但影响上下站流量关系因素很多,如上下站间距、河道断面冲淤、漫滩先后,需在上下两站洪峰流量关系中增加峰型的因素,成为多条曲线。参数为峰型系数(上站洪峰流量与上站峰前24小时平均流量之比值),以示洪峰胖瘦。同时标明漫滩流量点群,做定线参考,以反映漫滩对下站洪峰流量的影响。上游站发生漫滩洪水,区间又有生产堤挡水,情况则较复杂。人为因素,造成该漫滩而不漫或先堵后漫,增加预报的复杂性。全面掌握区间较大滩的滩唇高程,生产堤顶高程、防御能力破除口门或决溢状况,随时掌握洪峰的传递速度,以便按经验修正下站的洪峰预报值和传递时间。利津站距花园口站660余公里,洪水在传递过程中,受边界条件影响其波型会发生较大变化。统观全河,始自花园口及以下各站依次预报,得出各站洪峰流量、出现时间、传递时间,多以经验关系求得。按历年实测上下站的流量(水位)过程线,分不同流量级统专递时间。多年资料统计结果,花园口至利津各级洪峰传递时间大约为:5000〜8000立方米每秒传递5天,8000〜10000立方米每秒传递4.5天,10000以上立方米每时传递9天。预报时参考以上经验统计数字,结合洪峰在区间的传递速度修正预报时间。但由于黄河洪水演进规律和河床变动之间关系复杂,增加了预报难度。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较大误差。如1958年花园口至孙口洪水传递时间为60小时,而1982年洪水传递长达111小时。
  东营河段利津站与以上各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洪水期在不受潮汐影响的测站,相关关系较单一,用上一年实测值,点绘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求得中常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部分的外延,一般采用典型年外延法。如按1958年和1976年实测趋势外延该站的高水部分。近海河段测站,则需考虑潮汐、暴风入海河口情势等因素影响,具体分析、修订本市其他水位站或险工水尺的低水部分曲线,用该站实测水位和上下临站(利津和泺口站)的流量点绘,高水部分按经验确定的平均涨率延长,各主要水位站的平均涨率见表3-3。
  东营市各站水位上涨率 表3—3
  注:西河口、十八公里二站,因受河口摆动、淤积、延伸、潮汐、风暴等因素影响,水位、流量关系不对应,其水位涨落率值变化较大仅为参考值。
  第三节防汛工作
  黄河防汛工作是党政军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斗任务,各行各业都将防洪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工交、财贸部门做好物资供应和储运;民政部门搞好滩区及河口地区群众的迁移抢救和生产救灾;水文气象部门加强观测,当好防洪指挥机构的耳目;电讯部门准确及时传递汛情;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好准备随时支援抢险;公安部门加强治安保卫;黄河业务部门掌握水情、工情变化,当好参谋,传授防汛抢险技术,指导查险、抢护。各部门、上下游、左右岸密切协作,相互支援,服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迎战各类洪水。
  一、防汛组织
  黄河防汛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加。东营市暨沿黄县(区)每年汛前建立抗旱防汛指挥部,党委、政府、驻军及胜利油田负责人分任正副指挥、政委,统一领导黄河防汛工作。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防汛工作,逐级贯彻签订防汛责任状,落实岗位责任制。乡(镇)村成立防汛营、连等组织,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建立防汛队伍,筹措防汛料物,负责所辖责任段的堤线防守、抢险及滩区、河口地区的迁移、抢救、安置、防护等工作。层层做到思想、组织、料物、防守任务落实。治黄专业机构为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黄河堤防、险工、涵闸、虹吸和控导(护滩)工程的修筑、管理、维护和防守并做好各项防汛准备。汛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带领,对河道、堤防、险工、涵闸、虹吸、河势、工情,普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渡汛措施,制定防守方案,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有对策、有准备。组织群众防汛队伍,沿黄乡(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别组建基干班、抢险队和防汛队。洪水漫滩偎堤,基干班按规定上堤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当堤防、险工、虹吸、涵闸、控导等发生较大险情时,由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修防处、段技术干部和工人带领抢险队与基干班一起突击抢修。防汛队负责运送料物和抢修加固工程,必要时支援巡堤抢险。根据驻地远近,沿黄县所有乡镇编为一、二、三线防汛队,视情听调上堤参战。此外,按需要组织照明班、武装民兵班和滩区、河口地区群众迁移抢救队、劝阻站以及巡回医疗队等,承担抢险照明、防汛治安、卫生医疗和搬迁滩区人员物资等任务。每年汛期将沿河城镇的机关、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居民组织起来,一旦情况紧急,随时投入抗洪斗争。以上群众防汛队伍,东营市县(区)每年组织16万人左右,惠民地区沾化县历年组织1.5万人,需要时奉命参加利津县、河口区堤段的防汛抢险。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队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参加爆破、抢险和滩区群众的迁移抢救工作。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马场的干部职工组成防汛队、抢险队按划分的防守段,视水情分批上堤防守。防汛队伍落实后,在黄河防汛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基层干部、基干班和抢险队的骨干进行防汛基本知识、抢险技术训练和拉练检阅,提高应战能力。各类防汛队伍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达到会防守、能抢险、成为能打硬仗的防汛大军。平时坚持生产、练兵,战时听调上堤抗洪。同时,组织黄河职工进行防汛技术学习和实战演习,提高抗洪斗争的政治责任感、技术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器材料物工具准备
  防汛抢险料物、器材、工具,所需种类多,用量大,难以确定使用数量和集中管理,故防汛料物由国家物资部门和沿黄群众分别筹备存放。如铅丝、石料、麻袋、木桩、照明、通讯设备、油料、电石、燃料及大型水陆运输力量,由治黄专业机构和国家交通运输部门按上级下达的储备定额备足,定点存放;供销、商业、物资部门所备料物,根据数量落实存放地点,控制销量,以备急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防汛料物、器材,按现存数量事先登记落实,平时自存,随用随调;秸苇料、柳枝、木桩、布麻袋、棉衣、棉被及防守抢险工具等,由群众准备,事先登记、评价、落实数量和地点,平时自存,用后赔偿。运输工具和道路,事先落实、修整,不误抢险运输。
  全市每年防汛储备常备料物一般存量是:石料8.5万立方米,铅丝58吨,麻袋22万条、发电机组23台(197千瓦),木桩1.6万根。群众备料柳枝25万公斤,麦秸450万公斤,提灯3000盏,草捆3.6万牛,木桩,6万条等防汛物资和胶轮小车、抬筐、镰刀、锛斧、锹、绳等大宗防汛抢险工具、料物。
  石料是防汛的主要料物。因东营石料无源,解放战争时期依靠群众烧砖代石供应。建国以后,靠济南(将山、黄台)、四宝山等地采购,通过水运、陆运和火车转运(张北铁路)至险工和控导工程,基本满足工需。
  防汛队伍除黄河专业部门按规定配发部分工具、料物外,其余所有防汛抢险工具、雨具、照明设备、灯具、工棚、炊具等均按《防汛手册》统一规定的品种、数量,由防守任务的村队集体或群众备足备齐,保证管用。
  三、设防标准
  根据洪水漫滩偎堤水深和堤防强度,由市、县防汛指挥部下达设防命令。设防力量规定,警戒状态:局部串水偎堤或漫滩,堤根水深在0.5〜1・0米之间,基干班开始设防,每华里设防0.5〜1个班(每班12人)。紧张状态:洪水大部漫滩,堤根水深在1.0〜2.0米之间,每华里设防1〜3个班。严重状态:洪水全部漫滩,堤根水深2米以上,每华里设防4〜6个班(已淤背堤段可设1〜3个班),重点堤段设防6〜8个班。危险状态:洪水达到或超过防洪水位,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力以赴,战胜洪水,每华里设防按500人配置。基干班、抢险队上防都由村干部带领,每座防汛屋有脱产干部分工带班,认真巡堤査水。
  险工、控导工程和涵闸、虹吸是防汛的前沿重点,随着洪水的大小进行设防,以工人为骨干调抢险队和基干班协助,昼夜进行查险和防守,发现险情及时抢护。
  四、巡查险情
  巡査规定:上防命令下达后,防汛队伍应在六小时内到达责任段,先割除高杆杂草,修好查水小道,检查熟悉堤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基干班每三人一个组携带照明、铁铣、口哨、摸水杆等,轮班巡查,昼夜不停。水情不严重,由一个组沿查水道临背河巡回检查;水情紧张时,由两组同时一临一背交互巡查;水情严重或暴雨时,酌情增加组次,几组相继出发,出动间隔分布均匀,背河堤脚外20〜50米范围的地面和坑塘,组织专门小组巡查监视。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汇报、请假和评比等岗位责任制。巡查时,精力集中,认真负责,注意“五时”(黎明时、吃饭换班时、天黑时、刮风下雨时、水落时),做到“五到”(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料物随人到)和“三清”(险情查清、报告情况说清、报警警号、标志记清),“三快”(发现险情快、报告快、抢护快)。
  警号标志:发现小险情,吹口哨报警;发现较大险情,左岸敲锣右岸击鼓或鸣枪报警。出险地点,白天高挂红旗,夜间高挂红灯,相邻支援,当险情转危为安时,遂降旗、熄灯。
  险工摸水:由县指挥部统一掌握。按险工防守单位,建立摸水小组由3~5名黄河工人,另配适当数量的船工和基干班人员。汛前普遍探摸根石作岀记录,绘制断面图。入汛视水情及时探摸,前后对照,按固定断面套绘根石断面图。如遇根石走失,立即报告及时抢护。
  五、险情抢护
  堤防:洪水偎堤,堤防受水浸泡而出现险情。常见的有漏洞、管涌、风浪、渗水、脱坡、裂缝、漫溢、坍塌等。险情成因各异,危害程度不同,如不及时抢护都会造成灾害。漏洞多为隐患所致,为各种险情之最。险情发展迅速,岀险地点难以预料,往往因人力料物供应不上抢堵不及时造成灾害。能及早发现抢堵得力可获成功。根据“临堵背导,临背并举”的原则,临河抢堵多采用草捆、软楔、棉衣、棉被、土袋等软料堵塞洞口,或用门板、蓬布等复盖洞口,同时背河做滤水工程,制止泥沙外流险情扩大。也有采取挖槽中堵或修临河月堤围堵取得成功。管涌系在临河高水位的压力下,渗水从背河坡脚或地面的薄弱点出现翻沙鼓水泉眼,本着“反滤导渗,制止涌水带沙”的原则,多采用反滤围井、减压围井或反滤铺盖等处置。渗水因堤身断面不足或土质不好所致。依据“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原则,临河坡用红土加筑前戗;背河多采取柴草帮戗、反滤导渗或修筑土撑等办法。风浪为大风所致,一旦成险波及线长,往往抢护不及塌去堤坡危及堤身,多就地取材,采取打签桩填草、捆枕、搂厢、挂柳、装土袋厢护。滩区漫滩后的漂浮物亦是挡护风浪的有效手段,应严禁群众捞取。裂缝,多为基础沉陷不均,修堤质量不好与建筑物结合处结合不良及隐患等原因所致,可采取翻修或灌浆处理。脱坡,多为基础不好或堤防经长期浸泡,出现液化造成脱坡,可采取加帮前(后)戗加固基础解决。漫溢,为发生超常洪水,堤防高度不足,可抢修子埝防止漫溢。平工岀现险情都是发生在大洪水时期,必须严密防守,贯彻“防重于抢”的方针,及早发现,抢早、抢小,方保安全。
  险工:险工是堤防的前沿,常年靠水,不仅洪水期间出险,枯水季节因深槽变化亦出险,险工防守是常年的任务。黄河归故的险工多建秸料埽,因溜势不同而修建磨盘、鱼鳞、人字、燕翅、月牙、耳子护沿等埽形抗御洪水。秸料易腐烂蛰陷,每年加修、挖补任务繁重。根石不足,极易出险,1947.1949年连续出现大险。秸埽出现的险情有掉蛰、墩蛰、前爬、仰脸、簸簸箕、抽签、掰垱子,严重时出现跑埽。对秸埽的抢护多为加厢、固根。加厢的形式分顺厢、丁厢。秸埽是以桩、绳将秸料联结上压土料成为整体。抢护方法,根据不同的险情采用不同的“傢伙”,一般掉蛰、墩蛰加厢用三星、羊角爪子、鸡爪子、五子、棋盘。前爬多用束腰,垮角掉蛰用包角,仰脸用千斤坠,簸簸箕用压土压石加厢,跑埽或新险多用搂厢抢护,以争取时间,尽快抢修到底。50年代后险工逐步石化,根石日趋巩固,发生险情机遇减少。在大洪水期间发生的险情多为根石走失、坝身蛰裂、坍塌等,采用抛柳石枕、铁丝笼、大块石护根,出水坝身以软料护胎乱石抢护,汛后整修。
  控导工程(护滩):50年代后为防止险工上提下延,陆续修建了一系列控导工程,以控制河势变化。由于控导工程是依滩修建,高程偏低,根基不稳,不断出现大的险情,多发生在中水位时期,须经过连续几年的抢护始得稳固。利津东关护滩1958、1964、1975年洪水期间先后出险150多段次。控导工程出现的险情有根石走失、掉蛰、墩蛰、揭顶、石堆后走溜、回溜淘刷土垱子,石堆局部塌陷、塌眼眶子等。为防止揭顶多在漫滩前以散柳压石,保护坝面,出现掉蛰、墩蛰,则采取柳石枕或柳石搂厢加高,如遇柳石枕前爬可抛铁丝笼或在枕内打桩阻滑。回溜刷土垱用柳石枕或乱石接长石堆。石堆身塌陷和塌眼眶子用软料护胎乱石及时填补。石堆后走溜多发生在漫滩后,打透水柳柜子抢护还滩,严重时将石堆抛到河中,待水退后修复。
  涵闸、虹吸工程出险,主要是防洪标准不足,或施工质量欠佳,造成漏水、蛰裂、渗水、位移,多采取汛前抢修闸前围堰、封进水口及其他渡汛措施。
  抢护各种险情,除需掌握抢护技术、备足料物外,还要有坚强的领导指挥,正确判断和决策,犹豫不决必然误时误事。抢险队伍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顽强精神。危急关头,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此外,交通运输和照明设备也是重要条件。
  第四节迁移抢救
  东营黄河,西河口以上(滩桩164)黄河滩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可耕地20.4万亩,涉及19个乡镇(包括2个农场),滩区有居民者5个乡镇,31个自然村,2400余户,10300余人,有避水台53个。西河口以下为河口地区,行洪面积440平方公里,有孤东、长堤、垦东6、一棵树、新滩、新岛等几个油田上万名勘探、采油职工。还有利津、垦利以及沾化等县每年来种地、拾野禾、割苇子等无组织的部分农民群众。每逢汛期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将迁移抢救安置工作列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重要任务。汛前以民政、公安、卫生、荒洼管理等部门逐级建立迁移抢救、巡回医疗、治安劝阻等专门组织,负责迁移抢救安置工作。根据洪水预报,对可能进水的滩区、村庄,先抢收洼地农作物,转移老弱妇孺病残人员及重要物资和机械设备,油田做好撤离准备,确定留守人员;对少数进入危险地带收秋、拾草的农民群众,动员迁出。洪水漫滩时,各级领导干部亲临前线带领抢救队伍,进行有秩序的救护撤离抢运物资等工作。如情况危急,济南军区舟桥部队及空军直升飞机参加抢救王作。抢救、迁出的群众,按政府预定计划,事先定好村户安置,热情接待。对受灾群众食、宿及医疗都做具体安排,并开展生产自救。
  1949〜1988年的40年间,东营黄河河段有1949、1954、1957、1958、1967、1975、1976、1985年等8个年份普遍漫滩或大部漫滩,平均5年多1次。有不少年份造成秋汛、凌汛两次或多次漫滩,给滩区群众、油田建设造成很大损失。1958年汛期鱼洼以上滩地全部被淹,鱼洼以下河口地区局部漫滩。河滩内有村庄45个、15500人受灾,其中事先迁出8000余人,尚有24个村,7061人被水围困,淹死两人,滩内农作物绝产,有的房屋倒塌、财产被毁,受灾极重。1976年汛期洪水漫滩,利津县滩区有25个大队(即自然村)2539户、13451人受困,9万亩滩区耕地被淹,其中7.4万亩农作物绝产,倒塌房屋3826间,砸死大牲畜5头。
  为帮助滩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本着依靠群众、以生产自救为主,国家给以适当补助的原则,发放救济粮款,减免农业税。洪水过后,政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补种、改种,增施肥料,尽量减少损失。黄河管理部门帮助整修排水工程,支援排水机械、管道,排出滩地积水力争适时抢种小麦。对被冲毁的灌溉设施、水利工程,由乡(镇)组织力量修复,政府资助油料、化肥、种子等,尽快恢复地力。对受灾的国家企业的生产设施,由有关企业修复。对受灾的集体、工厂、企业采取适当贷款的办法资助其恢复生产。为扶持滩区发展生产,自1976年以来,利津、垦利两县,国家投资184.9万元,兴建扬水设施,增加和改善灌溉条件,发展滩区生产。
  为从根本上解决滩区群众因洪水漫滩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1974年国务院批准黄河滩区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每人留足口粮360市斤,除种子、口粮外剩余部分酌情分担征购任务,所留口粮不足360市斤者,收粮全部留用,缺粮由政府以统销补齐。黄河滩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特别自贯彻联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后,实行科学种田,狠抓麦、巧夺秋,变晚熟为早熟,改变传统耕作习惯和生产条件,滩区取得丰收,多数群众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五节抗洪纪实
  一、1947年伏、秋汛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复归山东故道,正值解放战争,国民党策动内战,极力破坏解放区治河。解放区军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一手拿枪反蒋,一手拿锨治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洪水,保卫了解放区人民的胜利果实,支援了解放战争。
  3月19日黄河水进入渤海区,24日由垦利县入海。黄水突然到来,处处皆险,沿黄人民虽日夜抢修,仍防不胜防。7月下旬,利津大马家险工大溜紧逼,诸埽掉蛰,埽前水深由3~4米刷深到10米左右,近200米长的堤顶塌入水中。利津县治河办事处副主任王砚农率6个工程班及600名民工新开秸埽15段,加高旧埽10段次。抢险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轰炸骚扰,杨董一民工中弹牺牲。防汛员工在来机就躲、走了又干的环境中连续抢险20天。险情渐趋好转的时候,大溜突然外移下延,一夜之际竟淤平脱险。河势突变后,主溜又直趋张家滩险工,埽坝纷纷下蛰、走失。原在大马家抢险人员,未及休息,又赶至张家滩险工,接连开埽9段,总长100余米,抢险持续40余日。在国民党军队飞机的空袭中,运料船工林子风牺牲,林子明负伤。与此同时,綦家嘴险工出险严重,县委书记向旭亲自指挥抢险。由于险工突入河心,大溜顶冲,加之风大浪急,埽坝几乎全部墩蛰入水。有些堤段堤顶已塌尽,仅余背河堤坡,势将溃决。民工惊慌踌躇之际,风向突然由东北转为西南,水势立见缓和,急忙召集民工砍运鲜料,突击修工,昼夜抢修,随蛰随加,终于转危为安。
  8月下旬,垦利道口屋子(大堤桩号352+500)村东南顺串水沟有边溜直冲大堤,水面宽约100米,水深4〜5米。由于水深溜急,原有几段秸埽,不断出现掉蛰、后溃,大堤坡坍塌长500多米,严重堤段已塌至堤顶,形势十分危急。垦利县政府、治河办事处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调2个工程班,1个河防班,组织临河区500多名民工,连续苦战10几个昼夜,始转危为安。抢险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轰炸,晚上投放照明弹,把抢险工地照得如同白昼,武装匪特经常骚扰破坏,常被迫停工。加之阴雨连绵,抢险员工住在席棚里避雨,风餐露宿,顽强战斗,确保了堤防安全。
  9月上旬,洪水盛涨,王庄险工抢大险。3日晨8号埽全部入水,抛砖护根一昼夜始见露面。7号、9号、10-14号埽又相继墩蛰入水,5日风雨大作,灯火难明,摸黑修工,7日晚又有10余段埽坝出险,县长王雪亭等带领2000余名员工抢护,11架国民党飞机低空轮番扫射5小时,秸料垛起火,民工王子明中弹牺牲,王增科、王文佑负伤。激战7昼夜,耗用砖、石4000余立方米,秸料15万公斤,方将18段埽坝抢护稳固。11日大溜突然下延,24〜28号埽身漂没,险工存料已被烧光用尽。三区区长于涌泉命各村负责人率众伐树,征集檩条(做木桩)、秸料、绳缆,又抢修新埽5段,因无足够砖石抛护根基,19日夜,绳断埽走,堤身溃塌不止,无料再修新埽,400余米长的砖坝被水冲垮,堤顶塌尽,仅剩0.5米厚的堤坡难以坚守。中共利津县委决定退守套堤,20日晨河水旋入套堤,遍生漏洞,县委又调200余各县大队战士参加抢堵。县长王雪亭、工程队长于祚棠率先跳入水中,60余名战士、民工、队员接踵入水,挽臂探摸洞口,填塞麻袋、料物被急流卷出背河。于祚棠抱起秸料投入洞口,其他人员仿效,水势渐缓,随又加塞被褥、麻袋、麦粮,终于抢堵成功。历时20昼夜,先后抢修端坝23段,堵塞漏洞16个。
  二、1949年秋汛
  入汛后,山东河务局、渤海区党委和行署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河防,确保抵御民国26年型(1937年)的洪水,争取更高的纪录,尽一切努力……不准黄河开口。7月27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黄河防汛工作的紧急决定”,号召沿黄河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起来,完成防汛一切准备。8月1日垦利专署成立防汛指挥部,张辑五任政委,王沛云任指挥,周今生、张雨村任副政委,田浮萍任副指挥。县以下各级相继建立了防汛指挥机构,积极做好迎战洪水的准备。
  1949年汛期共发生7次洪峰,其中伏汛4次,秋汛3次。自9月6日起黄河中游地区普降大雨,黄河下游相继出现洪峰,第5次洪峰9月22日到达泺口,水位30.70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23日到利津水位13.47米洪峰流量7350立方米每秒。河滩民埝相继溃决,大堤偎水,堤防隐患相继暴露,险工大部发生溜势变化,埽坝连续出险,全线出现紧张局面。
  垦利前左险工1号坝头抢险:入汛后,连续4次洪峰期间主溜右移,逐渐滚向1929年决口的故道,直冲1号坝头。8月30日裹头埽出险,7个工程班和垦利、沾化、广饶县民工,沾化、垦利两县县大队等1000余人日夜奋战,因水流过急,河底红泥层揭开后,坝前迅速刷深,1〜4号秸埽被冲走,随即退守5〜8号秸埽,随塌随修,至9月底已两次退修。9月30日第6次洪峰又至,溜势上提,主溜顶冲新修埽坝,从10月2日起,又紧张抢护3昼夜,终因溜势过猛,坝前水深达十五、六米,至6日新修埽坝全部冲垮,被迫再次后退250米,连前两次坝基已塌入河中400余米,7日又重新抢厢裹头埽。因该坝突出于河中,三面临水,险情异常严重,人员吃住及用料极为困难。抢险期间,渤海行署秘书长于勋忱、垦利专署专员王沛云亲临指挥,地委宣传部长崔庸率250余名干部,渤海区党委调研室主任王连芳、行署民政处长张玉圃带50余名干部相继参战。山东河务局派工程技术干部及直属工程队90余人参加抢险。渤海军区两个警卫团也应调参加抢险。渤海贸易公司及沾化、垦利、利津、惠民等县胶轮大车132辆,省航运队大小木船30余只,负责运输抢险料物。广饶、博兴、垦利、沾化县出民工3290人,垦利县临近村群众约3500余人未经动员部署,自愿参加抢险运料,当地妇女、儿童参加运料人数无法统计。抢险料物八方支援,由济南、章历、惠济、济阳、齐东、惠民、高青、滨县、蒲台、广饶等县运来石料3000余立方米,大绳4400根,木桩8500根,麻袋65000条,秸、柳料1060万公斤(其中:除本县外广饶、利津支援秸料135万公斤),还由利津王庄及本县运来红胶泥6000余立方米。在紧张抢险的日日夜夜民工一天吃一顿饭,一面抬土运料,一面啃干粮,河务局技正张善淮日夜不休息,带病坚持干;渤海区党委王连芳主任几昼夜不睡觉,由医生打兴奋剂,咬着牙坚持抢险;西羊栏子村于文凤、李桂兰、李向山等为抢险用料把自己的篱笆墙扒了送到河上;河滨区盛和村68岁军属宋凤网参加抢险运料;兴隆村的19个姊妹,14个儿童也从30华里以外,冒大雨赶送秸料。所有抢险干部民工都驻在坝头上的秸料棚里,吃凉干粮,喝浑黄河水,饱受风雨之苦,顽强坚持战斗,至10月17日埽坝初步稳固,保住了1号坝的安全,赢得了最后胜利。
  此次抢险,苦战50余天,且战且退,经三次退修,跑掉埽坝12段。据不完全统计抢险用工16.68万日(运料工未计),实用秸、柳料562万公斤,石料0.22万立方米,砖0.13万立方米,麻绳0.75万根,木桩1.42万根,麻袋3.5万条,还有红胶泥达0.6万余立方米。
  麻湾险工北坝头抢险:9月14日,麻湾最高水位15.77米,由于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北坝头发生重大险情。北坝头逆向插突入河中,长达120米,顶弯坐溜,新修坝基为沙性土质,质量极差,根石单薄。9月中旬,大溜紧坝头,埽前水深12米,其前沿突然全部墩蛰入水,险情十分危急。蒲台县委书记洪坚,县长李子元、垦利分局副局长田浮萍,治河办事处主任李秀峰等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调集龙居、乔庄两乡民工1000余人,水手50余人,干部、工人160余人,参加抢险。为防止继续淘刷埽坝采用柳石枕抢护,但因水深溜急,抢护不及,坝身溃塌不止,遂改用秸料搂厢。9月20日9时新做搂厢土胎蛰陷、木桩拔出,有的绳索崩断,随时有跑埽的危险,年;半百的工程队长李洪德奋不顾身站在即将沉入水的埽面上,高喊要料,在他的带动下,人、料迅速上去,经过10几个小时奋勇搏斗抢住了险情。18时刚拖住的埽坝由于激溜冲击,岀现整个埽体“仰脸”、“簸簸箕”险情,使埽体与土胎脱节过溜,抢护不及,霎时,绳断桩崩,工人们刚把在埽面指挥抢险的李洪德老队长拉上岸的刹那间,整个埽体全部被激流冲跑,土坝身严重坍塌不止,又冲掉20余米,剩下的不足10米,已难以抢护,县指挥部决定:加速备料,后退30米,重开新埽抢护。经过广大抢险员工苦干3昼夜,奋勇抢护,使险情转危为安。
  王庄险工抢险:9月24日王庄险工溜势下延,自40号坝以下的7段秸埽接连墩蛰入水,埽前水深由4米刷至14米。县长邢均奔赴王庄指挥抢险,800多人连续抢修14个昼夜,因水深溜急,坝体屡抢屡蛰,石料已用尽,而险情继续恶化。在危急关头,工务股长于祚棠提议以麻袋装红淤泥抛护埽根的办法,即调民工用1万多条麻袋日夜装红淤泥3400余立方米抛于埽下,巩固了埽基,外围又抛柳石枕维护,抢住了险情。
  三、1958年大洪水
  1958年7月,黄河中、下普遍降雨,花园口站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5次,7月17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23日到达泺口站,洪峰流11900立方米每秒,水位32.09米,超过保证水位1.09米。25日9时到达利津站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水位13.76米,超过保证水位0.89米,全线堤防吃紧,黄河防总决定:“依靠群众,固守大堤,不分洪、不滞洪,坚决战胜洪水”。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极为关心,周恩来总理中断会议乘机飞往郑州主持研究黄河防汛工作,批准黄河防总决定,总理办公室电话通知山东省委,要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加强防守,确保安全。省委、省府迅速决定部署沿黄地、县、乡党委、政府全党全民动员,集中一切力量与洪水搏斗,在不分洪的情况下,坚决保证沿河人民安全与农业大丰收。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亲临防汛前线指挥,要求各县限期做好思想、组织、料物准备,破除滩地行洪障碍,做好群众迁移抢救工作。惠民地委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集中力量以保证战胜洪水,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决定由地委副书记崔振华、地委常委孙明村、秦景文,副专员王玉华等组成黄河南岸分指挥部,地委、专署、军分区及地直各部门,除留一部分干部做好后勤供应外、其余分别到各县防汛第一线,县委书记和县长除因病不能上堤外,均到前线重点指挥。宫家、王庄、集贤、佛头寺(今胜利)麻湾为重点防段,每处配县委委员以上干部3名组成领导核心,加强防守抢护,每华里堤防设基干班、抢险队150人,防汛队150人,由脱产干部4〜5人带领上防;二线做好人力、料物准备,保证要人有人,要料有料,随调随到。自19〜24日洪水漫滩,堤防偎水,利津县委书记李旭带领6名副书记、3名正副县长、16名县委委员,1365名干部、职工上堤防守;广饶(今垦利)县委书记方坤、县长刘贞云亲自坐镇指挥,2名县委副书记、3名副长分赴各重要堤段领导抗洪斗争。当防汛抗洪进入紧张阶段,两岸166公里堤防上防达15万人,干部、工人近3000人。在巡堤查险的同时堤顶加子埝长165.5公里,修后戗、加高埽坝、抢护险情共用土方36.4万立方米,用柳枝272.1万公斤,石料2898.6立方米。抗洪紧急时刻,除惠民专署调拨大宗料物、车辆、船只外,济南、青岛、淄博地市支援的人力、料物源源不断的赶赴抗洪第一线。淄博市派医疗队1个,医生1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部队派遣官兵100人。沾化县接到增援指示后,派遣干部100名、民工1万余人及麻袋45300条、照明车1部,日夜兼程上堤防守。广大防汛员工奋战6昼夜,战胜洪水,保证了堤防安全。
  四、1964年汛期
  7月下旬,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9630立方米每秒。由于黄、汶洪峰相遇,黄河下游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艾山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出现5次,泺口洪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持续100天。利津站年径流量973.1亿立方米,是1934年以来年径流量最大的一年。
  7月31日,风雨交加,利津站洪峰流量8650立方米每秒,水位13.51米,抗洪进入紧张状态。利津、垦利县委书记、县长除留主持工作外,其他均上堤分工程点指挥防守,并自县直单位抽调干部同公社干部深入第一线领导防守抢险。洪峰期间山东省副省长粟再温、惠民地委书记王成旺、专员郭林先后深入防守第一线视察水情工情。
  洪峰期间险情以利津县为重,堤防、险工、控导工程累计出险196段次;风浪险9907米;渗水堤段6160米。抢险共用石料4788立方米,柳、苇料32.4万公斤,青料50万公斤。填垫冲沟浪窝用土方1.6万立米。利津东关1号、5号和张家滩7号柳石堆因6月29日大溜紧逼,淘刷坝胎,石堆坍塌蛰陷,加枕抛石抢护。31日又被漫顶,埽面走溜,刷成深沟。东关4〜9号逐段柳石堆危急,利津县委、城关区负责人陈光同、张廷祥亲临现场指挥抢险,副县长李风英带领员工400余人冒雨运石,抛挂柳树冠,以石压苇、搂厢坝身,终于扭转险局。
  五、1975年利津抗洪抢险
  花园口9月下旬岀现第11、12次洪峰,于10月20日17时汇流抵达利津站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水位14.52米。堤防、民坝全部靠水,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宋传伦在县指挥部坐镇指挥,县委副书记张肇远、马登强及县委常委数名分驻宫家、王庄、集贤、东宋各指挥点同各公社党委负责人亲临前线,带领群众防守抢险;济南军区5522部队赶来支援抗洪斗争,全县设防达1.2万人。各处控导工程在漫顶前全力进行抢护,东关13、15号石堆被急流冲垮,修防工人马成福、邵长增、韩星三、王吉汝率众以滚厢抢修出水;东坝5段柳石坝坝后走溜,因洪水急剧上涨,抢护不及垮掉。四段以下民坝单薄,不能御水、险情迭出;接民坝的利呈公路(以路代堤)水与路平,有的近漫溢。民坝与公路先后出漏洞63个,防汛员工在解放军和沾化县组织的5000人支援下,经紧张抢护,使险情转危为安(见第四篇)。此次抢险,共用石料3027立方米,土方10.6万立方米,草袋3.1万条,苇席5297领,秸、柳128.2万公斤,木桩2.4万根,绳3242公斤。
  六、1976年防大汛
  1976年是河口改道清水沟第一年大汛。8月下旬至9月上旬,花园口出现第5、6次洪峰,流量均超过9000立方米每秒。两次洪峰汇流入山东,9月5日到泺口,水位32.14米,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8日到利津站洪峰流量8020立方米每秒,水位14.71米,超过1958年最高洪水位0.95米,为建站以来伏秋大汛最高水位。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在东营河段持续17天,总洪量达100亿立方米。
  洪峰到达,滩地漫没,堤防偎水,全线设防。地、县、社(乡、镇)三级领导上阵指挥,上堤防守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干部15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55207部队官兵400余人,投入最艰苦的十八公里抢险;胜利油田派出汽车20部运送抢险料物。垦利县委书记王凤仁冒着大风雨,柱着拐杖步行20余华里赶赴抢险工地指挥抢险(见第四篇)。利津县县委书记宋传伦、副书记马登强坐镇指挥,其他县委副书记、常委分工去重点堤段指挥防守;各公社书记均深入第一线带领群众巡堤查险。清河村前发现水中有漩涡,该村民兵张树森不顾水深水凉跃入水中探摸洞口。利城后北街民兵女副连长赵卫军身患重感,仍坚持带领民兵在齐腰深的水中打桩编柳抢护风浪险情,晕倒两次不上岸。由于军民团结抗洪,干群同甘共苦,后方全力支援,防守人员认真巡堤查险,抢护险工坝岸、堤防渗水、风浪坍塌等险情,鏖战20余日,赢得了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化云
相关人物
王砚农
相关人物
林子风
相关人物
林子明
相关人物
向旭
相关人物
王雪亭
相关人物
王增科
相关人物
王文佑
相关人物
王连芳
相关人物
王沛云
相关人物
崔庸
相关人物
于文凤
相关人物
李桂兰
相关人物
李向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山东分局
相关机构
山东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