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主管理发挥先锋作用凝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工作合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102
颗粒名称: 强化民主管理发挥先锋作用凝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工作合力
分类号: C931.2
页数: 3
页码: 449-451
摘要: 陈桥村是牛庄镇最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距离镇政府30多华里,有108户336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几年前,陈桥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落后村,班子散、党员弱、群众基础差、村民收入低。近年来,村“两委”穷则思变,带领全村党员,以民主管理为突破口,成立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凝聚起致富奔小康的合力,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300元,一跃而成为市级生态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区级“五个好”党支部。
关键词: 民主管理 民主建设

内容

陈桥村是牛庄镇最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距离镇政府30多华里,有108户336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几年前,陈桥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落后村,班子散、党员弱、群众基础差、村民收入低。近年来,村“两委”穷则思变,带领全村党员,以民主管理为突破口,成立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凝聚起致富奔小康的合力,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300元,一跃而成为市级生态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区级“五个好”党支部。
  一、解决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是工作着力点2001年底,张建国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那一年,陈桥村不但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甚至连喝水,也只能是在村边或自家院子里刨了井子淘水喝,遇到久旱不下雨,就只能到离村7里的外村池塘里挑水喝。能喝上一口 “干净水”,成了300名村民日思夜想的奢望。
  “群众最盼望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张建国的第一个奋斗目标确定为让村民喝上自来水。他白天跑到镇上找领导,晚上与村班子和党员们拿方案。一连几天,他一家一户地跑,村里所有街道都踩了好几个来回,一个详细的施工方案终于出台。镇领导当即拍板,一定要解决陈桥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陈桥村小康饮水工程顺利竣工,108户陈桥村民第一次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生活用水问题解决了,可自来水怎么管、水费怎么收、自来水怎么才能成为“长有水”? 问计于民,张建国随即组织召开了“两委”会和党员会,会上成立了自来水管理小组,这个小组也成为陈桥村实施民主管理的第一次有益尝试。自来水管理小组成立至今,水费收取、上缴情况一律公平公正公开,没有出现过1分钱的偏颇和差错。每当收水费的通知一下,村民们总是踊跃缴纳,1百多户的水费,往往不到1个小时,就悉数完成了。
  当年,陈桥村700多亩耕地里没有一条贯通的渠道,旱难浇涝难排,也没有一条平整的生产路,庄稼收了如何运回家是村民们最头疼的事。麦收、秋收的时候,往往两三家“合450中共东营市委纪事作”,两三辆拖拉机拉着一个“车斗”,艰难地把庄稼拖出来,“拖拉机拉拖拉机”是陈桥村农民无奈的“创举”。2002年春天,张建国和村“两委”的同志们,四处筹资,甚至自掏腰包,对全村所有6000米灌渠、排沟进行了疏挖整修,整平生产路5000米,修建生产桥4座。这一年,成了陈桥村的第一个丰收年,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20%以上。
  二、事事带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5年前,陈桥村没有一条平整的街道,遇到下雨天,上学的孩子要由家长背着送到村外。棉花收了,即使比邻村的便宜2毛钱,也没有愿意进村收购的。外村人说,陈桥村进去容易出来难。2003年,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摆上了村“两委”的议事日程。
  “实行旧村改造”,村民代表会上这一提议全票通过。接下来,成立旧村改造领导小组,请来村镇建设服务站的技术员搞测量、定规划、拿方案,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可第一间旧房从哪拆、第一条街道通哪一条,108户村民疑虑的眼光落在了张建国身上。“我们是党员、是村干部,必须要带头”,党员会上,张建国提出,旧村改造“两委”成员要带头、党员要带头、村干部家属要带头。党员会刚结束,张建国就请几名老党员、老街坊去给他的老父亲做工作,一连3个晚上老人家还是没有点头,现住的8间房子毕竟是一辈子辛劳的结果,这一通街,就要拆掉6间半,其中有3间还是刚住上的新房,而且是毫无补偿,老人家心疼异常。第4天,张建国等不下去了,就亲自去做老父亲的工作,一旁的老母亲被建国的诚心打动了,“孩子干点事不容易,一村人都看着咱呢,咱不带头谁带头?”就这样,在张建国和其他党员的带动下,旧村改造工作顺利实施,被拆迁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共拆除旧房66户200余间,围墙800米,通街7条,动用土方1.3万方。
  陈桥村的旧村改造工作持续了1个半月,有十几家“无房户”就住在临街搭成的帐篷里,却毫无怨言地支持着张建国和村“两委”的工作。因为党员们事事带头的精神真正感动了村民,他们感受到了党员们大公无私的品质,看到了陈桥村的希望。
  在实施旧村改造工作中,村支部还提出了党员包户的措施。后来,这一做法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并贯彻到村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年底召开全体党员会,对党员包户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这成为陈桥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民主管理是做好村级工作的金钥匙自2001年底村“两委”换届到2007年,陈桥村相继完成了实施自来水工程、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旧村改造、新建文化大院、硬化村庄街道和村庄绿化、亮化等十余项“大工程”,总投资200余万元,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风民风不断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高。
  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小村庄,一支只有16人的党员队伍,依靠什么完成由乱到治的蜕变,把普普通通的偏僻小村,打造成了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家园,他们的制胜法宝就是全面推行民主管理。
  成立村民代表会议,还政于民。在陈桥村,十几名村民代表是村里真正的当家人,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都是经支部会、村“两委”会、党员会“三议”研究讨论,最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这一决策程序,使村“两委”的每一项动议,都能顺民心、聚民力,并得以顺利实施。
  成立理财小组,实行民主理财。从实施自来水工程开始,陈桥村所有较大工程的资金收支,都由村民推选的专门小组负责,理财小组农村党建451参与全过程。同时,村内每一笔收支,村“两委”都主动提交理财小组审查,并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的“全程阳光操作”,给群众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打消了疑虑猜忌,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合力。
  成立村务监督小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为真正把民主管理落到实处,陈桥村由村民代表推选,产生了3人村务监督小组。他们直接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听证村“两委”决策,参与各项重要事务,并适时向村民代表会权报告监督情况。在各项重大事务的实施过程中,村“两委”主动接受监督,认真听取监督小组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整改,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知识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准确记述了区委工作的基本面貌,重点反映区委认真把握团结实干、统筹发展的工作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谋长远、抓重点,搞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上采取的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新成绩、新发展。《纪事》将作为区委的编年实录和交流党建信息、探索执政规律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强化党史资政辅政功能。

阅读

相关地名

东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