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061
颗粒名称: 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
分类号: D262.3
页数: 38
页码: 232-269
摘要: 思想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抓常规学习教育。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学习中提高素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按照“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市经贸党工委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纳入“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纳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经贸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坚持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努力提高党性修养、理论涵养和业务素质。投资5万元建设了职工阅览室,建立了党员“五个一”学习制度,坚持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个科室一年至少发表一篇调研论文,每个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有深度、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制定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方案和学习制度,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督查考核”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采取了集中与分散、领导干部和科室长上讲台授课、举办报告会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风气更加浓厚,效果更加显著。全年共组织集中学习23次,参加人数3044人次,组织考试和各种答题活动7次,抽查学习笔记365本,撰写学习笔记267万字,撰写心得体会387份,发表调研报告或专业论文28余篇,其中7篇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6篇被评为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推动了我委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33“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向高层次拓展和深化。二是抓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了“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共梳理意见建议107条,归纳整理问题26个。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落实措施,建立了无缝隙化工作运行模式。一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驾驭政治和市场经济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为推动全市经贸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关键词: 党委工作 工作概况

内容

东营市经贸党工委工作概况市经贸党工委书记陈安忠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经贸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创新,谋发展,大力推进机关建设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在管理上狠抠细节,在服务上狠下实功,在发展上狠抓落实,党的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等全面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2007年底,市经贸党工委设有市天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市盐务局党委、市百货大楼党委、市商业大厦党委、市医药公司党委等基层党委5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66个,共有1386名党员。
  (一)思想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抓常规学习教育。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学习中提高素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按照“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市经贸党工委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纳入“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纳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经贸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坚持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努力提高党性修养、理论涵养和业务素质。投资5万元建设了职工阅览室,建立了党员“五个一”学习制度,坚持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个科室一年至少发表一篇调研论文,每个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有深度、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制定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方案和学习制度,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督查考核”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采取了集中与分散、领导干部和科室长上讲台授课、举办报告会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风气更加浓厚,效果更加显著。全年共组织集中学习23次,参加人数3044人次,组织考试和各种答题活动7次,抽查学习笔记365本,撰写学习笔记267万字,撰写心得体会387份,发表调研报告或专业论文28余篇,其中7篇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6篇被评为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推动了我委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33“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向高层次拓展和深化。二是抓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了“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共梳理意见建议107条,归纳整理问题26个。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落实措施,建立了无缝隙化工作运行模式。一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驾驭政治和市场经济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为推动全市经贸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经贸系统各级党组织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党建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一是制定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制定下发了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党员考核评价机制、机关党支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文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严格督查和考核评价。组织开展了创建“五个好”机关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五个好”党员等活动,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市经贸党工委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内议事和决策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保证了权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政风正、人心齐,干部职工反映良好。三是坚持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按时开好民主生活会,集思广益,善纳谏言,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准备发言材料,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问题准确,整改措施得力,参会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在广大干部职工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四是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了基层调研和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检查,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合力。严格落实“两推一公示”,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十六字”方针,严格入党标准、条件和程序,注重党员综合素质, 把住了入党人员的质量关。
  (三)作风建设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完善“四四五六四四”机关建设管理理念,做到机关管理建设横向上重大内容一项不少,纵向上重大程序一步不缺,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扩大了影响力。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包括宣传调研、财务、考勤、接待、领导干部会议及司驾人员考核的管理制度30余项,基本建立起了涵盖机关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制度体系,完善了督查考核机制。重新制定并印发了《市经贸委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和《经贸委办事指南》,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超时默认制”,实现了队伍管理标准化、业务工作程序化和行政管理规范化。不断完善服务手段,经贸工作及时实现了从侧重于行政审批转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从侧重于项目审查转向信息引导支持,从侧重于常规性服务转向创新性服务“三个转向”。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了机关规范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一把手”上行风热线,答复了有关问题、及时办结了承诺事项,听众满意率100%。集中开展了“宣传调研月”活动,制定了28个重点调研课题。市“两办”信息采用量总分列市直部门前列。制定的6个产业链、流通业发展、中小企业成长等9个意见、规划被市委、市政府印发执行。一年来,市经贸党工委办公室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及时、足额收缴党费,按规定比例上缴党费。建立了收支、审核等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了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治理公路“三乱”、市场经济秩序治理整顿等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对市场经济秩序治理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好转,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廉政建设不断推进。一是建立职责体234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系,强化工作落实。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纪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项纪律、八项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继续开展了纪工委书记与直属企业主要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加强了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创建起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领导机制、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制体系,为经贸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抓日常教育。开展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9部,参加人数1000人次,委主要领导作了廉政党课辅导,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达到了警钟长鸣,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教育目的。三是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报销实行“四支笔”,接待运用“三联单”,车辆燃修定点包干节约奖励,办公用品定点采购,基建工程公开招标,年均节约行政开支近50万元。四是制定了《红营市经贸委重点岗位源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廉政规定》,强化了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及会展中心、市金融安居工程等工程的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和杜绝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和遵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加强了直属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教育,巩固了企业廉洁不出问题的良好局面。
  (五)党建工作不断深化。经贸党工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调整充实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党务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作为全委各项工作总抓手,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坚持党建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严格督查和考核评价,班子成员抓党建工作责任情况作为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严格按规定程序,选举、建立健全了机关基层党组织,落实了支委分工。已顺利完成了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的推选工作。先后6次对直属企业的党建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4次对天信集团等企业党建联系点进行调研指导。组织开展了“比业务、比技术、比贡献”等一系列“争先创优”活动,党员的先进性、规范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47.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97.9亿元,利税815.4亿元,利润560.3亿元,分别增长16.9%、36.2%、6.5%和3.5%。其中,地方完成增加值6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36.2亿元,利税269.9亿元,利润193亿元,分别增长36.1%、54.6%、59.4%和6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6.5亿元,增长19%,增幅均居全省前列。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明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出台了加快石油化工、轮胎、造纸、石油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盐化工六大产业链发展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产业链节点和思路措施。为整合地方炼化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了炼化企业与中海油的战略合作。地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1640万吨;造纸生产能力180万吨;纺纱185万锭;轮胎2630万条,其中子午胎2075万条;烧碱48.5万吨。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率达到18.7%,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石油机械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举办了产业发展论坛,并成立了行业协会,提出了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目标和思路,加大了项目扶持和产业引导的力度。全年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35增长59.4%。推动工业项目及油田改制企业向开发区集聚,鼓励发展产业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三大产业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2.1亿元,利税136.1亿元,利润96.4亿元,分别增长49.6%、64.5%和68.1%,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的57.6%、50.7%和50.2%o(二)着力于骨干企业培育,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制定了20强企业培育工作要点,加大了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资合作,已设立境外生产企业6家,7家企业市外境内投资项目达40多个。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组织召开了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认定市级技术中心9个。推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为企业争取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国家共性技术研发、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等专项扶持资金1140万元。组织实施了省级技术创新项目35个,其中省重点9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推动了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的创建。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72个;驰名商标5个,著名商标40个,9个产品列入省重点结构调整项目扶持计划。认真落实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列入省、市成长计划的176家企业的扶持力度,评选出了“十佳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扶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华泰化工被授予省级现场管理样板企业和优等信誉企业,5家企业获得省首届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开展企业家培训。组织企业高级管理培训班5期,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素质。6户企业入闱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2户入闱省百强企业,15户入闱省工业百强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10户,其中,10-50亿元的21户,增加3户,50-100亿元的10户,增加1户,100亿元以上4户,增加3户。
  (三)着力于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制定了《全市工业商贸领域“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2111”工程,着力推进了20个工业大项目、10个技术创新项目、10个节能降耗项目、10个商贸流通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银企合作。94个项目签约贷款金额76亿元,已到位52.6亿元,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对全市38个工业重点项目给予了技改贴息扶持。地方工业共实施技改项目597个,完成投资28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7个。孚瑞特20万吨石油钢管、科瑞60万套海洋石油撬装设备;澳纳12万锭高档纺织、海蓝德6万吨钻井工具;华泰20万吨SC纸、信义320万套汽车制动器总成、300万套高性能刹车片;万达6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25万套全钢工程机械子午胎、胜华公司20万吨生物燃料;利华益集团100万吨加氢精制等项目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着力于节能降耗,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抓好政策制定和督查考核。协调成立了市、县区节能办,制定出台了《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3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办法》和《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节能工作进行了督査考核。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对未进行或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査的新、改、扩建投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淘汰落后草浆产能2.22万吨,落后织机44台,斜胶轮胎产能200万条,关停小火电34.98万千瓦。抓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3个"节能20项”工程首批筛选论证的10项重大节能技术、5项重大节能装备和1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抓好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完成了32家省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指236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导企业编制完成了节能规划。抓好循环经济发展。全市和东营经济开发区及华泰集团等16家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培育1个循环经济示范县、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1320”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监察监测、散装水泥推广、老旧汽车报废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0.77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4.5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83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4.99%。
  (五)着力于推进流通现代化,市场消费日趋活跃。继续实施骨干商贸流通企业“三项改造”。34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引导骨干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形成了区域性经营网络。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进工程和放心早餐工程。8家承办企业得到商务部批复,威海麦丹劳餐饮公司已确定早餐网点200多个,胜大超市新建社区网点10个。市场规划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东营市中心城农贸市场专项规划》,起草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完成了西苑水产品市场的改造。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初步建立了物流企业数据库,培育和扶持了盛运物流等7家重点企业,推进了东营港物流园区等6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在全市推行了酒类生产随附单和流通备案登记制度。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出台了全市生猪活体储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两证两章一卡”、台账及票证等管理制度,为县区和重点企业协调市财政专项资金35万元。开展了猪肉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现场会检查组对我市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积极办节办会。成功举办了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启动夜间消费活动、首届黄河美食文化节、购物节等一系列节会,进一步繁荣了消费市场。
  (六)着力于提高服务能力,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加强运行调控。注重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制定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8个专项工作要点,加强煤、电、运调度,为华泰集团、胜利水煤浆厂、东营西郊货场解决了煤炭和油罐铁路运输等问题。强化电力监管,开展了电力节能增效年活动,确保了电力安全平稳供应。开展油田改制企业专项调研,及时将其列入了统计和支持范围。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煤炭、加油站、拍卖、典当、二手车交易等行业管理,完善了由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生产者、消费者组成的市场运行监测机制。组织食品药品、保护知识产权等5个专项整治及节假日集中整治活动,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联合会作用,制定实施了规范商业促销行为实施方案,维护了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推进企业诚信经营。开展第三批企业信用等级认证暨复审工作,对35家初审企业和50家复审企业进行了认证,推进了诚信经营。加强企业和公路“三乱”治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精心实施市政府重点工程。市会展中心已顺利移交市城发公司。市金融安居工程进入外装阶段。市人造板厂搬迁工程已完成。加强经贸系统党务和法制建设,推进了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廉洁自律。经贸工会、团委、妇联及协会工作水平全面提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口岸协调、综治信访、计生及职称评审等工作。破产企业善后和涉军稳定等工作扎实有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明东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坚持“三贴近”、“三个文明”一起抓,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了“爱祖国、爱东营、爱经贸”教育和口岸文明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了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37“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示范街(店)创建活动,已创建省级示范街3条。开展了“慈心一日捐”和“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累计捐款7万余元。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了“华泰杯”第二届经贸系统职工篮球比赛、“放歌黄河口,喜迎十七大”经贸专场文艺晚会和经贸系统元旦晚会。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委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007年度市经贸委被市文明委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八)社会稳定工作有条不紊。牢固树立维护稳定就是推进发展,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了工作规程,强化职责,严格措施,工作到位,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接待职工上访42起627人次,受理上访来信3件,处结率100%o积极做好涉军人员稳定工作。重新调整充实了人员稳定工作责任组,实行了“一包二、二包一”责任制度,建立了送温暖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召开涉军人员稳定工作会议7次,组织65名企业军转干部进行了1次健康查体,及时为破产、困难企业志愿兵发放生活补助和慰问金,并帮助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三险”。克服经费紧张,经多方协调筹措1.8万元为9户破产、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进行了房屋维修,完成了10名军转干部、志愿兵经济适用房的申报工作,完成了破产企业534户职工完成首期经济适用房的分配,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通过扎实工作,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率先解放思想,破除旧义,更新观念,使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思想观念,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努力实现东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改革创新机制,把握经贸工作的规律性。经贸工作改革创新,必须以相应的机制创新来作保证。我们坚持着眼于机制创新,探索内在规律,及时把创新成果提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新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用制度来促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三)坚持改革创新方法,确保经贸工作富有创造性。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经贸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寸步难行。经贸工作的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用不合时宜的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徒劳的。必须敢于向一些落后的传统工作模式发出挑战,创新更加科学得当的工作方式,增强经贸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工作的实绩和效率。
  附:市经贸党工委成员名单书记:陈安忠委员:王泮清马保峰王建国龙舰 蔡印松 门新国王光乐 伍其东
  三、创新与经验(一)坚持改革创新观念,体现经贸工作的时代性。观念新事业兴。观念上的改革创新是行动上创新的先导和重要前题,是推动党的建设和经贸工作的内在动力。经贸战线的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找准经贸23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东营市建设党工委工作概况市建设党工委书记崔建华2007年,市建设党工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全市建设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建委先后被授予“全省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复查合格单位”、“全省清理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组织概况2007年,市建设党工委有委员9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名。党的基层组织数为26个,共有党员345名,其中党总支2个,党支部24个,女党员77名,预备党员12名,少数民族党员2名,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党员261人。党员具体分布:行政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96名;事业单位党支部14个,党员136名;非公有经济企业单位党总支2个,党支部7个,党员113名。2007年共有在岗职工党员289人。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一)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了整改措施,确保了教育活动实效,全委民主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干部职工思想境界明显提升,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12319”热线管理服务中心和建筑执法大队党支部,培养发展了7名新党员。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深入开展了“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年活动”,全面实行了“窗口集中办理制”,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水平显著提高。扎实推进创建文明行业、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委没有发生违法违纪事件,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积极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干部职工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先进单位”。以市“行风热线”、“12319”建设事业服务热线为平台,认真做好社会监督工作,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建设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办理各类咨询、投诉、求助、建议6000余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98%以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及时到位,24件建议和提案办结率、面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被市政协授予“全市政协提案承办先进单位”。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成果25件,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全年编发《东营建设》6期、《东营建设信息》70期,被市级媒体采用稿件350余篇,被省级及省级以上采用稿件70余篇。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金秋助学、帮扶送教育、慈心一日捐等活动,先后捐款捐物折合现金11万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承办了“建设者之歌”群众广场文艺演出,举办了全市建设系统第二届拔河比赛,组织参加了省、市乒乓球联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39赛、篮球比赛、健美操比赛以及全市万人长跑等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平稳,“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全委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积极应对、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所有来信来访都及时进行了办理。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没有发生计划外生育现象。群团、社团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助推作用。
  (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出佳绩。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牵头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继开展了卫生死角、乱贴乱画、乱摆摊点和店外经营大排档、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活动,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我市三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任务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了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评组的总评验收。根据考评结果,省政府继续保留我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授予市建委“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此外,2007年我市还被省建设厅授予“山东人居环境奖”。
  (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步伐加快。编制完成全市新型村镇建设规划,对县区村镇体系规划和符合条件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乡镇规划区和已经完成规划的村庄证书发放率100%。村镇建设完成投资22.1亿元,新增住宅建筑面积106.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8.9万平方米、生产建筑45.3万平方米。积极推广省、市优秀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继续实施“千套优秀农村住宅建设示范工程”,全市已建设优秀农村住宅3000套。实施村庄整治试点工程,突出抓好6个省级试点村、100个市级试点村,村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2007年,市建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单位”。
  (四)以建筑业为主的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业的目标,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深化改革,全市建筑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完成总产值135亿元,增加值33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6.8%、15.7%和15.7%。按照优化结构、壮大规模的原则,着力搞好行业结构调整,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到307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48家,专业承包企业113家,劳务分包企业46家,建筑业从业人数10万人。同时,园林、房产、勘察、设计、监理、燃气、热力、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施工图审查、建筑机械等建设类企业发展迅速,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建筑市场“打黑除恶”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完善有形建筑市场招投标管理系统,招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共开标118场次,招标工程507项,建筑面积169.37万平方米,应招标工程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均保持100%o积极推进“信用建设”工程,先后对69家建设市场主体和5名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公示,建筑企业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建设领域清欠工作扎实有效,解决存在纠纷的工资额1473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2007年,市建委被省人事厅、省建设厅授予“全省清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建设厅、省监察厅授予 “十年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先进集体”。
  (六)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在建工程3216项,建筑面积1078.32万平方米。深化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积极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全市竣工工程合格率保持100%,未发生任何重大质量事故,被省建管局授予“质量安全管理评价优秀单位”。2007年有132项工程荣获市“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有39项工程荣获市“金洲杯”奖,有12项工程荣获省“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有9项工程荣获省“泰山杯”奖,有1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七)建筑施工和燃气热力安全生产态势平240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和经营许可管理,组织开展各类检查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保持了平稳态势。在中心城城区直管的20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装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了新水平,连续十年全市建筑施工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2007年,市建委被省安委会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建管局授予“全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八)建筑节能和建设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发布实施了《东营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全市新型墙材生产占建筑墙材总量的比例达到95%,新型墙材应用占建筑墙材应用总量的比例达到100%,新型墙材企业发展到87家,新型墙材产量和种类完全满足全市建设工程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人才培训,新增各类执业资格人员1800余人,被省建设厅授予“执业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市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鉴定站正式运行,全市67处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的建筑工地均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全年培训各类管理、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3万余人,被省建管局授予“全省建筑业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三、创新与经验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制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并严格落实学习制度,突出抓好中心组学习,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和理论学习考试,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思想行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开展了 “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从主要领导到其他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积极倡树“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廉洁勤政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建设系统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理想信念和党的纪律,典型案例警示等四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三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节约意识和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形成了上下一心、远学烟台、近学滨州,争创一流、干事创业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行业管理方面,先后推行了“窗口集中办理制”,实行了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在重点建筑工地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改进了企业业绩审查方式,实行了招投标全过程阳光操作,建立了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和建筑业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立了清欠工作长效机制。
  附:市建设党工委成员名单书记:任思坤(2008年2月离职) 崔建华(2008年2月任职)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41副书记:苏冠群委员:薛炳勤常淮诚孙庆荣张春栋岳希安侯湘华东营市教育局党委工作概况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张洪生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7年,市教育局党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不断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和谐,全市教育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市教育局党委辖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党委、市一中党委、市二中党委、市实验中学党委、市育才学校党委、市教育局机关党委等6个基层党委,共有3458名党员(其中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党委2725名)。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建设。市教育局党委以抓常规学习为载体,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教育内容、形式、制度、效果的“四结合”,努力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一是选好教育内容,增强学习针对性。根据形势任务变化,重点加强了对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及教育理论等教育,制定了学习方案,狠抓了教育落实。二是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学习实效。在坚持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对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了专家报告、播放电教片、网络论坛、知识竞赛、理论考试、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严格教育制度,增强学习动力。健全完善了经常性的学习提高机制,做到时间、内容、人员、形式的 “四落实”。
  (二)组织建设。一是严格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议事规则,规范了决策程序,健全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调动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并积极探索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党员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评先树优”、民主评议、党内监督等各项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制定了党员发展计划,对新入党人员和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查,严格把住了入党人员质量关。
  (三)作风和廉政建设。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2007年全局共撰写调研报告3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为实现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落实廉政规定,保持廉洁勤政。对教育队伍廉洁从教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五个不准”、财务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意识。三是规范教育收费,抓好行风建设。一年来,局党委将规范教育收费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加强对教育收费的全程监督,加大检查执法力度,使教育收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一)教育队伍施教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实242中共东营市委纪事施了“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组织进行了东营市首批“名师、名校(园)长”评选,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了20名“名师”和5名“名校(园)长”,5年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资助和支持其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组织了全市第八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从544名参评教师中评选出293名市级教学能手,并推荐39人代表东营市参加省教学能手评选,3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2007年,市实验小学魏瑞霞被推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河口一中李清玲被推选为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参加了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二是加强了教育培训。在北师大、东北师大、山师大等地组织举办了9期培训班,全市42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以及教研员参加了培训;举办大型教育专家专题报告会20场次,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育行政干部30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市级示范学校评选、“有效教学”读书、义务教育远程研修活动,积极建设“东营教育博客”,为全市教师和校长提供了网络培训新平台。三是加强了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对校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月”、教师职业道德调研和“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师德建设督导、检查、评价体系。印发了《关于加强教育队伍廉洁从教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四是努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节约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提高局机关全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认真扎实地开展了“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年”活动,每名机关干部都做到了自主学习,主动工作,把教育活动与做好本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达到了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促进工作,加快发展的目的。严格执行对外服务承诺制度。出台了《东营市教育局公务接待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进一步精简了会议数量,压缩了办公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2007年,全市建立起了市、县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和公用经费资金纳入了市、县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2007年,全市共投入资金4372万元免除了116111名农村义务阶段学生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全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的杂费。贫困生救助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年度预算。全市农村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三险一金做到了按时、足额交纳,实现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同工同酬。二是学校安全工作实现了“无安全事故,无事故苗头”的目标。全市学校安全建立起了两道安全管理防线: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共同抓,相关科室长按业务分工重点抓的工作机制;在学校建立了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其他副职“一岗双责”,人人有安全责任和责任区域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接送学生专用车辆管理,组织实施了对全市600余辆接送学生专用车辆的审验和统一标识的换发工作,规范了接受学生专用车辆的运营秩序,把好了车辆入口关。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学校安全年评比、学校安全月、百日安全大检査等活动,加强了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三是以示范创建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继续开展了争创“山东省教育示范县(市、区)”活动,河口区、东营区先后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区)”。至此,我市共3个县区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区)”,占全省总数的10.3%。2007年,全市共评选出“十佳初中”、“十佳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43小学”、“十佳幼儿园”各10所、市级“文明校园”13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4所。四是加强了节约型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了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把节约型学校创建活动列入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范围,督促学校节约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把资源节约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珍惜资源、崇尚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发放辅导教材《珍惜资源,崇尚节约》读本5009册。通过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节约意识, 进一步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一是加强和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了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全市现有心理咨询室317个。举办了3期全市骨干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班,培训教师150名,22名教师取得了全国助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组织了全市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和典型案例评选、优秀班主任评选、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开展了“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我市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顺利结题,东营市实验区获得“全国先进实验区”称号。二是继续开展了“中小学生面向未来读书成材”活动。分别进行了全市小学习作研讨、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小学生面向未来读书成材指导专题论文评选等读书专题研讨、展示活动。我市教师的读书指导论文获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二等奖。三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大力推广先进的教科成果。继续实施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战略和“校本研究”制度,以课题管理与研究为抓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2007年,全市“十五”期间承担的45项省级课题,有39项完成研究任务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课题结题率为86.67%,列全省第一。胜利四小高峰的"'幸福教育’研究与实践”荣获第二届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我市承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教育局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授予“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最佳组织奖;市教科院被山东省教科所评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教育学会被评为“中国教育学刊工作先进单位”。
  (四)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实施了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市共计新建校舍16429平方米,完成本年度“便民实事”15000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的109.53%。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资金840万元,使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达到教育部新颁配备标准。2007年,省、市、县共投入160万元完成了首批教学仪器的招标配备。
  (五)教育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实施了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市财政投入了75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5551人。
  (六)依法治教水平全面提升。继续在全市开展了以普及法律法规知识、规范办学行为为核心的“一工程,两聘用”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校务、政务公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行为。2007年,垦利县、利津县被授予山东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称号,目前全市五个县区均创建为山东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我市作为全国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的八个典型地市之一参加了6月9日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交流暨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汇报会议,张洪生局长在会上代表山东省作了典型发言,244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并参加了周济部长主持的教育局长座谈会,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专题工作简报的形式推广了我市的工作经验。2007年,市教育局被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
  (七)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在园幼儿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全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录取新生23564人,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为91.33%,比2006年增加1.4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17979人参加了高考,共录取11533人,比2006年增加1380人,录取率为64.15%。其中,本科5240人(含对口高职199人),比上年增加242人,本科录取率为29.15%。重点批次本科录取1479人,比去年的1195人增加284人,提高22.09%,高出全省提高率(8.03%)14.06个百分点。清华、北大在我市共录取14人,占全省录取数的1/15。市一中的闫聪同学以全省文科文化课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招生8444人,比2006年增加435人;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招收1629人,比2006年增加618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5078人,比2006年增加467人。全市共有1817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对口高职升学考试,共录取本科199人、专科(高职)908人。全市职业院校总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垦利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了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复评,东营区职业中专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十大明星学校。成人教育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全市各类职业院校和乡镇中心成人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3.4万余人次。全市高教自考报考9452人次、16334科次,共有3437人获得4444科合格科目证书;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报考930人次,1831科次,共有672人获得1129科合格科目证书;52066人参加了社会证书考试。成人高考报考3859人,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868人。
  三、创新与经验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市教育局不断加强对策研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了全市教育和谐发展。一是推动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坚持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不断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二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规范教育收费。三是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切实维护稳定。深入开展了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了反腐倡廉制度,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了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巩固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成果,建立完善了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核心问题是教育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实施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决于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三支队伍的素质状况和专业水平。2007年,市教育局通过加强培训和科研,实现了三支队伍职业道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45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升。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三支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施东营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在加强对名师名校长队伍的培训提高和管理使用,使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发挥其骨干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教育管理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教育。2007年,市教育局重点突出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广泛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机制,切实做好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点抓好交通、食品与住宿安全,严防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努力建设了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二是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中校”、重点校、重点班进行全面清理;依法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加强对课程、教材、招生以及学生在校时间、家庭作业量、考试、校园活动和寒暑假活动的管理,确保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免除“三费”资金的按时足额拨付,规范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继续实施好贫困生救助工程,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机制。
  附:市教育局党委成员名单书记:张洪生副书记:刘晋伦委员:李从涛马立怀李殿义孟昭亮东营市交通局党委工作概况市交通局党委书记李兆君2007年,市交通局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厅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工作指导的转变,围绕一个总目标,突出 “两个重点”,搞好“三个服务”,努力在客运服务、交通物流、体制创新、人才与科技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全系统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以“三路两港一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行业管理,特别是运输市场整治、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强化,行业文明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组织概况市交通局党委下辖市交通局直属机关党委、市公路局党委、市公交公司党委和东营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4个基层党委,共有党员1275名,其中市交通局直属机关党员190名、市公路局党员606名、东营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党员333名、市公交公司党员146名。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246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市交通局党委立足于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战略全局,突出交通先行作用,全力突破“三路、两港、一场”交通基础工程建设。荣乌高速公路利津段于2007年12月17日顺利竣工通车。广饶段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总工程量的60%。利津县投资4500万元,建成荣乌高速连接线工程18.13公里。黄大和德龙烟铁路最终确定了在利津县大田家跨越黄河的方案。黄大铁路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初步设计已经完成,项目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核批。德龙烟铁路已完成了预可研方案,就线路走向、站场设置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踏勘,为力争2008年开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营港扩建工程主体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3.25亿元。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东营港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深水岸线使用权,于2007年11月获得交通部批准,成为2007年全省唯一获得批复的同类项目。同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对方案进行评估,2007年12月份通过了省发改委核准立项,为东营港液化码头早日开工建设赢得了时间。广利港建设工程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在东营机场扩建工程建设中,将复杂的工作程序紧密衔接,多项工作压茬进行。2007年10月中旬,东营机场扩建项目通过省发改委、民航华东局核准。按期完成了跑道、滑行道延长段土方工程。积极推进东营汽车总站建设进度,加强指挥调度,优化施工组织,确保了东营汽车总站工程年底前顺利竣工。交通运输调度管理中心年内完成了工程主体、外墙干挂和部分室内安装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二)农村交通建设继续推进。全市交通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改造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公路通行状况,提高通达深度。全年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8553万元,是年初计划的115%;建设改造项目累计完工623.8公里,是年初计划的130%。改造农村公路桥梁43座,2650.3延米。2007年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7」公里,新增通油路村10个,全市行政村通村率达到98.9%积极探索建设和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总结形成了管理责任明晰和投资渠道明确的养护管理模式,改变了重建轻管的现象,县道好路率达到85%。广饶汽车总站投入运营,建成了东营区牛庄、史口,河口区义和,广饶县辛桥,垦利县胜坨、董集,利津县虎滩等7个“四位一体”乡镇交管所,农村交通管理运营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公共交通更加快捷方便。市公交公司投资2400万元,新购置公交车100辆。建设和更新改造候车亭104个、新装站牌266个,设置了乘车导向图,对公交站牌的文字标识进行了更换。根据客流量调查和听取群众意见,先后调整了部分线路班车,开通了9条公交线路和部分直达车、大站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示范线路活动,公交车全部设置了便民伞、文明桶、便民药箱和爱心座等设施。完善了网上公交查询系统,制作线路图,并录入网站。广饶县开通了城市公交车。交运集团投资1800余万元,更新长途客车65辆,新增客运线路7条,将部分东营至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的长途客车调整到东城汽车站始发,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四)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编制了《东营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制定了《东营市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起草了《东营市出租车客运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文件,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规范有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交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实行了无纸化考试。出租车自2007年5月1日开始全部按照新运价打表计费,彻底结束了东营出租车不打表、口头论价的历史。加强出租车市场整治力度,对卫生状况差、异地经营、超范围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借助全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声势,市交通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交通秩序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47整治活动,对交通运输市场存在的车霸、路霸和一些影响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深入整治,长期存在的倒发车、站外发车和异地经营车辆得到有效治理。全年共查处各类违章车辆2700辆,有效遏制了非法营运现象。加大对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和客运车辆超员整治力度。全年共查处超限车辆1327辆,卸货6509.5吨,补缴规费728万元,超限超载率控制在6%以下。
  (五)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把运输企业市场准入关、车船技术关、从业人员资格关,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和安全防控体系,提高了事故预防、人命救助和事故处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反三违月”、安全警示月活动,精心组织了33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全系统举办不同类型的安全培训教育70多期。加强了节假日旅客运输市场的安全监管,在城区重要路段设立安全检查站点,对客车超员、客货混装车辆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全市交通系统未发生人员死亡和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继续保持了安全稳定的大好形势。
  (六)运输生产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共完成社会公路客运量2600万人,客运周转量18244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12%和3.6%。完成全社会公路货运量6260万吨,货运周转量78604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5%和3.19%。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70万吨,货物周转量71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06%和7.25%。完成港口吞吐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7.8%。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5.34万人,货邮306.11吨,飞机起降1150架次,分别比去年增长48.33%、73.92%和7.6%。交通规费征收完成年计划的105.1%,增长6.1%。
  (七)廉政建设不断深化。按照“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市局与县区交通局、各科处室、下属各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实行了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举办专题报告会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反腐败教育活动,丰富了廉政教育的内容。突出强化了交通建设领域规章制度的落实,紧紧围绕工程招投标、工程分包、材料供应、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建立完善监督机制,规范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开工建设的项目全部按程序进行了招投标,所有施工项目都实行了“双合同制”。纪检监察人员全过程参与对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监管,避免了暗箱操作。加强治理交通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对交通建设领域进行了商业贿赂专项检查,规范了商业经营行为。
  (八)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参加“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统筹谋划全局,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机场扩建、深水岸线审批、铁路走向确定等许多重大问题都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整合了交通执法资源,统一执法队伍管理,成立了违章车辆处理办公室,行业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探索领导机关和干部理论学习、作风建设、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效能建设、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科学决策等长效机制,制订了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和机关考勤、会议、接待、值班、车辆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奖勤罚懒的工作机制。
  (九)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建立了行政效能监察、案件投诉处理和治理公路“三乱”快速反应机制,从改善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入手,建立健全了岗位目标责任等各项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理事的制度体系。适度下放了县区客运出租车辆管理权,变过去的审批为总量控制。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精简,精简幅度达到25%o交通各执法单位全部落实了24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五公开一监督”,对审批标准、条件、责任、权限、时限等进行规范。各县区交通局和有关单位普遍设立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开通交通行风热线电话,增加了交通部门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和征求意见的渠道。加大了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每个案件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认真处理。全年共组织交通行政执法检查2次, 组织不定期暗访15次,检查交管所50多次,检查路段1500多公里。
  (十)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深入。按照“巩固、深化、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强化调度,督促检查,文明创建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先后多次召开文明创建工作座谈会,开展了 “十佳交通标兵”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和 “市级文明示范窗口”评选活动,与市文明办联合评选、命名和表彰了10个“市级文明示范窗口”。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垦利县交通局获得全省港航系统“构建和谐港航”演讲比赛一等奖。2007年市交通局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机关,获得了全省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三等奖、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各县区交通局、市直交通各单位也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荣誉。
  三、创新与经验(一)坚持思路创新,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市交通局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路的创新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在上级主管部门认为东营市无自然深水岸线资源的情况下,充分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完成了东营港深水岸线使用权申请报批工作;汽车总站建设在开工近三年时干时停、成了马拉松工程的情况下,及时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措施、不等不靠,领导一线坐阵指挥,现场督导和解决难题,确保了工程顺利进展。东营机场规划设计审批工作涉及面广、程序复杂,按正常程序,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市交通局党委积极主动、靠上工作,将各项工作紧密衔接、压茬进行,提前完成了评审工作;在德龙烟、黄大铁路走向定线问题上,积极跑济南、跑北京,宣传东营、介绍东营、征求意见,使铁路走向的初步方案基本按照我市的意见予以确定。
  (二)转变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和行风建设明显加强。对全年工作制订了目标、制订了年度考核办法、制定了重点工程和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目标考核办法,对每项重点工作都规定了责任人、完成时限,定期督查考核,促进了工作落实。加强了公务接待管理,吃喝风、讲排场的现象明显减少。各项交通建设工程严格执行招投标,工程进展顺利。领导班子和干部在各项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亲历亲为、敢抓敢管、深入实际、解决问题。各处室和中层干部积极主动, 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机关效能明显提高, 全系统上下出现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三)创新载体,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把发展交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努力为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运力装备、舒适安全的运输服务,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到交通发展为民、利民、便民,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交通服务行业开展了 “服务质量年” 活动,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经营行为。开展了全市“十佳交通标兵”和“文明线路”、“文明窗口”评选活动,激发了广大交通职工的工作热情。简化运输管理许可事项和程序,开展企业、车辆审验上门服务,为运输业户提供方便。成立了违章处理办公室,一口对外、标准统一,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新增公交车100辆,加强了服务方面的制度、管理、监督工作,公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长途客运更新长途车65辆,改善了车内卫生,提高了车辆正点率。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49(四)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把依法行政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狠抓普法,严格执法,努力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出租车管理,实行了打表计费,出具税控发票,结束了出租车不打表、不计费、随意要价的历史,实现了出租车市场平稳、无上访。对群众关心的“黑车”、异地经营、抢客甩客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与市公安局联合,在全市开展了集中整治交通运输秩序活动全年共查处各类违章车辆2700辆,有效遏制了非法营运现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和维护稳定工作,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
  附:市交通局党委成员名单书记:杨同柱(2008年4月离职)李兆君(2008年4月任职)委员:郑月成赵兰海韩雪峰燕渭泽东营市卫生局党委工作概况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孙庆九2007年,全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医防并举,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与行业内部管理,各项卫生工作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组织概况东营市卫生局党委有党委委员6名,辖有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2个基层党委,党支部18个,党小组42个,党员399名。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全市便民实事项目。在农村,建设改造7处乡镇卫生院和75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每处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不低于2000平方米、一般卫生院不低于1000平方米,配备X光机、B超、心电图、救护车等急用必需设备,为每所卫生院培训7名业务骨干;每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250中共东营市委纪事房不低于120平方米、村卫生室不低于100平方米,实行“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预防保健室和冷链室”六室分开和医防分类管理。我市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的认可,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卫生部长陈竺先后到广饶县调研基层卫生工作,对我市的农村卫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农村,着力提高农民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城镇,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发动、扩面征缴工作,促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扩大医保覆盖面,实行包保责任制和宣传单送达回执“两项制度”,2007年全市参保农民为97.69万人,筹集基金6946.8万元;参保城镇居民6.7万人,筹集基金473.93万元,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全市首批确定了12家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向参保居民作出了惠民服务承诺,进一步体现了“为民、利民、便民”的原则。
  (三)加强公共卫生监管,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在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中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已建成食品卫生信誉度A级单位39家,B级单位62家,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完成率达到了97.16%。开展全市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出动监督车辆2945辆次,卫生执法人员5236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5031户次,取缔无证经营户151户,吊销许可证17个,查处案件108起,罚没10.28万元,全市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为我市顺利通过全国、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考核验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加强卫生行业管理,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成立了13个市级临床专业质控中心,开展了省、市两级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东营市人民医院、胜利医院被评为省级护理示范病房。11月7日-11日,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督导检查。二是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力度,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了院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三是加强医疗广告治理,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监测医疗机构广告发布情况,对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发布虚假广告者,移交工商部门查处。四是稳步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拟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方案,组织全市11家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共有1500余种药品参与招标。五是落实卫生便民、惠民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每两年为一周期,并建立长效机制。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9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7处乡镇卫生院和1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共设立惠民病床266张,减免就医患者28.7万人次,共计减免医药费用376.6万元;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实行了医疗卫生辅助检查“一单通”互认制度,市人民医院等21家医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临床检验项目报告“一单通”认可单位,为患者节约检查费用127.2万元。
  (五)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一是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市委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确定整改措施,实现了教育活动与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不误、两促进。二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十七大开幕式,传达学习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市四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能力。三是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51单位创建活动。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19家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市级“诚信单位”认定。四是加强卫生纠风工作。深入开展“加强卫生行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和医院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在全系统推行卫生行风建设承诺和政(院)务公开制度,严格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着力探索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卫生行业作风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爱国卫生、科技教育、妇幼保健、无偿献血、中医药、学会等工作,统筹卫生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扎实开展基层卫生创建活动。加强卫生行业社会人才工作,初步确定了发挥社会卫生人才力量、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在全市推广了垦利县“免费婚检、政府买单”的婚检模式,开展了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专项检査工作,2007年,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97.09%,高危妊娠管理率和新法接生率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7.79%。和4.62%。。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强化血液质量管理,我市建成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全市共采集无偿献血15778人次,完成年计划采血人数的143%,成分用血占临床用血量的99.7%。加强卫生项目建设管理与外事工作,积极配合省卫生厅做好广饶县 WHO—卢森堡一山东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的指导工作,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在全市首次选派2名医护人员支援坦桑尼亚,建立了卫生系统援外医疗工作专项基金,保障了援外工作的健康开展。加强学会建设,组织召开了市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成员;做好医疗事故鉴定工作,1-11月份,共受理医疗事故40起,完成鉴定21起。加强卫生宣传和调研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卫生系统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会议,确定局机关重点调研课题15项,制作播出《卫生与健康》节目40期,有力地宣传了卫生工作、普及了卫生知识。加强医务工会、党建群团工作,举办了全市卫生系统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为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综治、卫生信访等工作,卫生系统无越级赴省进京上访事件、治安刑事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2007年11月27日,我市“平安医院”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三、创新与经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项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7年全市批准新增和保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8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75处,全部达到“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备装备、外观标识、制度建设和服务功能”六统一的标准要求。逐步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乡镇卫生院上划县区按职责管理,增强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和发展活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转型、改造和新建一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城乡居民提高及时、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认真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实施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理顺了胜利油田、东营军分区、济军生产基地、石油大学的疫情报告渠道,确保了疫情信息的科学完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卫生局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反应、救治、监督和指挥决策能力,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点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
  加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维护公众健康252中共东营市委纪事权益。按照分级、分类、属地化管理和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界定了市、县区之间卫生监督的管理范围,建立完善覆盖市、县区、乡镇三级卫生监督体系,将所有19项市级卫生行政审批、许可、备案事项统一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办理,制定了《卫生许可办理规程》向社会公示,每季度汇总公布卫生许可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经营业户。完善医疗市场、食品市场、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信息标准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卫生监督工作的实时、动态和科学管理。
  附:市卫生局党委成员名单书记:孙庆九副书记:韩志东委员:王春红苏江萍成军华毕平安东营市公安局党委工作概况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张俊海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正确领导下,市公安局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以“三基”工程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扎实推进平安东营建设,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组织概况截止2007年12月310,市公安局党委下设市局机关党委和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党委两个基层党委,设有基层党支部32个和1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员650人,其中女党员91人、少数民族党员2人。共有干部职工868人,其中离退休29人、提前离岗10人。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一)公安业务工作全面推进1、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斗争,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全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以“打黑除恶”为龙头,以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为突破口,迅速掀起“打黑除恶”专项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53斗争高潮,打掉恶势力犯罪团伙51个,抓获涉案成员294人,破获刑事案件384起。一年来,全市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25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08人;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48个、成员542人;追回各类在逃人员785人,缴获赃款赃物折款2000余万元。狠抓命案侦破工作,全年共发命案35起,破33起;侦破历年命案积案10起。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犯罪,破案1226起,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厉打击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72起,挽回经济损失3400余万元。认真解决影响民生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和打击盗抢自行车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查办黄赌毒案件135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377人;破获盗窃、非法收购自行车案件22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4人。紧紧抓住油区治安整治不放松,严厉打击涉油犯罪。打掉涉油违法犯罪团伙30个,破获涉油案件212起,抓获涉油违法犯罪分子151人,收缴被盗原油130余吨。在监所广泛开展深挖余罪工作,深挖犯罪线索241条,从中破获刑事案件47起。三是切实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和危爆物品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2007年,全市共发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829起,死亡220人,受伤2050人,直接经济损失435.86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9.1%、3.5%、10.1%和13.8%, 继续保持“四下降、零发生”的目标;全市共发火灾事故282起,直接经济损失147.4万元,比2006年分别下降12.4%和9.1%。
  2、扎实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公安工作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按照12345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百日攻坚”行动,强力推进 “三基”建设。一是大力实施警力下沉战略,使基层一线实战单位警力占全市总警力的90.8%, 派出所警力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49.93%。二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三基”工程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投资360余万元购买巡逻车26辆,安装车载警用防暴、防护装备和技术设备,配发到部分派出所作为出警巡逻车辆。三是不断深化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全市已建警务室174个,机关民警联系村居162个。四是狠抓“四道防线”建设,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省厅“一河三圈”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出境主干道建设10处警务工作站,形成了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中心城区及县城区之间建设治安检査站12处,形成了治安防控的第二道防线。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大力推行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与城区治安卡点共同组成治安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在社区和村居,由警务室民警带领和指导保安员、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巡逻防范,构筑起了治安防控的第四道防线。五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治安动态防控预警研判、刑事案件预警研判平台建成并于10月份投入使用,同时推进国内安全保卫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平台建设。依托三大平台,实施全警信息采集活动,先后采集录入接处警信息、案件信息、从业人员及单位、暂住人口、重点人员等各类信息数据60余万条,整合各类数据库信息240余万条,为网上作战和分析研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改进和加强公安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车辆和驾驶员管理方面,通过实行低柜台敞开式服务,全面推行自选号牌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在户政管理方面,积极开展“二代证”登门服务活动,继去年开通“户籍热线”电话之后,在市政府“中国•东营”门户网站上开通“户籍在线”专栏,在线解答网民的咨询,受理网民的投诉和求助,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出入境管理方面,深入开展文明窗口达标活动,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推行上门服务活动,方便了公民出入境,服务了对外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政治建警、业务强警、254中共东营市委纪事文化育警、依制治警、从优待警等有效措施,不断激发广大公安民警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提高广大民警思想道德素质和执法服务水平。年内,市局和各分县局及交巡警支队全部跨入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行列。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作机制,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深化为着力点,自觉在求新、求实、求进上下功夫,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目标要求到位。研究制定了《2007年全市公安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公安机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提出了实现创建目标的具体工作措施。二是组织领导到位。调整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设立专门办公室,配强办公办量,保证了文明创建活动的连续性。分管领导坚持一月一调度,定期不定期的抓督查,做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为全局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一岗双责”、“违法违纪一票否决”、“民警严重违法违纪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了市局党委负总责,政治部具体负责,各警种、各单位齐抓共管,全警动员,全员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坚持政治建警,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强理论武装,筑牢忠诚警魂。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主线,通过举办辅导讲座、学习报告会、学习交流会、座谈讨论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民警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党员的思想,确保了公安队伍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二是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端正执法为民思想。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执法为民,反对特权思想,树立良好警风”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民警用和谐理念处理问题,用和谐态度对待群众,较好地解决了“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等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广大民警的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职业风尚。扎实推进“诚信公安”建设,通过组织“民警进社区(企业)”、“开门评警”、“警务调查”、“下评上”民主测评、“大调研、大走访、大督导”等形式,引导民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教育民警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以诚信、务实、为民、清廉的作风,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找准精神文明建设与公安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始终做到“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和谐社会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和保障民生;着眼于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公安形象。扎实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先后开展计算机基本技能比武、基本法律知识考试、业务知识竞赛、执法卷宗检查评比、警容警姿比武等各类比武竞赛60多场次,培训民警3683人次,提高了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队伍管理运行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由“以人管人”到“以制管人”的转变;建立实施民警思想状况预警研判机制,提高了对民警不良行为的防控能力;建立实行执法信息化网上考评机制,实现了网上量化考核和评议考核的有机结合;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层层签订执法岗位责任书,把领导责任、执法责任科学分解到各执法单位和个人,明确了每个人、每个执法岗位的执法责任。
  4、注重创建载体,充实创建内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坚持文化育警,先后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55举办了乒乓球比赛、全市公安机关第三届篮球比赛、第二届冬季越野比赛和读书、演讲、书法摄影比赛,积极组织参加“迎国庆”行政执法杯篮球比赛、万人健步行、“三人制”篮球、乒乓球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警的热情,陶冶了情操,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坚持从优待警,切实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充实完善了民警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机构,为民警办理了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施年休假、年体检、因公负伤快速救治和民警伤亡保险等制度,切实解决了民警的后顾之忧。积极为民警办好事、解难题,为29位无业民警家属妥善安置了临时工工作。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为身患重大疾病、家庭特别困难的民警以及因公牺牲的民警家属提供了适当的经济帮助。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起了市局机关民警食堂,方便了机关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坚持形象塑警,积极参与“文明新事、文明市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模范看守所”——利津县看守所,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富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一一乔聚祥、全省“十佳女警官”——杨晓云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东营公安的良好形象。
  (三)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认真贯彻“从严治党、依制治警”方针,以责任制为总抓手,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渗透力,全市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教育管理,全面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以“坚持执法为民,反对特权思想,树立良好警风”教育整顿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忠诚教育”、“两个务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党纪、政纪、警纪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全面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函询等制度,增强了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2、加强监督检查,从根本上保证队伍的廉洁勤政。对近年来群众的举报和投诉进行了整理,认真分析查找问题,逐人签订了“履行职责”保证书。结合教育整顿活动,对民警经商、办企业和变相经商办企业及亲属涉及个人职权范围的经营活动,进行排查和摸底,要求限期脱节。加强民警使用机动车管理,要求除个人实购车辆外,其他外借车辆一律清理,并且规定因私发生的一切问题与组织无关,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个人购买车辆必须到纪委备案。对民警个人用车进行了登记,办理了小区出入证,清理违规车53辆。
  3、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一是以征求意见信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直有关单位、执法监督员,上级公安机关、各分县局征求意见;并在市局车管所、出入境服务大厅等窗口单位设立征求意见箱,主动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征求意见信、征求意见表500余份,收回300余份,确保了意见征求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二是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就“打黑除恶”等重点问题征求意见,研究工作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开展“警务调查”活动和“下评上”民主测评活动,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四是邀请驻东营的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汇报工作、征求意见。五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借助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大众通报公安工作的有关情况、公安机关推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举措,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全面开展“双述双评”、创建“无违纪所队”活动,全市136个派出所、交警中队,有120余名所、队领导及责任区民警参加了述职述廉报告会,接受群众的现场评议,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4、积极参加“行风热线”、“阳光政务热256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线”等活动,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以“行风热线”、“阳光政务热线”为载体,宣传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受理群众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5、加大警务公开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全市公安机关采取张榜公示、互联网、电子屏幕、收费台帐、电话查询和触摸屏查询等方式,对涉及公安的各项收费依据、标准等进行公示,有效防止了“人情费”和“关系费”等违规行为的发生;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要求,取消行政审批11项,取消和下放收费项目56项;加强审计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结算、办案扣押财物和取保候审金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金额达3350余万元,有效预防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三、创新与经验一是在“严打”上出重拳,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建立完善“打黑除恶”经常性工作机制,成立“打黑除恶”专业队,对黑恶势力犯罪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建立完善“打黑除恶”工作领导包案责任制,市、县公安局分管局长或刑警大队长直接包案。建立完善犯罪动态预警发布机制,及时召开预警(新闻)发布会,适时通报斗争进展情况,提醒广大市民加强防范,避免遭受不法侵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打黑除恶”调研工作机制,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打击方向提供了导向支持。建立完善与检法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统一执法思想,为诉讼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建立完善有奖举报机制,制定出台《公民举报重大刑事犯罪线索奖励办法(试行)》,公布有奖举报电话,激发了人民群众举报刑事犯罪的积极性。
  二是在“整治”上下功夫,坚持油区治安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全力维护区域治安稳定。
  相继组织开展“破大案、保平安”百日会战、“三查一整”等涉油犯罪严打斗争,全力打击涉油犯罪。以巡逻防控为主线,有效控制油区治安局势。成立专职输油气管道巡护队,按照每1.5公里设一名巡护队员的标准,各沿线派出所每晚由一名正式民警带领巡护队员,统一采取步巡的方式,沿输油气管道不间断地开展巡逻防范,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打孔盗油等涉油案件的发生。以强化重点治乱为手段,坚决堵塞销赃渠道。狠抓源头治理,集中整治非法“三小一点”(小炼油、小轧钢、小化工,废旧物资收购点),坚决堵死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以油区治安稳定带动了全市社会治安稳定,形成了维护区域治安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三是在“防范”上抓主动,重点推行“四项改革”,全力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围绕建立现代警务机制,重点推行“四项改革”,有效增强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一是110接处警改革。在110、122、119“三台合一”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区接处警工作进行了改革,全面推行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防机制。二是推行“五分钟”工程。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实施“五分钟工程,创建110服务品牌”活动,以“接警快、出警快、处置快、服务好”为目标,狠抓110“五分钟”工程建设,大量矛盾、纠纷和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排解和救助。三是交通事故接处警改革。全面推行110民警参与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警务新机制。四是实施“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建设。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全面启动以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城市公共安全动态监控、公路治安检查站“三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城市” 基础项目建设。
  四是在“三基”上求实效,精心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全力提升基层基础水平。“一”就是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一条主线来抓。“二”就是抓两手,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防范,城区重点抓防范,以防促打;农村重点抓打击,以打促防,切实维护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57社会稳定。“三”就是抓好国内安全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动态治安防控信息预警研判、刑事案件发案信息预警研判“三个平台”建设。“四”就是建设“四道防线”。通过布建“四道防线”,形成了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五”就是抓好五支队伍建设。即以交警、巡警、武警为主的专职巡逻队伍,以市局和各分县局其他警种为辅助力量的巡逻队伍,以社区民警为主的社区防范队伍,保安队伍和社会治安积极分子、内保组织力量。通过五支力量的整合和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纪律严明、执法公正、干事创业的治安防控队伍。
  五是在“服务”上促和谐,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全力优化服务发展环境。在原有的政务公开、便民承诺、问责监督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更便民、更惠民的角度出台了《全市公安机关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从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出入境管理和群众咨询、投诉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行19条便民利民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在汽车销售4S店实行预选号牌机制,逐步做到买车上牌“一条龙”服务。在户籍管理中,全面实行市内户口网上迁移;公民在办理新生儿出生登记时,各派出所提供全市范围内重名情况查询。在群众咨询和投诉方面,除原有的110、便民服务电话、局长公开热线等渠道外,依托“中国•东营”门户网站,开通“公安外网”,市民对涉及公安业务的有关咨询,发送各专业信箱,由各业务警种分类受理;对公安工作和队伍的投诉,新设“公安局长信箱”,有关部门查证后予以答复。
  六是在“队伍”上强管理,坚持“六措并举”,全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政治建警,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警,引导广大民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增强了全体民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素质强警,规划建设市人民警察综合训练基地,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公安实际、具有东营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在深入推进“三考”和“百十一”岗位练兵活动的同时,细化、量化部门、警种技战术技能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战训练,切实提高民警的实战能力。坚持依制治警,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规范队伍管理,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水平;理顺公安体制,精简县级、调整设置市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切实解决影响公安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建立起了科学、高效的公安运行机制。坚持文化育警,广泛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新文化载体,积极开展警体运动会、警务实战技能比武、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东营特色的“公安文化品牌”,进一步激发了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坚持从优待警,尽最大努力提高基层公安民警政治、经济待遇,保障一线执勤执法民警合法权益,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和调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一线民警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坚持典型带警,深入开展 “立功创模”活动,在全体民警中掀起了向以全国“模范看守所”利津县看守所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富杰等为代表的模范集体和先模人物学习热潮,广大公安民警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谋发展,全市公安机关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2007年,在全省公安机关综合考评中,东营市公安局首次获得优秀等次。
  附:市公安局党委成员名单书记:张俊海副书记:高桂亭委员:王相海商巍李希杰赵詰李湘兵于绍源牟兴泉周海林石磊25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东营市粮食局党委工作概况市粮食局党委书记薄官和一、组织概况中共东营市粮食局(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委员会辖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分局党总支(6个党支部)和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市粮食局机关、市粮食局机关老干部、东营市鼎新工贸公司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58名。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2007年,市粮食局党委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动力,认真查找和整改“旧、满、躁、散、奢、片”等六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教育、强素质、创佳绩、求发展,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取得了党建和粮食流通工作双丰收。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坚持思想先导原则,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企业改制的实际,市粮食局党委每年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党建工作和学习计划,细化阶段性推进计划,抓好各支部党建工作督导,突出强化学习、提升境界、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与周五下午学习日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粮食业务、市场经济、科学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以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战斗力。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按期组织换届选举,配齐配强党支部成员,完备了基层党组织。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2006年至2007年度共发展党员4名,充实了新鲜血液。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了政令畅通,党委内部形成了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向心力。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重点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突出抓了“破旧、克满、戒躁、纠散、反奢、防片”六个方面问题的整改,重点解决了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上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成效体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的规定,深入粮食企业改革第一线,调查研究改革、改制中出现的新问题,求真务实,对症施治,妥善解决了改制资产过户、职工安置等遗留问题,维护了整体稳定;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戒骄戒躁,勤俭办事,实现了粮食流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积极开展“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年”活动,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AB角等工作制度,实行服务承诺,规范办事程序,行政效能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县级领导分工包企业,以人为本,济危解困,及时为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凝聚了人心,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59倡树了形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约束力。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及时对党建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了党内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对党内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讨论研究,及时向全体党员通报,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2007年召开2次民主生活会,党委成员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了思想,沟通了情况,营造了和谐氛围;严格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制度,强化了党费收缴的严肃性;严格遵守和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规定,加强监督考核与民主评议,锻造了政治坚定、意志坚强、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做到了党务、政务通过网站依法公开,2007年,政府门户网站4个咨询性问题、“行风热线”2个求助和2个咨询问题全部得到及时答复,处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实现了社会和群众“零”投诉。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执行力。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化学习教育,筑牢了廉洁勤政思想防线;严格落实“五个不准”和“八项要求”,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严格督查,责任追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机关公务接待规定》等规章制度,按时报告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项目招、投标,推行“一项工程、两个方案”,杜绝了暗箱操作,促进了廉洁行业建设。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了粮食流通工作六大新成效1、加强管理,地方粮食储备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按照保障城镇居民不低于半年口粮储备的要求,全市地方储备粮达到14万吨,确保了储备总量。二是深入开展地方储备粮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全市4家地方粮食储备库全部成为“省级示范库”。三是积极推进绿色无公害储粮研究,在延缓品质劣变、保水通风、减少损耗、非化学防治虫害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得到国家粮食局充分肯定。四是适时组织了3.2万吨储备小麦的轮换,保障了储粮品质。五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400个,全市科技储粮示范村达到4个,直接受益农户达到700户。全省粮食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农户科技储粮“百镇千村万户工程”现场会于5月18日在广饶县召开,总结推广了我市的经验。
  2、健全制度,粮油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建立粮油统计调查制度,先后开展了全市粮食供需平衡、夏秋粮食生产、农户存粮和粮食服务业等四项调查,及时掌握了粮油市场动态。二是分级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规范设置了2家加工企业和56个应急供应网点,进一步完善应急措施,增强了特殊情况下应急保障能力。三是在城镇设立了50个典型居民调査户,在全市农村设立了135个典型调查农户,及时掌握城镇居民粮油消费情况和农村粮食产、需、存情况,搞好粮食预警预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依法行政,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高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围绕“依法经营粮食,保障消费安全”主题,组织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三周年宣传活动,宣传了政策,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社会认知度。二是规范粮食收购许可,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粮食收购资格的监督管理,依法办理粮食收购行政许可累计达到49家,既规范了全市粮食市场秩序,又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实施军供粮油招标采购,严把粮油供应准入关,保障了政260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策性粮油质量卫生安全。三是推进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加强粮油市场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全市有48名粮食行政管理人员取得了执法资格。深入开展执法活动,先后组织了4次全市粮油监督检查,依法规范了粮食流通企业和粮油购销户的经营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全市去年收购小麦7.62万吨,每斤平均单价高出最低收购价9分钱,杜绝了违规收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四是完善粮油质量卫生检测,强化监管手段。自2006年以来,先后投资130余万元建设了市级粮油质量卫生检测中心,配套了检测仪器和化验设备,加强检化验人员培训,提高了素质和技能, 达到了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检测要求,为开展粮油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4、龙头带动,粮食产业化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抓龙头,形成了粮油加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山东半球、垦利万得福、河口千乘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2007年,三大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566万元,实现利税340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0%和66%。龙头带动,促进了行业发展。全市16家规模以上粮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实现利税392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抓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山东半球集团不断完善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小麦生产基地40万亩;协同有关部门开展种植技术服务,统一管理,培植优质粮源,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建立了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三是抓市场,拓展经营领域。山东半球集团立足粮食主业,开展跨行业经营,先后投资3亿元成立了半球纺织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纱锭,初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半球面粉公司原粮采购半径达到200公里以上,产品畅销东北三省和内蒙,并辐射到全国粮油市场。半球牌小麦粉荣获中国名牌,实现了全市粮食系统国家名牌 “零”的突破。垦利万得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抓好传统大豆油生产的同时,瞄准国际大市场,不断改革创新,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省级攻关项目5项,大豆乳清蛋白、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水溶性多糖等产品开发取得实质成效,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申办国家专利24项,有3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5、破难解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续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东营、河口两区改制企业资产处置工作全面完成,彻底理顺了政企关系,维护了职工权益。二是全面完成了市鼎新粮油直属库职工安置,妥善解决了黄河路西延拆迁补偿和拆迁户的经济适用房等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努力争取并及时拨付省政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职工经济补偿金,推进了三县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程。广饶县粮食局已全面完成了改制任务; 垦利县、利津县粮食局加快破产企业资产变现步伐,维护职工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6、广开门路,储备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积极宣传我市资源优势,扩大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影响,努力向上争取项目。通过靠上做工作,市粮食储备库、利津国家粮食储备库取得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国家商务部将市粮食储备库列入国家储备糖库,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非储备糖库储存国家储备糖的单位。2007年,首批1.5万吨储备糖已全部入库。两项储备的实施,拓展了储备经济空间,为发展储备经济增添了活力。
  三、创新与经验2007年,粮食流通工作取得了两项突破性成果。一是深入开展地方储备粮规范化、精细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61化、信息化管理,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全市4家地方粮食储备库全部成为“省级示范库”。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市粮食储备库被国家商务部列入国家储备糖库,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非储备糖库储存国家储备糖的单位,首批1.5万吨储备糖已于2007年全部入库,为发展储备经济拓展了空间。
  附:市粮食局党委成员名单书记:李福杰(2007年12月离职)薄官和(2007年12月任职)副书记:燕立志委员:缪钦然杨忠起许钦勇胥和堂东营市供销社党委工作概况市供销党委书记王曰舜2007年,市供销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供销社提出的“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工作要求,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市供销社被国家人事部、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供销社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一、“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续建配套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按照标准在人口相对集中、有村级集市、辐射面较大的村,建设村级放心店222家;建设集经营性、公益性、中介性、综合性和社区性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9处。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拥有县级工业品物流配送中心4处,乡镇超市41处,村级放心店537家,使全市所有乡镇和千人以上的村分别建起了标准化的中心超市和便民放心店。该项目共计完成总投资3.6亿元,新增营业面积8.48万平方米(其中乡镇超市4.8万平方米,村级放心店3.68万平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两进”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超市和放心店的建设,改262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变了过去农村经营设施落后、方式单一、货物低档、质次价乱的局面。二是,搭建了双向流通平台,实现了农商“双赢”。在为农民送去日用消费品的同时,也把优质农副产品带进了超市、走向了城市,搭建起了“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三是,拉动了农村消费,繁荣了农村市场。“两进”工程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拉动了农村消费,并为商贸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契机。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带动了社会投资。超市和放心店的新建扩建,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提供了机会,仅“两进”工程本身就安置3000余人就业。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2007年,新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8家,完成全年任务的196%,至此,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17家,其中专业合作社134家,协会83家,入社社员(会员)近5万户,带动农户10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2.15%,社员(会员)人均年增纯收入比未入社农户高25%左右,年增纯收入总额约计3亿元。东营市和广饶县分别被列为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市、县。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上联大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经营格局,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更加完善。二是,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不仅在生产环节上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且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加工经营等环节收益。据测算,2007年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其他农户年纯收入平均高出25%以上,人均增加年纯收入达1200元以上。四是,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分散的利益诉求聚合起来,成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便捷桥梁与纽带。
  三、农资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直营店和加盟店”为组织形式,通过加大县属公司改革、改造力度,壮大县属公司的实力,优化龙头企业,形成了县域内的物流中心;通过与知名企业、名牌商品合作,以企业实力和商品实力形成商品优势,扩大了市场份额;通过吸纳农村经营大户的加入,并规范其发展,逐步形成辐射周边的服务中心。全年新建农资网点64处,供销社系统发展的规范农资网点已达304处,县级农资配送中心3处,年农资经营量达20万吨,占全市总需求量的48%,所有网点无一在工商、农业、质监部门的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各个网点不仅为农民提供安全的生产资料供应,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优势为农民提供集科技、信息、技术、培训等综合性服务,逐步打造成为农服务平台。
  四、黄河口特优农产品营销取得突破为加强我市特优农产品与国内外高端市场的对接营销,以“南菜北枣”为重点,通过对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依托河口新盛冬枣合作社和凯银集团、华誉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组织产销合作,促进我市特优产品与高端市场对接的工作思路。2007年,先后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和龙头企业与山东银座、台湾大润发、台湾统一银座等知名连锁超市公司进行了十几次产销对接,成功举办了“东营一山东银座产销洽谈会”,并与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定东营作为山东银座主要农副产品的主供生产基地。目前,已与三家国内知名超市公司分别签定了黄河口冬枣、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63黄河口大米贴牌生产合同和黄河口冬枣、黄河口蔬菜的专供基地合作协议;与10个农产品生产企业签订了37份农产品购销合同,总金额达6.5亿元;与11个企业建立了特优农产品营销合作关系,为明后年开展大规模产销对接打下了基础。
  五、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农民培训是供销社承担的市政府便民实事之一,为此,组建了专家讲师团,编制了知识问答手册,在全系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为“三农”服务氛围。在培训内容上做到了两个“贴近”,即贴近提高农民素质的需要,贴近推进棉花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培训形式上,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灵活多样,适时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全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16期,培训棉农24343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12.71%。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植棉水平,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好评。
  六、招商引资任务超额完成2007年,市供销社被市政府确定为产业招商责任单位。为加大招商工作的力度,成立了产业招商领导小组,制定了《东营市供销社产业招商考核奖励办法》。全年年引进招商项目2个,总投资12.4亿元,到位资金1.6亿元。
  附:市供销社党委成员名单书记:王曰舜副书记:郝立刚委员:孙家恩陈志强潘翠芬东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工作概况东营市副市长李金昆东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开发区党工委现有下属基层党组织28个,其中管委会机关党委1个,企业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4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22个,共有党员250名。2007年,开发区党工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基层组织建设,全区组织和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增强政治敏锐性。切实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执政为民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坚持边学边改,边整边改,立说立行,及时抓好落实, 全区上下思想进一步解放,纪律进一步加强,整个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立了企业党委,新增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5个,发展党员23名。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达到22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员167名。维尔士服装有限公司被省委264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组织部确定为党建工作联系点,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被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建工作示范基地。机关党建工作取得突岀成效,4个支部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三)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了全区第二届青年职工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举办了2008年庆元旦联欢文艺晚会,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切实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全年在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发表稿件200余篇,委托知名文化传播公司,制作了开发区形象歌曲和形象宣传片,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扩大了对外知名度。开展了“慈心一日捐”、“送温暖、献爱心”等慈善募捐活动,募集捐款5万余元,体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攀升。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4.6亿元,同比增长2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6亿元,同比增长5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工业增加值90.2亿元、利税25亿元、利润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19.6%、70.9%、72.6%;实现税收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51.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人2.5亿元,同比增长29.5%;完成进出口总额4.8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7亿美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完成了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年新批准进区项目32个,项目总投资49.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1个,外资项目12个。引进了投资17.5亿元的华泰集团5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投资6.8亿元的金茂铝业2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投资6.2亿元的佛思特电子节能变压器项目、投资4亿元的泰克拓普LED芯片生产及应用项目、投资900万美元的恩德风电设备二期项目、投资640万欧元的德国萨泰克斯玻璃纤维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后劲。
  (三)入区企业逐步壮大。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过10亿元的企业4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列全市第4位;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6%。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山东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区内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达到6家。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43项。奥罗电气和天丰太阳能被认定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天心软件公司通过“山东省双软企业”认证。新增省级名牌5个,省著名商标1个,免检产品5个。
  (四)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区中园建设扎实推进,成立了推进四个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规划报批、土地调整和项目推进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五)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8亿元,新建道路16公里、桥涵3座、雨水泵站4座,回填土方1050万立方米,新增供暖面积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5万平方米。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逐步健全。不断加大城区管理力度,深入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和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积极实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65施“三网”绿化工程,城区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六)机关建设和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健全完善了督查考核等管理制度。规范精简审批程序,深入开展网上报批和项目代办,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称号。“平安开发区”建设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富有成效,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三、创新与经验开发区党工委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促进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生态良好的局面。
  (一)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努力实现率先发展。坚持以产业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龙头,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发展质量。一是突岀抓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综合类电子产业、光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研发基地。二是突出抓好石油装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成立了公司化运作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推广中心,借助行业协会和中心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进驻,帮助现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国内资源整合。三是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在发展好新兴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老产业新生机。
  (二)以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体制机制、工作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竞争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积极整合区内创新资源,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快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功能,将其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科技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逐步建立起以省级名牌为重点、国家级名牌为龙头的品牌群体。二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以职能权限的完善为契机,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各窗口职能,规范完善网上报批和项目代办,切实做到审批服务的“一站式”和规范化; 不断强化服务企业意识,丰富服务内涵,拓宽服务范围,对区内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在资金支持、信息传递、金融服务、政策咨询、协调服务等方面重点倾斜,促进企业尽快实现骨干膨胀;充分发挥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早餐会的平台作用,设立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群体。三是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开发建设模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依托国有资产运营中心,做好土地经营管理和资产经营管理文章,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升开发区配套水平。
  (三)以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努力实现和谐发展。结合工作实际,主动调整, 统筹兼顾,不断创新和积累新优势,争做全市和谐发展的表率。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坚持环境优先原则,深入落实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严控污染项目入区,不断加大环境监控和执法力度,对于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或拒不整改的坚决关停。以开发区被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契机,建266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立和完善循环经济长效运行机制,制定实施相关奖励政策、收费减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淘汰落后的高耗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多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培植和树立一批行业节约标兵。二是严把集约发展关。严格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大土地清理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力度,对于确实无投资能力和投资意向的项目,以及违反有关规定圈而不建的项目,坚决收回其圈占土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为投资者、职工和居民提供更高水平、更便利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关闭破产企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安排就业,促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各项职工保障措施,关心职工健康和生活,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坚决消除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附:东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成员名单东营市副市长、东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金昆副书记:李本军委员:丁卫东张春明刘杰元郭兴建马忠堂东营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工作概况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巴洪斌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2007年,开发区党工委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立足实际,勇于创新,扎根港区,埋头苦干,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党建工作健康发展,推动了港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思想建设情况。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积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全年组织召开了1次民主生活会、2次党员干部会议,组织2次专家报告会和6次理论学习。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党建规章制度,为强化党建奠定了基础。
  二是组织建设情况。不断健全党的组织建设,开发区党工委正式成立,并组建了3个机关党支部,在区内企业单位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全年发展预备党员5名,有5名预备党员转正。
  三是作风建设情况。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带动全体干部职工推动港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先后组织了“党员座谈会”、“党员茶话会”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了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672007年,是东营港扩建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奠定基础、实现突破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党工委团结一致,带领全区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圆满完成了港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码头建设取得新进展。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及7020米引桥主体基本完成。码头各类梁板构件预制、混凝土承台浇筑等工程全部完成,梁、钢平台安装均完成90%以上。引桥T梁、桩裙预制安装及承台混凝土浇筑等工程全部完成,桥面铺装与护栏安装分别完成67.2%和96%,实现了全线贯通。引堤连接桥工程全部完成,具备了通车条件。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投资13.3亿元,占总投资的78%,完成已开工工程项目计划投资的89%。面对港口建设“施工工序多、浇筑数量大、外观要求严”的实际状况,全体干部职工克服建设资金一度紧张、施工区域海况复杂、工程设计变更等实际困难,严格规范各项施工工序,有效解决技术难题,使多项技术首创全国纪录。在加快进度的同时,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控,全年共组织质量安全大检查16次,迎接国家质监总站和省质监站检查7次。省交通厅质检站对东营港进行核检后,认为东营港扩建工程在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称得上是一个标杆工程。同时,积极配合海测部门,完成东营港海域海图测绘,为东营港运营提供了必要条件,节省资金300余万元。
  (二)园区规划建设取得新推进。先后编制完成了工业区分区规划、办公生活商贸区控制性详规、港口陆域控制性详规及相关专业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2007年共投入2.65亿元用于配套建设,建成通车8.6公里的4条道路,建成了3条项目区临时道路,完成了总长35.6公里的给排水管道,完成了包括大唐国际火电项目建设需要在内的总计1235万立方米的土方吹填,保障了进区项目的顺利建设。投产使用了第一口地热井,行政服务中心及食堂公寓基本完工。土地规划修编加快推进,推动了港区用地分期分批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年争取项目用地指标3690亩。重点推进了区内油田用地收回、港城西界定桩、港区基准地价调整等工作,理顺了用地关系,规范了用地管理。区域环评加快推进。开发区区域环评报告书已经省环评中心评估完成,待省环保局批复后实施。大力开展工业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全年共预审建设项目8个,审批项目2个,验收项目4个,环评执行率100%。加强区内企业环保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三)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目前,已投产项目4个,正在办理手续项目4个,在建项目5个,投资10.3亿元。.全年,实际引进到位资金3.05亿元。我区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化工项目亚通公司总投资7.8亿元的石化项目,截至年底,已完成投资1.6亿元。专业招商人员先后外出招商30余次,接待客商400人次,联系有明显投资意向项目30多个。大唐国际总投资220亿元的4x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已完成一期地质勘探,24亿元的主体设备已定货,今年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中电投总投资28亿元的2x30万千瓦热电项目已与我区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把握全市产业北移的机遇,加大了与市内炼化企业对接联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财税工作取得新成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33万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资金争取成效突出,全年共争取到位建设资金3.75亿元。积极配合各级审计部门搞好审计,港口工程造价控制严格。两年来,共审核工程进度款118076万元,审减17516万元,审减率14.8%;审核处理造价争议和设计变更72份,审减不合理费用约8000万元,保障了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严格履行工程招投标程序,全年完成园区配套工程政府采购招标16项,没有发生一起投诉。资金收支及26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经费管理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内设及派驻机构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确保了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全面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健全了税源控管体系,设立了税源监控台帐,大大提高了税源征收力度,强化税源控管,全年组织税收2190.62万元。
  (五)发展环境呈现新气象。一是抓好了港区平安建设。强化“严打”态势,全年开展综治活动36次,接处警198次,全区治安形势大为好转,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期下降15%,破案率上升20%,港区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增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年转发下发各类预警通知21件,组织海上救援8次,转移撤离人员157人,救援遇险者36人,针对重点领域检查企业42家,查处和消除隐患87处,发放安全知识资料4000余份,组织举办了“保障平安”文艺晚会,3000多名群众和施工人员在观看的同时,受到了教育。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全区全年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事件。二是抓好了港区文明建设。不断加大规划监察和市容管理力度,有效整治了乱扔乱倒垃圾、户外经营、运输车辆混乱等现象,全年拆除违章建筑近3000平方米,顺利完成了海滨路个别沿街违章建筑的拆除,未引起任何上访和执法纠纷。在市政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园区水电设施,全面落实对沿街商户卫生管理费收缴,积极推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启用了港区第一座垃圾填埋场,全年处理各类生活垃圾3000余吨,同时,积极实施绿化工程油地共建,新增绿化面积32700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27平方米,区容区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抓好了港区服务优化。进一步完善了《进区项目联审制度》编印了招商项目规划及服务指南。向社会聘请了8名行风监督员,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监督,全面改善港区服务意识。
  (六)社会事业有新进步。一是大力推进港区和谐建设。针对社会公共设施配套滞后的现状,积极协商市卫生局,在港区设立了市第二人民医院东港分院,目前医院人员、设备已全部到位,并正式接待群众就医,结束了港区无医院的历史。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了酒类、猪肉流通管理,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做到了三个100%o二是强化了群团组织建设。成立了工会工委,组建了团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加强了青少年教育。三是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油地军乒乓球、蓝球比赛和2场军民文艺晚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踊跃为灾区捐款近2万元。四是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全年共在各级媒体刊发和播出新闻稿件近300篇,管委会网站被评为全市优秀政务网站。
  (七)干部队伍建设有新提升。领导班子力量不断增强,中层干部逐步配齐,竞争上岗的17名干部全部到位。紧密结合全市开展的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注重队伍作风改进,全区干部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攻坚破难、干事创业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创新与经验2007年,在港区的开发建设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求发展,用创新的工作方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液体化工码头顺利通过立项批复。建设液体化工码头关系全市石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关系东营港可持续建设,也是港区破解资金瓶颈和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需要。东营港液体化工码头的建设,可为我市石化企业节约大量运输成本。目前,全市石化企业约78%的原料油通过海陆联运方式运入,陆运费用相当高。按800万吨运量计算,仅公路运输费用,通过东营港运入,可比从其它港口运入节约5亿元左市委直属党(工)委工作概况269右。如果产品从东营港输出,运费节省更是相当可观。自2006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迎难而上,主动争取,先后几十次赴省进京,强力推动液体化工码头立项取得圆满成功,获得省发改委批复。东营港液体化工码头的整个申报过程,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中进行的。我区跑遍了全省所有港口,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深入调查了东营港经济腹地8个省内地市和12个外省地市,前前后后十几次修改工可报告,圆满完成了立项所需的14个支持性文件,使要求严格、程序繁杂、国家严控的液体化工码头使用港口深水岸线获得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批准,最终使液体化工码头扩建工程立项获得批复。
  (二)码头招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备受全市关注的东营港对外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港口的战略破题。采用招商方式建设港口,对于港区和全市来说,意义重大,此举可减少财政投资20多亿元。自2006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东营港码头招商,先后考察了9家有投资意向的市内外企业,与多个拟投资商分别进行了几十轮艰苦细致的洽谈,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经综合分析、慎重比选,促成市政府与极具优势的中海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中海油确定接手东营港在建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并投资建设2个5千吨级、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在港区建设100万吨原油、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中海油总体规划是:整合我市炼化企业,建设30平方公里中国海油工业园,建设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中海油落户港区,对于拉动黄河三角洲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港区快速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成员名单书记:巴洪斌副书记:宋迎章荆向辉委 员:李卫国 王新文曹国华 李景东 陈安军

知识出处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8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准确记述了区委工作的基本面貌,重点反映区委认真把握团结实干、统筹发展的工作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谋长远、抓重点,搞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上采取的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新成绩、新发展。《纪事》将作为区委的编年实录和交流党建信息、探索执政规律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强化党史资政辅政功能。

阅读

相关人物

巴洪斌
相关人物
宋迎章
相关人物
荆向辉
相关人物
李卫国
相关人物
王新文
相关人物
曹国华
相关人物
李景东
相关人物
陈安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