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突出特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107
颗粒名称: 强基固本突出特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分类号: D912.297
页数: 3
页码: 462-464
摘要: 仙河镇海星村党支部书记孙立文仙河镇海星村位于仙河镇东北角,于1998年依托海星集团成立新村,是典型的村企合一型组织。全村共70户,227人,支部成员3人,共有13名党员。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强堡垒、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奔小康之路,2007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4584元。
关键词: 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

仙河镇海星村党支部书记孙立文仙河镇海星村位于仙河镇东北角,于1998年依托海星集团成立新村,是典型的村企合一型组织。全村共70户,227人,支部成员3人,共有13名党员。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强堡垒、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奔小康之路,2007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4584元。
  一、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提升民主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发扬基层民主,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深入开展“村务公开规范工程”,健全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村级财务规范管理和村级财务公开,努力拓宽农民知政和参政渠道,调动农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千村万户科技培训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民主管理,全面开展评选“和谐户”、“文明信用户”评选等活动,形成责任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的长效机制。同时,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仙河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抓五好党支部创建,增强新活力。全村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切入点,从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加强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着力提高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这个镇还把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村群众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活动。.不断完善农村村民议事、农村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保证了村民民主权利的依法行使。
  二、倡导文明,提高素质,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化2007年,海星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从制定文明公约、科技培训、搞好民主管理凝聚人心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制定文明公约,引导文明乡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民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沿用已久的村规民约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修改制定了全新的村民文明公约。同时,还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推动文明乡风,进一步造浓气氛,培育了新型乡风。二是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强村战略,积极做好科普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有效载体实施了 “千村万户科技培训工程”,在农村深入开展了技术服务活动,千方百计加强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全镇形成了抓一点、联一线、成一片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有效地带动了全镇水产业发展。三是实行民主管理,千方百计凝心聚力。通过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在全村全面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群众监督、代表议事制度,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来,化解了干群矛盾、凝聚了民心。
  三、发挥优势,抓住特色,坚持“产业兴村”不动摇培育产业发展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海星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推进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一是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集约、规模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从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入手,选准突破口,瞄准优势产业,努力做强做大,形成规模,培育稳定成熟的卖方市场,实现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兴村。
  在大规模发展浅海贝类养护基础上,通过实施抓龙头创名牌战略,突出“科技”、“绿色”两块金字招牌,走上了一条富民兴村之路。集体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今年,为扩展发展空间,投资200万元,组织实施了对长盈水产品加工厂扩建工程,现已经完成工程量的80%o实施了万亩海参养殖基地建设。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设,共建设高标准海参养殖池塘140个。截止目前,一期工程40个养殖池的土方和给排水工程已全部完成。该项目投资建成后,可充分发挥河口区的资源优势,形成海参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年可为社会提供无公害海参900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利税5000万元。该项目的建设还将辐射带动区域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带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四、重在规划,抓好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具体要求,以发展致富产业,促进农民致富;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实施村镇规划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两大重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利用5-10年的时间,将仙河镇五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标准一流、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每个村均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建立新机制的目标要求。海星村已开始着手实施新村建设,投资1300万元的15幢别墅楼,已在建7幢,预计2008年8月主体工程竣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星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1年海星村开始规划设计并动工建设海星别墅楼,2002年建设完成,海星村村民住上了180-240平方米的高标准住房;累计投资200万元,建设了海星村文化广场,并配套了体育设施,供村民休息健身娱乐;实施了亮化村居工程,在村内沿路安装了照明灯,广场上安装了彩灯,齐全的设施为村民们生活质量的提供了保障。村里还建设起村办公楼,并设立了高标准的阅览室、科技室、活动室、民兵之家、育龄妇女之家、党员电教室、远程教育室等活动阵地,村民在此可以学习科技、翻阅报刊、唱歌娱乐。目前,海星村户均年纯收入达万元以上,家家住上了别墅楼,移动电话、数字闭路电视、宽带网络进入每个家庭,户户安装了太阳能、暖气,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轿车,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海星村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村”、“市级双文明村”、“市级环境优美村”、“市级小康文明村”、市“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村”、“市级文明信用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村”、“镇经济冠军村”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准确记述了区委工作的基本面貌,重点反映区委认真把握团结实干、统筹发展的工作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谋长远、抓重点,搞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上采取的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新成绩、新发展。《纪事》将作为区委的编年实录和交流党建信息、探索执政规律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强化党史资政辅政功能。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立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