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农田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654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农田改造
分类号: F32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节记录了改良土壤旱、涝、碱、薄历来是当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 农业 经济 开发

内容

改良土壤旱、涝、碱、薄历来是当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障碍。建国前,农民广种薄收,信奉“种在人,收在天”,无力改造农田。建国初,广大农村以增施农家肥料,适时耕种、中耕等方法培育地力。1956年,打渔张引黄闸建成后,引黄灌溉,淡水压碱。1958年起,提倡深耕深翻,加深活土层。1961年,采取挖沟、排碱、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盐碱化等治理措施。1965年,采取淡水压碱、整平地面、合理灌溉、速灌速排等措施,收效不大。1970年,推广开沟排碱、蓄淡压碱、围堰平种”的改碱经验,收到一定成效。至1984年,境内盐碱地尚有8.05万亩。建区后,除采取淡水压碱、整平土地、畦田灌溉等方法外,积极推广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新技术。1988年起,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至1997年,共改造中低产田28.7万亩,改良碱地3万亩,涝洼地除涝面积由过去的每年8万亩提高到11.73万亩。
  旱田改水田 1971年,辛店公社的赵家、唐家村开始引种水稻,之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至1984年,辛店镇8个村、胜利镇5个村种植水稻1.18万亩。1985~1986年,在胜利油田支援下,胜利镇的辛镇村、辛店镇的哨头村开发稻田3000亩。1988~1991年,随着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新开发稻田2.6万亩。此后,因黄河断流期延长,水田不断减少,至1997年全区仅有水稻1.8万亩。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