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67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东营区成立于1984年1月,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东营市中心区。地跨东经118‘12' 42II~118.59' 52It,北纬37.14' 13II~37。31' 57“。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北邻垦利县。海岸线长43.33公里。区境东西最大横距6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5公里。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领导机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坐落在区境内,东营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键词: 东营 总结 地方志

内容


  东营区成立于1984年1月,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东营市中心区。地跨东经118‘12' 42II~118.59' 52It,北纬37.14' 13II~37。31' 57“。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北邻垦利县。海岸线长43.33公里。区境东西最大横距6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5公里。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领导机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坐落在区境内,东营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营区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虽濒临渤海,但大陆性气候影响明显。基本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境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卤水、贝壳、油页岩、岩盐、石膏、煤等。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含油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至2005年底,境内已发现油田8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99亿吨,累计生产原油3.04亿吨。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总面积115561.99公顷,其中农用地51455.35公顷、建设用地36037.69公顷、未利用地28068.95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44.53%、31.19%、24.28%。境内客水资源主要为黄河水,仅龙居镇黄河滩区内有少量地下淡水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柽柳、杞柳等灌木或半灌木和马绊草、芦苇、白茅、黄蓿菜等草本植物。境内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是黄河三角洲上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野生动物中兽类有野兔、狐、獾、鼬、刺猬等,鸟类中有麻雀、燕子、乌鸦、喜鹊、布谷鸟等近百种。水产资源主要有黄河刀鱼、黄河鲤鱼、中华绒螯蟹(黄河口毛蟹)、梭鱼、青鳞鱼、鲈鱼、毛虾、对虾、青虾、蛤等。
  二
  东营区域地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殷为薄姑国领地。周为齐地。秦属齐郡。西汉时,区境东部属琅槐县,西部属湿沃县。东汉时,区境东部属博昌县,西部仍属湿沃县。三国时,区境属青州齐郡,归魏国所辖。西晋、南北朝时,区境东部属广饶县,西部属湿沃县。隋代和唐宋两朝,区境东部属千乘县,西部属蒲台县。元、明、清三代,区境东部属乐安县,西部属蒲台县,少部分属博兴县。中华民国时期,境域为广饶、蒲台、博兴三县交界之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后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剧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跻身子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1952年,山东省将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
  1930年,博兴县早期共产党员张静源以督学的名义,在史口、神堂、田庄、王岗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3月,史口村的杜荣甲在博兴加人中国共产党,并返乡积极进行革命活动,7月建立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博兴县史口支部。1933年初,岳家村的岳拙园、十三图村的张范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清河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率部渡过小清河进入境内,为山东纵队三支队创建小清河以北平原抗日根据地揭开了序幕。1941年1月,清河区党委在牛庄一带建立中共广北县委、广北行署。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三旅、清河区、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进驻境内,开辟了以牛庄、北隋为中心的广北抗日根据地,进而发展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许世友、杨国夫、景晓村、李人凤、刘其人等领导境内军民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次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清河区军民英勇抗击2.6万名日伪军疯狂“扫荡”,取得了21天反“扫荡”斗争的伟大胜利。清河、渤海根据地成为山东抗日斗争的坚固后方和重要战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1945年春节后,境内掀起大参军高潮,广北县3天参军2662人,涌现了“商家连”“周家连”等模范集体和“一门三英雄’:“一门四英雄”“一门五英雄”等模范家庭。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全面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渤海区成为山东人民抗击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稳固后方。当地人民倾尽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0月至1949年10月,先后有3000多名青壮年参军,3600多名支前民工参加潍县、莱芜、济南、淮海等战役,2000多名支前民工随军渡江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建国后,境域曾属广饶县、蒲台县、博兴县、垦利县。境内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1961年4月,境内东营村附近打出的华北第8号探井首次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1962年9月23日,营2井喷出当时全国日产原油最高555吨的油流。1964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这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指挥部就设在东营村南,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性一页。为支援和协助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1965年3月中共惠民地委成立东营工委、惠民地区专署设立东营办事处,建立了为矿区服务的商业、粮食、金融、邮电等部门。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随着胜利油田加快开发建设,油、气、水、电、路、通信等矿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初步建成人口相对集中的石油矿区城镇。至1983年底,胜利油田基地建成区面积19.9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为适应胜利油田的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建设,伴随着东营市的诞生,1984年1月12日,东营区、牛庄区同时建立,是为东营区行政建置之始。1987年7月,东营、牛庄两区合并为东营区,为东营市所辖之县级区。2005年底,东营区辖4镇、6个街道,201个村民委员会、5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0.72万人。
  三
  建区后,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一座年轻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贫瘠荒凉的盐碱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近年来,东营区大力实施发展城市经济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基础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1.03亿元,1998年的17.28亿元,达到2005年的84.17亿元。全区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6.68亿元、44.37亿元、33.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84年的57:10:33,1998年的23.4:22.5:54.1,调整为2005年的7.9:52.7:3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4年的1.03亿元,1998年的23.2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0.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0.12亿元,1998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16亿元。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蔬菜、桑蚕、畜牧、水产等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4%,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家,辐射带动农户2.7万户。建区以来,累计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86个,改造荒碱地、中低产田4.27万公顷,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高速增长。1984年全区工业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0.15亿元,1998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5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63亿元、利税0.32亿元,2005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3.8亿元、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利税10.5亿元。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完善政策、改进服务、优化环境,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201踟户、4375家,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达到3.2亿元。
  加快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立足中心城区实际,积极创建发展载体。固定资产投资由1984年的0.21亿元、1998年的6.8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7.8亿元。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建区初期的19.9平方公里,1998年的42.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5年的8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4.5亿元、占地312公顷的现代化新区拔地而起,累计投资18.2亿元的东营胜利工业园初具规模,石油大学科技园、五金建材商贸园、商河路商业步行街、城区村居改造等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大大增强了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社区建设从无到有,日趋规范,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城市管理体制不断理顺,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成为国家卫生城、全国环保模范城。加大对农村扶持引导力度,小城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改造成效显著,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
  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1993年、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2001年乡镇街道规模调整,2003年,开展全省首家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点工作。实施土地延包,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积极探索村居干部规范化管理、村居集体经济“三位一体”经营管理等体制改革,农村发展环境更加稳定,基层政权更加巩固。实施以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部门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综合改革,创建“三层组织架构、高效集中管理、市场化手段运营”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新体制,全国财政改革高层论坛、国资改革“东营模式”高级研讨会在东营区成功举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交流,被中纪委、中组部、审计署等五部委授予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单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促进了政府工作提速。深化企业改革,海科集团、蓝海集团、渤海物资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顺利实施,阳光丝业、东赵集团等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海科集团与胜利电化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基层供销社改革、机关办实体剥离等工作基本完成。油区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公用消费、车辆管理改革,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坚持不懈地推进大开放、大招商,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0一2005年,共引进外来固定资产投资89.4亿元,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经济增长点。对外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全区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95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81亿美元,其中出口l,42亿美元。“十五”期间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l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10倍。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油地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加快融合。东营区的历史是一部油地校团结共建的历史,是油地校三方凝心聚力、艰苦创业的结晶。东营区高举团结发展大旗,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胜利油田建设,服务石油大学建设,胜利油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农业、水利、文化事业、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对东营区给予了极大支持,石油大学则在人才、技术方面为东营区提供帮助,三方凝聚起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东营区把胜利工业园、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结合载体,认真落实支持油田、石油大学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共同开发建设,联合招商引资,2001~2005年,共有933个油田、石油大学新上和改制项目在东营区建设发展。积极做好油地对口帮扶工作,累计实施帮扶项目67个,总投资1.53亿元,村镇道路、农村自来水工程、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等一批共建项目投入使用。围绕共建美好家园,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切实搞好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油地校文化、教育、卫生和社区管理等资源共享。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力维护安定团结局面,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做好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坚持油区治安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油区指挥中心和治安大队的作用,建立油地联动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涉油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全国安全文明油区。积极创建“平安中心城”,加强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深化公安刑侦体制改革,提高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成为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单位。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积极构建打、防、控、管一体化格局,全区治安形势持续稳定。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建立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强化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抗击“非典”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筑、食品、药品、农资、文化等市场专项整治成效突出。“十五”期间,全区重大刑事案件、信访案件和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成为首批“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1—2004)”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862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6%。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与55所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通过省“两基”巩固提高和省级实验教学普及区评估验收。2005年未有各类学校43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9所。在校学生24059人,其中初中8585人,小学146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61所,在园幼儿3893人。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全区公共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全区共有个体诊所271家,企事业单位内部卫生所57家,政府办医疗机构12家,民营医院7家。医院、卫生院床位563张。卫生技术人员566人,其中医生293人。全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4.9%。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8%,晚婚率83.4%,人口出生率9.4%0,人口死亡率4.4%0,人口自然增长率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437元、1998年的7842元,提高到2005年的14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73元、1998年的2550元,提高到2005年的4642元。实施乡镇集中供水、“一池三改”、首集市场改造、“四进两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以“五保五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城市社会化养老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失业、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贫困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和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县、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
  东营区的历史,是包括油地校在内的东营区人民改革开放的探索史、进步史、发展史,期间经历了许多考验,战胜了种种困难,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发展路子;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全区的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三是坚持质量和效能优先,决策立足当地实际,工作立足取得实效,确保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四是坚持重心下移,强根固本,积极构建安全稳定、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五是坚持以和谐促发展,加强全区上下、油地校之间和方方面面的团结,强化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努力营造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东营区实际,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建区以来,东营区逐渐形成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基础框架和良好态势。但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较多,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行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依法行政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东营区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东营区人民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2995年东营区土地利用构成图(公顷)
  1984~2005年东营区人口增长示意图(万人)
  
  1984-2005年东营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4年东营区第一、一、三产业构成比例图(万元)
  1998年东营区第一、一、三产业构成比例图(万元)
  2005年东营区第一、一、三产业构成比例图(万元)
  
  1984~2005年东营区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4~2005年东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4~2005年东营区农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4~2005年东营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5~2005年东营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5~2005年东营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亿元)
  
  1986~2005年东营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示意图(元)
  1984~2005年东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示意图(元)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东营区志(1998-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8年12月

本书详实地记载了1998~2005年东营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突出展示了近年来东营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