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发机制加速荒碱地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78
颗粒名称: 创新开发机制加速荒碱地开发利用
分类号: F301
页数: 2
页码: 478-479
摘要: 利津县汀罗镇辖73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搞好荒碱地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以来,全镇新开发荒碱地2万亩,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多元。
关键词: 荒碱地 开发利用

内容

利津县汀罗镇党委书记赵寿亭
  利津县汀罗镇辖73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搞好荒碱地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以来,全镇新开发荒碱地2万亩,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多元。
  一、因势利导,调动群众参与荒碱地开发的积极性
  汀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到了近50%,群众6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土地经营。但从全镇的土地状况看,可用土地面积16万亩,至今尚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低产田、荒碱地、低洼地、苇塘等占到52.5%,土地荒碱化程度高,改良利用难度大。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不断探索,打破传统的荒碱地开发即整平土地的思维定势,挖池为塘,筑台成田,上种粮、果、菜,下养鱼、虾、蟹,临塘种稻或发展畜牧业,创出了“上农下渔”、“条田”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极大提高了荒碱地开发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但是,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年来的开发多是由政府出资包办、群众受益,镇、村两级都背上了债务包袱;二是过去的开发由政府出资,然后落实承包到村到户,群众认同度不高,经营者责任心不强,致使政府的良好愿望没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出现了开发与管理、使用的脱节,影响了开发效益的发挥;三是由于开发投资较大,筹措资金困难,难以扩大开发;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机制不活,致使全镇的荒碱地开发一度陷入了艰难境地。截止2002年底,近10年时间仅开发“上农下渔”5000多亩。我们经过认真反思,深刻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群众开发的积极是高的,“上农下渔”、“条田”开发的效益是好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不在开发本身,而在思路、机制上。2003年开始,我们转变工作思路,因势力导,变政府行政推动为引导、服务,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算帐对比、典型带动等形式,使要群众干变为群众要干;变政府投资为主为村户投资为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解决了过去“群众受益,政府背包袱”,开发速度不快的问题。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新开发荒碱地2万亩,相当于前10年开发面积的4倍。
  二、创新机制,走市场化开发的路子
  我们按照“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化融资,村户自主开发”的思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开发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融通资金,搞好生产经营,确保了荒碱地开发的健康运作。一是立足实际,创新开发机制。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我们首先选择村班子和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村,按照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开发思路,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典型引路,逐步推开,主要形成了两种比较成熟的开发模式。毛坨村“公司+农户”机制。镇政府在统一规划配套的基础上,利用市政府扶持资金作启动,村“两委”发起农户投资入股,成立了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运营。公司从村集体以50元/亩·年的价格承包荒碱地,公司统一开发后,按农户入股多少分配台田、鱼池面积,每户入股600元可分配1亩台田及相应鱼池,剩余资金由公司筹集,农户可按股金比例分年度补齐,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分散经营。该公司购置了2部施工设备,成立了工程施工队,降低了开发成本,又对外承揽工程,增加收入。田野公司承包本村土地开发外,还跨村承包土地2000亩进行开发。这种模式以公司为依托,以分户经营为主体,实现了公司、村集体、农户共同受益。以后墩村为代表的开发机制。镇政府利用市政府扶持的资金统一规划配套,搞好沟渠路及建筑物配套,农户自愿搞开发,村“两委”负责组织实施,由村民推选代表监督施工,确保开发质量。开发完成后,由村“两委”和村民监督小组按农户交款额分配台田、鱼池,农户自主经营。通过创新开发机制,激发了群众的开发热情,全镇8个村实施了荒碱地开发,受益村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二是拓宽渠道,创新融资机制。广开渠道,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融资搞开发。主要有三条融资渠道。从政策中来,争取上级每亩180元的资金扶持;从群众中来,本村群众投资开发,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从市场中来,吸纳社会游资或民间资本,按股分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挠开发的融资难问题。2003年全镇筹集并用于荒碱地开发的资金达3200万元。三是优化政策,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为解决先期开发投资大的难题,镇政府多方争取资金,搞好沟渠路及建筑物配套,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为解决开发户的后顾之忧,开发户与村委会签订荒碱地承包合同,承包期一定30年不变;为解决一次性投入较大、群众筹资难的问题,实行了分期交纳开发资金制度;为解决开发户先期开发上的资金困难,实行了免收前3年承包费制度。
  三、科学实施,确保荒碱地开发实效
  为确保荒碱地开发实效,镇党委、政府和相关村加强宏观调控,对荒碱地开发统一进行规划,统一开发标准,统一组织施工,严格搞好验收,确保了开发的高质量。开发模式直接影响着开发效益。我们不断创新荒碱地开发模式,先后探索了“5691”模式(5亩稻田、6亩池塘、9亩台田、1条渗碱沟)、“6543”模式(6亩台田、5亩池塘、4亩稻田、3亩沟渠路及林网)、“442”模式(4亩台田、4亩池塘、2亩沟渠路及林网)。2003年,我们采用工业成本分析方法,采取了“4321”条田开发模式,即每个开发单元40%的台田,30%的水面,20%的沟渠,10%的林带。一年多的实践证明,“4321”条田开发模式更具科学性,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开发效益,而且有利于调整种养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荒碱地开发的综合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确保今年再开发荒碱地1万亩实现“道路硬化、水面绿化、台田作物高效化、鱼池台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施生态化”的目标。通过几年的奋斗,力争把汀罗镇建设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小城镇。

知识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该书纪录了东营区委领导人的活动和东营区委的重要工作,总结了成功,借鉴了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总结和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寿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