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现行河道,自东营市上界至垦利宁海河段走向基本与大清河故道相同,宁海至渔洼河段为民国27年(1938年)前一度行水的黄河尾闾,渔洼以下至入海河口河段为1976年人工改道由清水沟入海河段。
河道特性自阳谷陶城铺至垦利渔洼为黄河下游之窄河段,两岸堤距0.5~4公里。其中东营辖区内的麻湾至王庄河段长30公里素有“窄胡同”之称,堤距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有460米。两岸险工、控导工程接连,占河段长第一章自然环境67的97.7%。河道曲折系数为1.2,比降为万分之一,属弯曲型单式河道。由于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制约了河道的摆动范围,河槽比较稳定,除个别河段外,一般平面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着现行河道弯曲的外形。利津王庄至垦利渔洼河段长30公里,为由窄河道向河口段的过渡段,两堤宽由0.8公里扩展至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稀少,河道平面横向摆动较大。渔洼至入海河口段长75公里为现代扇形三角洲,河道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改道频繁,堤防纵横交错,多与防潮堤相接,堤防长度不同,堤距宽窄不一,多呈扇面形。河道属于强烈堆积性,冲淤变化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及河口淤积、延伸、改道诸因素。在不同条件的年份有淤、有冲,以淤为主;从长时段看是淤积的。据1951〜1988年实测主槽淤积厚度,利津站为1.53米,年平均为0.0“ 米;渔洼断面1965-1988年淤积厚度为0.81米,年平均为0.04米,滩地淤积厚度为0.39米,年平均为0.02米。由于河床逐年抬高,水位也随之升高。利津站流量在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升高1.29米,年均0.065米。其冲淤变化, 具有“大水冲、小水淤”的特点。河口段不断淤积、延伸,比降变缓,河道产生溯源堆积;如发生摆动改道,河长缩短,比降变陡,河道产生溯源冲刷。1953年, 小口子人工裁弯改道神仙沟,溯源冲刷过程达数年,影响到济口以下的刘家园附近。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改道刁口河,溯源冲刷过程短,只影响到惠民杨房。1976年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清水沟,溯源冲刷过程达数年,影响到泳口附近。
水沙特性黄河水沙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据花园口站1949-1985年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465.5亿立方米, 最大年径流量为1964年861.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0年201.2亿立方米。据利津水文站1950-1988年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398.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为973.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60年为91.5亿立方米,年际变幅为10.6倍。期间,东营市河段年径流量枯水年多于丰水年,39年间出现4次枯水年(1959〜1960.1971〜1974、197、7〜1980、1986〜1988年),其中有14个年份少于300亿立方米,有5个年份少于200亿立方米;也曾出现4次连续丰水年(1950〜1951.1954〜1956、1961〜1964、1967〜1968年),其中有9年超过500亿立方米。流量年际变幅更大,最大流量花园口站68第一篇概况1958年7月17日223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971年3月1日仅有4立方米每秒。利津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264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1958年为10400立方米每秒,最小时至利津站干河,1960年王旺庄(现滨洲地区)截流干河长达141天,1972-1988年因上游引水灌溉有12年出现断流干河,累计149天。流量大小年内分布不均,每年输至下游的水量在非汛期(1〜6月和11-12月)的8个月仅占全年来水量的38.1%,在不用水时来水量偏大,需要防汛,灌溉时来水量则偏少甚至干河。这一特点,使东营市水量供需矛盾突岀,出路在于丰蓄枯用。
黄河沙多闻名中外,其输沙量为世界河流之冠。1949-1985年花园口站年输沙量为12.19亿吨,1958年最大达27.8亿吨,1961年最小为4.43亿吨。运行至利津站年平均(1949-1988年)输沙量为10.03亿吨,最大1958年为21亿吨,最小1987年为0.96亿吨。含沙量多年平均每立方米24.96公斤,年均最大1959年为48公斤,1973年9月7日出现含沙量极值高达222公斤,年均最小1987年为8.84公斤。
黄河水质较好,含肥丰富,经利津站化验测定:酸碱度(PH值)为8〜8.3之间,矿化度一般为0.3-0.4克/升,总硬度在3~6毫克当量/升之间,适合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用水标准要求。多年平均每吨泥沙中含氮0.8~1.5公斤,含钾20公斤,含磷1.5公斤,是引黄灌溉的天然肥源。沿途不少城市、工矿企业废水污水排入黄河,对水质有一定的污染,但经过数千公里大紊动强度运行,输至下游经稀释沉淀,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表水口至Ⅲ级标准。
洪水凌汛历史上发生的洪水,因当时堤防单薄,抗御能力极低,未及尾闾则决溢于上。东营地处河口段,历次决溢系中常洪水和凌汛。1947-1988年的40余年间,乐口、利津站经上段调蓄后发生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共5个年份,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只有1958年。由于受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口流路变迁、冲刷、淤积的制约,东营市辖区河段的最高洪水位出现在1975,1976年。1975年利津站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一号坝相应水位11.88米(大沽基点,下同);1976年利津站流量802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为麻湾第二章社会经济6916.59米,利津14.71米,罗家屋子9.63米。①1958年利津最大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而东营市辖区河段相应水位麻湾15.69米,利津13.76米,一号坝11.24米,罗家屋子8.71米。凌汛是河口地区的重要特征。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流量小、流速慢、风速大、气温低,造成自下而上封河, 又自上而下开河。最长封至郑州铁桥,最短封至垦利渔洼。河口地区封河早,冰层厚,开河晚,加之河道弯窄、河口宽浅、鸡心滩、汊沟多,极易卡冰阻水,形成冰塞、冰桥、冰坝,轻则漫滩受灾,重则堤防决溢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