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104
颗粒名称: 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分类号: D262.12
页数: 3
页码: 454-456
摘要: 神堂村位于六户镇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处,西与牛庄镇接壤,全村222户,850人,40名党员,拥有耕地5200亩。辖内有胜利油田油气井近百口,是胜利油田现河二矿、东胜公司和鲁胜公司的主战区之一。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不断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936元。先后被评为区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旧村改造工作先进单位、区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4年,被评为全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关键词: 党的团结与统一 团结拼搏

内容

神堂村位于六户镇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处,西与牛庄镇接壤,全村222户,850人,40名党员,拥有耕地5200亩。辖内有胜利油田油气井近百口,是胜利油田现河二矿、东胜公司和鲁胜公司的主战区之一。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不断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936元。先后被评为区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旧村改造工作先进单位、区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4年,被评为全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一、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经济和各项事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农民能否走上致富路,党支部是关键。为切实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村党支部从制度建设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支委理论学习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支委联系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干部言行,用制度规范和促进工作。多年来,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学历培训,3名支委中,1名支委进修大专学历。在工作中,党支部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村内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支委会研究、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从而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减少了决策失误。
  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民服务意识的增强,村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早已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村党支部向全体村民承诺,班子成员带头做到“五个办”:即当天的事当天办,紧急的事立即办,敏感的事优先办,份内的事主动办,份外的事协助办。这一承诺的提出,立即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好评。村里搞公益事业,亲戚朋友来说情是常有的事。但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坚持公开招标,不搞“暗箱操作”。在实施自来水工程中,村里采取统一进材料,包工不包料,为村里节约资金20多万元,减轻了农户安装负担,使入户率达到了90%以上。前几年,村北2400亩土地的排灌系统不畅,排水沟堵塞不通,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支部村委联系镇水利站实地丈量了所动用土方的数量,联系了三台挖掘机利用25天的时间,挖长1500米、宽13米的东西排水沟三条,长1200米、宽13米的南北排水沟三条;长500米、宽4米的地下排水沟34条,总动用土方8.6万方,投资11万元,使村北2400亩土地的水利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水利条件的大大改善,得到了群众的拍手称赞。针对群众提出的村中主要胡同道路窄、行人多,每逢雨天道路十分泥泞、出行不便的问题,党支部及时对主要路面进行硬化,并装上了路灯,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三年来,共投资81万元,硬化道路1900米,村内主要街道硬化率达100%。多年来,两委成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家串户,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征求群众的建议,并及时召开支委会、党员会,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措施,限期予以落实。正是党支部班子团结一心,心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面对村内老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比较多的实际,支部首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为支部增添新鲜血液。注重发扬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求党员要“顾大局、讲原则、讲风格、讲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村200多年以来陈旧的村庄模式,群众有钱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居住条件,新建房宅基地有高有低,街道有歪有斜,部分群众甚至在盖房时一直担心说不一定哪天就要拆迁。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坐不住的是村两委一班人,他们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改变村庄面貌。事情到了节骨眼上,一部分群众提反对意见了,泼冷水了,“看谁敢拆俺的房子”。然而,支部班子成员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反而向全体村民立下军令状,“不改后进面貌,决不罢休”。有了前进的方向,加上坚定的决心和信心,给班子成员增添了勇气。先后聘请市区规划设计单位对村庄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节约土地、拆一建一”的原则。连续几天六次,召开了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接下来由群众代表产生了“村庄规划委员会”,至今村中还有支委、村委、规划委“三委”班子。“三委”几次会议确定,在全村范围内,身边无子女的老人居住的房屋,三代只留二处宅基地,户口随夫迁出的空房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拆掉,8天的时间全村拆掉房屋46户,共146间。2005年春天,历时多年的旧村改造工作全部结束,村庄面积从原来的28万平方米缩小到15万平方米,不但取消了原来的空壳村,而且拆除旧房后还耕土地就达100多亩。全村统一宅基高度,统一方向,统一大小标准,新建房屋156户,8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三年来,“三委”成员不知受过多少委屈,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旧貌换新颜,全村老少喜上眉梢,对他们来说真是苦中有甜,甜中有乐,就连做买卖的外村人都对新村面貌赞不绝口。就村庄规划来说,广大党员在群众中树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形象,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市“争当排头兵”活动以来,党支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正确把握相关政策,实施有效指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听党课,看报告,议发展,谋大计,热情高涨。村党支部先后实施了“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并成立一支由10名党员群众组成的巡逻队,每天义务进行夜间巡逻,为群众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立足地处油区和城郊的实际,结合“平安村”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十户联户”制度,完善信访、调解和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在全村营造起了“守法、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党员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党性观念,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经济建设,带领农民致富,始终是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村两委以创建小康文明村工作为总抓手,立足土地宽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棉种植和畜牧养殖业。针对农户种棉较多的实际,村两委积极与广北农场的一个棉花种子培育单位达成协议,把村里1200亩春地统一播种抗虫棉,在保证棉种的纯度下,秋后统一收购,每斤子棉高于市场价格0.3元,仅此全村就增收18万元。及时与村里能人协商,投资50万元,在村后原农场仓库建设棉花加工厂一处,发展农户一企业的生产模式,让广大棉农收益颇多。2005年新建1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可年出栏肉羊、肉牛、肉鸭1万多只 (头)。
  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始终牢记宗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投资120多万元,修筑进村桥两座,硬化街道4000多米;投资18万元,修缮了村文化大院;投资30万元,修建了村民健身娱乐小广场;首期14个户用沼气池全部投入使用。闭路电视入户率、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适龄儿童入托入学率、合作医疗参保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等五项工作都达到了100%。村里还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分年龄档次,每年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费。一件件实事的落实,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群众对党支部的支持与认可。

知识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准确记述了区委工作的基本面貌,重点反映区委认真把握团结实干、统筹发展的工作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谋长远、抓重点,搞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上采取的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新成绩、新发展。《纪事》将作为区委的编年实录和交流党建信息、探索执政规律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强化党史资政辅政功能。

阅读

相关地名

东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