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淡水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6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淡水渔业
分类号: F307.4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本节包括淡水捕捞、淡水养殖、苗种生产。
关键词: 渔业 养殖 管理

内容

淡水捕捞建区前,历年春季渔民在黄河及河口缓流处,用旋网、刀鱼拉网或三层流网,捕捞溯河产卵的刀鱼,兼捕梭鱼。秋季,在河水漫滩形成的河床水洼中捕捞鲤鱼、鲫鱼、鲶鱼,年产量100吨左右。1992~1997年,黄河年年断流,捕捞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在境内河道、坑塘、洼地,有少量捕捞。牛庄镇邵桥村靠近支脉河,家家有网,户户捕鱼,1978~1986年,渔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0%,人均收入2000余元,成为全区有名的渔业村。1986年后,渔业资源减少,已形不成捕捞规模。
  淡水养殖淡水养殖始于60年代。1960年,史口公社建鱼场400亩,养殖鱼、中华绒螯蟹等,产量甚低。1966年,改养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平均亩产50~75公斤,年收入4~6万元。70年代始,利用坑塘、河沟等自然水面发展淡水养殖的村逐渐增多,1974年境内养殖面积338亩。1979年后,淡水养鱼普遍推行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区淡水养殖总面积2500亩,年总产量85.5吨,但多数鱼池不能保水保肥,不能越冬。在养殖上,多为春放秋捕,品种单一,粗放粗养,“人放天收”,一般亩产百斤左右,高的可达三、四百斤。至1986年,全区淡水养殖总面积发展到11100亩,年产量630吨。进入90年代,淡水养殖向精养、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养殖品种除鲤鱼、鲫鱼、草鱼外,新引进建鲤、银鲫、革胡子鲶、河蟹等名优特品种。1993年起,在全区推广革胡子鲶大棚温室越冬暂养、鱼蟹混养、稻田养蟹、猪鸡鱼蟹综合生态养殖等模式。1994年,试养中华绒螯蟹成功。黄河系中华绒螯蟹,简称黄河口毛蟹,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水产品种,其繁殖生长在黄河口,养殖用水为黄河水,饵料以黄河水繁育的野杂鱼为主。黄河口水域这种特有的资源和无污染环境,使其成为具有背青底白、肉质鲜美及外形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优质水产品。经3年发展,养殖面积达5100亩,年产量224吨,涌现出靠养蟹致富的专业村和一批专业户。1997年,全区淡水养殖总面积30000亩,年产量5300吨。
  苗种生产60年代初,主要从长江一带购买天然鱼苗,其后从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和惠民地区鱼种场引进鱼苗。1968年,史口鱼种场开始培育鱼种。70年代后,辛店公社东营村、北王屋村鱼种场亦培育鱼种。1987年,东营区开始人工孵化鲤鱼。1993年始,进行鲫鱼人工孵化。至1997年,各乡镇均有部分养殖户培育鱼种,境内自繁自用量占鱼种量的20%左右。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