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92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8
页码: 37-44
摘要: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源地,对祖国繁荣昌盛有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又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历代对其安危极为关注,不少名人志士为其奋斗。
关键词: 描述 综述

内容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源地,对祖国繁荣昌盛有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又以 “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历代对其安危极为关注,不少名人志士为其奋斗。自大禹治水以来四千余年间,有许多治河实践与方策,限于当时社会制度和经济科学技术条件,治理成效不大,洪水泛滥,决口改道,灾害频仍,被称为 “中国之忧患”。
  据文献记载,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河由平原、济南流向千乘①(现利津县)入海,断续千年行河,孕育了东营大地。东营黄河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县入海而形成。左岸自利津县董王村南,右岸自东营区老于村西入境,经利津县、东营区由垦利县东部入海,河长130余公里。其特点:一是水少沙多,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据利津刘家夹河水文站1950-1988年统计,进入东营市年均水量398.6亿立方米,沙量10.03亿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24.96公斤;年最大水量973亿立方米,沙量21亿吨,年最小水量108亿立方米,沙量0.9亿吨;61%的水,85%的沙集中在7〜10月。二是河道比降较缓,排洪挟沙能力较低,两岸堤距上窄下宽,上窄凌洪受阻,下宽河势易变,加之堤多、闸多、险点多,防洪任务繁重。三是河道流向纬度偏北,冬季封河早、冰①千乘始建于战国,以齐景公有马千驷常猎于此而得名。千乘城址在今高青县旧镇西南。2综述层厚、转暖迟、开河晚,窄河段和河口段冰水受阻,极易卡塞,凌汛威胁甚为严重。四是黄河口流路不断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年均填海造陆面积27平方公里,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0.3公里,开拓疆域,为工农业生产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对防洪防凌也增加了困难。五是地处黄河尾闾和滨海地区,地下淡水资源奇缺,黄河为重要水源,但非汛期时有干枯,供需矛盾突出。
  (一)晩清时期,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初期近20年,对是否“挽河归故”屡议不决,任其自流,沿黄人民为保护田庐自动顺河筑堰御水,后由地方政府劝民加培、接长自卫,迨至光绪十年(1884年)利津城以上两岸修筑官堤,以下两岸接长加培民堰,成为统一堤防。但官堤、民堰卑薄,决口、改道频仍。咸丰五年至宣统三年(1855-1911年)的56年间,有26个年份堤堰决口68处。府州县志记载:“黄河决溢,洪水横流,庐舍为墟,舟行陆地,人畜漂流。”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六月十二日吕家洼决口后,“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挟棺而走骸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嚎哭之声闻数十里”①。清朝治黄50余年,多次修筑堤堰,抗御洪水凌汛,试验用人工和小轮船开挖、疏浚河口,改进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办法。终因科技、设备条件所限,财力不足,加之连年忙于抢险、堵口,河口疏浚试验失败。韩家垣、北岭庄、薄家庄决而不堵,先后形成3次尾闾改道,年年困扰在河患之中。
  民国时期,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帝国主义侵略,治黄经费不足,河防工程年久失修,堤堰决溢、改道频繁。民国元年至27年(1912〜1938年)有8个年份决口19处,给沿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并在八里庄、纪家庄、合龙处决口未堵,先后形成3次尾闾改道。民国治黄近30年,引进外国水利技术,治河办法有所发展。民国20-26年设置彩家庄水文站,大马家、王家庄、纪庄设水标站,用电话电报传递水情工情。使用仪器测量绘制河图。美商亚洲建业公司用平堵法堵复宫家决口口门。在黄河尾闾羊栏子村附近人工裁弯成功。在王旺庄、①《利津县志》,《再续行水金鉴》。综述3王家庄试办虹吸引黄淤灌工程,未发挥效益。在德国进行缩窄堤距能否刷深河槽降低水位的模型试验。水利专家李仪祉任黄委会委员长期间,重视黄河治理,培修堤防,推广砌石坝,引进西方水利技术,开展勘测研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但不被当局所容,不久离职,未能实施。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防御日本侵略军西进,密令军队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扒堤,黄河改道南流,水淹苏、豫、皖夺淮入海,山东河竭9年。
  (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的同时,积极筹划花园口堵口工程,导黄归故水淹解放区。当时渤海解放区堤防经战争破坏和风雨剥蚀,獾狐穴居,残破不堪,根本不能抗御洪水。河滩内有数十万人居住和耕作,导黄归故势必受害。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提出先复堤、迁移河滩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与南京国民政府多次谈判并达成部分协议。渤海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为粉碎南京国民政府提前强行堵口的阴谋,保卫解放区,1946年成立治河机构,发动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黄河修治工程。南京国民政府一面加紧花园口堵口,一面派飞机、军队和特务破坏解放区复堤整险。解放区军民和各界人士纷纷通电全国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开展大规模地“反蒋治黄”运动。从1946年起,将原有堤防、险工加高、补残、厢塀并新修接长左岸四段、右岸渔洼以下民坝;1947~1949年新修王庄、篡家嘴套堤,加修麻湾皇坝,新设麻湾、前左险工,共完成土方890万立方米。广大人民群众义务向蒲台 (现东营区)、利津、垦利三县黄河献运砖石6万多立方米。修建宫家窑场和组织沿黄群众烧砖代石.,征集秸、苇料,采购茴麻、木桩,做抢险修工之料物。1947年春黄河归故道后,组织广大群众和驻军,加强防守、抢护,战胜伏秋凌汛。在堤防单薄、料物缺乏、隐患未除、河势突变、洪水持续时间长等不利条件下,宫家、大马家、张家滩、小街、棊家嘴、道口屋子等处先后出险,经奋力抢护均转危为安;王庄险工流势恶变,临堤溃决,被迫退守套堤,确保了安全。1949年秋汛花园口站出现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渤海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防守4综述堤坝抢护险情,麻湾、王庄、前左一号坝险工的特大险情,连续奋战40余天,取得防汛斗争的胜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多次视察黄河,亲自审定治黄方针和重大措施,治黄事业有很大发展。政务院决定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统一治理黄河。在重视下游修防保证安全的同时,开始筹划全面治理,除害兴利为民造福。
  东营黄河防洪工程,贯彻“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建设”的方针,于1952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修堤,按防御了乐口站86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标准,发动群众包工包做,普遍进行加高帮宽工程,共完成土方“886万立方米。为加固堤防消灭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种隐患,发动群众举报、访问沿黄老人、查阅历史资料和开展锥探等办法,发现和处理各种隐患3010处。对薄弱、险要堤段,分别采取翻修隐患、抽水涪堤、抽槽换土、粘土斜墙、填塘固基、加帮堤俄、反滤导渗等强化工程措施。为控导河势,固滩保堤,试办控导(护滩)工程,在取得成效后,制订全面规划,实施河道整治。将险工原有秸、苇壕坝、砖坝,逐步改建为石坝,增强了抗洪能力。1958年后,过高估计三门峡水库的作用,认为防洪问题已基本解决,遂普遍修筑滩区生产堤,加之在三年困难时期,防洪工程失修,削弱了堤防河道的抗洪泄洪能力。1962年开始第二次大规模修堤,按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目 .标,东营市按艾山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超高2.1米培修,以征工包做的形式,加培、加固堤防、险工和控导工程,共完成土方777万立方米。动员群众废除生产堤,以利淤滩保槽泄洪。三门峡工程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下游修防任务加重,遂于1975年开始第三次大规模修堤,仍按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目标,东营市按防艾山下泄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为标准,按防11000立方米每秒水位超高2.1米设计,采取人工、机械修堤和放淤固堤相结合的办法,加培、加固防洪工程,共完成修堤土方2419万立方米。并开始放淤固堤,改建涵闸、虹吸,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综述5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
  为防御洪水凌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0年政务院决定,黄河防汛由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沿黄省、地(市)、县成立黄河防汛指挥部,区、乡、村组织防汛队伍,贯彻逐级负责分段防守的责任制。东营市历年汛期组建和恢复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宣传动员群众,组织防汛队伍,充分准备防汛器材料物,进行防汛抢险技术训练和拉练演习,逐级明确防区与任务,査勘河势工情,制订防守方案,完成各项渡汛工程。接到洪水预报,组织滩区群众迁移安置。洪水漫滩,迅速调集防汛队伍上堤防守,遇险抢护。重要防区和抢险、抢救、破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支援。河口地区油田防护按洪水大小相应制订防洪措施。1958年7月花园口站发生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到达利津站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是黄河归故以来的最大洪水,汛情异常紧张,东营沿黄各县党政军民全力以赴,以黄河防汛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15万防汛队伍上堤防守,抢修子埝、后俄,加高险工坝垛,紧张战斗6昼夜,战胜洪水,显示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后,战胜了1964、1975、1976年的较大洪水和东营市河段历史最高洪水位的洪峰,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东营河段抗御凌洪的任务异常艰巨,建国初期每届凌汛,札冰排护秸境, 凌洪漫滩组织群众巡堤防守、抢险;1952年始发动群众打冰、撒土(灰)融冰,打溜道拨冰,收效不大。尔后,采用炸药爆冰,飞机投弹和大炮轰冰等措施,但需具备特定的气温、水量、冰量、河道边界条件,方能取得一定成效。因凌汛复杂多变,难以人力驾驭,故未能从根本上解除凌洪威胁。1951年凌汛在前左卡冰阻水严重,部分堤段冰水近乎与堤顶平,多处发生漏洞,情况十分危急,奋力抢堵,唯王庄堤防,由平地管涌发展为漏洞,抢堵无效决口成灾,遂于春季堵复。为防御异常凌洪,1952年建成小街子减凌溢洪堰工程。1955年发生严重凌汛,在王庄险工冰凌卡塞,刘家夹河水位高达15.31米,为历史最高水位,部分堤段水近与堤顶平,虽用小街溢洪堰分泄凌洪,因经验不足未起到应有作用。刘家夹河、张家滩等处出现漏洞,抢堵成功,但五庄堤防抢堵无效溃决,春季堵复。1957年试制两艘破冰船,多次进行破冰试验,收效有限。1960年位山枢纽截流后,控制泄量防凌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久即拆除。1964年河口地区凌6综述洪为害,遂在罗家屋子爆破堤堰泄水,以保安全。随着胜利油田开发建设,防洪防凌任务加重,1967〜1978年分别兴建了黄河北岸五庄和一千二村临时分洪的部分工程;河口地区修建防洪堤,接修南大堤,开挖引河和东大堤、北大堤等防洪改道工程。窄河段兴建南展宽工程。每年凌汛利用三门峡水库调蓄水量,重点河段适时爆破冰凌,洪水漫滩加强堤防巡查抢护,做好滩区、河口区群众迁移抢救安置,战胜了1969-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取得了历年防凌斗争的胜利。
  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950年在棊家嘴首次试办引黄放淤涵洞工程,改造盐碱洼地,解决滨海地区人畜用水,开创了黄河堤防建闸的先例。1953年在佛头寺(今胜利险工)试办虹吸管引黄灌溉工程,取得成功后,1954年起先后兴建刘家夹河、宫家、小李、路家庄等虹吸管工程。1956年在打渔张(今博兴县王旺庄)首建引水120立方米每秒的大型引黄闸,可解决黄河南岸300余万亩土地灌溉、改碱及人畜用水。1958年后,由于灌排工程不配套,用水不合理,引起土地大面积盐碱。1962年水利电力部 (下简称水电部)在范县召开会议决定,停止引黄灌溉,除保留打渔张灌区渠系外,其余废渠还耕。后沿黄地区干旱严重,群众积极要求恢复引黄灌溉,经水电部批准于1965年复灌。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总结经验,加强管理,调整灌区。新修胜利、宫家、王庄引黄闸和十八户放淤闸。大搞灌排工程配套和田间综合管理,倡导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在沿黄地区试办引黄稻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建扬水、蓄水工程,满足城乡、沿海工业生产和人畜用水。有计划地引黄放淤,改造盐碱土地,淤背固堤,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为民造福。
  研究和治理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东营黄河的重要课题。建国初期,在河口段建立了观测站网,组织查勘、测验工作,开展河口演变规律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1947年黄河归故后,尾闾河段由三股岔河分流入海,小口”子河段河势坐弯极甚,形成大小两个孤岛。为便于当地群众生产和交通,1953年初夏垦利县政府提出开挖引河,使大小孤岛连成一片的请示报告,经黄委会批准,因势利导在小口子村附近人工裁弯,取得三股归一入海的有利河势,收到降低了乐口以下水位的显著成效。1963年凌汛河口拥塞凌洪漫滩,严重威胁垦利县政府驻地及大型农牧场的安全,经山东河务局及惠民专署等有关综述7单位负责人现场查看,为舍小救大,于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以东由人工开挖、爆破民坝及套堤分泄凌洪,解除了孤岛及滩区的威胁,水由草桥沟、洼拉沟漫流入海,形成刁口河①流路。1967年河道淤积,河口延伸、摆动,水位急剧升高,威胁河口地区油田勘探开发和农牧业生产,几经查勘规划、设计,先后兴建改道和临时防洪分洪工程,于1976年汛前有计划地将刁口河流路人工截流改道,由清水沟入海,取得成功。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黄事业贯彻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建设工程实行以三包(包投资、包质量、包工期)、三保(保资金、保材料设备、保施工图纸)的承包责任制。水利事业费实行予算包干或定额包干。事业收入实行按比例分成。生产单位实行盈亏包干、增收分成。单位内部建立岗位经济责任制,明确责、权、利,执行工程承包和奖励。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咨询和对外承包工程等综合经营。按规定积极组织水费征收。加强工程设计、计划、施工和工程设施、运用管理。加强财务、物资和经营管理, 开展检査评比分项达标活动,按年度分级签订任务书和防汛责任状。通过上述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的积极性,基本完成1983年防洪工程标准,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治黄任务,战胜了几次严重的凌汛,保证了黄河安全。经济效益逐年提高,递补了治黄经费之不足,相应增加了职工收入,改善了职工福利。为适应黄河三角洲和河口地区油田开发建设,对稳定现行入海流路,延长行水时间,经高层次研讨,采取“市政府出政策,油田出资金,黄河修防处(现黄河河口管理局)出方案”的办法,于1988年始,在水沙条件有利的情况下,通过“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河门,巧用潮汐,护滩定槽”等工程试验,取得了尾闾河段河道单一、顺直,滩槽差加大,河相关系变小, 河口较为畅通的效果。多方筹资大力兴建引黄灌溉设施,新建和改建曹店、一号、胜利、宫家、王庄等处引黄涵闸,改建和配套引蓄灌排工程,修建平原水库,①《利津县志》注:刁口河以水深浪急、水势刁钻而得名(96页)。8综述战胜连年干旱,夺取农业大丰收。
  历史上黄河为患著称于世,东营地处黄河尾闾受害尤重。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遵循“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总方针,奋发图强,勤俭治河,经过40余年的治理与开发,国家和人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害兴利已取得显著成就。1946-1988年国家、企业用于东营黄河投资近3亿元,完成土方1.4亿立方米,石方152万立方米,共加培和新修两岸堤防289.6公里。自流和机械淤背固堤76.6公里,完成土方4072万立方米。改建加高石化险工坝岸19处,兴修控导(护滩)工程12处。在尾闾河段3次人工改变入海流路,不同时段降低了冻口、惠民、利津以下河道洪水位,取得了连续40余年伏秋大汛的胜利,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保卫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引黄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引黄工程几经改建和废弃,至1988年有引黄涵闸(含配套闸)15座,虹吸管3处(35条),扬水站24处,包括打渔张2~4干总设计引水量410余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315万亩,29年来,累计引水144.9亿立方米,年均5亿立方米,年均灌溉面积72.4万亩,1988年最高达130.5万亩。引黄放淤改造盐碱涝洼荒沙土地40余万亩,引黄改碱种水稻近20万亩。滨海地区兴建多处平原水库,年均引蓄黄河水2.8亿立方米,保证了油田及城乡工农业、人畜用水,改善了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对东营黄河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鉴于黄河尾闾情况复杂,治黄领域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河的光荣传统,发展治黄科学技术,不断探索治理方案,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步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