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一篇 概况
分类号: F112
页数: 24
页码: 99-122
摘要: 东营市黄河属尾闾河段,历史上多次由辖区入海,塑造了大片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近百余年来,在此行水入海,河道淤积、延伸造陆,给人类以繁衍生息开发建设的条件。但入海流路多变,洪水、凌汛泛滥,也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灾害。它既孕育着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大土地和自然资源,又严重制约着开发建设,影响着山东黄河下游地区的安危,加重了东营市防洪、防凌的负担。
关键词: 概况 自然环境

内容

东营市黄河属尾闾河段,历史上多次由辖区入海,塑造了大片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近百余年来,在此行水入海,河道淤积、延伸造陆,给人类以繁衍生息开发建设的条件。但入海流路多变,洪水、凌汛泛滥,也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灾害。它既孕育着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大土地和自然资源,又严重制约着开发建设,影响着山东黄河下游地区的安危,加重了东营市防洪、防凌的负担。稳定现行流路,全面整治河口是东营市乃至黄河下游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第一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理海域地形地貌东营市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黄河故道两岸高,两故道之间低,黄河现行河道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比降为1〜5%。形成了以西南东北方向为轴线,中间高,两侧低,倾斜凸于渤海的扇形地面。地形地貌形成及分属,除小清河南广饶县属的46万亩土地系山前冲积平原外,其余为黄河水沙形成的尾闾冲积扇面,分为河滩高地、微斜平地、浅平地、海滩地、滩涂地等类概篇第64第一篇概况型。高地、平地占84.5%,海滩地、滩涂地占15.5%。境内有黄河、内河等大小河流24条,再加灌排的干、支、斗、农沟渠构成了防洪、泄洪、排涝、排碱和灌溉等网状水系。
  地质,东营市地质构造属渤海湾复式块断盆地内济阳坳陷的一部份,由中生代、新生代断陷——坳陷形成的,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北地台型。华北地台为太古界泰山群结晶基岩上覆有早古生代地层,以海相碳酸盐为主;中奥陶纪之后,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成陆;二迭纪后期的海西运动,使华北地台继续上升; 中生代断陷坳陷形成陆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夹层煤,沉积厚度为1500米,至新生代早第三纪断陷期,沉积2000-5000米厚的砂岩、泥岩、油页岩及生物灰岩,其中暗色生油岩厚达1000-1500米,聚集了极丰富的有机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渤海盆地经历了多期块断升降运动,使油气运移聚集,形成东营组油气富集地质构造。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淤积而成属粉砂质淤积区,与渤海的基底基本一致,地表沉积厚度500-900米之间,呈现着多次交叠砂粘相隔的层次。
  海域全市有350公里海岸①,1154平方公里滩涂,形成了弧形曲线状, 属泥质平原海岸类型。负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水温平均14.2°C,盐度30.6%。,淡水注入径流量每年为450亿立方米。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为不正规半日潮,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为0.2〜2米,最大强流区的流速每小时0.97-1.3浬。
  气候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2℃,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负22°C,1月份气温最低,7月底8月初气温最高。年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最大降水量950毫米,最小降水量284.6毫米。夏季降水量年平均500毫米以上,尤其集中在6~9月份内,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2月份降水最少,只4〜7毫米。年水面蒸发量为1944.2毫米,4~5月份蒸发量最大,为同期降水量的6~7倍。太阳辐射总量为123.6〜127.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量平均2750小时,年均日照量① 海岸线系1991年4月出版的“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査报告集”,海岸线长度为350.34公里,滩涂面积1154.46平方公里(关于海岸线的定义各家所用潮位不同,有的以大潮高潮位时的水陆界线为海岸线;有的以略高于最高潮位时的水陆界线为海岸线;有的以理论最高潮位时的水陆界线为海岸线。本文则以后者做为黄河河口区的海岸线)。第一章自然环境657.5小时,日照率62%。大气相对湿度年平均66%,东部大于西部。年平均无霜期为211天,初霜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以后,终霜期多在翌年3月中旬以后。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春季主要为西南风、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西北风,秋、冬季多出现偏北风,形成寒流。具有冬季干冷,夏季暖湿,春季多风沙、干旱的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3.7米每秒,月平均风速3~5月较大,为4.3~5米每秒。
  第二节河流水文东营市过境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支脉河、淄河、泥河、阳河、潮河、挑河等, 纳吐上游来水,承担防洪、泄洪及排涝任务。人工开挖的广利河、广蒲沟、溢洪河、沾利河、马新河、草桥沟及引黄灌区的骨干排沟,形成辖境及相邻地市排涝、排碱的河流水系。
  河道径流黄河左岸自利津董王南,右岸自东营区老于村西入境,由垦利入海,河道长130公里。滩区及河口区面积294平方公里。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自博兴、广饶交界入境,由广饶、寿光交界出境,境内河道长33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防洪流量360立方米每秒。淄脉沟(同支脉河)发源于高青,自博兴、广饶交界入境,至广北农场入海,境内河道长48.2公里,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排涝流量343立方米每秒,防洪流量491立方米每秒。淄河发源于莱芜至广饶码头、丁庄乡交界处汇入小清河。境内河道长35.5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是小清河水系的主要山洪道之一。此外,泥河、阳河、潮河、挑河皆发源于上游相邻地市,在东营市辖区过境或入境,河道较短,仅有十几公里,流域面积较小,仅为几十至百余平方公里。
  站网布设内河水文按流域水系,由省、地(市)、县分工设置水文、水位、雨量、地下井观测站网,按规定测报、整编。黄河水文站网,市辖河段始于民国20年(1931年),山东河务局在利津大马家、王家庄设置水标站。民国23年 (1934年)黄委会在利津彩家庄设置水文站,名曰利津水文站。后因花园口改道河竭停测,其散失不全的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片断资料,已收集到《191966第一篇概况〜1953年黄河流域水文资料》中。1947年黄河归故后,辖区河段主要险工设置水位站。1950年黄委会在利津刘家夹河设置水文站。1951年在垦利前左设置水位站,1952年改为水文站,1953年改为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1954年在利津北部沿海设立刁口观潮站。此外,为加密水情观测,在麻湾、宫家至一号坝、四号桩、刁口、十八公里等先后设置11处水位站。随着尾闾河段的变迁,相继终止了小沙、罗家屋子、四号桩和刁口水位站的观测,尚有麻湾至十八公里等7处水位站。每届汛期各险工增设临时水尺,观测水位涨落。为适应河口研究,1964年后又设置浅海测验队、四号桩河床站、河口水文测验队等专业队伍。1972和1977年利津水文站被确定为水质监测、冰凌观测试验站,是山东黄河水文基本测站之一。
  测验项目各水位站长年定时观测水位,凌汛期观测水温、气温、风力、风向及冰情现象,逐级报送水文系统和驻地修防处、段。利津水文站主要观测河流水文,包括入海水沙过程、河道大断面冲淤测量、水质化学离子流量及污染元素、气象冰情测报等。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1971年并入济南水文总站)主要观测河道演变、滨海区观测调查、潮位观测、水下地形测量、底质调查及水下淤泥么重测验、海流测验、水温及含氯度测验、航测平面测绘、河口地形测绘等。还分别采样拦门沙形成与演变,不同流量级在河口滨海区的流速、流向、悬移质、河床质、含盐度及水深、水温、气温、风况、水色透明度等资料。为河口治理与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较为系统完整翔实的多站位数据。
  第三节河道特性黄河现行河道,自东营市上界至垦利宁海河段走向基本与大清河故道相同,宁海至渔洼河段为民国27年(1938年)前一度行水的黄河尾闾,渔洼以下至入海河口河段为1976年人工改道由清水沟入海河段。
  河道特性自阳谷陶城铺至垦利渔洼为黄河下游之窄河段,两岸堤距0.5~4公里。其中东营辖区内的麻湾至王庄河段长30公里素有“窄胡同”之称,堤距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有460米。两岸险工、控导工程接连,占河段长第一章自然环境67的97.7%。河道曲折系数为1.2,比降为万分之一,属弯曲型单式河道。由于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制约了河道的摆动范围,河槽比较稳定,除个别河段外,一般平面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着现行河道弯曲的外形。利津王庄至垦利渔洼河段长30公里,为由窄河道向河口段的过渡段,两堤宽由0.8公里扩展至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稀少,河道平面横向摆动较大。渔洼至入海河口段长75公里为现代扇形三角洲,河道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改道频繁,堤防纵横交错,多与防潮堤相接,堤防长度不同,堤距宽窄不一,多呈扇面形。河道属于强烈堆积性,冲淤变化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及河口淤积、延伸、改道诸因素。在不同条件的年份有淤、有冲,以淤为主;从长时段看是淤积的。据1951〜1988年实测主槽淤积厚度,利津站为1.53米,年平均为0.0“ 米;渔洼断面1965-1988年淤积厚度为0.81米,年平均为0.04米,滩地淤积厚度为0.39米,年平均为0.02米。由于河床逐年抬高,水位也随之升高。利津站流量在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升高1.29米,年均0.065米。其冲淤变化, 具有“大水冲、小水淤”的特点。河口段不断淤积、延伸,比降变缓,河道产生溯源堆积;如发生摆动改道,河长缩短,比降变陡,河道产生溯源冲刷。1953年, 小口子人工裁弯改道神仙沟,溯源冲刷过程达数年,影响到济口以下的刘家园附近。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改道刁口河,溯源冲刷过程短,只影响到惠民杨房。1976年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清水沟,溯源冲刷过程达数年,影响到泳口附近。
  水沙特性黄河水沙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据花园口站1949-1985年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465.5亿立方米, 最大年径流量为1964年861.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0年201.2亿立方米。据利津水文站1950-1988年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398.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为973.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60年为91.5亿立方米,年际变幅为10.6倍。期间,东营市河段年径流量枯水年多于丰水年,39年间出现4次枯水年(1959〜1960.1971〜1974、197、7〜1980、1986〜1988年),其中有14个年份少于300亿立方米,有5个年份少于200亿立方米;也曾出现4次连续丰水年(1950〜1951.1954〜1956、1961〜1964、1967〜1968年),其中有9年超过500亿立方米。流量年际变幅更大,最大流量花园口站68第一篇概况1958年7月17日223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971年3月1日仅有4立方米每秒。利津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264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1958年为10400立方米每秒,最小时至利津站干河,1960年王旺庄(现滨洲地区)截流干河长达141天,1972-1988年因上游引水灌溉有12年出现断流干河,累计149天。流量大小年内分布不均,每年输至下游的水量在非汛期(1〜6月和11-12月)的8个月仅占全年来水量的38.1%,在不用水时来水量偏大,需要防汛,灌溉时来水量则偏少甚至干河。这一特点,使东营市水量供需矛盾突岀,出路在于丰蓄枯用。
  黄河沙多闻名中外,其输沙量为世界河流之冠。1949-1985年花园口站年输沙量为12.19亿吨,1958年最大达27.8亿吨,1961年最小为4.43亿吨。运行至利津站年平均(1949-1988年)输沙量为10.03亿吨,最大1958年为21亿吨,最小1987年为0.96亿吨。含沙量多年平均每立方米24.96公斤,年均最大1959年为48公斤,1973年9月7日出现含沙量极值高达222公斤,年均最小1987年为8.84公斤。
  黄河水质较好,含肥丰富,经利津站化验测定:酸碱度(PH值)为8〜8.3之间,矿化度一般为0.3-0.4克/升,总硬度在3~6毫克当量/升之间,适合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用水标准要求。多年平均每吨泥沙中含氮0.8~1.5公斤,含钾20公斤,含磷1.5公斤,是引黄灌溉的天然肥源。沿途不少城市、工矿企业废水污水排入黄河,对水质有一定的污染,但经过数千公里大紊动强度运行,输至下游经稀释沉淀,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表水口至Ⅲ级标准。
  洪水凌汛历史上发生的洪水,因当时堤防单薄,抗御能力极低,未及尾闾则决溢于上。东营地处河口段,历次决溢系中常洪水和凌汛。1947-1988年的40余年间,乐口、利津站经上段调蓄后发生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共5个年份,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只有1958年。由于受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口流路变迁、冲刷、淤积的制约,东营市辖区河段的最高洪水位出现在1975,1976年。1975年利津站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一号坝相应水位11.88米(大沽基点,下同);1976年利津站流量802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为麻湾第二章社会经济6916.59米,利津14.71米,罗家屋子9.63米。①1958年利津最大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而东营市辖区河段相应水位麻湾15.69米,利津13.76米,一号坝11.24米,罗家屋子8.71米。凌汛是河口地区的重要特征。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流量小、流速慢、风速大、气温低,造成自下而上封河, 又自上而下开河。最长封至郑州铁桥,最短封至垦利渔洼。河口地区封河早,冰层厚,开河晚,加之河道弯窄、河口宽浅、鸡心滩、汊沟多,极易卡冰阻水,形成冰塞、冰桥、冰坝,轻则漫滩受灾,重则堤防决溢成灾。
  第二章社会经济第一节区划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带,凸于渤海湾的扇面形陆地。地理座标为东经118o07‘至119°10,,北纬36°55'至38°10'。北部、东部濒临渤海湾与莱洲湾,西部、西北部与惠民地区(现滨州地区,下同)接壤,南部、东南部与淄博、潍坊市毗连。南北长132公里,东西宽74公里,总面积7824-9平方公里。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利津、垦利、广饶三县,计有57个乡、镇、办事处,1785个自然村。还有中央、省属的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马场(现济军生活基地,下同)及国营黄河、广北、渤海等全民企事业单位。1988年全市总人口1511676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农业人口1189448人,占总人口的78.68%;非农业人口322228人,占总人口的21.32%。市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近43万人,小学54万人,文盲半文盲近42万人。男女性比例为100:105.82。16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全市共有2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8%,千人以上的有回族,百人以上的有满族,数十人以上的有壮族、朝鲜族、苗族、蒙古族、侗族,还有彝族、藏族、黎族、傣族、水族、白族、布依族、土家① 改道清水沟后罗家屋子水位站住西河口,站名沿用至1981年方改为西河口水位站。70第一篇概况族、东乡族、纳西族、西伯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等。
  沿黄与河口地区有利津、垦利两县,河口、东营两区,济南军区马场、渤海农场、黄河农场、胜利油田大部,其村庄、单位、人口均占全市总数的60%以上,担负着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第一线的任务。全市所有县(区)都局部临海,承担防风潮任务,同时也首当其冲的受到洪水、凌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第二节资源东营市地域广阔,土地、油气、水沙、卤水资源丰富。黄河泥沙每年填海造陆近4万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下、地上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土地全市总面积1173.7万亩。其中村庄、道路、河流、坑塘及工业设施占地228.5万亩,可利用土地956.5万亩。其中有耕地354.8万亩,人均占有土地8亩,占有耕地3亩,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豆、花生、棉花、麻籽、麻类、蔬菜等农作物。
  矿产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经胜利油田25年的勘探开发,在东营、惠民等4地市10多个县已找到油气田58个,已探明的含油气面积1518平方公里,这些油气田储量和产量的85%集中在东营市。莱洲湾沿岸地下80米以内普遍分布有3〜4层卤水,卤质含量高达12-18度,储量达72亿立方米,是山东省内最大液态盐矿床,具有一定规模的开采价值。
  水沙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河道径流,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地表水为4.46亿立方米,但因降水时间多集中在夏季,除农作物及自然植被需少量外,绝大部份形成径流排泄入海。地下水在小清河以南地区水质良好,但资源总量仅为0.7亿立方米,近几年由于采补失调,水量递减,供需矛盾突出。据初步勘探,发现地下深层热水资源,可供工厂化养鱼、医疗和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利用。河道径流主要是黄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398.6亿立方米,且水质较好,但时间分布不均,春季供需矛盾突出。只要做到有计划的引水、蓄水,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生活及林牧植被用水的需要。黄河每年有10亿吨泥沙入第二章社会经济71境,不断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小清河沿途污染严重, 河水引用受限。
  水产黄河入海的浅海区,海底平坦,饵料丰富,适宜鱼虾栖息、繁殖,盛产鲮鱼、鲈鱼、带鱼、黄花鱼、海鲫鱼、黄姑鱼、银鱼、比目鱼、鳗鱼及虾、蟹、贝类等多种水产品,素有“东方对虾故乡”和“百鱼之乡”的美称。浅海鱼虾蟹资源量为6〜10万吨,滩涂贝类资源量33.5万吨。河流、水库、坑塘、沟渠等淡水水面近95万亩,其中可养殖水面24.2万亩,黄河盛产鲤鱼、刀鱼,适宜建鱼塘的沿黄洼地16万亩,已发展的淡水养殖中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鲂鱼、罗非鱼等。
  林草林地面积3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林木覆被率为6.2%, 其中有森林、灌木林、果林、农田林网、林粮间作等。可利用草场面积202万亩, 既有天然草场,也有人工草场,主要分布在滨海和沿黄地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够,草质及产量标准较低,一、二等草场占近40%,高产草场仅占22%,载畜量低。
  野生动植物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有芦苇、蒲草、桎柳、黄蓿菜、野豆子等90余种。质地良好的中草药有冬花、红花、益母草、罗布麻、茵陈、枸杞、蝉蜕等25种。分布较广的野兽、飞禽有黄鼠狼、野兔子、草狐、獾、刺猬、麻雀、鸭兰子、鹘鹅、燕子、鸥、凫、雁、天鹅等。
  第三节经济东营市过去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改革开放,农业、工业发展较快,尤其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农业抗灾能力提高,集体及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黄河三角洲已成为开发建设的重要基地。
  农业经过多年的农业基本建设,至1988年已建成主要排水河道18条, 控制流域面积5118.1平方公里,防涝面积4294.1平方公里,兴建引黄水利工72第一篇概况程8处,设计总引水能力350立方米每秒,灌区配套干、支、斗渠4679条,连同井水灌区,到1988年总有效灌溉面积163.98万亩。已建成广南、辛安、孤东等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蓄水工程50余座,总库容量2.8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57.9万千瓦,农用汽车1372辆,拖拉机1.4万余台。1988年农业总产值63398万元,粮食总产5&38万吨,单产211公斤,棉花总产4.46万吨,单产58公斤,油料作物总产1.43万吨,单产106公斤。年末大牲畜存栏量15.29万头,猪17.69万头,羊32.26万只。肉类总产量1.82万吨,蛋类1.71万吨,牛奶0.22万吨,水产品2.56万吨。全年农民人均收入534元,人均占有粮食466.9公斤。
  农副业产品有:苇席、毛笔、花边、镰刀、草帽、条编、竹编、榨油、压花、建材等;种植业有:果园、芦苇、苜蓿、条料、蒐麻、荷麻、烟草、蔬菜等。
  工业企业全市现有44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84个,集体所有制363个, 其他2个。1988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9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8.96亿元。年工业总产值45.46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4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74%。主要工业产品:1988年统计,年产原油3330万吨,天然气14.19亿立方米,原盐10.97万吨,机制纸及纸板1.47万吨,合成氨1-52万吨,农用化肥1.13万吨,水泥2.43万吨,农机具30.6万台(件),家具9.23万件,棉布及化纤、棉混布444.74万米,服装61.22万件,皮鞋13.48万双。此外,还有炼油、麻纺、抽纱、刺绣、酿造、塑料制品、粮油食品、饲料加工、机械电器修理等制造和维修行业。
  商业全市国营、集体、个体商业机构共16267个,其中全民所有的484个,集体所有的2331个,个体经营户13452个。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95817万元,其中居民消费零售额65746万元,社会集团消费零售额7843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2228万元。
  交通运输胜利油田工矿企业遍布全市,黄河、小清河横贯腹地,东部、北部濒临渤海,铁路、公路、水运、空运齐全,交通运输事业较为发达。
  铁路有张(店)东(营)铁路与胶济铁路连接,境内铁路长20.5公里,设计年运营力为300万吨。1988年客运量68.11万人次,货运量231万吨(因原油外输任务减少,本年货运量低于往年)。第三章灾害73公路有晴雨通车公路总长1466公里,密度为19.8公里/100平方公里。黄河与内河河道有桥梁和轮渡联接公路干线,内通油田各矿区、各县(区) 乡(镇),外达各地市联接各省市,晴雨通车四面八方。1988年汽车客运量377.7万人次,货运量1608.6万吨公里。
  水运黄河、小清河航线,西行省会济南,东行两河河口,但受水量所限, 航运期较短。海运有黄河港、广利港出海抵达渤海湾沿岸港口。
  空运市区建成主跑道宽50米,长2200米及其他设施的二级东营机场。
  输送油、气管线辖区已建成大型、中小型输送油、气管线站网,除本地使用外,将远输外地海港,供出口与加工。
  合作开发除油、气开采、加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外,东营市政府近几年已先后与联邦德国、荷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数十个开发项目,累计利用外资2500多万美元。发展畜牧、水产、水稻、化工、轻纺、饮水、编织、沥青膜制品、植物精炼深加工及改良盐碱地等,并研究风能利用。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资加速开发黄河三角洲。
  此外,市区、基地,县(区)乡(镇)、矿区,生产点站等基本建设,星罗棋布,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海滨的新兴城市。①第三章灾害第一节决溢现行河道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铁门关以下入海。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① 本章资料数字,引自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1988、1989年本)》和市统计局1988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74第一篇概况技术水平不同,对黄河的治理有很大差异,黄河决溢次数、规模和造成的灾害亦显著不同。
  咸丰五年至光绪八年(1855-1882年)当地民众为保护田庐自发顺河筑堰,后有地方官劝民筑堰自卫,所筑民堰极为单薄,又近逼河岸,一遇盛涨,非溢即溃,受灾频繁。据旧《利津县志》记载,27年间即有11个年份在姜家庄、扈家滩、大田家、杨沟崖、阎家庄、张窝庄、孟家庄、韩家垣、辛庄、十六户、永阜、陈家庄、南岭庄、北岭庄、盐窝、北关、西滩等17处决口成灾。
  光绪九至十年(1883-1884年))山东修筑下游长堤(官堤),接修河口民堰,后多次加修。至民国27年(1938年)黄河改道汇淮入海止计55年,东营市辖区有23个年份决溢70处计80个口门,高于全省平均决溢次数。
  上述决口或改道,都给东营市人民乃至沾化、滨县、无棣、博兴、寿光等邻县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府、州、县志载有“黄河决溢,内河泛滥”,“洪水横流,庐舍为墟,舟行陆地,人畜漂流”的悲惨记述。“光绪九年齐河至利津沿黄河七县决溢五十三处,……利津近海村庄死伤居民甚众,有一家全毙者,有淹死仅存数口者,有房屋倒塌压死者,惨苦情况不堪言状,……已救出数千口,唯无安身之处,大半露宿荒郊①。”“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吕家洼河决。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挟棺而走骸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号哭之声闻数十里。”“民国10年7月19日,宫家决口后,利津、滨县、沾化三县淹没5400平方公里,340余村庄受灾。所有灾民除稍有者迁徙他乡不计外,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达六万余人。”“民国17年12月2日,利津东岸王家院至常家庄(今垦利县)长约五华里大堤,有六处漫溢决口成灾,淹没70余村,河东一带尽成泽国。”当地民众流传的歌谣说:“棘子刘、王家院,黄河决了口,群众要了饭;关上门,闭上窗,吃饭也得喝那牙汤(注:因决口冲淤的泥沙)。”②“民国18年2月20日,利津扈家滩大堤漫溢决口,水势浩荡,当年未堵。12月凌汛又至,附近各村尽成泽国,房屋倒塌,人畜冻馁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穴居堤顶者饥寒① 《再续行水金鉴》.② 《利津县志》。第三章灾害75交迫,惨不忍睹”①。民国26年7月26日,蒲台正觉寺(今东营区麻湾)大堤3.5公里被冲决成灾,蒲台、利津、博兴、广饶、寿光等五县数百村庄被淹,泛水由小清河入海②,决口未堵,至黄河改道入淮泛区水灾方止。
  建国初期,1951、1955年凌汛,因原堤防隐患未得发现,薄弱堤段未及加固,加之凌洪异常,利津王庄、五庄堤段,深夜狂风之际,岀现漏洞,抢堵无效, 溃决成灾,使利津、沾化和滨县计480余村庄受灾,冻淹死者80余人,淹地133万亩,受灾人口26万余人。省、地、县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各级领导亲临查看指挥,调集车船和医务人员抢救安置灾民,分发救济粮款,供给熟食,、衣物,安排生产救灾,积极筹措堵口复堤。王庄决口历时64天即堵复合龙,五庄决口历时44天即堵复合龙,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其后30余年来,战胜了多次严重凌洪和大洪水,创造了历史上黄河保安全的奇迹。历代决溢情况见表1-1、1—2。
  东营市黄河修官堤后历代决溢统计表(1883〜1988年) 表1—1① 《扈工特刊》。
  ② 博兴修防段《调查资料》。东营市黄河决溢年表(1883〜1988年) 表1—2(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82第一篇概况第二节旱涝碱东营市受地理、水文、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旱、涝、碱、虫、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及农业生产。建国后进行综合治理,各种灾害显著减轻。
  旱、涝灾据建国前近四百年的历史资料统计,旱灾年占38.5%;涝灾年占26.5%。大旱、大涝平均十年一遇。其成灾规律是,旱灾多发生于早春和晚秋,涝灾多见于夏、秋之间。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01毫米,而6~9月份降水竟占全年降水的70%;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944.2毫米,而4〜6月份蒸发量高于同期降水量的6~7倍。故旱多于涝,涝重于旱,旱、涝灾情几乎连年发生。历代府、州、县志常有:“百里如焚”,“舟行陆地”,“饿殍遍野”的悲惨记述。建国后三十余年的统计,旱灾平均1.5年1次,涝灾平均2.5年1次,均造成范围不一、程度不同的农业减产或绝产。
  碱、虫灾滨海地区受潮汐影响,内地多系冲积平原,土壤释水能力弱,含碱率高,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土地经营管理不善,全市有400万亩程度不同的盐碱地和摺荒地,严重制约了农林牧业的生产与发展。民国时期,黄河一度改道入淮,山东河竭,东营地区连年大旱,蝗虫滋生,危害农作物百万亩,造成粮棉绝产,甚至树叶、房檐都被蝗虫吃光,灾区群众离乡逃生。建国前后,时有蝗虫滋生。经人力捕打、掩埋和飞机洒药,未成大灾。其他虫害历年发生,经积极防治,农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冰雹灾局部轻度雹灾几乎每年发生,据历史记载,重度雹灾平均7年一遇。并伴有狂风袭击。路经中心线自西向东。多在利津虎滩、盐窝、陈庄、利北、一千二林场、垦利民丰、西宋一带;广北、垦南一带也时有雹灾发生。因防御手段很低,凡遭风雹袭击者,农林牧业都造成一定损失。1964年6月13日盐窝一带降冰雹20分钟,冰雹直径30〜40毫米,数万亩小麦减产和绝产。1980年9月1日利北、一千二林场一带降冰雹30分钟,雹体最大直径100毫米,伴有10级阵风,林木、农作物多被摧毁砸烂。第三章灾害83第三节风暴潮风灾据历史资料统计,每年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平均21天,最多年份达32天。每年春季风日占全年风日的一半以上。造成土壤大量失墻,沙质土、沙壤土风蚀、搬运严重,使春播、保苗异常困难,有时一季数播尚不保苗,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每年初夏平均轻干热风6天,重干热风4.7天,影响小麦成熟, 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暴潮(海啸)灾沿海常受海潮威胁。据历史记载,建国前近六百年统计, 山东沿海有52次海潮,平均10余年1次。累计受灾达138县次,其中利津(含垦利)19次,广饶16次,沾化(含河口区)23次,计58县次,占全省潮灾机率的42.0%,为渤海湾南岸的重潮灾区。由于黄河三角洲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季风大而时间长,易形成风暴潮(即海啸)。历史上最大潮位高达5.2米(大沽),潮水入侵内地50公里,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地区成灾。1938年7月在大风暴潮之前,连续刮东南风48天,然后转东北大风而引起巨大风暴潮。利津刁口、六合、罗镇、傅窝一带受灾。建国后30余年来,先后发生7次风暴潮。1964年4月5日大风暴潮,是在4〜5级东南风连刮数日、随即转入8〜9级以上东北风而形成。最高潮位4.61米。海潮入侵内陆30余公里,加之黄水海潮并遇,海水顶托,河水槽溢漫滩,向上回水至四段,罗家屋子、渤海农场和傅窝公社东部村庄被淹,弯子至小街民坝冲毁,被迫退修防守。沾化沿海(今河口区)20余村庄受淹,海区渔船、网具损失严重。1980年4月5日大风潮,广饶盐场淹没盐田3万余亩,潮水沿河上溯50余公里。1982年门月9日10级大风,海潮入侵内陆10余公里,利津淹地12万亩,溺死牲畜20余头,倒塌房屋近千间。此外,1957、1960、1969、1972年发生的风暴潮,使沿海的广饶、垦利、利津、沾化防潮堤冲决,对耕地、房屋、农牧、渔盐业造成程度不同的灾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在治理洪涝,兴修水利的同时,在沿海修建了防潮堤、防潮闸,设立气象、潮位观测站,预防潮灾袭击。84第一篇概况第四节地震渤海湾海区地震,大部集中在北纬37。〜39。,东经119。〜120。之间。自公元692-1985年,历时1293年共发生7次地震,其中震级5~6级的3次,7级以上(包括7级)的4次,震源深度一般在19〜35公里①。尤以1969年地震对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带房产、人畜损失较重,对黄河堤防、险工坝岸、涵闸工程破坏较大。
  1969年7月18013时24分50秒,在渤海庙岛群岛附近发生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o20’,东经119。40,,震级7.4级,震源深度35公里,最大烈度7度。19日又发生6.1级和5.5级余震。沿海垦利、利津县和沾化东北部(今河口区)博兴东北部(今东营区)受灾较重,陈旧房倒塌,人、畜有的被压死、砸伤。四扣、六合、傅窝、建林、西张、民丰、集贤等公社,地面裂缝、下陷、冒水、喷沙遍布。裂缝最长2200多米,缝宽2.4厘米,冒水喷沙泉眼最大直径5米(垦利广林附近),下陷最深77厘米。黄河防洪工程和引水、交通设施,上自利津宫家、博兴麻湾险工,下至河口防洪堤、隔堤、苇改闸,皆有程度不同的断裂、沉陷、错位等险情。据震后实地查勘,堤防、险工、护滩、涵闸工程及附近地面,共发生纵向、横向裂缝19处,长3911米,缝宽1〜30厘米。蛰裂严重的垦利东张附近临黄堤横向裂缝斜向切断大堤;南防洪堤局部断落裂缝宽20〜30厘米;西河口隔堤裂缝15条,缝宽1〜2厘米,局部堤身塌滑,堤顶下蛰5~15厘米;苇改闸、草桥沟桥断裂、下沉报废;利津城南关临黄堤后俄喷水鼓沙,宫家、张家滩、王庄险工和丁家、东关护滩;垦利胜利、义和庄险工的坝基、埽台、土石结合部有轻微蛰裂。通过密锥灌浆、开挖翻修、帮俄加高、夯实勾缝等加固措施,恢复工程强度,共用土方6.2万立方米。
  ①《中国地震资料》。东营市黄河河道图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